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2024-04-19

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望亭中学

曹红杰

我们在暑假期间听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人王敏勤教授关于“深入把握课堂标标和教材—教学内容的四次转化和建构”的报告。这场报告太真实了,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令我眼前一亮,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通过报告,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把握目标和教材?怎么做才能把握目标和教材?确实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从中让我们更加端正了态度,认清了自我,理清了思路。同时也更清楚的知道了影响高效课堂的诸多因素,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反思。下面对照以前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谈两点感受:

其一,来自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而忽略其在课标学段中的要求,忽略其在整体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王教授用一种很形象的“知识树”的模式来帮助教师建立知识网络,并以此打通知识与知识、能力与能力、情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教材教法中要求教师达到的吗?通读教材,熟悉课标,它并不只是要求教师会解答相关题型,做些学习笔记,而是要求教师“走进课本”、说教材,把这种知识树植根于头脑中,形成自我知识的网络,不仅要求教师对本册、本单元整体地位以及编排意图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相互性有一个整体把握。教师只有对整个学段的教材、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对教材的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形成一张良性的、可循环的知识网络。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课堂真正落脚点还是课堂,如何让师生轻松、快乐的教与学,并让学生在40分钟内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王教授为我们做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学完一节教材,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王教授还指出,每节课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的目标努力行动。

为了更高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并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思考哪些问题),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大大的提高了。这样教师在知识树的联系交互中教学相长,教师的这棵知识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和我的孩子们也要尝试着做知识树,让知识之花越来越旺,让知识之树硕果累累。

篇2: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王敏勤

图片一出,台下一片嘘声。可见教师既对这一现象是这样的熟悉,要么是自已从中走过,要么自己现在还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以此图唤醒了教师的思考,大家对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方面深恶痛绝,一方面又不得不围着分数转,围着升学转,由此产生了多少批评,多少指责多少急燥,多少打骂,由此又产生了多少差生,多少失败的人生,多少悲哀的命运。过重的课业负担带来了多少无奈,多少失落,多少争扎。教师追求高效课堂成为其职业生涯行走的必要任务。一个有想法的教师,应该时时想到这个问题。

教师教学忙忙碌碌,忙到没有时间思考。想到一句话:碌碌无为。因为碌碌,所以无为啊!心忙到没有时间思考,忙到没有时间回顾,忙到没有时间进步,机械的人生只能制造出机械而单调的生命。

“兢兢业业不提倡,少时效好评优秀。”这一管理思想有点意思。以前我们只过多关注了态度,而过少关注了方法,只过多关注了结果,而过少关注到过程。

高效课堂的六力:生命活力,内在动力,思维张力,团队合力,成功魅力,发展潜力。叶澜四实:平实,真实,扎实

比较:向课堂要与向课后要质量;重方法与重知识;整体建构与零打碎敲。对教师来说比出高与低,比出优与劣,比出重与轻,对学生来说比出积极与消极,比出优秀与差距,比出主动与被动,比出透支与潜力。

对于语文教学知识整体建构:现行教材对语文知识淡化处理了,对诸如词法、句法、修辞、谋篇布局等的感知与掌握没有明确的要求与序列。使语文教学的教与考相互脱节。教的不一定要考,考的不一定教过。尤其是对于一个多轨规模制小学,一位教师不能随班走到毕业,中间还多次换教师。没有序列的约定,如何做到语文承载的工具性任务。洋思教学的十个不:对预习,对复习、对解题、对范读、对预供情境等提出了质疑,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有多少事是必须要课堂上完成的,有多少工作是学生可以在课下完成,有多少事是学生必须在课下完成的。由此而想到,一节课,有多少内容是必须由教师来参与完成,有多少内容是必须由教师指导完成,有多少内容是必须由教师讲授完成,有多少内容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多少是由学生互助讨论完成,有多少内容是一个完成期待要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后续完成。洋思十不中,用到了两个不轻意,一是不轻意范读,一是不轻意开讲。注意到轻意两个字,轻意了就是学习主体观念的错位,不轻意不是完全的摒弃,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才能真正落实:无事教师不出场的关键。二:有效的教学的课堂模式 先学后教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合作小组的构建,2人小组到6人大组。我的设计,以60人班为例,我成立4人小组,一个组长三名组员;每4个小组成立一个大组,设大组长一人,成员组长3人,大组长构成组委会,跨组解决问题。三层管理,只对下层一级负责,在教、研、论、带、管、评上形成管理体系。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分工,成立纪律管理员、话题提示员、讨论记录员、问题反馈员等,小组人人有事管,人人受人管。在训练的过程中落实:堂堂清,人人清的思想。

