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2024-05-03

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精选8篇)

篇1: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小学部体育学科德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和《丽湖学校小学部学科德育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目标如下: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三、工作措施:

(一)在编写教案中,充分挖掘德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的发现,体育的发展,体育内在矛盾的运动,体育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在编写教案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体育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体育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个学生,只有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祖国,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比如,教师有意从报刊上,摘录了建国50周年来中国体育的发展数据做为练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建国50多年来,中国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全民健身进程亦在加快,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从小努力学习。在身体素质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练习:一分钟跳绳,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情。还可以在教学时,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历届奥运会中各个项目的亮眼表现告诉给同学们,让学生体会出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奉献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课上,经常给学生讲述中外运动员的故事,特别是邓亚萍、姚明、刘翔„„的故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体育中还很多很多,有待于去我们发现和挖掘。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实施德育,强化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是教育者有计划地、有目的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把德育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贯穿于其中每一具体细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行动力的体育游戏和教学比赛,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体育的教育;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其重点可以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

1、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

体育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在体育中,通过阐明体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体育教学正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获得新知。课堂中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体会到体育就在身边,感受到体育的趣味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体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2、渗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造就了一大批运动员并屡创全国和世界记录。

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气手枪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 中国举重名将陈镜开,是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比赛中,为中国夺得了第1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刘翔,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邓亚萍,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奥运金牌的人。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郎平,奥运冠军,国际排联 “世界最佳教练",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

在教学中,用这些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用体育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3、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教育,通过日常的教学比赛,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4、体育活动中,进行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如多开展集体参加的竞赛游戏,让每一名学生都要出一份力,全身心参与到竞技游戏中来,与同伴协同合作来争取胜利,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5、通过体育锻炼,进行终身健体思想教育,学会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坚持锻炼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应该说:体育有的不仅仅是知识,有的不仅仅是能力。体育除了知识还有思维,除了能力还有思想。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耳濡目染,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方法还很多。但无论什么方式方法,都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特点,深挖教材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篇2: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一、监控目标

体育学科作为学校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有着其特殊性,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通过对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的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监控内容,方式和组织实施

一)对教师的监控1、2、监控对象:体育教师 监控内容:

1)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监控

2)对备课的监控

3)对课堂教学的监控

3、具体要求:

1)教师对所教年级教材要熟悉能合理分配教材与课时安排

2)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新理念,贯彻《课标》精神

3)备课要体现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理念,符合规定的备课要求

4)教方法设计有针对性,重难点清楚有突破,有复备有小结

5)按照备课上好课,能完成教学目标

6)根据《北京市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高标准完成研究课或评优课

4、监控方式及工具

1)检查教学计划(学年、学期、单元、教学)工具:记录表

2)检查教材安排的合理性(教材的选择与搭配)、可行性、针

对性(不同季节,年级)工具:记录表

3)检查备课每学期两次固定检查和不定时抽查 工具:记录表

4)听课,说课,评课工具:《评价方案》和听评课记录 二)对学生的监控

1、监控对象:在校有正式学籍的学生

2、监控内容:

1)体能

2)运动技能与理论知识

3)情意合作

3、具体要求:

1)严格体育课考核制度,定期考核,不弄虚作假,不同学生

区别对待,体现差异

2)按时完成《学生体质测评》参考《标准》汇总测评结果并分析

3)认真完成理论考试原则上水平一采用口答方法,水平二、三采用笔答方式

4)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表现出情感的交流,意志品质的养

成及课堂表现出的合作,组织,讨论等能力

4、监控方式及工具

1)与上一学年度体育课考核情况和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

学生体质状况工具:上一学年考核与测评数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检查记分册学生成绩和水平二、三的笔试试卷,对学生进

行口头询问工具:1-6年级体育教材

3)通过教师做课,观察学生课上的情意合作等意识与能力

工具:《课堂教学评价表》

三)教学质量现状的调查及改进

1、调查对象: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

2、调查内容:教学质量现状调查

3、调查形式:问卷调查或座谈

4、调查步骤:

1)编制师生不同的问卷

2)组织全体体育教师集中完成,随机抽调一部分学生集中做

3)进行问卷的分析,得出数据及分析结果,将结果反馈给主

篇3:高中体育课程的学科建设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

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又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不相同。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我们知道,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既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这些形式的运动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篇4: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词】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原则

