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质量控制措施

2024-05-05

PDCA质量控制措施(精选6篇)

篇1:PDCA质量控制措施

4.2.1 PDCA循环原 理

在本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围、不同的主体间应用PDCA循环原理,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方式展开质量控制。具体则采用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控制原理,并在每次PDCA循环中不断提高,达到质量管理或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4.2.2 事前控制

①建立健全的质量合格证体系。

②针对厂房、引水隧洞、压力钢管安装、镇支墩等砼浇筑的技术特点,施工难度大,工作量大施工场地分散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成立了以项总工为组长,项目副经理,质检员为副组长,项目总管理人员和施工队负责人为组员厂房、隧洞、压力钢管等砼浇筑QC小组。③制定了《浪河水电站厂房、隧洞、压力钢管工程施工负责制》,对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分工,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文明施工以及奖惩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确实可行的规定,使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以最佳搭当。

④施工图纸到位后,项目部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图纸自审,并及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⑤对各单位工程及时组织安全、技术交底。

⑥各分项工程开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才后上岗,确保工程质量。

⑦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4.2.3 事中控制

①工程实行班组自检、施工员复检、项目经理终检再请监理工程验收签证后对每项才能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②重要部位施工时,施工员实行全过程的施工监督。

③及时做施工完始资料的记录与整理。

④保证质量优先,施工安全第一,质检员独立引使质量管理职权,对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及时阻业,排除使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4.2.4 事后控制

①及时进行单元工程质量自评,对已完成自评工作的单元工程及时提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单元工程质量复核签证工作。

②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及时解决。

4.3 工程质量管理

篇2:PDCA质量控制措施

简述了PDCA循环的含义、特点及应用步骤,针对隧道复合式衬砌防水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介绍PDCA循环在隧道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作 者:王歆 秦伟彬 陈杨 作者单位:王歆(中国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39)

秦伟彬(重庆市建委交易中心,重庆,400014)

陈杨(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39)

篇3:PDCA质量控制措施

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流程是制定计划、实施质控、数据汇总存档和年终总结汇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首先, 质控报告中缺少详细的分析总结, 质控档案不完善, 不便于查询和追溯;其次, 工作计划中缺少往年的数据支撑, 导致质量控制工作过于机械化, 一直处于不断重复的状态, 且往年质量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改进;最后, 质量控制没有标准实施流程, 质控报告用纸质存档, 大量的数据不便于统计和年度对比分析 (图1) 。

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流程改进

由于目前的医疗设备质控工作流程存在的种种不足, 我们推荐将PDCA应用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中, 进行质量控制工作全流程的改进来提高质控的最终效果。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工作流程包含以下四个阶段:计划阶段 (Plan) , 执行阶段 (Do) , 检查阶段 (Check) 和处理阶段 (Action) [3]。

计划阶段,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上一年度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报告, 综合新进和报损设备情况, 确定年度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范围、重点、以及时间节点等, 同时明确本年度的实施方法和目标。

执行阶段, 各工程师根据年度计划实施质量控制, 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以便为下一步的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并及时将相关质控报告进行分类汇总。

检查阶段, 分析评估质控结果。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计划执行后, 检查并评估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 与年度计划目标进行对比, 发现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的差距。

处理阶段, 评估质量控制工作当中具体存在的问题, 研究产生相应问题的根本原因, 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下一轮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制定出更为详细的质量控制工作计划[4]。

质量控制的PDCA各个环节中应该分别注意如下图2。

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工程流程的C阶段中针对每类设备完成详细的分析总结报告, 报告中除了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 还应记录下实际工作与计划不符的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然后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档案 (包括工作计划、设备清单、质控数据、总结报告等) , 便于查询和追溯, 且可以为下一年度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指导;在A阶段中根据分析总结报告对质控工作计划进行修订, 这种反馈改进机制可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执行力, 逐步缩减具体实施结果与计划之间的差距。这样有效地循环改进使得质控这项工作变得有生命力, 更能体现出质控工作的价值。

3 基于PDCA的医疗设备的质控工作的信息化

3.1 质量控制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种类繁多, 数量很大, 每年都有很多的质量控制报告和原始数据需要存档, 手动管理起来极为不便, 在设备管理系统下面设计一个专门管理质量控制的子系统, 不仅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而且有利于数据的回溯和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为后期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借鉴[5]。同时, 电子数据可以为同行业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6]。

3.2 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子系统设计

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子系统框图如图3 所示, 其设计要点包括: (1) 直观、清晰地体现质量控制的整个流程和PDCA的各个环节, 便于工程师有序地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2) 系统包含全部的质量控制设备分类目录表, 以及相应的年度质控计划; (3) 每类设备有质量控制操作规程, 每一台设备可以上传质量控制报告; (4) 针对每类设备提供统计分析报告模块, 并可填写质量控制工作改进建议, 统计分析报告中应包含年度完成质量控制比率 (当年实际检测数量/ 当年设备总量) 和分类检测合格率 (当年检测合格数量/ 当年实际检测量) , 检测未完成和不合格的原因及针对不合格设备采取的处理措施。

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子系统构架中, PDCA各环节应做的工作很明确, 结构直观、清晰, 设备列表直接从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导出。此系统构架不仅方便了工程师对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 还有利于数据的回溯和统计分析, 同时也避免了因人工制定设备列表和数据统计可能导致的错误。

