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的培训心得体会

2024-04-12

名师之路的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名师之路的培训心得体会

2015春季“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英语研讨会学习心得

延安实验小学

王俞敏

“名师之路”是一个感悟名师课堂、见习名家风采的学习舞台,也是一个学术沟通的桥梁、教学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见证绚丽多彩教育人生的“大咖秀”……2015年5月8日-5月10 日,我有幸在西安石油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英语研讨会,共观摩了9位名师的9节优质课和专家的8场专题报告。本次研讨会以故事教学和语音教学为主题,各位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惊叹;各位专家深入浅出讲述教育教学理论的精髓,更让我为之折服。名师专家们有太多值得我膜拜的地方,我惊羡,我反思,我向往着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为英语课堂的“大腕儿”,如鱼得水,尽情演绎。

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成长为独具特色的魅力老师。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将是亘古不变的。在这些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切身感受到民主、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表现未能达到老师的期望值时,名师的做法不是责备,而是灵活的变通和引导。如在林丽老师的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如期说出“Hi!I’m …I like…I have…”等句子时,林老师灵活地改用问句“Do you have…”“Do you like…”时,学生统一用“Yes”来回答。之后,林老师说“大家不能只习惯于说Yes,其实我知道你们都可以说出那些句子…”果然,在林老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孩子们在之后的课堂上能自如说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句子。还有在王超老师’“It’s okay to be different”的课堂上,一位学生几次把“it’s okay to lose your mittens”说成“it’s okay to lost your mittens”,教师机智地用“it’s okay to make a mistake”一句话处理了学生因犯错而畏难的负面情绪。

二、以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为基石,不断成长为独具特色的魅力教师。

一位教师犹如一位舞者,一名歌手,舞台背后需要的是无尽的基本功练习。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标准地道的英语发音,看到的是生动形象的简笔画、精致巧妙的课件、丰富多变的肢体语言,感受到的是别具风味的英语课堂。在名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是基础,能唱能跳能导能演是锦上添花。如王超老师用耳熟能详的小苹果调子改编成富有动感的“It’s okay to be different”,顿时全场high了起来……

一口漂亮地道的英语口语,一份扎实的教学理念,一颗永远爱生的童心,成就着这些名师,也滋润着祖国的未来。

三、以扣人心弦的故事为线索,丰富多彩的活动贯穿课堂,不断生成别具特色的魅力课堂。

英国教育学家Andrew Wright指出“Stori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stories help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ir world and to share it with others.”由此可见,故事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英语语言的输入,从而为语言的输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次研讨会上,王劲春老师的“A hungry caterpillar”,叶建军老师的“Naughty animals”,林丽老师的“The mouse and the lion”以及王超老师的“It’s okay to be different”,他们的故事以兴趣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故事学习中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些名师的课堂上,并不是遵循固定的感知故事-呈现故事-复述故事-表演故事的教学流程,而是插有Let’s chant, Let’s talk, Let’s sing 以及韵律小诗等活动,他们的故事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师的日常教学行动、教学习惯、教学性格亦会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命运。

作为年轻的英语教师,大学毕业时的我们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那3年,5年,10年之后的我们,是否能以今日的这些名师为榜样,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别具特色的外语教师呢?不断的反思加不断的行动,定会有一个充满期待的未来在等着我们……Come on!

篇2:名师之路的培训心得体会

米粮小学:狄娜

2016年3月25日至3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中小学“聚焦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本次的培训学习,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平台,为期三天的学习,共听取了17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课和6位老师的讲座,名师们对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沿引领,对课堂艺术的把握令人叹服。领略到了名师课堂的精彩,欣赏到了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

下面将我这次的学习的一点感受和大家分享

三天的学习,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染了、熏陶了。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让我汲取了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经验,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赵志祥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一分钟》中,没有太多的华美的课件,是一堂几乎真实的常态课,却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语文课堂的思想。语言幽默,风趣,准确,整节课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由衷学习需求,而不是来自教师自上而下的硬性指令。在张敏华、王镇会老师上的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设计的非常精妙,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多种方式检查认读,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理解词语意思,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学生兴趣盎然。

在许嫣娜老师、蒋军晶执教的绘本,他的课堂充满活力,启发学生看看图、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环节,适时引导、整个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每一个环节都适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真可谓是循序善诱,扎实有效的课堂。

钟鹤童老师给低段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好的方法,他提到作为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朗读、学词。他说,低段的识字必须要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他强调字音不是重点,学生都会认,教师要重在给学生讲清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同时关注起点,分组教学,哪些学生要关注读音,力求把识字教学减肥瘦身,给朗读、阅读留一定的空间。

