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 心得体会

2024-04-15

名师之路 心得体会(通用9篇)

篇1:名师之路 心得体会

“名师之路”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6年5月6日至8日,我有幸赴西安石油大学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主要以故事教学和绘本教学为主,我们分别观摩了:主维山(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英语教学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特聘培训专家)、张鲁静北京市小学英语特级教师、王超(全国第四届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宝杰,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首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黄耀华清华附小英语教研组长(北京英语学科骨干教师)鲍当洪,小学特级教师、崔旸,小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戈向红全国著名英语特级教师、田湘军,全国优秀教师、裴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英语教研组长)、郭晓茜(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英语教师)会上,专家们用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在整个故事和绘本教学中让学生不亦乐乎,使所有在场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

名师们分别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新的思考》、《把真实的阅读母的还给孩子:小学英语阅读的课内与课外》、《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课程建构》、《故事教学与对话教学》、《浅谈故事教学的设计》、《做有厚度、有温度的英语教学》、《上课那些事儿》等专题报告中阐述了故事教学故事、阅读教学及绘本教学的方法等和我们应该如何在平时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新课标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会读书、爱读书、乐读书的好习惯。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小学故事教学时要学会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

二、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0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

三、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

四、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再就是学生阅读的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小组表演话剧、音乐剧让学生爱上阅读。田湘军老师的可是最让我震撼的,纯正的口语、标准的语音、歌曲的穿插,个人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讲座更是使用至极,语音教学中的节奏感的训练让我们在场的老师也是叹为观止,享受其中。

三天的“名师之路”小学英语故事研讨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的思索却很深很长。特别是名师们轻松、幽默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不但深受学生喜爱,而且使我受益匪浅。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专家的风采,让人叹为观止,让我大开眼界。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我深感自己在教学中和名师之间的差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名师之路”小学英语故事

教学研讨会

刘心

亚 梅

篇2:名师之路 心得体会

南街小学 杨媛媛

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在县教研室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南街小学一行四人有幸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语文“学段融通”-----“打通儿童成长通道”教学研讨会。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使所有在场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三天的“名师之路”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观摩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深很长。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由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知名教师群体,他们作为展示教师,负责展示课,以供听课教师观摩学习。而我们也从这些大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课改的又一次华丽转身,看到了语文“洗尽铅华见本色”的自然美,生态美。

根据此次的西安观摩之行所取得的收获,用来改进自身教学现状是非常及时可行得,让我如何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增强个人执教能力这个方向去实践努力。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对于培训的步骤和内容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所缺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于本次观摩后的感受体会:

1.成长方向:爱学生和爱读书一样重要。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成长?这个疑惑,听了将军晶老师的讲座,给了我拨云见日的感觉,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使我明白了,以学生为荣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视频中他们班的那帮可爱的孩子给了他多大的享受啊,教师是教学中的客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通背教材是对学生慧根、德性的双重戕害,他的慷慨言辞告诉我们要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在良莠不齐的书城里,去选择那些适合儿童,为儿童所需要、所喜爱的书籍。

2.识字教学:追溯字源 冯雪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去年的树》让我在这位知性的女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在驾驭课堂的那份运用自如。比如:(1)在我们一行的小组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把握识字教学中对字源的追溯”这一问题。整堂课贾老师对于所展示的生字“伐”“融”的字源讲解更是惟妙惟肖,相信在某种适当的情况下去鼓励孩子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介绍字理更多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2)细节的把握方面,这节课主要让孩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在理解这些文本表面的含义之后,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揣摩文本中的人物“小鸟”“大树”“小女孩”和“灯”的思想,性格。一节课里的每一分钟对于孩子是多么的宝贵,而对于教师更是如此,围绕一个问题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明白理解,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讨论“既然大树已经不在,为什么鸟儿还要一次次的寻找,还要对着灯歌唱?”该环节的设计给了孩子一个个性解读的空间。她的课告诉我们教一篇课文让孩子只是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我们的教学也未免太失精华,我们要教于孩子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文本有限,课外的延伸却是无垠,我们要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3.语文课堂: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陈延军老师的课,环节设计非常简单,就如同陈老师这样说道:课堂教学的境界在于教师能自觉地用慧识思维的方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变得聪慧、丰盈;我把明明白白的问题交给课堂,我把搞不明白的问题交给学习和研究。总之,这次的观摩会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想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名师们魅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这是我要毕生的精力去追随的。

篇3:名师工作室之路怎么走?

