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024-05-08

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精选6篇)

篇1: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凡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都可以叫打击乐器。而小打击乐器就有三角铁、双响筒、铃鼓、木鱼、响板、梆子,等等。打击乐器是一个庞大的乐器家族,在音乐作品中都有特别重要的表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利用小打击乐器所做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训练节奏感的最好工具。在三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运用小打击乐器排练了好多的歌曲或乐曲,在培养学生音乐感、节奏感中,起到了特别好的作用。在歌曲《天路》中,切分音的节奏不好掌握,特别是连续的切分音,我就准备用铃鼓来完成这个内容。【铃鼓是用木质或金属材料做成圆状,一面蒙皮,在圆状的柜上开有小孔,装上小铜片。铃鼓的音色轻快明亮,穿透力很强,可以演奏表示许多复杂节奏及表演花样】。它也有很多的技巧,如摇、搓、抖。铃的声音要统一,这个统一就不好练习。要求声音要整齐,练得不好就是发散的声音。在切分音的中间音,要求发出长音,这样就要求铃鼓的抖音要均匀。在一个学习班中,有节奏感不好的学生,我就让他们敲三角铁,一拍一下。【三角铁是用一根金属圆棍(实心),弯曲成等边三角形,留出一个角的接口处不闭合。演奏时,用一根细带将三角铁提起,另一只手用一根金属细棍敲击,奏出清亮的金属声】。三角铁在乐队中作为色彩乐器使用,为乐队增加兴奋的气氛,为乐队增添明亮的光彩。三角铁的技巧有连奏、声音的控制、单击。我在编配中,让三角铁敲第一拍。再利用梆子敲后一拍。梆子是由一根扁圆状的木棒(长约15—20公分,略粗),一根圆木棒(略细)组成。也有用一个挖空的长方形木盒、一个带圆头的木槌组成,敲击时发出清脆有力的音响。

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加上钢琴的伴奏,学生们觉得特别有意思。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们的身体也出现了律动的感觉。为课堂增添了特别幸福的气氛。

在练习小打击乐器之前,应该做以下的几个练习:

手和脚的练习:练习的方法是,拍手和跺脚,音符在上面的拍手,音符在下面的跺脚。例如:

以上练习的节奏要稳定,拍手的时候不要太重,就像拍皮球一样,另外嘴、手、脚的节拍要协调一致。刚开始练习时,可能不太习惯,速度可以慢一点,等练好以后再加快。

下面我就讲几件小打击乐器的技巧练习:

三角铁的练习:它的演奏技巧一般有单击、滚奏及断音。单击的敲击位置一般来说有两个,即三角铁的底部和侧面。演奏滚奏时,在它的两个角部(除了开口的一面)快速晃动右手的金属棒,使它的声音绵延不断。

铃鼓的练习:所谓铃鼓,也就是带铃的鼓,敲击时,既有铃声又有鼓声。它属于擅长表现比较欢快、节奏性比较强的乐器,所以在一些舞蹈性的欢乐性的乐曲中,一般都要使用它。它的演奏方法也很多。可以用关节敲,也可以用手拿着敲,还可以用指尖敲。强奏的时候可以拍击鼓皮的中心位置,也可以用鼓皮撞击膝盖。铃鼓的演奏技巧有:用手摇,用手指肚搓鼓皮的边缘部分。还有一种不带鼓皮的铃鼓,我们叫它铃圈,有圆形,也有半圆形的,还有的是各种形状的,它的声音比铃鼓更干净,更清脆一些,演奏的方法有单击和滚奏。

