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际礼仪

2024-04-22

小学生交际礼仪(精选10篇)

篇1:小学生交际礼仪

铜仁市第十八小学小学生社会交际礼仪

——教学设计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教师:刘远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2、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有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三、教学过程:

导入,播种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人生!

一)、课堂礼仪:

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仍应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带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二)、服饰仪表 :

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大方;讲究场合。三)、尊师礼仪:

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或宿舍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四)、同学之间礼仪:

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

(1)同学之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

(2)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

(3)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

(4)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五)、集会礼仪:

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较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

(1)集合时,提前到达,准时进入会场,列队快、静、齐,并在指定位置坐好。

(2)听报告聚精会神,保持肃静,不乱议论,不乱走动。

(3)不在会场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

(4)报告或演出结束,要鼓掌致谢;精彩之处适度鼓掌,不喝倒彩,不吹口哨,不大声喧哗。

(5)学生上台发言要向主席台领导和场内同学鞠躬行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发言结束后道谢。

(6)会议、演出进行中不擅自离场;演出结束后,等演员上台谢幕后再有秩序地退场。

(7)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离开会场的,先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六)、升国旗礼仪: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定期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七)、校内公共场所礼仪:

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放。

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

篇2:小学生交际礼仪

摘要: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大学生交际礼仪素养方面的知识,本文就交际活动中的个人礼仪、交往礼仪,社交中的人际关系规律和餐桌礼仪谈谈我所学到的知识。

关键词:大学生,交际,礼仪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大学生交际礼仪素养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就交际活动中的个人礼仪、交往礼仪,社交中的人际关系规律和餐桌礼仪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交际活动中的个人礼仪、交往礼仪:

一.握手礼

两人之间握手的次序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士、客人应先问候,见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与他相握。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若两人之间身份、年龄、职务都相仿,则先伸手为礼貌。如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与男方握手,互致点头礼即可;若接待来宾,不论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动伸手表示欢迎,男主人也可对女宾先伸手表示欢迎。如一人与多人握手时,应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若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对方应立即回握,以免发生尴尬。

二、鞠躬礼

鞠躬礼是一种人们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恭敬而普遍使用的致意礼节。

鞠躬礼的方式一鞠躬礼:适用于社交场合、演讲、谢幕等。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15—20度,随即恢复原态,只做一次。三鞠躬礼:又称最敬礼。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90度,然后恢复原样,如此连续三次。

一般情况下,鞠躬要脱帽,戴帽子鞠躬是不礼貌的。鞠躬时,目光应该向下看,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不可以一面鞠躬一面翻起眼看对方,这样做姿态即不雅观,也不礼貌。鞠躬礼毕起身时,双目还应该有礼貌地注视对方。如果视线转移到别处,即使行了鞠躬礼,也不会让人感到是诚心诚意。

三.介绍

介绍是指从中沟通,使双方建立关系的意思。介绍是社交场合中相互了解的基本方法。通过介绍,可以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交谈、更多地沟通和更深入地了解。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用的介绍有以下几种类型,即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和集体介绍。

(一)自我介绍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原则上应注意时间、态度与内容等要点。

(二)为他人介绍为他人介绍,首先要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其次要遵循介绍的规则;再次是在介绍彼此的姓名、工作单位时,要为双方找一些共同的谈话材料,如双方的共同爱好、共同经历或相互感兴趣的话题。

介绍的规则将男士先介绍给女士。如:“张小姐,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李先生。”将年轻者先介绍给年长者。在同性别的两

人中,年轻者先介绍给年长者,以示对前辈、长者的尊敬。将地位低者先介绍给地位高者。遵从社会地位高者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除了在社交场合,其余任何场合,都是将社会地位低者介绍给社会地位高者。将未婚的先介绍给已婚的。如两个女子之间,未婚的女子明显年长,则又是将已婚的介绍给未婚的。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后到者先介绍给先到者。

第二,社交中的人际关系规律

人际交往技巧:(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二、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第三,餐桌礼仪(西餐)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篇3:中国日常交际礼仪研究

关键词:中国的日常交际礼仪,个人礼仪,介绍礼仪

一、个人礼仪

(一) 仪容

仪容美指的并不是一个人长得有多好看, 而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美、自然美、修饰美三方面的统一。一个好的仪容能体现出这个人好的精神面貌及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把自己的良好形象展现出来。

