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计划编写规范

2024-04-16

授课计划编写规范(精选6篇)

篇1:授课计划编写规范

授课计划编写规范

广药教【2007】35号

为规范授课计划的编写,完善教学基本文件的管理,根据《广东药学院教学工作规程》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 主讲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校历、教学任务、课程表等编写授课计划。

第二条 在教务处网页下载“广东药学院授课计划”。原则上不改动字体、行距等格式。用A4纸打印,在左边装订。

第三条 编写说明:

(一)课程:按教学任务的课程名称填写,并在说明栏注明使用的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次等。

(二)班别:根据教学任务的分班(合班)情况填写,需填写班级的全称。

(三)主讲教师/职称:分班(合班)上课的每门课程由教研室确定一位主讲教师。

(四)任课教师/职称:除主讲教师外,讲授理论课的教师。

(五)实验辅导教师:分组上课的实验带教教师。

(六)全程学时数/本学期学时数: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安排1门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的,全程学时数和本学期学时数不同;1门课程1个学期完成教学的,全程学时数和本学期学时数相同。

(七)周次/星期/节次/学时分配(理论/实验):根据教学任务的学时总数、理论/实验学时分配及课程表安排等填写。

(八)内容摘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填写。

(九)授课教师:每次理论课均需填写授课教师;每次实验课均需填写实验带教教师。

(十)理论课和实验课:原则上要求按顺序/周次/星期/节次等,将理论课授课计划编写在前,实验课授课计划,根据分班(分组)编写在后。第四条 授课计划须经各二级学院、部(馆)、教研室讨论,由教研室主管领导核准,二级学院、部(馆)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五条 主讲教师在执行授课计划过程中,如认为教学内容或教学进度确实需要作较大变动时,应经教研室主管领导同意后,报二级学院、部(馆)主管教学的领导批准。

第六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第七条 本规范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广东药学院教务处 二零零七年七月五日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篇2:授课计划编写规范

项目名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商业计划书目录(参考)

执行概要......................................................................................................................................................1 第一章

产品(服务)与技术..................................................................................................................2

1.1项目背景....................................................................................................................................3 1.2产品(服务)概述....................................................................................................................4

1.2.1 产品(服务)介绍.......................................................................................................5 1.2.2 产品(服务)功能.......................................................................................................6 1.2.3产品(服务)优势..........................................................................................................7 1.3 技术简介.....................................................................................................................................8

1.3.1 研发背景.....................................................................................................................10 1.3.2 核心技术.....................................................................................................................11 1.3.3 技术成果.....................................................................................................................12 1.3.4 技术支持.....................................................................................................................13 第二章

市场分析....................................................................................................................................16 2.1

环境分析..................................................................................................................................17 2.2

竞争分析..................................................................................................................................17 2.3效益分析..................................................................................................................................17 2.4市场调查..................................................................................................................................19 2.5市场容量分析..........................................................................................................................10 2.6

市场销量预测..........................................................................................................................20 第三章 商业模式及战略..........................................................................................................................22

3.1

商业模式..................................................................................................................................23 3.2

经营目标..................................................................................................................................24 3.3

总体战略..................................................................................................................................26 第四章

营销管理....................................................................................................................................27

4.1

市场细分..................................................................................................................................28 4.2

目标市场定位..........................................................................................................................29 4.3

产品策略..................................................................................................................................30 4.4

价格策略..................................................................................................................................31 4.5

渠道建设..................................................................................................................................32 4.6

促销策略..................................................................................................................................33 第五章

生产与研发................................................................................................................................34

5.1

生产管理................................................................................................................................35 5.2

库存控制................................................................................................................................35 5.3

物流方式选择........................................................................................................................36 5.4

质量控制与管理....................................................................................................................37 55研究开发....................................................................................................................................38 第六章

公司管理....................................................................................................................................41

6.1

公司简介..................................................................................................................................42 6.2

公司理念..................................................................................................................................43 6.3

