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惜为话题的作文

2024-04-14

以惜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0篇)

篇1:以惜为话题的作文

有人形容自己是一片孤独的落叶,却忘了他拥有满地的阳光;有人报怨自己一无是处,却忘了他拥有健壮的体魄;有人哀叹自己命运多舛,却忘了他拥有精彩的生命对于我们所得不到的,为什么总有人往死里想?对于我们所拥有的,为什么却有人视而不见?

(一)珍惜拥有的人是明智的

有一个残疾人,他怒气冲冲跑去质问上帝,为什么没给他一副健全的体魄。上帝什么也没说,给他介绍了一位朋友,这人刚死了升天不久。这个人对残疾人说:“珍惜吧!至少你还活着。”有一个官场失意的中年人去质问上帝,为什么没有给他一帆风顺的仕途。上帝将残疾人介绍给中年人,残疾人说:“珍惜吧!至少你还有健全的体魄。”有一个自认为历经坎坷的年轻人去质问上帝,为什么没有给他无忧无虑的青年时期。上帝于是将中年人介绍给他,中年人说:“珍惜吧!至少你还年轻。”

是啊!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吧,朋友!你要知道,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样会为你开一扇小窗,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人是明智的,因为他懂得如何利用好他的小窗,如何透过小窗,去接受更多的阳光。

(二) 珍惜拥有的人是快乐的

拥有三天光明是快乐吗?海伦・凯勒会告诉你;拥有活动的身体是快乐吗?史蒂芬・霍金会让你坚信;拥有正常的听力是快乐吗?贝多芬会让你承认。

美国有一位妇女,她似乎一直都是倒霉的象征,她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失业,甚至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命运让她深信上帝是不公平的。可有一天,当她去储存室取小东西时,却一不小心被反锁在了里面。靠着可怜的一点食物,一本法语词典和一丝门缝里透过的光线, 她居然奇迹般度过了二个月,并最终获救!当她接受完治疗后,她愉快地给记者们说:“哈!我发现原来我从前的经历都是那么可爱,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我现在已经学了一点法语,我准备继续学习它,成为一名法语翻译。”

快乐的理由,也许不止一点,但珍惜拥有的人,却一定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淡泊了对物欲的追求,使心灵中纷繁错杂的欲望中得到了解放,得到了彻底的自由。

珍惜拥有,做个明智的人,做个快乐的人!

篇2:以惜为话题的作文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为奥利弗打抱不平,为什么坏蛋非要加害这可怜的孩子?为什么好人总要受这么多磨难?不过,好人终有好报,恶人就会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坏事就一定会有报应的。最初奥利弗身处险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幸福生活,他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多么渴望能有一个能够疼他爱他的人啊,那时的他,就像是坠入深渊的小鹿,一声声哀鸣回荡在黑暗之中,在那布满忧伤的眸子里,却饱含着不屈与希望,他坚信,总会有一天,光明的锋芒会让一切黑暗都消失地无影无踪,而他,会拥有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幸福。正是这种信念,使他用生命与黑暗奋斗到底,最终摆脱了噩梦般的生活,过上了快乐美好的好日子,把幸福牢牢地抓在了手中。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和奥利弗一样不幸的孩子,他们承受着痛苦,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也需要关爱好帮助。我相信,好人总会有的,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美好,不幸的人就会少了。

最近青海玉树的大地震让无数人无家可归,很多很多的孤儿像奥利弗一样无依无靠,失去了亲人,生活没有保障。这时候的他们正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滴水也能汇成大海,捐款箱里的一元一角,都饱含着大家对灾区的关心和爱。

篇3:话题作文的创新思路

一.揭示象征含义, 进行创新思维

对于话题作文中提到的事物要借助想象的力量, 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 赋予特殊的内涵, 可以获得立意上的创新。

例如,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 可以从桥本身的作用出发, 揭示其中的许多象征意义。桥, 是绝处逢生的一条通道, 当你要摆脱困境, 度过灾难, 你一定期望眼前有一座能使你峰回路转, 顿入光明之地的桥。从这点出发, 就可挖掘出“桥”的许多象征性的特殊内涵:母亲是桥, 她是赋予我们生命的桥。父亲是桥, 他是培养教育我们, 使我们形成高尚人格的桥。老师是桥, 他们指导我们摆脱愚昧和无知, 不断地追求科学知识, 实现远大理想的奉献之桥。朋友是桥, 是一座用世界上最可贵的感情筑起的友谊之桥。自己也是桥, 是一座特殊的桥, 独立桥, 透析和反省自我的桥。还可以揭示许多:“心桥”, “智慧的桥”, “命运的桥等”。

