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效力

2024-05-06

合同效力(精选9篇)

篇1:合同效力

四、合同的效力

已经成立的合同要发生完全的法律效力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当事人在缔约时具有缔约行为能力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形式必须符合要求

合同符合生效的条件,即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为:

(1)合同内容约束各方当事人;

(2)不得随意擅自撤消或者变更;

(3)合同应当履行;

(4)合同内容成为纠纷解决的主要依据。

合同无效

欠缺合同生效要件的结果。

可以是全部无效,也可以是部分无效。

无效的原因: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习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六)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财产损失的。2)(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

无效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是指不发生该合同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

合同无效不论是在何时认定的,其无效都是从合同成立时就开始无效的,即使无效的合同实际上已经开始履行甚至已经履行完毕,也不影响其无效的后果从合同成立开始就确定。

无效合同的处理

原则上以恢复原状为主。

具体的做法有:(1)未履行合同的,应停止履行;(2)已全部或部分履行的,应相互返还;(3)对于因一方或双方过错导致合同无效并造成损失的,应由过错方按过错比例予以赔偿;(4)故意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家有权追缴已经取得或约定取得的非法财产。可撤消合同

所谓可撤消合同,是指基于法定原因,当事人有权诉诸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撤销的合同。

可撤消合同有:(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篇2:合同效力

[内容提要]合同的效力,就是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是指合同由法律赋予的并受法律保护的法律效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合同法对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生效规定了统一的要件,同时当事人也可以约定 合同生效的特殊要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或约定条件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合同,未具备约定条件的合同成为不生效的合同。

「关 键 词」合同效力、合同成立与生效、有效合同、无效合同、附条件合同和附期限合同

[正文]

一、合同效力的概念与分类合同的效力,就是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是指合同由法律赋予的并受法律保护的法律效力。合同的效力必须是因合同而生的,或者直接产生、或者间接产生,而不是与合同无关、完全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当事人各方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进行交易,怎样才能使合同被法律认可和保护?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前提。《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都具体规定了对依法成立的合同进行法律保护。”因此对合同效力的认定就成了国家对合同的认可、保护与干涉的具体内容之一。根据合同的效力状态,合同被划分为四类:有效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可撤销的合同和无效合同。合同从成立时起,即具有一般法律的约束力。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关于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无论民事权力还是民事义务,都是法律强制力保护之下人们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因而,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合同当然应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否则合同就成了儿戏。合同权利义务的约束力指合同约定的权力义务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并具有一般约束力的同时,其约定的权利义务也就发生了。

二、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合同应当“依法”,其二便是指出了合同生效的时间。所谓““依法成立””是指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当事人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真实、一致,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误解;订立合同不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并且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集体、个人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则其生效的时间就是合同成立的时间。该条款尽管规定了大多数合同成立与生效时间的同一性,但并不表示合同成立与生效是完全统一的,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时也可适用。在现实中,很多合同都分为合同签订或成立的时间,而另定一个具体时间才让合同生效,也得到了法律的承认和认可。

三、有效合同所谓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合同如果成立后生效,则会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依照本条规定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对方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四、无效合同:合同无效是相对于合同有效而言的,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是没有具备合同生效的条件,因此被确定为无效。例如,买卖枪支毒品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买卖的标的是完全赞同的,但内容违反国家法律,而使其无效。《合同法》第52条确立了五种合同为无效合同。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同时,《合同法》第53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这一条款属于合同法的强制性条款,就算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相应的内容,如果违反了《合同法》的这一规定,都应无效。

五、效力待定的合同所谓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法律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因此其发生效力与否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或追认才能生效。《合同法》第47条、第48条、第49条做出了相关规定。从规定不难看出,造成合同效力待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主体及客体方面存在着问题。我简单地归结为三类:一是合同的主体不合格,其中分为无行为能力人的订立的合同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二是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其中包括四种情形:

1、根本无权代理;

2、授权行为无效的代理;

3、超越代理权限范围进行的代理;

4、代理权消灭后的代理;三是无权处分行为。以上三种情形只有当法定代理人追认、本人追认或者有处分权人追认后方才生效,否则就不会发生法律效力。

六、附条件合同和附期限合同所谓附条件或附期限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对合同的生效约定一定的条件或期限,合同虽已签订成立,但并不立即发生效力,而待条件成就或期限到来时合同才生效。例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在合同成立的一个月内,将房屋租赁给承租人,这里的一个月,就是所负的期限。这里的合同效力实指当事人的约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力,在合同生效前这种权利和义务虽由合同约定,但却只是一种可能性(附条件的合同)或是将来发生的。

