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2024-04-30

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精选8篇)

篇1: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中共湖云乡委员会湖云乡人民政府

(2008年12月22日)

各位领导,根据会议的安排,就我乡2008年的工作和2009年的思路及措施作一简要汇报,请批评指正。

今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把自身角色定位为“争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排头兵”,在推进项目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特色经济等几方面要主动策应,科学创新。我乡咬定这一思路,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目标。

2008年主要工作

1、创新形式抓项目推进,做到项目进盘子,规划可认同,政策能倾斜,工作有人抓。一是在建项目抓进度。对产业类项目,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奖惩,层层夯实责任。二是待建项目抓开工。对列入计划的,促其尽早开工;对招商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对新上的项目,严格来规范;对不符合开工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项目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2008年我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财政总收入500万元,比2007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300元,比2007年增加110元。

2、产业结构 由“三大产业” 变为“四大产业”。目前已经形成珍珠、林业、畜牧和劳务输出四大支柱产业。珍珠吊养面积突破4000亩,年产值800万元;生猪和肉牛规模养殖不断扩大,目前全乡年出栏生猪6万头,年产值8000万元,受益农 1

民800余人;林业开发效益初显,生态农业产业园面积扩大到近13000亩,目前进驻的外商有16家。在劳务输出方面,我乡把“湖云珍珠女”和“栎山破烂王”两个创业“军团”作为一个产业来培养和经营。一年来,共完成劳务输出近7000人次,收入达8000多万元。

3、城乡一体化有新亮点。根据小城镇开发的远景规划及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乡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对外宣传,加快湖云大道建设,不仅使我乡小城镇面积扩大了一倍,而且加速了白马村向小城镇集中的步伐。同时,乡政府在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十余万元对集镇进行综合治理,完善了农贸市场、集镇的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面貌明显改观。

4、新农村既有新房又有新村。重点做好6个省级试点村和3个县级试点村工作,三清六改四普及工作到位,总计投资110多万元。白马村灾后重建家园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年底有80%的灾民可以实现“新房梦”,新建的白马村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是我乡乃至全县新农村的一个“样板”。

5、干部自身建设明显加强。一是“三大”工作有成效,通过活动开展,干部思想、情感发生变化;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二是着重提高了干部“六种素质”,严肃了政风政纪,提高了工作效益。

2009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两个基地,致力三个提高,打造四个湖云,做好五篇文章的发

展战略,全力推进中国最美的淡水珍珠之乡建设。壮特色,强龙头,活流通,攻旅游,实现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镇级财政收入突破55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500元,固投2000万元,增长20%。

会议之前,我随团到德兴学习婺源考察,给了我启发:德兴和婺源两地在短时间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神话”,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打了同一张“资源牌”。只不过他们在立足资源的基础上跳出了资源,可以说他们打出了新意、打出了境界。2009年,我乡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朝着既定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指标方向努力,发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实干精神,打好以下几张牌。

一、积极融入县委 “国际稻米城”项目建设中,打好“特色资源牌”,争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排头兵。

1、稳定粮食生产,为实现“万年稻产甲天下”添砖加瓦2008年,我乡实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万亩,总产两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我乡将采取措施增加粮食产量,一是争取8000亩的整地增粮项目;二是集成增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通过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进一步实施测土配方,加大病虫害防控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三是开展高产创建,促进产业发展。在标林村、邱夏村开展连片水稻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坚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配套,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产品连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四是强化支农措施,实施五大行动,即惠农政策落实、农技进村入户、科技抗灾减灾、农资专项治理、规模经营促进行动。

2、精心包装农产品,着力营造品牌效应,千方百计抢占国际国内市场。

一是夯实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争取7000亩水面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建设高效双用农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增强农业产业的发展活力。关键是牢牢抓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吸引外地客商;三是包装农产品,营造品牌效应,千方百计抢占国际国内市场。通过与科研单位进行技术“联姻”,制定种养标准、产品生产标准,同时不断健全销售网络,培植各种农产品营销大户。

3、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打造养殖业核心增长极

一是创新思路,大力发展大户养殖和规模养殖。实行生猪规划建设、良种供应、饲料配方、技术指导、防疫检疫、产品销售养殖“六统一”;二是突出重点,以实施生猪无公害化养殖为切入点,提高生猪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做好转变生猪养殖方式、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监控检测、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等方面工作,力争到2009年,全乡年出栏生猪达到10万头;三是优化环境,提高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扶持等方式,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积极应对世界金融海啸,打好“人力资源牌”,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问题。

湖云是个劳务输出乡,全乡由7000余人在外务工,受金融海啸影响,目前大部分农民工纷纷返乡待业,依形势分析,明年将有大部分农民工滞留,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创业问题是

