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2024-04-10

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共8篇)

篇1: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1、 绿色制造

1.1 绿色制造的定义

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1.2 技术概述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绿色制造模式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二次原料资源,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2、绿色制造

主要涉及方面绿色工艺;绿色设计;绿色包装;绿色材料;绿色回收以下主要就绿色设计和绿色包装对绿色制造进行举例论述:

2.1 绿色设计

2.1.1 定义: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

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 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2.1.2 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绿色设计的方法模块化设计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既可以很好的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方便维修,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

循环设计既是回收设计(Design for Recovering &Recycling),就是实现广义回收所采用的手段或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组合设计,可拆卸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等等,其基本的内涵也是大致如上所述。绿色设计在现代化的今天,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事。这对子孙后代,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都将是不可估量的。尽管绿色设计并不注重美学表现或狭义的设计语言,但绿色设计强调尽量减少无谓的材料消耗,重视再生材料使用的原则在产品的外观上也有所体现。在绿色设计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了新的含义。

2.2 绿色包装

2.2.1 绿色包装的定义:绿色包装(Green Package)又可以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Environmental FriendlyPackage),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它的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保护环境,另一个就是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保护环境是核心,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又密切相关,因为节约资源可减少废弃物,其实也就是从源头上对环境的保护。绿色包装技术就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优化产品包装方案,使得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最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广泛,但大致可以分为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3个方面。当今世界主要工业国要求包装应做到“3R1D”(Reduce 减量化、Reuse 回收重用、Re cycle 循环再生和Degradable 可降解)原则。我国包装行业“九五”至 年发展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中提出包装制品向绿色包装技术方向发展,实施绿色包装工程,并把绿色包装技术作为“九五”包装工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纸包装制品,开发各种代替塑料薄膜的`防潮、保鲜的 纸包装制品,适当发展易回收利用的金属包装及高强度薄壁轻量玻璃包装,研究开发塑料的回收再生工艺和产品。

2.2.2 绿色包装的含义符合要求:从技术角度讲,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研制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装,也就是说,其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从绿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和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三方面入手实现绿色包装。具体言之,绿色包装应具有以下的含义:实行包装减量化(Reduce)。绿色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的适度包装。欧美等国将包装减量化列为发展无害包装的首选措施。

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Reuse)或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通过多次重复使用,或通过回收废弃物,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既不污染环境,又可充分利用资源。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Degradable)。为了不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世界各工业国家均重视发展利用生物或光降解的包装材料。Reduce、Reuse、Recycle和Degradable即是现今21世纪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3R和1D原则。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在包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以上绿色包装的含义中,前四点应是绿色包装必须具备的要求,最后一点是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绿色包装提出的理想的、最高的要求。从以上的分析中,绿色包装可定义为:绿色包装就是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而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

2.2.3 绿色包装的必要性和意义:绿色包装之所以为整个国际社会所关注,这是因为环境问题与污染的特殊复杂性,环境的破坏不分国界,一国污染,邻国受损,不仅危害到普通人的生存、社会的健康、企业的生产、市场的繁荣,还通过种种途径引发有关自然资源的国际争端。绿色包装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包装绿色化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包装若大量采用不能降解的塑料,将会形成永久性的垃圾,塑料垃圾燃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包括产生容易致癌的芳香烃类物质;包装若大量采用木材,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通过采取绿色包装来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包装顺应了国际环保发展趋势的需要,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购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并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更容易被外商接受。绿色包装是 WTO 及有关贸易协定的要求。在 WTO 一揽子协议中的《贸易与环境协定》,促使各国企业必须生产出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及包装。绿色包装是绕过新的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2: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目前我国的水泥企业数量众多,但能和世界级水泥企业抗衡的则是凤毛麟角,从总体上来说其根本原因在于水泥生产工艺落后、整体规模较小。这样不仅难以实现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而且也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制定的战略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这一目标将继续贯彻并执行。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作为水泥生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并有效发展循环经济,使得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竞争优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重点从水泥绿色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来探讨这一问题。

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材料可以取代。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也推动了我国水泥行业快速发展。据统计,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为6千万吨,的水泥产量达到13.5亿吨。水泥产量的迅速增长,从数量上已经基本满足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整体规模偏小,比如企业平均规模仅23.7万吨;生产集中度仅为16.19;产量大于300万吨的43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仅占25。我国水泥行业的特点是总体利润水平偏低,波动性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局部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竞争,以及落后生产力所占比重大,能耗高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随着政策导向鼓励重点企业提高规模和利润率倾斜,未来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干法工艺产量将明显提升,节能环保将达到新水平。另外水泥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其销售受区域销售半径的影响,对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水泥销售半径的因素很多: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地域内的交通条件、产品采用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设备、地域内石灰石资源的分布状况、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等等。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而在中、西部地区,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一般在250~300公里左右,最佳半径应在200公里以内的区域市场。销售半径的存在使水泥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种竞争的区域性促使水泥企业在经营的有效经济区域内尽可能做大做强;而水泥产品较高的同质性又使水泥行业成为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之一,因此区域化竞争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开始入驻,对我本土企业构成很大的威胁,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水泥产业的绿色生产并合理发展循环经济和规模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的本土企业能否在这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砝码。

为此,国家水泥协会明确表示,将继续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规模扩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新型干法具有单条生产线的规模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高、环保性能好等优点,非常适合大型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有新举措不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20到现在建成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余热发电项目有30多项,还有许多已签约准备开工的项目估计年内约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届时将大大促进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

而发达国家自1990年确立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已经把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日本、德国、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对水泥行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具体做法就是首先要减少源头污染物的产生量,在生产、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废弃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又可以利用的废弃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理。