2、写字他说写字即写好人生的每一笔,不仅要把字写对,还要写好,写字是传承文化,汉字都是有规律的,写字首先要让学生观察,从结构等各方面,其次要书空,书空不能走形式,教师还要范写,范写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写,接下来是描红仿影临帖,最后评价。

3、朗读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学习之前读不好是正常的,如果课文学后读不好等于没学。教师必须注重范读或采取听读训练。朗读录音等方式。

4、学词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是低年级阅读的重点,不是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式多种多样看图做动作、联系上下文、词语替换、找近义词、在语境中进一步理解等。

最后他说低年段必须要遵循课标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多识少写,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其他学习腾出时间,力求把识字挤进阅读教学。最后要把听读纳入课堂中去,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比较难忘的还有:观摩课的老师上课,课前都需要“热身”。其实“热身”就是老师和学生最初的沟通,最佳的对接。最初来自于授课老师的这种沟通、对接,这样的智慧;对于学生是多么享受啊!课堂的温馨,课堂的美丽从老师的第一句话开始,一直通向美好的结束。我在想,课堂的“热身”,对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常课,同样的适宜。每节课,我们都要像观摩课那样的精心,那样的热情,那样的细腻,我们的学生课堂,一定是生命课堂,精彩课堂。

一、非常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几位专家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展示了学生所思所想、所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以学论教的课堂,二、激励性语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名师的课堂教师善于发挥倾听、梳理、激活、点拨的作用,能适时的介入讨论,又能适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始终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流转,以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课堂生成千变万化,学生思考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绝不仅仅来自于个性思维的张扬,很多程度来自于教师一次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拨,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画龙点睛”,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学习。

三、“深度的课堂”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名师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到和教学的思考性,他们的课堂真正读懂了教材,深入的理解了教材,而且能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他们的课堂能抓住核心的教学理念,渗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倡导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思考的学习过程。

篇3:读课: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读课

“读课”是笔者从“读书”一词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一种方式。读课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观课的教研方式既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又有决然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 读课比听课、观课所涉及的课例类型更多, 范围更广。听课一般局限于教师的现场教学, 观课则在现场教学的基础上, 扩展到了录像类课例。读课则进一步扩展到了教学实录、教育叙事等文本类的课例, 而且根据读课的需要, 我们还常常需要将同一课例的录像和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以便从中发现并提取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 从研究的方式来看, 读课比听课、观课更灵活, 更细腻。它倡导用读书的方式去研究课例, 反复把玩, 揣摩体味。一个课例在手, 我们可周而复始地读, 可以翻来覆去地读, 可以拆卸组装地读, 可以驰骋想象地读。总之, 读书的方式有多少种, 读课的方式就可以有多少种。

第三,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 与听课、观课相比, 读课要求对课例的剖析更为深刻。对于一个课例, 我们既要读得进去, 又要跳得出来。就像读书一样, 要让课例在自己的心里经历一个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 直到将其了然于胸, 能够活学活用为止。

第四, 从研究的主体来看, 与听课、观课相比, 读课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活动。听课、观课强调教师的集中观摩和研讨。读课则是一种独立的课例研究活动, 它强调个人对课例的体悟, 因而往往需要教师在静心独处中对课例进行深度思考。

二、为什么要读课

1. 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读课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舒尔曼、格罗斯曼等人认为, 教师的知识主要由“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背景知识”等组成。其中, “学科知识”指的是学科本身的专业性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的古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文艺学知识等。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学科教学法的综合体。它涉及的是如何将学科知识用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问题, 如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一课一得法、思维导图法等。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有余而学科知识不足, 他在教学中就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反之, 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有余而学科教学知识不足, 他在教学中则必然会面临“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的尴尬。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两种知识, 才会在教学中应对自如, 游刃有余。

一般而言, 学科知识的获取, 可以靠读书来完成;而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取, 则主要靠读课———不断地琢磨别人是怎么教的, 不断反思自己该怎么做———“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看的课例多了, 心里的路数多了, 遇到教学中的问题时才会心中有数, 自由转合。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之所以把教师定位为反思性的实践者, 正是强调了案例研究在教师学习中的重要性。如果用练功来比喻读书和读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读书的作用就是“内练一口气”, 底气足则脚下稳;读课的作用则是“外练筋骨皮”, 筋骨强则技艺精。如此内外兼修, 才有可能成为教学的“武林高手”。