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乡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回乡创业

要化消极为积极,主动开辟创业绿色通道,鼓励有一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创业,把外出打工学到的技术、投资理念及积累下的资金带回家乡,重点围绕着当前农村生产生活需求进行投资创业,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二是实施金融扶持、三是建立创业“绿色通道”降低创业成本。

2、还原本色,成为农业种养专业户

目前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三农”工作,政策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乡借助农民工返乡的契机,将逐步完善农村新一轮土地改革的政策,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设法留下返乡农民工,使见多识广的农民工还原农民本色,成为农业方面的种养殖能手,通过他们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

三、以培育“三创”文化为契机,努力打好“文化资源牌”,从中汲取能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业创新创造”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创业是基础、创新是手段、创造是目标,只有坚持创业,面貌才能改变,经济才能壮大;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只有坚持创造,才能保持一流,永立不败之地。

1、提炼“湖云精神”贯穿项目推进

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统筹开放型经济、城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群众工作等各项工作,全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炼出一种团结一致、奋勇拼搏、攻坚克难、共建共享的“湖云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项目推进工作中,不断

增强项目推进力度,选择好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承接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培植有根税源。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

2、凝聚全民力量激活创业氛围

全民创业还普遍存在着创业意识不强,创业信心不足,创业能力偏低,创业资金、技术、经验匮乏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制约创业的思想性、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全民创业的活力。我乡将致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弘扬创业文化,增强自主创业信心;二是加强产业引导,让广大群众找好自己的切入点,积极参与全民创业;三是壮大创业主体,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多方共赢的新格局;四是提升创业能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3、打造“湖云名片”提升经济竞争力

我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著名的斋山商周文化遗址,有3600年前古人类制造陶瓷瓦片留下的“指纹”,有乾隆皇帝下江南赐名的“兴旺桥”、朱元璋一脚踏平的“小石钟山”。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下一步,我乡将深挖这些资源,打造一张具有湖云魅力的特色名片,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走进湖云、认识湖云、热爱湖云、创业湖云、发达湖云。

篇2: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吴新建

(2008年12月2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我县国际稻米城建设作一发言,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2008年以来,我县安全稳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上级一系列会议指示精神,大力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打击“盗”、“抢”等违法犯罪活动,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斗争,有力确保了全县社会持续稳定,圆满完成了“两会”、“奥运安保”、“稻作文化旅游节”等重大安全保卫任务,为推进国际稻米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障。

搞建设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公安机关在打造国际稻米城建设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服务,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改进服务、增强服务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要增强大局意识。公安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县委县政府关于打造国际稻米城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意义,主动融入全县经济发展大实践中,切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各项业务,积极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努力为打造国际稻米城打造优良的环境。二是要提高服务水平。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了多起冲击政府、暴力袭警等事件,这些问题的暴露充分说明了公安机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融洽警民关系,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

三是要善于创新工作方法。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公安机关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认真开展工作研究,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提高工作效率。

篇3: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50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原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首都教育装备事业经受了各种考验和洗礼,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这50年间,北京市教育装备机构虽然6次易名、4次迁址改变办公地点,但全心全意服务首都教育教学、保障首都教育教学、促进首都教育教学的宗旨一直没有变,勇于改革、主动作为、认真负责、创新发展的传统一直没有变,履行使命、忠于职守、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没有变,一代又一代首都教育装备人,用青春、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曲壮美的蜡烛之歌、奉献之歌、无名英雄之歌,为首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贡献。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至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价值已达399211万元,图书馆(室)藏书达4796万册,学生用计算机达156581台,合10人1.4台,多媒体教室34477间;几十年来,市设备中心先后有13名同志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自1993年至今连续17次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党支部9次被评为先进党组织。

一、光荣的历程,闪光的足迹

北京基础教育装备事业,是合着共和国的成长步伐而不断前进、伴着首都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从无到有,北京教育装备事业发生历史巨变

从1960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是北京基础教育装备事业的起步期、初创期。建国后,随着我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随着首都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我市教育装备事业才破土而出,应运而生。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至1959年,首都的教育装备事业基本是一片空白,那时的基础教育使用的仪器和教具都是各个学校根据各科需要在各类商店自行购置,配备标准没有统一规范,产品质量没有机构检验;1953年,教育部采购了一批教学器材无偿分配给各省市,调给北京的教学仪器是由市教育局财务部门负责接收和分配的;1956年公私合营后,过去经营仪器的商店合并到工商局统一经营,由于他们不了解教材,不掌握教学进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往往营销滞后,造成产品积压;1957年以后,北京市的教学仪器供应工作,完全由市教育局承担下来。