在科尔沁的安代舞曲中,有一段舞蹈音乐是摔跤舞,运用铃鼓就能把这一段音乐节奏表现得很有特点。

安代舞的最后一段是欢快、热烈的红绸舞蹈,铃鼓的表现更加重要,而且,这一段的音乐是连续不断,要求的节奏也要连贯,声音统一。演奏的时候,可以根据情绪把铃鼓舞动起来。

沙锤与金属沙筒。沙锤也有叫沙球的,它起源于拉丁美洲一带,它是用一对古巴葫葫或者椰子壳,里面掏空,装上铁沙,封口后再装上一个柄。它在乐队里使用能使乐队更加欢快、热烈,既是节奏乐器,又是色彩性乐器。演奏的技 2 巧是:用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捏住锤柄,大拇指、食指捏住壳,以手腕来晃动里面的铁沙,发出沙沙的声音,产生各种节奏。沙锤也有滚奏。演奏时,把沙锤举起来,不断转动里面的铁沙就可以了。金属沙筒也叫铁沙筒,它的作用和沙锤是一样的,只是把铁沙装在了金属筒里,演奏时,用五个手指捏住金属筒,前后晃动发出声响。它的演奏比沙锤更方便,声音也好一些。

梆子与方木枕。梆子本来是我国梆子戏中的伴奏乐器,但现在西洋管乐队、管弦乐队中经常用到它,它的声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起到增加色彩、加强重音的作用。梆子是由两块实心的红木或乌木制成。演奏时,左手手指托住稍扁的一块,右手拿住另一块进行敲击。还有一种是空心的,像一个长方形的小盒子,俗称盒梆子,一般都叫木枕,音调比实心梆子低一些,音色也要暗淡一些。

响板。响板是西班牙的民间乐器,平时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西班牙风格的乐曲及吉普赛人的舞蹈里都少不了它。它是一件特性很强的打击乐器。正常的响板是两片贝壳状的硬木片,演奏时每个大拇指套上两片,其余四指轮流敲击木片演奏各种节奏。这种响板的演奏技巧很高,难度也很大,不容易掌握,所以,我们现在都使用有手柄的一种响板。

以上就是介绍小打击乐器的用法和技巧,下面的用法供大家参考。首先是课堂的用法,在教学中,用一种或两种小打击乐器发给学生,让他们做节奏的练习,这样给音乐课堂带来很丰富的内容,对于教师的组织课堂也特别有好处。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小打击乐器,对于演唱者和伴奏者都会带来音乐的快乐。在乐队的排练中,加入小打击乐器更是有新的色彩。例如《邮递马车》加入三种小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在合奏中配置打击乐器时,音量小的乐器可多些,音量大的可配少些。一般为伴奏配置的乐器,其种类和数量均不宜过多,若是乐队单独演奏,则乐器可多些,为了使学生演奏中正确、顺利地使用打击乐器,在一个乐段或乐句内不宜改变敲打的节奏,但为了避免单调,乐段与乐句之间的节奏,配器应有变化,注意统一与对比的原则。配置合奏时,要注意乐器的音色,根据音色、音量来选用强弱拍上所敲打的乐器。通常把高音乐器敲打在强拍和弱拍上,低音乐器敲打在强拍上。铃鼓及三角铁的震音能表现出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出热烈、欢乐的气氛,一般用于曲调节奏较紧,较复杂的地方,或乐句结尾时值较长的音上。双响梆子两个音的高低差别一般为纯五度,可以表现奔驰的马蹄声。

在教学中加入小打击乐器必须在熟悉的音乐作品中进行,让学生知道乐曲的名称、内容、性质,还要掌握乐曲的节奏、段落与速度,力度。在练习打击乐器以前,先要向学生介绍乐器的名称、音色特点及打击的方法,然后再正确地示范,使学生直接模仿教师的正确打法。学生学习打击乐器要一样一样地学,掌握好一种再学第二种,要学会整首乐曲的敲击方法。小打击乐器可以进行齐奏、轮奏或合奏。

在我们学习音乐的同学,有很多音乐条件一般的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用什么方法能使他们对音乐节奏更加敏感,这些就是我们当教师所考虑的问题。要知道,音乐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后天的培养熏陶是完全可以得到发展和加强的。因此,对那些音乐天赋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想好多的办法,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音乐的渴望,引导和启发他们的音乐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通过小打击乐器的练习,使学生对音乐更加喜欢,也会为自己能亲自加入到音乐之中,而感到快乐和幸福,让我们都能更好地运用小打击乐器,在音乐的海洋中欢泳!

