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

2024-05-14

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通用6篇)

篇1: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以消费者为对象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享受消费性服务支出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我国消费信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专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中国政府扩大内需,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支持消费信

贷的政策措施,允许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为消费信贷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国家推出住房改革、住房货币化、教育制度改革等政策,我国消费信贷适应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加速发展,贷款总量持续上升,贷款品种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消费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余额为从1997年的172亿元增加到2007年11月末的3.24万亿元,增长了188倍,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由不足0.3%上升到11.66%,消费信贷在规模、结构、质量、增速等方面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东中西部梯次明显、城市优于农村等特点。与此同时,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以及助学贷款等因低风险、高收益成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的发展战略。

一、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收入大于即期支出,且有能力支付分期付款;二是消费者预期收入高于当期收入。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已经从2000年的6280元、2253元增长到2006年的11759元、3587元,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激活了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直补、农机直补以及取消农业税等,增加了农民现金收入和纯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而提高了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为商业银行利用市场化、商业化创新农村消费创造了客观条件。住房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日臻完善,特别是取消福利住房制度,代之以货币化分房制度,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居民个人成为住房的消费主体。

再就是,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节约就是节俭”、“消费就是浪费”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进一步改变了居民消费预期。居民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改善生活质量,尤其是部分消费者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进行家庭理财,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消费政策的刺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制度不发达,机构组织体系不完善,信用功能缺失,消费信贷产品单一。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长期存在金融压抑和强制储蓄现象,福利性分配制度扭曲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生成机制,造成居民金融资源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的储蓄保有形式,而不是消费信贷。消费信贷的产生与发展,放开了居民消费的闸门,扩大了居民进行消费的缺口和空间,导致居民消费在时间与空间上资金安排移位,给商业金融开展消费信贷创造了基础。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3.42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9月末的6.4万亿元,消费引导生产、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作用增强。

(三)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商务的兴起,促进了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atm、pos、信用卡、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快速向消费缴费领域推进,新技术向消费信贷领域渗透,催生了许多消费信贷的新方法、新产品,使银行更加贴近消费、促进消费,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信用基础。

(四)商业银行的积极推动

商业银行利用在账户、网络优势,广泛参与居民的消费活动,加强与商家合作,推进货币电子化,解决了商户大量的现金管理问题,同时加强消费信贷市场营销,不断推出消费信贷新品种,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一)消费信贷制度趋于规范与统一

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款用途是用于消费,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有利于消费者合理安排终生消费。消费信贷提前了消费时间,实现超前消费。在偿付方式上,为缓和借款人还款压力,实行分期付款。消费信贷融资与融物一体的特性,为商业银行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消费信贷合同是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关系人为商业银行、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和信贷消费者。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在消费品价格、质量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从而导致消费信贷制度趋于统一。

(二)消费信贷创新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宽松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银行流动性过剩可以说是金融资源配置矛盾的突出反应。银行信贷资金急于找出路,消费信贷成为重要突破。近年来,房地产过热的财富召示效应,引发了新一轮的住房贷款热销;汽车产业政策,引发了汽车市场的火爆,汽车消费贷款大量增加,进一步催生汽车金融公司的产生;国家出台助学贷款办法,实行助学贷款招标,导致助学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中央银行消费者信用控制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2007年提高了二手房首付比例,严禁商业银行发放无

指定用途消费贷款,对调节消费信贷总量、优化消费信贷结构、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开发和过高的房价起到了积极作用。货币当局有保有压,疏堵结合,积极引导消费信贷,取得了良好的调控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消费升级、工业化等内生经济力量的增强,导致消费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消费信贷资源配置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消费信贷创新,进一步促进了消费信贷营销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过大的条件下,扩大内需的政策,长期看仍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三)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随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为主的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大,个人和家庭的私人举债通过广泛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得以实现,消费信贷一级市场容量迅速膨胀。2007年9月末消费信贷总额只占到gdp总额的18.6%,前三季度新增消费信贷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为10.3%。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 之间是消费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但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一般不低于50%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第四次“中国消费信贷调查” 显示,住房、汽车和教育仍是未来信贷消费的主要选择,比例分别为43.3%、20.7%、11.9%。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被访者,信贷消费的第一需求是汽车,而月收入3000元以下被访者的首选信贷消费对象则为住房。

(四)消费信贷品种增加

从消费领域看,消费信贷已经从较为单一的住房、汽车发展到旅游、助学、耐用消费品、信用卡消费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发展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消费信贷产品主要围绕客户的住行需求进行创新。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问题

(一)宏观经济经济周期性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经济形势、金融政策敏感性强。在贷款期间,若存贷款利率发生变动,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通过利率缺口管理、浮动利率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规避利率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贷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控制,商业银行难以规避利率风险。从宏观经济周期看,“十五”期间宏观经济出现了景气周期上行阶段,在当前“三过”形势下,财政、货币趋于紧缩,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势必造成相关一部分的消费信贷沉淀,如果没有消费信贷二级市场的对冲,将会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消费信贷的第一还款来源是居民家庭的稳定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相应的抵押品、担保品、商业保险等,由于央行2007年的持续加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信贷的清偿能力,具体表现为信用违约、不良贷款增加、提前还贷、撤销保险等现象。再就是长期看借款人收入会出现较大波动,如通货膨胀率上升,也将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导致消费信贷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贷款,进而导致经济衰退。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当前,消费信贷仍以住房按揭和汽车按揭为主,继续表现出高风险、高资本消耗的特征,短期内仍难以实现消费信贷的规模效应和规模经济。在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约束和资本约束机制下,审慎经营机制不健全,造成重发展、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甚至违规经营局面,主要表现为消费信贷失真,如当前银行领域出现的假按揭贷款、假委托贷款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缓慢,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2.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成熟经验,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常依靠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材料进行决策,难以掌握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信用记录等信息信,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微观层面,造成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导致贷款“三查”不尽职,形成了大量的信贷风险。如未经批准擅自降低贷款条件,发放“零首付”住房信贷,发放无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直接或间接提取现金,商业银行无法跟踪监控,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扩大了潜在损失。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腐败、官僚主义问题,银行之间、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各自为政,办理不同领域的消费信贷业务,导致同一借款人可在同一银行多头借款或透支,加剧了消费信贷风险,形成“房奴”、“卡奴”等怪象。