为了统一规范教学仪器和教具供应工作,确保教学需要、教学质量和教学安全,1960年11月7日北京市教育局向各区县下发通知([1960]教计字第530号):决定成立北京市教育局教学仪器供应社,负责组织教学仪器的生产、订货和计划分配等工作,地址设在北京市府右街兴平巷6号,11月10日正式办公。

北京市教育局教学仪器供应社成立后,在“白手起家”中开始了“艰苦创业”。在简陋的办公地点内,大家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开展工作,修订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考察教学仪器生产厂家,组织验收教学仪器质量,发放、维修教学仪器设备。从1960年至1978年,北京市教学仪器管理工作已基本具备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分工体系,建立起了齐全的教学仪器设备进货、保管、分配、修理细则办法,从数量上、质量上确保了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需要。在比较困难的环境中和条件下,教学仪器供应社还统筹了全市教学仪器管理及使用人员培训工作,举办了北京市中小学自制教具展览会,多次组织召开教学仪器生产、供应和管理工作座谈会,下发了《关于组织中小学(师范学校)填报教学仪器登记册的通知》,从而使北京市教学仪器设备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发展轨道。在这期间,北京教学仪器供应社还担负了向西藏自治区供应教学仪器、向柬埔寨出口教学仪器等任务,为首都教育战线和首都人民争了光,谱写了首都教育装备事业的新篇章。

2. 从有到全,北京教育装备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如果说1960年至1978年北京市的教育装备事业发生了历史巨变,那么1979年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教育装备事业则是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从1979年至1993年,北京市基础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为教育装备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教育装备机构先后于1979年4月更名为北京市教育局教学仪器站、1989年4月更名为北京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部、1997年5月19日与原北京市高教局高等学校仪器公司合并更名为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

在这期间,我国教育界和北京市教育系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关于在北京市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这些重大事件和重大改革,有力地拉动和指引了北京市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北京市教育装备系统,先后制订下发了《北京市中等师范学校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试行)》《北京市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北京市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北京市普通教育技术装备新产品试制和鉴定管理条例》《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室)必备书目》《基础教育物资设备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促进了首都教育装备事业法制化、正规化建设;多次召开全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表彰会、现场会、自制教具展评活动,组织探讨规律,交流推广经验,表彰宣扬先进;完善了全市教育系统专用仪器设备的订货购入、质量检测、技术咨询、工程维修等服务体系;采取整体推进、分步验收的方法,完成了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检查、评估和验收。至1998年12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普及实验教学。

3. 从全到优,北京教育装备实现整体跨越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教育装备事业又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尤其是2004年北京市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后,北京教育装备工作围绕“均衡”和“质量”两大主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正在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发展型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市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立足科学配备装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市教委的统一领导下,市区两级教育装备部门坚持教学至上、质量至上、服务至上原则,立足教育装备工作,服务城乡教育均衡、校际教育均衡目标,努力增强服务效益,不断提高服务品质,使市区两级财政资金为学校配备的各类仪器设备全部落实到位。2006年以来,为全市520所初中、1136所小学更新了课桌椅,配置了计算机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和科学教室,装备了图书和音体美器材等。二是着眼装备管理改革,提升服务教学水平。近年来,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后的管理难度也明显增强。为此,我们教育装备战线的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更新技术知识,主动优化思维方法,通过建立质量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等措施,使教育固定资产管理科学有效、图书馆(室)建设得到强化、教师实验技能普遍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研制的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在全市1700多所中小学使用;开通了市级数字图书馆,配备的正版电子图书达89738种1013456册;连续3年实施了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覆盖了全市所有郊区县学校和城区的小学,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水平。三是强化装备使用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持续组织开展自制教具评选、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进课堂、教学设备创新研讨论坛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使用新装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2006年全国第六届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和展览会上,北京市获7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在2009年全国第七届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中,获9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0名教师获“全国自制教具能手”称号,北京市多次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及优秀组织奖。四是抓好骨干队伍建设,保障教育装备事业持续发展。振兴教育装备,培养人才为先。近年来,北京市教育装备系统不断深化装备理论研究工作,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标准抓好教育装备使用和管理骨干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依托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对全市5500多名实验室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了新仪器新设备使用技能培训;举办市、区(县)两级教育装备部门领导及专门人员参加的培训班5期,培训教育装备工作骨干210多名;发动全系统人员结合工作开展创新学习研究活动,先后研究新课题9个,编写各类规范和标准7种,每年发表研讨文章百余篇,从而使以往“重做轻学、重用轻研”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变。

