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之隔散文

2024-04-11

祖孙之隔散文(共3篇)

篇1:祖孙之隔散文

祖孙之隔散文

中午,我在小区旁边的饭馆咥了一碗面,然后慢悠悠的,晒着太阳往回走。这个时候,我听见一声呵斥道:“你别抱他,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以后你也别抱!”

我侧头看看,是一个我认识的人,在一个小区。他的表情略显尴尬,不知道他注意到我没有。他母亲推着婴儿车,表情也尴尬。跟在他母亲旁边的,一定是他的父亲。听到他的呵斥,他媳妇连忙抱过孩子,走在了前面。

她的母亲尴尬的说了一句:“今这个天还不错。”他老公应和道:“嗯。”我其实也是尴尬的,因为我想到要打招呼,但我没有。我内心活动是复杂的。想上去打招呼,因为认识,甚至可以劝说一下。不想上去,听到那样的呵斥不舒服,又不了解情况。上去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就向前走了。

他到我家里聊过两次话,所以认识。我知道,他父母不常来,他们住在陕北榆林。肯定是专门来看孙子或者孙女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不解的。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但我觉得此生不会那样呵斥自己的母亲,或者媳妇的母亲。那种感觉,就觉得很刺耳,心里发毛。

更何况我的母亲,是非常要强。你要是那样说她,她会难过好几天的。所以我一路上,就在思考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不让自己的母亲抱孩子。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个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色就是神情,脸色。难就是难易的难。所以综合起来,什么是孝呢?就是对待父母的态度,脸色最难。有事了帮忙,有吃的了,父母先吃,这不是孝的根本。

孝的根本是“色难”。相学上有句话叫:“相由心生。”所以“色难”,可以理解为“心难”。所以孝顺父母的根本,就不言而喻了,要做到和颜悦色,打心底里敬爱双亲。

这个跟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一致的。他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就是说家里狗啊,牛马啊都能养活,如果没有敬重,和养这些动物有区别吗?

你也许和我一样,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就是有子女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来帮忙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独生子女,相对比,70后,80后农村的孩子,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甚至我认识一个亲戚,他家四个男娃。老太太给老二带孩子,老大还委屈。说我也忙,怎么就给老二带。其实很多父母,只要有精力的,还是愿意给儿女带孙子孙女的。老人的心都是向下长的,晚年了,就看着儿女成群,子孙绕膝高兴。

而不乐意让父母带孩子的,也不是说不孝。可能是家庭关系,可能是教育观点不同,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过。但一定要和颜悦色的跟老人家说这件事。倘若摆出脸子,甚至像我看到那样的呵斥,是万不可取的。

祖孙之间的爱,不应该有隔阂,隔阂更不应该是父母。我们终将老去,你今天呵斥自己的父母,你孩子将来也会呵斥你。因为他觉得你脾气不好,会带坏孩子。你的心里会是咋样的?

我时常能想起我的奶奶,她去世6年了。我母亲严厉,我奶奶慈祥。每当我母亲打我的时候,我奶奶就站出来保护。我母亲因此会和奶奶吵几句。但她们都是爱我的。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我奶奶总是说:“善人头上有铁锅,能遮风挡雨。”“世界上还是好人多。”“遇到讨饭的,一定要多少给点。”我奶奶也讨过饭,她对世人和世界的怜悯,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所以她们的话,真真切切的影响了我。我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奶奶的爱,我的世界会缺少多少爱。

篇2:祖孙之隔散文

提笔回忆从前,好像一张白纸,我的青春里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大的事,可能是本身循规蹈矩的性格使然,但是那张白纸分明已经布满了褶皱。

初中,是我学校寄宿生活的开始。千万不要随意进行脑补,因为我的校园生活里没有电视里演绎的可怕的校园暴力,更多的只是朴素可爱的人儿。恋家,是我那段岁月里流露得最极致的情绪。那时,我还没有手机,都是通过公共电话与家里去的联系,10块钱一张的电话卡,是我向家里人传达自己信息的唯一媒介。那时,每周末的傍晚,我的眼泪都会在夕阳的照耀下,四处流淌。