组织结构..................................................................................................................................44 6.4

管理团队..................................................................................................................................45 6.5

创新管理机制..........................................................................................................................46 第七章

投资与财务分析........................................................................................................................47

7.1

公司股本结构..........................................................................................................................48 7.2

资金来源与运用......................................................................................................................49 7.3

经营状况..................................................................................................................................50 7.4

投资收益..................................................................................................................................52 7.5

投资回报..................................................................................................................................53 7.6 成本费用表..............................................................................................................................54 7.7

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55 第八章

风险管理与对策........................................................................................................................56 8.1

技术风险..................................................................................................................................57 8.2

市场风险..................................................................................................................................58 8.3

财务风险..................................................................................................................................59 附

录......................................................................................................................................................60

附录一

专利证书...........................................................................................................................61 附录二

科技查新报告...................................................................................................................62 附录三

科技项目咨询报告...........................................................................................................63 附录四公司注册证明......................................................................................................................64 附录五

国家政策支持相关文件...................................................................................................65 附录六省市政策支持文件..............................................................................................................66 附录七其它附件材料......................................................................................................................68

商业计划书装订顺序(参考)

1.封面(项目名称、学生姓名、学号、班级、日期等)2.执行概要

3.目录(要求自动生成)4.第一章

产品(服务)与技术 5.第二章 市场分析 6.第三章 商业模式及战略 7.第四章

营销管理 8.第五章

生产与研发 9.第六章

公司管理 10.第七章

投资与财务分析 11.第八章

风险管理与对策 12.附录

商业计划书排版注意事项

1.正反面打印,一式两份。

2.申请表和商业计划书电子档为2003版office。

3.字号要求:一级标题:二号黑体;二级标题:四号宋体;

其余的标题、正文和图表一律 为五号宋体; 4.目录自动生成,一级目录:第一章、第二章…

二级目录:1.1、1.2…

三级目录:1.1.1,1.1.2.…

四级目录:(1)、(2)…

五级目录:①②③…

5.页眉内容:**大学创业指导课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页脚内容:标明页码。

6.图表:图的标题放在图的下面,表的标题放在表的上面;

表和图的序号分别标明。例如,第一章的表:表1.1、表1.2;

第一章的图:图1.1、图1.2;

篇3:论文“摘要”的编写规范

1 摘要的分类

1) 报道性摘要。

即资料性摘要或情报性摘要。用来报道论文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 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 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尤其适用于试验研究和专题研究类论文。篇幅以200~300字为宜。

2) 指示性摘要。

即概述性摘要或简介性摘要。他只简要地介绍论文的论题, 或者概括的表述研究的目的, 仅是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地了解。适用于试验简报、技术讨论、经营管理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篇幅一般在100字左右。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这种摘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达论文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达其余部分。篇幅以100~200字为宜。

2 编写要求

1) 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 即无须铺垫, 一般不要阐述研究的理由和背景等, 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自我评价或价值评判。

2) 简短精炼, 明确具体。即以有限的篇幅摘录出原文的精华, 提供较多且有用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摘要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几个方面, 哪项祥写, 哪项简写, 可因文而异, 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不得简单的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并切忌罗列层次标题来代替摘要。摘要字数有限, 但过于简单, 或空洞无物, 也就失去了编写的意义。

3) 以第三人称语气书写。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研究过程 (或现状) ”“进行了……调查”或“分析了……问题”、“阐释了……现象 (或观点) ”、“提出了……对策 (或意见) ”等记述方法, 不必使用“本文”、“作者”、“本人”、“我”等作为主语。

篇4:授课计划编写规范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机关代字;规范化建设

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年份号和顺序号三部分组成。机关代字的要素构成,学界观点较多。有所谓机关代字和发文性质代字的二要素说[1],也有机关名称、主办部门和文类的三要素说[2]。但无论哪一种观点,还只是停留在本体讨论,即“机关代字是什么”的阶段,没有对其具体编写规范即“怎么办”提出明确意见。基于此,笔者针对当下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编写随意、混乱等弊端,就其编写原则、涵括要素的编写规范,以及今后的规范化建设陈述陋见,抛砖引玉,以求教方家。