1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已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体育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提供了可能。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体育和信息技术作为两支独立的学科虽有融合,但是体育信息技术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学科发展方向及定位、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开发及体育信息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体育融合的“速度”和“深度”,本研究以建立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为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利用体育和信息技术两个平台,为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服务。

2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及定位

自上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体育领域。近些年来,体育决策部门不断强调“科教兴国、科教兴体”。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渗透促使体育学科发展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体育科研、科学选材、体育管理、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场馆设计、组织大型运动会的网络系统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8〕。以上说明体育与信息技术已经密不可分,但是,体育信息技术具体朝什么方向发展,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当然任其自由发展对于体育领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体育领域应该有专业从事体育信息技术研究的人员,应该有体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因此,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应以培养体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满足体育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为主要方向。体育信息技术学科还应以体育行业为背景,面向全社会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体育信息技术人才。体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定位应具有针对性,切实让毕业生能够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研、体育教育和体育管理各部门从事与信息相关的专业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和成效,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保证和提升体育信息采集、处理、传递过程中的质量和速度。

3体育信息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体育信息技术对于体育领域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但是依靠体育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优化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而且可以模仿对手常用战术,可以为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为教练员制定训练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目前制约体育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不在于硬件设施,而在于体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甚至没有统一的教材。因为,体育信息技术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这两种学科不能很好地融合有其自身原因。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个大的学科方向,而体育信息技术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讲,体育信息技术只是应用方向,而不是不重点研究方向,因此从事体育信息技术研究的专业人才则相对缺乏。对于体育学科领域来讲,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应用科学,对于专业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领域研究信息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随着体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体育专家认识到体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国内一些体育专业院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体育信息相关专业;也有四所体育院校招收体育信息方向的硕士生;在上海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还招收体育信息方向的博士生。这些都说明,体育信息方向具有较强的社会需求。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我国的熟悉体育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还比较缺乏,从各个体育院校已经开设体育信息技术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教授课程的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他们对于体育也仅仅是参加工作后才有认识。建立一支既懂体育又懂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要解决的专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师资队伍结构总体不适应的主要矛盾〔8〕。体育信息技术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应用,而信息技术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与体育“结合”的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体育管理科学化和科研现代化情况参差不齐,训练自动化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也存在整合情况由于课程特点而各有不同。

4建立体育信息学科体系的原则

在我国,体育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时间短暂,学科理论体系目前还不完善,面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体育领域日益深入的需求,我们应加快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步伐,让体育和科技的融合更加深入。在分析体育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挖掘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路,得出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应遵循的以下基本原则:

4?郾1系统完整性

这是所有学科体系建设所体现的共同趋向,也是我们进行体育信息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9〕。信息技术和体育研究虽属于两个分支学科,而且从目前看来这两个分支还存在“交集”较少的状况,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寻求两门学科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用信息技术来弥补和开创与体育学科之间的空白,使体育学科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从而去挖掘体育技术、战术、训练、教学、数据库整理等方面的潜力。由此,现代体育学科研究的视野应非常宽阔,它不仅关注自身技战术的提高,也开始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分析优秀选手或对手的技战术。体育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量很大,未来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方向一定要有整体性,使体育学科的发展置于整体信息技术体系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拓展学科新的发展空间。

4?郾2时代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科学和体育科学都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竞技体育不断提高、群众体育不断推广、体育教育不断普及,体育科学不能满足于当代,要着眼未来,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建立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育,就是使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对体育科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由此对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更新更高的要求。新的时代需要体育科学仅仅跟随信息技术发展模式,提高创新意识,大胆运用信息技术,以一种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去审视体育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发展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

4?郾3多样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入,体育领域必然会呈现多样性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时代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把信息技术和体育技战术分析很好地融合,他们的运动团队都配备有专业的技术分析人员,他们会从各个角度对运动员或运动队成绩的提高提供参考数据。而我国虽然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还不高,但是我们的老前辈在从事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我们保持我们优势竞技项目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些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有时会出现冲突和碰撞,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走多样化的道路,这种多样化的发展不会对体育产生坏的影响,它只会对体育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所以,建立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框架构建时,应从多角度入手,构建体育信息技术体系,注重保持信息技术发展的多样性,既可侧重理论探讨,又可侧重操作应用,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体育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之中。

4?郾4独立性

独立性只是相对的独立,独立的目的是创新。体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是简单的配备几台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有自身的特色,开拓自身的应用空间,这样才能顾及两个学科的发展〔7〕。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存在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畴和体系,更要有自己研究的基本问题。只有确立研究的基本问题,并进而确立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才能体现出来〔8〕。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尽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尽快制定出明确的学科体系,加强其独立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为此,要强化学科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引进和移植中的消化与融合工作,明确研究的基本问题,确定研究对象,逐步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逐步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其独立性。

