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生活的活动说课稿

2024-04-15

喝水生活的活动说课稿(共8篇)

篇1:喝水生活的活动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孩子们天生都愿意亲近水,喜欢水,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玩水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由和快乐,情绪变得放松而愉快。通过主题《有趣的水》的学习,孩子们对水的认识不再是一些感性的经验,而是更多的关注水的性质、水的用途等多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对水的探索,我发现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分析后,又把对水的关注转移到水和周围的事物的关系上。许多幼儿除了玩水之外,还借助石头、水管、水桶等辅助物与工具,进一步探索水的特性。此外,幼儿还开始运用小实验的这种方式进行观察、发现和探究,以获取经验。

二、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无意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我们给幼儿讲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后,请孩子回家做这个实验。第二天,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做了实验,结果水没有到瓶口,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为了验证他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另外我还发现乌鸦是否能喝到水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为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孩子自己发现的现象,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学习活动--乌鸦喝水。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两个: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乌鸦喝水》故事,引出话题,让幼儿了解将石子放入水中,水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并让幼儿通过实验验证乌鸦的办法确实能行。第二环节,先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让幼儿观察图片,找出图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猜想如果乌鸦把石头放入上面的四个杯子中,这四个杯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然后让幼儿分组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实验后,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实验记录讲述他们的实验结果。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实物放入水中都能使水面上升。

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本着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儿童主动积极的参与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

三、活动目标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事先听过故事《乌鸦喝水》。

2、每组一张记录表和两个托盘。一个托盘中放有两堆相同的石头,两杯水(其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另一个托盘中放有两杯一样多的水,两堆大小不同数量相同的石头。

3、水桶,砖块,石头,硬币,剪刀,塑料玩具,木块,泡沫球,橡皮球等。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谈话引出

提问: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最后是怎么喝到水的呢?

为什么把石头放入瓶子中乌鸦就能喝到水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操作:提供一个有水的杯子,请一名幼儿将石头放入杯中,观察是否真的能否喝到水。

小结:原来在把石头放入杯子中,石头占据了水的地方,使水面上升到瓶口,乌鸦就顺利喝到水了。

提问:那是不是有水的杯子里放入石头乌鸦都能喝到水呢?

(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ppt出示图片,请幼儿猜猜图片中瓶子里的水都能喝到吗?(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

(1)出示图片1

提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边的石头是一样的,但是杯子里的水不一样多,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2)出示图片2

提问:小朋友们再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杯水是一样多,但是石头不一样,一边石头大,一边石头小。

提问:如果乌鸦把石头放入上面的四个杯子中,这四个杯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2、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提出要求:先小组讨论,选出一个小朋友做实验,一个小朋友观察,另外一个小朋友做记录。一个托盘里的瓶子是一组实验,做完一组实验并记录好之后再做另一组实验。另外做第二组实验时还需要记录下投放石头的数量。

操作:给每组幼儿提供一张记录纸和两组实验的水和石头,幼儿操作时教师在一旁给以指导和提醒。

3、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讲述实验的结果。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什么了?请你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大家吧。

小结:通过第一组实验我们发现,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的再多也没有用。通过第二组实验我们发现瓶子里放大石子,小乌鸦喝到水了。因为大石头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满上来了。而小石头小,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满上来。

(三)游戏:哪些材料能帮助水溢出来?

材料:装有水的水桶,大小石头,硬币,泡沫球,木块,塑料玩具等

内容:运用乌鸦喝水的原理,通过投放各种材料,使水桶中的水溢出来。让水先溢出来的小组为胜。

提问:有哪些材料投放进去能帮助水溢出来?

放哪些材料能让水更快的溢出来?