1 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编写原则

要阐释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的编写原则,不能不探讨发文字号的功能。发文字号肇始于古代勘合制度,真正作为政府公文必备格式要素的是在民国。1912年临时大总统公布的公文程式令第十八条规定:“本令所揭各项令状,各依年月日先后编号,每一年更易一次,自第一号起至何号止,于政府公报公布之”。由此可见,发文字号的原初意义在于防伪与统计,对机关代字编写并不十分重视。北洋政府时期,形成由机关名称、文种和号数三要素的编写成例。如“某机关训令第某号”“某机关饬令第某号”等。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文用纸训令中,在规定稿面格式时开始使用“来文字号”“去文字号”的称呼[3]。由此可以推断,从彼时起发文字号的功能已不再限于防伪与统计,更多在于公文拟写、办理与档案管理等诸环节的指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公文编号目的在于“便于公文的检查和处理”,能够“反映公文的认办单位”“给予收文和发文的分类登记工作以方便”[4]。这是建国后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公文发文字号功能进行比较全面而权威的解释。

在公文拟写方面,发文字号往往是具体公文的替代。直到现在引述他文时,通常都要在其标题后面括注其发文字号,以增强区分性和权威性。在公文办理方面,如批复、函等文种在开篇也必须引述请示标题及其文号。当某一公文附件不能与主件一起装订时,建国后历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约文书都规定“应当在附件左上角第一行顶格编排公文的发文字号”,以标示主件与其领属关系。在档案管理方面,国家档案局《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档案尤其是文书档案卷内目录编写时,发文字号是要素之一。不仅如此,现代档案管理技术发展之后,在编制电子档案文件目录时,发文字号也是要件之一。从上述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的历史传承与功能演化可以看出,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中的机关代字编写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1 区分性。所谓区分性就是机关代字的各要素和整个机关代字应该做到唯一性。正如有学者所说,其应该成为公文的“身份标识”,不能与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机关代字相互冲突或重复[5]。同一地方的安监局、质监局,发文代字如果都缩写成“×省监”,那么就会出现文件不同而发文字号相同的情况。如按照以上,《河南省安监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加强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管理的通知》两个文件,可能会因发文年份相同、顺序号相同,发文字号就完全相同,这就失去了不同公文的区分性。再如标题同为《关于加强国庆期间安全工作的通知》两篇公文,如果是江苏省政府发的,机关代字标识为“苏政发”;如果是浙江省政府发的,机关代字标识为“浙政发”。虽然两篇公文标题的主体内容相同,但由于机关代字不同,即使同时引用、称述,人们也能一眼看出它们在发文机关上的区别,这就是机关代字的区分性在发挥作用。

1.2 通用性。所谓通用性,就是指机关代字的编写规则必须得到业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各级文书撰写机关的共同准则。这里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机关代字的编写规则必须尊重历史传统、符合约定俗成或遵守已有规定。如在既往成例中,“中”往往指代“中共中央”,“国”往往指代“国务院”,这就是约定俗成。再如河南省简称“豫”,安徽省简称“皖”,这既是长期历史传承的结果,同时也得到国家机关的权威认可并写入国民地理教科书中的,其称呼不容随意更改。其次是指基本规则确定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一般单位,都必须按此规则进行编写。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甲政府编写的机关代字是“×政发”,而乙政府编写的机关代字又变成“×府发”,同为行政机关,一个简为“政”,另一个简为“府”,这显然是编写规则出了问题,当然也从一个方面更加看出机关代字编写通用性的极度重要。

