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

2024-04-19

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精选8篇)

篇1: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

浅析电视及网络媒体对中国法制宣传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法制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法制社会构建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法的普及,如何有效的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是现阶段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其中,媒体在推广中国法制宣传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下文将浅析媒体对于中国法制宣传的积极作用。

所谓媒体,其实质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因此在我国构建法制社会,宣扬全民普法的大背景下,媒体担当起了作为宣传法律的喉舌的重要的责任。电视媒体因其具有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较为迅速,图文兼有,声像并茂,鲜活生动,真实性强的特点,成为媒体法制宣传的先头兵。

近年来各类法制节目契合社会的需要不断孕育而生,并且不断的完善,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中央卫视的《焦点访谈》、上海的《法律与道德》、《庭审纪实》等等,通过解析生动形象的案例或是再现庭审现场等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成为民众获取法律信息、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使群众对法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得以提升。同时,电视媒体的法制宣传可以引导观众从最初的通过媒体对法律知识的被动接受发展上升到主动探究法学奥秘的真谛,完成了由表面感性的认识到深层次理性的升华。因此,电视媒体对于宣传法制,增强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电视媒体通过报道社会公众所普遍关注具有一定影响的刑事案件,能够引起读者和听众、观众的强烈共鸣。同时对已产生犯意或正着手准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员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法制宣传所要达到的预防犯罪的目的。并且,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刑事案件,使得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更加透明化,同时,也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维护群众的利益,促进了我国的司法公正与立法的完善,加快了法治进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许多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媒体将超过电视媒体从而跃升成为第一媒体。网络媒体在具备电视媒体覆盖面广,图文兼有,声像并茂,真实性强等优点的同时,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更强,并且最重要的是,具有电视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互动性。因此,网络媒体在宣传法制的过程中,信息是双向传递的,网民不再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端,而是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自由地发布信息,参与各种论坛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相对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拥有更强大的影响力。比如当年的许霆案、“我爸是李刚”事件等,都是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进而引发讨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最终维持了司法正义。网民们通过讨论刑事案件,自身对于法律的认识也逐步加强,而且,由于网民是讨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使他们更倾向于养成对法的探究的习惯,为构建人人懂法的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网络媒体作为法律舆论监督的利器,可以有效的杜绝在建设法制社会过程中可能滋生的腐败现象,为进一步透明我国法制的制定执行过程,保障法制建设过程中充分倾听群众意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都具有它的两面性,电视、网络媒体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法制宣传的同时,现阶段也存在一定负面的影响与争议,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问题。但是,只要媒体能坚持公平、公正,没有倾向性的报道原则,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司法机关能够客观、坦率的接纳媒体所带来的舆论监督,那么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双便可方走向共赢的局面。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宣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2: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

发挥网络媒体作用 推动法制宣传工作创新发展 ——浅谈法治网站的栏目设计、网站建设等运行机制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新的工作载体获取信息,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更为人们所喜爱的信息传播媒介,具有无穷的魅力。随着法制宣传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拓展空间有限、发展提升困难、工作成本提高、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日益突出,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何把法制宣传的“突破口”转向网络媒体,抢抓机遇,高点切入,把网络宣传作为推动传统媒体宣传,多角度、多色彩展示普法工作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将这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体与法制宣传工作有机结合,成为时代发展必然。

如今部分省、市、区、县已建立了自己的法治网站,而且与前几年相比,“空壳类”、“粘贴类”等情况已大大减少。然而,建设法治网站的定位是什么?受众是谁?网站应具备什么功能?还没有形成共识。“北京普法网”开始是司法行政网下面的一个栏目,今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把“北京普法网”单列出来,依托北京市政府网站“首都之窗网”,申请了独立的英文、中文域名并申请了中文实名检索。“北京普法网”主要下设三个版块,一是法制宣传。二是法律服务。三是工作指导。法制宣传版块有4项:有画说法律、普法网校、专家访谈和法治论坛。法律服务版块有3项:有法律知识测试、法律咨询和法律法规检索。工作指导版块有4项:有法治动态、各类文件、报表、理论研究文章。我们还对大部分省、市、区、县法治网站栏目设置情况进行了浏览,结合北京普法网建设运行等情况,谈谈对法制网站栏目设计、建设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法治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重展示,轻研究

几乎所有网站都突出了展示,且在其中只是罗列了一些工作信息、成果,法律法规查询等,这些是网站不可缺的内容,但不应成了网站的主要内容,而对当前法制宣传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和在线调查栏目等却只有极少数网站开设。

问题之二:服务对象不明确

网站栏目的设计要立足于为访问者服务。法治网站的访问者是谁?有些法治网站的设计者也许根本没有考虑过。谁会对法制网站感兴趣呢?我认为最关心法治网站的首先是急需法律帮助的人、对法律知识感兴趣的人、负责法制宣传的工作人、法律专业工作者、普法志愿者、法律教育工作者。其次是兄弟单位、上级领导等。栏目的设计必须使这些人感兴趣,使他们能得到想知道的东西,而不能不问对象,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设置栏目,只是把一些自己想告诉他人的内容放入网站。

