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知识树

2024-04-28

王敏勤知识树(精选5篇)

篇1:王敏勤知识树

王敏勤点评知识树(记录整理)

1、知识树要有封面,内容包括:所说教材的封皮图片;教材版本、科目、年级、册次;作者单位全称、姓名。

2、主要内容:三大部分,9小部分。

(一)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二)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3、需要注意的细节:

知识树只是借助“树”这种形状结构,页面不要太花哨,色彩不要太浓;

页面要大方、要充满屏;

同一个研说内容,从头到尾要用同一种树形结构;

字体要清晰,不要用特殊字体,一般使用“楷体”并加粗; 背景色与字体颜色反差要大,以便凸显字体(背景色一般用浅颜色、字体用深颜色);

整个说课流程层次要清晰,过渡自然、衔接,每一张图片都要体现研说的是哪一部分内容(左上角呈现所展示的内容属于哪一部分);

知识树的设计及说课内容要以新版课程标准的内容为准,相关内容要体现出新旧课程标准的不同之处;

说建议部分要紧扣课程标准、紧扣研说的内容、紧扣自己的实际,不要大而空,不要千篇一律;

内容设计上,能链接相关内容或图片的,尽量链接,以支撑所研说的内容。

篇2:王敏勤知识树

李玉峰

10月21号幸倾聆听了王敏勤教授的报告,感觉颇深,王教授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来自于通过教师自身素质来使学生建立起来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感觉最深的有两点:

一、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而忽略课标中的要求,忽略其在整体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王教授用一种很形象的“知识树”的模式来帮助教师建立知识网络,并以此打通知识与知识、能力与能力、情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这正是我们目前教材教法中要求教师做到的,通读教材,熟悉课标,它并不只是要求教师会解答相关题型,做些学习笔记,而是要求教师“走进课本”、“说教材”,把这种“知识树”根植于头脑之中,形成自我知识的网络,不仅要求教师对本册、本单元教材整体地位及编排意图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相互性有一个整体把握。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多”就加“少”就减的知识错误,也不会出现自然数=整数的知识末路封顶的现象。教师只有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对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对教材的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交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课堂真正落脚点还是课堂,如何让师生轻松、快乐的教与学,并让学生在40分钟内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王教授为我们作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建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王教授还指出,每节课教师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目标努力行动。为了更高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地思考学习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则大大提高。

篇3:基于知识树的知识点表现方式研究

知识库中的知识点是ICA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单位, 虽然有些研究已经提高了知识在知识库中存储和表示的效率, 但在利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仍然存在不足, 缺乏有力的依据。本文从知识点定义、知识点关系及知识点表示3个方面对知识点进行阐述。

1 知识点概述

近年来, 随着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 (ICAI) 系统的不断发展, “知识点”这一概念在教学系统设计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知识点的概念, 虽然很多研究都进行了阐述, 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定义为:教学知识点就是教学活动中构成教学信息的最基本组成单位。

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先驱知识点和后驱知识点。先驱知识点是指学习该知识点时需要学习的先行知识点, 后驱知识点指学习完该知识点后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没有先驱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开始知识点, 没有后驱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结束知识点, 既有先驱知识点又有后驱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中间知识点。

知识点按照其是否可分割可分为叶知识点和干知识点。叶知识点是不能再分割的知识点, 是构成知识点的最小单位。干知识点是由若干叶知识点或其它干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全部由叶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称为1级干知识点, N级知识点组成的干知识点称为N+1级干知识点。由此得出, 叶知识点即为0级干知识点。按照这种划分方法, 学科知识库可表示成一棵知识树, 如图1所示, 该知识树的特性是:①知识点所在的层次越低, 所包含的内容越少, 但表述的内容越具体、明确, 知识点的局部性更强;②知识点所在的层次越高, 它所包含的内容越多, 但相对而言更抽象, 整体性更强;③从教学信息中提取知识点要遵循的原则是保证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2 知识点间的关系

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些关系是连接知识点的纽带, 掌握这些关系是学好领域知识的必要条件。通过图1所示知识树可将这些关系分为以下3类:

(1) 父子关系。从纵向角度划分, 知识点间存在父与子的关系。父知识点是由几个知识点组成的干知识点, 组成这些干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子知识点。父知识点包含子知识点, 子知识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围绕其父知识点进行阐述[2,3,8]。子知识点可以是叶知识点也可以是干知识点, 父知识点则必须是干知识点。