究其原因, 一是名师工作室的人选问题。大部分地区的名师入围程序侧重于职称资历的高低、荣誉称号和获奖证书的多少, 而对入围老师“理念的新旧”、“对待教改的态度”、“研发能力、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的能力”等软件因素考量较少。一部分名师头顶光环, 志得意满, 坐等退休, 鲜有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精力和热情。

二是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机制问题。为了共享优质师资, 推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各地纷纷组建了名师工作室, 但由于经验不足, 在人员组织、条件保障、工作规划、活动协调和评价激励等机制上存在诸多短板。这是因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主要靠政府推动, 而名师工作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得依靠工作室成员的内驱力。同时,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牵涉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关系问题, 跨校、跨区协作的协调问题, 使得完善其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加困难。另外, 要评价名师工作室的绩效, 也得建立一套定量、科学和易于操作的评价系统。可大部分名师工作室仅挂一个牌子了事, 并未在建立健全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和机制上下工夫。那么, 名师工作室之路该怎么走呢?

首先, 建立三级名师评选制度。要本着“追求长效, 宁缺毋滥”的原则遴选人员。教师先提出申请, 学校遴选上报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由其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对象按相关条件进行初评。然后, 对初评入选人员进行听课、答辩, 并结合听课、答辩、复评等考察, 提出候选人名单, 向社会公示和征求意见。把真正热爱教育事业, 师德高尚, 堪称育人的模范、教学的能手、科研的专家;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承担工作室的职责、任务的教师推选出来。

篇4:通往名师之路:阻碍与方向

问题何在

经验成就教师,但经验积累阻碍成为名师。教学就和游泳一样,不能只是在岸上讲理论,非得你亲自到游泳池里游几圈或者游几年,亲自到课堂中去上几节课或者上几年课,否则你对教学实践没有感觉,对教学理论更没有感觉。不管是怎么上好课,还是上课讲什么东西,都是需要教学经验来支撑的,在这个层面上,经验是成就教师的,没有经验就很难说是一个好教师。但是,经验不容易更新,极其容易老化,一旦课程变化了,考纲变化了,学生变化了,经验就迅速被淘汰,与经验浑然一体的教师也就面临着老化或者淘汰的危险,经验的反作用就会阻碍教师转变为名师。

学科成就教师,但学科归宿阻碍成为名师。要当数学教师,就意味着你得在数学系学上几年,可如果你真的在数学系学了几年之后,你就会忘记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当教师,你不再把自己归宿于教学专业人员,而是把自己归属于数学专业人员。当数学教师上课搞不定学生的时候,就会用学科来搞定学生,比如说你怎么上课不听课,难道你都听懂了,这道题你会做吗,不会做还不听,真不像话。其实不是学生自己不想学,关键是他想不想向你学,还有就是你讲的方式是不是他愿意听的,这些和数学没有关系,和学科没有关系,和教育教学有关系。数学让我们成为了数学教师,但如果我们把数学置于学生之上,数学就阻碍数学教师成为数学名师。