5建立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对策

5?郾1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发展必须强化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近几年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为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两个学科的自然因素,体育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目前,一些先进的设备或软件还不能在基层体育训练或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这有我们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因素,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由于体育领域涉及面较广,不同的运动项目就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训练体系,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具普遍性、更具科学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需要广泛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体育运动的要素及其本质。学科体系的构建要注意以系统科学为理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侧重点,以此作为构建教学论学科体系的现实基础〔9〕。

5?郾2学科体系发展应体现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才是建立学科体系的初衷和目标。所谓体系的应用价值,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优秀成果,嫁接到体育运动项目或教学训练过程当中,然后用体育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当然这是最初级的学科体系的“结合”,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学科体系还应以更高的目标为抓手,在全面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挥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建立更容易操作、更适合推广的应用产品。众所周知,体育信息技术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虽然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些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但是我们也呼吁体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多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多向大家提供优秀的应用经验和方法,真正用实践检验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

5?郾3学科体系发展应重视和加强体育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体育信息技术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还应该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科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学科从来都应该是不断发展的,是有生命力的。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始终注意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敢于尝试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者必须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展研究,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推广。教学科研工作直接影响到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进程,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切实重视并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把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置于雄厚的科研工作基础之上。

6结束语

当前,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影响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主要问题之一,今后需要培养既懂得体育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体育信息技术人才。另外,建立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体育信息化人才,就没有体育信息化的发展。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空间是广阔的、巨大的。只有提高应用的水平,建立良好的学科体系,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石,杨海燕,杨红英,余文雯?郾 我国体育信息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8)?郾

〔2〕招乐辉,胡耿丹?郾对体育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可行性的研究〔J〕?郾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12)?郾

〔3〕张立,李祥臣,龚健?郾数字体育新解〔J〕?郾 体育文化导刊,2012(7)?郾

〔4〕赵谷?郾大型体育赛事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J〕?郾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5)?郾

〔5〕徐雪霞?郾体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郾

〔6〕教学论学科体系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郾

〔7〕侯怀银?郾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郾教育研究,1998(12)?郾

〔8〕赵谷?郾省级体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架构模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9)?郾

〔9〕张楠?郾当今教学论研究的主要趋势和特点〔J〕?郾当代教育论坛,2004(04)?郾

〔10〕刘清华,郑家福?郾教学论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J〕?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郾2002(02)?郾

〔11〕周德书,黄晓春,李曙光?郾现代体育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现状与对策〔J〕?郾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1)?郾

篇5: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评价方案

一、评价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的成长,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引导发展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进新体育课程的建设。

二、评价方案目标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习惯,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评价形式和方法

评价包括学习过程积累、基础知识、体能与技能、体育特长四部分,即学生成绩=过程积累分(40分)+基础知识(20分)+体能与技能(40分)+体育特长分≥100分,打破了百分制。

四、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课外活动表现。体育学习日记。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生活整合的作品等五项内容。

五、评价标准

1、过程积累分(40)

(1)出勤情况4分

建立一本体育与健康考勤簿,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无故缺课每年累计达10课时定为体育与健康课成绩不合格。出满勤、不迟到、不缺课、不早退的学生得满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1节扣0.5分,迟到、早退课4次扣1分。

(2)课堂活动表现20分

学习态度5分:喜爱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

合作精神5分:具有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情意表现5分:根据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动脑、会学习有创新精神。

回答问题5分: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认真、准确,每次得1分。

课堂活动表现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互评、记录量化打分。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个别学生的成绩适当调整,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量化分数。

(3)课外活动10分

眼保健操。课间操4分。

参加体育课外小组3分。

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3分。这部分内容由体委或体育部长负责记录,每缺席一次扣0.5分。

(4)体育学习日记,每课一记3分。

由学生自己记录学习体会,教师定期观察评价。

(5)体育学习与其他学科和生活整合的作品3分。

学生在平时自己采集的体育摄影、漫画、新闻等

以上五项是对学习过程积累部分内容及赋分的阐述,40分是最后的折合分,学年末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体委和小组长对平时各项成绩的记载和对每位学生的印象评定出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