作者:吴长乾

邮箱:wu7701@163.com

邮编:530300 通讯地址:南宁市横县文化馆

篇2: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和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要大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教材中设置了众多的“小实验”和“实践性习题”。它们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这些小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些小实验,许多教师往往不重视,忽视了其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这些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类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学生对于物理课题特殊的认识倾向,就是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外实验活动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做人工制霜小实验,对霜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霜不是天上下的,而是空气中水蒸汽遇冷凝华而成的。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

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

例:在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之后,要求学生课外做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针孔照相机的小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老师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太阳光经过茂密的树林会在地上形成光斑等例子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小孔所成像的特点等。相似的方法在其他知识点也可以运用,如:分子运动论的教学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做课本中的小实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力”,来巩固对分子运动论的知识的认识;在变阻器的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相应的小实验,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在课后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用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比如学生在课后小实验中利用家庭中常见的鸡蛋就完成了六个实验:实验1: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上来剥落比不放入冷水中直接剥要容易多(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2:把刚煮熟的鸡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来时烫(液体蒸发吸热);实验3: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铺上一层干沙,点燃一团浸过酒精的棉花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存入了瓶中(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实验4: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水,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鸡蛋却缓缓上浮(浮沉现象);实验5:如图,用手指突然弹击硬纸片,鸡蛋却不会随纸片一起飞出(惯性现象);实验6:外壳完好的蛋,放入食盐水中腌制一段时间,可以制成咸蛋。蛋壳虽然完好,但内部的蛋黄都变咸了(分子无规则运动)。

四、可以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小实验是培养学生具有实验能力的很有效的一种形式。要完成小实验是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的,要准备好器材,想好实验的步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等等,所以在小实验的过程中无形的就在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那么在一些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学生自然应用自如。如:用气压计测大气压实验,要测出一段时间内的气压变化,由气压变化数据作出气压变化的曲线的小实验,就不可作为实验或分组实验,只能作为课外小实验。这种需要较长时间里坚持每天定期进行观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再如,橡皮筋自制测力计、用圆桶形玻璃杯自制量筒、自制小天平这些小实验,可以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使学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六.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有些实验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如:观察液体的蒸发、扩散和室温变化等现象。不适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只能在课外进行,这些实验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对比。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耐心、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

例: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观察实验。把实验分成三组进行两两对比,每一组用的都是相同的两条湿毛巾。第一组对比温度。要求把毛巾摊开,一条放在向阳的地方,另一条放在阴凉的地方,且通风性一样,看哪一条干得快。第二组对比空气流动速度。要求把毛巾摊开,一条放在通风的地方,另一条放在不通风的地方,且温度一样,看哪一条干得快。第三组对比表面积。要求把一条毛巾摊开,另一条不摊开,且通风性和温度一样,看哪一条干得快。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对学生的耐心、毅力等都是严峻考验。

篇3:浅谈小故事在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讲到二者区别的“内涵不同”时, 我引入两个同学熟知的小故事“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这两个小故事浅显易懂, 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青蛙和盲人做法的分析 (用部分代替整体) , 让学生理解部分就是部分, 整体就是整体, 部分不能是整体, 整体也不能是部分, 二者内涵不能混淆。这样, 使两个抽象难懂的概念非常形象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非常容易接受, 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在讲到二者的功能不同的第一种表现即“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时, 我先自编了一个笑话:如果今天下午老师身体不舒服, 不能来上课, 我指挥我的右臂来上班, 把该做的工作全部做完后回家, 这现实吗?同学们摇头大笑之余, 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讨论。“胳膊只是身体的一部分, 它怎么能做整个身体才能做的工作呢?怎么能代替整个身体来上班呢”?通过这个小笑话, 使学生理解部分不是整体, 部分不能代替整体,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使他们对此观点的理解深入了一步。随之出示“滴水不能行舟, 独木不能成林”, 让同学们讨论分析这个观点:能够行舟的小则一条河流, 大则一片海洋, 它是一滴水所不能为的。能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的, 绝对不能是一棵树, 而必须是一片森林。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这样, 使很抽象的观点非常轻松愉快的被同学们接受, 效果非常好。