一个良好的仪容卫生, 能够让人觉得这个人, 端庄稳重、自然大方。保持一个良好的仪容卫生不仅体现了自身的自爱自尊, 也是对对人的一种尊重和礼貌。作为女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 首先要让自己的脸部干净, 其次要注意必须头发整洁, 再者要注重穿着的服饰一定要简单大方。男士需要刮脸、剃头、修鬓角、剪鼻毛, 不留小胡子和大口角。

在保持清洁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修饰, 女生可以适当的化妆 (淡妆为宜) 戴头饰或首饰、洒香水 (不能太浓烈) 。男士可以适当洒男士香水、扎领结领带、带胸花、戴手表。

(二) 仪表

“行为心表, 言为心声”一个良好的仪表能体现这个人的教养地位和精神风貌。仪表不仅指外在的清洁干净还指他的服饰、装饰、行为举止。在穿着上要以简洁大方朴素为主, 不能穿着不伦不类, 身上也不能散发异味, 要经常洗梳保持好良好卫生。女士不宜穿过于暴露的服饰;不能穿过高或过矮的鞋;不宜在公共场合整理内衣。男士不宜穿过于紧身的服饰;不能留过长的头发、胡子、指甲和鼻毛;不能随意小便。

保持一个好的仪容, 要勤洗漱、勤换衣袜、勤修指甲, 去公共场合或上班不要吃大蒜、大葱等有异味的食物。一个好的仪表能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说话时不能大声、口沫横飞。

(三) 仪态礼仪

仪态礼仪是指优雅、端庄稳重、自然得体的行为习惯。在平时比如我们的走姿、坐姿、站姿, 都要优雅而美丽, 这样才能显出一个人的气质。应保持面部自然从容, 目光温顺平和, 嘴角略带微笑, 让人感到真诚可信、和蔼, 给人以舒服、阳光的感觉。

在站着的时候, 要抬头挺胸, 双目平视前方, 朱唇微闭, 面带微笑, 自然平和, 双肩放松躯干挺直, 双臂自然下垂或放于背后, 双腿直立。一般男士站时双脚要与肩同宽, 双手相握、叠放于腹前, 给人以挺拔英俊的感觉。女士站立一般要随服饰的变化而改变, 但无论什么时候女士都不能两腿叉开双手叉腰站立, 那样给人以不雅之感。

二、介绍礼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要与人沟通和交流, 以增进相互了解熟悉。在见面时相互介绍是相互了解的前提, 介绍礼仪就在此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 而介绍礼仪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一) 自我介绍礼仪

人与人见面相处时, 介绍是人际交往的必经桥梁, 使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是人与人相识的最基本形式。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能帮助人们扩大社交网络结识新朋友, 还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要想认识别人又能让别人记住自己, 就要注意自我介绍的方式和技巧。

在做自我介绍时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 不要时间过长, 内容过多, 要做到简洁明了。另外, 在做自我介绍时也要注意一下场合, 要在合适的场合、时间地点, 把握好分寸。同时, 在介绍时介绍人一定要注意态度, 要严肃认真, 做到内容与表情都要自然得体, 切忌扭扭捏捏, 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应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既不能唯唯诺诺, 又不能虚张声势, 轻浮夸张。语气要自然增长率, 语速要正常, 语音要清晰。这样就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二) 别人介绍

当我们和家人或同学朋友外出旅行、出差或聚会时, 中间肯定会有不认识的人, 这时就需要为别人做介绍。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人介绍之前, 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 切勿上去开口即讲, 显得很唐突, 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在为别人做介绍时需要注意, 介绍人处于当事人之外, 在为他人介绍时一定要注意了解, 被介绍的双方各自的身份地位和辈分。还要注意介绍的先后顺序, 先向身份高者介绍身份低者;先向长着介绍年轻者;先向主任介绍来宾;先向女士介绍男士。在介绍时要合理称呼, 介绍完后介绍人和被介绍人都应起立, 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人介绍完毕后, 被介绍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必要时, 要说出被介绍一方与自己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晓梅.《不可不知的1000个礼仪常识》.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8月.