篇2:喝水生活的活动说课稿

本次活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乌鸦喝水》这个寓言故事。整个活动也是以这个故事引入并贯穿始终的。活动目标的确立是依据《纲要》中指出的:“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这样的理念来设计的。活动中,我把‘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作为课程的切入点,把‘如何让小乌鸦能最快喝到水’,作为幼儿探索的关键点。当幼儿力图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情景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成功的快乐,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一 说教材内容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

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园纲要》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豆子的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的关系。

2、会观察,积极思考,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3、乐于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 说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豆子的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的关系。

难点: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四 说教学准备

小乌鸦图片、乌鸦喝水课件、雪豆、云豆、黑豆各若干、每位幼儿两个装有相同多水的玻璃瓶(贴上黄色胶带)。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依据《幼儿园纲要》的要求,我一边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情景,让幼儿深入角色,把自己当成乌鸦,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乌鸦的心情;一边通过实验感受动脑筋的过程。同时还通过动画、音乐整合课堂,让幼儿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幼儿感受了快乐学习。

第三部分: 说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分组讨论→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小乌鸦图片,教师用问题引入:

小朋友,你们看,这个小家伙是谁呀?这只小乌鸦遇到了一点麻烦事儿,需要大家的帮忙,我们来看看小乌鸦到底遇到什么难题了?

2、为幼儿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幼儿了解到天热,小乌鸦口渴了,可是却喝不到瓶里的水。教师再次提出问题:

天这么热,想一想如果小朋友喝不到水会有什么感觉呢?

鼓励小幼儿说出自己口渴时的感受,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3、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进入讨论的情境中。

小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我们来帮助小乌鸦想个办法好吗?

二、幼儿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 讨论后,各小组出代表说出各自的观点。

教师把幼儿的答案集中起来,为幼儿展示课件并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探索活动:如何让小乌鸦能快速喝到水呢?

1、出示豆子和水瓶组织幼儿玩投豆子的游戏。

2、先请幼儿认识豆子,再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水瓶子上有一个黄色标记,是小乌鸦能喝到水的记号,请小朋友自己选择两种豆子,分别投入两个瓶中,看看,两种豆子各放多少颗能让乌鸦喝到水。

教师指导并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1)、提醒幼儿边放豆子边记数。(2)、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实验出现了两种结果,引出下一个游戏:

3、游戏——豆子比赛:雪豆和云豆比赛,看看到底哪种豆子能最先让小乌鸦喝到水? 游戏规则:一组投雪豆,一组投云豆,每组每次投一个豆。两组同时投豆子,当有一种豆子达到水位线时,游戏结束。

孩子们发现雪豆能让小乌鸦最先喝到水。并产生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投进同样多的豆子,有的能先让小乌鸦喝到水,而有的却没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

教师把问题留给孩子,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

四、教师小结:鼓励并肯定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今天,我们帮助小乌鸦想了一个好办法,能让口渴的小乌鸦快速地喝到水,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多动脑筋,选择聪明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你们有信心吗?”

五、结束部分

跟随《乌鸦喝水》的歌曲一边演唱一边表演,自然结束活动。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情景导入→分组讨论→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从激发幼儿的情感出发来设计活动,会使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幼儿了解到豆子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的关系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篇3:《生活中的负数》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情境初步地认识负数, 第二课时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正负数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数”的拓展, 也是以后在初中学习有理数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 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 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 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感悟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 教学关键:在实际生活情境中,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人人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挖掘正负数, 了解正负数, 感悟正负数, 运用正负数。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 是一段艰难的过程, 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笔者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1. 感知生活中的负数。

学习本课的时候是11月份, 正是祖国南北温差变化明显的时节, 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刚开始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昨天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任务, 请你对全国各地的气温进行一次调查。谁能把记录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呢, 并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同学们抢着说各自的记录, 有的说是从电视上看到的, 有的说是从网络上收集到的……那么你能用上节课学到的正负数表示气温的高低吗?像这样的正负数在生活中到处都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找一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这时引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 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负数。

2. 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出示课件:课本第89页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获得了那些信息?这时学生很快会说出:我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48米, 我也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44米。教师接着又问:8848.48米和144米这两个海拔高度是以什么为标准说的?让学生继续观察情境图, 引导学生说出是以海平面为标准说的, 8848.48米是山顶到海平面的高度, 144米是海平面到吐鲁番盆地的高度。接着教师再向学生说明:我们把海平面的高度作为分界线, 规定为0, 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 在数字前面加“+”号, 低于海平面的高度用负数表示, 在数字前面加“-”号。

3. 负数与0的关系。

(1) 零与负数的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出示课件:三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表, 从表中你都知道了什么?会用正负数表示这三个城市的气温吗?引出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从而得出“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建立负数的意义, 感悟负数与0的关系。同时告诉学生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 负数前面的负号不能省略。引导得出: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板书:负数<0<正数。 (2) 负数大小的比较。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此, 笔者特意设计了以下两个负数的比较。说一说:-8℃和-25℃哪个温度低。学生对这道题的解题视角真可谓丰富多彩, 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 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 负号后面的数越大, 温度反而越低。

