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

2024-04-13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精选5篇)

篇1: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0)主簿:秘书。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词语。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

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

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

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耿:光明。埂:正直。鲠:直爽,正直。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

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械:桎梏,脚镣和手铐。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与

二、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ww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w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w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6)对:回答或对话。(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14)孤:幼年失去父亲。(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16)狱:官司,案件,监牢。(17)白:告诉。(18)与:赞扬。(19)多:赞扬。(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食用丰足。(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24)按:追究,考察,调查。(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26)令:美好,县令。(27)执:捉拿。(28)延:延请。(29)省:减免。(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34)赧:因羞愧而脸红。(35)竟:结束,完。(36)坐:因„„而犯罪,因为。(37)(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42)用:财用,因为。(43)

寻:不久。造:造访。

弑:子杀父,臣杀君。典:主持。(39)(41)

篇2: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2.表官职变化的(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4)表降低职位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7)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埂:正直。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司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宇:屋檐。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劾:揭发罪状。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恚(衔:藏在心中,特别怀恨。)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诬、诋、毁、诽、谤、譖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祚:福;帝王。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尤:罪过,过错;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①耻辱②骂。忿:愤怒,怨恨。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脚镣和手铐。39.表监狱的:囹圄、狱、缧绁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之、适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篇3: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

关键词: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破结,见事,知人,通神

如果让每一位执教中学语文科的教师, 在“四大阅读” (实用类、文学类、文言文、古代诗歌) 中, 选出耗时最多的也是最难以把握的阅读教学, 笔者想大家的票一定都会投给文言文。诚然, 文言文的确因其年代 久远, 词义异变, 文法不同等原因, 让教师常呼教之徒劳, 让学生倍感学之艰难, 但我们也总能找到一些办法, 来一步步解决这个教与学的难题。本文就拟以《鸿门宴》为例, 来探讨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指导。

一、循序渐进———阶梯型成长性教学目标的设置

事不可一蹴而就。无论学生的底子如何, 教学篇目的难易程度如何, 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都必须循序渐进, 通过阶梯型的教学环节达成成长性的教学目标。

史传类文言文阶梯型成长性教学目标的设置,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关键词入手, 既有小的切入点, 也有大的着眼处。

破结———句子直译无错 (小) , 通晓全篇大意 (大) ;

见事———明白事件起止 (小) , 理清全篇脉络 (大) ;

知人———扣紧一言一行 (小) , 把握人物形象 (大) ;

通神———崇敬高尚人格 (小) , 亲近传统文化 (大) 。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动因及结果, 而没有次序的目标, 则会让人陷入逻辑混乱的泥潭。教学目标的设置更是如此, 对于知识结构尚不完整的中学生而言, 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引领是必要的。

下面, 笔者将结合《鸿门宴》就这四个目标一一进行探讨。

二、破结———参与程度与难易程度是关键

《鸿门宴》作为一篇节选 于《史记》的文言 文教学篇目, 其典范性自是无须多言, 其故事内容也可算家喻户晓。但即便是这样一篇文章, 如果我们让学生在初读之后来选一些文句 直译, 或逻辑清 晰地复述 全篇主要 内容, 也会发现不那么容易。

笔者曾做过对比实验, 一组学生只给《鸿门宴》原文 (含注释) , 一组只给译文, 设置稍有不同的阅读时长, 然后抽查两组学生对主要内容的还原程度, 译文组明显高于原文组。

乍看这样的对比似乎无甚意义, 甚至似乎无需对比也可以知道结果。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抽查文句翻译这一环节, 译文组明显不如原文组的结果则又让人觉得颇有些意外。

后根据学生反馈探究其原因, 大致有二:

一是参与程度决定了细节掌握程 度。原文组的 翻译之所以强于译文组, 是因为他们完全借由自己的力量来阅读全文, 期间遇到的文言知识难点, 也是由自己通过阅读注释、查找工具书来加以解决, 1800余字的古文这样梳理一遍, 也可算不易。正是因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其参与程度较高, 所以在细节方面的掌握也就较佳, 在应对句子直译时, 也就可以较精准地译出。但 同时, 原文组的学生在全文内容的复述过程中, 则多表现为磕磕巴巴, 需要不时回看原文才能将故事情节讲述完整。

二是难易程度决定了全局掌握程度。反观译文组, 因其拿到的是2700余字的现成译文, 阅读难度 大幅度降低, 因此其在掌握故事大意、概括主要内容方面, 就有着上佳表现。但因其参与程度较低, 在翻译文 句时, 常是知大意, 丢细节, 甚至漏洞百出。譬如有个学 生在翻译“樊哙覆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这一句时, 闹出将“加彘肩上”译为“把猪腿扛在肩上”的笑话。