3.市场风险。(1)市场价值重估。由于价格改革逐步深入,价格机制日趋完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加大,贷款内在价值变化较大。如一楼房售价30万元,半年后按照市场重置价值达到50万元,银行如追加授信,则面临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2)抵押物处置风险。在国外,当借款人无力归还借款时,银行经常通过拍卖的方式处置抵押物,以收回部分贷款。而我国拍卖市场不发达,抵押物变现能力差,因而当借款人发生信用风险时,银行不能安全及时变卖抵押物,收回资金。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停止汽车消费贷款即基于此原因。(3)抵押物不可抗力风险。因自然灾害、意外事件不可抗力造成抵押物灭失,商业银行失去抵押保障,导致损失。如汽车损毁报废,无法拍卖,银行难以得到还款保障,同样也会扩大风险。(4)按揭贷款面临较大的利率变动风险,当利率下降时,借款人会提前偿付贷款,举借新贷款来避免损失,使银行面临提前偿付风险;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又无法抽回资金投资高收益资产,提高了机会成本。

4.道德风险。(1)借款人道德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财产、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借款人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在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机制约束的条件下,借款人多头开户、挪用贷款以及骗贷等事件时有发生。消费信贷要求商业银行对每一笔业务都要进行评估,以降低风险,而作为零售业务,商业银行短期内难以实行标准化、批量操作,复杂的评估必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成本,甚至是无利可图。(2)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过度放贷,纵容借款人借入无还款来源的贷款,导致消费贷款违规流入股市、房市、汇市等,用于非消费领域,导致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潜在着较为严重的风险。(3)期限错配。一般说来,消费贷款期限长、流动性差,大多属于中长期贷款。以短期的存款支持长期的贷款,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银行存款以一年期及以下居多,特别是因承兑票据而形成的泡沫存款期限最长6个月,且无相应的债券融资安排,而按揭贷款期限普遍在10年以上,导致“短存长贷”的现象,造成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制约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空间。

(三)消费者风险

与国外成熟的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相比,我国主要依靠《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调整消费信贷行为,缺乏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如消费信贷市场准入退出、抵押担保物权交易方式、交易税费、消费信贷保护、个人信用破产等,特别是银行与消费者的职业、收入、银行账户、赊账与债务、支付能力与习惯、婚姻状况、诉讼与交易记录及道德品质等信息不对称,给消费信贷的发展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现行司法审判实践仍保护弱势的消费者,银行消费信贷承担了过重的社会责任,消费信贷支持乏力,造成银行消费信贷的不公平,大中城市的高收入信贷消费群体易于获得消费贷款,而低收入阶层,在同一信贷消费条件下,很难获得信贷消费的机会,造成消费信贷歧视,而这可能导致消费信贷的诉讼,造成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不受理小额债务,银行也因为诉讼费过高,难以依法主张权利。

从宏观环境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制度,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政策不配套,致使银行顾虑重重,阻碍了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抵押物难以变现,目前,消费信贷除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外,绝大部分保证方式都采用房产抵押,但银行在处置个人抵押财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市场保障,很难保证能够足额抵偿贷款本息,容易形成贷款损失。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造成消费信贷风险难以控制。如汽车消费贷款,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购车辆抵押担保。而在我国购买汽车的单据中,没有一项是出具给银行的,因此汽车抵押给银行后,银行却无法控制过户行为,形成风险隐患。

四、政策建议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将会出现一个风险逐步暴露的过程,为此建议,及时采取措施,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稳步推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一)完善消费信贷制度

1.加快消费信贷立法。制定《消费信贷促进法》、《个人信用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制度,包括了法律法规、经济规则以及契约等,规范消费信贷行为,统一消费信贷行为和条件,约束居民消费信贷交易行为,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信贷消费者的福利效用。

2.完善消费信贷相关制度。改进消费信贷司法审判制度,明确消费信贷的债务纠纷不得援引“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原则。建立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维护消费信贷秩序,增强信贷消费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加强消费信贷的对象、程序、用途以及消费信息的披露,维护消费信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信贷法制化发展。

3.健全征信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当前尤其要以人民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为住手,逐步将公安、法院、税务、民政等部门个人信息整合到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增强人个资信的透明度,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广泛、真实的数据信息,提高消费信贷审批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

4.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在出现消费者逆向选择时,通过信号传递机制来解决,即设计一种机制让私人信息传递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从而达到一种最佳的契约安排。在发生道德风险问题时,依据信息流,顺利地解决消费信贷贷款人与借款人交易与争端,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效率,进而带动社会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创新消费信贷机制

1.消费信贷资金的时间对称机制。在消费信贷规模上,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消费信用债券,长期债券匹配长期消费贷款,中期债券匹配中期消费贷款,通过扩大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资金来源,科学合理调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规模,提高消费信贷覆盖率和居民消费质量,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消费信贷的质量延伸机制。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链上,要加强消费信贷质量的控制,适当拉长消费信贷链条,分散消费信贷风险。如,在汽车贷款方面,把汽车消费贷款延伸到汽车租赁领域,创新租赁消费组合贷款。在耐用消费品方面,可以由商家向消费提供产品质量保证、附加贷款信用保证,银行提供消费贷款,客户进行放心消费。