二.拓展思维领域, 进行多角度创新思考

面对一个作文话题, 思维不能只走一条路, 要呈“辐射”状态展开思维, 即从事物的每一个方面, 每一个特点, 甚至每一个因素出发, 展开思考、联想, 这样一条思维射线的落点, 就可能产生新的立意。

例如, 以“树”为话题展开思考。从种类方面想, 有松树、柏树、柳树、白杨树等。就白杨树而言, 可从形体方面想, 她高而挺拔, 迎风搏斗, 不屈不挠, 形如边防战士, 毫无怨言的坚守在边境上, 站岗、放哨。这就是一个新的立意。从长势看, 他枝枝叶叶向上, 紧紧围拢, 这不象征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精神吗?由此可以引出一个观点:团结就是力量。

这种思路, 是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展开思考, 多一条思维的射线就多出了一条立意。

三.展开联想, 进行创新思考

这种创意思考, 不直接从事物本身去想, 而是通过联想找到与原事物相关的事, 这些相关的事都以原事物为圆心, 写作时, 在外围圈上任找一个点展开来想, 就可能产生新意。

如以“墙”为话题写作文。我们先找到许多与墙有关联的事物, 例如睹墙忆事, 可以回溯历史;托墙思人, 可写亲友挚情;托墙寓意, 可以抒发生活激情;借墙说理, 可以阐述事物真谛;可表现长幼间观念的差距, 描述同辈间感情的隔膜等。这样去想, 思维就开阔了, 立意的层面会多起来。

四.突破局限, 进行创新思考

对于有些话题要突破局限, 用新的观念去审视它, 阐述出新义。如以“路”为话题写文章, 要写出新意, 关键在如何看“路”写自然之路容易雷同, 如果突破局限去想, 可以写“一条充满孤独之情的夜归路”“爱心资助的求学路”“羞愧与希望交织的复读路”“榜上无名的脚下路”等。还可以再拓一步去想, 由“就业之路”表述调整心态再就业并不难的道理;由“泥泞路”阐述“平路脚印浅, 泥泞脚印深”的人生感悟;由“跌过跤的一段路”比喻“走出人生挫折”等。

五.反向立意, 进行创新思考

面对一道作文题, 人们通常都是顺着题目的意思去写, 顺着命题人的意图去写, 这是一种求同思维, 难以出新。其实可以发挥求异思维, 反着命题人的意图去写, 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该肯定。例如以“雪”为话题来写作, 若从正面思考可赞美它的洁白、纯净等。若从反面去写, 可批判它的虚伪, 掩盖了污泥浊水, 粉饰了虚假的现状;也可以批判它的冷酷无情等。

创新求异要遵循一条原则, 就是合情成理。不是所有的命题都可以逆反去想, 有的已是一条公理, 表述又很确定, 就不能为求异出新而去否定。

篇4:如何缩小话题作文的话题

一、缩小外延使之具体

所谓外延,就是概念的范围。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以增加内涵而达到缩小外延,使写作内容变得具体、明确。

在添加一些限制性成分后,文章选材、主题或中心论点的指向会更加明确和集中,极便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有机展开。如话题为“诚信”,那么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写作需要,在它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些定语,就使话题变成了下面一些文题:“爸爸的诚信”、“一位卖鞋老板的诚信”、“一个农民工的诚信”等。如此对话题进行限制,它的外延就缩小了不少,写作内容也明确了许多,考生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应用示范:生活中我们见过多种形状、多种色彩、多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有形的、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缩小话题外延:

绳——一根绳——-根细绳——一根栓在木桩上即将断裂的细绳。

绳——一根绳——一根粗绳——一根挂在悬崖上摇摇晃晃的粗绳。

绳——根绳——根长绳——一根牵在孩子手中悠悠荡荡的长绳。

绳——根打了套结的绳——一根挂在高高的绞刑架上的绳。

绳——根无形的绳——一根在我心灵上打了一个死结的绳。

二、扩展话题使之成句

即将话题扩展成一句话,从而使话题的范围具体、清晰。如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诚信归去来》《丢弃“诚信”之后》《诚信无价》等,就是如此。又如作文的话题是“战胜脆弱”。这一话题采用缩小话题外延法并不奏效,然而使用扩充话题成句法来化小却十分合适。如可将话题扩充为“战胜脆弱才能有所成就”、“我是这样战胜脆弱的”、“战胜脆弱对我尤为重要”等等。把话题扩充为一句话,话题的内容范围就变得更具体、更明确,有利于从小处、实处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大题小作”,“虚题实作”。