这就启示我们, 在文言文 教学中, 既不能“越 俎代庖”———一股脑地替学生通译完全文, 觉得这样 才算讲解, 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觉得只要字句译得准, 就算掌握了文言文的重点。前者只是“授人以鱼”, 只能留下个“老师讲得清, 学生听得明”的虚浮印象, 换一篇文章让学生自己读, 就会原形毕露;后者失之全局, 貌似掌握了“真知”, 但时间稍长, 缺少了全文骨架支撑, 紧紧依附于个别单句的文言知识点, 也会逐渐淡忘, 甚至毫无印象。

因此, 笔者认为, 真正达标的文言教学, 必是一方面在文言知识的难点上强调参与度———通过查找工具书, 教师的点拨, 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 掌握译准文言文句段的科学方法;而另一方 面, 则必须强 调全局观———经过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与汇总, 结合事件的起止转折、时间的变化推移, 梳理出清晰的故事脉络, 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只有二者兼顾, 才能实现文言知识的掌握有明晰且印象深刻的附着点, 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不失细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见事———明确起止与主体对应是关键

史传类文言文, 尤其是高考所选的 文段, 其传主的生平常常是一个个零散的事件贯穿起来的。即便是《鸿门宴》这样的文章, 也是节选自记录了项羽若干人生重大事件的《史记·项羽本 纪》。而史传类 文言文中 的一个阅读难点, 就是事件过程及细节的不明晰。

笔者认为, 解决这样一个难题, 首先是要 引导学生明确事件的起止转折。以《鸿门宴》为例, 其大概由以下三个阶段的若干小事件组成:

宴前:1.无伤告密 (起) ;2.范增说羽;3.项伯夜访 (转) ;4.张良献计 (止) 。

宴中:5.刘邦谢罪 (起) ;6.项王留饮;7.范增举玦;8.项庄舞剑 (转) ;9.樊哙救主 (止) 。

宴后:11.沛公出逃 (起) ;12.张良入谢 (转) ;13.沛公除奸 (止) 。

起止转折清晰 了, 故事的主 要脉络才 能清楚。此外, 史传类文学阅读过程中, 还需引导学生明确事件与人物的对应关系。

四、知人———察言观行与人事相合是关键

文学作品不是影视作品, 再生花的妙笔也不可能在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全真的画卷, 但文学的魅力也恰在于此———借抽象的文字, 在人心中 打造出一 个具象的 世界:人物之风神犹在眼前, 天地之妙音如在耳边。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的核心是人物, 而要在抽象的文字里概括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听其言, 观其行”。听张良之“亡去不义”, 我们可知其义节;听沛公之“君安与项伯有故”, 我们可知其谨慎;看樊哙之“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 我们可见其豪壮胆气……文言文阅读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其要旨就在于抓住人物的言行。

此外, 因为古文中大量省略句的使用和“称名不称姓”的行文习惯, 也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姓、名、字、号的使用变化以及事件与人物的对应。比 如就曾有学生在翻译《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一句时, 对其中的“籍”字颇感困难, 不知作何翻译, 其实稍微注意下前文及注释就 可以知道:项羽, 名籍, 字羽。这里 的“籍”是项羽的自称。

五、通神———信仰崇高与古为今用是关键

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语言或文学技能知 识的传授, 不论是过去“文以载道”的传统, 还是今天对“思想性”“人文性”的要求, 都要求我们在讲授课文内的知识的同时, 助学生打开课文外的世界的那扇门。

篇4:史传类文言押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祖楷,魏殷州刺史。父谦,周荆州总管。彭少孤,事母以孝闻。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彭乃大言曰:“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其从者愕然而去。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

及践阼,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赐爵安阳县男。数岁,转车骑将军,俄转骠骑,恒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馀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每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又尝曰:“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

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及使者反,可汗复遣使于上曰:“请得崔将军一与相见。”上曰:“此必善射闻于虏庭,所以来请耳。”遂遣之。及至匈奴中,可汗召善射者数十人,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复请彭射之,彭连发数矢,皆应弦而落,突厥相顾,莫不叹服。可汗留彭不遣百余日,上赂以缯彩,然后得归。仁寿末,进爵安阳县公,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从幸洛阳,彭督后军。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帝遣使吊祭,赠大将军,谥曰肃。(节选自《隋书·崔彭》)

注:践阼:即位,登基。省闼:宫中,禁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

通:了解

B.纯麾从骑,彭又曰

麾:指挥

C.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

执:执行

D.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

暇:空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彭少孤,事母以孝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C.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彭生性谨慎缜密的一组是

①因诈病,止传舍

②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

③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

④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

⑤突厥相顾,莫不叹服

⑥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彭少年就失去父亲,事奉母亲凭借着孝而闻名。崔彭精于骑马射箭,一次有个鸽子在宫中大殿的梁上鸣叫,他只射了一箭即射中。