教学语言和教育思维的缺失阻碍成为名师。在中小学中,教了多年书后,大家还是不缺想法的,你真的和教师们聊起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来,会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名师,他们的想法充满了智慧。可当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呀,他们就说讲讲还是可以的,但真要写成论文,那就太艰难了。为什么教师写论文会那么艰难呢?因为教师们的工作语言要么来自学科术语,要么来自口头语言,他们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进行学术表达的教学语言。比如,教师们会说我是教化学的,但不会说我是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们会说我很受学生喜欢,但不会说我把师生关系搞得很好;教师们会说我这次考得特别好,而不会说我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一个优。当教师们没有这些教学语言时,就很难把教化学和化学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关系;就很难把学生喜欢他和学生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师生关系和课程落实之间的关系。没有教学语言,就很难形成教育思维,这就成了阻碍名师形成的重要原因。

原因何在

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科学习而轻视教育训练。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都知道应该让教师同时习得学科和教学的知识,这表现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既有数学教育专业,还有数学应用专业,目的就在于突出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性。但是,在大学生活中,要师范生同时兼顾两个专业的学习是不现实的,他们能够学好一个专业就不容易了。当数学和教育两个专业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选择哪一个呢?数学容易上手,在不需要经验积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学习数学;数学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把数学学好了,就有了当数学教师的资本。教育学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领悟教学的道理,更无法把教育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考,这就注定了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肯定学不好教育学,即使学好了教育学也只是在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已。

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当教师参加工作后,最直接的评价并不是看这位教师有多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是看他在学科教学中是不是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有人会说,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难道他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会低吗?理想的成绩和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来获得成绩就会受到限制,于是通过一些并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尽可能多的操练而非有机的讲解,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即使教师们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来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他也不需要把这些教育教学做法提炼出来,只要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谁还认为有必要把这些做法和方法总结出来呢?于是,教师们获得理想成绩的做法和方法,要么是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要么是经验化的教育教学做法,很难达到教育教学理论或者思想的境界。

专业发展过程中重视努力工作而轻视能力提升。在道德层面上,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学生时,主要是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努力;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自己时,主要是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于是,在普遍的 “情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的道德氛围内,教师们努力工作是会得到他人表扬的,自己在道义上也会觉得安心。正因为这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为了工作而牺牲自己的教师,而且我们往往把这些教师称为好教师;但却很少看到执着于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对于后者来说,不但在道义上觉得有愧于学生。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身还是一件艰辛的事,一件需要智慧与方法的事,一件异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事。

出路何在

系统掌握教育教学概念与术语。假设物理教师想告诉化学教师如何把学生教好,我想这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化学教师听到的东西,肯定也是一些说教式的东西,比如教师要如何如何地爱学生,要如何如何地把课备好,要如何如何地研究考纲。虽然物理教师是教师,化学教师也是教师,但他们之间除了生活化的日常用语之外,由于学科专业术语的不统一,导致教育教学经验无法分享。

因此,不管是想与别人分享教育教学经验,还是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出来,都需要教师用一套属于教育教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而且这套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并不是原来的学科体系,而是教育学科体系。在法律中,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告你,那就证明这个人并不是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但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起诉你,那你就得当心了,表明这人是法律专业人员。这儿并不是要求教师用专业术语来唬人,而是有了这些通用的、专业的概念与术语,才可能避免教师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误解大家的日常说法和做法。

用教育教学概念来提炼和思考。学生不想学习或者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教师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可是教师面对不想学习的学生又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在于,那些找到方法的教师,自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那些没有找到方法的教师,估计这个问题就难以解决了。在教育学中,学生不想学习,是指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动机来讲,就可以造就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着手;从外在动机来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赢得大家的表扬,能够让学生看到学习可能为自己或远或近带来的一些收益。虽然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术语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具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变得想学习起来的方法,但却为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明了方向。

形成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管教师教出了多么有名的学生,如果讲不清楚这名学生是怎么教出来的,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出来的,我们都很难承认这位名学生是这位不出名的名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成就学生的,但这样的教师并没有可持续性,最后会落到牺牲自己并强压学生的状态之中;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通过把学生培养好的这个过程,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所教学科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当下教师之所以这么忙,而且忙得没有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计划性,处于一事一议,一课一备的境状;但如果要求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这就不只是写一个纸面计划那么简单了,还真需要教师先得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然后结合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可能做出一个科学的教学计划出来。当教师自己没有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时,那又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用教育教学术语和概念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儿需要提醒的是,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做法虽然更鲜活,但却难以直接借鉴和沿用。