问题之三:不了解服务对象之需求

栏目设置要服从于服务对象,了解他们之所需。例如,应根据网民对法制前沿的了解需求,网民的学习、工作、生活需求,网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对目前法制进程,普法规划状况了解的渴望,对司法行政了解的愿望,设立“法制论坛”、“在线咨询”、“发表意见”等栏目。然而,目前许多法制网站都没有因服务对象的需求而设栏目。问题之四:缺少交互

交互是网络的重要功能。法治网站既应该是司法机关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更应该是与外界联系的纽带。然而,大多数网站的设计者缺乏这一理念。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许多法治网站没有网民的空间,只能让网民看,不用网民参与,更没有考虑到让网民利用网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法治网站栏目设计之我见

对于法治网站的栏目设计,我认为应立足于服务,并应体现人文精神。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法治网站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设计自己的栏目。

1.展示类。包括“单位概况”、“成果展示”、“队伍风采”、“调研文章”等,有些单位还可以增加如“特色工作”、“业务合作”及“工作理念”等。网站主页上可链接视频文件、3D动画等,这对吸引网民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但该栏目设置不宜太多。2.实播类。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把“工作实录”放在网上供访问者网上研讨或下载研讨。如果网站人气旺,这样做就好像召开了一场省钱省力的研讨会,本单位及基层单位人员都可以与来自各地的同行、专家交流探讨。还可以为某一调研课题开一个聊天室,任何参与者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讨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与传统的座谈、征求意见相比有较多的优点。比如: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为进一步加大专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首都之窗和北京普法网开办的“专家说法”在线访谈节目。该栏目原则每月一期,重点宣传一部法律法规,邀请一名法学专家和一名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结合本部门职能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话题与网民进行交流。“专家说法”栏目自开办以来,已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地方税务局和市知识产权局和水务局部门负责人分别就群众关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所得税、知识产权保护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法律问题,在线与网民进行了交流,受到欢迎。各委办局认为这是宣传部门法和本部门职能的有效宣传形式,因而踊跃参加。今年该栏目已排到12月份。如:市负责人做客“专家说法”栏目后,有很多市民主动向其反映问题,提供相关线索,对政府依法、高效行使职能起到积极作用。“专家访谈”节目是市司法局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建立法治宣传平台,为公众提供有效、快捷法律服务的又一阵地和窗口,越来越受到网民的关注和喜爱。

3.资源类。资源分法律法规查询与相关文章检索两大类,目前大部分网站的资源以法律法规条文为主。在大部分网站中,很少有供网民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资源。在调查中还发现“调查问卷”与“征求意见”的栏目比较薄弱。应有选择地把一些与网民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资料信息、指导意见和法律提醒等有关的免费资源和知识收集起来放在网上供网民选用。这既是网民接受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使网站建设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源库要经常整理和更新,以使网民能方便地共享优质资源。

4.管理平台类。有没有网络管理平台是反映一个单位信息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要达到资源整合,提高效率,应建立互通互连,“横向通”:既与各委办局网站法治栏目通。“纵向通”:即与基层单位法治网站通。通过法治网发布公告、通知,传达上级文件,交流部门信息,查询法律资料、远程管理文件等,能使我们的工作更便捷、规范,管理更科学,效率更高。不仅如此,网络管理平台的推广使用,能使法宣队伍尽快地了解和熟悉“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生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升干部的信息技术素养。

5.交互类。法治网站建设的理念之一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让网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有效的查询、学习与交流,使网民能及时了解到想得到的信息和知识,法制宣传部门也能掌握广大网民的需求和心声,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调整,使网民的意见成为我们无形资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如有的网站在网上组建了专家学者队伍,邀请法学界人士作为该网的专家组成员,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问题咨询,为普法依法治理提供专业视角的高层次法律建议;有的网站在网上开展立法征求意见的活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收到了许多意见、建议,并且被人大充分考虑和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的网站在网上开展“网络法律知识月月赛” 和“法制短信征集大赛”活动。不但扩大网站的影响,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网站点击率不断攀升。6.链接类。法治网站是专业法制宣传教育网站,有些信息不必都在自己这里做,而可以通过“链接”来丰富信息。相关的链接应包含“法制新闻频道”、“重要媒体”、“兄弟单位”及实用的专题网站。链接应分门别类,方便网民寻找。必要时可弹出重要链接,如重要提醒等等。

三、法治网站建设中要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

网站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实用的、人气较旺的网站需要大家的呵护。领导的重视、组织机构的健全、人力的保证是网站成功的必要条件;网站的人文魅力、科学的设计与优美的页面则毫无疑问地显示着网站的品位。在网站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1.分栏负责。网站建设不光是网站设计者的事。每个栏目都应由该项工作的分管人员去运作,这样才能使该栏目办得有深度、有创意。栏目负责人既是该项工作的专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能在新模式下创造性地工作的探索者。2.统一管理。整个网站应有一个统一的理念、统一的风格,需要统一的管理,包括各栏目的竞赛评比与互相监督。有些资源需要共享,有些工作需要合作,要有专人协调各部门工作,指挥技术人员统一部署,分工制作。