另外纯低温余热发电是利用窑头窑尾排放废气的余热发电,无需消耗燃料。目前,国外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比例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70%的水泥企业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上都设置有余热发电系统,水泥工业余热发电量占自身用电量的比例,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43。美国水泥协会在1995年就提出,在降低水泥综合电耗的同时提高余热利用率,争取到新型干法水泥厂的余热发电量基本上满足自身用电的要求。

由此可见,水泥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绿色制造水平并有效发展循环经济是使企业能够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水泥企业紧密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时,大力推行型绿色生产并发展循环经济。这些举措对公司进入高效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顺应了世界水泥产业的发展趋势。

篇3: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二十多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绿色工程”、“生态工程”理念, 十八大五中全会上, 总书记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要求各地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大幅提升经济绿色度, 并且把这项工作作为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工程。2016年5月, 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 要求全省践行党的五大发展理念。

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该省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大会上指出, “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 “让‘浙江制造’成为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可见, 制造业对浙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也影响着浙江人民的生活水平。2016年上半年, 浙江省制造业新增企业户在浙江省新设企业户数中占比达到三成, 排名第二, 仅次于批发零售业, 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 在经济新常态下, 浙江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仍徘徊于国际产业链低端, 部分企业仍然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 这些企业在发展的同时, 也给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灾难。

国内学者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和研究绿色发展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学者研究的视角和领域广泛, 涉及绿色发展理论的研究、绿色发展战略的研究、绿色经济的研究、绿色发展评价的研究等方面, 研究成果丰硕。但遗憾的是前人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全面, 还有很多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领域, 比如对于绿色发展评价方面研究的时间较短, 主要集中在最近5年, 研究成果尚不丰富:韩美丽 (2014) 、戴鹏 (2015) 、李琳 (2015) 、武春友 (2014) 、卢银桃 (2010) 、朱斌 (2014) 等学者分别选取指标, 构建了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琳 (2015) 从产业绿色增长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支撑力三个方面, 选取了28个评价因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2007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戴鹏 (2015) 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绿色民生、绿色政策五个方面, 选取了10个二级指标和58个三级指标, 建立了青海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韩美丽 (2014) 在构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 选取了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一级指标, 9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 然后计算了山东省17个地市的绿色发展指数;朱斌 (2014) 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并提出了联合应用多种方法, 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思路;武春友 (2014) 从企业绿色技术、企业绿色生产、企业绿色排放、企业绿色投入、绿色企业文化5个方面选取了指标体系, 采用AHP与标准离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 参考可拓学原理构建了企业绿色度可拓学评价模型;卢银桃 (2010) 以秦皇岛市为研究单元, 基于PSR (压力—状态—响应) 模型, 选取了包括发展评价和绿色评价两方面共11个具体指标, 然后采用简单平均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构建了工业绿色发展程度分析模型;国家统计局、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2011) , 选取了包含1个目标层、3个二级指标层和55个具体指标, 然后采用主观赋权和加权求和的方法, 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评估了我国2008、2009年30个省市区的绿色发展指数,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此后, 课题组每年公布绿色发展指数。以上学者大都采用了定量的方法构建了绿色指数评价模型来评价某一区域的绿色度, 他们在指标选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基本都涵盖了经济绿色增长、资源环境承载、政府政策支持三个方面, 但是在指标权重的赋予方面, 又存在着差别, 主要有采用专家访谈法、采用经验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AHP-标准离差方法、采用简单平均法等方法, 以上方法各有其应用特点。可见, 我国关于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尚不丰富, 而专门针对浙江省制造业绿色发展状况评价的研究几乎空白, 基于此, 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浙江省制造业绿色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以揭示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在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中凸显的问题, 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浙江省制造产业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政府实现《浙江省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2 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制造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容

在指标选取上,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的基础上, 参考卢银桃 (2010) 的研究成果, 以浙江省各地市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充分考虑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从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出发, 构建了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别分为发展评价指标和绿色评价指标两部分, 由2个一级指标, 5个二级指标, 15个三级指标构成。此外, 根据各指标对绿色发展指数的正负相关性, 将指标分类为正指标和负指标两类 (表1) 。

注:根据表1的权重、相关性和表2的标准化数据, 计算其中的纺织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数 (见表3) 。通过计算, 绿色发展指数为-0.11 (小数点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2位小数) 。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指标权重确定时,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 以问卷的形式征询了涉及经济、生态、资源、统计等领域的若干名专家, 同时, 充分依据《浙江省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 认为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制造业自身发展同等重要, 因此赋予绿色指数和发展指数的权重都为0.5;在发展评价指标内部, 总量指标赋予0.4的权重, 发展潜力指标和发展效率指标权重相等, 都为0.3;绿色评价指标内部, 两类指标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权重保持一致 (见表1) 。三级指标不赋予权重, 对各三级统计数据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根据标准化的数据加权求和得到各二级指标的值。

2.3 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在选取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来计算各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数。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是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评价模型, 该方法用加权法将各指标相加, 最后以得到的加权后数值作为绿色发展指数, 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步骤如下:第一, 搜集参与评价的各个行业的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第二, 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来进行处理;第三, 利用公式1和公式2, 采用加权求和法, 计算各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数;第四, 对各行业的绿色发展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3 浙江省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3.1 浙江省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省制造业的28个行业参与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 为了便于行业比较, 本文在行业选取时不包括制造业中的其他制造业。所有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统计信息网、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本文主要以其中的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为例说明其绿色发展评价指数的计算过程。

首先, 通过查找和简单计算获得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相关数据, 并将n取值为3, 对每一项指标进行采用离差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得到标准化的指标数据集 (见表2) 。