篇3:合同效力的分类

一、成立效力与履行效力

从逻辑上分析, 《合同法》中“合同生效”规定应包含成立效力、履行效力这两方面的内涵。自此, 《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 自成立时生效。”《合同法》第45条规定:“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自条件成就时生效。”《合同法》第46条规定:“附生效期限的合同, 自期限届至时生效。”对于合同生效时间的法律条文相冲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 自成立时生效。”这里所说的“法律约束力”、“生效”应当包括合同的成立效力, 其主要内容是: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合同”, 也不得实施有害债权期待的行为, 否则, 当构成预期违约。正是这个成立效力, 构成了预期违约制度得以确立的法律基础。

《合同法》第45条、第46条所说的“生效”应当是指合同的履行效力。也就是说, 在生效条件成就之前和履行期限届至之前, 合同虽有成立效力, 但却不发生履行效力, 当事人的债权虽已设定, 但请求权不发生。债务人则享有期限和条件利益的抗辩。正是这个履行效力, 才是债权请求权发生效力, 并使债务的履行成为必要, 同时使届期违约责任得以成立。

二、物权效力与债权效力

“契约之效力为债之发生”合同为债的发生的原因, 合同的效力是债的发生, 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当事人受合同约束, 合同债的效力是合同效力的主要和直观表现。但合同的效力不仅局限于此, 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发生, 即合同目的的实现, 才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真正希望达到的目的, 因而也是合同效力的内容。在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合同中, 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就是发生物权变动。因而, 物权效力是此类合同效力的当然内容。

前边所说的“成立效力”、“履行效力”, 应当是指合同的债权性效力, 其核心是请求权。而《担保法》第41条规定:“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这里所说的“生效”, 应当是指合同的物权性效力, 其核心是支配权。

抵押合同与质押合同是否只发生物权效力?笔者持否定意见。上述两类合同与买卖、互易、赠与、消费借贷等合同一样, 不仅发生物权效力, 既对抵押物与质物的支配权, 也应当发生债权效力, 既对抵押人 (或抵押权人) 和出质人 (或质权人) 的请求权。质权人应当有权请求出质人交付质物, 出质人也应当有权请求质权人妥善保管质物。抵押权人应当有权请求抵押人办理抵押物登记, 请求抵押人不得实施损害抵押物价值的行为等。否则, 不仅有悖诚信, 并且《担保法》第65条1款关于质押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质物的移交时间”的规定, 将成为文字游戏。但笔者并不认为物权合同的存在。

德国学者把一个引起物权变动的交易行为分成两个 (或多个) 合同, 一个引起债的关系发生的债权合同和一个引起物权变动的物权合同。在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的国家或地区, 依合同发生物权变动 (含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的场合, 往往都存在一个独立的物权合同, 这无可厚非。然而, 我国合同法及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并没有采用德国法中物权行为理论, 当然也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及无因性。在此前提下, 主张将合同分成债权合同和物权合同两种类型, 这不仅与德国法承认物权合同独立性与无因性的合同法理论南辕北辙, 而且从逻辑的角度看, 也显然缺乏合理的划分标准。极其抽象的物权合同概念也被认为不符合我国的法律传统, 阻碍我国法律共同体的构建而摒弃。这不是因为我们对物权合同这一概念本身存在什么偏见, 而是因为在现实社会法律生活中, 一般地说, 不可能存在无任何原因的单纯孤立的物权变动。也就是说, 离开特定原因事实或原因关系, 单纯孤立的物权变动是不会发生的。因此, 如果不把原因事实或原因关系独立出去, 就不存在单纯的物权合同。

因此在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合同中, 物权效力和债权效力是合同效力的两个方面。

三、对内效力与对外效力

“民法为维持债务人之财产, 以保全债之给付, 故认债之效力可及于第三人。此债权人代位权及债权人撤销权之所由生也。此效力, 称为债之对外效力, 其对于债务人之效力, 称为对内效力。”可见, 合同效力有对内、对外之分。

