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2024-05-07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通用9篇)

篇1: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

P阶段:找出护理质量存在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制定计划 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 C阶段: 护士:日自查 护士长:日抽查 周重点查、月全面查 质控组长:定项自查

院质控:查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 案例 P:分析现状

某医院产科护士长在工作中发现本院科室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达30%,脐残端愈合率仅达12%。

P:分析影响因素及主要因素

1、母婴同室,消毒隔离不严,交叉感染

2、新生儿沐浴时脐部残端被水浸湿

3、脐部残端留置过长,易引起细菌污染

4、分娩过程器械有污染,脐部残端接触污

染的手或敷料

5、脐部护理未按常规要求进行

6、产前宫内感染 主要原因1、2、4

P:制定护理措施

1、加强产程管理,加强无菌操作意识

2、脐周围严格消毒后在断脐,残端严格消 毒,手及污染敷料不可接触残端

3、新生儿沐浴时避免水浸湿脐部

4、护士护理新生儿时应严格消毒双手

5、病房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

D:实施

召集科室全体护士,开质量分析会

1、本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生儿脐部感

染率高

2、与全体护士一起分析主要原因

3、明确科室要降低感染发生率所采取的主 要措施及对每位护士的具体工作要求

C:质量措施的实施与检查 实施了相关措施后,质量小组对计划落实情况采用不定期抽查方式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

--环节质量 每位护士是否严格执行护理措施--终末质量 新生儿脐部的情况 做好相关记录

一个月后护士长分析检查情况

A:评价结果

护士基本能严格执行护理措施 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明显下降 脐部残端5天愈合率达到84%

篇2: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

【摘 要】该论文的目的:探讨应用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方法: 326例儿科住院患儿的资料,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3例,论文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结果:护理质量改进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前显著提高。实验组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护理质量改进可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关键词】质量持续改进法;儿科护理;成效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 ent.【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patientcare can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ofpatients.【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2.2.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

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2.2.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2.2.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

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2.2.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05。结 果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篇3: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构建医院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步骤

1 构建标准, 确定目标 (P)

本院护理主要部门通过分析相关文件标准, 并且与目前护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医院形势互相结合, 构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相关制度, 尤其是对目前本院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制定相应的完善计划以及策略, 各病房科室的护士长通过对质量管理与护理工作制定计划进行分析, 与本科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互相结合, 对出现弊端的原因进行分析, 建立完善策略以及实施步骤[2]。通过对总体计划进行分析, 制定每月工作的重点以及每季度的工作计划, 确保能够从井然有序、环环相扣等方面实施计划。

2 构建团队, 贯彻目标 (D)

通过参照相关文件的要求, 本院成立通过科室护士长、副主任、护理部主任、院长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部门, 该部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制定护理质量管理的实际目标、质量标准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控制护理质量, 制定护理工作计划, 确保护理工作得到改进。根据制定的监控以及质量管理计划, 确保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护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员应该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召开工作例会, 让参会人员汇报下一阶段的执行标准、计划落实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护理缺陷以及质量问题进行全面检查与跟踪, 并分析其结果, 制定相关完善策略。另外, 会议上应该制定本阶段护理质量监控中相对重要的内容, 护理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反馈检查护理质量的结果, 将反馈表下发, 对比科室与科室之间存在的问题。同时将效益工资与护理质量考评结果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考核项目中纳入, 当成员工职称晋升、优秀员工评先等标准。

3 参照指标, 落实检查 (C)

护理质量的控制检查分别从控制护理部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病区质量等进行, 具体体现在以下3点。

(1) 控制护理部的质量。主要是通过护理部主任带头组织, 每个月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本部门的护理质量制定目标, 对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3]。

(2) 控制科室的护理质量。主要是通过科室护士长带头组织, 将本科室的护理质量与相关标准对照, 检查本科室中相对薄弱的地方, 全面分析研究检查中出现的问题, 构建完善的解决措施, 全面跟踪监控护理工作中的缺陷, 同时将跟踪记录认真的填写。