3.消费信贷要素分解机制。商业银行应当适当分离消费信贷的贷款本金、合同利率、还款日期等要素,扩大、缩小和拆离单一要素或多个要素,做到要素可转换、可出售、可赎回、可调整、可延期(提前)、可浮动(固定)、可触发、可互换、可封顶(保底)、可依赖。如:住房消费贷款还款方式的分离,除等额偿还法、等本等息法、等额本金法还款外,还应当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收入预期采纳等额递增(减)法、等比递增(减)法、增本减息法、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法等多种方式,通过要素的分散,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实现尊重消费者的权益的目的,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消费信贷条款增溢与组合机制。允许商业银行根据住房、汽车、大宗耐用消费品的实际信贷需求,对消费贷款合同基本要素进行增溢和拓展。当市场价格超出合同规定的波动幅度时,商业银行增加消费贷款的自动生效条款,如当某一型号汽车价格下跌5%以上,商业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执行较高的分期还贷金额。当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时,借款人可以要求商业银行上调分期还款的金额。当借款人收入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双方协商可以就某一期增加当期还贷金额。

5.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扩展机制。在消费信贷管理技术上,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是以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分散银行风险。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提高消费信贷机制创新的技术含量,创新的消费信贷信用增级模式,建立消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渠道增进消费信贷与货币市场的融合,促进消费信贷资产打包出售和产品市场化,提高消费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市场之间的消化与吸收,增强商业银行缓释消费信贷风险的能力。

(三)扩大消费信贷市场,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1.拓展消费信贷市场。针对消费信贷东中西部梯次明显、城市优于农村、消费贷款比重低、风险偏高等特点,加强消费信贷市场制度建设,扩展消费信贷市场的功能,合理安排消费信贷序列,商业银行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中等阶层,后低收入阶层;先东部,后中西部;先住房与汽车,后医疗与旅游”的原则,创新消费信贷级次和梯次,以点带面,立体营销,着力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进行外延性的消费信贷数量扩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重点进行以消费升级为核心的内涵式消费信贷质量改善,不断提高消费信贷的覆盖面,优化消费信贷的地区结构、客户结构和风险结构,同时加强经济资本约束,降低经营性风险,稳步推进消费信贷科学发展。

2.转变营销模式。商业银行应当改进消费信贷营销模式,大胆探索事业部管理体制,加强消费信贷营销与核算。同时围绕不同的消费信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家庭装修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助学贷款、婚嫁贷款、农户消费贷款等业务,细分消费信贷客户——知识分子、金融从业人员、国家公务员、律师、会计师、医生、教师以及富裕农民,针对性不同职业者,评定客户消费级别,实现消费信贷营销的多样化,引导城乡居民消费。

(四)推进消费贷款证券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难以将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等资产池进行标准化,再就是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范围狭窄,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借鉴西方国家消费贷款证券化成功经验,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商业银行将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产品、地域、利率、期限或借款人等方式形成资产池,出售给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债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减少因期限错开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目前,重点应加强政府部门协调配合,规范和深化一级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消费品抵押二级市场,提高消费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发行按揭抵押证券,为按揭贷款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化的市场,推动消费信贷国际化发展。

篇2: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

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2010-06-29 18:5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2)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以消费者为对象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享受消费性服务支出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我国消费信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专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中国政府扩大内需,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支持消费信贷的政策措施,允许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为消费信贷创

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国家推出住房改革、住房货币化、教育制度改革等政策,我国消费信贷适应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加速发展,贷款总量持续上升,贷款品种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消费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余额为从1997年的172亿元增加到2007年11月末的万亿元,增长了188倍,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由不足%上升到%,消费信贷在规模、结构、质量、增速等方面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东中西部梯次明显、城市优于农村等特点。与此同时,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以及助学贷款等因低风险、高收益成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的发展战略。

一、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是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收入大于即期支出,且有能力支付分期付款;二是消费者预期收入高于当期收入。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已经从2000年的6280元、2253元增长到2006年的11759元、3587元,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激活了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直补、农机直补以及取消农业税等,增加了农民现金收入和纯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而提高了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为商业银行利用市场化、商业化创新农村消费创造了客观条件。住房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日臻完善,特别是取消福利住房制度,代之以货币化分房制度,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居民个人成为住房的消费主体。

再就是,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节约就是节俭”、“消费就是浪费” 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进一步改变了居民消费预期。居民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改善生活质量,尤其是部分消费者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进行家庭理财,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消费政策的刺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制度不发达,机构组织体系不完善,信用功能缺失,消费信贷产品单一。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长期存在金融压抑和强制储蓄现象,福利性分配制度扭曲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生成机制,造成居民金融资源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的储蓄保有形式,而不是消费信贷。消费信贷的产生与发展,放开了居民消费的闸门,扩大了居民进行消费的缺口和空间,导致居民消费在时间与空间上资金安排移位,给商业金融开展消费信贷创造了基础。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9月末的万亿元,消费引导生产、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作用增强。

(三)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商务的兴起,促进了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atm、pos、信用卡、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快速向消费缴费领域推进,新技术向消费信贷领域渗透,催生了许多消费信贷的新方法、新产品,使银行更加贴近消费、促进消费,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信用基础。

(四)商业银行的积极推动

商业银行利用在账户、网络优势,广泛参与居民的消费活动,加强与商家合作,推进货币电子化,解决了商户大量的现金管理问题,同时加强消费信贷市场营销,不断推出消费信贷新品种,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一)消费信贷制度趋于规范与统一