4. 寻找生活中的负数。

(1) 了解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出示课件:上下运行的电梯、足球比赛的记录、银行账目收支表、饭店中的收入情况。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动画片段, 之后互相说一说哪些量可以用正数表示, 哪些量可以用负数表示?这时学生的情绪肯定十分高涨, 纷纷说出电梯上升的层数可以用正数表示, 下降的层数可以用负数表示;足球比赛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 失分用负数表示;银行账目中的收入用正数表示, 支出用负数表示;饭店中的赢利部分用正数表示, 亏损用负数表示。趁热打铁继续追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正负数? (2) 游戏活动 (全班都参加) 。两人一组, 以某一点为中心, 向东走几步用“正几”表示, 向西走几步用“负几”表示。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有效巩固, 视野得到了充分扩展。

六、说反思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 让数学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成功体验。学习之初, 学生通过对“温度”的数据收集, 建立了负数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 通过与伙伴的交流、现象的观察、课本的阅读, 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负数的理解, 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 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 对负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回归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会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会学数学, 会用数学, 会感悟数学。

摘要:正负数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数”的拓展, 也是以后在初中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从生活经验分析, 大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从报纸、电视, 网络等各种媒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一些有关正负数的知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将会更直观化、简单化。

篇4:《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它选自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二个项目。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链接课标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明确了课程标准,再分析教材内容。

2.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的总结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负责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懂得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知道行为不同,结果不同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辨真善美、假恶丑的意义及学会做出正确选择。而学生只有把握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按照真善美的标准为人处事,才能成为负责任的人,所以这节课对学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有很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知识目标】明确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懂得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依据课标和教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透视

(1)教学重点:教学结合教材分析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教学难点:分辨是非善恶的意义。

过渡: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帮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于教师对课文的简单重复,更加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好奇和认识中的烦恼、困惑,正是本课教学内容开展的基础和动力。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如下: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直观演示法 (3)启发式教学

过渡: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法,我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同时,为了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我将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下列学法:

2.学法指导

(1)阅读分析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过渡:本着“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注重从学生的兴趣与道德体验入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播放flash动画:《东郭先生和狼》反映的是东郭先生是非不分,最后被狼吃掉的寓言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东郭先生的下场给了你哪些启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从而引出课题: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的视频导入,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眼、耳、嘴都动起来,较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到明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既引出了课题,又从情感上激发了学生的思想认同,有利于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循序渐进,学习新课(大约30分钟)

环节一:走进生活,明辨是非

(1)教师出示视频:失学少年因暴力游戏沦为囚徒

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是哪些原因导致少年沦为囚徒?他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警示?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选出发言人的顺序,要求一个都不能少,在完成对该问题的思考后,派代表轮流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

设计意图:

同龄人的此类故事,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已经了解过一些,此时放手让他们讨论,一是通过视频就可以直接找出原因,二是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比较准确地得出“明辨是非善恶,有利于把握好自己的生活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在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不良诱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必须明辨是非善恶,从而理解教学重点。

(2)感动中国,平凡人的故事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2010人物;为保护滇池的环境,与破坏环境的现象抗争,牺牲了家庭和家人的健康。

问题:在是非善恶面前,他是怎样做的?这对你有何启示?

通过对两段视频的对比,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追加)

这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情况小组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见解。

设计意图:

张正祥是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是非常典型的真、善、美的行为事情,而且这种真善美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精神,更是对我们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引领学生明白:当我们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有时要牺牲个人利益。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也明白只有勇于同丑恶现象做斗争才能使自己成为正直的人。

环节二:寻找真善美

你还知道哪些能自觉约束自己,积极同丑恶现象作斗争的人和事?