(3) 控制病区的护理质量。主要通过病区护士长带头组织, 每月固定时间内全面检查护理工作, 分析护理工作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 构建完善策略。详细的记录与等级相关检查结果, 及时将检查的结果上报相关人员。

4 处理反馈意见, 总结评价 (A)

医院的科室在固定的时间内开展分析护理质量的会议, 将各科室自查、病区以及护理部调查的结构全面汇集, 把护理工作中的教训以及经验进行总结, 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4]。护理部门则要每隔3个月总结本院检查护理工作质量的结构, 同时公示调查结果在信息科, 全面判断、比较、整合以及分析调查结果, 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巩固调查结果, 下一阶段持续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如遇到无法彻底处理的情况, 则应该在接下来的护理工作中进行追踪监控,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完善。医院护理主管部门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开展讨论、分析护理质量的会议, 全面汇总护理质量的情况, 采用判断、比较、整合以及分析等手段, 与质量相关标准互相对照, 构建下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计划以及目的。

5 结果

本院2010~2012年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 医护人员显著提高自身护理意识, 逐渐达到以及健全护理工作中的相关指标, 通过对比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得知, 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提升, 患者的满意程度从85%提高到95%, 满足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相关要求, 本院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均得到较大的提高。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工作中运用, 促进医护人员在工作时的管理出现的改变较大, 使医护人员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学会对患者的具体需求全面考虑, 例如, 以往均会在5点半开始对患者进行晨间护理工作, 现今已经将晨间护理工作的时间往后推迟一小时。同时, 医护人员还逐渐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例如, 在患者的生日当天为患者准备礼物。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主要是提倡院前服务、院中服务以及院后服务往感动方向发展。因为PDCA循环管理法重视的是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 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做到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 使不同方面的管理工作往更加完善方面思考。通过分析本次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的结果得知, 本院患者满意度提升的同时, 还显著降低了医护人员改行的概率。

6 体会

通过在本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明显的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意识, 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要确保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 确保可行计划的制定能够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 并且与实际工作互相符合。对反馈内容全面检查, 重视和医护人员、相关科室的交流工作, 才可以全面的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发现造成问题的因素, 并针对性的根据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 促进医院的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PDCA循环管理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PDCA循环管理法的基本知识, 运用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 确保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护理质量、护理工作中运用实践经验以及管理措施, 全面贯彻在护理工作中, 确保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结果 本院通过在护理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 显著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护理意识, 达到以及健全护理工作中的相关指标, 通过对比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得知, 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提升, 满足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相关要求。结论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有效的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 能够促进医院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丽娜, 侯同秀, 崔晓瑞.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中国医疗前沿, 2010, 2 (7) :152-153.

[2]朱锦莲.PDCA循环法在提高病区晨间护理质量中的作用.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2 (31) :645-645.

[3]朱丽莉.PDCA循环法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黑龙江医药, 2011, 4 (1) :520-521.

篇4: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关键词:PDCA循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急需的专门人才,而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改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PDCA循环法是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领域,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视阈出发,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质量全面保障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PDCA循环法的概念

PDCA循环法是由现代质量管理之父戴明博士提出的,所以又称为“戴明循环”。戴明循环是能使各种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最初在质量管理中进行应用,后来逐渐在市场营销、施工管理、医药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PDCA循环主要由计划(Plan)、实施(Do)核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环节构成,PDCA循环图构成见图1。