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

款用途是用于消费,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有利于消费者合理安排终生消费。消费信贷提前了消费时间,实现超前消费。在偿付方式上,为缓和借款人还款压力,实行分期付款。消费信贷融资与融物一体的特性,为商业银行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消费信贷合同是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关系人为商业银行、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和信贷消费者。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在消费品价格、质量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从而导致消费信贷制度趋于统一。

(二)消费信贷创新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宽松

篇3: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

一、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在大力推行业绩末位淘汰, 代理保险被作为员工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部分员工为提高自己的业绩水平, 在无人购买保险、自己也无渠道推销保险的情况下, 自己纷纷掏腰包购买保险。基层单位为确保拿回挂钩费用, 也鼓励、支持、诱导员工本人购买。从短期看, 高奖励政策对代理保险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 但从长期看, 这种缺乏客户基础的增长, 不可能长久。

二、银保产品雷同

从目前保险产品的销售看, 寿险销量占到了80%以上。寿险产品套用银行存款本金、存期、利息等概念, 这种套用, 使寿险产品与银行存款产品极其雷同, 很容易使客户混淆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区别, 以为保险产品就是银行产品。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保险产品就是银行产品, 他们之所以购买保险产品就是基于对银行的信赖。

三、拓展新客户乏力

从代理保险的销售渠道看, 售量最大的地方是商业银行网点柜台。是客户来银行办理业务时, 银行柜台人员积极推销的结果。而这些办理业务的客户本身就是银行客户。真正为买保险而到银行来办理保险业务的人并不多。在实务中, 个别保险公司的退保帐户开在其他行, 客户在办理退保时必须开立他行的帐户才能办理退保, 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一些客户资源。

四、银行信誉损失潜在风险

这种潜在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客户资金周转困难提前退保受到损失。因保险期限长达5年、10年, 客户资金周转千变万化, 因周转困难或其它原因而提前退保的可能性很大, 一旦提前退保, 客户的本金就会受损。二是保险到期分红很少或无红可分, 其收益低于存款或其它投资创造的收益时。无论是保险公司的宣传单还是银行营销人员的宣传, 都无意中给了客户购买保险产品会产生高收益的预期 (尽管这种无意还未达到诱导或误导客户的程度) 。在大多数保险产品的宣传单上都会有一个收益测算表, 该表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了购买保险产品可能得到的收益。尽管该公司在宣传单下有一个声明, 举例仅为理解条款所用, 但还是容易给客户一个高收益的预期。而事实上, 由于投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低迷以及保险公司之间激烈竞争导致资金运用成本增加等, 使得保险公司的预期红利能否实现是一未知数, 有可能高于预期, 也有可能低于预期。而一旦实际收益低于预期, 客户对银行就会产生误解。更有甚者, 个别客户可能还会借银行营销过程中的失误与漏洞, 要银行赔偿损失。这时银行还会面临诉讼赔偿的风险。

尽管代理保险营销中存在的这些隐忧是潜在的, 有些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但是我们不能为此就麻痹大意, 必须有一个应对之策。为此, 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对策之一:必须遵循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规律, 要靠提高客户的认知与商业银行优质的服务水平来争取客户, 取消高指标、高挂钩、高奖励的作法。提高客户的认知途径就是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让客户明了可以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明了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的产品, 并对该保险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宣传与服务吸引客户主动到银行来买保险, 而不是靠银行员工采取亲找亲、邻找邻和柜面拉客的办法进行营销。那种靠银行员工自身掏腰包买保险和通过银行产品连带销售保险的办法更是不可取。

对策之二:清理与各家保险公司的代理协议, 减少代理家数, 选择最佳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笔者建议, 一个商业银行县 (市) 支行最好只选择四家保险公司合作, 其中寿险两家、产险两家。这既符合商业银行起始阶段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水平, 也有利于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降低操作风险。同时, 也有利于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提高银行网点资源的利用效率, 避免低品牌保险产品充斥银行柜台。

对策之三:积极开发新的保险产品。目前, 银行代理保险销量最大的是寿险业务品种, 与银行储蓄存款产品过于类似, 这既不利于客户认知这是保险公司的产品, 也不利于吸引客户, 还容易使客户因比较收益下降而对银行产生误解。而且, 无论从哪方面看, 这种保险品种都缺乏“保险”味道。因此, 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是当务之急。

对策之四: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尽量提高代理保险业务的综合效益。一是开展精细化核算, 争取到最高的手续费收入比率。衡量代理保险业务收益的高低, 既要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支出相比较, 看是否有净收益。二是将合作的保险公司的存款最大限度地存在商业银行。三是要积极探索与保险公司的深层次合作。目前的银保合作是浅层次的, 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是得到手续费收入, 而保险公司则是借助银行网络与信誉优势扩大销量。如何开展深层次合作, 让银保双方都更好地获利, 是当前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策之五:加强代理保险操作规范化建设。严格来说, 商业银行在保险公司的授权经营范围内产生的经营行为的法律责任应该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 但是, 这必须以规范经营为前提。否则, 商业银行就要为经营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为防范与化解风险, 代理保险营销的全过程都必须规范化。

对策之六:加强柜面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素养。柜面人员的培训作为整个营销链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柜员操作水平, 必须进一步加大柜面业务的培训与指导力度。银行保险销售人员从事保险销售活动时, 更应当遵守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 本着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 引导客户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理念, 应根据客户需求、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推荐合适的保险产品, 让客户在银行明明白白买保险, 清清爽爽地享受购买代理保险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飞;严伟;;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年01期

篇4: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调研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代理保险银保合作

1.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换证不及时,引发合规性风险。一是部分营业网点存在《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已过期,营业合法性受到质疑。二是部分行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未按网点办理。不符合《保监会银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 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保监发〔2010〕4号)中第三条“为加强银行代理保险行为的管理,保护广大客户的合法利益,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每个营业网点在代理保险业务前必须取得《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的要求。