(2) 兄弟关系。从横向角度划分, 知识点间存在兄弟关系, 即这些知识点位于同一个层次上, 他们是同级别的, 学习时无先后顺序, 知识点间无必然联系, 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次序。

(3) 先驱关系。从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来看, 知识点间有先驱后导关系, 即学习后面知识点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习它的先驱知识点, 相对兄弟关系而言, 它们的学习是有先后顺序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知识点的顺序来学习, 否则达不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

由以上描述可看出, 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反映了知识点间的层次关系, 先驱关系和兄弟关系则反映了知识点间的依赖关系。

3 知识点表示

3.1 知识点属性描述

在ICAI系统中, 对知识点进行定性分析的相关研究有很多, 而对知识点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却很少。本文采用七元组 (N, H, T, D, I, O, TH) 结构对知识点属性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

(1) N (知识点的编号) , 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 编码的原则是根据知识点所处的章节来编号。章采用数字形式表示, 节用字母表示, 如第1章第2节第1个知识点, 其编码为1B1。

(2) H (知识点的标题) , 用来概括本知识点的标题内容, 定义为字符型, 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 第2章第2节第3个知识点的标题是“常量的概念”。

(3) T (知识点的类型) , 定义为字符型, 包括概念知识点、原理知识点、事实知识点、技能知识点和问题知识点[3]。

(4) D (知识点的难度) , 定义为整数型, 表示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分为5 个级别, 分别是“容易”、“较容易”、“一般”、“难”、“很难”, 依次用数字0~4表示。

(5) I (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 定义为整数型, 表示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分别用“一般”、“重要”、“很重要”三级指标表示。其中0 代表 “一般”、1 代表 “重要”、2 代表 “很重要”。

(6) O (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 它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7) TH (知识点的通过阀值) , 表示知识点是否学习通过, 定义为整数型, 知识点学习未通过取值为0, 知识点学习通过则取值为1。

3.2 知识点学习过程

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可用有向图表示, 如图3所示。由图可看出, 1 是开始知识点, 2、3、5、6 是中途知识点, 4、7是结束知识点, 通过此图可清晰地看出知识点的学习路线。

遍历知识过程图中节点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应遵循 “先学后进”和“学好再进”两大原则, 这两个原则表达的意思分别是:①学习新的知识点前应先学习其先驱知识点;②通过阈值来控制学习者是否能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知识点学习过程图中的知识点, 可采用层次划分算法将知识点划分为N层, 遍历知识点学习过程图采用两种遍历方法:

(1) 逐层递进遍历法。在知识点学习过程图中, 知识点被划分为了具有先后关系的N层知识点, 学习者先从第一层知识点开始学习, 再依次学习后面的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第M层知识点是第M+1层知识点的先驱知识点, 要学习第M+1层知识点必须先学完第M层知识点, 以此类推直到学完第N层知识点。

(2) 同层共进遍历法。对于学习过程图中的N层知识点, 同一层上的知识点相互独立, 所以学习者在学习同层知识点时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学习的先后顺序。同层知识点间无先后关系, 只要该层上的知识点均被学完即可。

学习过程图中被划分为N层的知识点可分别存放在多级队列Q中, 遍历知识点学习过程图的过程就转化成了遍历Q队列的过程。结合上面的遍历方法, 知识点学习过程图的遍历算法思想是:先将编号小的队列中的知识点从Q队列中选择出来进行学习, 学完并通过后将其从队列中删除。当编号小的队列为空时, 再从Q队列中选择编号稍大的队列中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以此类推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其算法描述如下:

4 结语

知识点是ICAI知识库中的基本构成单位, 本文通过对知识点关系及知识点属性的描述, 对知识点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对知识点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描述, 为教师依据知识点属性和规律设计教学提供了帮助, 也为智能化教学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摘要:教学知识点就是教学活动中构成教学信息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对知识点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定义了知识点属性的七元组结构并对知识点学习过程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知识点,知识树,七元组结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岳成庆.一种基于知识点的适应性导学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5.

[2]谢深泉.知识点及其网络的特性分析[J].软件学报, 1998, 9 (10) :785-789.

[3]吴疆, 王润兰.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4]孙全, 宁卫列.智能CAI学生模型的建立及领域知识提取方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 17 (3) :45-47.

