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学的成就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史传文学的成就范文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大全)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制作人员:李台扬 宁子俐 赵壮航 董仕森

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 ,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东.天池也."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苏轼小时侯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他是说从前内心也有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在读<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说明苏子自幼就像佛家说的有慧根.对道学家说精髓有早悟.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苏轼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会有教深一步的认识:

苏轼两点做人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而且贬官在外时.尽力为民办实事.在风翔被人民称为[苏贤能".在密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水灾.在杭州修西湖.建医院.惠州修桥梁.在儋州建医院.学校.尽力为民办实事.所到之处均有极好的政声.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一).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苏轼诗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宋诗[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像<吴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表现了诗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数量虽不多.却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山水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旨在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数量大.艺术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随笔.序跋.书信.杂著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和情趣.如<日喻>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著.<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但主要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两赋语言骈散相间.声韵铿锵和谐.主宾问答自然.是宋代文赋的佳篇.

(二).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用词表现自我.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弗的悼亡作.即[十年里生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实施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在词风上.苏轼可谓开创了豪放的意境.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人挥洒如椽之笔.描画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又驱使无限时空.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情豪迈而又沉郁.

苏轼还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通篇吟月.却处处关合人事.词人似与月对谈.探讨人生意义.最终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此类词还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传统婉约词的创作.也多佳制.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在词调上.他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沁园春>.<永遇乐>.<水调歌头>.<贺新郎>等.

总之.苏轼终究以他旷达的性格和独特的文风成就了一代文豪!

2010.3.3

第二篇:《诗经》的成就、艺术特点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大全)

评赏诗经对我们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 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 魏风·伐檀》、《硕鼠》、《小雅·北山》、《十月之交》等。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汉代的郑众、郑玄,六朝的刘勰等人,对赋、比、兴都进行了阐释。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描述。

比:“以彼物比比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宋代有一个叫李仲蒙的,对“赋、比、兴”提出的一种解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李仲蒙解说的特点是将“赋、比、兴”与“情”紧密结合起来。诗歌是言情的,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李仲蒙注意到情的作用,可以说是独具慧眼的。

“赋”,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法。谢榛《四溟诗话》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统计虽有出入,然大体可信。《诗经》用赋大量,既可铺叙,又可抒情;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描绘,可写全景,也可写一个场面。如《七月》,八章全用赋笔,其艺术效果深刻、真实而感人。《静女》,写一个场面,表现了人物心理感情。此外如《君子于役》、《芣苢》、《十亩之间》,皆单纯用赋法之例。(关于“赋”,可参见《文史知识》89年第10期褚斌杰《论诗经“赋比兴”之“赋”》。)

比,即比喻。《诗经》中之比,有的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如《硕鼠》,通篇用比。再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象牙的切磋、美玉的琢磨,形容君子高雅的仪表。《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以雷霆比喻周宣王的军威。其余象《氓》《邶风·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兴,“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其作用,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杨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之 “谷风”、“燕燕”,《秦风》中“黄鸟”、“晨风”、“蒹葭”,等等。借物(景)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鸣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 一是起兴 ,一是譬喻”。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再如《周南·桃夭》、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渲染烘托了新婚的喜庆气氛,而且象征新婚女子也如艳丽的初开桃花。《采薇》看到薇菜的生长,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引发久戍不归的苦痛。所以,兴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可以在极短的篇幅里造成极有情致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除了音韵、节奏等形式要素之外,诗歌还特别要求把主观思想感情客观化、物象化,使主观思想感情与想象、理解相融合,从而塑造出主客观统一,物我相谐、情景相生的诗歌艺术形象。兴正是从 诗歌艺术的这种内在规律上 体现了我国诗歌艺术的本质要求,集中了我国诗歌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好的作品,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可说是起兴而后再用赋法,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写景来发端,描绘出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这样的景色,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章起兴之句以景物的细微变化,即“为霜”、“未晞”、“未已”,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由此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对方(“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之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宛在”二字,说明只是想象中的情景,但说明前面的跋涉同样是想象之词,这正好说明怀想之切。诗中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诗经》的语言,简洁朴素,精炼准确,绘声绘色。《诗经》用字非常丰富,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所用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生物名词非常之多。用词精炼准确方面,仅举描写手的动作来说,就用了“采”、 “掇” 、“捋” 、“撷” 、“按”、“握”、“拾”、“抽”、 “折” 、“授” 、“携” 、“执”、“拔”、“招”、“捣”“等各式各样的动词。《诗经》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运用了大量的重言叠字、双声叠韵词,重言叠字如依依 、迟迟 、萧萧、悠悠、凄凄、丁丁 、嘤嘤 ;双声的如:参差、玄黄、踌躇、黾勉;叠韵的如:崔嵬、窈窕、沃若、经营、辗转、逍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所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就是指用少数字来概括复杂的情状,把情思和形状毫无遗漏地描绘出来。这就是 《诗经》 的语言艺术魅力。