设计意图:增加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关心社会生活,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用发现美的眼睛来弘扬社会正气,摒弃社会恶习。同时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情景体验,辨析导行

【生活中的选择】教师出示三种学生生活场景,一是小林与同学外出游玩,吃完午餐是否带垃圾的矛盾;二是小林上网交友,网友提出见面的问题;三是放学后与同学被网吧老板招呼做出不同选择的场景。

教师先后出示前两段生活场景,第三段则让学生课前演练,当堂表演。分别演示后,要求全班分别讨论三个场景并分析、解决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或直接演示,或通过学生的小品表演,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明白明辨是非比较容易,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却需要有毅力、勇气、信心和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出示结论,学生回归教材。

明辨是非是较容易的,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选择,却需要我们有毅力、勇气、信心和智慧。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要做到以下3点:

①掌握判断的标准(道德和法律)

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辨别能力

③增强自控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

环节四:课堂小结(收获感悟)(大约3分钟)

出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为学生疏理体系,强化教学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环节五:布置作业(2分钟)

抗拒的计划

我与假恶丑的一次亲密接触

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有

准备采用的具体措施

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主要的激励措施为

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惩罚措施为

我准备请从做这项计划的监督人

设计意图:思品教学内容来自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思品教学的任务之一。

环节六:教师寄语(配乐诗朗诵)(钢琴曲)(约2分钟)(诗歌略)

过渡: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五、板书设计

1.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

(1)保持正确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抵制不良诱惑

(3)做正直的人

2.面对是非善恶如何选择

(1)明确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和法律)

(2)提高辨别能力

(3)增强自控能力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篇5:《乌鸦喝水》说课稿

1、教材《乌鸦喝水》这个题材原本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孩子们对这个故事一定会很感兴趣,在活动中,我把“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作为课程的切入点,把“如何让小乌鸦能最快喝到水”作为幼儿探索的关键点。因为大班孩子探索欲很强,故事又源于幼儿的生活,整个活动又有利于幼儿的操作,同时还可以进行幼儿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几方面的结合让我觉得选择本次主题教学活动内容比较有意义。同时《纲要》中还指出,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求“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认为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指向性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活动中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取向。

具体目标体现为:

(1)喜欢实践探索活动,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帮助乌鸦想办法,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的方法,了解豆子的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之间的关系。

(2)引发扩散性思维,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3)萌发乐意帮助别人的情感,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本活动的重难点是:探索如何让水位升高以及让水位快速升高的方法。

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是运用猜测、讲述、动手操作、分类、记录等方法,让幼儿在猜一猜、做一做、记一记等自主、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中突破来重难点。

3、活动准备:《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精神我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准备。

(1)材料准备:小石子,废旧报纸,棉花,玻璃球,毛巾,即时贴标记若干。每位幼儿多个装有相同多水的 瓶子(贴上黄色胶带),乌鸦图片,记录纸、笔。

(2)经验准备:认识几种常见的豆子(黄豆、云豆、蚕豆等)。

(3)教具准备:小乌鸦喝水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既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也要体现幼儿个体的主动性,还要体现各领域的综合性,为此我采用了协商、交流、共同构建等方式,促进教师与幼儿通过活动共同学习与成长。我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创设法:运用动画片的故事形象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将幼儿自然地引入到活动中来,并以此来极大地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2、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幼儿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操作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3、观察指导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幼儿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的是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4、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既有幼儿讲述的部分,也有幼儿的操作实践,还有幼儿通过数数进行记录的形式体现,整个过程以科学活动为主线,同时整合了语言、数学等其他领域的活动内容,实现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教育观念,我们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幼儿具体学法有:

1、尝试活动法:它是建构幼儿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活动有几次尝试,第一次是对“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这个话题的探究,幼儿边做标记边运用老师为其准备的玻璃瓶若干,石子,废旧报纸,棉花,玻璃球等材料进行操作实践,尝试使瓶子里的水升高的方法,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会发现棉花,报纸扔瓶子后,水反而会变少,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进瓶子里水都会涨的道理。第二次操作是以“如何让小乌鸦能快速喝到水?”为关键点进行尝试,让幼儿在操作、数数、记录中发现豆子的大小与水位升高快慢之间的关系。

2、多通道参与法。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玩玩、做做、试试、想一想等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幼儿参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体验交流法:苏霍姆林曾说过“幼儿的智慧是从指尖流出来的”。在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选择材料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个幼儿都承担不同的探索职责,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注重幼儿个体与小组之间,个体与老师之间的语言交流,体现生生互动、师幼互动。

四、说活动流程

在活动中我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整合,使师、幼能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活动流程为:导入课题(以课件引出)→猜测能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第一次探索(探索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述操作结果(完整看课件)→第二次操作(探索让水位快速升高的方法)→老师进行活动小结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现在呀,老师就要请小朋友们看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

2、欣赏动画片第一段后,提问:

(1)刚才动画片里有谁?

