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

2024-05-15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共10篇)

篇1: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

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篇2: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

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篇3: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

一、据形断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2006年天津市高考试题: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 左为“牛 (泛指牲畜) ”, 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 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 就是“放牧牲畜”, 引申一下, 对象如果是人, 自然就是“统治, 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以今定古法

所谓以今定古, 就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特点, 来推定文言实词的含义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实词意思一般和现代汉语相同或相近, 没有很大区别, 根据现代汉语很容易能够判断出来。

如2008年高考试卷广东卷试题:访威风既著, 远近悦服悦服:愉快此项考查的是“悦服”。根据现代汉语中有成语“心悦诚服”可以断定此项“悦服”即心悦诚服, 根据语言环境“远近悦服”可以推断出来此处“悦服”应为心悦诚服的归顺 (降服) , 所以此项解释不准确。

三、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文”准确地阐述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 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 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2009年高考试卷福建卷试题: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怪”有责怪意思, 但审视该句语境“怪其意气”可以看出, 张自新代兄长受刑, 而把兄长藏匿到别的地方去, 因而县令对他这种意气的做法感到奇怪, 所以此项应为“感到……奇怪”, 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就是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 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 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2009年高考试卷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期”可以译为“日期”, 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晋文公”, 而此句没有谓语动词, 所以“期”应为动词词性, 而非名词, 所以“期”应译为动词“约定”, 所以此项是正确的。

五、成语推断法

在成语中, 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 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

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试题:请鬻于世鬻:卖成语“卖官鬻爵”中的“鬻”义为“卖”, 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 所以此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篇4: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技法一:根据语境度意法。这也是实词判断的总原则。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对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不记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从语境看,是谈君王对大臣的评价不能看大的功劳,要看重小的好处,所以,答案给出“略”为“简略”是不合语境意的,应为“大体,主要”之义。

技法二:代入检验法。这也是判断实词意义的最常用的方法。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解题方法可以用代入法,本题的“长”读“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技法三:由音推意法。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与本字有着语音关系,即字音相同或声韵的部分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本字义来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4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意为“失职”,据语境,正确应为“缺”即职位空缺义。2013年山东卷第9题,C项被鹤氅衣中“被”解释为通“披”,“穿着”是正确的。

技法四:词性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词组或句子做语法结构或成分分析,可以迅速判断词语释义的正误。如2012年福建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履苍莽中”,释“履”为“鞋子”,从句子成分分析,“履”应为动词,很明显,此处解释为名词,选项很快出来了。2010年重庆卷第8题,D项“质女婢于人”,“质”解释为名词“人质”,很显然,从语法结构看,“质”的词性应为动词,很快排除了此项。

技法五:成语比照法。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词的含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姆吟留别》),两句中的“速”和“拔”,就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2011年山东卷第9题,B项“泽命不渝,信也,”可借助“矢志不渝”去推断。2012年北京卷第6题,A项“闻君义甚高,愿假榻中”,“假”解释为“借用”,可以成语“久假不归”推断此意正确。

技法六:联系课文法。解题要学会课内到课外的迁移,2010年江苏卷中,“年二十以归吾”中“归”可依《项脊轩志》“吾妻来归”推断“归”解释为“出嫁”是正确的。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二第4题,B项“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可依据《张衡传》中“衡少善属文”判断解释为“撰写”是正确的。

除了以上常见的解题方法,还可从字形、结构、词的活用等角度去判断分析。

当然,具体到解答高考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便进一步验证,做到万无一失。例如2011年江西卷文言文阅读第10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从成语“鳞次栉比”看,A项中“比”解释为“并排”可以推断是正确的。B项中“矫”又可从课文《五人墓碑记》“矫诏纷出”推断解释是正确的。C项“指”可从音判断即“旨”,即“意思、意旨”义。D项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是“改变”,最终推导出答案是D。注意,推导出的意义一定要回归原语境中去验证。

篇5: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大纲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高考备考之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规定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常见实词”,它是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的,指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有些是古代汉语中常用而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如“俾”、“敕”、“俟”、“谒”等,有些是古今都常用但有区别的,如“坐”、“引”、“穷”、“微”、“因”、“信”等;二是说“在文中的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运用所识记的文言实词知识来解决实际阅读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