4 总结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设备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7]。本文指出现有的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缺少详细的分析总结报告、反馈改进工作机制和信息化工作方式等问题, 结合PDCA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进, 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基于PDCA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信息化子系统。与现有的质量控制工作流程相比, 这种基于PDCA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流程更富有生命力, 便于质量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 为设备的更新决策提供依据。这种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工作流程与信息化系统的结合, 使得工程师的工作流程更为清晰, 便于质量控制档案的储存、查询和分析, 为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摘要:本文指出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缺少详细的分析总结报告、反馈改进工作机制和信息化工作方式等问题, 结合PDCA对现有的质量控制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进, 详细分析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于PDCA各个环节的工作要点, 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基于PDCA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子系统。这种基于PDCA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流程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并为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持续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戴明循环,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文山.探讨如何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J].医疗装备, 2012, 25 (5) :38-39.

[2]廖家连.浅析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 2014, 27 (9) :61-63.

[3]马成钢.PDCA循环在设备科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 2011, 26 (4) :62-63.

[4]刘本刚.两种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10) :62-63.

[5]王晓晨, 杨梓楠, 张景印.浅谈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7) :181.

[6]靳金秋, 韩培军.浅谈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科技资讯, 2012, 305 (20) :230.

篇4:PDCA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数字学术期刊期刊质量控制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6—0009—06

新闻出版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将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及打造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均列为新闻出版精品生产工程,并明确提出“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数字学术期刊”,“建立多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关数字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竞争力及质量等焦点问题,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早已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在关于数字学术期刊质量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聚焦于数字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确立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论文及期刊评价指数,且偏重于定量指标的测算。笔者认为,这种研究偏好集中解决的是数字学术期刊事后质量控制问题,对事前控制及过程中控制的关注明显不够。根据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应是全过程、全员参与及全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是将事前、过程中及事后控制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与传统学术期刊不同,数字学术期刊质量不仅包括内容质量和服务质量,更强调内容传播与服务提供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内容质量不仅指所发文章自身的学术质量,也涵盖关键词、检索词、相关链接等辅助因素的质量。因此,对数字学术期刊而言,只重视事后质量控制显然不够,必须认识到前期计划环节对提高内容传播与服务提供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及编辑加工对提升论文学术质量及辅助因素质量意义深刻,并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符合数字学术期刊特点的PDCA循环质量管理体系。

1、数字学术期刊质量控制PDCA循环模型

PDCA管理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将整个生产流程及质量改进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l)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不断进行动态循环,使产品或服务质量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反复,实现螺旋式改进与上升。结合数字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数字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就是一个从选题到编辑初审、同行评议、公众评议、终审定稿,再到读者反馈、测度评价系数,最后由编辑跟进作者后续研究并在吸纳反馈信息基础上进行质量改进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同时,在PDCA循环的不同环节,依托公众及专家评议两个平台实现全社会的参与(如图1)。

计划属于事前质量管理阶段,执行强调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检查和处理同属事后阶段。在这个循环中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一循环并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的整体,每个环节中还包含着自身的PDCA子循环,从而推动整体循环有效运作,这一点在评议活动中尤为明显。第二,PDCA循环不是水平意义上的重复运转,而是像上楼梯一样不断进阶的上升循环模式,每经历一次轮回,产品的质量水平就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一方面是组织学习能力的作用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资源与经验不断累积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数字学术期刊寻求自身质量提升的进程,实质上就是努力实现整个PDCA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以计划、执行、检查环节中各关键点的改进为基础,并在处理环节实现质量提升的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说来,编辑对作者在选题上的引导、编辑对作者及稿件的筛选、专家评议与公众评议平台的搭建与维护、对公众反馈意见的搜集整理等,都是促成期刊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PDCA循环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当各环节的质量提升关键点都得到足够重视与有效控制,方能顺利运作,并在每次循环的最终环节获得整体改进意见,支撑管理层做出相应决策,由此实现期刊质量的不断提升。

2、数字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环节

根据前文所构建的PDCA模型,数字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不仅仅存在于单一的某个环节,也不仅仅依靠单一主体执行,而是一个贯穿数字学术期刊出版全过程,由编辑、管理层、评议专家及公众共同参与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环节构成,包含期刊定位、制订出版计划、选题引导、预审与初审、同行评议、终审定稿与发布、公众评议、公众意见反馈、测度评价系数、后续跟进、期刊改进11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每个关键点在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表1)。

2、l计划——构建期刊质量蓝图

计划环节是确定期刊受众、质量水平、规模等整体概念的阶段,是期刊质量蓝图的绘制阶段,为期刊出版整体工作引领方向。这一环节包含期刊定位、制订出版计划和选题引导三个质量控制关键点。