其次, 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的28个行业为分析对象, 按照上述纺织业绿色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 得到各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数 (见表4) 。

3.2 结果分析

3.2.1 发展指数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28个行业的发展指数都为正值, 28个行业的经济效益都为正, 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其中,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发展指数为0.14, 在28个行业中数值最高;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的发展指数也较高, 两个行业的发展指数都为0.11;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指数最低, 为0.01;其他24个行业的发展指数都是0.02~0.10之间。虽然发展指数都为正值, 但是发展效益水平并不高, 仍需要加大研发投入, 努力提高发展效益。

3.2.2 绿色指数分析

纵观28个行业的指标数值, 绿色指数的数值比发展指数的数值明显要低一些, 浙江省制造业绿色转型工作还需继续推进。绿色指数的最高值为0.11, 最低值为-0.34。除电气机械器材、纺织服装业和皮革毛皮业外, 其他25个行业的绿色指数都低于0.10, 此外, 有5个行业的绿色指数均为负值, 这5个行业亟待绿色转型, 降低能耗、水耗和废水废气的排放。

3.2.3 绿色发展指数分析

表4最后一列的数据反映了浙江制造业各行业的绿色发展现状, 评价结果与发展现状基本相符。从表中可以看出, 浙江省各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数普遍较低, 最高值为0.25, 最低值为-0.30, 有7.2%的行业绿色发展指数为0.2~0.25, 64.3%的行业绿色发展指数为0.10~0.19, 21.3%的行业绿色发展指数为0~0.09, 7.2%的行业绿色发展指数为负值。排名前两位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 这与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基本相符, 这两个行业的绿色指数和发展指数与其他行业相比偏高, 可以推断这两个行业在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 而黑色金属冶炼和造纸业两个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数为负值, 说明这两个行业经济效益低、高耗能、高污染, 在发展中存在劣势。

浙江省作为制造业大省, 制造业的发展领先于国内大部分省市。对于发展潜力较小、绿色指数为负值的行业来说, 可以采用产业转移的方法, 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带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好、绿色指数高的行业, 企业和政府要加大研发投入, 重点发展;对于效益好, 绿色指数较低的行业, 要积极帮助这些行业完成转型升级, 按照政府的十三五规划, 引导企业绿色发展, 践行习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

4 浙江省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几点建议

4.1 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战略指导作用

第一, 要提升政府的战略谋划能力, 浙江政府可以组建调研小组赴发达国家学习考察, 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转型经验;还可以由政府牵头, 邀请典型企业定期参加关于高技术的研讨会, 探讨浙江高技术最新研究领域。第二, 要加大政府对创新方面的投入, 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和补贴, 据统计, 2015年, 浙江研发 (R&D) 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34%, 其中财政科技投入约占R&D的22%, 与德国相比, 还有8%的提升空间。第三, 要继续完善环境的立法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力度, 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 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 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 促进企业转型绿色经营。第四, 要加强对社会公众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引导社会公众进行绿色消费, 从而间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4.2 大力发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创新推动作用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研究成果的重要生产基地, 但是我国的科技成果由于原始创新能力缺乏, 科技创新大多以模仿、跟踪为主;大学、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脱离市场, 难以完成成果的转化。所以, 理论成果的产业化, 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和政府的深度合作, 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企业所需的技术, 企业助大学成果产业化, 缩短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此外, 科研人员自身要淡泊名利, 去除浮躁的心态, 充分发挥“匠人精神”, 才能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4.3 大力加强企业自身绿色发展转型

首先企业要加大对绿色技术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 积极引进掌握绿色技术的研发管理人员, 并培养自己的绿色研发人员。其次, 开发优质的绿色产品, 创建自己的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 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提升本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技术含量。最后, 树立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 积极创建绿色企业文化, 对员工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培训, 提升全体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 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绿色度水平。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韩美丽.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J], 2014 (4) .

[3]戴鹏.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15 (3) .

[4]李琳.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动态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 2015 (1) .

[5]卢银桃.城市边缘地区转移工业的绿色发展评价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9) .

篇4:机床绿色制造的必要性及发展研究

【摘要】机床制造业是为广大制造业提供装备的基础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实现从世界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产业之一。本文阐述了机床绿色制造国内外发展及其必要性。

【关键词】机床绿色制造;必要性;发展

一、机床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床产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机床产量和机床保有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

(一)机床制造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物料和能源,不可避免的排放温室气体。

(二)机床使用过程持续消耗能源,间接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最后,我国大量的机床设备正在逐步老化,存在技术落后,亟须更新换代的问题。

(三)废旧机床的回收处理也是一大棘手难题,处理不好便会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伴随我国机床产量的持续增长,机床生产、使用以及报废处理整个过程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我国大量机床装备技术落后、严重老化,不仅存在功能落后、制造效率低、制造质量差等制造能力问题,而且还存在能耗大、噪声大、粉尘和油雾污染大等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问题。

我国的机床制造业,很少考虑制造过程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情况,造成制造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大,且产生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机床行业制造的机床产品,大多不能够符合国际机床市场的绿色性能要求,造成我国机床行业的竞争力低下,机床产品市场狭隘。

机床制造业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提供生产装备。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及重要保证。绿色制造符合制造技术进步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机床的绿色制造主要强调在机床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废旧机床产品回收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源、材料并做到循环使用,同时注重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保型制造模式。对机床行业实施绿色制造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床绿色制造是21世纪机床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制造致力于改善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制造业中的体现,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机床行业实施绿色制造高度重视。