(2)这只乌鸦口渴了,它在天空飞呀飞,发现了什么?

(3)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又高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它想个好办法吧。

二、幼儿猜测并讲述能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猜、讲讲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

三、幼儿第一次探索:

我们小朋友积极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那这些办法到底能不能帮助小乌鸦呢?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去试一试,看看怎样才能使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

2、提出探索要求:

①请每个小朋友先观察瓶子里的水位标记在哪里,等你操作完了再用即时贴做一个标记,看看瓶子里水面的位置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②请小朋友在使用操作材料的时候注意安全。

四、师生共同小结:你用了什么材料,水面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1、小结:当我们把一个个小石子、小玻璃球放进玻璃瓶里的时候,小石子、玻璃球很霸道,抢了水娃娃的地方,水娃娃就被挤到了瓶口,水面的位置升高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可是当我们把棉花、报纸放进瓶里的时候,棉花、报纸和水娃娃很友好,做了好朋友,棉花、报纸抱住水娃娃,水娃娃也钻到它们的身体里一起做游戏。水面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乌鸦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刚才呀,小朋友帮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但我们小朋友都积极动脑筋,并大胆进行了尝试,你们都是最棒的。

2、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画片里的小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教师播放动画,并完整欣赏。

五、第二次操作(让水位快速升高的方法)

又飞来了很多的乌鸦,它们飞得又累又渴,真想马上就能喝到水呀,我们怎样能让水升得再快一些呢?(幼儿讨论、讲述)

1、出示豆子和水瓶组织幼儿玩投豆子的游戏。

(1)先请幼儿说说豆子的名称,再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

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它们能让瓶子里的水升高吗?谁会让水升得更快一点呢?瓶子上有一个黄色标记,是小乌鸦能喝到水的记号,请小朋友每人选择两种豆子,分别放入两个瓶中,一边放,一边数,两种豆子各放多少颗才能让乌鸦喝到水呢?

提醒幼儿边放豆子边数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2)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验出现了两种结果,引出下一个游戏――豆子比赛:蚕豆和云豆比赛,看看到底哪种豆子能最先让小乌鸦喝到水?

游戏规则:一组投蚕豆,一组投云豆,每组每次投一个豆。两组同时投豆子,当有一种豆子达到水位线时,游戏结束。孩子们发现蚕豆能让小乌鸦最先喝到水。

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投了同样多的豆子,有的能先让小乌鸦喝到水,而有的却没能让小乌鸦先喝到水呢?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

老师进行简单小结:原来豆子越大,水就升得越快,乌鸦也就越快能喝到水。

六、活动总结

我们帮助那么多小乌鸦喝到了水,你觉得快乐吗?对,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以后当我们小朋友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好办法来解决,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应该积极动脑,热心地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幼儿园大班主题说课稿:万里长城

一、说活动教材

长城,若将其从字面上翻译成英文,应为“long wall”,但稍懂英语知识的人都知道,“长城”在英文中用法为“great wall”――伟大的城墙。那是一种特定用法。是不可更改的。因为长城这一概念已渗入国人心中、深人世界人民的心中,那是一道伟大的城墙,它在中国,它是中国的骄傲。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同时长城又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记述着各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附会着雄略的将帅和聪明工匠的事迹,也凝聚着无数战士和百姓的血汗。

关于长城这一教材,至今为止不知有多少幼教工作者曾经使用。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们耳熟能详,老得不能再老的教材,还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拿到教学中来吗?那么.让我们先来挖掘一下这一教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吧。

教材《长城》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科学领域:了解长城的构造、起止地等科学知识。

社会领域:通过学习长城的悠久文化历史,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艺术领域:欣赏长城的雄伟之类,开展再造想象绘画活动。