[5]胡宁静, 谢深泉, 周志仁.CAI课件制作中的知识点的设计[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 22 (1) :8-11.

[6]向尕, 周旭.基于知识点模型的通用ICAI系统[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 22 (2) :17-21.

[7]童红霞, 谢深泉.ICAI中知识点关系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 (1) :77-78.

篇4:听课如读书-王敏勤

——谈怎样听课与评课

王敏勤

【摘要】听课如同读书,评课如同分析一篇文章,只是听课比读书更为复杂,因为课堂是立体的、灵动的。一堂课要听的方面很多,但主要是关注三方面的事情: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关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引导是否准确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扎实有效。这三个方面也对应了讲课人在备课时的三备: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

【关键词】听课如读书

评课似析文

听课如同读书,听的目的不同、态度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如果仅仅是为了消遣时间,读书不必太认真,也不用记笔记,浏览式的看一遍就行,看后也不必掩卷深思。如果看后还要写出书评或读书笔记,那就大不一样了,不但要认真阅读,字斟句酌;还要不断思考,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章的特点;甚至还要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意图等。

听课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凑凑热闹,听课不必太认真,也不用记笔记,有意思就听听,没意思就闭目养神,反正课后也不用点评和写听课笔记。但如果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或课后进行点评和写出课例分析,那就不一样了。不但要认真听、认真记,还要熟悉教材,查看教案,观察学生,一刻也不敢马虎,唯恐漏下一个环节,对上课老师评价不全面。说实话,认真听课不比讲课轻松,整堂课始终处于听、看、记、思的忙碌状态。特别是听课后马上现场评课,没有专门的整理听课笔记的时间,那就更加紧张了。

与读书相比,听课更为复杂,因为书本是平面的,课堂是立体的;书本是静止的,课堂是灵动的。所以评价一节课比分析一篇文章更难。评课不但反映了评课者听课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评课者的教育理论功底,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程度。

一堂课要听的方面很多,但主要是关注三方面的事情: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关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引导是否准确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扎实有效。这三个方面也对应了讲课人在备课时的三备: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

一、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方法是否合理适当

听课的紧张首先就在于要记录课堂的每个环节及所用时间。随着讲课老师的一声“上课”,听课者就要像田径场上的计时员一样迅速看一下表,记下上课开始的时间,同时这也是第一个教学环节的起始时间。听课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理清课堂的结构,分清课堂的教学环节。如果有条件最好在上课前拿到讲课人的教案,根据教案上的教学环节记录教学的时间。如果没有教案,听课人就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来给课堂分段,就如同我们在读书时给文章分段一样,首先分为几个大的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几个教学步骤,每个环节都要记录起止时间。

听课者可能担心自己的课堂分段与讲课者的教案不完全一样,这没有关系,就如同读书,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分段也不完全一样。听课者要锻炼自己给课堂分段的能力,寻找课堂分段的规律。课堂教学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的环节是相似的,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都是沿着:复习——导入——新授——巩固——拓展——小结——作业的思路进行。不同的是在导入新课时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创设情景;在讲授新课时有的先学后教,有的先教后学;在课堂练习时有的边讲边练,有的讲完后练;在组织形式上有的让学生独立练习,有的让学生分组练习(合作学习)。

听课者在记录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详细记录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整堂课所用的时间,这样在评课时就能做到出言有据。效果好的课一般都是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时间掌握适当。有的课前松后紧,有的课前紧后松,甚至有的课拖堂,都是时间运用不合理的表现。如果在评课时只是笼统的说这节课“前松后紧”,讲课人还是不清楚在哪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如果评课人把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摆出来再加以点评,讲课人就清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通过记录教学环节和时间还会发现,有的教学环节可有可无,有的教学环节太零碎。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环节不宜太碎,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完整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练习的时间,不要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让学生在课堂上跑来跑去。能够在练习本上做的就不要到黑板上来,能够在小组内解决的就不要全班讨论。要减少课堂上的无效环节和浪费时间的现象,减少教学的随意性。

听课时不仅要记录教学的环节和时间,还要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也就说,要清楚某个时段师生分别在干什么,教师用的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如何。在评课时不要只讲这节课哪里不好,还要讲为什么不好,应该怎么办。一定要给讲课人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如果只是一味批评,讲课人往往不服气,也达不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关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引导是否准确到位