2. 众多语文名师的经历都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读课的重要性。

为了证明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性, 笔者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为研究样本, 对入选该套丛书的语文名师进行了个案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人在博览群书的同时, 也大多在读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其中, 最典型的是余映潮老师。他专门罗列了一种方法———“名师跟踪式研究”, 详细记述了自己对特级教师胡明道授课技艺的研究, 其用心之细、研讨之深、提炼之精, 展示了高超的读课水平。不仅如此, 余老师所首创的“板块式设计”, 也是在研究上海特级教师沈蘅仲的课例时顿悟出来的。李卫东老师在回味他的“语文人生”时, 也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他师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靳家彦的经过。书中他谈到, 在和靳先生学习时, 他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看先生的教学录像”, “一堂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听上许多遍”, “每有心得, 随时记下”。王崧舟老师则把课例研究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葵花宝典”。他是以面壁参禅的功夫来读课的。阅读这些名师的经历, 我们能深深体会到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读课”可是大有学问的。

三、怎么去读课

和读书一样, 读课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读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课的过程中, 悉心琢磨, 及时归纳, 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读课方法。

1. 专题分析法

该方法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某个专题, 如导入、提问、朗读、小组合作等, 选取多个课例进行比较研读, 从中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方法或策略。

专题分析法主要用于不同课例的比较分析。使用这一方法时, 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 不同的课例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有何异同, 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例如, 在研读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特级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是变着法让学生提问题。于是, 笔者就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专题展开了课例分析, 最终从中归纳出了开放式、引领式、激趣式、讨论式等四种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2. 情境填空法

当读课者遇到课例中某个较难处理的情境时, 不是直接看授课者的处理, 而是像做填空题一样, 自己先设想一两个解决方案, 之后再与课例中的处理方案进行比较, 以此体悟教学的技巧。

使用这一方法, 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在课堂上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该怎么办?”

情境填空法主要用于对录像类和文本类课例的分析。当然, 在观摩观场教学时, 它有时候也能派上用场。比如笔者教《强项令》一课时, 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结果一连提问三四个学生, 都没人能答出来, 课堂的场面非常尴尬。课讲完以后, 笔者征求大家的意见, 一位老师就直言不讳地对笔者说:“你让学生说出‘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这个问题设计得不好。如果让我问, 我会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 问他的强项是什么, 而后再问他强项的意思, 估计他会答得比较好。”当笔者的课堂教学出现困难的时候, 这位老师及时做了“情境填空”, 替笔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 结构梳理法

前两种读课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局部的课堂教学情境, 而在课例教学中, 如果总把目光放在局部, 就可能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弊端。德国教学法专家迈尔在《怎样上课才最棒》一书中列举了优质课堂的十条标准, 其中第一条就是“清晰的课堂结构”。由此可见, 梳理课例的整体结构在读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时, 我们就需要采用另一种读课的方法———结构梳理法。

所谓结构梳理法, 指的就是读课者在复杂的教学事件中提取出主要的教学活动, 梳理出主要的教学线索, 推断出核心的设计理念。使用这一方法时, 我们要常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是靠哪一条或哪几条线索贯穿起来的?作者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

为了便于进行结构梳理, 我们还需要设计一些结构模板。这样, 读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近两年来, 笔者就曾多次在语文教师“国培班”引导学员用结构梳理法进行读课,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4: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

吴琳老师的一流教学风格,课堂上的真、善、美都值得我学习。魏星老师的风趣幽默,惊心动魄的教学、惊心动魄的课堂、惊心动魄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薛法根老师、王林波老师……无一不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但让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要数来自北京市的王文丽老师。

王文丽老师本次执教的内容是《月之故乡》整节课以《月之故乡》这首诗的教学过程给我们展示了她绚丽的个人风采。

面对素未谋面的孩子们,王老师的亲和力始终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在座的老师们都被王老师的优秀形象所吸引。课堂上,虽然孩子们对老师不熟悉,表现的很腼腆,但王老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为孩子们开创了广阔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大胆去想象,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自我发挥的机会,激起了孩子们学诗的热情。王老师善于表扬,语言时而朴实、真诚,深深打动在场的所有人;时而诙谐幽默,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发挥续写诗句。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一声声深情的朗读荡入整个会议大厅。也荡入了每个老师的心扉,会场上王老师用她甜美的嗓音,配着优美的音乐竟唱起了这首诗,引得了大家阵阵的掌声。孩子们也被老师感染了深情地朗读着这首诗,整个会场都沉浸在一种这浓浓的月光之中了。

王文的老师《月之故乡》在无痕的教学中,为学生诠释了什么是诗意。整堂课在层层的朗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使学生深刻的去感悟、去体会。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去尝试写诗句,接诗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诗。这很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语言文字的运用。

最后,王老师告诉我们有诗心的老师,才能孕育出诗性的学生。有诗心的学生,心思细腻,心地善良,从内向外都洋溢的书香气。

篇5: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需名师指路。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在此,我粗浅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独具匠心、充满智慧的课堂