二、宝贵的经验,深刻的启示

回顾北京教育装备事业走过的战斗经历,总结北京教育装备事业积累的发展经验,我们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受教育和启发。这些经验和启示告诉我们:

1. 党的领导,是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北京教育事业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辉煌,最重要的一点是党的正确领导、是党的政策的指引。北京教育装备事业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是党给了我们的事业生命,是党给我们的事业春天。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首都北京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更谈不上教育装备事业;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社会主义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教育装备事业的广阔天地和勃勃生机。回顾北京教育装备历程,我们还可以发现:每当我们遇到工作困难的时候,上级领导就给予我们及时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每当我们遇到新使命新挑战的时候,上级机关就给我们有力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完成的每一项工作,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浸透着上级党组织和机关的关怀和心智。今后,我们要更加紧密地依靠党的各项政策的指引,更加自觉地学习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主动地争取上级的领导和帮助,从而使北京教育装备事业永远沿着正确的航线破浪前进。

2. 改革创新,是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北京教育装备事业能有今天,主动作为、改革创新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北京的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曾经经历了三次跨越,第一次是在1985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实施,我们对全市18个区县77所中学和45所小学的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第二次是在1991年原国家教委推出“实验教学普及县”后,我们制订下发多个规范性标准文件,完成了全市中小学实验室普查,并在全市建立健全了教育装备机构;第三次是自2004年北京市教育大会以来,全市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我们促使全市学校专用教室、教学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基本达到了新颁国家标准。这三次跨越,都是经过一代代北京教育装备人锐意创新和主动作为才实现的:缺少规范我们自己制订,缺少条件我们自己创造,缺少经验我们自己探索,缺少机制我们自己建立。实践证明,不断创新是北京教育装备事业不竭的动力源泉,只有保持和发扬这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远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在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前从容应对、不断发展。

3. 甘于奉献,是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

1960年北京市教学仪器供应社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二十几间旧平房,工作也是单枪匹马。如今我们在岗人员多了几倍,而且在18个(现16个)区县都有与市里业务对口协作的装备机构;过去发仪器设备都是肩扛手提,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部分在网上订货配送;过去我们定期给学校发登记册、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摸底普查,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对所属学校办学条件及设备实施适时动态管理。这些巨大变化,既得益于上级党组织和机关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老一辈“教育装备人”的默默奉献和发奋拼搏。今天,当我们享用着教育装备事业建设丰硕成果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历任领导带领大家,不分昼夜在车站装卸货物、利用周末推着人力车为学校上门送仪器设备的动人情景;不能忘记老一代“教育装备人”带干粮和水壶上山下乡为郊区学校培训仪器操作骨干的艰难岁月;不能忘记新老同志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研制开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和编写制订数十种标准规范的感人经历;不能忘记老领导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整理记录首都教育装备发展历史的可贵精神;更不能忘记几代“教育装备人”廉洁自律、拒腐蚀永不沾的光荣传统。“教育装备人”留下的这种廉洁、奉献精神和拼搏作风,永远是我们中心兴旺发达的传家宝,永远是我们的事业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巨大的挑战,神圣的使命

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首都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目标,这就对北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对北京的教育装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7月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

这些目标和要求,既为我们首都教育装备战线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又给我们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既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又是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随着首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装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教育装备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北京教育装备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考验会越来越多。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看到,就目前而言,无论是运行机制、能力素质,还是质量效益,我们的工作离上级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离首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教育装备理念上,有的同志还没有完全正确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的老习惯上;在工作重点上,还没有把实验室建设这个重点突出出来,存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规划不够和效率不高、管理不严、方法不多等问题;在采购监管上,还存在一些仪器质量不高、把关不严的问题;在人员队伍建设上,还存在标准不高、考核不严以及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的工作标准更严、知识面更广、工作效益更高、业务素质更强、思想观念更新、岗位作为更大。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面对困难,积极应对,以改革促发展,破解各种难题;肯定成绩,坚定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市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发展。

1. 强化首都意识,明确工作目标,搞好规划计划,有序推进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要求:“努力使北京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利益的首善之区”。《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使北京成为展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推动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全国教育现代化探索和积累有益的经验。”市教委刘利民主任指出:“大力推进首都教育优先发展、创新发展、优质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首都教育装备人,我们要强化首都意识,按上级要求,加强教育装备的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全市教育装备工作,引领全市教育装备工作科学发展。首都教育装备事业奋斗目标是:紧紧围绕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实现首都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主要实现4个具体目标:一是教育装备理念现代化。教育装备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运行,积极融入学校主流业务,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装备的充分使用。二是教育装备机制的现代化。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建立健全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装备“建、配、管、用、培、研”等服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三是教育装备技术现代化。瞄准国内和国际前沿产品,加大适切性研究论证,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指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所的建设和配置。四是教育装备队伍现代化。既懂技术,还懂教育、懂管理,适应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明确工作目标是前提,搞好规划计划有序推进是关键。我们正在研究拟定《“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规划》和《2011年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业务工作要点》,努力将工作分阶段有步骤落到实处。