(二)实施机床绿色制造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需要

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机床绿色制造的基本思想是实现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对人安全健康危害的极小化,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实施机床绿色制造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绿色制造是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为目标的,企业实施机床绿色制造,研发应用各种绿色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绿色改造,能够有效改善目前的状况,实现节能减排。

二、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日益高涨,以及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制定,机床制造业开展绿色制造已成为一个广泛趋势。绿色制造在机床制造业中的实施,力求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打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机床制造业的绿色制造早已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并得到了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欧洲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研究现状

欧洲机床制造业一直比较注重机床使用过程的环保性能,如机床的节能降耗等。由此,对机床产品的绿色工艺技术的开发发展很快,如干切削和硬切削技术的应用等,以最大限度减少使用切削液和润滑液为目标,减少机床加工过程的环境排放。2007年汉诺威专题报告上详细阐述绿色机床的性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床零部件的材料必须是可再生的;2、机床的总重必须减少50%以上;3、机床的总功率消耗必须减少30%以上;4、机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必须减少50%以上;5、废旧机床在回收时必须具备100%的材料可回收性能。由此,欧共体长年来开展绿色机床的研发,致力于开发出一种完全轻量柔性的机床产品。通过减少机床70%的重量,减少机床产品原材料的消耗,同时使用机电一体化的结构代替原有的刚性结构,从结构上减少机床重量。最终减少机床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二)美国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研究现状

美国的机床制造业在绿色制造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绿色机床的研发以及对机床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开展机床机械加工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建立各种制造过程模型,预测加工过程的能量消耗和废物产生情况。

在国内,机床制造业的绿色制造应用和研究同样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

(三)日本机床行业绿色制造研究现状

日本是较早开展机床再制造研究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工作,日本在机床再制造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经验。目前,日本的机床再制造产值为世界第一。日本相当注重机床的环保性能,常年来开展绿色机床方面的研发工作。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对机床的复杂加工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出一套桌面机床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满足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要求,同时能达到加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能指标,减少了切削液和切削油的消耗,减少环境排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机床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不仅是增加我国机床行业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5:浅谈汽车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汽车企业的绿色制造是绿色制造的.关键行业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制造业应用绿色制造技术的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汽车绿色设计技术.并对汽车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李萍 LI Ping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浙江,玉环,317600 刊 名: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 INNOVATION OF MACHINERY & ELECTRICAL PRODUCTS 年,卷(期): 21(3) 分类号:X5 关键词:绿色汽车   绿色制造   发展趋势  

篇6: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1.目前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

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迈向绿色经济、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了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工信部33号令、环保部的环保税法、生态环境部的节能减排与碳资产买卖贷款、财政部对绿色工厂管理人才相关培训预算全额补贴政策 2.先进功能材料

2.1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储量最大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具有环境友好、生物相容性、易于改性等优点,被认为未来能源、化工领域的主要原料。2.2.纤维素分子间与分子内存在大量的氢键,难以实现熔融加工以及溶解再生,在以纤维素为原料制备各种先进功能材料的过程中尚存在着巨大挑战

2.2 高效地利用纤维素并拓展其在先进材料领域的应用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课题。3.新材料科技产业未来

3.1 必须建立绿色工厂、绿色仓库、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体系 3.2 在绿色工厂为基石,迈向绿色智能制造 4.节能环保暨设备绿色创新效益

4.1 工信部2017年7月份出台,对于先进功能企业,设备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如何进行节能减排与改造措施,添加绿色环保设备,可以补助1000万—1个亿

4.2 工信部于2017年对于绿色工厂,每年11月初,可以申请补助最高200万

4.3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规定期限内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或无形资产摊销175%的优惠。

5.两化融合政策 5.1 工业化与信息化

5.2 ERP+MES+Work Flow+Rule Management,可以降低人力成本30% 6.绿色智能制造学习方向

1.一带一路,扩大欧洲市场(GMBA班成功案例)

2.降低公司对供应商的成功成本5%以上(美的电器等案例、GMBA班成功案例)

3.AI 机器人、大数据、区块链的云监测体系与绿色供应链体系整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30%以上(GMBA班成功案例)

篇7: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和环保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 者:江彦 白云川 王征  作者单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社 刊 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ISTIC英文刊名:MANUFACTUR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HINA 年,卷(期):2006 “”(16) 分类号: 关键词: 

★ 致最好的朋友们作文

★ 发展创新论坛会议通知

★ 致家属感谢信

★ 致公司感谢信

★ 致客户感谢信范文

★ 关于致后勤人员感谢信精选

★ 致幼儿园感谢信

★ 致下属单位感谢信

★ 年终致员工感谢信

篇8:对绿色制造及国内外绿色制造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引进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广东、沈阳、徐州、湖南、浙江为代表的、颇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地。我国无论是大型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装备, 还是航天、海洋工程, 其自主化水平都得到了全面提高。2008年, 我国作为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机械、电气与交通运输设备出口第二大国, 已经屹立于世界机械制造大国之林。

1.1 从引进消化吸收走向自主创新

1.1.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已逐步完善, 科技投入亦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 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 是2005年的1.87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数据显示, 中国《专利合作条约》 (PCT) 申请量在2005年首次跻身十强的基础上, 2008年以全年6089件的申请量超越英国, 跃居世界第六位, 同比增幅为11.9%。我国企业已成为投入和研发的主体, 在全国范围内,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达50%以上。截至2008年上半年, 我国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 覆盖了大部分学科领域, 这些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1.1.2 机械制造工业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

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于国内的比例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目前的60%。在此基础上, 我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由改革开放之初不足60%升至2008年的80%以上。