图1 PDCA循环图

PDCA循环作为管理的一种基本工作方法,适用于组织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管理。戴明循环不是一次性运动,而是周而复始进行的,在一个周期的运动中,解决了一些问题,工作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循环连续不断上升,就是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PDCA循环是一个有机逻辑组合体,总循环中存在大环套小环,在各个阶段存在制定实施计划、落实计划、核查实施情况和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小PDCA循环,每一个循环都围绕标准程序转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二、PDCA循环法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将持续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构建螺旋式循环、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使教学质量改进过程遵循PDCA循环的轨迹运行,能够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仅停留在一次教学平面上的局限,运用系统质量改进的程序规律和问題处理的方式,在强化教学计划制定及实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检查工作,总结各项工作的经验教训,增强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实现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PDCA循环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计划是基础,执行是关键,核查是手段,处理是核心,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得循环能够上升、提高到新的高度,这种活动的轨迹与教学质量改进过程的运行轨迹本质是相同的,所以,PDCA循环法必然能成为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工作方法。

三、以PDCA循环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系统的构建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决定教学活动总的方向和整体结构,是开展模块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手段等。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计划应从专业的基本要求出发,注重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实践操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教学计划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品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

2.教学计划实施

教学计划实施就是将制定的教学计划付诸于实践,严格按照计划中制定的标准贯彻执行,这是整个PDCA循环系统运行最关键的一步。教学计划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承担着设计探索发现教学的教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探索发现活动、总结知识结构的责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活动经验,这是一种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计划实施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实训、实习、辅导答疑、调研报告等,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学生能主动寻求新的问题并具有创造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计划实施中更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依据教学计划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范要求,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检测与考核,并对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价值判断,保证教学活动在规划的轨道上运行。通过教学检查可以掌握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实际水平,并将教学检查信息反馈给被检查者,使他们清楚教学活动实施的实际情况。教学检查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要选择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关键质量控制点,以便实现主次分开,重点突出。教学检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分管校长检查、教学督导检查、教务处检查、院系检查、教研室检查、教师互查、学生检查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360度检查体系。此外,要将检查中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形成检查报告,建立教学检查档案系统。

4.教学改进

教学改进是根据检查结果及检查各方的意见,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并对教学活动中的宝贵经验进行提炼,确认对教学质量有效的经验、措施和方法,并将这些纳入标准体系中,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执行,实现教学活动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教学质量改进循环图见图2。

图2 教学质量改进循环图

四、以PDCA循环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系统的导入措施

1.明确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以PDCA循环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系统包括的四个部分相互依存,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完成也是下个环节的开始,每个环节执行情况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合理安排好每个环节的程序和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确定教学标准体系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改进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减少运行的不確定性,要制定教学标准体系,如标准教学大纲、标准教案、教学质量衡量标准等,以实现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标准体系确定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要求、相关专业知识发展水平和对学生学习要求,选择既能反映教学质量要素量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能满足教学的客观需要的标准。

3.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信息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学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来保障。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就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实现信息的高效输出;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学方面的信息如教学检查情况、教学资源、教学文件等传递给教师,实现信息的高效输入。

总之,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新理念和创新探索,是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和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德高.戴明管理思想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2002.

[2] 王毓芳,郝凤.质量分析、质量改进与统计技术[M].北

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 国向云.PDCA循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南通职

业大学学报,2008,(1).

PDCA Cycle Metho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XIE Qian

Abstract: PDCA cycle is can make all sorts of activities of the effective a logical working procedures, PDCA cycle method used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way to buil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Key words: PDCA cycle; the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收稿日期:2012-06-22

篇5: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追踪方法学的定义

追踪方法学(Tracer Methodology, TM)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方法学,利用真实患者就医经历来分析评价医疗服务系统质量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对患者在整个医疗系统内获得的医疗、护理和服务经历进行追踪。

◆追踪方法学的发展

追踪方法学一词最初是从生物学示踪研究衍生而来,2004 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th care Organizations,JCAHO)引入的一种新的评审方式,2006 年正式成为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的评审方法。在 JCI 评审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 年我国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也引入了追踪方法学这一创新性评价工具。2011 年 1 月生效的 JCI 标准(第 4 版)将追踪方法学应用的比例从旧版的30%提升到70%,成为JCI 医院评审中最主要的评价方法。