1.3 简洁性。有的机关为了追求机关代字的区分性,机关代字有八九甚至十几个之多。如笔者所在学校行政发文的机关代字是“通师高专校”,这个代字显然存在简明性不够的毛病。机关代字太长,给公文的登记、引用、转述包括档案管理等都带来麻烦和不便,使人一望发怵。机关代字虚长,往往是犯了“该省不省”和“妄加”的毛病。前者往往是编写者瞻前顾后,生怕机关的简称、性质、类别说不清楚,编写时大费笔墨。后者往往是过于放大机关代字的功能,什么菜都往机关代字这个篮子里装。如某省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文件《关于加强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机关代字编写为“×(该省的简称)国资考核字”,该机关代字除“国资”二字还可进一步简化外,“考核”二字本身与公文主题毫无关系,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建国初期有的机关甚至把签发人的名字也嵌入其中,那就显得更不严肃。如何做到简洁?主要有两条:一是组成要素不宜太多。目前公文实践样例中已经包含机关简字和文件格式简字两个要素,笔者认为仍有简化的可能(下文还要专述)。二是各个要素简字要做到字字珠玑,言简意丰,力求以少胜多。

2 当下党政机关公文实践样例中的机关代字编写规范设想

从目前党政机关公文实践用例可以发现,机关代字通常由机关简字和文件格式简字两部分组成。如国务院发文字号的系列机关代字中,就有“国函”“国发”“国发明电”诸类。笔者认为,在机关简字之前很有必要加注机关所在地的简字,理由一是在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机关代字要更有利于党政机关公文的全国流通与快速辨识。二是虽然机关简字从党政机关的规范化简称中选择可能最好,也最方便,但问题是我国党政机关规范化简称的领属区域范围太小,不能反映其所在的省份。《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印章所刊名称“可以采用规范化简称。地区(盟)行政公署的印章,冠省(自治区)的名称。自治州、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印章,不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市的名称,乡(镇)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县级行政区域的名称”。这里以县级政府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民政府”的规范化简称,按规定应该是“宝丰县人民政府”,前面不能冠以“河南省”。如果在编制机关简字时编制为“宝政”二字,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范围内人们可能还能知其所指,但如果其所发公文超越了特定区域流通,人们就可能不知所云,那么机关简字的替代和符号意义就很不明显甚至没有意义。但如果我们在其前面加注其所在区域的省份简字“豫”,则人们至少从机关代字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是一份来自河南省的公文,这就使公文具有通行全国、普遍天下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当下党政机关公文实践样例中的机关代字应细分为区域简字、机关简字和文件形式简字三项。

2.1 区域简字。党政机关区域简字应该由省份简字加市(县、镇)简字构成。如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自然直接简称为“豫”,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简称为“中”和“国”一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相关文献已有介绍,此不赘述。有的同志在简称省份时过于随意,如把海南省的简字确定为“海”。如果再有人把上海市的简字也确定为“海”。这样就不能保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字的唯一性,因此也就没有区分价值,当然也不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如果是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下一级机关,如省辖市级党委、政府的发文,其区域简字就宜于使用两个字。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其区域代字应确定为“豫平”为好。在实际用例中,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办公室文件的机关代字编为“平办发”[6],似乎就不够妥当,理由是其不利于全国通行。若非河南省平顶山市本地人,阅文者很难从区域代字上看出平顶山的地域归属。依次类推,河南省辖市下面的县、镇,也宜于标注“豫”字,以显示其所属区域所在。如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宜标注为“豫伊”,不能仅标注一个“伊”字。至于有人提出,如果是县、镇一级,是不是一定要标全省、省辖市、县、镇各级的区域简字?笔者以为不必过于拘泥,可以统一规定:除国家和省本级之外,从省辖市开始至县、镇一级,一律标注为“省简字+省辖市简字”或“省简字+县简字”“省简字+镇简字”。