1.1.2.1 大型装备

(1) 能源设备。截至2008年底, 我国已制造超临界机组158台, 其中600MW超临界机组107台,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51台, 火电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电力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 我国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IGCC) 的关键设备——气化炉的自主化研制也已进入工程试用阶段, F级大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整套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我国已能独立设计制造三峡右岸单机容量700MW的水电机组, 其容量和性能都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在轴流式机组方面, 国内制造的水口电站机组单机容量达到200MW, 这也是世界上同类机组中容量最大的;国内制造的贯流式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为45MW, 最大转轮直径6.9m, 已具备自主设计制造大型贯流式机组的能力;在抽水蓄能机组方面, 国内机组的制造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但已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秦山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堆内构件首次实现全部国产化, 标志着我国核电反应堆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 体现国际最高锻造水平的核电关键部件——整体顶盖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147MN水压机上完成锻造, 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300MW, 新增量位列全球第二, 截至2008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 210MW, 同比增长106%, 总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四。最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批3台国产化3MW海上风电机组在首个国家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场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有近70家企业涉足风电整机制造, 中国风机已开始出口国际市场。

(2) 石化设备。2009年1月, 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组由沈阳鼓风机集团制造并试车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具备百万吨级乙烯“三机”制造能力。2009年3月, 由中国石油宝石机械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12 000m特深井钻机投入使用, 标志着我国陆地和海洋深水油气田、大位移井及其他复杂油气田超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钻井水平已经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目前, 我国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 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3) 冶金设备。我国冶金设备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 其技术水平现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宝钢的建设与发展, 大力推动了国内冶金及装备工业的发展, 参与宝钢工程设计、安装、设备制造和物资配套的企业通过消化宝钢的引进技术, 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宝钢一期工程建设时, 我国还不具备制造大型现代化冶金设备的能力, 主体装备成套引进, 少部分设备国内制造, 设备国产化率只有12%;宝钢三期工程以国内设计和制造的装备为主, 部分设备采用“点菜式”引进并在国内总成, 将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到80%以上, 而且国产设备还进入了高难度、高技术的“心脏”部位;宝钢“十五”项目建设的国产化率则进一步上升到88%。

1.1.2.2 交通运输设备

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了多领域、全方位的快速发展。2009年10月, 中国首次迈进千万辆级汽车生产大国的行列, 中国汽车工业用最近7年的时间创造了过去53年的总产量。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就, 北京奥运会上有350辆各类车型是节能与新能源国产汽车, 我国正在开展“十城千辆” (已增至13个城市) 城市电动公共汽车运营试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制造时速350km/h高速列车的国家之一, 已完全掌握了动车组列车的总成、车体、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九大关键技术及10项主要配套技术。预计在2011年交付的京沪高铁采用的动车组的国产化程度将达85%以上。我国船舶制造业已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系列化船型, 而且在一些高度复杂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具备了自主设计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海洋平台的能力。我国率先开发的17.5万吨绿色环保好望角型散货船已成为国际品牌;自主开发的30万吨超大型油船 (VLCC) 的性能受到国内外船东的好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船已成系列。飞机制造业已逐步形成涡扇支线客机、涡桨支线飞机、中型货运飞机、小型直升机、中型直升机、大型直升机、客货混装多用途飞机、农林专用飞机、小型通用飞机、教练机十大自主产品系列, 成为少数几个能够生产系列航空产品的国家之一。

1.1.2.3 制造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和大型基础制造装备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 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从2001年的1.7万台增至2008年的12.2万台, 数控机床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95%的经济型数控系统和一些中高档数控系统由国内制造。精密加工技术有了新进展,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精度已提升到微米级, 有些品种已达到0.05μm左右。2009年,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352.8MN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在北方重工公司成功完成热调试, 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1.2.4 工程机械

目前,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新产品研发体系和现代化研发手段, 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到1年左右, 大大提高了应对市场的能力, 每年有70~80个新产品投放市场, 新产品产值平均每年达到25%左右。重点骨干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已经占到销售额的2%以上, 少数企业达到5%的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公布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 中国企业占有8席。

1.1.2.5 航天工程

我国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研制了14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 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 在1000多种新材料中, 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 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 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1.2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

1.2.1 制造大国

(1)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的份额不断提高。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在22个工业大类中, 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 在15个大类中名列前三。而在发展中国家中, 除了一个大类名列第11位外, 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首位。

(2)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 我国机械工业产值增幅均在20%以上。2008年机械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 为1978年的80多倍。

(3) 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截至2008年, 我国机械工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家, 资产总额6.68万亿元, 从业人员1466万人,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9万亿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2.28万亿元, 实现利润4605亿元, 税金2491亿元, 2008年机械工业多项指标增速居全国工业各行业首位。

(4) 我国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大国。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评估称, 2008年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大国。我国有21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 发电设备产量、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 不仅早已替代进口, 并已占领了重要的海外市场。

1.2.2 出口大国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 2008年, 我国出口总额达14 306.9亿美元, 位居全球第二, 仅比第一位的德国低354.5亿美元, 比第三位的美国高出1307.9亿美元。世界贸易组织 (WTO) 首席经济学家Patrick Low预测, 中国可能会在2009年超过德国, 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中国机械工业对全球机械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据联合国统计, 2008年, 我国机械、电气与运输设备出口额 (按照联合国贸易标准分类的第三版格式, 即SITC-3, 选择其中的一位数分类——7大类之机械、电气与运输设备统计) 达到6740.65亿美元, 居全球第二位 (德国第一, 美国第三, 日本第四) 。