2、基础知识试卷20分

基础知识考核以笔答的形式进行,期末统一测试。

内容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为主,包括体育卫生健康常识、运动技能基础知识、锻炼方法介绍为主。根据不同年级的水平目标选择出题内容,一、二年级采用口试,三年级以上采用笔答的形式。

3、测试部分40分

主要包括体能与技能两方面

(1)体能测试20分

小学体能测试共2项,每项10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体能测试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参考量化表查成绩,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采用学前测验与学后测验相比较,计分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进步记分--学后测验得分+进步分(比如:学前测验跑8″10,得分为50分,学后测验跑7″90,得分为60分+进步分10分=70分)。另一种退步记分--学后测验得分-退步分(比如,学前测验跑7″50,得分为80分,学后测验跑7″60,得分为75分-退步分5分=70分)

(2)技能测试20分

小学技能测试共2项,每项10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运动技能测试参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测验参考量化表查成绩,有些项目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例如:小学跳远项目可以把达标成绩(远度)与技评分分开来评,一项各占5分)。

4、特长展示

1、对学有特长的学生允许有选考项目,并以满分5分为附加分,计入总分。选考项目,可以是必修和选修内容,可以是传统的体育项目。选考项目范围不能与必考项目相同,必考项目的选择一年内不许重复。目的是使学生广泛喜欢体育项目,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2、在年度各级体育比赛活动中取得名次,可按以下标准为附加分,计入总分。乡、校级5分,县级10分,市级20分,省级50分,按名次递减。

六、具体措施

将平时积累、体能、技能、基础知识、特长等分数统计得出学生成绩,采用四级评定制予以表述。优秀(90分以上)、良好(76-~89)、及格(60~75)和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

不及格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果有进步可以再给一次机会重新测试,重新评价。

学生体育全面考核后,教师在学生的.自评、互评基础上,写出以肯定、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教师还可以针对该生体质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记载在学生成绩通知单或成长记录册中。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自己和同伴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察、轶事、成绩测验等得出的学生进步的系统性、持续性的记录。体育档案内容的选择,由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从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出发,根据体育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要求,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重视学生在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档案袋的设计形式要体现个性化,建议体育学习档案内容为如下:

1、体育学习日记。(教师观察和评价)

2、体育运动测试的成绩数据。

3、展示成功的作品。(各级各类参赛记录)

4、发现成长和改变的事物。(体育技能、兴趣和态度)

5、体育学习与其他学科和生活整合的作品。(体育摄影、漫画、新闻等)

篇6: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体育学(代码:0403)

二级学科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代码:040303)

二级学科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代码:040304)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学位点的学科带头人王润平教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第4、5届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常委、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首批运动心理咨询专家,中国第26、28、29、30届、加拿大第27届奥运会心理专家,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长期担任体育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导职务,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工作30多年,并在加拿大渥太华等北美大学访学多次,熟悉国内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规律。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教育部、体育总局、科技部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主编、参编教材近20部,发表论文30余篇,出席奥科会、国际运动心理学等重大学术会议10余次,学术造诣和社会知名度颇高。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均较合理,且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学术研究队伍。目前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8人(包括校外指导教师8人),研究生任课教师约40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5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24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7人,国家级教练员2人。

近年来,本学位点导师团队针对我国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结合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较为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的学科梯队成员先后在国内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教学光盘等30余部(本),承担研究课题近70项,其中省部级10余项,厅局级30余项,校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并获得体育总局、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科研、教学奖多项。

三、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优良,作风朴实,学风严谨,具有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愿意为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

2.掌握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在各级各类体育机构中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四、培养方式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要深入了解和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前沿,发现和解决问题。

3.培养过程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校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4.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应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实践,组织研究生定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并尽力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6.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完成。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

7.学院成立指导委员会,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方案修订、导师配备、专业课落实、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评审等主要环节进行指导。

五、专业内容介绍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见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课程教学大纲

见“广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八、实践学习规划

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组织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工作;深入运动队进行实习;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等。研究生要填写《广州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登记表(硕士)》。

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含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研讨会等)5次以上,完成5篇心得体会(1500字以上),并填写《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选择本专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问题作为论文选题,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但应分清职责,明确区分研究生独立完成的范畴。