在整个期刊质量控制体系中占有“龙头”地位的期刊定位却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环,它包括对期刊的受众定位和质量水准定位。相比传统学术期刊偏重于质量评价系数的提高,数字学术期刊更倾向于将目光聚焦在期刊的整体经营活动上。一方面,确定期刊定位相当于选定期刊面向的细分市场。单从读者的角度看,期刊受众需求呈现日趋细化的态势,网络技术与搜索技术的发展更是强化了这种需求的碎片化趋势。数字学术期刊相对于传统学术期刊的技术优势正可以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由此,期刊定位的明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有学者建议在刊文标题部分添加“核心适读人群”信息,将读者定位细化到文章”。这种定位也体现在文章本身如关键词的确定等细节上。期刊本身面向群体的学术水平,即期刊选定的对象是高度专业化的特定人群,还是渴望了解相关内容的广泛人群,直接决定文章关键词选择是精准还是宽泛,链接的相关文章是高深还是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开放存取期刊作者付费运营模式逐步发展,数字学术期刊已将服务对象由读者扩充至作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作者、促进相关学术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数字学术期刊的重要任务。调查表明,期刊的读者定位和退稿率等都是作者选择投稿期刊的重要因素。明确的读者定位可以让作者的成果精确传递至有效人群,质量水准高低决定着期刊退稿率的高低,两者共同对数字学术期刊所服务的作者群体进行划分,这正是期刊定位工作的意义所在。

制订出版计划主要是指制订出版进度计划,目

的是使编辑能有效掌控出版进度,保证整个出版流程高效运作,缩短出版周期,真正发挥数字学术期刊的时效性优势。这向编辑提出了具备整体观、全局观的系统思维,能够合理统筹规划工作的新要求”。对于数字学术期刊而言,出版计划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出版周期安排制度的突破,即数字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优势,打破期刊刊期或“册”的限制(不论是定期或不定期),随时来稿,随时进入稿件录用环节。以牛津旗下的开放存取期刊AoBPlants为例,其以年为单位分卷,其间稿件可按时间和主题顺序在网络上发布,这种制度安排使得数字学术期刊的出版时间更为灵活,也就保证了其时效性的优势”。

选题引导是计划环节中最基本的一步,是与期刊内容联系最直接的一步,具体包括选题计划和选稿计划两个方面。前者是传统学术期刊选题工作在数字环境下的延伸。编辑除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关注学界新闻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学术交流平台追踪学界热点,发掘选题。后者是针对自投稿件进行的预先引导,通过公布稿件基本筛选标准,使作者明确投稿方向。选题计划的实施离不开公众交流平台的支撑,这一平台主要包括学术新闻发布平台和学术自由论坛。其主要作用是为学者、编辑及其他关注者提供及时了解学界动态、自由加入学术讨论的便利,并为学者的研究、编辑的选题提供参考与启示,促进整个学术氛围的活跃。

2.2执行——保证期刊内容质量与时效性

执行环节是整个期刊出版及质量控制的主体环节,包括编辑预审与初审、同行评议、终审定稿等活动,其中同行评议活动是数字学术期刊质量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编辑初审是期刊稿件面对的第一道关卡,由编辑决定是否将稿件付与专家评议。初审标准由期刊的基本定位决定。做好初审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期刊出版效率,降低评议成本。由于有便利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数字学术期刊在初审阶段引入了编辑预审制度,即在作者交付完整稿件前先提交对研究意义的陈述、摘要等信息,编辑据此对稿件质量做出初步判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审稿效率。以自然期刊集团(NPG)的预审制度为例,作者通过期刊在线系统提交预审文件,包括对论文重要性的阐释、论文摘要及引文和参考文献清单,以便编辑做出预审决策。若通过预审,作者再在线提交全文,进入编辑初审;否则作者不必再回复编辑,可直接将稿件另投,从中省去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同行评议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学术论文质量改进方式,其关键是确定并遵循公正合理的标准选定评议专家组。仍以NPG的标准为例,其基于专业知识、声望、特殊推荐及过往经验等标准来选择评议专家,避免使用散漫或是不注明评议理由的人选。此外,NPG十分强调评议过程中文章的保密性,若评议人在评议过程中征求大学或相关机构的意见,务必要求在评议报告中说明。同行评议质量与效率依托专家平台的构建,既包括建立评议专家库,也包括构建以编辑为中介的、评议专家与作者问的匿名间接沟通系统。对于数字学术期刊而言,出于出版效率的考虑,评议专家既往评议时间记录也是重要的筛选指标。

通过评议的稿件在进入公众视野之前还需经编辑终审定稿。需强调的是,对于数字学术期刊的出版,由于论文公开后容许作者与公众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在公众评议环节作者对稿件仍有改动或完善的空间,因此在这一环节应模糊“定稿”概念。“定稿”不定,仍可完善,这正是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性、持续性优势的题中之义,也是其能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数字学术期刊论文的终审过程中,编辑不仅要进行校对、查证数据、排版等常规工作,还要协助作者对文章进行技术性改进。在网络技术下,读者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在近乎膨胀的海量信息中寻得所需,检索词是连接在线读者与有效信息的重要纽带。对数字学术论文来说,检索词通常包含于篇名、关键词、摘要三个辅助要素中。编辑要协助作者拟定合适、恰当的文章题目,确定有效关键词,编写涵盖关键信息的摘要,从而增加文章在浩渺网络信息中的“可见度”。相关链接的设置也是沟通读者与文章的重要渠道之一。除传统上以关键词、作者进行设置外,可以考虑按照知识体系设置各文章的相关链接,并可对其加以分类标识,如通过设置相关知识基础链接、相关领域知名学者文章链接等方式来帮助读者完善知识体系。