追踪方法学应用于第二轮医院评审,对被评审医院是一种挑战,评 审者 50%~60%的时间用于实地检查。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

追踪方法学强调的是现场的(on-site)评估,即在医院评价现场调查过程中,评价者通过收集各种来源的数据,分辨优先关注流程(priority focus process,PFP),从而聚焦于医院的重要区域以开展评价,追踪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服务经历。同时追踪方法学检查可以让调查者从患者的角度“看”医疗服务,并进行分析,提出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追踪方法学步骤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方面:①评价者以面谈以及查阅文件方式了解医院是否开展和如何做系统性的风险管理;②以患者个体和个案追踪方式,实地访查第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各部门的执行状况,了解各个计划的落实程度;③在访查过程中,各个评价委员会以会议形式讨论和交换评价结果,再深入追查有疑问的部分。

◆追踪方法学的类型

追踪方法学有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两种类型。但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评审专家在个案追踪过程中,一旦在某环节发现了问题,就会转入系统追踪,分析出现的问题是某个人的问题还是系统和组织的问题,系统追踪着重系统的风 险管理。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医疗不良事件并非全是因为个人的疏忽或缺乏训练,75%的医疗问题来自于系统失误。

◆个案追踪方法学

评审员跟踪单个患者的就医经历,以评价标准为准则来评价医院的表现。追踪的一种方法是对患者从就诊到出院期间所得到的照护、治疗和服务过程进行连续追踪。

追踪目标患者的选择(基于但不限于以下):①该医疗机构 诊治的前五大类患者;②与系统追踪如感染预防控制和用药管理 相关的患者;③在医院住院期间经 历不同科室部门服务的患 者;④新收的转院患者;⑤选当天或第二天即将出院的 患者⑥ 经急诊收入院的患者;⑦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

追踪检查患者的数量:取决于医院的规模和复杂性,现场检查的时限以及评价日程的长短。

个案追踪的实施步骤:⑪确定具体追踪项目。⑫确定追踪目标患者:评审员或检查者采取随机抽样和有意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追踪目标患者。⑬追踪途径:根据目标患者所接受的医疗护理服务处理过程确定追踪途径。⑭追踪的主要内容:①与负责某患者治疗或服务的相关人员一起审查病人的记录;②直接观察对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③观察用药过程;④观察感染预防和控制;⑤观察治疗 计划的制订过程;⑥讨论各单元的数据利用—质量改进活动;⑦观察环境对安全 的影响及员工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⑧观察医疗护理设备的维护,并审核相关 人员的资质;⑨与病人或家属交谈,核实相关问题;⑩观察急诊管理和病人流程 问题,其他辅助科室的流程问题。另可能抽查 2~3 份在院病历进行检查,以核实 已发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询问相关人员。与员工面谈,必要时审核会议纪要和 程序,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在系统追踪时进一步探索,为其他追踪检查提供了重点方向。

在个案追踪案例中,评审员将做以下工作:①尽可能使用 医院当前医疗护理 记录跟踪医院所提供的治疗、照护和服务程 序;②评价各专科、部门、方案、服务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及在所提供的诊疗和服务中的核心功能;③评价相关过程的绩 效,特别关注那些独立但相关过程的整合与协调;④识别相关 流程的潜在问题。

◆系统追踪方法学

在 2011 年 1 月生效的 JCI 医院评审标准(第 4 版)中,系统追踪被重新分为以下四类:药品管理、感染控制、改进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设施管理和安全系统。

综合选择检查切入点:①以管理科室为切入点,如药剂科、医院感染控制科、统计室等;②以优先关注内容相关科室为切入点,如与感染相关科室(手术室、导管室、消毒供应室、ICU 等)。

对应和细化 JCI 标准中药品管理和使用、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和设施管理与安全标准,从中选择优先关注