突然想到: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理想化了的,在理论意义上讲是行得通的,在实践层面上从理想到实施总是有差别的,有人一直不懈地向着理想前行,而有的人过于看到了实施中的落差,夸大了否定的意识,中途选择了放弃。前者在选择前行中也选择了成功,后者在不断选择的徘徊中被失落命中。所以说,认真与坚持是前行中执着进取的双腿。“堂堂清、人人清”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学理想,努力行动必将有所收获,至少收获会更多。从一开始就不认同这种教学理想,就意为着自己在教学起步的时候就选择了放弃部分学生。从理论到践总是会有些落差的,我们既不能盲信盲从,视而不见,最后理论理想的大旗轰然倒下,也不能偏识偏见,消极夸大这些差距,早早选择放弃。在理想前行的道路上总是要时间与付出,要有波折的,在行进中留心美丽的风景,俯首而拾,精彩会相随相伴。

集体备课的流程:先个人备课,提出备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中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被采纳要做出相应的记录。最后修订自己的个别,(可以注明采纳的是谁的意见,这样观察合作对象的思维角度,分析契合点,定期归纳,发现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思维共同点和不同点。)减负从精选习题开始。精选意为着代表性、典性性、通透性、综合性。避免机械与重复。

教学的动车组理论。动力分散技术。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应如何对应调整。

篇3: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自从我被确定为实验教师后, 我坚持拜读有关高效课堂的资料, 从中, 我读到了不少教育大师、名师的先进事迹, 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了洗礼, 也让我看到了“三尺讲台”也能舞出人生的灿烂, 更让我坚定了“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信念和成为优秀教师、更好奉献教育的追求。看到一些教育名师的教学案例, 仿佛亲临课堂, 不仅得到了与名师切磋的快乐, 而且使我的教学思路开阔了, 教学方法灵活了, 教学理念更新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总是觉得课堂不讲, 讲得不深, 我不放心;学生作业布置的少, 练不到位, 我不放心;课后差生辅导跟不上, 我不放心……如此这般, 一天忙得不亦乐乎, 课堂———作业———差生, 可是效果平平, 质量忽高忽低。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 我先放开手脚, 从课本入手, 不断探索, 深入研究教材体系, 研究教材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不断挖掘教材的内涵, 这让我不再以纯文本的形式去教文本的东西, 而是尽力让教材彰显其生命力。针对教材, 也促使我不断思索, 研究学生群体及特殊个体, 和同行一起探索, 去寻找到恰当的学习策略和记忆方法。

虽然我赴山东名校进行了现场观摩, 与名师零距离接触, 但做起来还是和他们的距离很大。随着课改力度的加大, 高效课堂的实施, 反馈课堂的得与失显得尤为重要, 多少个课后, 我静静地坐着, 课堂的片断像放电影似的重现在我的脑海, 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到反思课堂上自己的不足、得失;从学生的眼神、表情、神态及心理变化, 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语言魅力、语言凝练程度, 以及时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一次次的课后反思, 更促使我自我反省, 不断探索,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不断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终于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而我仅仅充当了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员。如今, 我能娴熟地驾驭课堂, 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享受着高效带来的快乐。

但是, 因为实验时间较短, 在创建高效课堂当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

1.学生不会质疑问难, 课堂上提不出有意义的问题

曾记得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主持人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校长:你认为学校应给予学生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学会质疑。是的, 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习惯了盲目顺从, 习惯了崇拜权威, 习惯于背诵答案, 习惯于不善思辨, 很多有疑点的问题, 都不去质疑, 从而纠错能力很差。在课堂上, 我说“零不能做除数”, 但为什么?却没有人提出来, 更没有人说出理由;在课堂上, 我有意引导, 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但效果不大, 能提出问题的不多, 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更是寥寥无几。

2.个别学生没有真正自主学习, 有些小组的互动流于形式

有效的互动是精彩课堂生成的核心, 而学生能真正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课堂的互动必须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但在有些课堂上, 尽管教师精心设计了问题, 适时恰当地点拨诱导, 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没有融入到学习当中去, 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讨论得很热闹, 但是效果参差不齐, 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篇4: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滋镇高级小学