[2]金正昆.《社交礼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篇4:交际与礼仪

关键词: 主动交往 认真倾听 人际交往 团结互助 礼仪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礼仪在生活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正确的礼仪对于内部可以融洽关系,对于外界可以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它还可以提升人的涵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更显真情。

交际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社交礼仪包含本人的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礼节等各方面,它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穿衣、打招呼、递名片、入座、握手等司空见惯的行为也有很多的学问与规矩。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需要。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友需要,结交真正的朋友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心愿。大学生学识水平、心里年龄相近,又朝夕相处在和谐、互助的大学校园,这些都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有一些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顺利和发展。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家庭、学校、社会这些起到很大作用。大学生由于经济上、情感上的原因,与父母家人保持着稳定的联系,但由于异地上学,与家人的关系拉大。大学里,老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里稳定的作用。但大学里同学、同行、同寝、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及其重要的。那么大学生要想改善人际。

很多人一味地注重提高交际技巧,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个真实的故事:几个学生同时去一个单位实习观摩,领导讲话,要记录,可都没有带本子,领导就一个一个发给他们,学生也一个一个去领,随手接过而已,可有一个学生是双手接过,谁也没注意,可领导注意到了,最后这个同学得到领导赞赏没被录用了。

这虽然都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细微小事,但我们有谁做到了。其实于细小的事情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身心素质。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我们也要学会去礼貌待人。

所以,要想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着高尚人格魅力的人,人际交往的技巧才能得到施展的平台。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以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来谈谈人际交往的技能。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宽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格。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会受欢迎的人,而一个心存妒忌、斤斤计较的认识很难拥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宽容的同时,还要能够热情地帮助别人。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能力很强的学生,到了一个企业任职,属于管理岗,由于为人傲慢,被领导调成了销售员。

虽然“酷”这个词语正在大行其道,但是,靠耍酷是无法处好人际关系的。你对别人酷,别人只会对你更酷;而你對别人热情,别人就会对你更加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例如:当你坐火车的时候跟坐旁边的人交流沟通,这是第一种能力;而你在跟他交流以后保持长期联系并在合适的时候让对方给自己事业上某种帮助,这是第二种能力。逐渐的当你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分,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交往是双方的,当对方谈话时,要表情专注,认真地聆听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因为通过适当的提问、点头、注视等方面来表明自己对谈话的兴趣,由此来提高交谈的效果。因为只有认真的倾听别人说话,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对方,同时表达出我们接纳对方、尊重对方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学会尊重对方。以一种虚心的态度,认真去聆

别人的人际意见和建议,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也有助于我们结交更多的好友。

总结: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挚深厚的友情。

坚持真诚坚持守信,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胸怀坦白。 总之,对于在校大学生,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思想,以便通过别人的理解与安慰而对压抑的情绪进行调节,使心理压力缓解。另外,重视人际交往,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不仅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总之,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

参考文献:

[1]雅瑟.演讲与口才[J].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2]丁鹏.口才与交际艺术浅论[M].2000.

[3]倪斯雯.交际与口才纵横谈[M].2012.

篇5:日常交际礼仪:舞会礼仪

日常交际礼仪: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 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 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应当待学会后再进舞池. 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 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4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 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 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 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 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篇6:职场礼仪中餐桌上的交际礼仪

第一,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若以谈生意为主,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

第二,入座的礼仪。

先请公司的客人入座上席,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第三,如果要给客人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第四,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篇7:小学生交际礼仪

2.若对方没请你坐下,你最好站着。坐下后不应掏烟,如对方请你抽烟,你应说:“谢谢。”把烟灰和火柴头弄到地板上,是很不得体的。

3.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带的资料、书信或礼物。只有在你提及了这些东西,并已引起对方兴趣时,才是出示他们的最好时机。当对方询问你所携带资料中的有关问题时,你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4.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时间。尽管对方已经了解到你的一些情况和来访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动开口。你可再次对某些问题进中,国教,育集团行强调和说明。也是礼貌的需要,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5.保持相应的热情。在谈话时,你若对某一问题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对方会马上失去谈这个问题的兴趣。

篇8:交际礼仪中的敬语

敬语 , 亦称“敬 辞”, 它与“谦语”相对, 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常见敬语主要有12类:

1 . 令字类: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 (对方父亲) 、令堂 (对方母亲) 、令阃 (对方妻子) 、令郎 (对方儿子) 、令爱 (对方女儿) 、令坦 (对方女婿) 、令亲 (对方亲戚) 。

2 . 尊字类: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公或尊君或尊府 (对方父亲 ) 、尊堂 (对方母亲 ) 、尊亲 (对方亲戚) 、尊驾 (称对方) 。

3 . 贤字类 :用于称平 辈或晚辈, 如贤郎 (对方儿子) 、贤婿 (对方女婿) 、贤侄或 贤契 (对方子侄) 。

4 . 贵字类: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 如贵姓 (对方姓氏) 、贵庚 (对方年龄) 、贵恙 (对方的病) 、贵子 (对方儿子) 、高抬贵手 (请对方手下留情、施予方便或用于替自己或别人向人求情) 。