我们分别听了全国名师刘飞耀和程翔教学不同学段的《故乡》,陈延军老师的《挑山工》、薛法根老师的《半截蜡烛》、以及赵志祥老师的《三笑》等课。课堂上他们用独具磁性的声音、充满激情的动作、风趣幽默的语言,把课堂掀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也让我们一线老师呼吸到了语文教学的新鲜空气。灵动的课堂,亲切和谐;活跃的学生,真诚自然。与其说学生在学语文,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赵志祥老师的文言文《三笑》让我们见识了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功底和素养,让我们见证了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范式的成功实践。亮点一:基于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目标意识。“三笑”分别选自三国魏国邯郸淳的《笑林》、明代冯梦龙的《笑府》和赵南星的《笑赞》,三则小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言精品,而且“找奶奶属牛”文本更能为学生所津津乐道。亮点二:基于由浅入深编排体系和剥笋探新教学策略的过程意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特别是“屁颂”这则小古文,教学过程更是精彩纷呈,韵味无穷,整个课堂处处洋溢着笑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书声琅琅的吟诵中感受文言文的乐趣。亮点三:基于师生灵活互动的评价。在赵老师的引领和策动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高昂投入、趣味盎然,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补充完善,更多的是赵老师妙语连珠的点评与激励,都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入到“更上一层楼”的境地。赵老师设计的《三笑》小古文教学却踏入了“天上人间”的境界,“天上”指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间”指能对接学生当下的生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二、解读文本理性回归

本次教学研讨围绕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教学侧重点,紧扣语文课堂的转型展开研讨观摩。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会把握不准教学的重难点,是因为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领会不了编者的意图,对教材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今后我们想上一节好课,就应该理解教材,领会课标的实质,要知道,教材只是例子,教材只是引子,我们要通过例子挖掘出经典背后的内涵所在。

三、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教学

聆听了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何捷老师的《晏子使楚》,环节设计虽简约但扎实,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他们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专家的教学课堂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递,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展示自己,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毛玲霞老师、赵昭老师、张龙老师的词语教学,扎实到位:或归类,或以点带面,或图片猜字等方法,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赵昭老师的课堂上,老师精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在文中找词。接着在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能从中对比词语的不同,从而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觉得词语教学新颖,有趣,扎实。

四、轻松愉快的课前互动

在课前创设这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们用聊、猜、玩的方法,尽可能的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此刻,使我深深认识到想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堂,前提就是要孩子们喜欢上你。如:赵昭老师在课前让学生猜猜自己的名字,以此来拉近与学生距离。赵志祥老师与孩子交流谈话,我与图片上的三位老人比帅,来逗乐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

五、读中感悟,培养语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这十几位老师,都是在学生展开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并且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让人深切感受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新定位并有效运用。老师们诠释了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引导。从阅读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去发现,去感悟。

总之,感受颇多,学习让我的精神在思想中得以洗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很多东西要慢慢回味,在工作中慢慢体验、总结、运用。要上好课,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学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向专家看齐,向同事学习,以专家和同事的引领、辐射,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聚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严格要求自己。

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2

10月25日至10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培训。首先,非常感谢校领导为我提供的学习机会,让我面对面地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本次培训,以《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反思性实践研究》为题,无论是名师的示范课还是专家的报告,充分展示了数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仅让我与名师、专家们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更重要的是让一个从教二十余年的我,给自己的教学重新定位,在寻找缺点中转变教学思想。细细品味,他们的课犹如好茶留有余香,让人回味无穷,它们的报告更是让人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1.从名师们的讲座中收获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曹培英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教者要跨越实践与研究的断层,走出误区,创新实践。张齐华老师的《我们和“学习”的零距离》,从质疑当前教育的现状,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的一些让人焦虑“假学习现象”,再到儿童数学学习的七大维度的探究。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的内涵与发展》,从儿童的动作、形象、和逻辑思维的三个过程,阐述了教者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在春风化雨里提升。

2.每节课都让人耳目一新。每位名师都创造性地使用和整合教材,不脱离教材,也不背离生活实际。老师的《体积和容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前录制一些小视频,以一连串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分辨体积和容积,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每位名师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问。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图形中的秘密》一节课,整个课堂大部分都是学生在辩论,老师再推波助澜。在这节课中,教者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还教会学生认真聆听、仔细思考的习惯,一节数学课变成了一场辩论赛。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使我明白:学习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在三尺讲台上尽显光彩,就必须得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脚踏实地地上好每一节课。

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3

3月27日,学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此次学习再次让我零距离接近名师,使我在许多方面都获益非浅。

吴琳老师的一流教学风格,课堂上的真、善、美都值得我学习。魏星老师的风趣幽默,惊心动魄的教学、惊心动魄的课堂、惊心动魄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薛法根老师、王林波老师……无一不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但让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要数来自北京市的王文丽老师。