2. 优化服务管理,贴近教育教学,促进装备使用,有效推进

我们教育装备工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必须始终认清自己的服务地位和服务角色,始终牢记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责,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作风和服务态度。我们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把自身定位于“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服务、管理服务”的单位,不断强化本单位、本系统人员贴近新课改理念意识,增强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做出装备人贡献的责任感。经济工作强调高效益,教育工作也应强调高效益。教育高效益哪里来?既来自教学本身的高效益,也来自教育装备工作的高效益。我们提供的仪器设备是不是好用?我们培训的骨干是不是顶用?我们制订的标准规范是不是科学?我们的装备管理是不是真正起到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效益。今后,我们的工作还要紧紧围绕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去做,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区县、学校、师生的沟通联系,加强对学校情况的深度掌握,了解掌握学校有关实验室、图书馆建设的鲜活经验。还要紧紧抓住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及实验开课水平这个关键环节,指导中小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好实验课,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以落实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和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为契机, 会同相关单位对首都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调研和系统梳理,制订贯彻实施的具体办法,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目前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

3. 深化合作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共管合力,有力推进

促进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轨道,管理、投入、评价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且必须完善机制,这就涉及许多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今后,我们要在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在现有基础上,主动与北京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等所有支撑首都中小学实验教学单位和部门沟通联系,在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的修订、实验室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继续携手合作,共同调查研究,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及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提高,形成共同指导整体推进的合力。

要在新的起点上,有序有效有力地推进我市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发展,首要的是必须切实加强党政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型党支部建设。要认真抓好理论学习,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服务于首都教育装备改革与发展的能力。要始终保持和发扬单位清正廉洁光荣传统,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篇4: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应对金融海啸、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为现在的做法所束缚;清醒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

;清醒认识我县在全市、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方位和水平,不为目前的进步而停滞,从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

到**,大家受到震憾:每年一个10亿元的项目,项目从动工到投产仅一年半时间!在**,我们看到了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的显著效益……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们怎么办?增长点又在哪里?在县委71次常委会上,陈荣高书记提出:谋划明年要做到“十个确保”。意在主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投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万年不是温州,还没有形成“人人都当老板”的“全民创业”氛围,我们只能靠项目拉动。在项目实施上,我们应该学习**、**抓大项目。

当前汹涌澎湃的金融海啸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既是“危机”,就意味着“危害”与“机遇”共存,它势必带来经济格局的大震荡、大改组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对我们引进大项目可谓“天赐良机”。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调整思路,变小分队出击、散兵游勇式的招商为组团招商、高位推进;变引进单个企业为整合上下游企业的产业招商,引进大项目和产业集群。

在工作推进上,陈荣高书记提出的强化“十条措施”,非常全面,都很重要。就招商、安商、富商、实施项目来说,优化投资环境尤为重要。

投资环境是指投资经营者所面对的客观条件。影响和决定投资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一是社会政治因素。国家安定,国泰民安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投资风险小,自然会吸引投资者。二是市场因素。市场是否健全、价格体系是否合理、市场结构与规模如何、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怎么样,都会直接影响投资效益。三是资源因素。如矿产蕴藏量和开发水平、利用状况等。四是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因素。这是投资的循环和神经系统,如交通不便、通讯闭塞,就不能吸引投资者。五是资金因素。包括资金的来源、途径等等。六是劳动力因素。主要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能否适应投资者的需要。七是经营管理水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状况等。

根据我县的现状,县委提出了要着力营造“规划、法治、政务、商务、金融、社会、生态、人文”八种环境。我们认为,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就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就“引进大项目,促进大发展”来说,首要的是打造诚信政府(这里指的是大政府)这个最大、最重要的投资环境。

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近几年来打造诚信政府方面的情况,梳理排查政府的承诺,逐一兑现,取信于民、取信于客商,以起到上行下效的带头作用。

篇5:在全县经济工作务虚会上的发言

县财政局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财政部门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2009年主要工作

(一)强化征管抓增收。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加强与国、地税的沟通和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收入征管,提前 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实现了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9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面亿元,比上年增长 %。