在讲到二者的功能不同的第二种表现即“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整体就会具有全新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时, 我先讲了“3只小狗吃掉大斑马”的故事, 3只身材矮小的猎狗却能打败魁梧高大的斑马, 原因恰恰就是这种忘我的团队精神, 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 整体就会具有全新的功能, 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让同学们理解课本观点的同时, 也让同学们学习3只小狗的团结互助精神。后推出“三人齐心, 其力断金”“人心齐, 泰山移”等俗语, 来加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这样, 不仅传授了课本知识, 还恰如其分的进行了思想教育, 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

在讲到二者功能不同的第三种表现即“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就是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时, 我先引入“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 先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三个和尚的时候还不如一个和尚或两个和尚的时候?原因就是三个和尚个怀心机, 各行其是, 不能从整体利益出发, 而是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 损害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所以还不如一个和尚的时候自己去做事或两个和尚的时候商量着去做事来的效果好。再出示“漫画”———“三只动物拉小车”来加深印象。本应任何一只动物都能拉动的小车, 却在三只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纹丝不动, 原因就是三只动物不能劲往一处使, 而是有的向前, 有的向后, 有点向上, 致使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进一步巩固上述观点。通过上述小故事的讲解, 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知识, 而且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 关心集体, 为集体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把二者的功能不同全面分析完之后, 出示这样一则故事“囚徒的困境”: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 他们分别被审讯时面临的选择有: (1) 都承认犯罪事实, 从而各被判处10年徒刑; (2) 都不承认犯罪事实, 从而被无罪释放; (3) 一个人供认不讳而另一个人死不承认, 从而前者宽大处理, 后者被判处20年徒刑。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再把这三种选择往整体和部分的功能的三种表现中对号入座, 最后归纳总结:第一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 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 所以办事情应以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标。当两个犯罪嫌疑人都不供认犯罪事实时, 会被无罪释放。第二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两个犯罪嫌疑人都供认犯罪事实时, 争取宽大处理, 从而被各判10年徒刑。第三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两个嫌疑人一个供认不讳, 另一个死不承认, 从而前者宽大处理, 后者则被判刑20年。通过上述小故事的讲解, 综合比较了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通过三种选择与三种表现的对号入座, 重温二者功能不同的表现, 以此来巩固对二者功能不同的理解, 形象有趣, 易于接受。

接着讲二者的联系。

讲到二者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时, 我先讲了一则很有趣的故事“逃跑”, 敌方错误的割裂了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认为此俘虏把断肢运回祖国是在陆续的逃跑, 殊不知断肢离开身体就已经没有了生命, 岂有“断肢运回祖国是在陆续的逃跑”之说?真是笑谈。同学们恍然大悟, 非常轻松愉快地体会到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 离开了整体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1”在自然数中与在音符中的各有意义, 但当它一旦离开了整体环境, 就毫无意义可言一样。进而引出第二方面“整体离不开部分”, 如果没有一个个的部分, 就不能组成整体, 也就无所谓整体。就如相声中提到的, “没有了五官的脑袋就成了鸭蛋了”。这样,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到二者相互影响的第二个方面“部分制约着整体,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 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质状态起决定作用”时, 我先让同学们重温一下课前的小事例“木桶效应”, 尔后提出问题:决定整个木桶容积的是哪块木板并说明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 明确最短的木板的长度决定着整个木桶的容积, 领会关键部分的性质能对整体的状态起决定作用。后引入棋局“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 理解关键一招决定满盘棋的胜负, 使学生加深理解。最后巩固, 找寻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的原因, 明确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决定作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 环环相扣, 巩固知识, 加深印象。

篇4:浅谈小练笔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练笔;阅读教学;作用

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的片断写作训练。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如一缕清风,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使人们耳目一新,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加深理解 充实文本

1.从实际出发练笔 充分理解课文

《穷人》一课中,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忐忑不安,正是这种复杂心理,反衬出桑娜的善良。在教学到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以《今天我没写完作业》为题,写一段话。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唉,今天我没写完作业都怨自己,为什么昨晚贪看电视不写作业呢?老师一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可我该怎么给老师说呢?就说自己看电视看得太入迷了……不,不能这样说……要么就说忘了老师留的作业……唉,也不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再联系上下文,桑娜当时那种担心、自责、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容易理解了。

2.以重点词语练笔 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象词语表现的形象,感悟词语内在的情感,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设计历久弥新。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二、积累语言 提高写作