三、多点设问使之化小

所谓多点设问话题就是围绕话题进行多方面的设问、自答,从而缩小写作范围、开通写作思路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作文的话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该话题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化小显然不行,但当其采用多方设问话题法时,就可以这样来化小: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问题的标准、角度不同),何种原因造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出身、地位、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如何看待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些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经过对话题作如此多方面的设问和自答,写作内容的范围就逐步地得到了缩小,写作思路也逐渐地明朗起来,最终即可实现话题化小的目的。

应用示范: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好这篇文章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同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例如,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四、多角度梳理使之细化

因为题目或者材料往往不是单义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出多个小的话题,使大话题进一步细化。比如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经过认真梳理,就会发现这个话题包含了一个“四维结构”:一维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维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维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四维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再综合这四个维度,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可以得到如下八个小话题:“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错误或肤浅”;“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错误或肤浅”;“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造成感情上的亲近/疏远”;“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造成感上的亲近/疏远”等,反之,从处理问题的角度考虑,又可以类推出另外八个小话题。

篇5:后话题作文的前瞻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伴随着话题作文“三自”而来的, 又恰恰是若干不确定的毛病, 包括立意的似有似无、文体的亦此亦彼、行文的若即若离等。基于此, 话题作文的命题也由毫无任何限定的单一概念型话题, 如:诚信、转折、纪念, 调整为带有一定限制性的短语型话题, 如:心灵的选择、双赢的智慧、生无所息或生有所息, 并进一步调整为更具指向性的关系型话题, 如: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人文素养与发展、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随着语文高考话题作文的出现及调整, 有关应试的研究、技巧、训练也如影相随以至登峰造极。宿构、套作渐变为话题作文难以精确评价的痼疾。譬如:从任意一位先贤或名人的言谈举止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诚信”的力量, 感觉到“心灵的选择”的意义, 感悟出“人文素养与发展”的重要, 进而感慨“生无所息或生有所息”和“双赢的智慧”。难怪有人说:逮住一个人, 写出一篇文;设定一由头, 扯着话题走。

在经历了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之后, 话题作文已不声不响地开始淡出。实行分省自主命题以来, 话题作文更是渐行渐远, 特别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的这几年, 话题作文已形单影只, 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间, 全国各地分省命制的高考作文题中, 就只有个别省市以话题作文的形式来命题。很明显, 语文高考的“后话题作文”已经到来。但是, 前前后后将近十年的话题作文, 其影响早已超出高考的范围, 不仅高中生直接受其影响, 就连中考乃至小学的作文训练也时有话题作文的影子。尤其是话题作文对学生写作的文风、文品、文思、文脉的负面影响都大有积重难返之势。在毫不贬低话题作文开拓、进取、激活、创新的历史价值的同时, 面对当前学生作文的现状, 我们也应该前瞻性地反思话题作文的贻害, 以利更为准确地认识作文教、学、考的症结所在。

首先是审题立意的泛化。

由于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与话题有关”、“在话题范围之内”, 结果是以简单的是非认定或者宽泛的认知评价来言说话题成了一条捷径和套路。写议论文, 多从正确和错误、应该和不应该、能够和不能够等几方面做表态式的议论, 假如话题本身的大是大非很明确, 一文的立意也就基本框定了, 假如话题较为“中性”, 就可好可坏来个双向立意。如果写记叙文, 则只要所言之人或事属于话题的范畴即可, 哪怕与话题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可给它贴上话题的标签。话题与立意之间若即若离的结果, 使作文的审题立意渐进为一种泛化的预设。

其次是文体意识的淡化。

话题作文对文体的解禁, 一开始就一步到底, 即“文体自定”。既然“自定”, 那也就是说, 不管写成什么样都可以自由地确定这就是一种“体”, 当然也就无所谓统一的规范的标准了。由于无论怎么写都可以算作是“本人自定的文体”, 结果叙非叙、议非议的四不像作文大行其道。待到发现文体的体貌已严重失形, 赶紧将有关文体的要求改为“文体自选”, “选”当然只能立足于已有的规范的文体。可是, “文体自定”所造成的信马由缰已变成了无从驾驭的脱缰之驹了。话题作文淡化文体意识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第三是行文结构的弱化。