(二)加快支出保重点。优化并加快预算支出进度,保证了工资按时发放、机构正常运转以及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的需要。1—11月份财政支出 亿元,增长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分别完成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分别增长 %、%、%、%。省28项民生工程上级资金 亿元和县级配套资金 亿元全部拨付到位。预计2009年全县财政支出 亿元,比上年增长 %。

(三)全力筹资助发展。发挥国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1多渠道融资支持基础建设,已向银行融资到位 亿元,在途资金 亿元。争取经济建设和支持企业发展项目 个,资金 亿元。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到中央和省级项目 个,资金 万元。

(四)深化改革促规范。一是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大力支持扩权兴乡强镇改革工作。二是加强国库支付系统硬件建设,实现了财政、国库、银行、单位业务联网。三是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全年采购金额达 万元,节约资金 万元,节约率 %。四是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按时、按质完成2009年全县种植业、养殖业投保任务,并切实做好理赔工作。五是试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投入财政资金 万元,实施村级道路建设、水利兴修等项目 个。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国投公司运营还不到位,融资能力有待提升;二是乡镇财务管理还不到位,乡镇财政建设有待加强;三是支农资金整合还不到位,整合试点工作有待深入。

二、2010年财政工作措施及预算收入安排建议

(一)财政工作措施

2010年,县财政部门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概括为:围

绕“一个中心”、深化“二项改革”、实现“三个确保”,做好“四项工作”,达到“五个转变”,具体是:

围绕“一个中心”:即以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中心,大力组织税收征管,注重财源建设,促进我县财政实力在全省争先进位。

深化“二项改革”:即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改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化以兴乡强镇扩权工作、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干部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确保重点支出和民生工程资金配套;确保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和新城区建设需要。

做好“四项工作”:即利用国投公司融资平台,切实做好融资工作;利用产业和区位优势,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各种有利关系,切实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利用财政规范化建设机遇,切实做好乡镇财政工作。

达到“五个转变”:一是正确处理增收与减税的关系,分解落实各项财税考核指标,确保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二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

篇6: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深受启发。我认为,本届县委、政府抓经济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全县经济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的成绩是全县人民有目共睹的。下面,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结合我们组织工作的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适应新的形势,做好组织工作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我县经济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环境。作为组织部门,明年我们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坚持创新,应对入世,全面做好组织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高效服务。一要强化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素质。我们作为县委管理干部的职能部门,要不断更新干部培训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专家授课、外出挂职锻炼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涉外经济贸易知识培训,提高对外经济决策能力。目前,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中,熟悉对外贸易知识的人较少,能够组织开展对外贸易经营的干部更少。因此,我们必须有侧重地加大对领导干部进行对外经济贸易知识的培训,包括与世贸组织交易规则相关联的国际贸易术语及贸易习惯,还有解决有关争议的国际经济法则等,不断丰富和完善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尽快培养造就一批外向型干部队伍。二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入世后,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将会大量增加,在保证其按世贸组织规则享有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其内部开展党的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要物色、培养、储备一批素质和能力适合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党员骨干,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扩大组织工作的覆盖面。三要转变职能,服务为先,减少干预。“入世”后,面对的将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这就要求领导机关转变旧的行政管理职能,立足于宏观调节和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我们组织部门,要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促进行政机关对经济发展实行粗放式管理,防止行政管理的细化,对企业不设卡,多服务;不干预,多协调;不封闭,多引导。同时,要在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四要留住人才,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逐步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建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有利于人才进出的良好机制。说到底,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留住人才更是当务之急。据统计,近十年来,夏津县共考出本科生1427名,毕业后回原籍的不足10,形成了人才严重外流的恶性循环。入世以后,人才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出入更加自由,寻求留住人才的思路和途径也应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要通过发展事业,优化环境,改革制度,提高待遇,融洽感情,实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吸纳和稳定人才,应当是最基本的留人良策。五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党建。继续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大力推行“两推一选”,逐步达到支书、主任一人兼,是先后进村整顿新突破;扎实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强力推行“两会两公开”;继续选派优秀乡镇干部到农村任实职,加强对驻村工作组的管理、监督,解决好所驻村庄的突出问题。六要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落实责任,真抓实干,把县委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要关心群众疾苦,改善群众生活,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狠刹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全县大局稳定,为我县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二,面对入世新形势,对经济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在农业上,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示范引导,典型带动。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我认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重点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要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快特色乡、产业村的建设,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在棉花上,要换个种法,提高棉花质量,发展高效植棉业;在粮食上,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科技含量;在良种上,要创出自己的品牌,走育、繁、销一条龙的路子;在果品上,要提高优质率,扩大果品出口;在畜牧业上,要突破技术壁垒,推广畜禽良种;在蔬菜上,要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做好精深加工文章。同时强化农口部门的服务功能,给农民提供土、肥、水、药、种、技术等服务指导性措施和信息,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把握市场,盯着市场种地。二是在工业上,要立县抓骨干,民营为重点。要想改变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的局面,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走开放之路,大上工业,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升工业经济的水平。所谓立县抓骨干,就是要继续重点