《诗经》的句法、章法也很有特色。《诗经》的句式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主,形成一种自然的音乐美。当然,除为主的四言句之外,也出现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乃至七言等句式。多节拍的变奏,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诗经》的章法特点是回环复沓。《诗经》中的诗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每一篇被分为若干章,就如今天的歌词的分段。每章词句基本相同,仅换少数几个词,反复咏唱,这是民歌常用的形式,如《周南·芣苢》。它不仅是简单的重复,在艺术上还有强化作用,使所描写的事物,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此诗重点只换了“月”、“秋”、“岁”三个字,但正是这三个字的更换,体现了相思的递进,相见的迫切。在艺术上也收到了回旋跌宕的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四、《诗经》的深远影响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彪炳一代。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屈原吸收、发展了比兴手法只后,比兴手法经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已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以某物作比或触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籍、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第三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复兴古希腊及罗马的文化,提倡理性。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个性解放,意志自由,认为人在世界上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追求知识,重视实验科学,主张探索自然,用科学方法了解自然; 否认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揭露教会的腐败,嘲笑僧侣的无知。另外,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反对以出身、门第来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者追求文学艺术的复兴,认为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塑造人的灵魂。

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但是,人文主义本身也有其时代和阶段的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个人,容易造成主观随意性或极端个人主义。人文主义运动是显贵家族支持的豪华运动,是意大利享乐主义和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本身是贵族式的,根本与人民大众无缘。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文化创造运动,他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出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兴起,涌现了一批在人类文化史上永远闪光的巨人。文艺复兴前期,在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学三杰”,他们写下了很多的文学巨著,响应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强调信仰自由。《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在《神曲》中但丁表达了他对教会腐败的鞭挞和对古典文化的崇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彼特拉克首先提出“人学”与“神学”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因此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笔下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丽情感和喜怒哀乐,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幸福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其通过现实主义的描写,猛烈抨击教会的腐败和黑暗,具有强烈的世俗主义色彩,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作品的杰出代表。

16世纪是文艺复兴的末期,而意大利的艺术却空前繁荣起来,出现了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艺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一幅少妇肖像画,精华在于她的微笑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这幅画以大自然为背景,以自然美来烘托女性美,产生一种更理想的效果。拉斐尔擅长于画圣母像,他笔下的圣母不再是过去宗教画中那种呆板而神秘的圣母,而是美丽温柔和充满母爱的世俗女性,但圣母的眼神略显哀愁,似乎预感到基督坎坷悲惨的命运。米开朗基罗善于雕刻和绘画,及有代表性的有雕像《大卫》和《摩西》、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他的雕刻和绘画作品展示了人体美与内心美,歌颂了人的力量与伟大,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当然由文艺复兴涌现出来的文人艺术家远不止“文学三杰”与“艺术三杰”,当时还出现了对人类文明史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人文主义精神及文学艺术成就对后市都具有深远影响。

第四篇: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泱泱大国,浩浩五千。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漫长而迅速,随着历史的沿袭,一点一滴不断壮大。小小方寸内,那金光闪闪的一字一句,折射出了历史洪流里那文学成就的耀眼光芒。

驰骋方寸——诗歌

从伊始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后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后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再后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小方寸内,无数诗人在这里驰骋,留下了令历史都动容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诗经》的成就不用过多赘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的古人思想用“风”“雅”“颂”诠释得恰到好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首一首低吟着,不浮夸,不造作,诠释着属于哪个年代的优雅。 乐府看双壁,田园读渊明。秦汉的乐府诗里,双壁之称可谓实至名归。《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用各自的语言叙述了两个不同领域却同样感人的故事,让后世一代一代地膜拜着。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的坚毅与勇敢让我们敬佩。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坚贞爱情让后世动容。 双壁的成就让后来之人仰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敢评论,怕评论不周。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情逸,或许真的只有本人才能领略。陶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诗歌时代的真正到来,怕是要到那恢弘的唐了吧!唐朝的诗人都有那么几分狂妄,这不是坏事,因为唐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狂妄的时代。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后面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高岑的边塞诗雄浑壮阔。从太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子美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杜诗歌的影响力与震撼力都无需评述,光芒万丈,树立着的是时代的标杆。再加上香山居士的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念,唐诗歌时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朵奇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小李杜的风采也毫不逊色。难怪这个时代出现了如此“诗仙”“诗圣”“诗豪”“诗魔”“诗鬼”,这样的时代,就是属于诗人的!