1.2对外宣传容易误导客户。有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故意模糊代理保险的概念和性质,打银行的品牌,容易引起客户的误解,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和风险。

1.3保险业务培训不到位。根据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业务合作协议规定:“保险公司承担保险代理业务合作中的主要培训职能,每年的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0个小时”。但部分行存在:一是培训时间不足;二是没有建立规范、系统的代理保险业务培训记录。

1.4保险业务处理操作不规范。如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交接手续简单、要素不齐全,保险公司接交人员仅在代理保险业务台帐上直接签名,没有其他相关记录,无法识别接交人的身份,没有填写监交人签字;办理保险业务后留底备查凭证标准不一,部分行只留底自制凭证,未附 “风险提示”和客户身份证复印件,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1.5代理技术手段落后。各银行机构代理保险全是手工操作,银行网点受理客户业务后,给客户出具临时单据,在保险公司签署保单后,再转交客户。保单流转缓慢,最短也需要l天的时间。营业网点办理完业务,有的机构登记代理保险台账,有的机构自己没有任何记录,缺少完善的操作程序和账务系统,不利于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和风险防范。

2. 规范代理合作关系,加强代理资格管理

2.1商业银行各网点应按照有关监管规定申请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资格方可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并应在代理网点内显著位置悬挂《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

商业银行应对合作的保险公司进行审慎的尽职调查和定期合规评估,加强对合作方及自身销售人员的管理。

2.2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保监会、银监会有关规定签署代理协议或合同,应在协议内明确规定手续费率、支付方式、培训方式及费用标准、投诉处理机制等。

2.3保险公司应按照财务制度据实列支向商业银行支付的代理手续费。保险公司不得以其他费用贴补手续费,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代理机构、网点或经办人员支付合作协议规定的手续费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包括业务推动费以及以业务竞赛或激励名义给予的其他利益。

2.4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应当进行单独核算,代收保费要专户管理,手续费、保费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以保费收入抵扣代理手续费。代理手续费收入要全额入账,严禁账外核算和经营。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在合作协议规定的手续费之外索取或接受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给予的其他利益。

2.5商业银行不得以招标方式盲目抬高代理手续费率,不得签订或变相签订代理手续费的保底条款。手续费按已实际发生的代理业务进行结算,不得要求保险公司预支手续费。

2.6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应优化银保渠道业务结构,加大期缴型、保障型保险产品的销售力度,控制趸缴型、投资型保险产品的销售种类和规模。

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在业务考核和绩效评估中应将期缴型、保障型保险产品列入重点范畴,给予倾斜政策。

3. 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及管理

3.1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确保销售人员熟悉所销售产品的特性,全面客观介绍产品的保险责任、投资风险、费用扣除、犹豫期等权利义务。银行销售人员应定期接受保险公司组织的产品培训和销售技术培训。

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应制定标准合规的产品销售话术,在销售过程中主动告知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投资风险,不得片面强调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

3.2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和银行销售人员应取得《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工作。从事投资连结保险业务的银保专管员和银行销售人员应参加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投资连结与万能保险销售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同时,银行从事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的人员应接受不少于40个小时的专项培训,至少拥有1年寿险销售经验,并且无不良记录。

不具备合格销售人员的商业银行代理网点不得代理销售保险产品。

4. 加强保险产品宣传资料管理

4.1保险产品应使用保险公司总公司统一印制或授权省级分公司印制的宣传资料,任何销售人员或银行代理销售网点不得私自印制或擅自变更。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代理网点的定期巡查机制,对违规宣传资料予以没收、删除,并对相关负责人予以严肃查处。

宣传资料包括销售过程中向投保人出示的任何与保险产品内容相关的有形载体。

4.2各类保险单证的宣传材料上不得出现银行名称的中英文字样或银行的形象标识,不得出现“存款”、“储蓄”等字样。宣传资料不得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证券基金等其他理财产品进行简单比较,宣传资料上必须在明显位置以显著字体对保险产品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标示规范的保险产品全称。

5. 加强销售行为合规管理

5.1银保专管员和银行销售人员应将载有姓名、照片、资格证书编号、所属公司等内容的工作名牌佩戴于胸前显著位置,并应主动明确告知投保人其所购买的产品为保险产品。

5.2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禁止销售人员、代理销售网点以书面或口头任何形式私自承诺保险合同规定以外的收益。

5.3保险公司应根据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的产品特征、市场现状等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客户风险适合度评估。客户风险适合度评估标准应体现对投保年龄、经济状况、风险偏好、件均最低保费要求等方面的限制。保险公司应建立投资连结保险的风险测评制度。银行销售人员需与客户共同完成对客户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保目的、对相关风险的认知和承受能力的分析,评估客户是否适合购买所推介的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并将评估意见告知客户,双方签字确认。如果客户评估报告认为该客户不适宜购买,但客户仍然要求购买的,应以专门文件列明保险公司意见、客户意愿和其他需要说明的必要事项,双方签字认可。银行销售人员应在充分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风险适合度评估标准对客户进行当面评估,并妥善保存客户评估的相关资料。

5.4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应严格限制在银行理财服务区或其他类似职能的独立区域,不得通过银行储蓄柜台销售。

5.5在银行渠道销售投资连结保险,其新单趸交保费不得低于人民币3万元。

5.6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应加强投保单及相关资料的填写审核工作,确保客户投保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禁止销售人员代客户填写资料、代签名。保险公司应按照《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内控制度,保存客户身份证明和交易记录,商业银行应在销售时留存客户的身份证明和联系方式等资料。

篇5:银行代理保险业务

什么是银行代理保险

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或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依靠传统销售渠道和现有客户资源销售保单。此类保险产品不允许保险公司直接销售。

