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与说课稿格式

2024-05-08

教案与说课稿格式(通用9篇)

篇1:教案与说课稿格式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师范生专业

教师技能训练及试讲

教 案

课 题: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班 级:2010级应用心理(1)班 学 号:201083084031 姓 名: 刘阳 指导教师: 陈小普 时 间: 2013/5/20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教学目标] 1.了解意志行动及冲突的概念和冲突的调节和控制,掌握冲突的种类并能举例说明.2.能利用本节课的内容对生活中的冲突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意志中冲突类型的PPT [教学时数] 30分钟

第(1)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式 [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一)导入(5分钟)

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2010级应用心理学班的刘阳,我的学号是201083084031.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我们开始上课,在进入这节课的主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伟人——列夫托尔斯泰,霍金的成长历程。列夫托尔斯泰,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伟大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试问能有多少个十年去付出?但他就用了整整十年去实现他的目标;如果这还不够长的话,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霍金终其一生在宇宙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着,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无论是文学创新者的耐力还是科学创作的毅力等,这一类

的优秀品质和行为都凝结着一个重要的成分-----意志,从伟人的不断探索中,我们知道他们的行动都是有意识进行的并需要克服一定 困难,这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概括一下说,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来实现个体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我们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称之为意志。而这种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我们称之为意志行动,我们今天所涉及的内容就与意志行动中的冲突有关。

(二)正文(20分钟)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列夫托尔斯泰的目标是完成自己的作品,霍金的目标是探索未知的宇宙之谜„他们都是有一定目标的,我们不难看出意志行动是 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不仅仅有一个目标,当我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实现时,(比如鱼和熊掌)这 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斗争。我们要鱼,还是要熊掌?这种情况我们就把它叫做”冲突“(板书)当我们矛盾纠结的时候总会伴随着某种情 绪状态,如紧张,焦虑,烦躁,心神不定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来了解冲突。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冲突是怎样定义的。冲突: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我们这里所说的目标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表现为接近有利目标,另一种表现为回避不利目标。根据这一特我们可以把冲突分为四种类型,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

“刚才我们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是我们介绍的第一种冲突,我们把它叫做接近----接近型冲突,即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这种冲突会出现在„„”

“比如在商店买东西,我们同时看中两件商品,而且都十分喜欢。但有限的资金告诉我们只能买其中一件,这时的冲突就属于接近——接近式冲突,我们也称为双趋式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主要看哪一个对我们更有吸引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也叫双避式冲突。它是双趋式冲突的相对应的,根据字面意思我们不难理解它的含义。即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使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时,通常会产生这种冲突。同学举例”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作出补充和解释)

例如,当我们感冒时,既不想吃药打针,也不想忍受感冒带来的发烧鼻塞的痛苦。像这种“两恶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就是双避式冲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即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情况下人们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比如我们想选修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时又害怕考试太难,考试失败。当我们小时候即希望父母陪同又害怕受到约束,有人喜欢吃甜食又害怕发胖等。注意,这种冲突不同于前面的两种冲突,它是同一目标即有排斥力又有吸引力,这点大家注意区别。”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接近——回避型冲突会有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即人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再如,有些人为了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趋)和良好的住房条件(趋),尽管工作(避)和生活环境不适应(避),但还是想换一个新单位工作;与此同时,又考虑到留在原单位工作,(避)尽管收入、住房条件差些(避),但却有习惯了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趋),以及适应了的人际关系(趋)。此时,由于考虑到各种利弊和得失,就会产生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以上就是冲突的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生活中很常见。解决这些冲突需要我们从多种可能性去深入思考,不断权衡,找出一个平衡点,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冲突的控制和调节” 我们都明白,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我们首先要学会心理接受,只有以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出选择;接下来就是认知自我,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们自己最明白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向内的自我需要满足之后,我们就要把自己的视线放到外部,接下来就是收集资料,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们 就必须充分了解一切可以了解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是我们果断决策的时候了,在做出决定之后我们要坚定信念,同样的,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我们还需要来自社会和家人的支持。这就是冲突中的 调节和控制。[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全部内容,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讲了意志行动的概念,冲突的概念以及冲突的类型,其中冲突的概念和冲突的类型是这节课的重点,要求大家着重掌握,并能举例说明。课下同学们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勒温提出的冲突结构模型大家试着画一下。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

[延伸活动] 大家一起分小组讨论一下勒温的冲突结构,并试着画一画。[教学反思]

1.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在导入部分花费时间太长,在和同学讨论冲突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时使学生的发言太少; 2.上课太紧张,将气氛也带的很紧张; 3.讨论部分没有把握好,效果不明显;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师范生专业

教师技能训练及试讲

说 课 稿

课 题: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班 级:2010级应用心理学(1)班 学 号: 201083084031 _ 姓 名: 刘阳 ___ 指导教师: 陈小普 ____ 时 间: 2013/5/20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一、对教材的分析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意志属于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是基础性的东西,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此外,我们终其一生都应该有所追求,在确定目标后,我必 须通过意志来克服困难,而困难中就会面临冲突,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学习一下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只有对冲突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意志行动及冲突的概念和冲突的调节和控制,掌握冲突的种类并能举例说明.2.能利用本节课的内容对生活中的冲突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冲突的定义和冲突的类型;