2、3检查——质量决策的信息基石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常用的评价方式包括测度评价系数和公众评议。数字学术期刊的评价系数是能综合反映期刊生产能力、学术影响力、网络传播能力、期刊可获得性及期刊声誉等信息的综合指标,其意义突显为对期刊整体质量水平的裁定。公众评议既包括对某项特定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包括对期刊整体质量改进的建议,这些反馈信息往往偏重于操作层面。对这两种渠道的反馈信息,编辑都应给予足够重视,不可偏倚一方。

公众评议机制的应用是数字学术期刊较传统学术期刊的一大突破。此时的公众平台成为公众评议场所,它不仅是读者发表评论的空间,也是研究者与其他研究者及读者进行交流的场所,有助于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平台组织者鼓励公众评议的参与者进行实名交流,从而建立起具有权威性的学者交流虚拟社区,提高数字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读者在浏览论文的同时,还可通过在线链接,查看文章所有过往版本、具名评议报告及相关回复。这种透明的公众评议制度,一方面使更广泛的主体参与到学术文章的质量改进中来,有利于文章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为作者的后续研究以及后来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借鉴信息。

公众反馈信息及评价指数都在论文发布平台上予以链接或公示,论文发布平台与公众反馈平台通常是合二为一的。这种公示不仅有助于编辑和期刊管理部门掌握刊物现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相关作者的投稿行为,吸引期刊目标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关注,是期刊定位的重要体现。

2、4处理——期刊质量提升的“质变点”

处理环节既是对上一个PDCA循环的总结,也是下一个PDCA循环开始的基础,是期刊在经验归结基础上实现质量提升的过渡点。在这一阶段,编辑一方面对已经发表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继续跟进同作者或相关课题的后续研究;另一方面对整个出版过程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吸纳意见,寻找质量改进点。

由于数字技术的渗透,数字学术期刊在实现质量的“质变”上更为容易。显而易见,数字技术为期刊质量提升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即时、便利的网络通信使编辑、学者间的长期有效沟通成为可能,利用链接技术可以提供广泛的相关信息从而丰富论文内容。同时,数字技术使学术期刊参与者的思维发生变化。从学者角度来说,由于技术促进学术交流的空前繁荣,因此学者与期刊编辑及学界进行交流的积极性增强,与期刊出版者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频繁。从期刊角度来说,在数字化大背景下,期刊的服务观念有所转变,服务

对象包含读者与作者两大范畴,期刊实现自身质量提升,不仅是指学术质量的拔高,更是指对作者、读者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期刊促成以作者、读者需求为中心的质变的积极性本身就成为吸引服务对象的一个亮点。

在处理阶段,编辑仍然应与受众进行广泛交流,积极搜集受众反馈信息,以作出正确改进决策,并要注意决策后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质量改进的方向和途径。此外,要在处理环节实现期刊质量提升的“质变”,关键是管理层的参与。在这一环节,编辑要积极与管理层沟通,使其了解一次循环中各级反馈的信息与建议,以便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将下一次循环推人更高的起点。特别要及时反映期刊受众(既包括读者也包括作者)需求的变化,做出基于用户需求的质量改进决策。

3、数字学术期刊PDCA循环的整体运作

数字学术期刊质量控制PDCA循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组稿、初审、评议再到终审的出版流程为线索,以公众交流平台、专家评议平台、公众评议平台、公众反馈平台等网络平台为依托,由编辑、管理层、评议专家、公众、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明确各环节质量控制关键点实现由部分带动整体质量提升的持续循环。整个循环的持续运转有赖于各环节的分工协作、各平台角色的有机扣合以及各参与主体的有效沟通。

3.1以计划为龙头,执行为保证,检查为基石,处理为‘债变点”

数字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突出强调计划环节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计划环节是保证整个出版流程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数字学术期刊时效性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期刊整体水平构建蓝图,后面的环节都紧紧围绕计划环节确定的受众与质量水准而展开,它为整个期刊的发展明确方向,并为期刊内容搭建整体框架。执行环节是与期刊内容最为贴近、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是数字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主体环节,其中的编辑审稿、专家评议,实现了刊文质量的逐级完菩与提升。检查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通过搜集公众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反馈意见,得出反映期刊质量现状的有效信息,为下一步做出改进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处理环节是对一次循环的总结,是将下一轮循环推向更高起点的“质变点”。它以前次循环的反馈信息为依据,确定下一循环的起点,与下一循环的计划环节紧紧相联。这样,四大环节在循环中既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使质量控制体系成为一个有效运作、不断循环上升的有机整体。

3.2基于用户需求的平台构建

数字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主要依托于专家平台和广泛的公众平台。后者的角色可细分为公众交流平台、公众评议平台及公众反馈平台,这两个平台的搭建是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性与社会性优势的集中体现。优秀的数字平台能够很好地契合用户需求,满足学者用户利用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搜集研究资料、活跃学术氛围的内在需求,并通过为学者提供种种便利实现机构用户的需要。这种基于用户需求的平台构建不仅为用户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渠道,更意味着通过检索技术、RSS订阅技术、标签云技术等手段,降低学者搜集资料的劳动强度,为学者的学术研究创造更为便利、活跃的辅助环境。同时,各平台间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可以共同搭建起以数字学术期刊为中心的网络学术交流社区。