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都比较高,好多小学教师都是本科学历。有人认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不然,我在听课时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这个“到位”主要是指教师是否了解课程标准,是否了解编者的意图和作者的意图,能否站在整个学段、整册书和一个单元的高度来把握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只有教师自己“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到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听课者最好在课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课前没有条件研究教材,在听课时也要想办法拿到课本,在听课的过程中迅速熟悉教学内容。我在听课时不但要熟悉本篇课文或本节教材,还要迅速浏览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的内容,在听课本上画出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只有了解整本书和整个单元的内容,才能知道编者的意图和本节课在整个单元或整册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知识与前后部分的相互联系。

过去教材的编写一般是线性结构,新课标下的教材编写一般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所以我主张每节课的开始要“单元导入”而不是一般的“导入新课”。所谓“单元导入”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编者的“单元导读”,要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告诉学生,我一般用“知识树”的形式来呈现。

如我在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搭石》一课时,在评课时不仅分析了这篇课文的结构,并且画出了整个单元的知识树。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古今中外的人间真情”,围绕这一主题,编者分别编选了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6篇文章来表达这一主题。

(知识树略)

同一主题,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又出现了,篇目不同,但编者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都是选编了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文章来表达一个主题——人间真情。我在评课时把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同一主题作了比较,让教师能够看出新课标下教材的编排特点。

(知识树略)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时不仅要看到表面的含义,还要探讨深层的含义,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我在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时,大部分老师都是依据教材停留在判断事物的三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整堂课反复做游戏,给人的感觉不到位。我提出:学生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一定”的,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能”的。经我指点,一位数学老师在讲课时设计了如下的知识树。

(知识树略)

这棵知识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对事物的判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的,一种是“不确定”的,这是第一个层次。能够“确定”的事物又分为“一定”和“不可能”,“不确定”的事物是“可能”的,这是第二个层次。一般的老师也就讲到这个层次。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探讨:当某种事物“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它的发生是“一定”的;当某种事物“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判断“不可能”;当某种事物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它的存在和发生就是“可能”的。在这里难度并没有增加,但给学生的逻辑思路更加清晰了。

再如我在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社会课《不一样的你我他》时,一般的老师只是依据教材从多方面强调学生个性的不同,如理想不同、习惯不同、外形不同、声音不同等,总感觉不到位。我提出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全班学生的相同点是什么:如都要遵守学校秩序,都要遵守社会规则等。虽然花费时间不多,但增强了学生的辩证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只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个性给社会带来多样,共性给社会带来秩序,如果忽视了共性社会就不稳定。下边是上课老师根据我的建议设计的知识树:

(知识树略)

所以我们在听课时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艺术,更要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到位。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扎实有效

现在有些课看起来很热闹,却未必扎实。评价一节课的指标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核心的指标就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人人清”。这件事说起来不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当堂所学,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现实中却并非易事。老师在上课时都是按照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设计一节课,在课堂上关注的最多的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虽然许多老师在课堂结束前也有“达标测试”,但未必能落实到每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教育公平的最起码要求,但全国的城乡中小学都存在“差生”,“差生”就是掉队的表现。出现“差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关注到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及时清理学习的障碍。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同一学校中学生的差距大于同一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同一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大于不同区域教育的差距。教育起点的公平并不能代替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教育过程的公平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的公平。所以要把在课堂中每个学生是否学得扎实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核心指标。

另外,国家的课程标准是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最低要求,这个最低要求就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底线。如果每堂课学生都能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夯实基础,班内就不会出现差生。我在听课时经常产生一种冲动:下课后马上把学生留下来进行测试,看是否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然而怕给上课老师难堪而没有去做。在这方面江苏省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很好,他们做的也很扎实:每堂课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小考试,学生不能讨论,不能看书,要在规定的时间独立完成,老师当堂检查。也有的地方实行2人小组相互检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避免出现课堂上的“看客”。对于没有及时巩固的学生老师要采取措施,或由老师补课,或让别的学生给他补课,一定要落到实处。

在课堂上的“人人清”并不意味着阻碍好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在对基本知识做到“人人清”的基础上,好学生要继续发展,可通过选做题的形式让有潜力的学生继续前进。老师在评价时要分层评价,对于一般的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会了就是满分,就是好学生,让后进生也有成就感。但对于优等学生要加分鼓励。