王文丽老师本次执教的内容是《月之故乡》整节课以《月之故乡》这首诗的教学过程给我们展示了她绚丽的个人风采。

面对素未谋面的孩子们,王老师的亲和力始终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在座的老师们都被王老师的优秀形象所吸引。课堂上,虽然孩子们对老师不熟悉,表现的很腼腆,但王老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为孩子们开创了广阔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大胆去想象,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自我发挥的机会,激起了孩子们学诗的热情。王老师善于表扬,语言时而朴实、真诚,深深打动在场的所有人;时而诙谐幽默,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发挥续写诗句。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一声声深情的朗读荡入整个会议大厅。也荡入了每个老师的心扉,会场上王老师用她甜美的嗓音,配着优美的音乐竟唱起了这首诗,引得了大家阵阵的掌声。孩子们也被老师感染了深情地朗读着这首诗,整个会场都沉浸在一种这浓浓的月光之中了。

王文的老师《月之故乡》在无痕的教学中,为学生诠释了什么是诗意。整堂课在层层的朗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使学生深刻的去感悟、去体会。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去尝试写诗句,接诗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诗。这很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语言文字的运用。

最后,王老师告诉我们有诗心的老师,才能孕育出诗性的学生。有诗心的学生,心思细腻,心地善良,从内向外都洋溢的书香气。

篇6:名师之路的培训心得体会

铭记专家教导,追寻名师之路

——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8月6日---11日,我有幸参加了阳信县三名工程培养对象的集中培训。六天的学习与参观,紧张着,劳累着,快乐着,收获着……

听了诸位专家的报告,感觉豁然开朗,我被他们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我敬佩他们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们平和的心态;敬佩他们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专家们相比,不由地感到心中惭愧。这次学习,时间虽短,但组织十分紧凑,收获的确不少,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培训归来,内心一直波澜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翻阅笔记,不时闪现精彩瞬间。本次专家教授的讲座不是站在仰望星空的角度,而是站在脚踏实地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显得真实而又贴切,和我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结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及教育现状,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浅薄。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作为本次培训感受的总结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在学习期间,一共听了六位专家的报告,感触最大的就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这几位专家中,我找到了共同点, 一是幽默感, 二是渊博的知识。说实话,培训前,我就在想,听报告而已,有什么好听的呢? 肯定又是照本宣科的东西。但是没想到, 事实绝非如此!整个的报告,我都很认真地听他们解读人生,也很认真地做笔记。感觉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们用抑扬顿挫的声音,用生动的事例, 把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而且他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乏幽默感,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中还体会到一些生活的真理(尤其是高金英老师,62岁高龄,胸中似乎有永也说不完的幽默,侃侃而谈,幽默中启迪人生)。但是想想自己的课, 课堂气氛,我觉得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幽默感,我要在这方面好好地努力,争取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尤其窦桂梅老师更是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反复告诉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读书,一定要无条件热爱学习。是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 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成为我们的指路明星。特别是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多读书是不可缺少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博览群书的教师一定是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一个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教师一定是学生乐于接近的教师。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专业成长离不开激情与创新。

通过此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 通过与各学员的相互交流, 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我觉得自己太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

团结协作,同伴互助共同成长。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团结协作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众多名师的成长经历启迪我们:要想使自己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一定要融入一个集体,要有自己的协作组,有自己的研究共同体。教学,不应是孤军奋战,教育研究更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努力。再者,合作创造和谐。教学是一个需要奉献的事业,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业。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难免会产生落寞感,势必会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悲伤需要有人安慰,成功需要有人喝彩,困惑时,需要有人点拨,困难时,需要有人拉一把。把自己融入一个集体,为他人的成功祝福,为自己的成长欢呼,体会合作带来的和谐与幸福,共享研究成果,一起思索问题的解决策略,共同行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前途一定无限光明。

六天的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班主任、全国著名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高金英老师,一个看起来很慈祥、很普通的女老师。她从她坎坷的经历讲起,从河北农村的知青,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此处她还讲了一个让人恶心而又好笑但很实际的生活例子,农村房东小孩拉在了炕上,房东慌乱中用一只碗扣上,而到第二天吃早饭时望着黄澄澄的玉米粥怎么也无法下咽,因为谁也无法确认这只碗是不是就是昨天扣小孩屎的那只),到北京的重新开始,教学成绩的不凡,再到担任“宏志班”的第一届班主任,期间的酸甜苦辣可以想象。从她的著作《阳光下的味道》和《没有音乐照样跳舞》,可以读出高老师不平凡的教师经历,为了自己的学生,节假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没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她的故事让我知道“如何做平凡的事,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也使我感受到当好一个“教书匠”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教得不仅仅是书,而更重要的是学会育人。今天的教师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是具有这三种身份的专家。三个小时的培训课,感觉特别短暂,她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高老师讲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收益的是学生,而最终收益的是教师自己。从如何教书,到当班主任的技巧和语言艺术;从调整老师的心态,到老师应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她的一句“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真正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上,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太多了,我不能一一写出来,总之我不可能达到高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我会好好体会他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课堂我的人生。