立意的泛化、文体的淡化必然使行文结构要么套路化要么随意性。最典型的就是采用“~~是A、是B、是C”或“~~可以A、可以B、可以C”的模式, 其中, ~~为可任意更换的话题, ABC则是预设好的并可以形成关系的诸如精神思想、行为目的、结果影响等等说法。这种提前的预设或说法, 使三段式的评说和议论变成了一种既无的放矢又不明究理的空架子。只强调围绕话题, 上下文用叙取议, 既不关照彼此, 更不注意远近, 段与段说东道西, 既不考虑深浅, 更不分析松紧。“意识流式”的结构泛滥, 思路是一个大问题。

第四是语言表达的异化。

话题的宽泛使语言表达的着力点变得既无需琢磨又难以确定。无需琢磨是指话题本身的属性很“稳”, 难以确定是指话题发散的边缘极“广”。两种情况都使作文在对话题诠释、演绎、阐发时完全可以若即若离。于是, 不伦不类空灵浮泛的议论或抒情大行其道, 具体表现为, 华美的辞藻时不时出现在飘逸的行文之中, 不确定的甚至晦涩的提法、说法置于全文的醒目之处, 貌似富有思想或哲理的排比句凭空而出。但乍看的深刻却不能掩饰从内容到立意的苍白, 甚至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 连作者本人都是云里雾里。

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本身所造成, 或者说是为应对话题作文而生成, 上述思维定势、架构模式、呈现方式等, 无一不深刻影响着作文的教学和训练, 并且从高三层层下压到教学的各个年段, 盛行之时, 就连小学生也写起了话题作文。很快, 话题作文成了任何人都可涉足且只要拉扯就能成文的一种随意性极强的表达。“话题是个筐, 什么都可装”带来的是宿构与套作的泛滥, 这又直接威胁着高考作文评价的公平与公正。话题作文的退出势在必然。

现实的情况是, 语文高考的作文命题已经开始转身, 即由话题作文转向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 可语文作文的教与学却仍然在话题作文的影子下踯躅。那种把命题当作话题, 从材料提取话题, 尔后一切皆按原先话题作文的模板加以复制的作文随处可见。譬如要求以“绿色生活”为题作文, 类似于“绿色生活, 要有理想来指引;绿色生活, 要用精神来支撑;绿色生活, 要靠知识来实现”的泛化式议论就铺天盖地而来。给材料作文, 就从材料的某一方面推出一个说法, 再以该说法为话题作文。不难看出, 背离命题和跳脱材料的作文很多时候都是话题作文的习惯性动作在作怪。

以伪深刻来掩饰真苍白, 用空论道来替代实见解, 这已成为当下高考作文虚空的通病。病之根乃应试的急功近利, 病之源则是冲着作文考试的等级标准揣摩得分之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种影响至今难以消弥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就是授技法讲对策的作文教学和训练, 曾在话题作文的考试中颇见成效。如此的作文教学和训练, 败坏的显然已非写作本身, 其对学生文风、文品的误导都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结果是, 题目稍为“玄虚”一点, “大而空”的作文就滥;题目一旦指向或贴近生活, “小而假”的作文就多。

篇6:话题作文的写作

关键词:话题、话题作文、审题、命题材料

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以某个话题为中心而展开的作文。话题出现之前,常常是一段文字材料。如:

07年山东淄博卷话题作文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以“美就在身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又如:

08年云南中考仿真卷(一)的作文题在话题“敞开心扉”出现之前,用了两百多字来讲述打开窗户就可以得到阳光的故事。引用这么多的文字。其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引出话题。

二、如何完成话题作文

(一)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审题的正误关系着作文的成败,如何审题?首先是审阅材料,审阅材料的内容意义。材料的意义表现形式常常有两种:一种是显而易见的,一种是隐晦含蓄的。隐晦含蓄的,可倒过来用话题来促进对材料的理解。

1、显而易见

2007年湖北随州的中考作文是:

追求并享受快乐,是每个人的梦想。快乐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快乐在学习、工作的辛勤汗水中;有人说,快乐在关爱、沟通的温暖情意中……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个作文题所牵涉的文字材料的意义很显露、很直接、一目了然,就是谈“快乐”的。

2、隐晦含蓄

2007年江西中考作文则是这样: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请以“磨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自选。

这个作文题中,用来引出话题的材料内容讲述的是高僧用温水冲茶和用开水冲茶的事。用温水冲出的茶喝起来无味;而用开水反复冲加的茶却是香气四溢。这则故事的言外之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用下文中的话题“磨炼”来帮助一下,这一借助,的确让我们对故事的内涵理解更深刻了:温水冲一次的茶没有味,是因为温水的温度不高,对茶的刺激不够;只倒一次水,对茶的冲击不够。而用开水加三次冲出的茶芳香、沁人心脾,那是因为沸水的温度高,对茶叶形成强烈的刺激,连加三次沸水,对茶叶的冲击很大。这里的刺激、冲击、沉浮就如同是人生经历的磨难困苦和大起大落。如果人生如茶,那么经历的困苦越多,人生才越有味。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分别提出两个话题