2.2 机关简字。仅从党政两类机关的公文来看,首先要确定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区分简字。笔者建议把党的机关简称为“党”,行政机关简称为“政”。有人把党的机关简称为“委”,行政机关简称为“府”,这种用例不常见也不统一,还是统一为好。如党的机关简为“委”,似乎只有党的委员会才适宜这样简。但事实上党的机关还包括党组、党总支、党支部等,如果统一简为“委”,就显得狭窄。而且党政机关也经常成立各种松散型组织如“×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及在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团体组织中,也有不少冠名为委员会的。如果它们也简之为“委”,那么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之间就难以区分。

其次,还有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部门的简字编写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直接从简字上看得出党或政机关类别的,就直接标注。如组织部简为“组”,宣传部简为“宣”,统战部简“统”;教育局简为“教”,建设局简为“建”等,这些可以直接约定俗成为党的机关或行政机关部门,不必在其简字前面叠床架屋地加上“党”或“政”字。反之,如果不能从简字上看出“党”“政”类别,就宜于以“党”或“政”标注(日常用例中,党的机关及其部门通常都要标注“党”。如果某一机关及其部门没有标注“党”字,通常就视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的部门)。如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党组发的文件,可以编写为“豫开教党”,其中“教党”就是机关代字;如果是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发的文件,编写为“豫开教”即可,也不要画蛇添足地编写为“豫开教政”,这也要成为一个定规。

2.3 文件形式简字。目前可见的文件形式简字通常为“发”“函”。在上个世纪还出现过“字”,这是旧式公文的沿用,当下没有实在意义。“发”“函”等简字有什么意义?有学者认为“发”表示某文件是领导机关的下行文,“函”是代表某文件的发文机关与主送机关是不相隶属关系的机关。据此,认为“发”用于普发性下行文,“函”用于平行文及发文对象单一的下行文,“字”主要用于上行文,“电”主要用于明传电报,“联”主要用于联合行文。如果此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湖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的发文字号又怎么编制为“国函〔2014〕88号”呢?其实对照《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的发文字号“国发〔2016〕39号”,就可以发现,目前公文实践用例中的“发”“函”,前者指的是公文形式是普通文件格式,后者指的是信函格式。《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中的文件格式共四种:普通文件格式、命令格式、信函格式和纪要格式。在编写简字时如何使用,笔者有两种意见:一是省略文件形式简字。二是如果一定要标识,那么上述四种文件格式分别简为“发”“令”“函”“纪”四字。实际用例中还发现,有机关使用明传电报的,还标识“电”字,国务院公文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样例。其实“电”字与前面的“发”“令”“函”“纪”四字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文件形式,后者指的是文件载体,根本不是一个类项。笔者认为还是不要标注为好,包括国务院在内就应停止此种用法。

3 尽快建立、实施党政机关公文机关代字的国家标准,推进规范化建设

机关代字虽然属于党政机关公文发文字号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发文字号中却起着根本作用。发文字号作为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众多要素中的一种,其公文的身份性、替代性、统计性、防伪性等诸多功能,决定其绝非可有可无。正因为如此,其作为党政机关公文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可小觑,而且对其编写应该有更为周详的规定。建国后,历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定文书中,在内容方面对发文字号的标识规定为“包括机关代字、年号、顺序号”,在编写格式方面也只是规定了年度号、顺序号的编写要求,虽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注:规定文本本身漏洞仍然不少。如2012年新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规定发文顺序号不加“第”字。在同一文本中,对命令格式的令号前面要不要加“第”字又没有明确表述,在实际工作中恰恰又是使用“第”字的。既然如此,在规定文本中关于发文顺序号前加不加“第”字,就要限定适用范围。),但仍显笼统,实践性欠缺。尤其对机关代字的编写语焉不详,这种现象在讲究公文格式规范化的今天,应该得到根本性转变。