健康领域:通过长城游戏,锻炼幼儿的大肌肉,小肌肉动作。

语言领域:通过讲述,表达“我见到的长城”,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现今。由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及,孩子成为一家人的中心,他们游戏、玩乐,去的地方多,获取知识的媒介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但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成长方面的,真正意义上思想方面的教育(诸如关心爱护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等)可谓是少之少。但是,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为社会所接受的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中国人。那么,万里长城这一中国瑰宝在新世纪的教育价值就显而易见了――“通过学习,激发幼儿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这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鉴于幼儿情感发展的趋势,我把“万里长城”这一教学内容定在大班年龄段,因为此时的孩子情感脉络日益丰富起来,已经可以了解集体、国家这种宽泛的概念,所以在这一年龄段进行改教材的学习较为合适。同时.“万里长城”这一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点丰富,并非一个活动就可以囊括其中,因此对这样的教材应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选取的是主题网络中的一个内容:大班科学――万里长城。目标定位如下:

(1)引导幼儿了解长城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时、现今的作用。

(2)知道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成的,激发幼儿对劳动人民的敬爱和爱国主义情感。

【分析】要激发孩子对一种事物的热爱必须先要认识它、了解它长城这一建筑的构造并不复杂,由烽火台和城墙连接而成,孩子们也基本熟知。但长城存在于古时和现今的作用却是离孩子们的生活较为遥远的,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来达成。因此,将活动的重点定位在“了解长城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时、现今的作用”。由万里长城的学习,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对祖国的热爱需要幼儿情感的迁移。

而情感迁移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又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独生子女的盛行使这些孩子自主独立意识过于强烈,情感的激发较难,因此将其定位为活动的难点。

为解决重难点,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多媒体重现的手段,让孩子们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让他们的鲜血在场景中沸腾起来,从而达到情感迁移的目的。

三、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的雄伟景象、古时人们建造长城的景象、古时抵御外敌入侵打仗时的景象、现今长城作为旅游胜地的景象。

四、说活动特色

首先是老教材与新媒介的完美结合。作为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曾经反复使用的老教材,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挖掘其适合现今社会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本次活动运用最新的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重现了古时人们的建造场面,古时长城抵御外敌入侵时的场景,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该老教材的独特魅力。原来长城是如此雄伟,它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中国人是这么伟大,这一切目标的达成都得归功于新教学媒介带来的感官享受。

篇6:我会喝水——说课稿

一、说活动主题

根据《指南》中健康领域对幼儿的要求,我们要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本期教研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为出发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包括认知、情感、能力等三个方面的目标: 1.了解多喝水对身体的重要性;

2.知道喝水的正确方法和步骤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3.学习《喝水歌》这首小儿歌。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目标,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多喝水对身体的重要性。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喝水的正确方法和步骤,以及在喝水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活动,规范幼儿喝水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

四、说活动方法

先说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采用直观法、提问法、示范法、观察法、谈话法、操作法等方法开展本次活动。

再说学法:引导幼儿通过参与、讨论、模仿、操作、展示等活动方式,逐步完成活动任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五、说活动准备

空间准备:为幼儿学习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环境; 物质准备:所需要的小水杯等材料;

经验准备:幼儿对喝水的认识及喝水的个别行为。

六、说活动过程

根据本次的活动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问导入。

我利用幼儿平时对喝水的了解对幼儿进行提问,以此来导入活动,开展各环节。通过提问,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

(二)展示图片,初步体验。

这个环节,幼儿通过对图片的感知,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 对照图片,说一说在盥洗室,喝水的步骤;

(排队取小水杯——站在蓝色的小脚丫上接水——站在红色的小脚丫上喝水——送杯子)

2. 个别小朋友来演示怎样拿小水杯,怎样喝水;

(教师将小水杯放在小桌子上,请个别小朋友来拿小水杯,怎样喝水,请其他小朋友来判断是否正确。)

幼儿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探索和思考,初步了解了本次活动的基本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幼儿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实物演示,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比较等方式完成以下重点活动内容: 1.轮流拿取小水杯,演示喝水,教师检查方法及步骤;

2.教师演示在喝水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要排队,不插队,不推挤小朋友。(教师演示错误的做法,请小朋友判断正误。)

通过互动,让幼儿充分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让幼儿从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四)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结束活动。

在本环节当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学说《喝水歌》,让幼儿在儿歌中巩固本次活动的内容,教师顺利结束活动。