合同是当事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国家公权力充分尊重当事人自由意志, 只要合同约定内容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便可优先于法律适用。基于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效力具有相对性, 即合同仅能约束当事人, 它不能被第三人所利用, 也不得给第三人造成损失。合同对合同当事人的效力, 即合同对内效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发展, “个人本位”的法律思想向着“社会本位”转变。合同法传统理论对合同自由原则的独崇有所收敛, 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性受到关注, 为合同效力的扩张提供了“原动力”。合同效力范围的扩张, 使其效力范围不仅及于合同当事人, 并且也发生及于第三人的效力, 即合同对外效力。

合同的对内效力主要表现在:合同约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当然, 对合同虽未明文规定, 但与合同履行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附随义务, 如注意义务、通知义务、照顾义务、说明义务、保密义务、忠实义务、不作为义务等, 也应该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还包括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对合同权利、义务的效力具体来说合同权利是合同规定的权利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其效力主要表现在债权的请求力、执行力。但当事人滥用权利则为法律所禁止。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 以实现对方权利, 完成合同义务。针对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不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以及迟延履行合同义务的事实所设置的请求权、抗辩权等, 也是合同效力的表现。对合同责任的效力。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 需承担合同责任。此时, 合同的效力表现为违约一方承担违约金、赔偿损失等不利后果。

合同的对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确认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确立债权保全制度、租赁权物权化、债权不可侵犯性以及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等。合同法上的第三人, 是指合同当事人以外, 直接参与合同法律事物的人, 并不是相对于双方当事人以外的人都是第三人。

综上所述, 对合同效力进行合理的分类, 有助我我们更好的理解合同效力的内涵, 更好的认识我国法律在合同效力方面的规定。

参考文献

篇4:试论合同效力

1、合同无效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为无效。原因在于: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为无效合同。我国《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以上可看出,无论法国,还是我国均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无权处分行为是无效行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常采用无效说。本文作者认为无效说欠缺说服力。该说把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精神生搬到我国民事立法中实属不妥。因为法国民法采用的物权变动模式是债权意思主义,即所有权的转移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由,而我国民事立法采用债权主义变动模式,即发生物权变动是基于转让合同的,且动产以交付为准,不动产以登记为准。在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形式之下,债权合同生效,一般不能导致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发生,物权变动是债权合同结合交付货登记行为的发生而产生的法律效果。与法国采用债权意思主义的债权合同发生效力时必然产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大不相同。因此,把法国民法典的物权变动模式强加到我国民事立法例中,实属牵强。

所以,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认为我国对于无权处分合同不应采用无效说。

2、合同有效说

此学说是近年学者提出的,其最突出的地方是强化对交易相对人保护,符合现代民法对动的财产安全的保护。理由有:第一,认为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完全有效,以被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予以承认。完全有效说是建立在物权行为理论之上的学说。其代表国家主要为德国。德国的无权处分采用狭义的概念即无权处分行为,其完全有效是指合同的效力。由于德国采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其合同的效力与处分行为的效力是分开的,合同的有效不代表处分行为有效,反之,处分行为的权利瑕疵也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第二,此说有利于保护相对人利益,兼顾财产静的安全和动的安全。法律既保护静的安全,更保护动的安全(交易安全)。当这两种安全发生冲突时,法律更倾向于保护交易安全。合同作为交易的基本形式,保持合同的效力对于市场经济制度下交易安全至关重要。无处分权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归于有效,既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又维护了交易安全,增进社会效益。

3、合同效力待定说

“合同效力待定说”是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学说,但该学说也存在缺陷。表现在:一是,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冲突。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取得该动产所有权。可见,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密不可分,但我国立法例却把二者对立起来。

三、新的效力待定理论

篇5:阴阳合同效力

1.阴阳合同中的阳合同因不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不发生法律效力。

2.阴合同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认定为有效合同,阴合同只要内容合法,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3.如果利用阴阳合同实施违法行为,或者以合法的形式掩盖违法的目的,则不仅伪装的阳合同无效,被伪装的阴合同也因内容违法而无效。

4.买卖双方签订阴阳合同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税收管理规定,有关部门查实后,如果属于一般偷税行为,行政机关有权给予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5.如果偷税数额较大、次数较多,则可能构成犯罪。