内容。

系统追踪技巧:①收集资料:通常的做法就是座谈。例如按照系统追踪的内容选择与医护人员座谈、与患者或家属座谈;与医院管理人员座谈;在座谈中以命题问答为主,以解所需资料,从中拟定系统追踪被检查的部门和人员;②系统追踪可基于个案追踪的基础上,也可单独进行。因此,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员会

根据需要,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同时进行,互为补充;③无论是

哪一种调查方法得到的结果,必须以会议的形式当面指出,允许

解释,就有疑义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调查,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

准确性。

系统追踪评价重点:①侧重考察落实与执行情况。所谓的系统追踪实际上是检查同一个标准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情况;②侧重考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包括规章制度、职责、流程;③侧重考察持续质量改进,是否能够使用数据资料进行决策来改善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质量。

◆个案追踪实例分析

例一:实地追踪一名急诊脑血管意外患者。

例二:门诊个案追踪过程。

例三:CCU 个案追踪过程。

◆系统追踪实例分析

例:数据系统追踪过程。

◆追踪检查后制订并实施改进方案

根据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的结果,组织有相关临床、医技、后勤等部门科室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与分析,运用 PDCA 循环提出具体改进方案并加以落实。针对改进行动的目标,须监测是否达到预期成果,用以评价其有效性,对成功的整 改措施和良好的干 预效果,加以宣传和推广,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追踪方法学的特点和优势

①追踪方法学是以“患者”的视角来评价医院,而不是以医 院组织功能的结 构面或以管理者和评价者为中心,因此是评价

医院服务质量最直接和真实的有效 方法;②“灵活性”是追踪

方法学的关键。它使评价者的追踪流程或服务的范围 更为宽

广,进而使评审过程可以深入到一线工作员工,评估他们是如何

做出决策 的;③追踪方法学注重利用信息系统和数据。评价者

通过收集各种数据聚焦于医 院的重要区域,追踪评价患者的治

疗、护理、服务过程;④追踪方法学是一种基 于科学理念而设

计的方法,有效但并不深奥,通过培训易于掌握,且可融会贯通 应用于医院管理相关工作。

◆追踪方法学应用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意义

篇6: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摘 要】目的:本文就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自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的急诊科实习护士86名,其后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43),给予对照组常规带教,给予研究组持续质量改进法,其后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的成绩以及对老师的满意情况。结果:研究组实习护士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老师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出科成绩以及对老师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具有应用实践意义。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急诊科;护理带教;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75-02

持续质量改进是全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过程与环节设为重点,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众所周知,急诊科室具有特殊性,由于该科室的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发病急,因此,对护士来说,不仅工作任务变得繁重,要求也相对较高[1]。为此,本次研究选自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的急诊科实习护士86名,分别给予护士常规带教和持续质量改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分析。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选自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的急诊科实习护士86名,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43),对照组中,实习护士的年龄范围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0.3±3.2)岁。研究组中,实习护士的年龄范围为19-27岁,平均年龄为(20.5±3.5)岁。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对比。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带教,研究组则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具体内容包括:

1.2.1 选取带教老师

选取我院急诊科工作经验丰富以及带教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与此同时,带教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丰富临床经验、责任感较强以及有耐心等条件。其后根据上述要求选取一名带教老师,并负责相关工作。

1.2.2 安排实习计划

根据急诊科室的实际情况,由带教老师为实习护士安排学习计划,如:如何鉴别急诊患者和危重患者,观察病情以及对病情的评估能力,医护之间的配合。急诊科室的抢救流程等[2]。

1.2.3 制度的学习

实习护士入科室后,带教老师要详细讲解该科室的规章制度,如:绿色通道、抢救制度以及首诊负责制度等。其后为实习护士介绍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重点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为实习护士发放学习计划和带教计划,让其进行有条不紊的实习。

1.2.4 操作示范

急诊科室使用的医疗仪器相对较多,如:呼吸机、心电图、血糖仪以及除颤仪等,气管插管以及洗胃等操作也是较为常见。因此,带教老师将实际操作为学生示范,并告知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其后将其印刷成手册,人手一本,便于日后的学习[3]。