3.及时更新。包括栏目调整和内容更新。时代在变化,工作也在变化。及时调整栏目,以反映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内容上也必须常换常新,这样才能维持网站的人气,使网站具有生命力。重要的活动、法宣工作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网民介绍。突出重点,也能使浏览者有常新的感觉。重要的、新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弹出窗口的方式吸引浏览对象的眼球。

篇3:网络法制化建设

网络如果能被合理使用,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将产生质的提高;但如不加以规范和管理,诸如网络银行诈骗、电子商务欺诈、网络侵权与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将会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网络实施法制化建设与管理成为一种必然。法律对于网络空间的介入并不是现有法律适用范围的简单延伸,而是制定出符合网络空间自身特点、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网络法律规则。

1 我国网络法制化建设原则与方向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站与网民的存在着包括经济、社会等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例如,镜像信息资源属于资源提供者,一般不能进行增值服务。那么,哪些信息资源可以合法地用来提供服务?如何界定网络信息发布的法律责任,怎样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既保障广大的网民能获得优质的服务,又能保障信息资源提供者能获得合理的利益。这些在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遇到的法律问题,都急切地需要我们在研究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予以明确和解答,从而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网络资源服务者和网络资源利用者的诉求都予以满足,从而保障互联网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国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制定网络法律和解决网络法律问题,注重网络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对于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现象,我们不能以墨守成规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应该从大局出发,平衡各局部网络的利益,促进各局部网络的均衡发展。要使网络法律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与其发展现状相呼应,使网络法律的主体逐渐从“作为个体的人”扩大为“作为的整体的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各种网络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更加的合理和协调,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

人们习惯地将21世纪成为互谅网的时代,如今,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各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网络将主宰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但是,互联网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始料不及的弊端正在显现。在当今的世界,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其也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网络法律制定的理念应当融合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将网络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站在未来的维度来构建我们的网络法律制度。

网络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是为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庞德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网络法律的制定不仅要有符合其特性的原则做指导,更应该在制定过程中结合实际对网络法律做细致和实用的规定,将原则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完美的融合,是网络法律不仅具备理论的深度更能成为一部能有效地维护网络秩序、促进网络发展的法律。

2 正确认识网络法制化的作用

正确地认识法律在网络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构建健康、稳定的网络秩序至关重要。

(1)重视法律对网络的作用,走出“网络法律虚无主义”的误区。从互联网诞生开始,人们就惊叹于自己能自由地选择信息资源,能够自由地发表想法、与人交流。自由是互联网精神气质的核心,这也是互联网能如此迅速的被接受、普及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当国家和法律的触手伸展到网络中时,那些沉溺于网络带来的自由自在的人们本能地反感和抗拒。但是任何理智的人都会认为这种思想是极端危险的,如果互联网成为了一个无法无天的法律真空地带,和实体社会没有法律和秩序一样,网络将成为一个秩序混乱、人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的世界。而且,网络只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工具,网络是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存在,这决定了它可以且应当置于国家法律的规范之下。如上所述,法律对于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至关重要,是维护网络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法的作用,克服轻视以至忽视法的作用的倾向,只有这样,互联网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2)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中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在网络社会中,法律对于建立和维护网络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就如现实社会中法律不是惟一地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一样,法律对于网络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不能盲目夸大。

首先,法律并不能调整所有的网络关系。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社会关系体系:一是现实世界的现实社会关系体系,二是虚拟世界的虚拟社会关系体系。现实的社会关系只能靠现实的法律来调整,而虚拟世界的社会关系却不能全然靠现实的法律来调整。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虚拟社会的某些社会关系超越了现实的社会关系,只有当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发生交叉时,现实的法律才能对虚拟社会进行调整。众所周知,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大量的社会关系都能仅靠法律来调整,只管那些建立和维护网络秩序最基本、最现实的网络信息关系,而对于其他可以由道德来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不应该干预。

其次,法律相对于社会来说具有滞后性,对于比现实社会更加千变万化的网络世界来说,法律对于它的调整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是抽象、概括的社会规范,而且相对于时刻变化着的社会,法律具有稳定性。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前所未有的问题层出不穷,法律在调整网络社会时的滞后与缺失是必然的。尼葛洛庞帝曾把社会既有法律比作是网络社会中“垂死的鱼”。他说“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嗒吧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

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指出:“狭隘地依赖重视惩罚的法律理性,其结果就是人们普遍地采取只遵守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的策略,从而避免惩罚;对此就需要严格先前的法律,弥补漏洞,而这会使法律变得更加严厉。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的事业发展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那么生活就会变得不可忍受”。法律作为调整网络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应当明确惩罚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法律对网络利益进行的合理分配,均衡地配置网络资源才是保障人们普遍遵守网络法律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立新.网络立法的现状与思考[J].北京: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3]汪全胜.论政府信息公开的实现机制[J].软科学.2004.