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这一点毋庸质疑。教学中,引领学生朗读文质兼美的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和提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仿写一段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写道:“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道:“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道:“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向人们点头微笑。”

小练笔中不仅可以积累优美的语言,也是学习表达方式的好渠道。如《荷花》一课第二自然段和《太阳》第四自然段都属于先总述后分述的结构特点,但又不完全一样,《太阳》的分述是采用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和植物、动物、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再讲我们吃的、穿的、烧的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一旦了解很容易掌握。这时,我马上让学生以“空气”为题,仿写一段话。通过对各种形式的练习,慢慢地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三、激发想象 锻炼思维

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学生可以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对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地坚持喂海鸥这一内容的叙述近似白描,于是也成为了一个言语生长点,笔者以为可以安置这样一个想象写话:在这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这期间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它虽然没有写在书里,也没有挂在老人的嘴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得到。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老人就感觉浑身无力,也许是昨天太累了,赶回来就病了,怎么办?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也许这一天喂完海鸥天色已晚,老人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人……透过学生对来回途中老人的想象描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老人形象便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敏捷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小练笔”,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训练项目,达到训练要求,因此,学生必须迅速吸纳、加工、输入信息。这样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讲《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括的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我让学生咬住“品尝”二字,发挥想象,嚼出味来,进行“小练笔”,要求写出李时珍“亲口品尝”的情景。学生只有发挥思维的敏捷性才能写出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嚼出了味,慢慢的分辩。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的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李时珍边嚼边想,当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频频的点头,并挥笔记录了下来。”通过这一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李时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增强感悟 丰富情感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学生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时,我们可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感受到了往日圆明园的辉煌与华丽,也感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恶劣行为,内心有许多独特的想法。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如果此时这些侵略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可以用上文本积累的成语和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大约十来分钟,学生就写好了,他们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次小练笔很成功,不仅让学生再次感受了侵略者的无耻行为,还让学生在练笔中运用了积累的词句,丰富了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肖川主编.

[2]《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学》.

[3]《挖出生长点上出语文味》孙忠心.

篇5: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陈舒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害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其中方药组成言简意赅的概述为:“解表宣肺药有麻黄、桂枝、细辛,降肺药有半夏,收敛肺气药有五味子,益营补血药有芍药,益气药有甘草,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兼益气血”。方中宣肺药、降肺药同用,敛肺药、益肺药兼有,从而达到既祛邪又益正的目的,这为临床活用小青龙汤开拓研究思路与应用方法。

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既是主治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肺寒证相兼的重要代表方,又是主治寒饮郁肺证的重要基础方,更是主治溢饮寒证的常用变化方。此汤方病位主要在肺、心、肾、胃四大方面,常运用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疾病之水肿等肺病证在病变过程中而出现溢饮寒证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之水肿等肾病证及内分泌失调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溢饮寒证者;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肌梗塞等心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符合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根据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均能温胃化饮,无论是水气在肺,还是肺气不降,影响胃气不能气化水津,以此而演变的胃脘水气证,只要病变证机是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张仲景设小青龙汤,既论方药基本组成,又论随证加减用药。此外,小青龙汤加减变化用药仅仅是举例而言,临证治病用药并非仅限于此。假如夹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血虚者,可加当归、阿胶,以补血养血;若咳嗽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气喘甚者,可加葶苈子、蛤蚧,以降气纳气定喘;若夹有郁热者,可酌情加入石膏,以解肌除热;若寒饮上逆者,可与射干麻黄汤合方应用;若痰阻气逆者,可与皂荚丸合方应用;若夹虚寒者,可与理中丸合方应用;若肾阳虚甚者,可与真武汤合方应用等等。