论文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

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应在本专业领域内在观点和方法上提出自己独立见解。论文内容应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部分内容修改后达到公开发表水平,形式上应符合规范要求,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3万字左右。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参照《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按照教育部和《广州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要求,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经学位审核后,颁发教育学硕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凡参加答辩,但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学位、同意予以毕业者,通过审核,发给硕士生毕业证书。凡未通过答辩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以在3个月以后、1年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含论文评阅)一次,通过答辩和学位审核者授予学位。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1.《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 2.《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主办 3.《体育与科学》,江苏体育科研所主办 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主办 5.《体育学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主办 7.《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主办 8.《体育文化导刊》,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主办 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主办 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主办 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主办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主办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主办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主办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主办 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体育学院主办 17.《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杨贵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8.《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张力为,任未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邓树勋,王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体育教学论》,毛振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体育原理》,杨文轩,陈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黄汉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张力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中国武术教程》,邱丕相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 25.《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全国体育学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6.《篮球运动高级教程》,全国体育学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7.《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葛春林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球类运动—乒乓球 手球 垒球 羽毛球》,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9.《竞技体操高级教程》,全国体育院系教材委员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0.《体育社会学》(第二版),卢元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1.《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2.《体育产业经济学》,吴超林、杨晓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3.《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邱丕相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4.《中国传统养生》,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5.《社会体育导论》,卢元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篇7: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今年暑假,本人参加了为期十天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训,受益非浅。特别是华东师大的胡教授和几位老师对新课程的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现将我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首先,要想实现高中新课改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如果固守旧的观念不放,总是认为新课改将会与高考、学校的利益、学生的利益相冲突,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考上好的学校,而忽视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的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纵观我们过去的体育教学,都是以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为蓝本,注重竞技体育的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教学,严重脱离

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实际需要,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内容,采用有助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其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健康整体观的确立,力图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重视身体练习活动与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无需动脑地进行模仿和机械练习。最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改变传统的灌输——接受教学方式的基

础上,提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的体育课程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师主要关心的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教师都很少关心。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应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跟多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学生样样学,样样都不精,难与形成运动专长和爱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有选择性的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打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这一仗。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培养“听话的好孩子”,而当今时代的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在知识经济

时代能够生存并参与竞争的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生活和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传统教育的圈子跳出来,转变观念。

一、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要求教育不仅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而且在发展使人类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的行为方面都应该发挥重大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自觉思考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善于“发现的”学习者。

2、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前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发展学生的“元知识”能力,使他们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用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要尊重学生差异,因异施教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要求课堂不在是学生学习的唯

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在仅仅是教科书,这就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面对新课改,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向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转变。从知识的传递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

(二)树立“教师发展为先”的新理念。

1、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学应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的“调试”的方法和“差异教学”的策略,因异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就是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

能好的发展。

2、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局限教科书到关注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教师应懂得一般科研程序和方法,知道去哪里搜集相关资料,怎样做实验并进行统计和整理,并能指导学生有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师的角色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教师在备课中的出发点已不再是教材,而是学生和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教师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

息,加强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善于分享别人的经验,二、师应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是互教互学。传统的教学“教”与“学”脱节,教决定学,我怎么教,你怎么学,我教多少,你学多少,我不教,你不能学,教师对学生是支配、控制和管理,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所以,要改变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要敢于向学生学习,教育改革最大的难点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生共同探究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师生的平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交往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 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增强对学习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传统教法只注重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只满足于学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取知识的。我们应该明确,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想”。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将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的

篇8: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我校体育课程文化坚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学生,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

我校坚持以健身育人为核心,以健康和谐为宗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努力塑造阳光、健美、进取、向善的健康学子,着力建设学校优质的体育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加优质、更具选择性的教育资源,激发体育情趣,培育体育素养,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优化课程结构,丰富三类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 确定各类课程的育人目标

(1)体育基础型课程。主要由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专项课程组成,其育人目标是:扎实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在实践运用的环境中能主观判断、发现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学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

(2)体育拓展型课程。主要由体育选修课程、体育活动课程、体育社团课程、体育拓展课程组成,其育人目标是:能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探究知识的生成原理;自发自觉地组织体育比赛和创新体育游戏;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追求挑战,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享受欢乐的运动氛围。

(3)体育研究型课程。主要由体育研究课程和体育特色课程组成,其育人目标是:关心国家体育的发展,培养一个中国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挖掘社会体育的视角,能自律、协作地参与研究和解决问题;追求健康生活,积极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做一名有爱心、能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人。