[4]陈辉.网络世界需要规则[J].化工管理.2005.

[5]黄宝华.网络时代的危机及其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

[6]李自荣.网络经济的法制建设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

[7]郭卫华等.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周曦民.我国网络安全的现状与建议[J].电信快报.2004.

[9]孙铁成.计算机网络法律问题[J].法学前沿(第3辑).法律出版社.

篇4:加强网络证券监管法制建设

【关键词】网络证券业;监管;法制建设

一、互联网络对证券业的深刻影响

网络证券亦称网上证券,是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证券业务的创新,网上证券服务是证券业以因特网等信息网络为媒介,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全新商业服务。网上证券包括有偿证券投资资讯(国内外经济信息、政府政策、证券行情)、网上证券投资顾问、股票网上发行、买卖与推广等多种投资理财服务。随着网上证券业务的不断推广,证券市场将逐渐地从“有形”的市场过渡到“无形”的市场,现在的证券交易营业大厅将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远程终端交易、网上交易将会成为未来证券交易方式的主流。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网上证券作为证券市场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表现是:第一,证券市场的品种创新和交易结算方式的变革,为网上证券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第二,网上证券建设又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两者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的证券公司将不再以雄伟气派的建筑为标志,富丽堂皇的营业大厅不再是实力的象征,靠铺摊设点扩张规模已显得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依托最新的电子化成果,积极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代人理财等金融服务,发展与企业并购重组、推荐上市、境内外直接融资等有关的投资银行业务,努力建立和拓展庞大的客户群体将成为其主营目标。未来的证券公司的市场营销将不再依赖于营销人员的四面出击,而将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网络营销。通过网络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营销的策略和方式,再将自己的优势和能够提供的服务通过网络反馈给客户,从而达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目的。在未来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信息社会里,证券公司将不再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业务,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与银行、邮电等行业的合作关系。各行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联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服务。这种合作会给各方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客源的增加,从而达到增收节支、扩大业务的目的。

二、网络金融业的发展对政府监管的挑战

互联网的使用给整个证券市场带来的这场革命,正在重置证券商和客户的关系、消融对证券市场管辖的地域界线,也给监管者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传统的证券发行和交易体制下,通常是由证券发行人和承销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证券的发行任务,但在网络技术运用到证券市场后,证券发行人可以利用互联网绕开证券承销商而直接向投资者发售证券,由此产生证券发行市场非中介化的问题。证券发行市场的非中介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监管机构忽视:首先,由于缺少专业机构的参与,网络信息披露的真实与否不易甄别,证券欺诈行为更加有机可乘,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加,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难度急剧提高。其次,由于缺乏承销商的监督,发行人可以在未经证券监管机构核准的情形下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从而规避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的监管,进而对证券发行监管体制造成冲击。再次,由于市场分散,投资者的交割缺乏足够的制度保证,一旦发行人不履约将会损害投资者的权利,甚至引发混乱。其次,由于缺乏承销商的监督,发行人可以在未经证券监管机构核准的情形下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从而规避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的监管,进而对证券发行监管体制造成冲击。再次,由于市场分散,投资者的交割缺乏足够的制度保证,一旦发行人不履约将会损害投资者的权利,甚至引发混乱。最后,网络的无国界性,也与现行的证券发行的地域性特征产生了冲突,使各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不得不面临证券发行管辖权的困扰。

三、我国网络证券业监管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和改进网上证券交易市场准入制度。网上证券业准入政策既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正常的金融秩序,又涉及金融创新的尺度和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网上证券交易市场准入政策无论是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创造还是在安全技术指标的控制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网上证券交易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我们在构建网上证券交易准入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改变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手段,既要鼓励和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证券交易过程中的运用,又要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具体而言,在准入方面应该确立自由竞争的理念,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壁垒,推动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制定完善和可行的技术及其他准入标准,不至于使网上证券交易陷入到无序和混乱状态之中。

2.积极推进网上证券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改革。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率的警察,信息公开已成为证券法的制度基石。然而,基于证券纸质时代背景下建立的信息披露监管的理念、手段、原则都不能完全适应汹涌而来的证券电子化时代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1)对于类推监管进行必要的反思,要适时地推进和建立/以网络为导向0的监管理念;(2)在监管原则方面,需要对于真实性原则的判断标准做出相应的调适,对完整性原则进行必要的拓展,对准确性原则做出进一步的细化,对及时性原则予以丰富和发展,建立即时披露制度,确立公平披露原则;(3)改进监管方式,推进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现代信息披露手段和方式;(4)强化对网络公开说明书、网上路演、定期报告的网上披露的监管,建立实时信息网上披露及监管制度。