如何消除当下机关代字编写的杂乱现象?解决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回归本原,即发文字号真正由机关代字、年份号和顺序号三部分组成,机关代字就是机关名称的缩写称呼,由地区简字和机关简字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通行简称,省辖市、县、镇等三级党政机关的简字应分别由上一级行政机关确定,并统一印制简字表送国家文书部门备案;机关简字的编写规定为:党的机关简字为“党”,政府机关简字为“政”;党政机关部门的简字编写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机构设置的名称为依据,统一确定简字印发全国。如组织部简为“组”,宣传部简为“宣”,办公室(厅)简为“办”等,要求全国各级机关都要按统一称呼编写,不得各行其是。同时去掉公文实践中使用的文件格式简字“函”“发”“令”“纪”等。如国务院发的文件,发文字号就编制为“国〔××××〕×号”,不再编制为“国发〔××××〕×号”;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文件,发文字号编制为“国办〔××××〕×号”,也不再编制为“国办发〔××××〕×号”“国办函〔××××〕×号”等。第二种途径就是在区域简字、机关简字之外,继续保留文件格式简字,维持现在的结构组成。这种编写规范固然一方面是较好地延续了传统做法,容易被学界和写作实践所接受;另一方面能够从发文字号上看出公文格式。

权衡二者利弊,本着发文字号简明、区分、便捷、实用的要求,笔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一种途径。理由:首先,正是因为机关代字组成要素多元,而使其在写作实践中的编写变得自由随意起来。其次,公文格式从公文文面上能够一目了然且有诸多明确标志。如:命令格式令号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之下且下面直接标注正文,二者之间没有分隔线,发文顺序号前加“第”字;信函格式的首页上下均有一条红色双线且首页没有页码,发文字号标识位置右靠。如此等等,都无需再在机关代字部分做一些画蛇添足的标志。这样使发文字号更简明、醒目,对发挥其替代、统计、引用等作用都有好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包括机关代字在内的发文字号编写规范一旦确定之后,一方面国家文书标准制订部门要及时做出修订或说明,另一方面更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文书人员认真遵守。各级党政机关的文书处理部门,在文稿审核阶段就要对机关代字编写规范情况严格把关;上级文书处理部门对下级机关代字编制不规范的,要通过警示甚至发回重报等途径,提出严格要求,加强规范督查。只有这样,通过建章、督查等多种手段,才能使发文字号机关代字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春.谈谈发文机关代字编制的问题[J].领导之友,2012(12):46~47.

[2]刘畅.机关代字编制方法探析[J].秘书之友,2007(3):34~36.

[3]沈蕾.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研究[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2014:124.

[4]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J].档案工作,1957(5):22~25.

[5]徐成华,孙维,房庆,等.《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33.

[6]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全平顶山创建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0375.gov.cn/2015/0713/42581.html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稿日期:2016-07-19)

[1]张葆霞.商业性档案中介机构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黄力,李圭雄.业务外包: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档案,2004(05):26~28.

[3]宗培岭.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定位[J].浙江档案,2005(07):10~12.

[4]刘勤.环评中介机构对档案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6(02):77~79.

[5]万维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M].山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65~17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来稿日期:2016-06-28)

[1]陈忠海,刘晓丹.2008年~2012年河南省档案学作者期刊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3(5):58~61.

[2][4][6]李文以.《档案管理》1995~2005年核心作者群分析[J].档案管理,2006(4):48~50.

[3]方太强,周蓉,胡英.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作者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1):69~73.

[5]廉清.《图书情报工作》核心作者群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55~59.

篇5:报告编写规范

1页边距设置

项目报告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2.页眉

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报告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左对齐为“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右对齐为各章章名;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3.页脚

从报告主体部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4.字体与间距

项目报告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5.封面设置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小二号黑体,居中)报告题名(二号黑体,居中)

报告提交(完成)时间(四号黑体,居中)6.正文设置

6.1报告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三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1.1××××(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1.1.1××××(四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1)××××(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篇6:年鉴编写规范

一、选题。

坚持“重事业、轻部门”、“重事件、轻个人”、“重实践活动、轻礼仪活动”的原则,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重点记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突出办学特色、体现办学成就的重要事项。