6.买方不想买而主张卖方避税,或者签现售后只想以现售合同上的低价买,一般认定合同有效但过户价格条款无效。

7.双方仍想交易但过户时一方主张以真实价过户,另一方拒绝的,会调解,调解不成则认定合同不成立。

8.没签过户确认书,现售价变少的,视为双方意思变更,现售合同有效。

9.中的阳合同因不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不发生法律效力。

10.阴合同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认定为有效合同,阴合同只要内容合法,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11.如果利用阴阳合同实施违法行为,或者以合法的形式掩盖违法的目的,则不仅伪装的阳合同无效,被伪装的阴合同也因内容违法而无效。

12.买卖双方签订阴阳合同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税收管理规定,有关部门查实后,如果属于一般偷税行为,行政机关有权给予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13.如果偷税数额较大、次数较多,则可能构成犯罪。

14.买方不想买而主张卖方避税,或者签现售后只想以现售合同上的低价买,一般认定合同有效但过户价格条款无效。

15.双方仍想交易但过户时一方主张以真实价过户,另一方拒绝的,会,调解不成则认定合同不成立。

16.没签过户确认书,现售价变少的,视为双方意思变更,现售合同有效。

深圳律师:黄华(12年律师经验)

律师咨询:132,4296,6417(免费)

篇6:合同效力案例

行将毕业的大学生用学校发给学生的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与聘用的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大学生在申请工伤待遇的同时,要求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缴纳工伤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障。公司以在校大学生不具备劳动者资格为由,宣称劳动合同无效,遂引发了一场劳动合同效力纠纷。

2008年4月3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

学生与企业签约

2006年2月,江苏省海门市一家空调设备公司招聘一名办公室文员。

即将从江苏徐州某学院毕业的陈某得到招聘信息后,便持所在学院发给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招聘会上报名应聘。公司审核完陈某的求职材料、面试,遂约她几天后到公司签约。

2006年2月27日,陈某如约来到空调设备公司,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协议书》约定:陈某担任职务为办公室文员;合同期限为一年,从2006年2月27日至2007年2月27日止;其中试用期三个月,从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试用期月薪为500元;试用期满后,按陈某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工作效益评定,根据评定的级别或职务确定月薪。此时陈某尚未毕业属在校生,正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合同订立后,陈某便到公司上班,其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发生纠纷仲裁

2006年4月21日,陈某去公司上班途中遇交通事故,被送往医院救治。

陈某在治疗、休息期间,经学校同意以邮寄方式完成了毕业论文及答辩,于2006年7月1日拿到毕业证书。

2006年8月,伤愈后的陈某多次向公司交涉,认为双方既然签订了劳动合同,其身份属于公司员工,应该享受工伤待遇,但遭到公司拒绝。

2006年11月8日,陈某向海门市劳动部门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申请。

公司得知陈某提出工伤申请后,也于同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认为陈某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要求确认双方的劳动合同无效。陈某针对公司的仲裁申请,请求确认双方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三个月、月薪500元的条款违法,要求其月薪按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执行,同时要求公司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缴纳各种保险金。

2007年4月20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陈某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空调设备公司与陈某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

双方争议焦点

2007年5月28日,陈某不服仲裁裁决,向海门市法院提起诉讼。

2007年6月19日,一审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原告陈某诉称:我已年满18周岁,具有就业的权利和行为能力,学校已经向其发放了就业双向选择推荐表,具有到社会上就业的资格。

推荐表中已载明了原告的情况,包括尚未正式毕业的事实,被告空调设备公司录用时予以了审查,原告不存在隐瞒和欺诈行为,法律也没有禁止在校大学生不得就业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认定原告不具备劳动主体资格不当,请求法院确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

被告空调设备公司辩称:原告陈某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是在校大学生,不具有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陈某作为自然人不能同时拥有职工和学生两种身份,所以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

原告陈某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有效,其目的是因为发生交通事故后要求认定工伤和办理劳动保险,而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劳动部门不可能为学生办理劳动保险。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正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

海门市法院认为双方存在的争议焦点是:原告陈某是否具备劳动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是否有效。

法院认为:原告陈某已年满18周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也非《劳动法》规定排除适用的对象。

原告陈某已取得学校颁发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完全具备面向社会求职、就业的条件。被告公司在与原告陈某签订劳动合同时,对原告陈某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审查和考核,对陈某2006年6月底方正式毕业的情况也完全知晓。在此基础之上双方就应聘、录用达成一致意见而签订的劳动合同应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威胁等情形,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也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此,该劳动合同应当有效,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本案原告陈某作为行将毕业的大学生,持《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实施应聘就业活动,并到被告公司工作,此情形不属于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据此认定原告不符合就业条件,继而确认《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不当,应予纠正。