3.着手制定《网上证券发行与交易预防欺诈法》,填补网络证券欺诈责任追究方面的空白,并建立因技术性风险而带来的意外损失责任承担规则,鼓励券商和系统集成商共同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投保,当交易系统出现问题导致投资者损失时,由多方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加强对网络讨论区的监管,针对网络证券欺诈的新特点,积极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规则,构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机制,打击证券欺诈。

4.网络时代资本市场法制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问题,并与网络技术、网络立法与执法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网上证券交易规范发展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和改革,包括:建立与电子证券相适应的证券存管、结算、出质及交易规则,强化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证券监管组织体系,完善证券自律监管,加快电子商务基本法的立法进程,提供网络交易安全法律保障,利用网络特点加强投资者教育,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健全证券争端机制,扩大争议解决渠道等。

参考文献

[1]冯果.网络时代的资本市场及法制监管之重塑[J].法学家,2009,6.

[2]浅析网络证券业的发展[OL].http://www.doc88.com/p-73842653796.html.

篇5: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事业得到充分繁荣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日益彰显其重要地位。作为网络媒体的从业者和政府的舆情引导者,要主动增强政治素质,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加快塑造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夯实我们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形象。在这次“十百千工程”高级人才研修班的学习中,我对网络媒体及舆情引导的特点进行了思考,下面谈四点学习心得体会:

一是要坚持客观报道,强化舆论引导。网络媒体同样是大众媒体,必须遵循大众媒体基本原则,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真实性对于新闻来说是生命线,网络新闻也不例外。但网络媒体同时又是快速性媒体,既要保证快速发布的同时,又要保证客观报道。因此,网络媒体快速发布的前提是,必须坚持客观报道。政府宣传部门应该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公关,把事件的真相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消除公众的疑虑。

二是要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做好重点引导。网络是海量媒体。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就没有好的点击率和影响力。所以,必须在保证海量新闻的同时,不断提高原创新闻的比例和质量。在日常实务中,网络媒体还可以加强网上宣传的策划,通过开设专题、组织嘉宾访谈、提供音频视频、链接相关资料等多种方式,增加主流信息的密度和频度,增加对网民的吸引力,增强正面报道上的声势。政府需要加强 对网民关注问题的重点引导,做好信息公开,引导好利用好网络媒体这个平台。

三是把握好互动性,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一传输,受众被动接受不同,网络则为社会搭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对话空间,实现了互动交流。因此,网络媒体要适应互动性的特点,讲究舆论引导艺术,注重引导效果。作为网络媒体要做到:放下架子,以理服人;善用网络语言,坦率真诚;开放心态,积极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针对网上散布的谣言,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网上舆论引导,澄清事实,批驳谣言,以正视听。针对网上带有倾向性的情绪化、非理性言论,适当巧妙地进行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四是强化传播层次,注重立体传播的效果。由于受技术和经济的制约,互联网的地域发展非常不平衡,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的发展巨大潜力。在当前的情况下,网络传媒更要注重立体传播。即把网站上发表的新闻,同时在其他媒体形态,如报纸、电台、电视台、户外传媒中播出,既能强化传播层次,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又能在其他不上网的受众中增加影响力。

篇6: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

1.1完全依赖于网络存储设备,存储设备自身安全作为网络媒体数据安全的保障

在线存储体采用主备控制器机制,存储硬盘采用RAID安全机制;根据策略进行在线存储到近线带库的迁移备份,保障核心媒资数据的多级存储;核心媒体数据网内根据策略或手动定期备份。上述解决方案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网内媒体数据安全,但存在过分依赖存储硬件设备,问题数据恢复长等问题,严重影响编辑记者前台操作和资源使用时效。

1.2依靠网络技术实现媒体数据的多级存储,并实现对前使用者透明,数据恢复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完成,存储故障不影响编辑业务

采用本地+网络编辑的方式,媒体数据同时存储于在线存储和编辑机本地,降低网络存储故障对节目编辑的影响;采用媒体数据双读双写,主备在线存储方式,实现媒体数据的双重备份,降低存储故障对编辑记者的影响;建设最小应急系统,核心媒体数据根据策略实现向最小应急系统的备份,数据多级存储,保证核心编辑业务安全。

2媒体数据多级存储备份解决方案下的编辑操作模式

2.1主备双存储体:编辑站点双读双写

正常工作时:双读双写。在主备存储都正常时,上层应用站点在文件写入时同步写入主备存储体,实现数据镜像同步备份;在读取时,上层应用站点,选择主存储路径进行优先读取。主存储故障时:延迟平滑切换到备存储,进行单路读写。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主存储瘫痪,上层所有应用站点平滑切换到备路存储路径进行读写,无切换时间,用户毫无感觉,实现真正的0秒透明切换。主存储恢复后:策略控制中心,调度后台同步服务器,实现数据主备存储同步。该功能的实现得益于两点:一是由于素材路径存在双份,在正常时数据完全主备镜像;二是策略控制中心,实时监控收集存储状态,如主存储的故障信息。工作站读写访问过程中,由于所有文件I/O通过IDA引擎,获知策略中心的存储故障状态,因此直接指向备份存储进行实时访问,访问过程无间断,非常平滑。