1.2.5 护理查房

采取我院的开放式教学,让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将该科室的护理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样一来,不仅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护理知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此外,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查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实习护士讲解查房的注意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护士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实习护士的实习成绩以及对老师满意情况进行对比与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PS15.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选择卡方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显著。结果

2.1 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的成绩

研究组实习护士的优良率为97.7%,对照组实习护士的优良率为79.1%,经统计,研究组护士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研究组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3.0%,对照组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72.1%,两组间经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详情见表2。讨论

在传统的带教模式中,由于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责任感以及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不高,致使实习护士的操作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带教质量[4]。除此之外,由于带教老师的工作较为繁忙,加之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导致实习效果相对较差。近年来,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持续质量改进应运而生,且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急诊科室具有特殊性,且患者具有发病急以及病情重的特点,因此,在该科室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是势在必行的[5]。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组实习护士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后,成绩的优良率为97.7%,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3.0%,对照组实习护士采用常规带教后,成绩的优良率为79.1%,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72.1%,经统计学分析后,组间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室带教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其效果显著,实习护士的成绩以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7: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摘 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分别给以治疗性护理模式和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一段时间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讨论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PDCA 循环管理模式 护理管理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345-01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减少各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回顾我院从2014年以来对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45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38±7.8岁。先根据抽签的方式将98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根据各个科室的护理工作流程给予其对应治疗性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主要包括:(1)P(计划阶段):由患者所在科室的护理管理者自行设计该科室基础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然后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利用鱼骨图等常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护理工作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如基础护理意识有待提高、护理人员人力配置和基础护理质量监控有待加强、个别护理人员对待工作存在敷衍态度、健康宣教不到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D(执行阶段):针对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制定出规范样本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并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培训以及专题讨论等形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加强护理人员的编制工作,实现对护理人员行为的约束;(3)C(检查阶段):建立针对护理质量的控制机构,质控员管理实行逐级承诺和层层控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护理人员身上,实现对护理工作质量的动态监测;(4)A(总结阶段):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规范流程,以便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仍存在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1]。

1.3 观察指标

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进行检验,针对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通过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观察组19例非常满意,26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度91.8%;对照组11例非常满意,23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满意度69.3%。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医疗纠纷1例,发生率为2.04%;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医疗纠纷7例,发生率为14.2%,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事实上,很多质量问题是由于危险因素作用于系统的薄弱环节而产生的。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在对护理工作内涵不断扩展的基础上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和科学。PDCA循环管理模式正是遵循科学的程序,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再通过优化流程等途径来增强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部门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整体效益,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质量管理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P(计划阶段)、D(执行阶段)、C(检查阶段)、A(总结阶段)。该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该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将各个科室和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作用;(2)在一个循环运转完成后,通过对其效果和质量进行总结,进而制定出下一个循环计划,再实施,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然后在循环、再改善、再运转,从而实现护理质量不断提高;(3)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就成功解决了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护理质量就向前迈进了一步,而PDCA每循环一次,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而且在护理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进一步加强对护理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促使自己跟上现代护理管理的步伐,帮助自己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其运用自如【2】。在本文的研究数据中,对观察组的患者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其护理满意度(91.8%)明显高于对照组(69.3%),反而观察组患者的纠纷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14.2%),P<0.05。由此可以看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保障临床护理安全,并进一步促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8: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8例。研究组中, 男23例, 女15例, 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 (60.3±2.6) 岁, 对照组中, 男22例, 女16例, 年龄47~70岁, 平均年龄 (60.8±2.8)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的常规护理, 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等, 了解身体基本情况。研究组则在基础的常规护理外加用PDCA的干预护理措施, 一是进行运动平衡训练, 做好痉挛肌的放松练习与诱导分离运动;二是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锻炼, 使患者做到治疗台前, 台面上放置一个滚筒, 患者双手交叉, 肩关节伸展, 肘关节弯曲, 将滚筒来回推动运动。具体内容如下。