B.崔彭小时喜欢读《周官》《尚书》,并粗略知晓其中的大概意旨。后来在宫中负责守卫时曾给皇上讲了君臣恭谨慎重的义理,并得到皇上称赞。

C.隋高祖任丞相时,派崔彭带两个骑兵去调镇守齐州的宇文纯回朝廷,崔彭怕他不听召唤,先假称得病,后又称有秘密要告诉,最后完成了任务。

D.崔彭以善于射箭闻名于匈奴,于是匈奴可汗设计把崔彭骗到匈奴,留住崔彭不放达一百多天,直到皇上赠以丝缯彩帛,才得以回朝。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

(2)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

(3)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

★答案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对句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是,所解释的含义是否与句子语境一致,或是否为句子中的本来含义。C项中“执”有一项意义是“捉拿”,依据文意,“捉拿”在整个句子中是准确的。试题解释为“执行”,不合句意要求。其他三项的解释,都符合句中意义。

【答案】C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文言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范围之内,同时虚词考查与课内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有四句话出自课文,考生应在准确理解课内语句的基础上结合文段进行辨析,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B中的两个“因”,前后均为副词,于是,就。A中的两个“以”,前为介词,表凭借;后为介词,因为。C中的两个“于”,前为介词,在;后为介词,对于。D中两个“之”,前为代词,它;后为助词,的。

【答案】B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等信息,筛选出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②说的是崔彭的性格和才能,④说的是崔彭勤于读书,⑤说的是突厥对崔彭善于射箭的赞叹。此三项都与题干要求不符,有此三项应当排除。①③两项从正面体现了崔彭生性谨慎缜密的性格,⑥通过皇上的赞赏从侧面表现了他生性谨慎缜密的性格。

【答案】B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文章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析】回答此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把选项中每一个意思在文中的对应的地方找准,另一方面要结合全文看一看是否有“无中生有”“错位嫁接”“曲解原文”等情况。根据文意,D中的“于是匈奴可汗设计把崔彭骗到匈奴”错,应为可汗先对皇上请求见面,然后皇上派遣崔彭前去的。其它各项均符合文中语意。

【答案】D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析】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第(1)句的关键词是“至”(到)、“疾”(疾病)、“强”(勉强);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谨密”(谨慎缜密)、“危”(端正)、“嘉”(赞许);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因”(于是,就)、“以”(用来)、“集”(聚集)。

【答案】(1)皇上有诏书到王爷这里来,但崔彭苦于生病,不能勉强前来,请王爷屈尊到这里来。(2)他生性谨慎缜密,在禁宫二十多年,凡是给皇上执仗时,他总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从未有疲倦松懈的样子,皇上很赞赏他。(3)(可汗)就把肉食抛掷在原野,用来聚集飞鸢,派他们善射的人去射,大多射不中。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断句)的能力。

【解析】断句是对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它需要考生在对文意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语感来完成。因此平时要对所学古文多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答案】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

篇5: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

一、要学会知人

写人、塑造人就是这类文章写作的重点。就这类文言文的阅读而言,要学会抓住并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文章具体写到几个人,其中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弄清文章几次写到主要人物,人物的命运有怎样的变化发展,人物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等等。

二、要学会理事

对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应当抓住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来具体地揣摩与解读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深远用意。因此,学会理事,就是要学会弄清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具体写的几件事,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在展示人物性格上的作用是否相同等。

围绕主要人物,如果只详细记叙了一件事,我们就应当认真地分析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思考文章与记叙的主要人物在其中起何作用,有何值得叙写的特点,作者通过记叙展示了人物怎样的可贵品格,传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立场。文章中,记叙了好几件事,我们就应当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及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要懂得辩理

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过程中,是暗含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的。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所记叙的人物的态度与评价。虽然这种评价不一定会非常直接明白地说出来,但作者的臧否一般在文章中是有所体现的。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应当注意的就是学会辩理,也就是说要学会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步:

一、学会勾画,理清层次

史传类文言文,在一般情况下会以人物为经线,以人物生平所经历的大事为纬线,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结构全文。史传文的这一行文特点,为我们快速进行文章层次的划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有些史传类文章,其段落层次并不清晰,有的甚至整篇文章前后就一段。对于这类史传类文章,学会以时间为序,以文章所记叙的不同事件为切分点进行层次的划分,将对我们弄清文章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二、应当学会筛选信息

高考对史传类文言散文的考查常从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内容分析与概括以及文言语句的翻译等几个方面予以考查,要在阅读中快速把握住实词、虚词等几个方面,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同时,整体阅读也离不开对几个方面的把握。两者互为目的,互为所用,互相推动文言文的有效阅读。

(作者单位 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学)

上一篇:123单元生字下一篇:《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