原告持《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与被告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不具备法定无效情形,原告陈某的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支持。

2007年11月15日,海门市法院依照《劳动法》有关规定作出一审判决:确认原告陈某与被告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

终审判决

空调设备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江苏省南通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

2008年2月30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本案。

空调设备公司诉称:1.陈某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系在校大学生,其行为还需受所在学校的管理,完成学校交给的学习任务,与社会上的其他求职者存在差别,其并不具备劳动关系主体资格。2.劳动主管部门也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的行为作出了相关认定,认为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合格的劳动关系主体。一审法院判决认定劳动合同有效明显不当,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陈某称:认定一个大学生是否具备毕业生资格,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院校的职权,而非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职权。学院发给《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说明学校已依法确认我具备了毕业生资格,已不再是公司所说的在校大学生。而且,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禁止在校大学生不得就业。

法院另查明,空调设备公司系招录办公室文员,对应聘者的年龄、打字技能提出具体指标,但对学历、年龄并无具体要求。

公司对陈某的身份有全面的了解,知晓其已完成学业,可以正常上班工作,但尚未毕业等情形,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意思表示真实、明确,无欺诈、威胁等情形。案涉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劳动报酬等权利义务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亦不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形。因此,比照我国劳动法律的规定,案涉劳动合同不存在无效情形,依法应为有效合同。

二审法院认为陈某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其与空调设备公司所订劳动合同依法有效。

2008年4月3日,南通市中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以案说法:

实习、勤工助学和就业的区别

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有三:焦点一,陈某是否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

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并未将未毕业的大学生包括

在内。陈某与公司订立《劳动合同协议书》时,已年满21周岁,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生,陈某虽尚未从学校毕业,但其亦为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劳动者,学生身份并不当然限制其作为普通劳动者加入劳动力团体。只有在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本身为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督促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明确禁止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大学生才不得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在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本身因学生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学业,从而对学生已不作此要求时,大学生参与劳动关系应不受限制。本案陈某已基本完成学业,并持有学校为促进学生就业而发给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其应聘求职的行为受到管理部门与高校本身的鼓励,应认定为适格的劳动合同主体。

焦点二,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该规定仅针对利用学习空闲时间打工补贴学费、生活费的在校学生,不仅包括大学生,也包括中学生。所涉情形仅指在校学生不以就业为目的,参加短期或不定期劳务工作以获取一定劳务报酬的情况,这与本案情形迥然不同。本案中,陈某持就业推荐表应聘公司办公室文员职位,就业目的明确,客观上作出了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意思表示,并已实际订立了劳动合同,其法律行为与大学生未完成学业时的勤工助学行为显然非同一性质。

大学生临近毕业时确实有实习任务,但大学生实习是以学习为目的,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是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巩固、补充课堂知识,没有工资,甚至还要由学校或个人向实习单位交纳实习费,不存在由实习生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情形。显而易见,陈某的情形不属于勤工助学或实习,应属于就业行为。

篇7:简述合同效力制度

合同效力,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合同效力是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产生的约束力。合同的效力可分为四大类,即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规定统称为合同效力制度。

一、合同的有效要件

合同依法成立后,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是当事人各方的契约,法律为了保证合同的公正合理,减少其日后有可能产生的纠纷,特此明文规定了合同的生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一)当事人缔约时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是指缔约时,即合同成立之时而非合同履行时,行为人应该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里行为人可分为两大类:

1、自然人。要求自然人在订立合同时具备相关的民事行为能力,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因为这类人往往不具有清晰地判断能力,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其实施的超越其行为能力的行为往往会令自己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对于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也是十分必要的。

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任务的组织。法人的缔约能力与其经营范围一致,受法人目的范围限制。法人超越其经营范围而未超越其目的范围仍具有相对的缔约能力,不算越权。非法人组织指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非法人组织不具有独立人格,但仍享有缔约能力,具有以自己的名义独立签订合同的资格。

(二)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及要求表示行为应当与效果意思相一致。其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意思主义。其判断标准应以当事人的内心效果意思为准。

2、表示主义。其判断标准应以当事人外在的表示行为为准。

3、折衷主义。其认为判断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应根据具体情况,既要考虑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也要考虑其外部表示,兼顾表意人和相对人的利益。