5 . 高字类: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 (别人的见解) 、高龄或高寿 (老人年龄) 、高足 (别人的学生) 。

6 . 仁字类 :用于对对 方的尊敬, 多见于书信。如仁兄 (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 、仁弟 (称比自己年轻的朋友) 、仁公 (称地位高的人) 。

7 . 玉字类 :称对方身 体或行动, 如玉照 (对方的照片) 、玉音 (对方的书信或言辞) 。

8 . 芳字类: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芳邻 (别人的邻居) , 芳名 (年轻女子的名字) 。

9 . 大字类: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 如大名 (对方名字) 、大作 (对方著作) 、大驾 (对方) 。

10 . 台字类: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动作, 如台端 (旧时书信中称对方) 、兄台 (称呼对方) 。

11 . 先字类 : 称谓前面 加“先”, 表示已死, 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先帝 (已死的皇帝) 、先考或 先父 (已死的父亲) 、先慈或先妣 (已死的母亲) 。

篇9:汉英文化对比与交际礼仪

关键词:汉英文化 载体 交际活动 差异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外,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出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 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六个准则构成。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1)你做的饭真好吃。(2)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1)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完全放开。 (2)A: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了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形成了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 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之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我们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1)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2)你起得总这么早!(3)你学习真努力!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里普遍认可或认为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里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

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1)你女儿长得真漂亮!(2)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3.应答态度的差异

褒奖语和应答语构成了相邻对(adjacency pairs)。应答语是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完成利用褒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在对褒奖语的跨文化研究中,不仅要研究称赞什么,如何称赞,还要研究如何得体地对待称赞。在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应也大不相同。英语文化中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则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较含蓄、委婉。我们常常可以从两人间进行的交谈中察觉不同文化所担负的社会价值。如,(1)A:这件衣服真好看! B:是我姐姐给我买的。(2)C:How was your travel to France? D: Fine, thanks. A和B都是中国人,B对A的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ss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这是一种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避免自夸的应答方式,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C和D是英语文化圈的人,他们按一般寒暄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会话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

四、汉英文化中对褒奖行为的语用失误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兰彻斯特大学的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等。托马斯(1983)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即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会的语用失误。在中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们从1984年开始采用托马斯的观点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出语用失误率相当高。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错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人好用“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之类的话对来自对方的称赞做出否定的反应,好像不找个托词推脱一番便是盲目自满。有个例子,说的是由于处在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中国人的自谦语“哪里哪里”,结果闹出笑话。这个英国人被邀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时,有礼貌地赞扬新娘长得很漂亮,一旁的新郎谦虚道:“哪里哪里。”结果这位外国朋友大吃一惊,想不到中国人对笼统的赞美还不过瘾,还得举例说明。于是他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道:“头发、眉毛、眼、牙、鼻、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哄堂大笑。然而,语用迁移并非都会像这则趣闻那样总会给人带来喜气,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文化的礼貌方式会使交际双方感到困惑,以致影响正常的交际。下面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妇女和刚认识的中国女孩之间的对话。(1)A: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 B:Oh, no. It’s just a common one. 女孩没有回答“Thank you!”她所用的回答在中国人眼里谦虚有礼,符合标准,但在美国人看来她没有接受自己的好意,反而责怪自己大惊小怪,缺乏鉴赏能力和审美观,讨了个没趣,其后果不言而喻。 这种因文化迁移带来语用迁移而引起交际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外国人说汉语,经常会受到中国人的称赞:“汉语说得真好!”如果被称赞的人认为自己的汉语并不怎么好,受到这种称赞会很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据说有一位刚到中国教书的英国老师,尽管只会说诸如“你好”、“再见”之类的寒暄语,却常常得到“汉语说得真好”之类的称赞,这位老师常常不知所措,因为在英国到被人称赞“wonderful”、“excellent”的地步,则表示已经能够像当地人那样娴熟自如地运用语言了。当然,中国人在很多场合是在说恭维的话,但这种恭维语言频繁出现,有时会使外国人感觉似乎受到了一种讥讽,事情反而变得麻烦起来。

五、小结

由上述可见,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褒奖语的运用、应答模式、语用原则及诸方面的异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差异对褒奖语实现方式的影响。言语行为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褒奖行为也不例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除了语言本身外,还有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误解。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说,交际文化素养的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成败。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 (潘晓惠1996)。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把英语文化变为已知文化,注重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如何结合情境,准确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M]. 北京: 国家汉办编印,1996.