要求: ㈠撰写年鉴内容坚持“一事一条”原则,各单位选送内容要做到大事不漏、综合平衡。

㈡遵循合并原则,避免内容重复。

㈢遵循属时原则。记述时间从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㈣团体、机构、单位名称首次出现时应写全称;

㈤专用名词(如:国际组织名称、学校、学院名称、人名、地名、商标名称、科研成果名称等)须注明中英文。

㈥对于涉及学校保密的有关事项、数据要报请主管领导把关,该交流的交流,该保密的保密。

二、条目标题要求

㈠务必要准确、精练、朴实无华。㈡标题中尽量不出现领导姓名。

㈢尽可能简练,综合性条目,如概况、发展概况、科研工作等用名词格式,典型性条目用动宾格式,如举办×××××论坛。

㈣标题中一般不出现标点符号(书名号和双引号除外)。㈤尽量控制在一行以内,最好不折行。

三、语言规范。㈠语言。

⒈语言客观、平实,客观记录历史。不使用渲染、宣传、广告性、表决心和评价性语言。如不宜用“收获很大”、“意义重大”、“高度赞扬”、“一致好评”、“再上新台阶”等语言。尽量用数字说话,不用“最多”、“最高水平”等表述。

⒉政治类用语只保留在综述中,概况和条目中的全部删除。⒊删除某些不必要的虚词。

删除表示完成时态的“了”和可有可无的“的”字等虚词。删除分数与百分数前“约”后的“以上”、“左右”。整数后的“多”和“余”。

删除不必要的“为”字,如:“本科生为×××人,研究生为××××人”,改为“本科生×××人,研究生×××人”。

⒋已形成固定含义的缩略语,必须加引号,如“非典”、“211工程”等。

⒌文字统一。

文凭 全部统一为“证书”,如毕业证书、肄业证书,不用毕业文凭。

用学生,不用同学,称教师,不用老师。比较数据时不使用“去年”,使用“上年”。

关于学校学院、部门、学校建筑物等名称要规范用法:蔡冠深博物馆、颜乐天纪念楼(附属中学教学楼)、图书馆、惠全楼、行政办

公楼、医学院楼、梁仲景楼(教育学院楼)、教学大楼、曾宪梓科学馆、旭日集团运动场、蒙民伟理工楼、第二文科楼、礼堂、第二理工楼、何耀光土木工程实验楼、校友楼、吴炳昌楼(附属幼儿园楼)、邵逸夫体育馆等。

(二)文字。一律按照1992年7月7日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严格使用规范汉字,不要随意简化或生造汉字,一般也不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条目涉及古代人名、地名、书名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如使用简化字会发生歧义或引起误会的,可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三)称谓。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如“我国”用“中国”,“我省”用“某某省”。人物一般直称其姓名,后面不加“同志”、“先生”等称谓,必要时可加职务或职称。部门、行业一般直称“某某部门”、“某某行业”、“某某界”,而不称“某某系统”、“某某战线”。

(四)时间表述。一般要求写出准确的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明年”、“当前”、“最近”、“近年”、“近几个月来”等。同一条目中年份已有前提的,后面不必重复出现,可采用“年内”的提法,也可直接交代“某月”或“某月某日”。

具体时间(公历年代、年、月、日及时、分),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如“80年代”、“1994年5月1日”、“7时18分”;年份不能简写,如“1995年”不能写成“95年”。星期顺序也用汉字表述,如“星期一”。

(五)数字用法。数目字除特殊情况外均用阿拉伯数字,如“7

人(次)”、“20件”、“100辆”、“1230平方米”等。但一般叙述文字中的数字,或者并非表示科学计量和不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应使用汉字,如“一个人”、“五条意见”、“十项规定”、“八五计划”、“七八十种之多”等。倍数、成数、分数、百分数、千分数用阿拉伯数字,但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百万分之几等要用汉字表示。

使用超过5位以上的数字,一般要求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凡以万、亿作单位的数据小数点后面保留2位约数。百分比的小数点后面一般只保留一位约数。