考察学习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学生什么?这次学习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给学生什么?毫无疑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教给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东西,对我们学校来说,成绩是我们生存的资本,是我们的生命。

但是作为学校这个特殊的场所,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真的需要我们深层次地、理性地思考。

这次培训,听了6位专家的报告,考察了5处学校,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应大力开展以“尊重、公平、自由、责任、正直、尽心尽力、关爱与同情、宽容与包容、诚实与诚信”为核心的价值教育。让人们(在学校里我们至少让我们的老师、学生)知道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好的、对的、或高尚的,进而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

针对当前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物欲横流、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以经济为中心、自私心越来越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现状;针对部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师生的责任感教育,更有必要加强师生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午餐后教室里盆盘狼藉,周围遍布菜汁饭粒,走廊过道内纸屑塑料袋随处可见,负责值日的学生不知去向,其余的学生也熟视无睹,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相信每个校长、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为什么他们面对脏乱环境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为什么个别学生做操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为何师厌教生厌学?缺乏责任感造成的呀!不认真做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班集体的不负责、对父母的不负责;师厌教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对学校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生厌学是学生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父母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

讲座中有一专家提到一点令人震惊,令国人蒙羞:现在,戴高乐机场厕所的墙壁上用汉语贴着“中国人,请你便后冲水”的牌子;夏威夷的宾馆里也常见到汉语的“请丢垃圾入桶”标语;歌剧院、电影院里的“请保持安静”;……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狗与华人不得入内”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国际范围内,成为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笑柄!

“便后冲水”、“请丢垃圾入桶”、“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这好像应该是很自然、不用专门提醒咱中国人的了呀?是些小事情呀?否!是大事情!是牵扯到中国人脸面的事情!是牵扯到国人素质的大事情!是牵扯到能否让外国人瞧得起咱中国人的大事情!我们学校的师生可否做到了这几点?培养师生的责任感,我们是否感到了任重而道远?作为三名工程培养对象的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又是否做好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备?

培训已经结束了,狼吞虎咽下的知识还来不及“反刍”,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细细的咀嚼,争取将此次培训的丝丝营养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篇7:名师之路的培训心得体会

一、样本的选择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2]本文所选取的六位教师———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李吉林、吴非和邱学华均是中小学教育界、学术界公认的“名师”,分析他们的成长之路,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热爱读书,阅读在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六位名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名师“读书”的特点

1. 广泛阅读,阅读伴随着成长

黄庭坚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结晶的保存形式,其本质是开放的,读书则是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也是内化这些文明的过程,名师皆深谙其理,由衷地热爱读书。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回首自己20年当小学教师、23年当教研员的经历时感触颇深地说:“没有书的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受益很大。”他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得到了小语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并在全国推广。[3]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对我而言,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3]读书,让她发现了数学教学的哲理和门道,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讲授数学;读书,让她静心走进儿童世界,并与儿童心相近、情相连;读书,让她恪守理想,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3]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教育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是极具挑战性的,需明德、笃理、务实、执着、业精等精神与知识方面的准备。于永正老师领悟出“五重教学法”并非与生俱来,阅读、思考、实践、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才是成就其“五重”的内因。但面对不同的鲜活的教育对象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不同?如何让知识顺利地被不同的孩子们接受?等等诸多问题横亘于教师的教学生活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教案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新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依靠合适的方法,每个合适方法的诞生都将是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而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则需要广泛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输入,这些需求最终都会在有教育目的的广泛阅读和提炼中得以解决。

人类知识的宝库从未对任何人关闭大门,当你因学生的教育困境苦思焦虑时,名师们已经有针对性地出发,走在解决问题寻找内因的路上,或者他们已经从积累的知识里找到了答案,这正是名师们的独到之处,也是阅读给名师们带来的优势所在。

2. 善读“无字之书”———“读”大师、“读”学生、“读”生活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这样说:“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4]诚如大多数人对孔子的了解源于《论语》,书籍作品往往是思想得以流传的载体,但在当时孔圣人寻求儒家思想生根发芽国度的初期并无《论语》的印刷版,大都靠孔子以讲道的方式布施思想,这种类似的交流便是另外一种“读”。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多与大师交流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常交流常更新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和需求。观摩专家如何上课,参与高品质的学术交流,诵读大师的作品领会其中的精髓,见贤思齐,名师总能从“读大师”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并收获属于自己的技巧或知识。

