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授课模式

2024-05-13

语文授课模式(精选8篇)

篇1:语文授课模式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新授课模式

摘 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此高效课堂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即“导――读――悟――赏――练――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47-01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索然寡味。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提出了高效课堂,那我们就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意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师生共同提问解答等策略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这一理念也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个教师的心田,令其清爽、豁亮。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开发。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通过深刻领会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并经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参考《新课程标准》总结出初中语文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即“导――读――悟――赏――练――作”。

一、“导”即导入新课

有效的课前准备是保障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仔细琢磨教材重难点,扎实备好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备好学生;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备好课堂。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激趣导入、回顾导入、检查预习、发放导学案等来实现。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灵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协调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目标的达成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的设置也应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和“让学生乐学”。

二、“读”即诵读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地运用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解决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都可以灵活的引入课堂。

三、“悟”即整体感悟

在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中,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诊断,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而后让学生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由师生相机给出中肯的评价,从而逐步深入,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悟文章主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四、“赏”即重点赏析

文章的重难点部分,老师要精讲、释疑并赏析,要从文段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及重点字词运用等多方面来进行剖析,同时,对问题的常规设置和一般回答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解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不再束手无措,同时,能指导学生作文写作,还能使他们在品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练”即训练巩固

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小结和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设计各种形式的小练笔,可以丰富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表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就相关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作”即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作为复习、巩固、检查、提高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每一个教师特别关注和经常使用的,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少而精、要适量;有层次、重个性;多形式、重开放;重情趣、激兴趣;联生活、凸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主学习的自学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尚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完善。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其“自主”、“合作”、“探究”而取得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二者和谐统一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同时,高效课堂也应该是最平实的、真实的、丰实的和扎实的课堂教学状态。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语文授课模式

(修订稿)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与学习的内容进行链接。可以利用故事引入,谜语揭题,质疑课题,谈话导入,情绪渲染、直奔主题等形式,无论哪种方式,目的是设疑激趣、启迪思维、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走入课堂奠定基础。导入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知识储备等具体情况而定,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认真研读文本,更要了解学生。

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导入新课时,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如:朗读激情、实验激趣、故事明理等作为载体,其间虽然也有学生的部分活动,但往往只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必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调动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要真正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因此导入时要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

2、导入要具备简洁性。著名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的组织语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拉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在自读自悟中发现问题。(预习题纲不一定是印发的,形式多样)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但学生也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一道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找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去除假问题,在确定有必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后,着重展开小组讨论,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可以侧重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课下完成,课上整理思路最多3分钟。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合作探究的问题要侧重揭示文章中心。为了突出课文中心,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由内容到中心合作探究的重点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出来,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追求问题的答案,更要对体现问题的语段进行品味感悟。品味感悟就是要学生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精华之处深入地读。课文精华即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一句。教师在这一过程要把时间充分地交给学生去读,去谈: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带着理解声情并茂地读,带着表演分角色有滋有味地读,带着问题不出声音慢慢地品读。谈的内容可以是对字句本身的理解,可以是从读中悟出的情。在学生反复地读和反复地交流中,彼此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终达到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知晓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

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阅读的个性化。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教师充分的研读教材,把握内容,以童心童趣融入课堂。学生的阅读水平受家庭环境、知识水平、智力因素等影响,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要照顾到个别差异。

2、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重点环节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3、要重视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关键。

四、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学生借助各种合作方式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针对找出的有价值的真问题,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采用的步骤是先小组内交流,后班内集体交流。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无须多讲多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点拨、讲解。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在学生交流这一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注意的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社会热点。探究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2、要重视过程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激励的氛围,给予学生的是尊重和鼓励。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基础训练、拓展练习。要设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例如阅读精彩的段落、基础方面的习题等,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延伸注重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从培养学生善写作、善读书、善观察、善交流等方面入手。注意的问题:

1、在练习设计上要注重实效性、注意趣味性。要精选代表性强的练习题,不要为练习而练习。

篇3:中学语文单元授课模式的设计构想

预习课一般用时一课时,教学目的是总领一个单元,教学程序是设计一个预习笔记表,预习表格项目内容包括字词的理解、精辟语段的理解、作者思路的整理、文章内容概要的总结及素材的积累等。让学生在课外通读整个单元文章,认真仔细地填写,先在学习小组交流评议,再指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初步讲述单元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并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对预习时填的笔记进行补充完善。目的是整体感知、比较单元的全部课文,明确学习目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其作用是导读牵引,要求教师讲解介绍不宜过细,占时不宜过多,一般掌握在十分钟以内。用三十分钟时间个别指导,力求因材施教,训练每一个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力争在一个学期解决学生的预习习惯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读课本, 通读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新课知识结构,理解基本内容,建立结构框架,以便上课时心中有数。通读时要列出读书提纲或本课知识结构。通读法是预习功课最简单和最必要的方法,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看看每节课前面的导读,自己根据导读提示的思路读课文,第一遍扫清文字障碍,查字词典解决不懂的词句;然后多读几遍体会文章的内容, 再结合课后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文章,仔细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答案,对照辅导书上课后作业题的参考答案,思考得失分的原因。

做预习笔记可把灵感式的想法和体会外化成语言记录下来,引导自己把心静下来将书看深看透。写好预习笔记,上课就可少写多听,还能够把重点难点理解了、研究了。节约时间,上课时只对预习笔记补充完善,课堂上专注听讲和思考,课堂学习效率就提高了,因而要把写预习笔记培养成习惯。

预习时还把有关的习题做做,对知识的理解、对疑点的发现就会更深一些, 这样就会在听课讨论时集中精力解决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二、上好讲读示范课

每单元精选一两篇精读课文进行讲读,拟用2—3课时。

精读也叫研读,读的时候要有研究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精细地读。要抓住学习内容的新概念、新规律与新方法,认真领会新内容与新特点。研读时要随时勾画出学习内容的要点关键点。好多同学难以做到,但是这是最重要的预习方法,是自学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对课本内容只是随手翻翻,读不扎实,读不透彻,不仅影响了本课的理解,更影响了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精读篇目的讲授是给学生做好范例,给学生解决自读课文做好准备。精读篇目的讲授是把“课文是个例子”再度例子化,从阅读方法、思维、思路、鉴赏等各方面给学生做好示范指导。

讲读课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示范课。其核心问题在于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步骤,选择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研讨单元精读课文,为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提供“范例”,也为阅读其他文本材料做准备,为解决高考中考阅读题型训练方法和技巧。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注意师生双边活动, 但在精读这一环节更应特别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或讲解、或提示、或点拨,穿针引线,组织教学,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要精讲少讲多练。

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讲授精读课文关键是“授之以渔,教之以法”,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章的内容、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写作特点及分析思想意义等。课文的分析不要局限于某一篇,要教会学生分析本单元同一类文章的方法,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攻他山之玉,提高学生自读自学能力。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积累工作。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讲读课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设计练习题,链接高考或中考,做到每课必练,通过训练,落实笔头,夯实基础。尤其要通过练习调查学生自读课文的自学情况, 经过反馈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补救或改正。

选用运用不同方法的授课类型。因内容、体裁各异,课型也要不拘一格。有的可用讲析型,有的可用点拨型,有的可用质疑型,有的可用讨论型,有的可用训练型,等等,形式力求多样,方法争取灵活多变。

三、导引好学生自学自读课

学生自学自读课要处理单元知识的训练,提高技能,形成能力,拟用1-3课时。

重新调整教材,使每单元都设有比较探究和拓展阅读课文,课堂教学可设计为:明确目标,组织自读;课题引路,深入探究;教师辅导,巡回释疑;总结规律,达标检测;反馈矫正,迁移延伸,实现高效教学。课堂上的指点释疑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地方、关键时候,给学生一些启发及鼓励,为学生拨开迷雾,激活学生思维。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精读课为“范例”,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读书。教师主要任务在于提示学习要点,指导学习方法,解答疑难问题。

2.自读探究课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

3.要充分放手学生自学 ,又防止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

4.对自读课中的基础知识 ,教师要设计若干练习题 ,让学生落实笔头,强化训练,提高其语文读写的基本素质。

四、做好总结训练课

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拟用1-2课时。

将分散到各处的知识点归类、穿线、结网,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通过各种训练加以巩固。这一环节可遵循下列教学步骤:

1.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内容 ;

2.集中进行听说读写各种训练 ;

3.对学生的检测情况及时作出评价 ,纠正检测中的错误 ,进行生发性深度学习;

4.指导学生做好单元学习小结 。

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体现着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这一阶段,对知识的学习可以是梳理巩固性的,也可以是迁移扩展性的,练习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要通过总结训练,达到系统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落实好写作练笔课