最直观的解释为:借助银行卖保险,即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实现保单分销。开办代理保险业务的意义

 使商业银行实现与保险公司资源共享,扩大银行客户和资金来源

对保险公司:借助银行完善的市场网络及广泛的公司、个人客户关系,增强市场渗透力,拓展销售渠道

对商业银行:一是可扩大其客户资源。二是扩大资金来源。

 使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促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银行手续费收入

常用的保险名词

 保险人: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投保人: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保险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被保险人: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

为被保险人。

 受益人: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

 趸缴:即一次性缴清所需全部保费。

 期缴:即分期缴纳保费,一般有按月、按季和按年三种方式。

第二部分 农行代理的主要产品:

一、投资理财类

(一)两全(分红型)保险集保障、储蓄、投资三种功能于一身

 保障功能:在保险期限内不仅提供死亡保障,而且提供生存保障。

 储蓄、投资功能:除固定收益外,还根据公司每年的实际经营效益,将可

分配盈余以红利形式返还客户。(客户与保险公司共享收益和风险)

决定分红水平的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经营盈余,具有不确定性。

两全(分红型)保险产品目标客户群体

①适宜风险承受力偏低,又有一定投资回报期望的人群;

②有一定的收入结余,因工作繁忙无时间、精力进行投资运作,钱大多存在银行的人士; ③性格较保守,对股票、期货、房产等风险较大的投资方式心存疑惑者;

④关心自己退休生活的中老年人群;

⑤子女尚小,想为子女未来教育、立业、婚嫁积蓄资金的父母

 两全(分红型)目标客户适应的产品:

鸿丰两全、红利发、红双喜、千里马B款、盈丰两全、盈盛两全、金玉满堂等。

(二)万能保险

 万能保险的概念最早由国外传入,指的是可以任意支付保险费以及任意调整死亡保

险金给付金额的人寿保险。特征如下:

 交费自由:万能保险的保费缴纳方式灵活,在缴纳首期保费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

况选择任何时候缴纳任何数量的保费。

 费用透明:保险公司每月(有的公司为每季度)公布当月(当季)的结算利率。 保证收益:有最低的保证利率(每年2.5%左右),保证了最低的收益率。投保人所

交保费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保险保障,另一部分用于投资。

万能保险目标客户群体及适应产品

①中高阶层,平均家庭年收入在4万以上。②养老和保障需求较大,投资偏好稳健的客户。③主要客户年龄在30岁至50岁。④适应的保险产品:放心理财、太平盈利多等。

三)投资连结保险

 是一种既具有保险保障又有投资理财功能的险种。

 与传统寿险产品相比较,投资连结险不承诺保底收益,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

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赚赔都是自己的。

 可以实现不同风险帐户之间的转换,即在市场低位时将资金从高风险账户转移到低

风险账户,避免更大的损失,市场行情向好时,将资金从低风险账户转回高风险账户,获取更高收益。

投连险目标客户群体及适应产品

 适合于收入较高、具有理性的投资理念、追求资产高收益同时有具有较高风险承受

能力的激进型投资者。

 适应的保险产品:泰康人寿的赢家理财

二、保险保障类

(一)年金保险

1、年金保险的特征

以保险客户的生存为给付条件;每次给付的时间间隔相等;

给付方式,给付金额的大小比较灵活。还可以参加分红。

2、年金保险目标客户及适应产品

适合各类关心自己退休养老问题的人士。

产品投资年龄宽泛、缴费、领取方式灵活及缴费起点低的特点对中低收入阶层也很适用。适应的保险产品:红福寿。

(二)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意外或疾病的发生,而导致在医疗上的费用支出,保险公司负责给付保险金,又称为医疗保险。

2、健康保险目标客户及适应产品

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收入偏低,医疗、疾病保障偏低或无保障的人士。

适应的保险产品:太平附加安顺住院医疗保险,太平附加安心住院收入保障保险

(三)意外伤害保险

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客户由意外伤害事故所致死亡或残疾,按合同约定,给付全部或部分保险金的保险。

1、意外伤害保险的特征

①伤害必须由外界原因造成;②事故具有突发性,受害人对事故的发生无法抵抗; ③事故的发生为非本意的。④客观上必须造成客户身体的伤害。

2、意外伤害保险目标客户及适应产品

意外伤害保险的目标客户群体非常广泛,适应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士。

适应的保险产品:太平洋短期意外保障卡、太平完全(交通)意外伤害保险等。第三部分业务操作流程

“银保通”系统实时出单业务操作流程

客户咨询——填写投保单——柜员初审——收费——录入投保信息——计算机自动核保——打印保单及收据——保单和收据交客户——传递保险公司归档

“银保通”系统实时出单步骤

 第一步: 9041 中间业务票据入库(管理行)

 注意:作为银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的单证包括:

太平洋人寿、太平人寿的保险单,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的保险单和发票。泰康人寿的保险单和发票全部纳入重空管理,但仅将保险单进行系统维护,发票要手工核销。

 第二步: 9044 柜员领入中间业务票据

 第三步:进行投保交易

当日抹账

 什么时候使用抹账交易(交易码9099)?

当承保交易完成后,发现保险单上投保份数、其他信息等输入要素柜员输入有误时使用此交易。柜员在记账凭证上获取交易流水号,通过该交易将原承保交易撤销,再重新做承保交易。

 此交易当天有效。

1.原承保交易记账凭证上的流水号。

2.抹账后查客户的存折或卡,看资金是否已经

返回。

并将原保单、发票盖作废章

第四部分 营销注意事项

一、不要误导客户

客户问:“分红保险产品是银行自己的,还是银行代理保险公司的?”