另外,听课者还要善于发现一堂课的亮点和不足。一般说来,每节课都有自己的亮点,虽然不一定是原创,但在此情此景下用的好就是一个亮点,有时候一节课有几个亮点就能把课激活,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听课者不但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还要找到这些亮点的依据。如有的老师把乒乓球比赛的记分办法用到课堂上来,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各组学习,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有的老师让每个小组有一块小黑板,各组学生能够及时把本组讨论的结果写到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有的低年级老师在板书时让学生口念笔画手模仿,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有的老师在数学课上及时把解题的步骤和规律编成歌谣让学生唱诵。这些做法都很好,虽然不一定都是教师的原创,但只要用好了就是亮点。

篇5:聆听王敏勤教授讲座有感

鄂托克旗碱柜村小学

黄振凤

2016年3月19日、20日两天,我旗有幸邀请了王敏勤教授来指导工作,这是王教授来我旗第二次指导,还记得去年三月份的一幕,王教授现场指导了两位老师的课,从那一刻起,知识树在我旗生根发芽,后续的时间里,老师们运用知识树说课,并先后参加了“我的模式我的课”比赛及说课比赛,尤其是在说课上成绩是喜人的,这都源于王教授的引领。这两天的学习,又使得我在“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以及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有了新的认识,现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好课是磨出来的

此次培训中,乌兰镇中学的赵丽霞老师为我们献了两节课,之前的一节课是她自行备课,按照自己的思路上的,其中能看出很多不足,导学案的设计上的不足,老师课堂上引导的不是十分到位,似乎被导学案捆住了手脚,整堂课脱离 了教材,将课本上的习题照搬到了导学案上,在学法指导上也认识的不够。但在初讲后经过了王教授对每一环节的认真分析与精彩的点评后,赵老师再次上课,给人感觉似乎换了个老师,整堂课的思路十分的清晰,导学案每个环节的设计也十分合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了预习后的先问后教,先思考后讨论再交流的原则,整堂课扎实有效,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通过前后的对比,真真实实感受到不是老师不会教,而是缺乏专家的引领。也更清楚地认识到好课还是需要打磨的,要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大胆的尝试,悉心的研究。

二、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学习新课要从单元的高度来导入,从编书者的意图出发。学习目标不要以三维的形式呈现,有些课的目标不只是三维的。小组问题的提出尽量避免形式化,要在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上下功夫。平时我们教学,给孩子们的台阶太多,教学如吃苹果,应给他一个苹果,自己想办法吃,训练寻找方法。应先抛出主问题,一定是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需要经过阅读教材,思考才能找到答案的,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老老实实教课本,该背的背,该记的记。课堂小结最好用知识树的形式出现,不要将知识分解的支离破碎,结构化了的知识,才容易理解记忆。做智 慧型教师,教学生规律和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只教不会的,只讲不对的。做达标测试时,要强调合上课本,限时限分。不要只统计做对或做错的同学有多少,关键的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及时纠正。还要注意“先达标,再拓展。”明白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三、五环和谐教学模式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首先从单元的知识结构特点入手,让学生明确单元的知识体系和特点,为啥编写这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还要重视单元导读,就是每个单元前面的一段话,务必引起每位教师,因为它是本单元的总体说明。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1)时间、(2)内容、(3)方法、(4)要求。老师尽量避免不要多讲,把时间过多地留给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在讨论之前,要有充分的自学。自学之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对学生予以必要的鼓励。

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大组汇报有利于发挥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之中,而小组汇报往往对问题的探究不深入,甚至对有些问题拿不下,或者很肤浅,而大组就可以发挥更多学生的作用,克服这一点问题。

4.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王教授说的小结包括两个方面:

(1)是课堂知识的总结,要教给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方法。尽量用知识树的形式呈现。结合本课知识树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然后把本节课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王教授在讲述中,运用了大量确凿的数据和生动的例子,听来使人信服而佩服。

(2)是对学生的表现情况也要进行小结,强化小组合作。5.达标测试,当堂反馈

做达标测试时,要强调合上课本,限时限分。不要只统计做对或做错的同学有多少,关键的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及时纠正。另外,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测试时间。基础知识的练习必须要夯实,夯实基础知识是最为关键的。

王敏勤教授深入浅出的精彩报告,给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把握好教材,以问题为导向,以整合为目标,使自己在学习中教书,在教书中学习;在研究中 4 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在反思中超越,在超越中反思。在专家的指引下,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上一篇:我爱家乡写景作文450字下一篇:新媒体工作室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