2.2单在线存储体:“本地+网络”双读双写策略,实现媒体数据双路存储

编辑站点本地存储作为网络存储备份使用,优先编辑网络存储数据。网络和本地的文件路径,作为该素材的主备路径记录在资源上。采用双读双写模式,采集、打包等生成的视音频素材在网络和本地上都存在;同时对于字幕、故事板以及字幕中的图片也都在网络和本地磁盘上同时存在。在双读双写模式下,用户所生成的资源在本地都有一个中码流的版本,通过双读双写机制,用户可以直接调用网络的版本进行编辑。如网络故障用户可直接切换到本地,保证编辑业务连续不间断。在网络数据库中断的情况下,需要手动切换数据库连接,将系统连接到本地数据库上。系统软件可提供快捷的一键切换功能,将网路数据库连接切换到本地数据库,在网络数据库断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节目的编辑。优点:双读双写保证系统媒体数据安全,优先编辑网络存储,实现媒体数据网络共享,编辑记者可在任意网内节目编辑站点完成节目编辑。缺点:网络存储读写性能要求较高,系统建设在存储领域的投资比重较大。网络存储作为编辑站点本地存储的备份,优先编辑本地存储数据。媒体数据在网络存储体和本机存储体实现冗余备份,优先读取本地存储路径。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单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网络化的实时备份存储又完全能实现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以及关键数据的多重备份。在编辑过程中,采用本地编辑为主,网络编辑为备份的编辑方式,正常编辑模式下各站点直接读取本地素材进行节目编辑,后台打包调用网络高码流文件进行合成的编辑方式。对于上载节目资源的工作站A在被占用的情况下,用户需要到工作站B进行编辑,此时通过同步资源的方式到本地,用户在打开故事板和打开素材的情况下,系统自动判定当前资源不在本地存储路径,完成从网络到本地的同步迁移,编辑人员可以进行编辑使用。优点:双读双写保证系统媒体数据安全,优先编辑站点本地数据,大大减低对存储和网络的依赖,系统建设存储领域投资较低。缺点:鉴于采用本地编辑的模式,如编辑人员更换站点,需重新将网络数据同步到本次,有一定时效性的损耗。

2.3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实现核心媒体数据备份

系统在备份时,会同时进行物理文件和元数据的备份,以确保一旦主网出现问题,工作站点可以直接完全脱离主网且接入应急系统中使用。只需退出非编软件,重新连接最小应急备份系统的数据库,即可继续完成工作。节目采集及合成时可以自动写入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实现多存储区域数据完全一致,写入数据时不会占用过多的网络带宽资源,而且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当主网存储区数据删除时,最小应急备份区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自动对数据进行删除;当主存储区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切换到最小应急备份区上,使用最小应急备份数据;备份策略可以按照栏目、用户等方式进行,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进行备份。优点: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可以作为全网应急解决方案,作为核心业务的终极保证。此外应急系统可作为外场系统使用,通过快速拆分,便捷的完成外场系统的远程移动。缺点:最小应急备份系统需要台内额外投资建设,将引入部分投资增加。

3系统主备存储不同选型下的编辑操作模式

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核心存储设备的选择将决定媒体数据安全策略。如何在数据安全和台内投资间实现平衡是网络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1系统选用相同性能与容量的存储

鉴于主备存储体性能容量完全相同,网络系统服务的所有栏目均可选用同样的媒体数据安全策略,网络中媒体数据全部主备两份,即所有站点全部支持双读双写。系统任意存储故障均不影响编辑业务,节目编辑和系统数据实现双重保障。优点:业务安全级别高。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大,存储领域投资需要考虑。

3.2系统选用不同性能与相同容量的存储

鉴于主备存储体仅容量相同,系统主存储体可满足网内所有站点的读写需求,备存储体仅能支持部分站点的读写,媒体数据通过策略备份的方式实现主备双重备份。该种情况下,仅能保证网内核心栏目站点的双读双写和媒体数据实时双备份需求,即网络故障情况下网内部分编辑业务需中断,或全网转换为低码流编辑,高码审核打包的操作模式,方能实现全部业务不中断。优点:业务安全级较高。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大低,网络故障将导致部分编辑业务中断或全网采用低码流编辑,对编辑业务有较大影响。鉴于主备存储体性能与容量均不相同,系统主存储体可满足网内所有站点的读写需求,备存储体仅能支持部分站点的读写。该种情况下,仅能保证网内核心栏目站点的双读双写和媒体数据实时双备份需求,非核心栏目仅能读取主存储,媒体数据不再备份。即网络故障情况下网内部分编辑业务需求中断。优点:核心栏目业务安全级高,非核心栏目安全级别较低。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低,网络故障将导致部分编辑业务中断,对编辑业务有较大影响。