3.3以编辑为服务主体的沟通机制

篇5:输血质量PDCA

一、策划

1.实施背景

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知识的认识,培养科学合理用血的理念,血库对既往临床用血管理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2.临床用血中存在的问题

⑴ 输血质量管理中各部门职责范围不够明确,输血风险控制不到位。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不能真正履行其职责,没有很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临床输血工作不够规范,对临床科室的输血管理督导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少部分临床医生对输血风险认识不足,没有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和正确选择血液成分,出现了输“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不恰当的输血现象; ⑵ 输血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人员中合格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医院未设立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职责往往难以落实,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以及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等均难以较好开展。

⑶ 相关硬件设施不足,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达不到《四川省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仪器设备配置有所欠缺,未独立设置输血科,输血科建设和发展缓慢,与卫生部要求难相适应。

⑷ 临床用血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表现为医师用血权限把握不严,临床用血不规范,成分输血存在误区,临床用血计划不落实,临床医生输血适应症把握不严,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输血前检查不规范,输血记录单记载不全,无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等。⑸ 临床科室对用血情况未进行考评分析,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更新较慢,对合理用血、输血严重危害知识掌握较少。

3.确定方针和目标并制定计划

调整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二级组织: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血库主任、临床各科科主任及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或专家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成立输血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各级组织的

计划目标、工作职责和活动细则。制定并实施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1)落实 《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输血科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满足临床需要,不得非法自采、自供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液中心血液制品种类提出合理用血方案,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4)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并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评。完善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制度。

(6)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告知输血的目的及风险,取得患方的知情同意。

(7)建立手术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估、记录制度。

二、组织实施计划和目标

1.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例会,分析总结本季度全院临床用血情况,指导和监督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部署下一步管理工作。2.依据 《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并按照医院制定的《输血质量检查考核办法》,医务科负责每月对各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检

查考核,结果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附件:医务科对输血临床科室的督导情况:

3.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负责输血安全的预防及监控,收集、分析临床信息,促进科学合理用血。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质量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主要检查

各种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4.建立输血管理信息系统。

5.每年至少两次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三、检查执行情况

针对上一个阶段提出的整改措施,认真检查落实情况。

1.用血委员会指定医务科牵头对运行病历抽查、归档病历专项检查。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输血医嘱权限、输血合理性、输血不良反应、血袋回收等进行检查。

3.护理部对标本采集、运送全过程及取血流程进行监管、检查。

四、分析、总结、处理

(一)取得的成效

1.2011年至2014年,医院根据临床输血工作需要对“临床用血委员会”进行了三次人员调整,人员构架对临床用血环节质量的监管和指导作用更有针对性,在临床用血委员会指导下更新并完善了输血制度,制定了急诊用血及抢救用血流程。

2.建立了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质量监控表并纳入病历管理,定期分析评价了用血趋势,对不合理输血及各科用血情况进行院内公示。3.对输血不良反应纳入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鉴别,由输血科进行追踪反馈。

4.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血指征掌握更加严格,合理用血率达到100%。输血无效的监管及采取措施已在输血后评价中得到体现。

5.建立了输血管理软件并对漏洞修复,功能优化;储血冰箱更换;

冰箱温度不间断无线网络监测;全自动血型鉴定仪投入使用;输血科改建。

6.输血申请单由手工开单改为电子申请,提高了准确性,规范了填写内容。

7.血液采集流程、配血完成后至护士领取时的血液保存、血液输注完成时限得到规范了。

8.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医务科牵头对临床用血定期检查,不足或缺陷公示在院内网中,引起了临床重视。通过PDCA管理,临床科室输血质量得到较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根据我院目前实际情况已设置了血库,隶属检验科管理,但血库缺乏懂临床的输血医师。

2.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有待加强;自体输血技术推广使用不足。3.输血知识培训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4.输血无效及输血严重危害的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篇6:质量控制措施

工程质量通过对各分项工程控制点的过程控制来保证,根据规范要求,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等级都有明确划分,因此保证工程的各控制点质量是保证单位工程质量的关键。

工程的关键控制点分为基础、主体、装饰、安装四大项,各个关键点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各分项工程的过程控制来实现的,通过控制工程控制点的质量等级来实现工程的质量目标。

二、质量保证体系

1.建立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以ISO9000为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一个纵向统一指挥,分级管理,横向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职责分明的严密完整的组织机构网络。

(1)项目部经理、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专职质量检查员,对工程的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建立一个以项目部经理、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专职质量检查员为一体的基层质量管理核心。责权利到位各负其责。

(4)设立工程质量控制点,加强质量管理。各小组按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所有质量管理控制点上的工作质量或工程质量进行控制。(5)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人人负责。2.建立工程质量检查制度。

(1)项目部每月组织工程质量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并以质量报表的形式上报,技术资料必须与形象进度同步。

(2)项目部专职质量检查员在具体工作中,要逐项进行检查核定,强化班组和专业施工队伍,对分项工程进行自检,专职质量检查员要对核定的质量等级负责。

三、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实行质量否决权,质量员未通过的分项工程,不得结算工程量,更不得拨款。因工程质量达不到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造成的返工费用责任班组承担,并负责材料费。每天施工的分项工程按完成的工程量,每日下班前进行验收,不符合质量的不得进行一步架和下道工序施工。由项目经理负责贯彻落实质量奖罚制度,责任到人,分工明确。5三检制及检查验收制度(1)三检制