1.3 我国已形成了一批著名企业、制造产业集聚地

截至目前, 我国装备工业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企业, 如一汽等四大汽车企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南车集团、北车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国机集团、通用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在成长, 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特变电工、天马轴承、万向集团等;一批由科研院所和大学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正在崛起, 如振华港机、南瑞继保、山河智能等。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下, 我国各地及相关企业都在加快区域布局调整, 推进产业集聚。例如:广东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沈阳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以徐工集团为核心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国同行业的25%, 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 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技术、规模、品牌、配套能力4个主要方面, 在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长沙有29家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 其中大中型企业6家, 生产的产品涉及12个大类100多个小类400多个品种规格;浙江作为我国模具制造大省, 2008年, 模具出口总额为3.22亿美元, 占全国模具出口总额的16.73%。

2 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还面临着一些必须充分重视的挑战和问题。总体来看面临着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首先, 虽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但创新能力不强, 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其次, 长期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 导致了机械产品附加值低, 忽视品牌价值;另外, 能耗高、利用率水平较低, 信息化程度不足, 在未来的竞争中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制约也将进一步凸显。

2.1 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竞争力不足

截至2008年底, 我国有效专利共计119.5196万件, 其中, 国内权利人的有效专利 (简称国内有效专利) 92.3797万件, 国外权利人的有效专利 (简称国外有效专利) 27.1399万件, 分别占总数的77.3%和22.7%。

在国内有效专利中, 有效发明专利12.7596万件, 有效实用新型专利46.3342万件, 有效外观设计专利33.2859万件。由此可以看出, 国内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 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在国外有效专利中, 发明专利20.9619万件, 远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有6387件, 外观设计专利共5.5393万件, 分别低于国内有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截至2008年, 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国内有效专利数量远低于国外在我国的有效专利数量。

按WIPO最新修订的技术领域分类标准, 在35个技术领域中,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在食品化学、药品、材料冶金等9个领域占据优势, 但在如光学、半导体、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 国外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仍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

2.2 产品附加值较低, 品牌竞争力弱

由于我国制造业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所以往往依据客户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制造规范进行生产与组装, 在产品设计、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 致使我国制造业在品牌方面竞争力不足, 目前, 我国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 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由于我国产品附加值低, 因而往往采用低价竞争和模仿国外新产品的方式来赢得订单, 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贸易摩擦。2008年, 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我国产品居美国337调查的被调查首位, 居美国CPSC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召回首位, 居欧盟RAPEX (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 通报首位。

2.3 能耗高、效率低

目前, 我国的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 这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3%, 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2.4 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相对于其他行业较高。在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中, 参评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1.6万亿元, 相当于当年GDP的38.6%。2008年入选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比例为58.7%。而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 有34.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6.4%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 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 民营企业水平较低。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 有12家是世界500强企业, 174家企业是中国500强企业, 信息化500强覆盖了国民经济的骨干成分。信息化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虽然比以往有所提高, 但所占比例仅为16.8%。

3 全球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 环境和能源问题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全球范围内环境、能源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由此决定了制造业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环境和能源问题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 也是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金融危机助推下将应运而生, 谁抓住了机遇, 谁将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而任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机械制造业的进步, 这也向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环境对机械制造业提出更高要求

3.1.1 世界范围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突出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 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 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世界上3/4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退化速度超过自我更新速度的国家。全球环境资源消耗速度超过地球生态自我更新速度达30%。美国和中国排在全球资源消耗最大的国家之列。

2008年, 我国CO2排量占世界总量的21.8%, 美国占20.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排放CO2最多的国家。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 这要求制造业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而要体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有限资源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综合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测算, 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 的10%左右。目前, 我国所有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中, 70%来源于制造业。

3.1.2 各国纷纷制定绿色计划和减排目标

美国奥巴马政府已把新能源的创新和发展作为国家优先战略, 制定了一揽子政策, 重点资助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

2008年1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 这将有助于实现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欧盟将在今后6年内投资约10亿欧元用于燃料电池和氢能源的研究和发展。

日本早在1991年就推出了“绿色行业计划”, 致力于资源保护、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减少固体废物和温室气体, 通过公共教育、环境先导、节能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以及DFE和ISO14000认证系统实现绿色制造以提升企业竞争力。2008年7月, 日本政府公布了为实现低碳社会而制订的行动计划草案。

3.1.3 环境法规、标准和绿色壁垒日益增多

欧盟关于环境方面的立法较早、较多, 影响较大的有 WEEE指令 (自2005年8月13日起, 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商必须在法律意义上承担起支付自己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 , RoHS指令 (自2006年7月1日起, 所有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电气设备必须禁止使用铅、水银、镉、六价铬等重金属, 以及聚溴二苯醚 (PBDE) 和聚溴联苯 (PBB) 等阻燃剂) , 以及EuP指令 (关于制定用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 。

日本较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法规包括:①2000年制定的《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②固体废弃物管理法, 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污染者付费原则 (PPP) ”;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要求行业主体将3R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从产品的生产贯穿至回收处理;④家用电器回收法;⑤绿色采购法;⑥J-MOSS法规。

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联邦环境法规体系。截至2009年6月, 美国有20个州颁布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法案/法律, 主要针对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计算机显示器等视频显示设备, 有些也包括其他音视频产品以及计算机外围设备。

可以看出, 为应对环境和能源问题, 各国环境法规和标准日益严格,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增多。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巨大。因不符合环保要求, 中国每年有74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受阻。我国出口贸易相当部分是初级低附加值产品, 而产品的出口市场又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制定了苛刻的标准和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 因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市场的范围和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尤其在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纸张、服务贸易、产品包装等方面的影响更大, 涉及到的主要标准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中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机电及玩具产品的安全性指标、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受控物质等。