篇5: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三里店小学 俄粉粉

2015年4月16日----4月20日我受学校的委派参加了“名师之路”第十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来谈谈本次观摩后的感受:

一、会议概况

这次研讨会共邀请13位名师,分别有吴琳、薛法根、吴忠豪、赵志祥、诸向阳、武凤霞、郭甲良、赵昭、蒋军晶、田冬英、陈延军、张祖庆、王文丽。共计13节示范课,9场报告,两场专家点评。研讨会紧紧围绕“新知识、新体验、新平台、新境界。”这一主题,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示优质课堂教学方式和实施策略,指导教师提高践行先进教学理念、品味语言魅力、彰显语文素养的教学能力。

二、总体感受

名家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阐释和演绎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课堂上他们用独具磁性的声音、充满激情的动作、富含诗意的语言,把课堂掀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也让我们呼吸到了语文教学的新鲜空气。灵动的课堂亲切和谐,活跃的学生真诚自然。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并没有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艳丽和离奇,而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本真与个性的以学定教,细处引导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提高,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指导引领的自主学习理念。

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名师讲座,我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语文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改革前沿的语文课堂。在一次又一次的赞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味中,使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

三、下面我就薛法根老师的课做一下主要汇报。薛法根老师简介:

薛法根,现任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原创语文“组块教学”,主张“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2013年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他的语文课“教得轻松、学得扎实”,形成了“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风格,《卧薪尝胆》、《爱如茉莉》等经典课例深入人心。先后出版《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教阅读》等五部专著,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等荣誉称号。我已经是第二次听薛法根老师的课,薛老师的《猴子种果树》和他的报告《散文:如何教的不散》,都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我。现将他的报告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他通常会让学生概述或是复述课文,而这些是在他给出一定的提示词语的前提下,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复述能力多有所提升,在学生进行初步回答后,薛老师会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补充和引导,然后再找另外的同学进行复述,经过反复的几名同学使全班同学有一个整体的教师引导是非常细致及恰当的,能及时的调整学生的思路及方向,对于学生总结课文和理解课文中心非常有帮助。

第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他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通常会概括为几个阶段或是过程,比如说这件事有什么起因、经过是怎样、结果又是如何,让学生联系这三句话续编故事。这是对课文之外内容的一个拓展,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这才是语文课追求的一个目标,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要求,如果这四个目标在一堂课都能有所落实,那么无疑这堂语文课是成功的。

第三,课堂只要一本书加一个笔记,这样洒脱的学习方式真的让我听起来就觉得充满了向往,也觉得这样的课堂是非常吸引人的,书是工具,笔记本是思想和学到知识的一个载体,就是这个笔记本,记录了多少课堂笔记、听写内容、心得体会、作文等,这个笔记本是学生通过一堂课以及薛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所收获的知识与思想,这都是他们点点滴滴积累出来的。

第四,侧重最基础的读,薛老师的课堂通常都会凭借引导孩子反复的读,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普通、最简单的方式,俗话说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有着完美的体现,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读中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领悟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体会到了某个人物的高尚品质和值得人们赞扬的精神。这种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没有精美的渲染也能达到学生和教师的心灵相通,这种境界只能是大师才能做到。

四、我个人对语文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未从根本上解决“高耗低效”的难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目标不明。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头绪繁多,方向不明,不知为何而教,因而常常“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2.内容缺失。语文课程、教材未能解决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问题,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教学中内容繁杂,分不清学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语文教师缺乏鲜活的、适切的语文知识。缺失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必然带来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也必然弱化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正如薛老师所说,语文老师成了历史老师,地理老师等。