材料1:①智者说:“将一份痛苦分给别人,便得到两份的痛苦;将一份快乐分给别人,便能得到两份快乐。”

当你无私地给予,你便会加倍地得到精神的欢愉。会分享的人,是幸福的人。

话题是:

材料2:②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相互勾心斗角。一天,老国王把十个儿子都叫到身边,拿出十支箭来,让儿子们每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紧紧地把它们捆扎在一起,再让十个儿子去折,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十个儿子都明白了老国王这样做的目的。

话题是:

(二)命题

命题就是拟定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关系着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题目的恰当与否同样关系着作文的成败。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去命题呢?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命题:

1、直接引用话题

如“从头开始”、“走进和谐”、“分享是美丽的”如此一类意向较为鲜明的话题都可直接作为作文题目。

2、抓住话题中关键的词来命题

如:话题是“力量”

题目可拟作:

“宽容是力量”

“微笑——成功的力量”

话题是“心灵的距离”

题目可拟为:

“流淌在心灵的乐曲”

“心与心的距离”

3、以材料的主旨来命题

上述材料2(国王叫儿子折箭的故事)引出的话题宽泛地讲是“力量”,针对这个材料之下的话题作文,在拟题过程中,可以以材料的中心“团结就是力量”来拟题。

4、用跟话题相关的妙句来命题

以“美德”为话题作文

题目可拟作:

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与人方便,方便自己”

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磨炼”为话题作文

题目可拟作:

⑤“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破茧成蝶”

审题和命题是话题作文的开始,搞好了这两个环节,后面的选材和组材便有了思路。

①http://zxl19191919.blog.163.com/

②http://wenku.baidu.com/view/e67790c2d5bbfd0a795673b7.html

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99611.html

④出自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初中生古诗文必读》116页

《竹石》,晨光出版社

篇7: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想知道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 要弄清话题作文的结构。请看以下几个题目:

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注意: (1) 立意自定; (2) 文体自选; (3) 题目自拟; (4) 不少于600字; (5) 不得抄袭。

题二、请以“窗外”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 标题自拟, 文体自选, 不少于600字。

提示:“窗外”的世界是五彩斑澜、纷繁复杂的。写“窗外”自然要写窗外的景象, 窗外的人, 窗外的世界。把窗外的这一切有机地联缀在一起, 进行合理的安排, 恰当的选材, 巧妙的分析和议论, 便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

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珍珠 (黎巴嫩) 纪伯伦

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我身子里有一颗东西, 很痛, 它又重又圆, 我真苦恼。”它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道:“赞美天空, 赞美大海, 我身子里没有痛苦。我里里外外完整无缺, 安然无恙。”这时, 一只螃蟹正好走过, 他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 便对那只里里外外完好无缺的说道:“是的, 你的确完整无缺, 安然无恙, 但你要知道, 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我们知道:人类的丰收成果、辉煌业绩、伟大事业, 往往要历经磨难走过痛苦的征程才能取得。你有过痛苦的经历么?对痛苦有何认识?

请以“痛苦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或记事, 或议论或抒情, 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1) 立意自定; (2) 文体自选; (3) 题目自拟; (4) 不少于600字; (5) 不得抄袭。

题四、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 二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请以此两句俗语或其中一则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 标题自拟, 文体自选, 不少于600字。

题五、我们的生活、学习、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 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 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 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

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注意: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600字

题六、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 问道:“青蛙哥哥, 到河边去, 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 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 还是没走到河边, 后来, 螃蟹遇见了青蛙, 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 你却横着爬, 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1、细读寓言故事归纳出一个观点, 或扩写成螃蟹问路的故事, 或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想, 或议论社会现象, 写一篇文章, 体裁不限。2、题目自拟, 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炼主题, 全文不少于700字。

观察上面几个题目, 不难发现, 话题作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四类:

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材料——话题——要求;提示语——话题——要求;话题——要求。

我们把第一个类型称为完整型, 其余的则称为非完整型。以完整型话题为例, 审题的方法就是审材料、审提示语、审话题、审要求。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审材料。

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词语, 明确命题者的出题意向。

比如题一的材料, 从中我们找出的关键句子是“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我们找出的关键词是“大自然、精神家园”。题四的材料, 蕴藏在其中的关键词是“合作”或与此相关的词语。