篇7:湖云乡在全县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XX年以来,全县教育系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县目标,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工作,创建全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示范县,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全省教育督导考核优秀单位、全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回顾今年以来的工作,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难奋进,XX年工作亮点纷呈

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强化一把手校长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责任,充分发挥校长、专职督学等课堂教学过程监控作用,创新“线、片、体”三结合教研模式。国家、省、市级中小学课堂教学大赛24人获奖。县直属机关幼儿园被评为省级一类园。8所中小学参加全国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深入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出台民办学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校车安全整治工作。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结对合作,15名校长到庐阳区挂职锻炼,开展116次交流活动。新型农民培 训典型案例《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学习的“五化”模式》,在全国第二次职业教育工作会上做经验交流。

坚持立德树人。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小学生讲故事、中学生演讲比赛和主题征文活动获市一等奖。合肥工业游、研学旅行扎实推进,连续三年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活动和各类志愿者活动。举办体艺“2+1”和社团成果集中展示活动。器乐演奏《红色娘子军》参加安徽省“同铸复兴路,共圆中国梦”校园文艺活动。成功举办XX年全县初中男子篮球赛、第四届全县小学生运动会、第六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等。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力推进“学规范、强师德、提质量、促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名师风采”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争当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安徽省最美乡村教师”唐权友老师走进省教育厅中心组学习会报告事迹。举办“我的中国梦”征文、演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全县教育系统“道德讲堂”巡回宣讲45场。举办第七届教师岗位业务大练兵活动。评选表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15人。招聘新教师272人。创新机制平稳公开选招选调教师。校长、园长、教师等各类培训6400人次,全面提升优秀骨干教师教学管理水平。

改善办学条件。推进37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79所标准化达标学校教学装备配备。编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按时完成学校网络信息点布设。提前并超额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新建、改扩建10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7个建设点、58264平方米的教师公租房竣工。北城世纪城、凤麟兰庭和北城力高学校建成招生。下塘中学积极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合肥汽车机械技术学校创“国重”稳步推进。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示范县,以全省第一成绩向教育部推荐。

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受益学生54950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得到充分保障。发放中职、普高国家助学金593万,校内资助资金235.7万元。组织实施滋蕙、励耕、雨润项目计划。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流程创新、平台建设、诚信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

抓好全民健身。建成群众体育健身工程84个。举办“环保”杯XX年县直机关干部乒乓球比赛、第三届象棋争霸赛和第三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少儿趣味运动会等。我县教师在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3所学校荣获“XX—XX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学校”称号。

落实教育督导职责。成立县教育督导工作委员会和6个督学责任区。选聘专兼职督学、特约督学21名,对县域内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实现全覆盖。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自评。创建素质教育示范校15所。多家省级媒体报道我县教育督导工作。

二、抬升标杆,夯实基础,XX年在创新管理中求跨越

XX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创建全省教育强县为载体,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创新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方针,突出创新管理,狠抓工作落实,促进XX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持续发展。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围绕“高效课堂”,重点强化课堂教学效率。抓好教学常规落实。完善教研员教学联系点制度、送教下乡制度、随机听评课制度,提升过程管理的质量与水平。狠抓高考冲刺,力争大幅度提高本科达线率。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持续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提质量、促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成长杯”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整合资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制定出台偏远学校教师交通、生活等补贴政策。创新完善教职工有序流动工作机制。探索推进教师无校 籍管理和区域内艺体教师统一排课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做好“体育、艺术、科技2+1+1项目”工作。举办XX县第五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强化教育内涵发展。注重特色建设,增强发展内涵,打造XX教育品牌。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对薄弱学校实施提升工程。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投入,落实资金配套,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梅冲湖学校、岗集初中、岗集二小,半岛一号、北城世纪城、阿奎利亚等小区配套学校建设进度。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小学生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试点。做好教师公租房租住到户工作。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积极推进县汽车职业技术学校创国家重点、县商务职业技术融合办学。

促进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学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开展保教专题培训。以均衡发展和轻负高质为抓手,推动中小学办学水平的高质量均衡;聚焦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全面完成37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举办XX县XX年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