交流或者传道授业最讲求知识与理念传递的效率,什么样的情况下效率更高?当然是对方想知其所以然的时候;但什么时候对方最想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找到他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点。所以名师也要善“读”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欣赏、被尊重、被关爱,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名师们会结合所学与自身经验更好地理解学生、读懂学生、热爱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录而后才有了书籍,书籍其实更是生活经验和道理的记录与总结,我们学习的经验也罢技巧也罢终究要回归生活,接受生活不断地检验,去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以名师们也善“读”生活,所谓“生活无处不无书,书中无处不生活”,他们用生命与生活之书对话,在点滴的生活中思考反思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生活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在“阅读”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中找到教育的本真和灵魂。

3. 另一种阅读方法———“写”

就读书而言“写”经常会被弱化,但就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而言“写”便会变得尤为重要。古代既有宋濂“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亦有张溥“七录斋”,和看、读相比“写”显然是更为有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结合才是增益自身修养的正确方式,然而学与思之后形成的观点与领悟需要表达,需要内化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此时“写”便会成为最佳途径。

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有属于自己的学术专著,有数不清的读书笔记、教育随笔和个人反思感悟,这一切都是源于教师们的苦心经营和辛勤笔耕。著名语文特级名师窦桂梅曾在书中这样讲道:“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4]

三、“读书”在名师成长中的独特力量

1.“读书”让名师成为思想者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3]如果说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是教师不断积淀丰富自身的基础,那么反思则是教师发展成为名师的催化剂,是教师不断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结合每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笔记,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索发现并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要促使更多的教师在不断地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不断对自己和教育追问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拥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教育特色,能从反思中找到教育的真谛,回到教育的本真,发现教育的灵魂所在。很多名师包括本文所选取的六位名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非常善于思考反思自身和教育教学活动行为本身,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改进。

“读书”本身便是对自身的知识补足,使自身去糟粕纳精华,向正、向善、向专业化看齐的过程,书读得越到位思想便会越宽广,对自身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对教育的思考会越发透彻,也将促使自身寻找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向,读书与思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可以说是读书让教师更好地成为思想者。

2.“读书”让名师成为研究者

阅读可以使我们汲取知识,而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又是一个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阅读、反思和总结可以促使教师发现教育规律,找到教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上的研究者,将日常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他们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在科研写作中不断积淀升华。文中所选取的名师如李吉林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邱学华老师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等等均获得极大的认可与成功。六位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也证实了教育科研对于名师成长成功的重要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化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去,也是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关键环节。

3.“读书”让名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

教学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课前准备、课后评价和补救,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思想者加研究者的教师自然会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用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例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吴宗宪老师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等拥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成就了他们的精品教学!

总之,要想成为名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不能偷懒,要舍得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肯下别人不肯下的功夫,认真研读别人未曾读过的书;要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无疑还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3]阅读最终将使教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读书”在名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停地阅读,日积月累,名师们读懂了自己、读懂了学生、读出了底蕴、读懂了教育的目的和追求、读出了教育的本真和内涵……可以说,读书为名师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读书也是促使名师思考、研究的一大源泉,也是教师走向名师之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敏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4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

[3]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195.

[4]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7-28,35.

篇8:名师之路的培训心得体会

一、学习的感受

1.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通过此次学习,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的教育不足,不仅是教育投入少,教育观念落后,在管理意识上更是属于粗放管理,而且管理制度不健全。听完北京师范大学洪成文教授的讲座,豁然开朗。洪教授从为什么要精细化?什么是精细化?来阐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更可贵的是举例北京一师附小办学思路的形成、光明小学校训,来启发我们如何确定本校的办学思路。其中提到的“借伟人之思想,借伟人之金口,借伟人之御笔”,诙谐、幽默的语言与案例让我们在笑过之后领悟的是真谛。2.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

阳信县三名工程培养对象的集中培训。六天的学习与参观,紧张着,劳累着,快乐着,收获着……

听了诸位专家的报告,感觉豁然开朗,我被他们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我敬佩他们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们平和的心态;敬佩他们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专家们相比,不由地感到心中惭愧。这次学习,时间虽短,但组织十分紧凑,收获的确不少,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培训归来,内心一直波澜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翻阅笔记,不时闪现精彩瞬间。本次专家教授的讲座不是站在仰望星空的角度,而是站在脚踏实地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显得真实而又贴切,和我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结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及教育现状,我愈