①自检:在每一项分项工程施工完后均需由施工班组对所施工产品进行自检,如符合质量验收标准要求,由班组长填写自检记录表。②互检:经自检合格的分项工程,在项目经理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组织下,由分包方工长及质量员组织上下工序的施工班组进行互检,对互检中发现的问题上下工序班组应认真及时地予以解决。③交接检:上下工序班组通过互检认为符合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要求,在双方填写交接检记录,经分包方工长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要亲自检与监督。(2)检查验收制度(3)挂牌制度 1)技术交底挂牌

在工序开始前针对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场挂牌,将施工操作的具体要求,如:钢筋规格、设计要求、规范要求等写在牌子上,既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工人进行现场交度,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施工部位挂牌

执行施工部位挂牌制度:在现场施工部位挂“施工部位牌”,牌中注明施工部位、工序名称、施工要求、检查标准、检查责任人、操作责任人、处罚条例等,保证出现问题可以追查到底,并且执行奖罚条例,从而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达到练队伍、造人才的目的。3)操作管理制度挂牌

注明操作流程、工序要求及标准、责任人,管理制度标明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如:同条件混凝土试块的养护制度就应注明其养护条件必须同代表部位混凝土的养护条件。4)半成品、成品挂牌制度

对施工现场使用的钢筋原材、半成品、水泥、砂石料等进行挂牌标识,标识须注明使用部位、规格、产地、进场时间等,必要时必须注明存放要求。(4)奖惩制度

实行奖惩公开制,制定详细、切合实际的奖罚制度和细则,贯穿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由项目质量总监负责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对在施作业面进行检查和实测实量。对严格按质量标准施工的班组和人员进行奖励,对未达到质量要求和整改不认真的班组进行处罚。

四、质量保证措施

1.成立质量领导小组,明确成员职责。

(1)项目部质量员对各个工序实施检验控制(自检、交接检、专检月考核、分部分项工程检查评定,竣工验收等级评定等)(2)技术负责人负责图纸会审及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召集有关人员处理技术问题;重大技术问题上报公司总工协助项目部处理(3)施工前由施工员对各专业施工队(班组)长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办理交底手续,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队(班组)长接到技术交底后再向施工人员逐级交底,并负责填写交底记录。施工员、质量员在施工中检查执行情况。

(4)施工人员严格按图纸、技术交底和施工规范、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并做好自检记录。

(5)工程中的定位放线、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属于关键工序,焊接工程、地下防水工程、直螺纹连接工程等属于特殊工序。在施工中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评定,严格实行“三检制”,同时加强对质量保证资料和技术资料的核查,做好贯彻于整个质量检验工程中的记录。

(6)技术负责人和专职质检员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控制,分析影响质量的原因,确定对策措施,编制纠正和预防措施通知单,落实到各专业施工队、组。

(7)对特殊工序的操作人员如:架工、电焊工进行培训,并做好记录。试验员、质量员由公司有关部门进行培训,持证上岗。(8)对施工中的标高、轴线、砼、砂浆配比等,做好技术复核工作。2.优选施工队伍,有效控制分承包方

(1)选择好的施工队伍,明确只有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创优意识强,组织管理水平高,并取得良好业绩的队伍才能入选。(2)对优选出的队伍,注重对其加强质量教育,争创精品的意识,对其在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现场文明、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控制,并由项目经理向公司生产部每月上报分承包方情况反馈表,以便给有关单位提供可靠评价,决定其是否合格和继续留用。3.材料质量保证

对工程所需材料的质量必须经过采购、进场检验、中心实验室复检三层检验,保证材料的质量要求。(1)采购方针

采购方针:计划合理,三比一算(比质量、比价格、比运距、算成本),优选厂家,高质价廉,供货及时。(2)采购程序 1)采购

①采购人员在采购时要“三比一算”综合考虑价格、交货期、质保能力,在合格分承包方名单中选定最合适的分承包方采购。

②材料员根据材料采购计划与合格分承包方签订合同,注明名称、型号、规格、质量要求、供货期限、运输方式、违约条款等,并最终经项目经理签字批准。

③对主要材料有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选定样品,并进行封样,并设置专门的样品陈列间摆设各种样品,采购时严格实行看样订货制,确保货、样一致。2)材料、构配件的检验

①所进材料或构配件需在分承包方货源处验证时,应提前在合同或协议中明确验收方式。

②所有进场的材料或构配件在进场时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构配件须具有厂家批号)和济南市建委颁发的材料备案证,需做复试的材料应按规范规定进行抽样检测,具体操作详见各分部工程施工方案进场检验及材料试验。

③预算人员根据图纸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结构及装修阶段施工预算,提出定额消耗材料要计划表。施工员根据有关资料(含变更资料)编制人工、周转工具及其他单位工程材料要计划表,交项目材料员。④材料部门根据要材料计划,编制采购计划,列出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供应日期,有特殊要求的写明要求,并报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后,由采购人员实施。