3.1.4 “绿色标志”逐渐被消费者所认识

尽管遭遇了金融危机, 欧洲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仍在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于2009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 在对欧洲2000名年收入在35 000美元以上的消费者的调查中, 经常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比例由2007年的32%增加到2008年的34%, 可以接受绿色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的消费者比例由2007年的20%增加到2008年的24%。

在欧盟和美国最近购买过绿色产品的消费者中, 认为绿色产品比普通产品质量要好的消费者分别占41%和43%, 而认为质量要差的消费者分别只各占5%;可以接受绿色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10%以内的消费者分别占58%和59%, 另外还各有23%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绿色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10%以上。

3.2 机械制造业向能源节约型转变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可用的能源 (包括自然资源和能源物质) 的自然增长已经远远落后于需求。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全球范围内能源安全观随着时代发展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正由过去主要应对市场短期供应中断, 向能源供应的长期可持续性转变。

我国能源利用率不高, 导致了能源消费量大。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于2002.5Mt油当量, 位居世界第二。国际能源署 (IEA) 在2009年11月公布的全球能源展望年度报告中称, 到2025年, 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国, 届时能源消费的前三大国将依次为中国、美国和印度。

(1) 我国能源结构短期内难有较大改变。

我国能耗结构以煤炭为主, 而煤炭在多种能源中利用率最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 达70.2%, 接下来依次是石油 (18.8%) 、水电 (6.6%) 、天然气 (3.6%) 、核电 (0.8%) 。至少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仍要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 这使得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向能源节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 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 到2020年达到15%左右。按照规划和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推算, 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20%, 届时, 传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将为80%~85%左右, 仍以传统能源为主。目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以资金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有较大幅度改变。因此, 降低重工业的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已成首要任务。

(2) 我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大, 易受国际市场价格冲击。

我国油气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2008年,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1.3%。2009年, 据中国能源蓝皮书预测, 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内资源限制的共同影响下, 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由于石油进口依存度大,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安全性影响较大, 因此需要对制造业的结构进行调整, 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 从根本上减小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而加强和提高我国经济的安全性。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机械制造业提出新要求

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新的创新时代, 各国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 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 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这将加速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及新能源所催生的新产品 (如新能源汽车产业) 、生物医学等领域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2月签署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约有1200亿美元投向科技领域用以支持高新产业发展, 其中, 新能源和提升能源利用率占了468亿美元, 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也占到了100亿美元。欧盟下属的融资机构欧洲投资银行 (EIB) 连续5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优惠贷款。2009年上半年, 该银行又向欧盟汽车业发放了70亿欧元的贷款, 用于环保汽车的研发和推广。日本对新能源开发、试验、推广普及的预算投入逐年增加, 在本轮的新车销售刺激计划中投入了40亿美元扶持节能型汽车, 提出到2020年实现半数新车转换成电动车的目标。

我国也在5个领域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①新能源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 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②着力发展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③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④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⑤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 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 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 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机械制造业能够为其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环境友好型和能源节约型的装备和产品。

4 走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当前, 环境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源紧缺对制造业的制约日益加剧, 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提升附加值和国际品牌竞争力,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跨越。而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则是实现该历史跨越的关键所在。

4.1 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 (green manufacturing, GM) , 是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绿色制造使产品在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使环境污染最小化, 符合环保要求;绿色制造节约资源和能源, 使资源利用率最高, 能源消耗最低,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协调最优化。绿色制造已成为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是实现资源和能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与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有效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与装备制造的有效供给与有效利用,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且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4.1.1 改进制造工艺, 减少资源消耗

改进制造工艺, 开发新的工艺技术, 采用能够使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原材料转化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新工艺, 以减少制造过程中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 使中间废弃物能够回收再利用、最终废弃物可以分解处理, 最大限度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在机械加工中, 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等过程都可以实行绿色制造工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工艺, 提高产品合格率, 采用合理工艺, 简化产品加工流程, 减少加工工序, 谋求生产过程的废料最少化, 避免不安全因素, 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如减少切削液的使用或使用绿色切削液等。目前干式切削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

4.1.2 采用节能设备或改造老设备

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 也需要从绿色制造设备与装备等入手。采用节能设备, 研发新设备或改造老设备, 实现节能降耗。在机械设备中, 电气传动系统所耗费的电能占到了60%~70%, 采用节能的传动系统可以为机械设备降低更多的能源消耗。通过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变电机、风机及水泵的控制方式, 能够产生十分可观的节能效果, 这已成为当前广泛使用的节能方式。例如在一条纺织机械生产线上, 变频器除调节生产线的电机运行速度外, 还可以对生产环境进行恒温及恒湿控制, 这种对工艺流程的改变不仅提高生产质量, 还减少了故障率, 降低了能耗。

在改造设备方面效果最为突出的是宝山钢铁公司, 宝钢是我国的超大型企业, 是耗能耗材大户。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宝钢制定了19项节能降耗的环境目标和7项节约材料的目标, 使本来管理和技术水平已经属世界先进水平的宝钢又上了一个台阶。宝钢实施上述管理和技术体系的11个月中, 降低原材料消耗的效益达3700万元, 节能的效益为1.25亿元, 使吨钢综合煤耗水平在原来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再降29kg。

4.1.3 采用绿色设计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绿色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强调在产品开发阶段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 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力求形成“从摇篮到再生”的过程。

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技术正在成为实施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的重要工具, 是绿色制造前沿技术之一, 同时也是实施绿色设计和制造的关键和共性基础技术。根据ISO 的定义, 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是对某一产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过程。

生命周期评价提供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物的广泛信息, 并可提出环境负荷改善的措施和建议, 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工具。