(三)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

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即合同的目的及内容适法性原则。强制性法律规范,不允许当事人违反,否则将导致法律的全然否定性评价。而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标的须确定和可能

合同的标的是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又称合同的客体。合同标的的确定是指当事人对合同行为性质、当事人权利义务已明确或可以明确。合同标的的可能是指合同标的客观上有实现的可能。

二、效力待定合同

满足所有要件的已成立合同获得了法律效力,但又有一批已成立因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其效力尚未确定,须经过有权人的追认方能生效的合同,即效力待定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对自己的行为接过负责,其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订立的合同就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其法定代理人享有追认权。

(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是指在合同订立时,行为人并没有获得被代理人授予的代理权,而以代理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此种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被代理人有追认权,若承认该代理行为,合同有效;拒绝追认,则合同不发生效力。

(三)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

该合同是指行为人没有处分他人财产的权利而以自己名义与相对人订立的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法律规定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权利人可以追认使合同发生效力,也可以拒绝追认使合同不发生效力。

三、无效合同

虽然已经成立,但因严重欠缺生效要件而自始确定地绝对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合同。无效合同之所以无效,在于其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根本性要件,有悖公平正义。包括以下五种: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四、可撤销合同

可撤销合同又称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其再未撤销之前为有效合同,只有在被撤销后才归于无效,其撤销与否取决于撤销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可分为四大类: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二)显失公平的合同

(三)趁人之危的合同

(四)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

五、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只是不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即不发生合同履行的效力,而并不意味着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当事人应依法承担如下责任:

(一)返还财产

(二)赔偿损失

篇8:浅谈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就合同的效力问题规定了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等四种情况。合同的效力是指合同的法律效力, 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有效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国家法律予以保护。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无效合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具备了一定的要件之后, 便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合同生效后, 其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合同一旦生效成立, 当事人应当依合同的规定, 享受权利、承担义务。2、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产生法律约束力。合同生效成立后, 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侵犯当事人的合同权利, 不得非法阻挠当事人履行义务。

一、有效合同

有效合同是指法律承认其效力的合同。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 这是当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发展状况及法律后果的基本条件。对于自然人而言, 原则上须有完全行为能力, 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的人不得亲自签订合同, 而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即当事人的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想法。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即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从目的到内容都不能违反我国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 不能违背社会公德、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无效合同

无效合同是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不发生履行效力的合同。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国家不予以承认和保护。根据《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所谓欺诈就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故意告知对方虚假的情况, 欺骗对方, 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与之订立合同;胁迫是指行为人以将要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直接实施损害相威胁, 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恐惧而与之订立合同。2、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所谓恶意串通的合同, 就是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非法勾结, 为牟取私利而共同订立的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即行为人为达到非法目的以迂回的方法避开了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所以又称伪装合同。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6、无行为能力的人订立的合同。

此外, 《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还规定:合同的部分无效, 不影响其分部分的效力。部分无效的合同是指由于其部分条款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损害他人利益, 并不影响合同的本质成立的合同。下列合同属于部分无效合同: (1) 约定了免除或限制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应承担责任的条款的合同; (2) 约定了免除或者限制人身伤害责任条款的合同; (3) 约定了违法的违约责任或解决争议的方式。 (4) 约定了免除或限制法律禁止免除或限制的责任条款的合同。

三、可撤销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指因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意思表示不真实经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行使撤销权, 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的合同。《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在效力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不仅有撤销的效力, 还有变更的效力。

《合同法》规定了三种可撤销合同: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形。2、显失公平的合同。“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的情形。这种情形下订立的合同使当事人经济利益上严重失衡, 违反了公平合理的原则。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情形;“胁迫”是指以非法的损害威胁他人, 使其产生恐惧的心理而作出意思表示行为的情形;“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 为牟取不正当利益, 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情形。

四、效力待定合同

合同虽然成立, 但其效力能否发生, 尚未确定, 对于某些方面不符合生效的要件, 但并不属于上述无效合同或可撤销合同, 法律允许根据情况予以补救的合同, 为效力待定合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订立的合同, 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 该合同有效。2、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 未经被代理人追认, 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由行为人承担责任。3、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同, 该合同有效。

《合同法》对合同的效力的这些具体的规定, 目的就是要求当事人能够依法订立合同, 坚持平等、公平、诚实信用、遵守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原则, 以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是保证双方当事人能够按照双方共同的约定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有效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及第三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而无效的合同则不受法律的保护, 对双方没有任何约束力。因此合同的效力的确定在合同法中显得犹为重要。