2. 建立体育课程平台

我校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的课程建设中,开拓思维,在学校拓展型课程中大胆创新,设计了四个核心素养特色课程平台(体育鉴赏、体育传媒、形体健美、运动康复)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1)体育鉴赏平台。学习内容:赛事欣赏、赛事解说、体育摄影。学习形式:理论学习、操作技巧、社会实践。成效显示:对赛事解说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能按要求完成体育摄影作品;能拓展完成体育摄影作品展。核心素养:培养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享受美的幸福感。

(2)体育传媒平台。学习内容:主要是赛事组织与策划、宣传及报道。学习形式:理论学习、作业反馈、赛事联络与实践体验。成效显示:每人提交一份赛事策划方案;能在市级或区级田径比赛中体验现场记者采访与报道,并完成工作小结。核心素养:积累社会经验,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

(3)形体健美平台。学习内容:塑形矫形、运动营养、礼仪服饰。学习形式:素质练习、视频学习、自主创编与评价。成效显示:了解各种礼仪并能默会、修炼;了解饮食、营养、运动与健康的有关知识;每人创编一段形体操并能做出分析与评价。核心素养:培养创编能力,享受身心健康、追求美的幸福生活。

(4)运动康复平台。学习内容:运动损伤、运动康复、推拿按摩。学习形式:理论学习、操作练习、社会实践。成效显示:了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和预防、处理的方法;了解与初步掌握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与手法;在家庭和社区服务站能为老人做推拿和运动康复宣传的服务。核心素养: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生幸福感。

二、用全面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创建自主、多元的核心素养环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文化建设应注重对课程评价的设计,促进课程中各个环节评价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形成基于核心素养体系化的课程评价。目前,很多学校在课程评价的建设中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依然是评价的绝对主体,学生参与评价比较困难;在评价内容方面,还是多以身体素质、技能技评等单一标准的“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呈现,评价内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全面性;在评价方法方面,很多学校还是以量化技评、成绩达标为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过程性、参与性等学生个体差异为切入点的发展性评价方法还不完善。

我校以课程育人目标为宗旨,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在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尝试改变,重点突出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性体育学习评价,将一切体育活动都纳入到评价系统中,搭建宽泛的体育活动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评价分成三个板块。

1. 基础性评价:

围绕体育课堂学习中的体能和技能项目进行考核,主要内容是基础课中的体能、技能考核,专项课中的专项考核,高一限定性选修项目(游泳)考核和高二、高三自主选修项目考核。教师利用智能移动设备适时记录,在大数据平台会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2. 自主性评价I:

围绕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参与和学校活动、体育竞赛的自主参与进行考核,主要内容由校社团课、校拓展型课程、校研究型课程、校体育特色课程、体育节、运动会、区级体育比赛、市级体育比赛组成。学生的参与情况、课程考核结果都会综合记入到大数据平台,自动生成分数至本学期的“学生体育评价表”中。

3. 自主性评价II:

围绕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课外体育行为进行考核,主要内容由早锻炼、体育类文章撰写、体育动作创编、校园体育吉尼斯、体育荣誉等内容组成。考核方式由学生以报名、撰写、创编、自录等方式利用网络上传至大数据平台,自动生成分数列入本学期的“学生体育评价表”中。

三、整合学生信息,建立高效、多样的学生综合素养管理模式

课程目标确定后,如何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来实现课程目标所承载的核心素养是重要问题。我校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大力创建研究型高中的背景下,体育学科不仅在课程设置上作了相应的改进,同时也在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上作了探索。为了能够体现学生高中三年的体育成长经历,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可控性,同时培育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我们建立了K12大数据平台。

1. 大数据平台的内容:

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课程学习的情况;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分析;学生饮食情况(包括早餐、中餐、晚餐与餐外零食的信息记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质健康、饮食结构、肥胖率等的分析与记录等。

2. 大数据平台的功能:

便于家校联网,实时数据监控和家校互动;体育课堂教学的各项数据实时录入平台;平台设有资源库,内容有营养建议、运动康复法、形体健美法、体育竞赛视频、体能练习法等;设有学生智囊库,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报道、建议等创作上传;设有吉尼斯频道,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特长通过视频影像上传,教师会及时统计与评价,给出结果。该平台与学生智能设备联网,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平台上传资料或学习相关内容;记录学生每天在校期间的饮食轨迹和具体内容;统计、计算学生的体育参与、课程参与情况,并给出数据参数。

K12大数据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观判断与调控以及责任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又为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提供了有效途径,切实为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以及核心素养培育走出了创新性的一步。同时,也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建设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上一篇:有助于创业的四个励志小故事下一篇:仿制药申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