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和员工的关系

2022-09-11

煤炭行业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基本行业, 同时也是高危行业。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也日益突出, 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 我国煤炭安全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 2006年全国煤矿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3341起, 死亡5986人, 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58起, 死亡1739人, 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1起, 死亡9 61人。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214”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死亡214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第二起大事故。虽然国家对煤矿的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和资金投入逐年提高, 但是我国煤矿安全问题仍不乐观。去年全国煤矿共发生重特大事故38起, 死亡707人, 同比起数增加10起、上升35.7%, 死亡人数增加134人、上升23.4%;其中23起重特大事故是由煤矿非法违法生产造成的, 占全部重特大事故的60.5%。2008年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共组织查处煤矿事故1901起, 按期结案率达到94.9%, 已结案的19起重特大事故, 共查处相关责任人315人。因此,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必须要领冷静那个严禁的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案。

2 从员工角度分析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2.1 文化层次低, 再就业难

我国矿工队伍约2100万人, 是一支重要的产业大军。总体来看, 我国煤炭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偏低,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盲, 尽管国内有多所煤炭院校大约每年要培养派遣八千到一万名采矿、选矿、通风安全和地质测量人才, 大部分充实到生产一线。但是随着煤炭院校的改制转型, 多数学校更换了校名, 撤销了采矿地质类专业, 目前全国每年招收的采矿地质专业新生约500人左右。人才缺乏, 大量农民工、临时工进入煤矿, 逐步成为井下一线的主力。

符合安全规则的煤矿生产是一项极具科学性和技术性的生产活动, 比如在生产是必须要理解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 采区和采掘工作面的设计, 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规程, 以及石门揭煤、巷道贯通、过断层和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等各种安全技术措施;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技术的的忽视或者不理解, 都会造成采掘布置不合理采掘失调严重;以及产生爆炸危险性的矿井, 采取的综合防突、防治水和防尘措施缺乏针对性。

2.2 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煤矿生产和技术人员普遍催在知识老化和人员层次不合理的现象。全国煤炭企业仅拥有一人是两院院士。专门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0.129%, 营销人员仅占0.32%。具有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075人,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8万人,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9万人。目前这些从事煤矿开采产业的技术人员多是年纪较大的技术人员, 他们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 而整个产业中缺乏新鲜血液的输送, 使得安全技术和国际脱轨, 也分布上目前煤炭产量的不断扩大和现实采煤条件的不断复杂化。

2.3 一线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首先是主管领导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漠。在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中, 有些领导对于本地区本地区有小煤矿数量和分布, 符合标准的程度等等缺乏了解, 更是有些领导为了个人的利益纵容私人煤矿的违规经营, 发生事故就极力掩饰。一些需要封井的煤矿, 也没有按照要求封井、炸毁井口、断掉电源、拆除设备、回收设备。

其次, 一线生产员工对安全的认识也严重不足, 为了方便或者减少成本等违章而存在侥幸心理。事实上, 大部分的违章造事故都是嫌麻烦、图省事、少出汗、走捷径的结果;还有些有员工自以为技术好, 有经验, 对于违章习以为常, 满不在乎;过分相信经验, 而不接受新的防护装置和新的操作法, 当然, 也会有些时候是因为企业的高强度的压迫式的工作, 是的职工因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 不堪重负, 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 或者无法集中注意力等原因使安全缺乏可靠性。

2.4 企业的薪酬体制设计不合理

在很多的煤炭企业里, 薪酬体制的设计不利于安全生产的进行。首先, 很多的企业的员工薪酬是根据工人的工作量或者是工作效率来确定的, 如果工人的工作效率高于一般水平, 企业就会给予一定的薪资奖励。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 工人就会在工作中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工作状态和超出正常的工作量, 这样一方面会造成生产人员的超负荷劳动, 使得体力和注意力下降, 极易产生安全事故;同时, 超负荷的运作也会使得生产机械以及安全设施不堪重负, 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3 从员工角度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建议

3.1 加快煤炭行业特别是生产一线中高素质人才的引进

安全生产相匹配的关键性人员必须要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既然当前的员工现状显然不能够满足目前安全生产的需求, 很容易动摇“基础安全”的根基, 更谈不上“规范安全”、“本质安全”和“文化安全”。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和管理技术与低素质的职工队伍不匹配, 已是威胁煤矿安全的基本矛盾。因此, 要实施相关人才引进的计划, 可以首先研究行业收入的公平性, 通过提高职工薪酬福利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也可以通过专职培训的方式, 通过半学办工的方式来针对行的培养相关人才。

3.2 实行合理的工作轮班制

我国很多的煤矿企业生产长期实行的“三班制”或“四班制”, 绝大数采掘一线工人在井下实际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 这种一味强调产量的疲劳战术, 不仅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 也使得岗位失去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而只能吸引普通的劳动工人。因此, 要研究作业规程、工作制度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在“煤炭适度短缺”理论指导下, 减少班制数, 压缩劳动时间, 并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3.3 强化安全思想意识

首先就是要从相关领导的安全意识抓起, 强调安全责任制, 和业绩测评、薪酬待遇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使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从上到下层层递增逐级加强;逐渐转变煤炭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观念, 让企业经营者深刻认识到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其次更要加强对煤矿职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制订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避免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 使煤矿职工们爱听并能主动思考安全问题, 组织职工集中学习煤矿生产的安全手册, 同时还可以利用亲情观念促使煤矿职工提高安全生产和生产中自我保护的积极性, 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摘要: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 直接和间接的为我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生产事故频繁发生, 因此了社会的热切关注。在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中, 员工可以说是最直接的相关者, 但是煤炭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低下, 再加上企业对于员工的工作制度和薪酬制度的不合理, 也加大了事故发生率。文章从员工角度分析了煤炭企业安全事故的深层原因, 并且提出了应对的建议。

关键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员工素质,应对措施

上一篇:新上岗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下一篇:关于社会转型期高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