3.方法贫乏。语文教学习惯于“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感悟”,然未能就“经验、思维、想象”这些“感悟”的内在要素作学理的解析,没有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难以应对不同的文本与不同的学生。

五、今后改进方向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以经过重组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教学“板块”确立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然后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如朗读、体悟、想象、比较、概括、复述等,并整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组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其灵魂是“联”,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使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达到共振,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组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读,主要指诵读。诵读教学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欢,或不满,提高其评判能力,学习初步的鉴赏;背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

(2)悟,即体验、感悟。组块教学注重学生与文本、经验与知识、思维与想象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联通,教学中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与想象,达到对文本内容、情感及表达规律的领悟,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育学生的灵性。

篇6: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冯莉

2012年10月11日,我们延安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参加了“名师之路”之“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堂”全国小学课改教学观摩会,收获良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课堂让我心生向往,我要向他们学的地方很多,让人记忆犹新的:天津的李卫东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深圳的赵志祥老师幽默的语言,浙江的盛新凤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受益匪浅„„.一、名师教学风格的魅力。当我听着名师们的课时,我想小学教师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世界,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记得盛新凤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绘本课件,一边听老师的讲述,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也把听课人带入故事中,激荡着孩子小小的心灵,把一个故事 放大成一个世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些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薛法根老师对与略读课文的教学让我茅塞顿开,开放引导,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又如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一课,一气呵成,听得学生身临其境,这种体验与感悟自然高效值得学习。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赵志祥老师对于对联的研究颇为深入,他从对对联,品对联,背对联层层推进,引领者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幽默,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索。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篇7: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一年级语文组曹莉

3月29——31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一行32人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名师之路”第4届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学习。研讨会上,各位名师精彩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实、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在课堂上,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深。

难忘李卫东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他本着“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将这课教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教学开始,李老师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入手,找出两次歼敌对五位战士称呼的不同——“战士”和“壮士”。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质疑:“为什么同是歼敌,前面称为‘战士’,后面却称为‘壮士’?”接下来引导学生要联系上下文读,不要一段一段阅读,要学会全篇贯穿思考问题,使学生理解作者怎样将文章由低潮引向高潮。

随后,李老师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人物描写的特点,使学生掌握了描写一组人物(群体描写)的方法:(1)分述。(2)先写点,后写面。(3)直接写面。

最后,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读文时,出示了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再次读文时,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

李老师这一课,环节设计简约却扎实,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既有

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整个语文教学,平实而质朴,扎实而有序。

说李卫东老师的课难忘,那么于永正老师的课更让我们有了目标意识。

于永正老师本着“一切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扎扎实实地教,真真正正的教。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课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听。因为我时刻记着,坐在我面前的是学生,我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案。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情绪、学情。教学互换要手把手、实打实,要真教,而不是走过场。我教学的三个境界是:

一、教过了。

二、教对了。

三、教会了„„”于老师的话使我明白了,以学生为荣的老师是幸福的,教师是教学的客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真课堂、实课堂。

这三天里,我沉浸在大使们春风化雨似的报告中;徜徉在生态课堂回归的路上;聆听大师们润物细无声的教诲;仰慕大师们可亲可敬、一丝不苟的教研态度、教研气质,真可谓:专家!大师!

篇8:读课: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读课

“读课”是笔者从“读书”一词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一种方式。读课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观课的教研方式既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又有决然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 读课比听课、观课所涉及的课例类型更多, 范围更广。听课一般局限于教师的现场教学, 观课则在现场教学的基础上, 扩展到了录像类课例。读课则进一步扩展到了教学实录、教育叙事等文本类的课例, 而且根据读课的需要, 我们还常常需要将同一课例的录像和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以便从中发现并提取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 从研究的方式来看, 读课比听课、观课更灵活, 更细腻。它倡导用读书的方式去研究课例, 反复把玩, 揣摩体味。一个课例在手, 我们可周而复始地读, 可以翻来覆去地读, 可以拆卸组装地读, 可以驰骋想象地读。总之, 读书的方式有多少种, 读课的方式就可以有多少种。