约数可用“约”、“左右”、“上下”、“多”、“余”等表示,但不能叠用,如可用“1000多人”、“约5000字”,而不能用“约1000多人”、“约5000字左右”。用小数表述的数据,不用“多”字,如“1.3万多人”中“多”字要去掉。

数字统计口径一律使用统一口径,相关数据由学校指定数据统计出口单位提供,统计数据时间以自然年年底即当年12月31日统计为准。

数字不能折行,不能让标点符号出现在首字,必要时可以加字或减字。

(六)计量单位。统一执行198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严格使用公制。

计量单位名称符号的使用,有如下区别:(1)文中涉及的计量单位,其名称用中文表示,而不用外文符号;(2)公式中的计量单位使用符号,不用中文名称;(3)附表中的计量单位,一般使用中文名称,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符号,但同一表格中的用法须一致。

(七)标点符号。

重大历史事件日期中一律不加点,而加引号,如“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

课程、教材名称用书名号。歌曲、舞曲、舞蹈、戏剧、作品名称用书名号。

通知、规定、条例等文件名称用书名号,文件标题用书名号,报告统一用书名号,会议名称太长时可以用“”号。

文中的×月×日到×月×日,或者数据之间的至号,用“~”号,不用“-”号,如“11月1~5日”,“2002~2005”年。

四、内容规范

㈠所有“检查”、“抽查”、“评估”、“普查”、“评议”活动必须有结果。没有结果的原则上应删除。

㈡会议条目要有具体研讨问题和结论,工作会议应以总结过去为主。空洞的会议要删除,若有收录必要,编辑可以在一审时要求供稿单位根据需要提供相关信息。

工作会议应以总结为主,不以展望立目。

㈢正文中可以出现的领导姓名有:正处级以上(不含正处级)。㈣务求以下信息的准确、并核实:

对于涉及部门的信息编辑要逐项核对,要与部门领导进一步核实。

涉及民族、宗教、涉外政策,要反复核实。与学校教育教学、科

研等无关的原则上删除。

数字核实,尤其注意单项是否与合计相等,绝对数与百分比的核实,注意统计表与全书概况的核实。

史实核实,人名、地名、书名、引文、专业、课程名称要核实。所报奖项名称要核实、比赛名称第一次用全称。

所有人名、地名、单位、文件、会议、科研成果、会议等信息首次出现一定要使用全称,部分专有名词还要有英文对照。

㈤人物类

逝世人物应附有背景资料(含人物履历,事业沿革等),其背景资料应突出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等。

㈥对于民族和性别处理如下:

人物性别只保留在名单和逝世人物中,一般写“女”,“男”略。民族只写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㈦关于年龄

避免使用“现年××岁”,文中书写××年出生。

㈧各院、部门概况中要注意数据、信息与学校概况和学校事业发展数据统计表中的一致。

五、句式规范

㈠记述事实全部使用过去时态,不用现在进行时态或将来时态。㈡行文使用简单句,一般一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㈢会议记述格式,应直述×月×日,召开××会议,或者×月×日,××会议召开。

㈣事物列举三个以上的一般只列举三个,即“××、××和××等”句式,确有必要全部列出的,后面不能用“等”。

㈤简化句式,只保留有实际的内容的文字。

对于“从……出发达到……目的”、“在……基础上,加强了……”、“以……为龙头,带动了……”等句式,只保留实际内容。

叙事不涉及原因、根据等句式,“根据……精神”、“经……批准”、“为了……”等句式全部删除。

“以……为依托”、“利用……优势”全部删除。

避免使用“不但……而且……”、“既……又……”、“不仅……而且……”等带有连接词的复合句、并列句。禁止使用排比句。

六、书写格式

条目书写(打印)格式,有如下要求:

条目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外括【】,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正文。正文用五号宋体。

上一篇:夏日诗,夏日诗曹丕,夏日诗的意思,夏日诗赏析下一篇:大学文化节活动策划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