⑤月末材料部门编制“材料报耗表”,送财务及公司复核成本。A、水泥、钢材进场时由材料员进行外观检验及索要出厂合格证,试验员按标准取样复试。

B、砂、石、砖、砌块等地材由材料员逐车检验后,试验员取样复试。C、砼拌和后,试验员按规定检测其坍落度,并相应留取试块。对在现场配制的砂浆等,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D、其它材料应每批验证出厂合格证,产品说明书、规格、型号、外观、数量等,需做复试的必须做复试,并做验收记录。

⑥凡标志不清或认为质量有问题的材料,对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需要进行追踪检验以控制和保证其质量的材料等,均应进行抽检。对于进口的材料设备和关键施工部位所用的材料,则应进行全部检验。

⑦凡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得在工程中使用。4.主要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保证

(1)本着因工程制宜,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方便和维修方便的原则,进行主要机械设备的选型。

(2)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进行操作,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尤其是预防非正常损坏,要以“五好”标准予以检查控制。5.组织创优竞赛,狠抓工序质量的控制

(1)组织开展创优竞赛活动,竞赛以工程质量和现场管理为中心,内容包括土建、安装、进度、文明施工、管理和技术资料等6个方面,按月考核评比,优胜者重奖,落后者给予警告和严惩。

(2)抓好工序质量这个关键环节,设置关键操作,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施工顺序、技术参数、机械设备、质量通病、“四新”应用施工工艺等质量控制点,跟班检查,把好工序间的交接查验关,同步加强对质量保证资料和技术资料的核查,做好贯彻于整个质量检验过程中的记录。

6.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以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7.坚持样板开路制

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样板开路制度,各分项工程施工前都必须制作样板,从样板起步,以样板的质量标准和操作工艺指导施工,样板必须达到标准后,才能展开大面积施工。在施工操作人员中普遍推行“挂牌操作”责任制,增强操作责任心。对工程施工中的难点,重点或一时“吃不准”的做法,采取在现场专门建造一栋试验房进行施工试验的方法,以摸索总结经验。试验样板经改进和完善,并由设计、甲方、监理人员共同认可后,才正式“推出”,并组织操作人员学习观摩,掌握操作要领。8.制定消除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2.文件和资料控制

(1)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本工程的各种施工资料和施工管理资料等各种文件的编制和存档,随工程形象进度及时填写施工记录,隐蔽验收记录等资料。

(2)本工程所使用的图纸、技术资料、施工规范、规程、省市有关补充规定、标准图集及各种下发资料等均按有关规定执行。9.检验和试验(1)进货检验

1)建筑材料由项目部试验员按照国标、部标要求取样进行检验或验证。建设单位供料的检验和验证,其结果报甲方和监理代表认可,不合格不能使用。

2)未经检验或验证的产品不准使用(2)过程检验和试验

1)检验执行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地方有关工程质量的补充规定》。2)施工队(班组)自检由队(班组)质量员负责,所有分项必须进行自检并填写“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钢筋半成品等检验,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指派施工员、技术员、钢筋提供人员参加,按10%抽检。3)质量员在施工过程分项或工序完成后,应及时巡回检查,并做好巡检记录,对不合格分项或不合格点用“工程质量存在问题联系单”标识,写清部位、分项名称和存在问题;对施工队(班组)已完成并上报自检单的分项进行检验,合格的分项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进行记录、标识,并注明评定意见;不合格分项以“工程质量存在问题联系单”形式要求整改;整改方整改完毕后,写出反馈报告给质检员,质检员通过验收写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评定结论。4)对未经检验或检验但未做出验证结论前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施工,检验合格的工序由施工员监督办理工序交接记录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隐蔽工程在下道工序前必须经过监理代表验收,填写“隐蔽验收”记录,监理代表签字后方可继续施工。

6)所有分项工程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分部工程检验、验收所有分部工程的质量经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单位工程的检验、验收。7)检验不合格,分部、分项工程由项目部做好记录标识,按程序处置。

8)检验和试验记录。

按施工技术资料规定的表格记录,由项目部技术员负责整理、存档。(3)加强计量器具管理

1)计量员负责工地所有计量器具的鉴定、督促及管理工作。2)现场计量器具必须确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以免造成人为损坏。

3)损坏的计量器具必须及时申报修理调换,不得带病工作。4)计量器具要按周期进行校对、鉴定、严禁使用未经校对过的量具。10.不合格品的控制

(1)材料不合格品的控制和处理

1)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要在进场同时提供产品合格证,成品、半成品要提供其制作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合格证。合格证由技术员负责保存。

2)材料进场后要由试验员及时取样送公司试验室或具有一级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复检。3)进场材料无合格证或无复检报告的不得使用。

4)对出现的不合格材料、成品、半成品应单独堆放封存,并挂牌以示区别。

5)由材料主管负责不合格材料、成品、半成品退场。(2)工程项目不合格项(品)的控制和处理

1)工程中出现的一般不合格项,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合格项进行评审,提出返工或返修处置意见,执行。项目质量员进行质量过程跟踪和检定。

2)施工中的重大不合格项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报公司技术部(质量)及总工程师,并共同评审,提出返工或返修意见,报总经理批准,必要时报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认可,项目部执行。

3)项目部对公司质量部门通过“工程质量存在问题联系单”提出的不合格项由质量员、施工员进行评定、处理、并反馈“整改报告”报公司质量部门。

4)对出现的不合格品,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明确所采取的措施和完成日期,报项目经理批准执行,并防止再度出现不合格品。