3. 潘晓慧. 试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 田德新. 外语教学中的实际文化背景知识 [J]. 外语教学,1992年第1期.

篇10:交际礼仪论文

有礼走遍天下

湖北交通港航系 航海技术 07051444 尹迟

现代交际礼仪,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在任何国家、场合、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必须自觉地遵守礼仪。讲究礼仪,必须采用标准化的表现形式才会获得广泛的认可。在面对各自不同的交往对象,或在不同领域内进行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时,往往需要讲究不同类型的礼仪。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

正文

有礼走遍天下,这个“礼”呢是讲的礼仪的礼。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我国历来是“ 礼仪之邦”, 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随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得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入礼仪教育的学习中。

有一段时间,我处于封闭状态,很久没出去和同学联系,后来我接触“闭关”,出去逛街,在路上遇见一个同学,他对我说:“你居然还活着?”结果引来周围人群的大笑。他这种就是不善于表达。礼者敬人也,为什么那个人说我还活着?大家都乐了,因为他这种表达有点失敬与对方。礼的意思是讲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所谓利也。礼者敬人野,那么这个问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所谓礼,当然礼这个大笑你要不把它表现出来,有时候还不行,所谓礼多人不怪,那你说你尊重别人你总得表现出来,它就得更仪有关了,仪顾名思义,仪式,仪实际上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个礼和仪互为因果,你光说你尊重,你不表现出来不行,你光说你表现你不动的尊重别人也不行。

掌握一定的交际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被认可的处世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交际和生存的艺术,是一种展示高雅和个人魅力的技巧,更是一种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行为。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代,礼仪教育在我国青少年学识培养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礼

仪的教育和修养,把礼仪教育视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倡导和实施。如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改造,将“德”与“礼”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在今天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礼仪教育,特别是交际礼仪教育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较于古代有所缺失,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交际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你是一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鲜小草莓,还是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混迹多年的老油条,抑或是一个即将迈出校园的毕业生,掌握一定的交际礼仪规范对于一名大学生的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

通过在《交际礼仪》课程的学习,让我知道可在以后在工作的是怎么做。言谈儒雅、服装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礼仪需普及与规范 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 在找共工作中,免不了要面试。通过学习,让我知道:在面试前的准备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合理的着装,更要了解关于你应聘公司的资料,在面试前提前到面试地点,这些都是作为面试者要掌握的基本面试准则。在面试过程中,讲话要做到落落大方,除此之外,无声语言是重要的公关手段,主要有:手势语、目光语、身势语、面部语、服饰语等,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来传递信息,它们在交谈中往往起着有声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是职业形象的更高境界。形体语言对面试成败非常关键,有时一个眼神或者手势都会影响到整体评

分。比如面部表情的适当微笑,就显现出一个人的乐观、豁达、自信;服饰的大方得体、不俗不妖,能反映出大学生风华正茂,有知识、有修养、青春活泼酌独有魅力,它可以在考官眼中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增强你的求职竞争能力。保持微笑,人与人相识,第一印象往往是在前几秒形成的,而要改变它,却需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良好的第一印象来源与人的仪表谈吐,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表情。微笑则是表情中最能赋予人好感,增加友善和沟通,愉悦心情的表现方式。一个对你微笑的人,必能体现出他的热情。修养和他的魅力,从而得到人的信任和尊重,有助于你在面试的过程中给面试者留下一下好的印象,从而收获到一份好的职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注重自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自己言谈举止的每一个细节入手,自觉履行我们应当遵守的文明礼仪。因为文明礼仪,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好却并不简

单。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而有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就忽略了文明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风气,对于我们自身的内在修养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害的。从远处看,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做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祖国文明礼仪的继承和发扬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再从近处来看,新的时代更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为我们国家,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

大家知道,就在几个月以前,我们在上海举办全世瞩目的世博会;而且就在前不久,在我们中国还举办了亚运会——将会有数以万计的全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参观者来到我们身边!

那么,我们将向整个世界展示一种怎样的风采呢?当然,我想在坐的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齐声回答——我们将向全世界展现出我们祖国应当具有的优良传统和文明礼仪!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懂礼貌,讲礼仪的良好的行为规范。

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行为,贵在日常的实践。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积极参加到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举止得体、言行文明、品德高尚、尊敬师长、尊重同学,使自己早日成为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的新时代的好少年!

上一篇:前一年后一年散文下一篇: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