闫法钊

11月22-23日,有幸参加并聆听了王敏勤教授《高效课堂教学报告会》,真是对王教授佩服之极,同时又感到自己和我们的教育欠缺很多,也倍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王敏勤教授在教育教学领域博学多识,功底深厚,对基础教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高屋见瓴的教育理念,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五步和谐教学法、合作教学、知识树、校园文化建设等板块的经验做法,很好的指导了一线教师及校长们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一)认真落实好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步骤是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5、达标测试,课堂总结。五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等先进教育理念,与我们提到的“先学后练,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相吻合的,也是县教育局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相一致的。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体现出“学为主,教为辅”的教育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贵有法,是总结提炼教学方法的真实写照。各学科教学要在吃透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先学模式,用模式,最后通过创新实践,实现出模式,争取更优化的教学方法。我校各科将以五步教学法为指导,积极践行“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构建出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科的具体操作模式,细化细节,提高可操作性,最终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分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王敏勤教授为我们详细列解了小组合作的分组办法,人员构成,小组运用等内容,让老师们基本掌握了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在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实现了学生互帮互助,对促进优秀生成长,转化学困生有很好的作用,从而大面积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平均分。我校将在分组合作教学上大做文章,每班以6人为一小组,两优、两中、两差,定期进行评比考核组内及各小组学习情况,从师教生,向师教生,生教生并重发展,让优秀生在教中差生的过程中得以提高,让差生在优中生的帮助下实现转化。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整体提高。

(三)“知识树”是提高教学效率,展示校园文化的好方法 王敏勤教授善于提炼,概括,总结。他创建的“知识树”,清楚明了的显示了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在单元教学及各知识点教学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在复习课运用中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知识树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体现教学的整体性。“知识树”是在综观学段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他首先让学生 从总体上了解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2.有利于寻求教学的序列性。知识树试图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知识规律,建立知识体系,使教学从无序到有序。他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知识讲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因为“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知识 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4.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特别是语文教学是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另外,使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总之,绘制知识树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科教材,能教会学生疏理、归纳、总结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整体构建、系统掌握。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王敏勤教授的“知识树”,让每位老师学会制作使用“知识树”,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再就是校园文化核心理念设计出来之后,就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中的细化内容表现出来。

(四)校园文化要重内涵,体现学校的一种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图片标语。

校园文化不是表面的,而是有内涵的。天津市五十个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山东临山小学的“大美教育”、唐沽十五中的千分制管理等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校园文化要体现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可以从7个角度进行提炼,一是学校的项目特色中提炼;二是学校的发展历史中提炼;三是学校的教学特色来提炼;四是学校活动的本意和寓意来提炼;五是学校的办学口号中来提炼;六是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提炼;七是根据办学理念来提炼。学校的文化涵盖了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班级文化等系列内容。王教授的介绍,让我们找到了学校发展的巨大差距,找到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的发展需要过程和时间,但时不我待,要从现在做起。我们学校现在初步确定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实施和合教育,营造和谐、合作的工作氛围,形成“和谐统一、合作互助”的精神。学校将在新教学楼启用之后,进行完美设计,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五)落实孙局长工作要求,学校工作提质高效。

报告会会,孙局长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抓落实。落实好课堂改革,认真践行五步教学法,建设好校园文化,出特色,出品牌。二是有信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工作关键在校长。两项工作要加大力度:一积分考核;二家长委员会。孙局长提的好,只学习是不够的,必须有落实。校长对工作设计要有思想,有高度,各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实实在在的去工作,发挥领导的带领与引导作用。今后工作将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加大力度,增加深度和广度,用文化作引领,形成学校合力,以教学质量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精细化,实用化。全面提高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水平,争取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

篇5:听王敏勤报告心得体会

近日有幸聆听了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会所长王敏勤教授的讲座,令我眼前一亮,回味无穷,受益匪浅,,感受、体会颇多,听王敏勤报告心得体会。

王教授所讲的第一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重点讲解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整合。首先明确了教学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只在“怎么教”在方法层面上寻求解决方法,还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其次点明要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就是把握教材。这种对教材的把握对于一位合格的教师来说,先是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读教材,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在新学期的开始,教师也要通读整册新教材,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在的逻辑线索,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而且教师还要反复阅读教材,对有关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整合,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对知识的掌握也分为四个层次:教师能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这是第一个层次,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还需要用一条条线把它们申联起来。只有通读教材,感悟教材,才能把分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同一类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的知识线,这是第二个层次。要把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线并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面,这是第三个层次。最后,要把一个学段不同年级的知识构成一个立方体,如同一座立交桥,一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四通八达,不管从哪里切人都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这才是完成了知识的建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观念,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各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也确实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要对教材整体把握,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正犹如一把散珍珠,要你有能用一根线成功的把它们串起来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努力钻研教材,进行有效教学,努力学习王教授的主题式单元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想,帮助学生寻找教材内在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和重复劳动,减轻学生负担,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心得体会《听王敏勤报告心得体会》。