第三,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 与听课、观课相比, 读课要求对课例的剖析更为深刻。对于一个课例, 我们既要读得进去, 又要跳得出来。就像读书一样, 要让课例在自己的心里经历一个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 直到将其了然于胸, 能够活学活用为止。

第四, 从研究的主体来看, 与听课、观课相比, 读课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活动。听课、观课强调教师的集中观摩和研讨。读课则是一种独立的课例研究活动, 它强调个人对课例的体悟, 因而往往需要教师在静心独处中对课例进行深度思考。

二、为什么要读课

1. 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读课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舒尔曼、格罗斯曼等人认为, 教师的知识主要由“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背景知识”等组成。其中, “学科知识”指的是学科本身的专业性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的古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文艺学知识等。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学科教学法的综合体。它涉及的是如何将学科知识用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问题, 如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一课一得法、思维导图法等。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有余而学科知识不足, 他在教学中就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反之, 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有余而学科教学知识不足, 他在教学中则必然会面临“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的尴尬。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两种知识, 才会在教学中应对自如, 游刃有余。

一般而言, 学科知识的获取, 可以靠读书来完成;而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取, 则主要靠读课———不断地琢磨别人是怎么教的, 不断反思自己该怎么做———“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看的课例多了, 心里的路数多了, 遇到教学中的问题时才会心中有数, 自由转合。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之所以把教师定位为反思性的实践者, 正是强调了案例研究在教师学习中的重要性。如果用练功来比喻读书和读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读书的作用就是“内练一口气”, 底气足则脚下稳;读课的作用则是“外练筋骨皮”, 筋骨强则技艺精。如此内外兼修, 才有可能成为教学的“武林高手”。

2. 众多语文名师的经历都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读课的重要性。

为了证明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性, 笔者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为研究样本, 对入选该套丛书的语文名师进行了个案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人在博览群书的同时, 也大多在读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其中, 最典型的是余映潮老师。他专门罗列了一种方法———“名师跟踪式研究”, 详细记述了自己对特级教师胡明道授课技艺的研究, 其用心之细、研讨之深、提炼之精, 展示了高超的读课水平。不仅如此, 余老师所首创的“板块式设计”, 也是在研究上海特级教师沈蘅仲的课例时顿悟出来的。李卫东老师在回味他的“语文人生”时, 也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他师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靳家彦的经过。书中他谈到, 在和靳先生学习时, 他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看先生的教学录像”, “一堂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听上许多遍”, “每有心得, 随时记下”。王崧舟老师则把课例研究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葵花宝典”。他是以面壁参禅的功夫来读课的。阅读这些名师的经历, 我们能深深体会到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读课”可是大有学问的。

三、怎么去读课

和读书一样, 读课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读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课的过程中, 悉心琢磨, 及时归纳, 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读课方法。

1. 专题分析法

该方法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某个专题, 如导入、提问、朗读、小组合作等, 选取多个课例进行比较研读, 从中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方法或策略。

专题分析法主要用于不同课例的比较分析。使用这一方法时, 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 不同的课例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有何异同, 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例如, 在研读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特级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是变着法让学生提问题。于是, 笔者就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专题展开了课例分析, 最终从中归纳出了开放式、引领式、激趣式、讨论式等四种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2. 情境填空法

当读课者遇到课例中某个较难处理的情境时, 不是直接看授课者的处理, 而是像做填空题一样, 自己先设想一两个解决方案, 之后再与课例中的处理方案进行比较, 以此体悟教学的技巧。

使用这一方法, 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在课堂上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该怎么办?”