“妈,我到学校了……”接踵而来的是自己无法抑制的哽咽。

“呜呜……我不想在这里,我想回家!!”抽气的声音中透出一种坚定其实现在想来,可以对着自己最爱的人肆无忌惮地哭泣,着实是一件幸福的事。妈妈也只是在电话那头,轻声细雨的安慰:

“不要哭,你看在过几天你就又可以回来了,到时候妈妈给你做你最喜欢的酸甜排骨啊。乖……”我的母亲,在那时用自己最大的`耐性,听着我任性的话语,感受我不管不顾的哭泣,直到我自己含泪挂掉电话为止。

那时的我对所谓寄宿生活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厌恶。记得初到学校之时,军训期间,整整一个星期,我没有跟班上同学讲过任何一句话,当然,每次打电话回家都会一如既往地哭,至今,我也十分对当时表现出来的毅力感到十分艳羡。这样的情况引起了父母的高度警觉,接下来便是班主任找我谈话,对我进行心里开导,那时托老师的福,我知道了以后我与父母的离别时间会更长,现在还不算什么。自此,我开始愈加珍惜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打电话回家的频率逐次增多:

“妈,我跟你说,今天数学老师上课又骂人了,好凶的!”

“今天食堂阿姨小气死了,明明菜那么难吃,还给那么少,真不知道她这样藏着掖着是什么意思!!”

“体育老师让我们跑八百米了,你知道吗?那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十万里漫漫长征路啊!!”

“……”

这种电话交流,虽然琐碎,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温情。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说,妈妈就在那边听,时不时柔声提点建议,最多的还是嘱咐我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每次电话交流,看着天边燃烧的火烧云,总会感觉那些温热都通过空气留到了我的心里。

时光慢慢的过去,我逐渐适应了离家的生活,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与同学相处极好,变得愈发的开朗,但是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相应逐次减少。到现在,我依旧在外求学,过去的联系家里的公共电话已然变成了随身携带的手机,四四方方的电话卡换成了小小一块的手机卡,然而父母打电话给我的主动性显著提高。而自己的耐性却渐渐冷却:

“喂,什么事?”

“如果没有什么事,我就先挂了!”

“诶呀,我都知道了,我还有事要忙,先挂了!”

“……”

篇3:祖孙两人的六一节散文

母亲从来都没有过过六一,这样的一个节日,对于母亲这一辈的人来说,似乎就是一个奢望。在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物质贫乏,但是每到六一,父母还是会为我们准备一些小礼物,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会带着孩子一起外出度过。

印象中每年六一,母亲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多幸福啊,可以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就不行了,我们小的时候,对于儿童节完全没有概念。”母亲说的话不假,母亲出生在五十年代末期,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处于很艰难的时期,人们整日为了生活奔波,谁还顾得上为孩子过节呢?

去年六一,女儿偷偷地告诉我,她说:“妈妈,外婆生气了,她说过六一,你只知道带着我出去玩,从来都不带她出去。”女儿的话,让我有些吃惊,曾几何时,母亲居然挑起了我的理。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的母亲,有时就象是个孩子,常常会和女儿闹成一团。人常说的老小老小,或许就是这个样子。

也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对于母亲我是忽略了。有了孩子,便一心想着孩子,从没有顾及到母亲的感受。由此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女儿长大了,不再需要我了,那时,我又会怎样想呢?

从那天开始,我将母亲当成孩子般看待,买东西,通常都是两份,一份给女儿,一份给母亲。特别是在外出一次吃饭时,看着女儿和母亲开心地用刀叉笨乎乎地切牛排时,我就暗暗里地对自己说,以后一定多带母亲出来。

孩子大了,父母老了,老了的.父母,实际上和孩子没多大的区别。她们会生气,会吃醋,她们需要子女的呵护和疼爱。可是多数的子女,只是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很少想到过自己的父母。

上一篇:张景宪传文言文翻译下一篇:初中政治评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