写作课能将课文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读写能力,发挥语文阅读的工具性作用,拟用2课时。

我们要求每学期学生大作文不少于15篇, 基本上每周一篇。每学期初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制订作文计划,学期初公之于众,让学生对作文范围心中有数,使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并以此拉动课外阅读。把课外和课内的学习统一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反过来也会促进课内阅读。

篇4: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新授课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47-01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索然寡味。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提出了高效课堂,那我们就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意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师生共同提问解答等策略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这一理念也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个教师的心田,令其清爽、豁亮。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开发。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通过深刻领会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并经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参考《新课程标准》总结出初中语文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即“导——读——悟——赏——练——作”。

一、“导”即导入新课

有效的课前准备是保障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仔细琢磨教材重难点,扎实备好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备好学生;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备好课堂。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激趣导入、回顾导入、检查预习、发放导学案等来实现。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灵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协调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目标的达成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的设置也应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和“让学生乐学”。

二、“读”即诵读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地运用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解决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都可以灵活的引入课堂。

三、“悟”即整体感悟

在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中,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诊断,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而后让学生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由师生相机给出中肯的评价,从而逐步深入,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悟文章主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四、“赏”即重点赏析

文章的重难点部分,老师要精讲、释疑并赏析,要从文段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及重点字词运用等多方面来进行剖析,同时,对问题的常规设置和一般回答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解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不再束手无措,同时,能指导学生作文写作,还能使他们在品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练”即训练巩固

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小结和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设计各种形式的小练笔,可以丰富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表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就相关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作”即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作为复习、巩固、检查、提高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每一个教师特别关注和经常使用的,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少而精、要适量;有层次、重个性;多形式、重开放;重情趣、激兴趣;联生活、凸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主学习的自学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尚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完善。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其“自主”、“合作”、“探究”而取得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二者和谐统一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同时,高效课堂也应该是最平实的、真实的、丰实的和扎实的课堂教学状态。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篇5:新授课教案模式

课题(课时)

一、目标

二、重难点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师 2.生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辅助环节(1)导入板题(2)示标(3)示导 2.先学环节 3.后教环节 4.当堂训练环节 5.回归环节

五、板书设计

篇6:高中物理新授课模式

一、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启发式,就其指导思想来说,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好,同时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即使是教师讲解,也要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因素。这些因素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来,取决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启发式。

不能把启发式简单地理解为“提问”的方式,这是对启发式的形式主义理解。即使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问,也不一定是启发式教学。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通过讲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指导思想的核心是相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讲,就是尽最大可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热爱科学、勇于攀登高峰、克服困难的意志,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发学生掌握方法,认识本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教师应利用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设问等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导入环节应力求快速有效。

2、探究新知:实验探究、体验感悟。物理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能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观察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确实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进程,并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体验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围绕自身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会倾听他人观点,会质疑,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能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课堂氛围活跃。

师生互动、知识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归纳出物理知识。

3、拓展迁移: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应围绕制定的目标,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有梯度且适度,处理方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总结归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

三、新课内容特点的概括:

一、概念课,集中体现“形象”二字。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的办法有:a 运用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没救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b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c 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的引申出来,也可以创设学习新概念的良好物理环境。

2.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将概念的文字或者数学表达讲得很清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况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3.运用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你,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规律课,集中体现“通法”二字。规律课的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有序的步骤: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2.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信任,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3.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a 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像含义的明确;

b 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 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是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引导和组织学运用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世界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是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

四、、教学效果的判断标准:判断一节新授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就要看在新授课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1.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完成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2.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时间达到一定的比例。3.检测反馈:例题应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有针对性、有梯度的制定,难度和题量适当;通过学生基础知识的达标率能反馈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师基本功

教学语言生动准确,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并经常使用表扬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

板书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

教态亲切,仪表庄重自然,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地实施;

篇7: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出示目标 引导自学

出示目标可以是教学目标,自学提纲等。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应达到的要求,此处应注意三点:一是导入要激发学生兴趣,方式有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阅读导入,回忆导入等;二是自学提纲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三是自学提纲的设计一定要细化,以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为体系,使学生始终处入学习的主动地位。

二、创设情景 合作交流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创设的学习情景,合作研讨,探究学习,此处应注意三点:一是教师要组织好小组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培养团队精神;二是鼓励后进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三是注重探究实验指导,走到学生中去,去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矛盾。