张仲景设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为三两,结合多年临床中用细辛治疗肺寒证体会,我们正常认为治病单用细辛则不能超过一两即3g,而在小青龙汤复方中用细辛量为三两即9g,既能增强干姜温肺化饮作用,又能制约芍药、五味子益阴补血而不恋邪气,所以用小青龙汤治疗肺寒证选择细辛最佳用量为三两即9g。该方在临床应用中不论肺寒饮证有无表证,均可应用麻黄、桂枝、细辛,若病有表证,它们发挥解表散寒作用;若无表证,它们发挥宣肺温肺散寒作用,即麻黄、桂枝、细辛因病证表现不同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张仲景设小青龙汤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先煎麻黄10分钟,再纳入其余药煎煮25分钟,然后去滓,每日分3服。我们临床应用小青龙汤辨治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证时,可每剂药煎2次,每日分3次温服,以续药力,则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本来在临床工作中将小青龙汤进一步加减,治疗不同类型咳喘病,取得很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风寒引动老年哮喘

张某,男,70岁。于2008年4月20日来就诊。反复哮喘,咳嗽,痰多30余年。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恶寒、胸闷、气憋、伴咳嗽,痰少咯吐不爽等症状。平日短气、疲乏、轻度哮喘、痰多,夜间口干苦等。体胖,面色晦暗。听诊,呼吸急28次/分,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心率100次/分,血压120/70mmHg,体温37℃。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白厚根苔干,脉浮紧。证属风寒客表,痰饮内停,兼阴虚内热。治以解表蠲饮,化痰平喘,兼以清热养阴。处方:炙麻黄、桔梗、前胡、法半夏、枳壳各9g,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6g,杏仁、全瓜蒌、花粉、大力子各12g,芦根、葶苈子各15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温服。3天后复诊,自述服第1剂药后,即觉诸症状减轻,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分析: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哮喘的病因,外邪侵袭,未能及时表散,壅阻肺气,聚液成痰;或饮食不当,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或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可知,哮喘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气道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七夕喘促。所以,治疗哮喘病发作期,以攻邪治标、祛痰利气为主。患者感受风寒后,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见胸闷、气憋等。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痰饮,桔梗、前胡、苏子、杏仁、枳壳、瓜蒌、葶苈子等宽胸利气祛痰,泄肺水。患者平日口干苦,短期疲乏等是气阳两伤、阴虚内热的表现,方中芦根、大力子、花粉、桑白皮清热生津,既清肺中郁热,又避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燥伤津,比白勺之敛阴养血功高一筹;五味子收敛肺气,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燥不伤津、寒凉不伤阳,祛邪不留遗患。外感兼肺热小儿咳喘

郭某,男,4岁。于2008年4月18日就诊。患儿从周岁开始,每遇风寒咳喘并作,以冬春季节多发。每次用抗生素加氨茶碱静点,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方法治愈。面色苍白,体瘦,夜间多汗,易惊,纳差。两日前气温下降,受凉后流清涕,咳嗽喘憋等。家长恐其用抗生素太多伤身而求治中医。体温38℃,听诊满肺湿罗音,哮鸣音,望口唇干,舌质红、舌苔白、有剥苔。脉浮紧。证属风寒克表,痰饮内停,内伤燥热。治宜温凉宣肺,合甘寒养阴,兼祛痰定喘。处方:细辛2g,炙麻黄、芦根12g,桑白皮、杏仁、甘草、款冬花、苏子、法半夏、桔梗各6g,大力子、连翘、葶苈子、陈皮各9g,生姜、五味子、黄芩各3g。3剂、水煎服,嘱1次30ml,3h/1次,不服用其它药物。次日追访,服药1剂后症状减轻,3剂后症状消失。分析:本案为4岁儿童。小孩脏腑稚嫩,为纯阳之体,真阴未充,感邪易入里化热。外感风寒,上犯于肺,导致肺气失宣发肃降而喘咳。患儿平日汗多,舌有剥苔,可见津液之虚损。故用小青龙汤中的麻黄、细辛、生姜等温散药,轻量宣肺解表散寒,而石膏、桑白皮、连翘、大力子、芦根、黄芩等重用,清热生津、苏子、半夏、葶苈子、款冬花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五味子敛肺气,甘草和中。诸药合用,解表散寒,清热生津,化痰止咳平喘。药证相符,药到病除。3 风寒兼痰热闭肺哮喘