篇9:合同效力的比较

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民法理论(意思表示理论)通常将合同定义为,由相对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的合意形成的法律行为。由此可见,大陆法系国家以意思表示的合意作为合同产生以及发生效力的基础。因此,意思表示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效力制度。后来基于对意思表示理论的修正,大陆法系国家在立法上形成了一个表示主义理论,外观信赖法理便是表示主义在立法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以德国合同法为例,基于合同自由原则,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他们同意的条款订立合同。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每一个协议都被视为有效并予以执行。《德国民法典》第134条明文规定:“本法无其他规定时,违反法律禁止规定的法律行为完全无效。”譬如,合同双方的协议与法律规定不符,有损于第三人或公众利益时,它将被视为非法或不道德并且无效。

但是大陆法系各国均在其立法、司法中出现了一种在我们看来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原则上确认为无效;另一方面,又试图用各种方法对强行性规定进行区分,以达到法律适用上的例外。德国学者拉伦兹所指出,《德国民法典》第134条只是说明了,如果违反禁止规定的行为属于禁止条款规定的意义和目的所要求的时候,则违反禁止规定的行为完全无效。但该条款并没有具体规定,什么情况属于完全无效,这表明德国法并不认为违法合同等于无效合同。

二、英美法系的合同效力制度和类型

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意思表示理论,英美法系国家采取了约因理论作为其合同效力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中,交易理论更是当今英美法系国家在解释合意为何发生法律约束力这一合同效力基本问题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力。美国一个案例对交易理论作了很好的诠释。

甲在一次众人的聚会上对其侄子讲,如果你到21岁不赌博、不抽烟、不喝酒,到时我将给你5000美金。侄子同意了上述叔叔所讲的内容,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做到了这一点。侄子到了21岁,在拿到叔叔的5000美金前,叔叔去世。为取得上述财产,侄子与叔叔的遗产管理人发生了纠纷。根据交易理论,侄子与叔叔之间事实上处于一种交易状态,且是一种具有合意性质的交易。因此,他们之间的合意具有法律约束力。

为了补充和修正约因理论,英美法系以判例的形式形成了允诺禁反言的理论,从而缓解了无约因便无法律约束力的传统约因理论带来的困境。

三、两种法系合同效力制度的异同

根据上面叙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合同约束力问题上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特征。第一,意思表示理论和约因理论,都是依据合同当事人的合意而使合同产生法律约束力的。第二,无论是大陆法系外观信赖的法理,还是英美法系允诺紧反言的理论,它们都是将一方当事人负有义务的理论根据脱离于个人的意思,从双方间所形成的一定关系出发解释和说明合同的约束力。

两种截然不同的法系,关于合同效力制度的规定当然会存在差异的地方。在合同日益倾向社会化的今天,英美法系国家的约因理论,尤其是作为约因理论的补充和修正的允诺禁反言理论,较大陆法系国家的意思表示理论更适合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对合同产生约束力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由此可见,大陆法系合同法体系还有相当阔的突破空间。

四、我国合同效力类型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合同法自1949年至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50-1956年,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国家在经济领域中广泛推行合同制度。尽管如此,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对我国经济的重要经济领域实行管制,致使合同无效制度的适用范围被扩大。之后,我国合同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取消了,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合同法才出现广阔的前景。在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合同效力类型主要分为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两种。自新《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合同效力制度得到了不断地完善。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章的有关规定,我国合同效力类型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

五、我国现行合同效力类型的不足及修改建议

新合同法虽然已经为合同效力体系的完善做出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未区分合同的成立效力与生效效力。虽然我国《合同法》将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的生效独立区分开来,但并未就具体产生的法律效力作出规定。根据《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原则上合同自成立起即发生法律效力,但同时结合合同的有效要件加以分析,则存在例外情况。如:当事人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效力未定;标的不合法,将导致合同无效。因此,区分合同的成立效力与合同的生效效力是有必要的。第二,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合同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合同订立后,由于合同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将产生极不公平的后果时,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以消除不公平的结果的制度。此原则能够使法律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协调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所以说,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情势变更的情形可以使我国合同法效力制度得到完善。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

上一篇:拜师学艺材料总结范文下一篇:小学吃雪糕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