第二步、审提示语。

从提示语中确定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如题目二的“提示”, 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要“写‘窗外’的自然, 要写窗外的景象, 窗外的人, 窗外的世界。把窗外的这一切有机地联缀在一起, 进行合理的安排, 恰当的选材, 巧妙的分析和议论, 便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题目三更明确要求写“对痛苦有何认识”, 而且是“历经磨难走过痛苦的征程”之后“对痛苦有何认识”。

第三步、审话题。

这是话题作文审题的核心步骤。较长的话题可用比较法、化繁为简法来审题;独词话题则用添加前后缀、引申法进行。

“自然与心灵”、“我与空间”、“痛苦的价值”都是较长的话题。我们用比较法来审“自然与心灵”、“我与空间”两题。比较法就是用自己的题目与原话题进行比较, 明确其中内容。“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什么样的心灵能够欣赏自然”、“伟人眼中的自然”、“自然对心灵的影响与促进”……用这些题目与原题“自然与心灵”进行比较;“我的空间”、“我需要的空间”、“我的需求”、“我的未来”、“空间的局限”……用这些题目与原话题“我与空间”比较, 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话题的关键、范围了。当然, 还可以用化繁为简法来解决较长的话题, 如“痛苦的价值”。这种方法是找出题眼, 找出词语的主次。“痛苦的价值”的中心词是“价值”, 限制词是“痛苦”。再如, 以“生活中的方西瓜”为话题、以“学会说‘不’”为话题、以“为别人喝彩”为话题, 这几个题目的题眼分别是“方西瓜”、“说‘不’”、“喝彩”。比较或找题眼之后, 学生对题目的把握自然就胸中有数了。

独词话题如“窗外”, 就给其添加前后缀, 比如:窗外的世界、我的窗外、记忆中的窗外、神秘的窗外、窗外的人、窗外的朋友、窗外的天空、窗外的梦想……添加前后缀, 或者让学生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引申后, 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作文, 就是很简单的事了。

对于以材料为话题, 关键在于读懂材料, 比如题四“请以此两句俗语或其中一则为话题”, 可参考前面“审材料”相关内容。要注意的是, 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与生活联接最紧密的方面去写。

第四步、审要求。

审要求, 就是要求学生不要违规, 字数、规格、文体、范围等都要符合要求。比如题三的“注意”;题六的“要求”,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

篇8:中考话题作文的创新

一、把握材料。立意求新奇。

例:幸福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但因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于幸福,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幸福的呢?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针对此话题作文,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化大为小。“幸福”是一个大而空的概念,如果就此写开,文章一定会空而无物、苍白无力;而把它“化小”,则会使材料容易把握,立意明确。(1)限制法,即在话题词语前加上必要的修饰或限制成分,使话题变小。如“不可思议的幸福”、“老张的幸福”、“妈妈幸福的一生”、“一个平民心中的幸福”等,这样一限制,作文就容易多了。(2)置疑法,即用设疑的方式把话题变小。“他真的很幸福吗?”、“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幸福离我们有多远?”等。这样设疑后,话题的中心或主旨就已经呼之欲出了。(3)联想法,即围绕话题进行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从而使话题变小。如“幸福从哪里来”、“幸福怎样去争取”等,这样,文章的中心就会浮出水面。

2、化虚为实。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往往是比较空泛的概念,在进行构思立意时一定要把它落实到具体实在的观点或主张之中。“幸福”这个话题,可以实化为“吃亏是福”、“有钱不一定是幸福”、“我感到很幸福”等实在的观点,实化后文章的主题或立意就凸显出来了。

3、化抽象为具体。有些隐性材料,难以发现其意旨,只有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明白材料的寓意所在,才可能把握其意蕴,从不同角度去立意。在宽泛的题材之下,不妨适当进行反向、多向思维,别人肯定我否定,别人写熟我写生。尽量做到“与众不同”,文章方才耐人寻味。

二、巧拟标题,文体出新。

如“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可拟下列标题来写作:“吃亏才是福”、“多子一定多福吗?”、“幸福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一切都靠自己来把握”、“珍惜拥有”、“拜金者的下场”等。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表达方式便是一针兴奋剂。一篇话题作文,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加以表现。记叙议论、书信日记、诗文小说等等,究竟采用何种文体,这就要据具体情况而定。看所选材料角度适合哪种文体就用哪种表现,再者看作者本人擅长哪种文体,熟悉哪方面的材料,在不脱离材料范围的前提下采用擅长的文体表现熟悉的材料,自然会得心应手,优秀之作便举手可得。