5)交验过程中,市监督站通过监督日志或通知书提出的问题,由项目经理及项目技术负责人会同技术部(质量)讨论处置方案、组织管理,完成后填写“工程质量整改报告”经建设单位认可后,报监督部门。

11.质量记录的控制

(1)本工程质量记录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保存并按《施工技术资料汇编》及“文件和资料控制”的有关规定执行。

(2)键资料的借用和发放由项目经理批准发放,并按期收回,记录台帐。

(3)质量记录最后整理,应列出目录,以便查阅、查询、检索。(4)存放应在适宜环境,以防质量记录损坏,丢失和变质。(5)工程竣工后及时给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提供本工程所有工程资料。

五、质量管理措施 1.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在该工程中自始至终推行TQC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2)成立项目经理直接领导下的项目部质量管理小组,结合本质量设计所规定的内容开展质量活动。

(3)贯彻“交、管、查、改”的管理方法,真正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4)关键部位设置质量管理点,进行重点控制,建立工艺卡,保证操作质量。2.彻底消除质量通病

(1)每道工序开工前,必须有措施,计划落实责任者,向施工班组详细书面交底,组织攻关活动。

(2)坚持质量样板开路的方针,每道工序施工前,首先施工样板间(墙)。经质量部门认可,方可按样板标准施工。

(3)进场的材料、半成品,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凡质量不符合的不得使用。

3.建立分部分项质量评定制度

(1)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分管工种负责人必须督促班组做好自检工作,确保当天问题当天整改完毕。

(2)分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各分管工种负责人必须及时组织班组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工作,并填写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由技术负责人及专职质检员核定。

日前,专程采访了中建三局二公司质量部经理屠孝军,请他介绍了这家公司去年首次荣获全国质量管理优秀企业、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称号,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1个,荣获省市级优质工程51项,荣获市级以上优秀QC成果奖8个所取得的成绩和先进经验。

去年,这家公司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开展了“五抓”工作——抓计划管理、抓责任制落实、抓过程检查与控制、抓典型引路、抓创优落实,抓质量管理系统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统一屋面工程创优作法,印发了中建三局二公司《屋面工程施工管理规定》。目前在武汉地区己全面推行,取得了显著效果。二是公司根据局实施内部监理制要求,印发了《中建三局二公司质量与安全内部监理制实施办法》。经过一年多的贯彻实施,目前北京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和南方经理部执行的较好。公司制定的质量监督人员的内部监理制管理办法,将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全部收回分公司或经理部,由分公司或经理部统一管理和考核、发薪。北京分公司还结合当前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的实际情况和总分包管理模式,将劳务和分包施工队的专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纳入项目部的统一管理和考核,其薪金由项目部代扣代发。三是启动了质量系统建设工作。公司质量部对176名在岗质检员的结构统计和分析,针对目前质检员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提出了改进计划并组织了实施。如编写质量管理工程师上岗培训教材。其教材内容包括: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质量管理专业知识;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等,使每一个从事质检工作的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以上教材的知识。四是质量意识培训方面,公司组织全公司总工程师、生产经理,质量安全人员、项目班子及管理人员等在华工喻苑项目参观学习;在武汉组织50人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培训;5月至8月组织2000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考试学习;在“全国质量月”活动期间选派广州分公司、北京分公司、安装分公司、总承包事业一部质量部门负责人及计划创鲁班奖工程的项目经理共计15人参加局在武汉举办的创精品培训班并参观了精品工程现场。9月18日至19日安装分公司在广州召开了施工质量观摩会既质量工作会。北京分公司在“全国质量月”活动期间组织了以人大经法楼项目部为主的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观摩了北京城建二公司施工并获得竣工长城杯金杯的中国石化总公司蓝星科技大厦工程。公司还通过橱窗对创优工程的广泛宣传,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根据全国各级质量管理工作协会的要求,在申报各级优质工程的同时必须具有同等级别的QC成果。公司举办了一期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班,共71人参加了培训并取证。五是加大创优工程的策划,公司印发了《各级优质工程统一做法》在全公司执行,收集整理细致做法精细的图片发至各单位及在建的计划创鲁班奖的项目经理部供质量策划借鉴,编制印发了创优质工程申报指导书,较好地指导公司“各级优质工程”申报工作。

据了解,2004年这家公司质量工作获得的荣誉有深圳创维数字研究中心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荣获武汉市优质工程8项;上海市金刚奖1项;长春市“君子兰”杯1项;市级优质结构工程13项,省级优质结构工程7项;荣获总公司优质工程9项,“黄鹤杯”奖6项,湖北省“楚天杯”5项,广东省优质样板工程1项;吉林省“长白山”杯1项。创省、市级优质工程(含地方杯)51项。公司顺利通过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2000版转换审核后的第二次监督审核。获中建三局QC成果二等奖3个,中建三局优秀质量管理小组7个;武汉市优秀质量管理QC小组2个;中建总公司一等奖1个;武汉市工程建设系统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湖北省工程建设系统一等奖1个,湖北省工程建设系统二等奖1个;荣获国家级优秀QC成果3个。

上一篇:要学会生存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定语从句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