发感觉自己的浅薄。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作为本次培训感受的总结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在学习期间,一共听了六位专家的报告,感触最大的就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这几位专家中,我找到了共同点,一是幽默感,二是渊博的知识。说实话,培训前,我就在想,听报告而已,有什么好听的呢?肯定又是照本宣科的东西。但是没想到,事实绝非如此!整个的报告,我都很认真地听他们解读人生,也很认真地做笔记。感觉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们用抑扬顿挫的声音,用生动的事例,把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而且他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乏幽默感,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中还体会到一些生活的真理(尤其是高金英老师,62岁高龄,胸中似乎有永也说不完的幽默,侃侃而谈,幽默中启迪人生)。但是想想自己的课,课堂气氛,我觉得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幽默感,我要在这方面好好地努力,争取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尤其窦桂梅老师更是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反复告诉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读书,一定要无条件热爱学习。是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成为我们的指路明星。特别是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多读书是不可缺少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博览群书的教师一定是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一个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教师一定是学生乐于接近的教师。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专业成长离不开激情与创新。

通过此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与各学员的相互交流,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我觉得自己太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

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团结协作,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团结协作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众多名师的成长经历启迪我们:要想使自己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一定要融入一个集体,要有自己的协作组,有自己的研究共同体。教学,不应是孤军奋战,教育研究更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努力。再者,合作创造和谐。教学是一个需要奉献的事业,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业。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难免会产生落寞感,势必会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悲伤需要有人安慰,成功需要有人喝彩,困惑时,需要有人点拨,困难时,需要有人拉一把。把自己融入一个集体,为他人的成功祝福,为自己的成长欢呼,体会合作带来的和谐与幸福,共享研究成果,一起思索问题的解决策略,共同行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前途一定无限光明。

六天的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班主任、全国著名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高金英老师,一个看起来很慈祥、很普通的女老师。她从她坎坷的经历讲起,从河北农村的知青,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此处她还讲了一个让人恶心而又好笑但很实际的生活例子,农村房东小孩拉在了炕上,房东慌乱中用一只碗扣上,而到第二天吃早饭时望着黄澄澄的玉米粥怎么也无法下咽,因为谁也无法确认这只碗是不是就是昨天扣小孩屎的那只),到北京的重新开始,教学成绩的不凡,再到担任“宏志班”的第一届班主任,期间的酸甜苦辣可以想象。从她的著作《阳光下的味道》和《没有音乐照样跳舞》,可以读出高老师不平凡的教师经历,为了自己的学生,节假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没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她的故事让我知道“如何做平凡的事,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也使我感受到当好一个“教书匠”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教得不仅仅是书,而更重要的是学会育人。今天的教师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是具有这三种身份的专家。三个小时的培训课,感觉特别短暂,她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高老师讲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收益的是学生,而最终收益的是教师自己。从如何教书,到当班主任的技巧和语言艺术;从调整老师的心态,到老师应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她的一句“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真正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上,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太多了,我不能一一写出来,总之我不可能达到高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我会好好体会他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课堂我的人生。

考察学习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学生什么?这次学习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给学生什么?毫无疑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教给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东西,对我们学校来说,成绩是我们生存的资本,是我们的生命。

但是作为学校这个特殊的场所,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真的需要我们深层次地、理性地思考。

这次培训,听了6位专家的报告,考察了5处学校,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应大力开展以“尊重、公平、自由、责任、正直、尽心尽力、关爱与同情、宽容与包容、诚实与诚信”为核心的价值教育。让人们(在学校里我们至少让我们的老师、学生)知道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好的、对的、或高尚的,进而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

针对当前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物欲横流、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以经济为中心、自私心越来越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现状;针对部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师生的责任感教育,更有必要加强师生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午餐后教室里盆盘狼藉,周围遍布菜汁饭粒,走廊过道内纸屑塑料袋随处可见,负责值日的学生不知去向,其余的学生也熟视无睹,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相信每个校长、每个老师,都可以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为什么他们面对脏乱环境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为什么个别学生做操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为何师厌教生厌学?缺乏责任感造成的呀!不认真做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班集体的不负责、对父母的不负责;师厌教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对学校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生厌学是学生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父母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

讲座中有一专家提到一点令人震惊,令国人蒙羞:现在,戴高乐机场厕所的墙壁上用汉语贴着“中国人,请你便后冲水”的牌子;夏威夷的宾馆里也常见到汉语的“请丢垃圾入桶”标语;歌剧院、电影院里的“请保持安静”;……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狗与华人不得入内”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国际范围内,成为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笑柄!

“便后冲水”、“请丢垃圾入桶”、“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这好像应该是很自然、不用专门提醒咱中国人的了呀?是些小事情呀?否!是大事情!是牵扯到中国人脸面的事情!是牵扯到国人素质的大事情!是牵扯到能否让外国人瞧得起咱中国人的大事情!我们学校的师生可否做到了这几点?培养师生的责任感,我们是否感到了任重而

道远?作为三名工程培养对象的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又是否做好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备?

培训已经结束了,狼吞虎咽下的知识还来不及“反刍”,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细细的咀嚼,争取将此次培训的丝丝营养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上一篇:5人汽车金融团队管理下一篇:《滑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