情境填空法主要用于对录像类和文本类课例的分析。当然, 在观摩观场教学时, 它有时候也能派上用场。比如笔者教《强项令》一课时, 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结果一连提问三四个学生, 都没人能答出来, 课堂的场面非常尴尬。课讲完以后, 笔者征求大家的意见, 一位老师就直言不讳地对笔者说:“你让学生说出‘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这个问题设计得不好。如果让我问, 我会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 问他的强项是什么, 而后再问他强项的意思, 估计他会答得比较好。”当笔者的课堂教学出现困难的时候, 这位老师及时做了“情境填空”, 替笔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 结构梳理法

前两种读课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局部的课堂教学情境, 而在课例教学中, 如果总把目光放在局部, 就可能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弊端。德国教学法专家迈尔在《怎样上课才最棒》一书中列举了优质课堂的十条标准, 其中第一条就是“清晰的课堂结构”。由此可见, 梳理课例的整体结构在读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时, 我们就需要采用另一种读课的方法———结构梳理法。

所谓结构梳理法, 指的就是读课者在复杂的教学事件中提取出主要的教学活动, 梳理出主要的教学线索, 推断出核心的设计理念。使用这一方法时, 我们要常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是靠哪一条或哪几条线索贯穿起来的?作者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

为了便于进行结构梳理, 我们还需要设计一些结构模板。这样, 读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近两年来, 笔者就曾多次在语文教师“国培班”引导学员用结构梳理法进行读课,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9:名师之路就在脚下

1.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不是想着追名逐利,而是要具有胸怀大志的高瞻远瞩,要有勇于担负伟大使命的责任感。魏书生总结自己教书的经历,第一条就是教师自己要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钱梦龙先生一直坚守“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的事业信条,不仅体现出一代名师的真诚和谦逊,也映照着教育家执著的求索身影。教师伟岸的胸怀应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黄耀红博士说:“站在门槛上,至多看到一个院子;站在屋顶上,最多看到一个村子;站在泰山上,才会看到东海的日出。”心有多远,我们的教育就能走得多远。站在经典语文教育的门槛上,才能听到精神的分蘖和生命的快乐宣言。

不仅要有奋斗的目标和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忍耐和坚守,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不是大方之家的做法。21位名师中有好几个的起点很低,甚至是初中毕业,如魏书生、钱梦龙;有的名师并非语文科班出身,像于漪老师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但是他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凭借的是他们锲而不舍地自学,凭借的是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的品质。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丝不苟的品质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魏书生把自己比作是广阔的教育园中的一棵小草,可他经过近二十年的砥砺却孕育出勃勃生机。任何急功近利、按部就班的思想行为都难以实现教学突破。

2. 博览群书与笔耕不辍

凡大家必广泛阅读,阅读对象不是仅局限于教育类,而是广泛摄取,博览群书。魏书生老师读哲学书,也读人物传记书:《马克思传》《列宁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爱因斯坦传》《爱迪生传》《丘吉尔传》《林肯传》《释迦牟尼传》《戈尔巴乔夫传》等。

阅读是一个不断汲取营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仅拓展思维的界面,而且强化思维的深度。在阅读体验中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使自己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走进课堂,就可信手拈来、应对自如,从而表现出语文课堂的本色,自然易于博得学生的喜爱。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书生智慧,写作促思考。写作是一个外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不仅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锤炼自己的思想,厚积薄发。李镇西老师坚持每天读一万字书报和写一篇教育日记,出版著作近30部。余映潮老师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专著7本。这些名师都是在不断阅读和写作中收获成长。

3. 精心教学与潜心教研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离开了课堂,教师的成长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教学,教师的理论思想就犹如空中楼阁。课堂是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蕴藏着丰富宝藏的教学阵地。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依旧坚守着“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的理想。当下有些教师从教三十年犹如教书三年,因为他们在不断演绎着昨天的故事。而名师却不断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创造性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观。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化教师的方向迈进。”不要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应做富有探索和研究精神的开路人。基于教学以及自身成长的需要,积极进行科研实践,提高自我效能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教学中寻找语文的真谛,从科研中寻找成长的足迹。

上一篇:个人调令申请书下一篇:书我的朋友八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