三、巧妙布局,文采飞扬。

在写家乡题材时,一位学生以《古树作证》为题,写了这棵古树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站立了一个半世纪,古柏树干疮百孔,却虬枝横生,在这棵古树下曾有部队安营扎寨,大炼钢铁时,在这棵树下支过锅炉,合作化时,古树更是集合点……全文以古树为线索,反映小村的历史变迁,而今,小村富起来了,古树旁茶园叠翠,小村茶厂星罗棋布,高速公路由古树前横穿而过……山村的巨变,古树可以作证。匠心到处,尺水兴波,小作者以一棵普普通通的树來反映小村的沧桑变化,以小见大,结构巧妙。作文结构安排不可忽视,语言技巧更应讲究,好的语言在文章中如行云流水,如空中蹁跹的蝶影,如地上缤纷的落叶,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无穷的魅力。文章千古事,语言是载体,语言优美,方能击人心扉,扣人心弦,语言精妙,才可把平常之事、平淡之事写得生气盎然,神采飞扬。在话题作文里,倘能巧妙地借助独特优美的语言表现文章深邃的思想内容,文章则定会妙笔生花,才情无限。

故此,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逐步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灵活运用,把翔实的内容、隽永的语言和华美的结构完美结合,定能写出其个性和风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作文写得斑斓多彩,摇曳生姿,也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走上创新之路。

学生作文道路漫长,需要学生日积月累,走逃生活,需要教师勤于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篇9:话题作文:怎样指导话题作文

写作文就是写生活。要想把作文写好, 需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在选择过程中, 或记叙描写, 以事感人;或夹叙夹议, 表达见解;或纵横联系, 抒发感受;或介绍事物, 教给人知识等。如话题作文:“书可以医治愚昧, 书可以使人聪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冀, 书演示着人类成长的历程;书折射着老师、同学的情义和我们的喜怒哀乐……”要求, 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写作范围是很宽的, 学生恐怕一时无从下手, 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 从具体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们有的叙述自己和书的故事, 表现自己和书的情结;有的抒发感情, 表达自己和书的深刻认识;还有的介绍书的起源和种类, 了解它对人类的贡献……总之, 学生只有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才有可能把文章写成功。

二、给文章拟一个好题目

“题好一半文”,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 通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以“书”或“读书”为话题, 介绍几种拟题方法:1.扩展法。就是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 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 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读书轶事》、《世界因书而精彩》……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一种拟题方法, 同时也使话题由大化小, 便于选材, 利于把握重点。2.想像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像开去, 让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翱翔, 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据此, 以上话题可拟题为《假如世界没有书》, 《22世纪的书》, 《梦幻书海》等。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 拟出人性化的题目, 如《书的自白》、《心灵的镜子》、《书与书柜的对话》等。这样的题目生动形象, 引人入胜。4.引用法。即引导学生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或对它们加以变通, 提炼出精炼、含蓄、意味十足的题目来,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开卷有益》、《无巧不成书》、《说书》等。5.引申法。就是在话题、原意的基础上, 分析它的引申义, 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题目。如“书”可引申为对人类或个人历史的记载, “读书”可以理解为了解人生等, 由此可拟题为《我用心血为自己写“书”》、《书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要善于“吃书”》等。6.悬念法。指导学生巧设悬念, 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 如《你知道书的诞辰吗》、《书告诉我们……》、《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等。

三、给文章安上“凤头豹尾”

小而美的开头, 短而有力的结尾, 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 展示文章的主题。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的方法。 (一) 开头:开门见山。“娘, 您别说了”, 我喉咙涩涩的, “天不早了, 您回去吧!”这是一篇记叙文的开头, 从一位大学生与母亲告别写起, 感人至深, 为全文表现母亲借债送子读书, 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奠定了感情基调;描绘场面。“太阳火辣辣的, 焦烤着大地, 所有的生灵都被烤得昏沉沉的, 整个地球没有一丝儿生气。我们甚至连门都不想出。”通过写景渲染炽热气氛, 以引出英语课和蚊子叮人事件, 具有铺陈之效;抒发感情。如《水仙》开头一段:“水仙花开了。看到它那翡翠似的长叶, 雪片似的花瓣以及它在纤细的花茎上托着的金色的花蕊, 在冰盘的水镜里倒映出一片缭乱而又模糊的光景, 我不由想起一个故事。”这个开头带有比兴作用, 抒情色彩浓郁, 对文中要塑造的女教授形象具有烘托的作用;奇句突起。如《父亲》的开头:“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人, 常常呆望着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这种开头奇峰突起, 语言强烈而动人, 能抓住读者的心理。 (二) 结尾:引发联想。“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 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 一个人轻轻地拉, 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 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 像深深的潭水……”这是《唯一的听众》的结尾, 它像一幅幽美的、感人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 令人陶醉、回味;直抒胸臆。如《父亲》的结尾:“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 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 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 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 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这种结尾在全文叙事的基础上抒发强烈的感情, 不但感染了读者, 增强了文章的韵味, 也提高了文章的品味;首尾呼应。《雪夜》的结尾这样写道:“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 悠悠然然从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形成照应, 既渲染了气氛, 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又使文章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一举两得;自然收束。《高尚的施舍》以母亲和已成为董事长的当年的“乞丐”的对话结尾:“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此结尾突出了母亲自强的性格, 清新自然, 水到渠成, 毫无造作之嫌。