教材中包括了三个体系分别是: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与我们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如何能驾驭教材,对教材的把握能左右逢源,王教授提出了“写教材分析”和“说教材”等举措。“写教材分析”内容包括:

1、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落实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并加以介绍。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可以用知识树表示。

6、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从初始到毕业的计划安排。

在第二个方面“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一个总体的诠释: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和学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提出了对“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个规定性的评价:即教学时间的规定性、教学目标的规定性、目标达成的可测量性。教学时间的规范性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前伸不后延,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指上课教师和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为着目标共同学习前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模式,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首先从单元的知识结构特点入手,让学生明确单元的知识体系和特点,为啥编写这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还要重视单元导读,就是每个单元前面的一段话,务必引起每位教师,因为它是本单元的总体说明。

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对学生予以必要的鼓励。

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大组汇报有利于发挥大多是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之中,而小组汇报往往对问题的探究不深入,甚至对有些问题拿不下,或者很肤浅,而大组就可以发挥更多学生的作用,克服这一点问题。

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基础知识的练习必须要夯实,做到周清、月总结、期末大回放,夯实基础知识是最为关键的。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课堂总结要教给学生本节知识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方法。

王教授在讲述中,运用了大量确凿的数据和生动的例子,听来使人信服而佩服。

篇6:听王敏勤教授报告心得体会

-----王德国

2015年10月13日,我和同事有幸聆听了天津市王敏勤教授的”听课如读书,评课似析文”“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和“高效和谐的教学模式”的专题报告,可谓收获颇丰,感触极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听课如读书,评课似析文

1、不但要认真听、认真记,还要熟悉教材,查看教案,观察学生,一刻也不敢马虎,唯恐漏下一个环节,对上课老师评价不全面。说实话,认真听课不比讲课轻松,整堂课始终处于听、看、记、思的忙碌状态。与读书相比,听课更为复杂,因为书本是平面的,课堂是立体的;书本是静止的,课堂是灵动的。所以评价一节课比分析一篇文章更难。评课不但反映了评课者听课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评课者的教育理论功底,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程度。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听课者最好在课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课本,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再拿到讲课人的教案,便于了解讲课者的思路和意图。如果课前没有条件研究教材,在听课时也要想办法拿到课本,在听课的过程中迅速熟悉教材。我在听课时不但要熟悉本篇课文或本节教材,还要熟悉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的内容,在听课本上画出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只有了解整本书和整个单元的内容,才能知道编者的意图和本节课在整个单元或整册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知识与前后部分的相关联系。

3、评课时要分析教者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在听课时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这个“到位”主要是指教师是否了解课程标准,是否了解编者的意图和作者的意图,能否站在整个学段、整册书和一个单元的高度来把握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只有教师自己“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到位”。

二、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1、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非常关键,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今天的报告会,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王教授的“和谐教学模式五步法”,让我茅塞顿开。王教授给我们诠释了高效课堂的含义: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王教授倡导“我的课堂模式,我的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当今那么多的教学模式,我该如何选择呢?王教授告诉我们找一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先入摸”,在教学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再出模”。

2.关于我的课堂之“解惑”

最近,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改变,由“满堂灌”到“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王教授的“和谐教学模式”给予我很多的启发,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问题一:小组组员的组成。我班一直实行六人学习小组,1帮2、2帮4,4帮6这种做法正好是王教授所要求的。王教授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合作,合作中有自主学习;学生在合作时一对一,六合一。教师对学生的的评价要及时,要有指向性。

问题二: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时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明确学习的时间,要求,方法。学生在自学时遇到问题,教师先别急着动口,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解决。可以分三个层次:先是2人一对一的小组讨论,二是6人小组的大讨论,最后是全班的合作讨论。

问题三:自学后检查的方式

同桌互相检查,互相批改,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在班里解决。老师要经常这样追问:“谁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老师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这就是所谓的“精讲”。问题四:课堂上的老师讲多少合适?一节课老师讲多少知识,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基础来决定:学生自学能解决80%,老师就要讲20%;学生自学能解决20%,老师就要讲80%。课堂上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思想,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如何把小组合作和“四清”有机结合起来