柜员:我们向你推荐的这种银行保险产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的专供银行销售的一种新的理财产品,一定要强调是银行柜台“专售”的,客户到保险公司根本买不到。这就是一种储蓄、投资型的产品,太复杂的保险产品你只有到保险公司去购买。在此需注意:不要说是银行自己的产品,这样说是误导客户,又不能简单说就是保险公司的,与银行无关,只能如实忠告,并且要强调这是一种“银行保险产品”,只有在银行才能买到。

二、不得将保险产品作为储蓄产品介绍。

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可故意夸大

保险的分红等不确定收益,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 合理推介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和保障功能。

目前银行销售的大部分银保产品具有一定的储蓄投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和优势在于其保障功能。在推荐主险种的同时,尽量争取让客户同时购买附加险,如附加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等,附加险价格较低,一般10或几十元,保障功能较强。

三、在客户购买保险前,要提醒客户特别强调保单的长期性以及期缴中途失效或退保的有关情况。

从帮助客户理财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向客户介绍代理保险产品,并说清“犹豫期”、“现金价值”等概念。

什么是犹豫期?

犹豫期也叫冷静期,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签收保险单后10日内,万一感到后悔,或是对所购买的保险不甚满意,可以无条件要求退保。

1.如果客户在犹豫期内退保,保险公司应退还投保人缴纳的所有保费,并不得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篇6: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

各保监局、各银监局、各保险公司、各国有商业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市场秩序,保护金融保险消费者权益,促进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制定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监管指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现将做好《监管指引》执行工作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监管指引》的贯彻落实工作。各保险公司、各商业银行总部要加强领导,组织全系统做好《监管指引》的传达、学习和执行工作。各保监局、各银监局要加强监管,督促辖内保险机构、银行机构严格执行《监管指引》的各项要求。

二、各保险公司要坚持调整和优化银保业务结构,加快转变银保业务发展方式。要注重与银行加强战略性合作,发挥银保双方优势,创新银保产品和销售模式;要注重维护银保专管员队伍稳定,从职能定位、工作方式、组织发展等方面加快银保专管员队伍转型,不断提高专管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能力和服务能力。

三、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管控,不断提高销售品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要注重加强对代理保险业务销售人员的培训和资格管理,切实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销售能力和服务能力;要注重深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银保销售模式,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长期储蓄和金融资产管理需求。

四、各保险公司、各商业银行要注重从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入手,防止出现商业贿赂、销售误导、恶性价格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总部要切实承担起对下级机构和人员的管控责任,要建立并强化内部责任追究制。

五、各保监局、各银监局要把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作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保护金融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把打击银保市场商业贿赂、销售误导、恶性价格竞争等作为现场检查重点,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大对上级机构和各级高管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各保监局、各银监局要注重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规范银保市场。

六、本通知下发后,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已签订的代理协议与《监管指引》要求不符的,应当在2011年3月31日前完成修订工作。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一年三月七日

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保险公司委托,在保险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代理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及提供相关服务,并依法向保险公司收取代理费用的经营活动。

第三条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双方开展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保险消费者创造价值。

第四条 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根据《保险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国务院授权,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履行监管职责。

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在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责。

第二章 代理关系

第一节 合作对象

第五条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及对方的资本状况、资产规模、管控能力等因素审慎选择合作对象,合理确定合作对象的范围和数量。

第六条 保险公司选择合作商业银行时,应当充分考虑其资本充足率、风险管控能力、营业场所、代理保险业务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性、近两年受监管部门处罚情况等。

第七条 商业银行选择合作保险公司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偿付能力状况、风险管控能力、业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近两年受监管部门处罚情况等。

第八条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选择和评价合作对象,应当参考监管部门、外部审计、评级机构以及行业协会披露的信息,确保获取的有关信息真实可靠。

第九条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当保持合作关系和客户服务的稳定性。单一商业银行代理网点与每家保险公司的连续合作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合作期间内,如果一方出现对双方合作关系有实质影响的不利情形,另一方可以提前中止合作。对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网点已经中止合作的情况,商业银行应配合保险公司做好满期给付、退保、投诉处理等保单后续服务。

第十条商业银行不得将保险代理业务转委托给其他机构或个人。

第二节 代理资格

第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网点代理保险业务实施资格管理。

(一)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每个营业网点在代理保险业务前应当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并获得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行)的授权。

(二)保险公司不得委托没有取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的商业银行网点开展代理保险业务。

(三)商业银行网点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四)商业银行网点应当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张贴统一制式的投保提示。

第十二条中国保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人员和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实施资格管理。

(一)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按照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人员和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进行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商业银行从事代理保险业务的销售人员,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保险销售从业资格条件,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其中,投资连结保险销售人员还应至少有1年以上保险销售经验,接受过不少于40小时的专项培训,并无不良记录。

(三)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应当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每年应接受不少于36小时的培训。

第三节 代理协议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委托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原则上应当由总公司和总行统一签订代理协议。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一级分支机构(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公司、分行等)确需签订代理协议的,应当事先分别取得总公司和总行书面授权,并在代理协议签订后及时向总公司和总行进行备案。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委托区域性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可以由区域性商业银行总行同保险公司总公司或其业务开展地的保险公司一级分支机构签订代理协议。保险公司一级分支机构应当事先取得总公司书面授权,并在代理协议签订后及时向总公司进行备案。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签订的代理协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要条款:代理产品种类,代理费用标准及支付方式,单证及宣传资料管理,客户账户及身份信息核对,反洗钱,客户信息保密,双方权利责任划分,争议的解决,危机应对及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合作期限,协议生效、变更和终止,违约责任等。