4结束语

篇7: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

对机制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才能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舆论。因此,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应对网

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树立人民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当前人民法院亟待解

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近年在基层人民法院从事政工宣传工作的经历,从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探究新媒体时代下基层人民法院网络舆情的来源及

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基层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一些粗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

首先了解一下网络舆情的概念,郑金鹏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 因而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宽泛的概念, 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其次,了解一下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友以QQ群、微信、个人微博、手机短信、新闻评论等网络交互手段,迅速使网络

舆情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一个崭新的舆论场。

二、基层法院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我国基层法院在应对网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还处于探索阶段,无经验可循,总的说来,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

涉法网络舆情是新生事物,一些基层法院的领导和法官干警对新生事物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也相应缺乏,认识不清,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

挂起”的态度。由于基层法院法官干警年龄偏大、审判业务多等原因,缺乏舆情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秉公办案,不会招致非议,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没有及时转变

观念加以适应,结果引发案外舆情;对于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采取回避态度,互相推诿,“踢皮球”,认为网络上的言语片面、偏激等,对网络舆情认识不清,采取

片面的态度。

(二)处理速度不迅速。

基层法院在网络出现涉法舆情时,缺乏应对经验,未作及时引导回帖的居多,只做不说,主动放弃话语权,在面

对媒体的提问时,怕引火烧身,就会用“不了解情况”“无可奉告”等说辞进行搪塞,普遍存在躲避、隐瞒的心理,使不明真相的大众在网上高度关注,引发媒体和

公众的猜测和质疑,导致出现舆情危机。在采取措施应对中,作简单删帖处理的居多,作正面引导回帖的少之又少。在处理流程上,汇报程序多,反应时间长,延误

时机,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

(三)推进司法公开的范围、力度还有待提高。

网络受众之所以听信网络上发布的各种片面、不实、夸大的信息,主要原因是执法公开力度不够、信息传递不顺畅。

(四)相关设备、人员短缺。

由于缺乏资金,一些基层法院没有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装备和软件,缺少专业化的网评队伍,缺少网络舆情监控人员,有的很多都是兼职的,缺乏足够的时间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也缺乏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以及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的基本技能。

(五)缺乏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先后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信道管

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网络秩序、遏制网络犯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诸如一些网络媒体对涉法案件的不实报道或网民对法院和法院干警恶意发表的不当言

论等还未造成犯罪的民事侵权行为,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和惩罚措施,导致我国基层法院在处置负面网络舆情的问题上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三、完善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解决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中,互联网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应

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理顺社情民意,确保基层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前基层人民法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笔

者认为,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回应社会关切。

基层法院必须树立“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坚

持以人为本,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各基层法院负责人或“一把手”亲自“披挂上阵”,全面带动法官干警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网络舆

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良好的服务赢得民心,赢得口碑,逐步提升社会对公正、廉洁、高效、文明司法的认同度、满意度

与支持度,避免产生对立情绪,引发社会事端。

(二)态度诚恳,善于因势利导。

流言止于公开透明,公开事实真相是制止流言,扭转舆情危机的有效

路径。任何压制负面舆情的速度都比不过信息的扩散速度。只有以更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在戒“堵”宣“疏”的理念指导下,管理但不压制,沟通但不放任,才能更

有效地降低负面舆论的影响,同时也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三)建立机制,完善处理流程。

应对网络舆情,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妥善处置的。各基层

法院既要和上级法院合作,建立相互通报系统,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合力,多进行交流,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在内部要建立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理流程,这

样,一旦发生网络事件,就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处理,尽力消除炒作空间,杜绝流言散发传播,及时化解各种负面影响。

(四)公开透明,防范舆情发生。

受众之所以对审判过程及判决结果产生各种怀疑,很多时候源于信息不畅。人民法院必须加大司法公开力度,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短信

平台、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通报法院的重要决策、重要活动和重大案件,切实保障网民特别是案件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法院

网站和微博建设,多发布关系民生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等,并通过投票、问卷等技术手段,掌握网民需求,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舆论引导能力。要增强敏感度,对

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件和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的案件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随时做好舆论应对准备。

(五)科技投入,完善舆情监测。

加大科技投入

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网络舆情监测装备,积极引进一批智能型软件。鉴于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网络信息中心,配备1~2名网络舆

情监控人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建立网评小组,平时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出现时,进行集中整合,商讨对策进行应对。这

样不仅解决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时人少的问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内部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六)加强人员,优化管理团队。

基层人民法院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团队,提高管理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发挥“意见领

袖”作用,响应民意,情系民情,给网民答疑解惑,促进官民沟通,引领网络舆情的正方向。因此,应积极鼓励法学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成为意见领袖,利用其

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使公众对其发言的权威性信服,引导公众舆论趋向理性化。

(七)强化制度,形成规范管理。

我国对有关网络的立法滞后与网络

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极不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担任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的重任。立法机关要尽快制定互联网管理法律,通过立法对网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管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基层法院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提供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监管。对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案件信