王教授说现在的老师们忽略了“课本是本,课外是末”的问题,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题达到人人都会,也就是“堂堂清”,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学困生?即使有学困生可以进行日日清,日日清还是把课本的例题和练习题完成达标,周清:一周结束后,在课本上精选题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到人人得满分。月月清:一个月后,把在周清出现的问题,再出同类型的题,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这套题中加上选做题,给予那些优等生发展的空间。聆听了王教授的报告,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科学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堂生活、认真改善课堂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认真研究课标,大胆使用教材。这样,我才能将课堂教学真正地掌握到自己的手中。

篇7:实施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 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 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 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 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 才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 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师必需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 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 发现数学奥秘。

2.利用好奇心,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 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伊始, 教师能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有意义的心向, 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巧妙设计好自学思考题, 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 “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

例如, 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然后提问:

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 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 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 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呢? (让学生探索、讨论) 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③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 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促使他们集中精力, 开动脑筋, 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 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自学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到“三动”, 即动口、动脑、动手, 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 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 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 然后任画一条直径, 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 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

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 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

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认真讨论, 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 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 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 迅速获取反馈信息, 并作必要的讲授, 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地来说, 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 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 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 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 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 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心中有数。

篇8: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

新学期的第一个周二,我们有幸听到王敏勤教授的两场讲座,分别是“义务教育如何把握课标和教材”和“怎样成为特色教师”,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听说王教授年前住院,过年的时候也没有休息,开学后又及时给我们这些急需“营养”的教师培训,老人的境界真的让我们感动不已。

这次培训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态度决定高度。讲座中,王教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课程标准?问题出来以后王教授让每位老师分别写出自己的理解,2分钟后出示了答案,老师自己对照,结果没有人能写准确。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老师们每天都在谈课标,说课标,可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课标,这样的状态怎么可以?!听完这个问题,我就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课堂效率不高?为什么成绩不行?原因就在于一个态度: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并不理解其实质,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是不假思索。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细节性问题,感觉自己潜意识里明白,就不再跟学生拿到桌面上来讲,其实学生或许不理解,而我们也不能从孩子能够接受的角度合理恰当的表达,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不能掌握,进而影响学生前后知识的衔接和整体脉络的形成。如此态度之下,本无高度可言!

其二,怎样说教材?从去年的秋天来到普育,我已经有了三次说教材的经历,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慢慢对说教材认识的深入,每一次的准备,都有不一样的收获,那是一种带着希望的成长。王教授指出了我们前段说教材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目标重视不够;

2、说内容标准不够具体;

3、对编者的解读材料和编写意图重视不够;

4、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不完整;

5、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6、时间短,展不开,心得体会《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

针对这些问题,本着发展并完善的态度,王教授又解释了修订后的说教材内容:

1、说课程目标;

2、说内容标准;

3、说使用版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5、说教学建议;

6、说评价建议(新增);

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增)

说教材已经不再是一项新兴的辅教手段,而是作为教师的达标检测逐步提到课改的日程上来,各地各学校的说教材都在从探索到成长,有幸的是,我们普育的的说教材已经走在了前面,在这么多优秀的同事面前,我会更为积极地学习和进步。

其三,抓住学生的志趣。王教授的一句话点名了教育的本质,老人家说,减负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可一旦形成了“志趣”,学习就成了“挡不住的诱惑”。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多少学子如释重负,大学没有太重的课业负担,可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学习呢?其本质就是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学习的“志”和“趣”。可是,学生的志趣从何而来?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下功夫的地方了,联系到我们的小组合作,这实质上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孩子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机械的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孩子产生对课堂的厌烦和恐惧,更不用谈喜欢学习了!教师如何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如何把抽象的教材转化成孩子喜欢接受的生活实际,如何在小组合作中适度点拨,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是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篇9: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一线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展示重庆市九龙坡区近年来课改实践成果,同时结合《中国教师报》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办报理念,《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重庆市教育学会和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在2011年6月18日~1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办全国高效课堂教学展示交流会暨重庆市天宝实验学校“中国特色品牌学校”示范基地挂牌启动仪式,此次交流会中心议题是“融汇课改智慧,展示课改不同文化,剖析各种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流程,破解实际操作中疑难困惑。”我们有幸请到了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天津教科所所长王敏勤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主题报告,本次活动是一次拓展视野,使之对高效课堂教学有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的教学研讨活动。以下是王敏勤教授主题报告的部分内容:

即: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

一个设想:

一个设想可以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两个支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

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

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的引导学生。

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

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

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

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说教材”怎么说?