处理好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迎接省级评估及 国家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做好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严格执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完善普通高中定向招生指标的分配办法,引导生源合理流动。加强对民办教育监督指导。规范整顿无证幼儿园。抓好规范教育收费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运营、财政奖补”模式,试点推广校车运营机制,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确保农村原民办教师教龄补助发放到位。加大教育督导力度,强化结果运用。

篇8:劳保局干部在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上午散会前,**书记给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达了一个命题,怎样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由于思考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着眼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高,责无旁贷。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想从三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个课题的粗浅认识。

一、充

分认识人力资源的含义和重要性,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所谓人力资源指的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广义上说,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生物性——人是的活的资源,不同于资本资源。

2、能动性——人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力性,工作目的性强。

3、时效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本不同,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4、结合性——两个人在一起工作发挥的作用,并不等于两个人发挥作用之和,可能产生1+1>2,也可能产生1+1<2。

5、依附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和新增价值的创造,必须在劳动中得以体现。

6、增值性——对人力资源素质教育投入越多,效益提高就越快。

人务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人力资源是构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力资源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道德水平,有利于更新观念和转变生活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人力资源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并保持竞争力的特殊来源。

4、人力资源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5、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依靠。

二、清醒认清我县人力资源现状,不断增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紧迫感

近些年来,我县人力资源素质得到了逐步提高,各种人才不断增多,据统计,2008年我县人才是这么一个状况:

全县人才总量12725人,人才总量占人口总数的3.34%。

其中:党政人才1576人,占人才总量的12.38%;

国有经济企业管理人才45人,占人才总量的0.35%;

国有经济专业技术人才40人,占人才总量的0.31%;

国有事业单位管理人才788人,占人才总量的6.19%;

国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4780人,占人才总量的37.52%;

技能型人才1725人,占人才总量的13.55%;

非公有经济组织人才882人,占人才总量的6.93%;

非公有社会组织人才1038人,占人才总量的8.15%;

农村实用人才1851人,占人才总量的14.54%;

高层次人才264人,占人才总量的2.07%。

我县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下面我想就农村劳动力状况向各位作一个介绍:

去年下半年,按照吴新雄省长建立“两个合同、三个台帐”的要求,在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县12个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4.2万人。

1、从数量上看,全县14.2万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的近8万人,其中境外400余人,省外6万余人,省内7千余人,市内1万余人。另外未转移有就业愿望的只有5千余人。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县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劳动力8.1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女性劳动力6.1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

3、从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5%。

4、从就业情况看,目前我县转移出去的近8万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20%,有近6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今年我县争取上级拨付的培训资金100余万元,用于城镇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较好地完成了5000余人的培训,同时正在为1200余名受训人员免费办理技能鉴定。

2009年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二年,我们将围绕“招的进,学的好,出的去”的培训目标,加强培训各项基础建设,目前已在工业园与康欣机械厂、育新服装厂等处设立实训基地。同时开展特色实用项目的培训,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拓宽转移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在具体做法上,努力做到:

1、点面结合。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一是开展重点培训,即以本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培训为重点。针对本县工业园区企业存在“技工荒”和农村有转

移就业愿望的特点,加强与园区管委会的合作,根据园区用工所需工种信息,组织开展企业用工一对一的专项培训,解决我县企业“用工荒”难题,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提高培训就业率。二是实行全民培训。对全县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分期分批进行科技、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生产经营和创业就业能

力。根据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分别进行专业技能和一般技能的培训,使他们百分之百接受培训,提高就业率。同时,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和信息收集,完善资源台帐,实现动态管理,做到农村劳动力培训有的放矢。

2、灵活办班。近几年来,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发现,虽然我们组织的是免费培训,可培训机构或培训班的现场离受培训的农民驻地较远,吃住行开支较大,培训成本较高,往往难以招到学员,使得办班效果不很理想。因此,在办学模式上,我们将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采用基地办学与流动办班两种方式,既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又组织到施工现场进行技术练兵。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服务农民,方便学员,实行流动办班,将培训班办到乡镇乃至行政村,利用乡镇现有技能培训学校和中小学学校场所进行培训,让学员学习在当地,吃住在家,既极大地方便学员,又降低了学员参训的费用。真正使全县有转移培训愿望的农民都能进的来培训,实现充分就业。

3、订单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实现转移就业。为确保培训对象能够走的出去,在组织实施培训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实行定向、订单、培训,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民。一方面,要针对县内企业用工特点,根据企业用工培训合同,或用工单位岗位需求组织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重点工种为电动平车工、电工电焊工、数控机床等紧缺工种,为企业培训合格的产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进村入户调查登记,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存在的差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的问题。通过订单培训减少培训的盲目性。

上一篇:红日高照新居户 乔迁新居对联下一篇:市场调研报告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