三、点拨归纳 初次达标

在学生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此处注意:

1、小讲: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通过语言去整理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科学的观点,教师要成为有心的听者,做到少讲。

2、精讲:当学生心里矛盾交错,欲讲难解之际,教师进行点拨,使他们茅塞顿开。

四、诊断补偿 再次达标

针对教学目标:出示分步练习题,对优生可适当拓展,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1、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出示有代表性的检测题,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矫正。

2、检测题目要体现分类指导,异步教学,并尽量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批阅,做到及时反馈。

五、总结反思 评价展望

篇8:语文授课模式

一、引导学生成为主体

在多年的教学中, 老师的教学习惯已经形成, 不容易马上适应角色的转变, 但作为初中生的孩子就更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了, 他们对“填鸭式”知识的接受方式已经具有一定的惯性,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适应课堂主体这一角色, 敢于和善于做课堂的主人, 而不是传统的“被管教者”。成为这方面的引导者, 就必须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为主人。针对此, 教师就必须从一个领导先变成一个朋友, 和学生一起进行。比如在教学中, 老师要改变在讲台上一严肃就是一节课的教学方法, 老师要多走入学生中间, 引导学生自己来学习课文, 阅读、分段、段落分析等问题引导学生先自行解决, 在没有老师“神圣化答案”的环境中共同讨论。这样一来, 学生才能在课堂中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他们也才会了解自己课堂主人的身份, 而不是在问题面前“衣来伸手”。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中有一篇课文是高尔基的《海燕》, 作者的文字能力很强, 表达的也十分明朗, 尤其是对于这种比较易懂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学习, 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海燕》就是要他们搏击风浪, 必须让学生自己探索文章的主旨。在自主学习的后期, 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只要讲解学生提出的疑问就可以了。如此, 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引导式教学开展起来才能更为方便。

二、引导学生自主问答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 问题一般是课本提出的, 答案往往是老师给予的,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更像是一个复读机而不是学习者, 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问答。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问题明显少了一些, 这也适应了引导式教学的这一发展趋势。在教学中, 学生机械地听着课本和老师的观点, 这必然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大为损失, 所以, 引导学生自主问答是引导式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例如, 在课文《变色龙》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抛掉课文后面的问题, 因为这种问题往往是能够找到固定答案的,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新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阅读课文, 从多角度自己提出问题, 例如主角为什么会多次“变色”、在现实中有没有“变色龙”、怎样看待“变色龙”这一问题等。这些问题可以大大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自主性有一定的提高。而在问题提出之后, 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学生解答,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答这些问题或者相互之间解答对方的问题, 老师也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其中, 为他们回答的漏洞作必要的补充或者为他们理解的偏差做出纠正。语文本就是自由的, 对于学生理解的偏差;老师也不宜多加批评, 而是要在赞扬其探索精神的基础上给予指正。这样, 学生的自主能力才会提高, 才能更适应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而作为语文学习重中之重的自主能力, 也才能在这种模式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引导学生打开思维

课本、课堂、老师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资源, 这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 难以在语文的创作性活动中发挥才能, 这样一来, 引导学生打开思维, 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 但被传统教学束缚了多年的学生能否利用好这些空间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所以, 在引导教学中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是有其必要性的。只有思维打开了, 在主题课堂和自主问答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有效利用起这一空间, 达到预期的效果。

打开思维的方式有多种, 现在, 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出两点建议性措施。比如,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举行辩论课, 对“开卷有益”抑或其他话题进行辩论, 这样, 他们就会积极搜索自己脑子里的知识, 进行整合;或者, 他们会在课下积极地查阅和讨论, 对这个问题能形成较为创建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另外,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比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 比如《春》和《背影》, 让学生积极寻找文章的特点。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维就跳出了简单的课本、课堂和老师局限, 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这种转变是引导式学习的一个重点, 学生思维打开了, 有自己的观点了, 引导才变的更有意义。否则, 以引导式的方式教育传统式的学生, 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退步, 而不是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语文是一种美的艺术, 是一种自由和创作的艺术, 因此, 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美, 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创作力和自主性才是引导式学习的目标。因此, 在引导式学习推进的进程中, 老师先学会引导, 先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笔者已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引导学习方式的一些讨论, 希望为引导式教学的推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马超俊.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J].中学语文教学, 2003 (03) .

上一篇:留学服务商业计划书下一篇:白色场景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