文言实词考查的基本知识点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C项“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和20高考安徽卷第11题的翻译题“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分别考到了“谨”的翻译,而“谨”的义项包括:①谨慎、小心;②恭敬;③微末、细节;④语气词,表恭敬语气;⑤郑重。根据语境,我们可以判断,第8题的意义为“恭敬”,第11题的意义为“谨慎、小心”。

二、通假字

古代汉语的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年高考北京卷“上唱而民和”中的“唱”通“倡”,译为“倡导”;二是形近通假,如高考浙江卷“畜妻而育子,同也”中的“畜”通“蓄”。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否则就会理解错。

三、古今异义

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其身体则可”中的“身体”是“身”和“体”两个词,译为“亲身实践”,与成语“身体力行”中的意义是一样的;再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其中A项中的“书记”是指“文章书籍”,就属于词义的.转移;B项中的“待遇”是一个动词,译为“对待、招待”;D项中的“可以”是两个词,译为“可以用来”。这些词和现代汉语对应的双音词都有明显的区别,在理解这些词义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义来解释。

四、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在“异”上,译为“不同”。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中的“公姥”,意义便在“姥”上,译为“婆婆”。

五、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有时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结果处于另一类词的位置,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大致有如下几种:

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如2007年高考海南卷“始城州,周十三里”中的“城”是名词用作动词,作谓语,是“构筑城墙”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的情况有活用为名词和使动用法两种。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扶而去之”中“去”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使动用法,是“使……离开”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高考辅导《文言文高考备考之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形容词活用现象有:用作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中的“奇”在句中意思是“认为……奇异”,由形容词转为动词作意动用法;再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法弗能正也”中的“正”,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译为“使……正”。

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现象有:数词活用为名词、数词活用为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译为“统一”,就活用为动词。

备考策略

一、熟悉考试题型

纵观近几年来的文言实词考查,以下几种题型最为常见:

1.选择题。即在选项中判断所选的几个词语的解释哪一个正确或错误,这类题型最为常见,在2007年高考18套试卷中有17套采用这一题型。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

B.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解析:答案是D项,译为“占数量”,“居半”,译为“有一半”。

2.主观题。即对个别词语作出正确的解释。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17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统过干( )

(2)访以当时之事( )

(3)干雅自多( )

(4)不矜小节( )

解析:答案为:过,拜访;访,咨询;雅,一向;矜,注重。

二、了解考查趋势

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从2007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例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A项的“正”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试题所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B项的“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一句;C项的“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也曾学过;D项的“察”,《石钟山记》一文中“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所以复习文言文要以课本为重点,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要掌握,尤其要掌握与现代汉语意思上有差别的词的意义,否则就容易误解词义。

2.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词类活用是一个考查热点。2007年高考中,多套试卷考查了词类活用现象,如北京卷中的“正”、山东卷中的“奇”、海南卷中的“城”、福建卷中的“易”等,都是考查它们的活用现象。针对这种考查趋势,我们要熟悉词类活用的类型,掌握词类活用的用法,做到有备无患。

三、掌握解题方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

1.语法推断法。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7年高考海南卷“始城州,周十三里”中的“城”后面接了一个名词“州”,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据此我们就可推断“城”是名词用作动词,作谓语,“构筑城墙”的意思。

篇6: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

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望】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国泰传》)

【危】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

【微】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世说新语》)

【诬】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史记大宛列传》)

【遗】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性刚嫉恶,与物多忤。(《明史列传十六》)

【物】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资治通鉴》)

【息】增长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旧唐书卷六十三》)

【闲】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衔】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国语鲁语》)

【鲜xiǎn】少

篇7: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很有必要。

二、方法指导:

(一)

课内回顾: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

课外延伸:

1、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春季北京卷)

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

3.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引”,《说文》:“开弓也。”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4.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责”,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练习巩固: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二)

课内回顾: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早写成“蚤”。“蚤”的本义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B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通“熟”,义为“仔细”.)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背叛,忘记。 )

方法总结: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课外延伸:

1、“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2、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如果是“柱”、“注”、“炷”等字就不可以通假“驻”;

3、亲戚畔之 (“叛”背叛)

练习巩固:

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2、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3、人穷则反本

4、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7、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8、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9、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课内回顾: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

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总结:互文对举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延伸: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全国卷)

“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练习巩固: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四)

课内回顾: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总结: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延伸:

A、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C、自放驴,取樵炊爨(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练习巩固:

(1)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3)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4)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烛之武退秦师》

(五)

课内回顾: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总结: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延伸: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在官清恪,未尝闻私。(高考试题)(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练习巩固: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3)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

(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以兵胁涣 (《三国志?魏志》)

(6)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庄子?齐物论》)

(六)

课内回顾: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总结: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延伸: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练习巩固: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5)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6)坐南朝北

(七)

A、(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举例:

(1)全国卷 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全国卷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全国卷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全国卷Ⅱ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全国卷Ⅱ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全国卷Ⅱ 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7)全国卷 帝殊有难色(殊:十分、非常)—— 今者老臣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

(8)全国卷 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拔二十城《信陵君窃符救赵》

(9) 全国卷 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登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篇8: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一、教材迁移法

纵观历年高考,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掌握好教材,就能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首先要想到联系自己学过的课文知识,将自己所学迁移到新的文言阅读中。

如“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句中“缒”的意思可以联系 《烛之武退秦 师》中“夜 缒而出” 的“缒”,解释成“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可见,及时积累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并将其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对我们在考试实战中非常重要,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成语联想法

成语从古汉语而来,其中保留了古汉语许多实词的用法。如“欲盖弥彰”的“彰”解释为“清楚”,我们在《劝学》里就有学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就是解释成“清楚”。我们若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整理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中的重要语素含义,学习和考试时就能事半功倍。

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我们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的“速”来推知其意思为“招致”。再如2014年广东卷第5题的B项“将论囚”中 “论”可根据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解释为“衡量、评定”。

三、成分判定法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某个词可以依据它们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判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4年重庆卷)

A. 届期先生 黎明起 , 扫庭除除:台阶)

B.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但:只要)

C.群丐请从之任所 (之:前往)

D.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 (间:间或)

此题选D项。D项“间”此处作状语用,所以确定为副词,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因此,正确认知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的推知该词的词性,顺利解题。

四、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称位置上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处于相同位置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4年北京卷)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 朽 (使 :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

此题B项“覆溺之虞”的“虞”的意思与 上句中“ 风波之恐 ”的“恐”意思相近,可解释成“担忧、担心”。

五、语境分析法

语境包括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如2014年湖南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 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根据上下文可知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缙绅大夫只是来拜访他的雪屋。所以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造”是“造访”的意思,这是根据语境分析而得。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篇9: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答题方法指导

【解题方法一】课本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选用名篇名章,多背文章有利于发现陌生文段与课本的内在联系。在高考中,其实有很多实词是课本里学过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语言环境罢了,只要能及时联系,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引路】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 痛苦

如果考生熟悉《史记·陈涉世家》的内容,结合上下语境“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很容易理解到本句中“苦”与“天下苦秦久矣”中“苦” 的含义和用法是一致的, A项就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苦于,因……而受苦”。

【解题方法二】成语对照法

现在运用的成语,还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题引路】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不痛绳之 绳:捆绑

本句根据前文中“捕获犯者数百人”,可知此处“不痛绳之” 中的“绳”就可对照成语“绳之以法”之意,它们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都是“用法律制裁”。

【解题方法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文中的“贽”并不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字形做一些推断。“贽”由“执”和“贝”两部分组成,那它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呢?如果是形声字,它就是“贝”形“执”声,和钱财、礼物等有关,而该选项将其解释成“拿着礼物求见”,又似乎和“执”也有关,那它有可能便是会意字。结合语境,我们发现这种推断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便可初步判断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解题方法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结合本句的上下文“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豁然一清。”可以看得出“应豁”与“应劾”“应偿”是并列结构,“豁”与“劾”“偿”用法相同,解释为“免除”合适。