第三章 经营规则

第一节 保险产品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委托商业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应当是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产品审批备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经过中国保监会审批或备案的保险产品。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委托商业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保单封面主体部分应当以显著的字体印有“保险单”或“保险合同”字样、保险公司名称等内容,保险合同中应当包含保险条款及其他合同要件。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充分发挥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风险保障的核心技术优势,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销售渠道优势,在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中大力发展长期储蓄型和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持续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结构,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在合作过程中,应当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推进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金融资产管理需求。

第二节 代理费用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协商代理费用时,应当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共同促进商业银行代理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向商业银行支付代理费用,应当通过保险公司一级分支机构向代理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或至少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转账支付,具备条件的要实现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统一向代理商业银行总行支付;委托地方性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应当由保险公司一级分支机构向地方性商业银行总部或一级分支机构统一转账支付。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财务制度据实列支向商业银行支付的代理费用,不得账外核算和经营;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代理费用集中管理,从代理费用中列支代理保险业务销售人员的业务激励费用。

第二十三条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在账外直接或者间接给予合作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合作协议约定以外的利益,包括支付现金、各类有价证券,或者报销费用、提供旅游等;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收取、索要合作协议约定以外的任何利益。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教育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防范商业贿赂风险。

第二十四条 保险业协会和银行业协会要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十五条监管部门对通过给予、收取或索要合作协议约定外利益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将依法严厉查处。

第三节 销售模式

第二十六条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代理协议约定加强协作。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商业银行销售人员;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负责向银行提供培训、单证交换等服务,协助商业银行做好保险产品销售后的满期给付、续期缴费等相关客户服务。

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保险产品的复杂程度区分不同的销售区域。投资连结保险产品不得通过商业银行储蓄柜台销售。对于保单期限和缴费期限较长、保障程度高、产品设计相对复杂以及需较长时间解释说明的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开拓理财服务区、理财专柜、财富中心、私人银行等专门销售区域,通过对销售区域和销售队伍的控制,提高销售品质,将合适的产品通过合适的人员销售给合适的客户。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战略性合作,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作开展电话销售、网上销售等创新销售模式。

第二十九条商业银行通过电话销售保险产品的,应当先征得客户同意;销售人员应当是具有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的商业银行人员;销售行为应当按照统一的规范用语进行,明确告知客户销售的是保险产品,销售过程应当全程录音并妥善保存。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通过网上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的,应当有醒目的风险提示,销售过程中的各项风险管控措施不得低于商业银行网点的标准,且销售过程应保留完整记录;保险公司应配合商业银行提供电子保单,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高风险的复杂保险产品应确保销售给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合适客户。

第四节 销售行为

第三十一条商业银行作为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实施主体,应当加强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管理,加大内部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对误导销售、错误销售等违规行为的内部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和处罚制度。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使用保险公司总公司或经总公司授权的保险公司一级分支机构统一印制的保险产品宣传资料,不得擅自印制代销产品的宣传资料或变更产品宣传资料的内容。

第三十三条 销售人员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投保人提供保险监管部门要求的投保提示书、产品说明书,应当引导投保人在投保单上填写真实完整的客户信息,并在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投保书上抄录有关声明,不得代抄录有关声明或代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签名;对投资连结保险产品投保人还应当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不得将投资连结保险产品销售给未经过风险测评或风险测评结果显示不适合的客户。第三十四条 销售人员负责在销售过程中全面客观介绍保险产品,应当按保险条款将保险责任、责任免除、退保费用、保单现金价值、缴费期限、犹豫期等重要事项明确告知客户。

第三十五条 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使用“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不当用语,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

第三十六条商业银行网点及其销售人员不得以中奖、抽奖、送实物、送保险、产品停售等方式进行误导或诱导销售。保险公司不得支持或鼓励商业银行采取上述行为。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向保险公司提供全面、完整、真实的客户投保信息,确保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和客户回访工作顺利开展。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投保单信息审查机制,对投保单信息不全、捏造变更客户信息的保险业务不得承保。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逐步统一投保人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体系,为客户投保提供便利。第三十九条 对于保险公司应当披露的信息,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公司官方网站或指定媒体进行统一披露。

第四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对通过商业银行渠道销售的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投保人进行犹豫期内回访。对于到商业银行申请退保、满期给付、续期缴费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相互配合,及时做好相应工作。

第五节 财务核算

第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开展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建立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财务独立核算及评价机制,做到对新业务价值、利润及费用进行独立核算。

第四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审慎原则,科学制定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财务预算政策和业务激励政策,防止出现为了业务规模不计成本的经营行为,防范费差损风险。总公司应切实承担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责任,监管部门将依法严厉查处银保业务恶性价格竞争行为,加大对法人机构和各级高管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对代理保险业务取得的代理费用应当如实入账,对不同保险公司的代收保费、代理费用进行独立核算。

第六节 应急机制

第四十四条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当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中出现的群访群诉、群体性退保等事件作为重大事件,建立重大事件联合应急处理机制。应当共同制定重大事件处理办法、指定专门人员、成立应急处理小组、建立共同信息披露机制,在出现重大事件时及时妥善做好应对工作。

第四十五条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当在客户投诉、退保等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积极处理,实行首问负责制度,不得相互推诿,避免产生负面影响使事态扩大。按照双方共同制定的重大事件处理办法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第四十六条对于出现的重大事件,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总部应当及时向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报告;事件发生地的分支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第七节 同业交流

第四十七条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定期交流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信息。第四十八条保险业协会和银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定期交流行业间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信息及自律情况。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进行现场检查。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可以进行联合现场检查,依法对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追究相应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第五十条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或者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指引,由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五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的沟通交流,定期沟通和交流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信息,及时向对方通报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现场检查及处罚情况。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邮政公司代理保险业务的,参照本指引执行。

上一篇:体育实习教案下一篇:酒店端午节活动方案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