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教师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一个教师如果把这7个问题说清楚了就是一个教学专家。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学校领导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然后是说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也是按照以上七个方面说,只是说一册教材比说一个学段要具体一些,说一个单元就更具体了。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在暑假长假说一个学段的教材并说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说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每次说教材活动都有评价表。

什么是“知识树”?

“知识树”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 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PPT模板,很好操作。

“同课异构”活动和写课例分析也有具体要求吗?

“同课异构”类似“同一首歌”活动。以往搞教研活动,比如搞语文教研活动,你讲一篇诗歌,他讲一篇散文,虽然都是讲语文课,但不同的文章没有可比性。现在同上一篇文章就有了可比性。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课后反思,我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的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

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怎样的?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五个环节: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篇10: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访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

中国教师报记者 房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记者走访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和实验的王敏勤教授。王敏勤教授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实验”,其实验学校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王敏勤教授是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是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决定课堂效率的四大要素和六大关系

中国教师报:王教授,现在大家都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高效课堂,您认为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敏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也就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个系统工程,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个问题您做了哪些工作? 王敏勤: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我们一般谈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四大要素、六大关系的和谐,就是和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课题组几年来围绕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一二三四五: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简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中国教师报:一个设想是什么?

王敏勤:一个设想可以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时间,如果学生课内课外都是忙于预习、复习课本上的东西,就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中国教师报:两个支点是什么?

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的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主要是通过和谐教学五环节的课堂模式来实现。中国教师报:三个途径是指什么?

王: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径。

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中国教师报:“说教材”怎么说?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教师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一个教师如果把这7个问题说清楚了就是一个教学专家。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并加以说明);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学校领导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一遍完成,要反复讨论,烂熟于心。所以我们的实验学校提出要“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然后是说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也是按照以上七个方面说,只是说一册教材比说一个学段要具体一些,说一个单元就更具体了。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在暑假长假说一个学段的教材并说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说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每次说教材活动都有评价表。现在许多学校和地区都开展了说教材的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效果很好。中国教师报:您多次提到“知识树”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树”?

王敏勤:“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PPT模板,很好操作。我现在提出“用知识树绿化课堂,用知识林绿化校园”,许多学校做得很好,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灵宝市第四中学等,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和宣传栏里都喷绘了各科的“知识树”,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教材。中国教师报:“同课异构”活动和写课例分析也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同课异构”类似“同一首歌”活动。以往搞教研活动,比如搞语文教研活动,你讲一篇诗歌,他讲一篇散文,虽然都是讲语文课,但不同的文章没有可比性。现在同上一篇文章就有了可比性。我们主要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比如2009年11月14-15日我们在天津市静海一中举办了高中九门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51名老师同台献课,每一教学内容都是由三个省的老师来上,然后是专家评课。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听课的人当堂填表,会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基本和在课堂上观察的结果差不多。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就能探讨哪种教学模式效率高。不管白猫黑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好猫。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课后反思,我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的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每个学期还要把课例分析汇编成册,或电子版,或印刷版,便于老师们参考。这是一笔财富,后来再上课的老师讲到这一课时看一下前边的课例分析,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启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

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中国教师报:四个问题是指什么?

王敏勤: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我最近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我很赞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本班的课程标准。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高。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规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我们曾经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用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

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教师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

中国教师报: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怎样的?

王敏勤:我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和谐教学实验,逐步形成了最新的和谐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下边简要说明各个环节如何操作。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

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然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

一、自学指导二……,每个自学指导都是一个小循环,包括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互查互助,教师的检查点拨。为了提高自学与合作的效率,我们在课堂的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或“对桌坐”,每个小组2人,每个大组4-6人。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组的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二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如果一开始就是6-8个人的讨论,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而两个人的小组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二人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大组再讨论。大组讨论的是问题而不是已经会了的东西。我不主张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就不要表演。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两个建构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况。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做到分层教学。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附:王敏勤教授简介

王敏勤:男,1952年生,山东省桓台县人,“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天津市教育发展与办学水平评估中心办公室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高中课改专家组成员,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现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敏勤从1986年开始搞教学实验,已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和“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目前正在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和谐教学实验20年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可称为“两法”实验阶段、和谐教学法的初步探索阶段、和谐教学法形成阶段、和谐教学法成熟阶段、和谐教学法整体建构阶段。目前,实验学校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影子》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