宋,本不属于诗人,却仍有诗人在这里挥毫泼墨,拼凑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思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是什么?“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空有报国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是坚贞爱国?这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诗人,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方寸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不屈的灵魂。

许是众位诗人的传承,才让方块如此令人神往。

连句成篇——散文

如果说诗歌体现的是诗人们炼字的智慧,那散文则考验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敏锐。散文的发展与历史的流淌联系更为紧密,更加直观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时代的特征。

历史散文主要是相对于诸子散文而言的,大致分为“国别”、“编年”、“纪传”。“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历史散文主要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从甲骨文到《春秋》,展示历史散文在各阶段的发展轨迹。以后相继出现了以散文形式写历史的著作,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历史散文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散文里为我们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并且语言简练值得推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历史散文的代表。《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以其独特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视角,加以其生动的文笔、充沛的感情,为后世的史学研究和写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其文字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鲁迅先生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对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按时间顺序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这些文章分别用对话、论述、寓言等形式,表达着诸子百家各自不同的主张。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等,不同主张体现出当时的思潮。这些散文,或言辞平白、简洁有力,或论证严密、鞭辟入里。有的以寓言、对话为主,语言易懂直白;有的善于雄辩,论证有力;有的行文有条有理,反复设喻,理尽义达;还有的文字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散文走到唐代,就不得不提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的散文主要体现尊儒反佛的思想并且善于嘲讽社会现状。《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一种从师而学的风气。《祭十二郎文》以其真挚的感情、不拘常格的自由抒情和如行云流水的朴素语言为祭文树立了典范。而与其并称为“韩柳”的柳宗元则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文中偏于浓墨重彩,感情丰富,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用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醉翁亭记》是其代表作。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轼的文学成就不可估量,他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都是精湛而值得学习的。苏辙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王安石引领了“熙宁变法”,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曾巩追随应用文,其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八位大家,各有千秋,实为古代散文之大成!

散文发展到明朝,就不得不说说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该文用散文形式叙述自己的情趣志向,别具风味。文章结构讲究,细节描绘动人,语言质朴清新,文学价值极高。同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与高启、刘基 ;“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和袁中道。他们的散文也各具特色,分别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不同的参考价值。

至于近代,则应直指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其“新文体”的“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在本文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大者同义古诗,小者辩丽可喜——辞赋

辞赋,也称词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是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提到的关于诗和赋的区别。简单来说,诗华丽而细腻,赋爽朗而通畅。但也不能机械地理解,晋代以后,辞赋得到了迅速发展,赋得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

辞赋的源头楚辞,其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楚辞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的影响,是后世研究楚地文化的极佳的资料。而《楚辞》的文献学价值也不容小视。其文风绚丽,情感浓烈,想象奇特。运用多个华丽的比喻与气势磅礴的排比,构建了其傲然的成就。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词的发展到南唐时期,李后主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出的豪迈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这位词人身份的复杂性,奠定了他词风的忧郁性。他在词作中极力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将词的韵律和自己的情感化为一体,由此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难言的忧伤,在词里辗转。

也许,就像唐是诗的时代,宋则是词的天下。宋词在各大词人的追随下不断发展着。宋词按照风格大致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致有 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豪放派词作视野开阔,气势恢宏,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东坡的词便是如此气势非凡。随着时代的变迁,豪放词中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激昂的音调极力抒发着内心无法平静的凌云壮志。

婉约派则是另外一种侧重儿女风情的派别,内容较为狭窄,但语言秀丽隽永,情感细腻真挚,恰恰表现了词的清新韵律。其代表作者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多用来抒发儿女之思,离恨之愁,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写小情小意的佳作。易安居士的婉约也是无人能及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易安笔下,愁似已成常态,并且可以触摸,可以衡量。这就是婉约派的魅力。用最独特的字眼,深入内心。

其实还有一个人需要提及,那就是纳兰性德。他的“纳兰词”在词作中也算是独树一帜。“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饮水词》的影响,从“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里面已然一清二楚。

不拘格式——曲、小说、传奇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文学作品也出现了更多的形式。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将曲作推向了高潮;传奇、小说、戏曲等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首华丽优美的曲词,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得美好祝愿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创作。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表现出了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其“临川四梦”更是戏曲的代表。清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小说的发展,到四大名著时期达到高潮,特别是《红楼梦》一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代表之一。古代文学的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古代文学就如一方清泉,值得我们去追溯,去汲取,去保护。古代文学也像人生路上的水井,需要我们不断用最透彻的心,去倒影我们对它的敬意。

第五篇: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0)主簿:秘书。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 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词语。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

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

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

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

谲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

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

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与

二、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ww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w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w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17)白:告诉。 (18)与:赞扬。 (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追究,考察,调查。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26)令:美好,县令。 (27)执:捉拿。 (28)延:延请。 (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35)竟:结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为。 (37)(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42)用:财用,因为。 (43)

寻:不久。 造:造访。

弑:子杀父,臣杀君。 典:主持。 (39) (41)

上一篇:司法所整年简报范文下一篇:送法进校园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