息、编造法官干警虚假违法事实的,诋毁法官干警名誉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网络信息发布者视情节予以惩戒,情节严重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加强法官职业保

护,从而规范网络行为,引导网络舆论监督权利正确行使。

篇8:网络媒体的法制化建设

1 电视法制节目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电视法制节目经历了早期发展 (1980年——1993年) 、快速发展 (1994年——2003年) 和电视法制节目的繁荣发展 (2004年——至今) 三个时期。

《观察与思考》是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第一个带有评论性的栏目。上海台1985年11月开播的《法律与道德》可以说是第一个正式的法制栏目, 它包括了案例报道和人物专访等。同年12月, 中央台最早的法制节目也开播了, 即《规矩与方圆》。1989年, 中央台再次开办法制节目, 定名为《社会经纬》。在1980年至1993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 我国电视事业发展飞快, 电视法制节目也逐渐走向成熟。

电视法制节目的快速发展时期在1994年——2003年。中央电视台1999年开播的《今日说法》, 首开电视法制节目收视率跻身中央电视台收视率的前十名的先河。节目通过案例介绍, 观众参与和专家点评相结合的形式, 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播出后收视获得佳绩。中央电视台创办的《法治在线》栏目设置了《第一现场》、《法治聚焦》和《互动地带》三个板块, 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作为地市级电视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电视台在2000年1月31日开播了法制栏目《法在身边》, 栏目宗旨是:主题锁定法制, 密切关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多角度展示国家法律、法规在人们工作、生活各个层面的实施动因与效果, 最终唤醒全社会的法制观念。

电视法制节目从2004年进入繁荣时期, 法制类节目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 成为荧屏一道宣传法制教育的风景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2004年12月, 中央电视台停播了“西部频道”, 正式开播“社会与法”频道。据统计, 2009年全国电视台播出了《今日说法》、《大家说法》、《法制天地》等556个法制栏目。包头电视台自2007年开始, 全面实行频道化管理体制, 开办了《包头新闻》、《法在身边》、《鹿城600秒》、《包头故事》等自办栏目近30个。各频道都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主题, 加强社会普法宣传教育, 其中法制栏目《法在身边》成为法制宣传的主阵地。在每月全台自办栏目收视率排名中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观众对法制宣传节目的喜爱。

2 电视法制节目拓宽法制新闻报道内容, 创新法制新闻报道形式, 全力为推进社会法制建设服务

近年来, 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逐步形成了强势电视普法格局, 各专业频道、品牌法制栏目、媒体特别行动、丰富电视法制节目的报道内容和法制新闻报道形式。《包头新闻》节目注重日常不间断的普法宣传报道, 几年来, 栏目重视法制新闻的采访播报, 力争在第一时间把权威、及时、丰富的法制新闻报道呈现在观众面前, 还通过开辟专栏等形式宣传了全市普法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为全市的普法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法在身边》是包头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开办的一档法制电视专栏, 从2000年年初开播, 到现在已经播出十年了, 播出节目500多期。该栏目以不同视角触及法律所能关注的社会各个层面, 发挥媒体公平透明的特性和广泛快捷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与舆论监督, 支持单位、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几年来, 该栏目播出了大量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律法规、执法形象、法制动态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并以案说法, 提高了法制宣传的可看性, 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 在全台每月自办栏目收视率排名中《法在身边》名列前茅, 这充分说明了观众对法制宣传节目的喜爱。《法在身边》栏目组还被市政府设立为法律援助中心。2004年度《法在身边》被评为自治区政府奖电视社教类十佳栏目;2005年度再次荣获这个奖项。《法在身边》栏目组还被市政府设立为法律援助中心, 几年来, 该栏目共接待观众的来信、来电、来访两千多人次, 为不少来访群众在解决问题的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予帮助,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支持和感谢, 一位观众说:“《法在身边》让大家懂得了不少法律常识”。

在法制新闻报道形式创新方面, 栏目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大多电视法制节目都从“案件”开始进行深入报道, 并使情节故事化, 悬疑化, 设置悬念, 使得电视法制节目贴近群众, 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根据这几年观众的收视需求, 《法在身边》栏目在叙述方式上做了改变。故事性和悬念性两者关系密切。《法在身边》栏目让采编人员在题材选择、表述手法, 包括与栏目众多的特殊受访对象的沟通交流方面, 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大家在法制节目采编制作上能够迅速找准切入点, 并且驾轻就熟的进行表述, 在节目中善于运用一些技术元素、艺术技巧, 丰富表述手法, 使之节奏协调, 《法在身边》的节目式样也因此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 电视法制节目在宣传法制教育,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推进社会法制进程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后电视法制节目应不断提高社会普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发挥电视媒体优势, 为推进社会法制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智锋.中国法制节目现状及发展之我见.

上一篇:定向越野策划书下一篇:验车委托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