七、说活动延伸

篇7:乌鸦喝水说课稿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是一篇满盈童趣的课文,恒久以来便是小学低段语文的必选篇目,很得当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形貌了一只口渴的乌鸦随处找水喝,它发明了一个装有水的玻璃瓶,但是由于瓶口太小,喝不到水。乌鸦通过动头脑想措施,把瓶子四周的小石子往瓶里装,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课文内容短小,普通易懂,以“喝水”为线索,接纳简便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乌鸦机敏伶俐的形象,阐明任何事变只要开动头脑想措施,就能降服困难,课文语言简便,浅近易懂,生动生动,贴近儿童生存,学生不难明白。文中插图形象美丽,有助于学生视察想象。

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所配图画,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1、图画上作者采用写意画法,把难看的乌鸦描绘成头大目明的样子,以突出乌鸦聪明可爱的形象,使学生看到图画就喜欢阅读课文。也为学生理解课文描写乌鸦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作了形象的揭示。

2、所配彩图把文章的线索勾画得非常清晰。乌鸦喝不到水(水少瓶口小),乌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往瓶子里放石子喝到了水),水位上升。乌鸦喝到水了。两幅图画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二、故事简单,含义深刻

这篇文章是利用一个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乌鸦喝水时遇到困难,作者赋予它以人的思维:瓶里水少,瓶口又小,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水位的高底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乌鸦在瓶中放石子使水位升高。通过这个故事使读者受到启迪,悟出道理:“只要开初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

三、语言简洁,结构严谨

文章开始作者用“到处”说明小乌鸦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第二段用“看见”、“可是”说明喝不到水的原因;第三段重复使用“看见”,说明小乌鸦善于观察,交代解决问题的依据;第四段用“放”、“渐渐”印证“办法”可行。

四、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目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找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的教学目标: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五、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启发学生遇到困难要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还应启发学生感悟到,做事情要有耐心,坚持下去,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2)背诵课文。

2、难点:

(1)理解“到处”“渐渐”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六、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地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2、体验法:通过对乌鸦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3、以读带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4、探究法: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积极探讨尝试想出另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习。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一边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角色,把自己当成乌鸦,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乌鸦的心情;通过动画、音乐整合课堂,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一边通过实验感受动脑筋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快乐学习。

八、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

篇8:机车探秘的实践活动说课稿

我们襄州四中的前身是南车集团襄樊内燃机厂子弟学校, 2006年企业改制后, 子校移交襄州区政府办学。学校学生家长大多数都是厂里的职工, 但厂区管理严格, 严禁家属随意出入。学生对近在咫尺的机车很感兴趣, 却知之甚少。在一次实践活动课上, 有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 火车有没有方向盘啊?火车和机车是一回事吗?”我想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内燃机厂, 何不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 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呢?于是我因势利导, 确定了本学期实践活动的主题:机车探秘。

活动目标

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机车的诞生发展史, 了解机车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畅想机车的未来发展。学会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 合理整理资料, 对资料进行归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制定方案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培养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过程

过程一:确立课题, 制定计划

在这次活动的开题课上, 我把火车是否有方向盘的问题又抛出来,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围绕机车这个话题, 大家又提出了很多问题, 如:世界上第一台机车是谁发明的, 机车是怎样工作的等等。

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诚然可贵, 但提出的问题涵盖面很广, 有的内容重复, 有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于是, 我向学生出示了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的注意点:1、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2、课题是否适合中学生研究;3、表达是否清楚、科学。学生根据要求讨论, 最终确立了四类问题进行研究:机车的诞生、机车在我国的发展、机车的种类和原理、机车的未来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我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 从这四类问题中自主选择。每一类问题就是一个子课题, 选择同类问题研究的为一个小队, 选出队长, 取好队名。通过选择同学们组成了四个队:“发现号”机车队研究机车的诞生、“探索号”机车队研究机车在我国的发展、“和谐号”机车研究机车的种类和原理、奋进号”机车队研究机车的未来发展。

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 保持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 我要求小组全员参与制定一份活动计划表, 再根据组员的特长分工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 经过组内讨论, 组外互助, 最终各组确立了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各组制定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容、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活动时间及方式、预期目标等, 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学生有了明晰的研究思路, 细致地了解了自己的研究任务和完成任务的途径方法, 这对他们树立信心顺利开展活动, 是十分必要的。