4.1.4 采用回收再生和复用技术, 实现可再生循环

可再生循环的制造过程主要应用拆卸技术和循环再利用技术。拆卸技术指依据最小附加成本及产品被拆卸后所能获取最大综合利用价值的原则, 开发最佳的拆卸程序和方法。通过二次制造将已用过的产品的性能特征恢复到接近于新产品的状态, 不仅延长产品寿命而且促进了部件和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循环再利用技术是对拆卸下来的零部件或者分解、还原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的技术, 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中考虑两个因素:回收和分解。回收设计致力于开发材料回收技术, 如废弃金属粉碎重熔。分解设计是指通过将产品分解为最基本的组分而尽可能地使产品中几乎所有的材料能够循环利用, 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可通过分解而回收, 避免废物产生污染环境。

4.1.5 构建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促进资源节约和再利用

我国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已被批准建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有24个。长沙黄兴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全新规划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 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目前园内共有企业34家, 分为物质生产者、技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虚拟企业。构建的多条产业链使园区内四大行业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连接在一起, 形成了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个生态链网上, 核心行业、附属企业和虚拟企业之间通过物质流形成了一个虚实结合的生态工业园区, 每个核心行业的产业链以企业群落为主体, 通过中间产品的交换, 加强了工业小区中各个企业间的相互联系, 有效延长产品链。同时四大行业间的物质流构成了横向连接, 形成了产业链网, 通过信息流加强同工业区外虚拟企业产业链条的对接, 使物质集成的空间尺度扩大。

4.1.6 加快节能减排核心技术的突破

采用绿色制造技术, 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 努力降低资源的能耗, 这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此, 我们需要加紧研制具有先进技术性能的能源技术装备, 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第三代200MW级高温气冷堆核电厂;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 包括风电机组、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利用等关键技术;节能工业设备和终端用能设备的开发。

4.2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 系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 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 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对制造自动化的概念进行了更新, 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

(1) 智能化能够提升传统制造水平。

智能化将进一步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化和自动化水平, 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 也将会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 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水平。

(2) 智能化能够满足高技术发展要求。

伴随着机械制造业用户行业的技术不断发展, 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装备上的迅速应用, 使用户行业的工艺技术不断集成在装备中, 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新的装备, 满足了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正向信息集成、接口集成、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 同时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3) 智能化有助于缓解环境和能源对机械制造业的瓶颈制约。

智能化在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 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 降低成本以及节约社会资源、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 日本的ICT创新战略实际上是由信息化、智能化促进节能, 推进绿色高附加值制造。

(4)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将推动机械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全新的改变。

未来的机械制造将是由信息主导的, 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方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我国的离散型制造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汽车等行业, 信息化为具有离散特点的机械制造业进行协同制造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将促进设计技术的现代化, 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 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 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也无不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智能信息技术将改变机械制造业的设计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

(5)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现代制造服务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社会化的服务业, 已成为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开展增值服务是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中, 服务收入在营业额中的比重从1999年的13%升至2005年的20%, 如蒂森克虏伯集团2007年的服务收入为167亿欧元, 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2.3%, 而我国的制造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 制造业服务的模式得以不断改进和优化, 服务得以向业务链的前后端延伸, 能够不断优化服务内容,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 将高新技术的重点和科技发展的热点转向产业技术主要是智能化制造技术领域, 使智能化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 并加速用现代智能化制造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实现制造业的高技术化。当前, 国际智能化制造业采用或准备采用的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①新型 (非常规) 加工方法的发展, 包括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及两种以上加工方法复合应用等;②专业、学科间交叉融合, 冷热加工、加工过程、检测过程、物流过程、设计、材料应用、制造等方面, 界限逐渐淡化;③工艺研究由“经验”走向“定量分析”;④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紧密结合, 使传统工艺产生显著的、本质的变化, 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⑤常规制造工艺的优化, 以形成优质高效、低耗、少污染的制造技术为主要目标;⑥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

(6) 智能化与智理化。

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 这就要求智能系统最终必须能够像人一样具备作出符合人文伦理和生态环境伦理的行为。因此, 当前, 在我国智能化发展初期就应当明确智理化 (既智能又符合伦理标准) 发展的大方向。

4.3 绿色和智能制造也要面向大多数人

收入结构决定了我国在发展绿色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面向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的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开发。2007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8, 已经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同时, 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的收入结构是呈倒丁字形, 上部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人群, 底部是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2008年,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770美元, 我国仍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因此, 制造业发展要有市场需求并且能为消费能力所接受, 就不能只注重高端产品的开发, 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需求。

4.4 完善绿色和智能制造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

从各国的做法来看, 绿色和智能制造成为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必由之路。要推动绿色和智能制造的发展, 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关键。首先是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和智能工程教育。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当前中国的工程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工程训练、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致工程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可以在重点大学及其他工程技术教育单位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工程实验室和创新设计机构, 作为学生工程创新基地。要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基地, 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工程实践场所。其次, 通过金融、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的支持来鼓励绿色和智能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 应在绿色和智能制造方面, 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 并建 () ()

立产学研合作的工程创新中心, 加快行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

4.5 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词”

绿色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不可分。首先, 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绿色制造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绿色化。在当前环境和能源约束趋紧的大趋势下, 只有具备了资源和能源消耗低的特征, 才有可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才具有生命力。反过来, 绿色制造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催生和拉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智能制造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 具备国际竞争力, 智能制造技术是支撑其发展和提升其竞争力的核心。

目前,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经济制高点作为本国的战略重点, 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 把发展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 也是立足当前、渡过难关, 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向, 要选择具有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而绿色、智能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不可分, 智能制造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为此, 走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那夜雨曾来过散文下一篇:企业创新情况调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