当然, 文章有不同的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但文章有法而无定法, 只要加强文学修养并灵活运用, 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开头结尾, 给文章增添色彩。

摘要:话题作文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作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指导学生写出新颖、深刻、感人的话题作文, 针对目前学生作文的状况, 我侧重从选好角度、拟好题目、写好开头和结尾 (凤头豹尾) 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篇10:话题作文的审题指导

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形式上看,尽管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开放格局,但从整体上来看,话题作文仍以其独特魅力占据着重要席位。命题者为了避免宿构和抄袭成文的可能,在内容上加大了限制。这样,就给学生审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以前较少限制的话题作文,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作文只要粘上话题的边就不算离题。因此,审题的意识相对淡薄了,作文中偏题、离题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这个弱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审题指导。

一、吃透“材料”,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如200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跑题。

再如2005年全国卷Ⅲ的话题材料: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过去,正确地看待历史。”考生只有正确解读了材料的内涵,方能从容应对,写出精彩的文章。“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它正好暗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等美德。“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

二、推敲“提示”,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的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如2000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这个“提示”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再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干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正如最后一句“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所言,作文的提示能让考生展开无限的遐想。

萧乾的“几个枣核”写出一个老华侨的深深乡思,张新民的“两次下棋”确定一个车间主任,鲁迅的“一个圆圈”刻画出阿Q的麻木无知,吴敬梓的“两根灯草”写活了严监生的悭吝本性,奥莱尔的“车厢一幕”鞭挞了二战的血腥残酷,茹志鹃的“两棵樟树”讴歌了宋庆龄的人格品质……

生活中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却往往能挖掘出极丰富、极深刻的内涵。不是常说“一粒砂粒看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一个太阳”吗?相信只要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进行联想、开拓、深思、挖掘,一定能通过“一枝、一叶”发现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写出令人惊喜的文章。

三、看清“话题”,深刻理解话题内涵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是一个词语或者短语,对话题内涵的理解不可脱离材料,应据材料确定词义。汉语词语含义很丰富,如果没有语境,很多词其语义是很难确定的;在话题作文中,话题材料就好比词语的语境,话题中词语的内涵应是明确而固定的。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话题: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山东等地用)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二者并不完全矛盾。强调“相信自己”,不能否定“听取他人的意见”;强调“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能否定“相信自己”。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应该是既充满自信又虚心纳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偏重“相信自己”,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偏重“听取别人的意见”。

“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吉林等地用)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遭遇挫折”是经历,“放大痛苦”是态度;“遭受挫折”是前提,“放大痛苦”是重点。有的人遭受挫折,能坚强面对,化解苦难;有的人遭受挫折,却常常夸大事实,放大痛苦。前者是乐观、积极的;后者是悲观、消极的。

再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

“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是目标,“智慧”是方法。“双赢”是话题范围的外圈,“智慧”是话题范围的内圈。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话题旨在引领考生在将来的为人处世中,不“损人利己”,也不一味“损己利人”。前者有违道德良心,后者有违正常人性,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取得“双赢”。不过,在立意中还必须强调“智慧”两字,解决“如何争得双赢”这个问题。

四、审读“注意”,明确具体写作要求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明确的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考生绝不能忽视,否则,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

“审注意”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

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又如2000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近几年在写作字数上都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少于800字,低于800字就要扣分。“不得抄袭”,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引述材料要特别小心,不可去“穿靴戴帽”进行套作,更不可完整地搬用别人的文章。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考生写作时,一定要绷紧心弦,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上一篇:初三年级英语作文:小词大义下一篇: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