过程二:依据计划, 展开调查

“发现号”机车队和“探索号”机车队采用的调查方式主要是查阅资料。怎么进行资料查阅呢?我教同学们学会了图书查找法、上网浏览查找法和制作资料卡片法。

“和谐号”机车队和“奋进号”机车队主要采用的是车间实地考察采访方式。在采访前的准备阶段, 我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纪律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安全教育等, 还教学生学习制定调查表, 设计采访问题, 准备采访器材等。

为了弄清机车是否有方向盘的问题, 同学们在车间领导的批准下, 有了一次进驾驶室参观的机会。通过陈工的讲解, 大家不仅知道了火车没有方向盘, 而且还了解了火车启动的方法。有三个小女生, 还坐在驾驶室过了一把火车司机瘾, 她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过程三:分析整理, 应用深化

分析、整理信息是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四小队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奋进号机车队准备了手抄报, 和谐号机车队准备了摄影展, 有的还制作了精美课件, 胸有成竹地准备展示课。

过程四:展示交流, 畅谈感受

1、精彩展示

在接下来的活动课上, 各队按照活动计划, 轮流上台展示。表现最出色的是发现号机车队和探索号机车队开的故事会。发现号机车队讲述了火车这个名称的由来、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以及世界上第一台机车诞生的曲折历程。探索号机车队讲述的是“驴马拉火车的故事”。听完故事, 同学们认识到“愚昧导致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2、畅谈感受

精彩的展示课后, 每个学生都感慨万千, 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浓缩为一句话谈一谈。有的同学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有的同学总结出了“好的产品要在好的环境下生产, 人也不例外, 人也要在好的环境下才能得到锻炼”, 还有的同学说“细节决定成败”……听到同学们发自肺腑的声音, 看到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收获了这么多, 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3、多元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 而是为了使学生反思, 让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同时教师从学生的评价中把握参与情况, 从中发现问题, 改进指导。我为这次活动设计的评价表分为参与情况、协作能力、承担任务、成果展示四部分, 每部分四个等级, 先自评再组评, 然后师评。在总评栏里, 我肯定了每一位学生的成绩, 并为他们提出了建议。

活动反思

以上活动我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 通过活动:

1、学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活动过程中, 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 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和谐号机车队计划进车间参观, 说走咱就走, 小组几个成员带着相机和笔记本兴冲冲地出发了。到了车间门口, 他们却被拦住了。原来车间安全隐患大, 进厂区参观要先策划活动方案, 再经过层层复杂的审批程序后才能实施。活动方案怎么写, 怎么请示, 怎么审批, 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他们顿感希望渺茫, 打算放弃计划。了解到这些情况后, 我一边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一边指导他们上网搜索范文, 学习制定活动方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 活动方案写好了。同学们写的活动方案, 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流程等。接着, 婧翠如、王成等几名同学, 自告奋勇到厂办找厂长请示。经过多次奔走联系, 同学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打动了厂长, 他欣然同意同学们进车间参观采访。此次活动涉及到人力资源部、安监部、团委、机车车间等七个重要部门, 全是同学们自己组织联系好的。

2、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参观解体车间时, 看到车间又脏又乱又嘈杂的环境, 负责带队的殷工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 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 不能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即使在这样差的条件下, 他们依然能努力工作, 我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 为改变目前落后的状况, 为祖国机车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听到这里, 唧唧喳喳的学生们一下安静下来, 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铆着一股好好学习的劲头。我们平时在教室苦口婆心, 教育学生, 可是效果并不好。这样的实地参观、切身感受, 谁说不比老师的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呢?

活动延伸

这次机车探秘活动虽然圆满结束了, 然而同学们探索的热情并没有停息, 他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机车研究的更深领域, 如磁悬浮列车技术系统, 推进系统, 导向系统的研究。今年暑假, “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 班上很多同学每天都在密切关注事故原因调查的进展。动车的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 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问题等, 又成了大家探究的热点。一位学生在qq上给我留言说:高铁的最大特点就是高速, 但这种高速理应建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 一旦安全得不到保障, 就会如温家宝所说的“失掉了高铁的可信度”。学生小小年纪, 却能心忧天下, 情系民生, 有这么强的社会责任感, 真是令人欣慰啊!

上一篇:长安幼儿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基本要求下一篇:让时间的沙漏停留今夏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