【解题方法五】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罗提督”的,“夔州游击,夔关临峡”是地方官称,是宾语, “官”应该是谓语中心语,它应该是动词,联系到“官”作动词的义项,即“做官”,代进去正好解释得通。所以可判断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被考查的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可以把它看做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本句中的“举”结合上文的语境“陶澍”“ 调江苏”“择贤任事”,以此明确治理水患的先后顺序,再根据“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 “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等信息,可以推断“举”解释为“推举”不符合语境含义,因此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解释为“发动、兴起”。

【解题方法七】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本句中的“擢”字,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升”近义。把“提升”代入原文能作通畅的解释,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本句中的“歉”字,可以组词为“歉收”;“去”字,可以组词“去除”。把两个词语解释“歉收”和“去除”代入语句,解释就非常恰当,所以翻译就很容易抓住得分点。

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解答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不变:只有课内的积淀足够丰富,对知识点把握足够娴熟,在解答时所用技巧就越灵活,答题的准确率才会越高。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篇10: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分类

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高考语文学科复习方向:

1、语文读写是关键记得卷面要整洁

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是阅读与写作,难点是诗文赏析。在能力方面,考查重点是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考生高考语文的成败就在于读写。

高考语文试卷结构相对还比较稳定,而且近几年题目难易度比较适中,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省份使用全国卷之后,出题更加科学,更加突出能力的考查,从往届的情况来看,谁准备的越充分,谁掌握的越牢固,谁答题越规范,谁卷面越整洁,他的高考语文成绩一定非常优异。

2、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虽说语文考基础,短期冲刺不如长期积累有效。但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只要复习策略运用得当,语文学科依然可以提分不少。

3、建立习题档案,反复思考研读

到了复习后期,题海战术已经不管用啦。有的同学仍在盲目做题,结果虽然题目做得多,却总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会对错题进行归档整理,更没有对照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

殊不知,失分点其实就是增分点。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并舍得花时间再次钻研历年高考试题,领会其命题风格和出题方式。

4、对照考纲说明,梳理板块框架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考而言,这里的“彼”即指“考试内容”。所以要对照考纲,对已复习过的知识点全面铺开,毫无遗漏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盲点。

另外,还要对照框架结构图回忆联想——围绕这些知识点考过哪些题型,每个考点又是怎样的出题方式、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要把零散的习题整合成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5、回顾典型作文题,作文素材每日积累

针对作文,考生们要结合自己出现过的问题,把已经训练过的作文材料再看一看。

写考场作文,审题时要吃透提示语,并划出要点;注意选引材料不要照抄;尤其要注意点题、扣题;拟题避免拟怪题,要一目了然;开头不必标新立异,实际入题;结构不能一段到底,句末要加句号;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也不要超太多;最好不要在卷面上涂改。

高三一轮语文复习方法策略

语文:不去看远方模糊的,做好手边清楚的

语文素养并不等同于语文分数,只要复习策略应对得当,在高三后期复习之中,依然可以打造语文学科的不朽传奇。

1.对照考纲说明,梳理板块框架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考这场硬仗而言,这里的“彼”即指“考试内容”。所以要对照考纲,对已复习过的各考点全面铺开,毫无遗漏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盲点。

同时,还要对照结构图回忆联想围绕这些知识点考过哪些题型,每个考点又是怎样的出题方式、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要把零散的习题整合成类型,“一个习题就是一个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2.建立习题档案,反复思考研读

有的同学到了复习后期还在盲目做题,结果是题目虽然做得多,但仍然是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对照自己的错题反思,更不对错题归档整理。

殊不知,失分点就是增分点,所以,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并舍得花时间再次钻研历届高考试题,领会其命题风格,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

3.注重识记积累,基础分分必争

高考试题中的中低档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我们要特别注重落实这项工作。例如,对所需背诵默写的64篇文章的复习,就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考生必须要记牢、记准,动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常写写,逐篇过关。对于成语题、病句题,要注意反复放到语境里面去理解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文言文的翻译练习要坚持,最后阶段要做到字字落实,宁少勿错。

4.回顾典型作文题,作文素材每日积累

上一篇:车间管理员个人总结报告下一篇:语言绘本教学《小蛇散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