篇6: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 主要将识谱、唱歌等教学内容放在了音乐教学的首位, 在方法上相对低调, 对乐器教学的重视不够, 一般乐器只是在课外进行, 一般只是因为参加演出等活动才会组织少数学生进行乐器知识的学习。现代音乐教学认为音乐是以审美作为核心的普及性的音乐教学活动, 因此, 教会学生演奏一种或者多种乐器, 对于提升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增强音乐素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乐器教学不但是学生学习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方式, 同样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创造力的提升。科学研究成果表明, 在学生演奏和学习时, 因为其左手与右手都经常运动, 会使得学生的反应更为迅速, 促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 学生使用乐器演奏时, 需要熟悉乐谱, 这不断的熟悉乐谱乐理的过程中, 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 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不断开发, 起到陶冶学生情绪, 净化心灵的作用。

二、乐器教学中乐器选择与音乐选择应用分析

小学生生性活波, 好奇心强, 对于新事物比较敏感, 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乐器教学的过程中, 乐器的选择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能起到简单易学, 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乐器的外观选择, 能够在一开始让学生就能产生兴趣, 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乐器的质量, 音色上要优美动听, 音质上则要纯净悦耳, 发音方面则要准确无误。一些粗制滥造的乐器, 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美感, 反而会成为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根源, 这些乐器的选择原则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即使是进行乐器教学, 有时候也难免出现乏味枯燥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课堂氛围的调解, 如老师可以给学生演奏架子鼓或者有民族气息的一些打击乐器, 以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音乐的节奏感。通过打击乐器的氛围调解, 可以促使学生增强对于其他乐器的学习情趣, 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乐器的选择往往也收到乐曲的限制。比如一些大型的经典曲目虽然审美的价值很高,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演奏这些曲目的乐器难以掌握, 给乐器课堂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所以在进行乐器教学的过程中, 要避免选取这一类曲目进行教学, 另外还要避免枯燥无味的练习曲, 应该选择学生喜爱和熟悉的一些乐曲作为乐器教学的练习教材。同时在进行选择曲目的时候, 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依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选择, 学生喜欢的歌曲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所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乐器,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歌曲的选择。

三、采取多样化的乐器教学方法, 丰富小学音乐课堂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上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心理研究表明,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 并且相对来讲不稳定, 有趣的东西才会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尝试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 通过学生在音乐游戏中的吹拉弹唱, 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将乐器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结合乐曲, 对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进行讲解, 还有乐器演奏的指法与姿势等进行规范性的操作表演, 使得能够通过直观的听和看了解乐器的演奏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 方便有效, 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器乐合奏教学指导法也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的, 所以在器乐的练习过程中, 可以采取合奏的方法进行教学。合奏不仅仅是有助于训练学生之间的合奏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精神以及互相协调演出的能力。在进行器乐演奏教学时候, 也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走上舞台, 通过学生独立演奏成功的喜悦, 来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得乐器教学能够成为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达到器乐教学的成果

在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时候, 如果有进步, 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 以达到乐器教学的效果。结合小学生特点, 可以给予星级奖励和流动小红旗的奖励。这些奖励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乐器。同时老师也应该适当的注意一些教育系统或者校园的文艺表演, 鼓励学生参加, 一方面锻炼学生登台表演的勇气,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表演过程中获取自信。对于一些表现突出具有乐器表现天赋的学生, 音乐老师要早发现, 与家长学生做好沟通, 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 让学生有更好的乐器学习环境。

总之, 小学阶段的乐器教学主要的目的还是进行辅助音乐教学, 培养小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使得更多的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会使用乐器演奏, 提升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所以, 不管是什么乐器, 只要简单易学, 可以进行小学音乐课堂的辅助教学, 能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能够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 都可以去尝试和加强。乐器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力,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还可以给学生艺术的熏陶, 给予小学生美的享受,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音乐, 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乐器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乐器演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 乐器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表达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乐器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发挥乐器教学的作用, 不仅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客观需求, 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必然需要。本文主要就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同时结合实践, 就乐器的选择以及音乐的选择进行了相关阐述, 最后就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乐乐器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乐器教学,小学音乐,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迎琴, 刘敏, 谢建设, 李琴.试析高职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黄河之声.2010 (21) .

上一篇:《夏洛的网》读后感600字优秀下一篇:教案与说课稿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