(1) 术前护理干预。 (1) 患者心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患者更需强调情绪干预和行为干预, 符合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 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动脉介入溶栓治疗。 (2) 根据病史给予相关的护理干预。在患者进入DSA前了解患者的病史, 有无过敏史、近期有无出血史、有无糖尿病、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病史, 确定对比剂的使用种类和术中药物的使用禁忌,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物品准备。脑血管溶栓治疗一般需要微导管, 除备好脑血管造影的材料外, 要备液体加压带, 为综合导管室介入护理学基础。

(2) 术中的护理干预。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神经系统的变化, 随时注意有无并发出血的可能, 这是溶栓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当突然出现心率快、血压增高的情况, 排除麻醉过浅等原因以外, 要注意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的出现, 如果出现出血等情况, 应立即给予较大剂量的6-氨基已酸类, 同时务必做好降低颅内压的准备, 快速滴注20%甘露醇或应用地塞米松、利尿剂等药物进行脱水治疗。

(3) 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1) 出血。动脉内局部溶栓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闭塞血管再通后, 局部梗死区域内血流再灌注发生出血性梗死。诱因:溶栓开始时间>6 h, 因为豆纹动脉梗死超过5 h后, 局部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 再灌注出血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一般收缩压大于19 950~26 600 Pa, 或舒张压大于13 300~17 290 Pa;脑CT扫描已出现相应的软化灶, 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 根据出血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让患者在溶栓后得到最好的效果。 (2) 再灌注损伤。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 缺血区脑组织得到再灌注, 但再灌注可损伤血脑屏障, 加重脑水肿或引起出血性梗死, 而早期的脑组织缺血及时的再灌注, 益处远远超过其再灌注损伤。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 由同一医生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中国)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情况评定, 分数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越小。

根据恢复状况进行疗效判定, 标准如下。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以上;显著好转: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89%;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不到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进步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损害状况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 (35/38)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 (30/3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当发生脑缺血时, 脑梗死区立即产生神经细胞损伤、死亡及胶质细胞活化增生 (gliosis) , 最主要包含微胶细胞 (microglia) 和星状细胞 (astrocyte) 的活化增生[2]。通常活化的microglia于梗死后24~48 h达到最大量。暂时性中大脑动脉梗死再灌流的动物模型中我们得知血管中活化的白血球黏附至内皮细胞显现于再灌流2~10 h, 而白血球于脑梗死区的聚集显现于再灌流24~48 h[3]。越来越多的自由基、缺血后炎症反应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而缺血后炎症反应在梗死形成方面所扮演角色, 要看以何种角度切入[4]。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有肺炎、褥疮、肢体挛缩等并发症, 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 若未积极加以处置, 则会有不等程度的失能状况, 为促进良好照护质量与生命安全, 其后续照顾需求与追踪更加被重视。PDCA管理循环或称为戴明环 (deming cycle) , 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于1954年提出的, 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 包括计划 (P) 、实施 (D) 、检查 (C) 和处理 (A) [5]。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PDCA循环适应于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整个医院质量体系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 大循环所套着的层层小循环即各部门、各科室及病区质量体系的动态管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整个医院质量体系中的一个小的PDCA循环, 而各护理单元的质量控制小组又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小循环[6]。神经功能的恢复与血管再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时间不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唯一因素, 但溶栓受时间限制, 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始治疗, 可以减轻脑损害并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患者最终的结局[7]。如缺血的极限时间为2~8 h, 2~3 h内通常不会造成脑梗死或仅有局灶性脑梗死, 而严重缺氧6 h后, 通常会使溶栓风险增大。所以患者来到DSA要扣紧一切环节, 不得有任何延误。

综上,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治疗中, PDCA的干预护理措施能够对患者的身体恢复、疾病痊愈起到积极作用,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秋兰.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 (9) :43-45.

[2]包晓英.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 (12) :231-232.

[3]吴幸娜.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 (3) :564-565.

[4]赵晓英.急性脑梗死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 (17) :2433-2434.

[5]何玲玲, 唐世春, 黄钊燕.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1) :256.

[6]杨卓群.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33) :5120-5121.

篇9:PDCA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38-01

医疗护理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它标志着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1]。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循环方法,对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及效率十分重要。我科自2009年1月开始通过运用PDCA循环实施护士长量化考核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工作的循环过程[2]。

2 PDCA循环的基本内容

2.1 计划(P):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主要问题;确定管理目标;提出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

2.2 实施(D):

按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组织切实有效地实施。

2.3 检查(C):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分析进展情况,纠正出现的偏差。

2.4 处理(A):

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对于这一循环未解决的问题,移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上述4个阶段环环相扣,不得中断,且每个循环周而复始,紧密衔接。

3 我们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3.1计划阶段

首先是完善组织建设,在医院三级护理质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病房整体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由护士长、质控组长、护士逐级监控的定责循环管理网络。其次是制定管理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标。最后是通过环节质量控制,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信息源于自评、同事他评、病员反馈、病房质控小组抽查、片区质控小组抽查及,护理部质控小组抽查;查找病房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制定整改措施的计划。

3.2实施阶段

组织全体科室护理人员学习PDCA循环的相关知识,使全科室每一位成员都明确质量控制得标准以及考核的方法,形成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的良好氛围。护士要熟悉各自的管理职责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计划 ,以便更加及时、准确、高效地实施整改计划。组织质控组组长认真学习质控标准及考核的相关知识,以提高检查的能力;引进激励机制 ,进行考核奖罚。采取组长对责任护士实行定位循环管理;护士长对组长实行定项循环管理,形成大环套小环,一环套一环的相互制约机制。对质控问题整改计划定项定位切实执行。

3.3检查阶段

按照制定的质量监控计划,每周定项检查1—2项质量控制检查的内容,对前期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措施强化进入再实施再评价阶段。每月对本周期所有质控内容进行评价。

3.4 处理阶段

护士长定期(每周、每月)组织整体质量考评小组会议,将各级检查考评结果汇总公布,每件问题明确到具体时间,具体人员,同时将质量改进措施和建议反馈给科室工作人员,保证当事人明白,人人知晓,形成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的反馈系统。具体处理如下:分级分层采用不同的方式,抽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每月总结1次,讨论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奖惩措施及力度,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4结果

5 讨论

5.1应用“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对做好环节质量控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形成了实效性的管理文化通过导入PDCA循环[3] 。 PDCA的运用,使护理人员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促进了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换位思考,让护理人员主动站在病人的角度替病人着想,在工作流程上护士自觉考虑病人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要求,解决病人的问题。在PDCA循环运用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以往看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管理模式,在质控中不但重视护士工作完成的质量,也重视护士完成工作的过程,只有将可行性高的管理制度与有形的框架和无形的群体质量意识相结合,才能形成提升护理质量最有效的合力,逐渐形成查与不查一个样,轻形式,重实效性管理文化。科学管理方法能有效发挥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各人所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使病人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5.2 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强调建立透明的质量管理网络,使得人人都是检查者,同时又是被检查者,促进了护士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使得各项管理制度更趋完善;通过不断循环的信息反馈环,形成了人人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局面,持续促进了护士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和提高[4]。

5.3 PDCA循环的运用规范了护士的护理工作流程,制定和落实监控措施,增加护理管理途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改进是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突破[5]。

参考文献

[1]叶政书,朱名媛。创建等级医院的程序:现代医院分级管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6.

[2]朱敖荣,戴志澄,毛磊.管理学基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79.

[3]赵 京.PDCA循环在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1998,11(4):487-488.

[4]徐秀月.导入PDCA循环,提高整体护理管理质量[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155-156.

上一篇:机关单位停车管理办法下一篇:《梦想中国》为什么斗不过《超级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