难点是冲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启发联想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为了增强学习兴趣,课前进行大量的举例说明,是大家更容易进入课堂情境中。

三、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讲述、让大家认识和区分冲突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自己举例探索冲突及其解决办法培养和发展自我探索能力。

四、教学过程

1.进入情景,以将要面临的四六级考试为例,启发大家思考我们在四六级的准备中遇到的冲突,2.引出冲突的定义 3.以爱情中的一个两难选择;”当女友与伯母同时掉在水中,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就一个,你选择救哪一个”激发大家的积极

性进行讨论在遇到冲突时我们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 4.总结冲突调节和控制的方法 5.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本次内容分为三部分,板书总共分为四栏,三栏为主板,一栏为副板。主板主要是冲突的定义,冲突的类型,冲突的调节和控 副板是伟人——列夫托尔斯泰,霍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说明意志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意志中冲突的解决和调节对我们目标实现的帮助

六、延伸活动

课后组织大家试着画一画勒温的冲突结构。本活动坚持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讲授,启发,是学生能动地建构着知识经验,发展自己认知结构,知识点比较清晰,知识面较宽,也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主动性,整个活动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进行,又适合个性发展,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师生交融互动,调动大家积极性使课堂任务顺利进行。

篇2:教案与说课稿格式

教案主要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篇3:教案与说课稿格式

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雒淑英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第二册(上)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中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在第七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第八章,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二.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椭圆的定义。

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②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③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

②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新知识体会到前人探索的艰辛过程与创新的乐趣。

③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④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⑤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椭圆是怎样画出的。教学中通过椭圆与圆的关系,让学生观察与操作,利用水杯及细绳建立直观的概念,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

问题解决方案一:学生可能提出将圆柱形水杯换成圆锥。(解释方法一致)问题解决方案二:两定点距离、绳长与图形的关系,通过操作,完善定义。2.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中含有两个根式的等式化简。

问题解决方案:由于用两边同时平方法化简较为繁琐,有些学生完成可能的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指导。如果学生有能力掌握,可运用方案二“等差数列法”或方案三“三角换元法” 降低难度。

3.教学的第三个问题可能是竖椭圆方程的得出。

问题解决方案:可以利用类比“化归”的思想,通过翻折和旋转的方式实现图形变换,从而利用焦点在x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得到焦点在y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避免繁琐、重复的推导过程。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与试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设计突出了对问题链的设计,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不断追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思考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学生试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在试验中注重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本节课立足教材,重视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把合情推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推理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学生反思,自己总结归纳学习内容,构建知识链。在总结时采用“一个知识点、两种方法、三种思想”的方式,学生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清晰,易于掌握。

篇4:《理想的风筝》评课稿与说课稿

一、导入的慢在于没有用对话生成靠近文本的体验

陈钟樑老师认为郑老师的导入很简洁、干净,而很多语文课进得慢出得快,我深有同感。姑且看做是语文的一个老毛病吧,原因就在我们总自作聪明的预设了一个很漂亮很有趣的套子,逼早知道要学什么内容的学生钻进去,这与牛不喝水强按头有何差异?也难怪有人说孩子乖巧到明知如此,还“积极主动”的帮老师演一场豪华大戏。

郑老师的导入就是很简单的从放风筝的乐趣入手,几次简单对话,引学生关注鲁迅的《风筝》。不过,我依然觉得如果仅是简单谈谈放风筝的乐趣,即便很容易的导入到文本却没有达到郑老师自己说的“对话是生成”,这个对话仅仅是复现了学生的浅层体验而已,要引他们靠近鲁迅先生的文本,仍有很大的一段人生阅历的障碍。

但如果理解鲁迅的文本风筝本身只是儿童游戏或儿童天真乐趣的一种寄托,可以写成弹弓,也可以写成竹剑,就不会仅仅拘泥于谈放风筝的乐趣了,放风筝固然有乐趣,但现今的城市学生究竟有几个真的放过风筝,难不成老师先要带他们放一次风筝再来讲课?还不如直接将对话的预设放到两个角度:或从儿童出发,问他们玩游戏高兴时最怕什么?也可改成如果父母看到没写作业的自己在那里玩乐,最容易说的是什么;或从父母角度,换位思考,说看到路上贪玩不写作业的孩子,是让他玩一会,还是立即喊回家写作业。无论学生回答如何,都可以很容易借助对话生成一种接近文本的体验:我们怎样看待孩子游玩乐趣与学业功利或者成人世界的功利与孩童世界的天真之间的矛盾。

再看一例《风筝》的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师:他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就是文中的小兄弟。”

就算是上面这个老师仅仅三言两语就进入文本,导入仍然是拖沓缓慢的,是失败的,不但没有生成教学内容,反而将学生推远了文本,直接把文章的“我”等同鲁迅,把“弟弟”等同周建人,这怎么能把文本研读好?不把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向文本,靠近文本,我们的导入对话就是慢而无用的。

再比如“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如此导入,就算再有语文味,让学生收获很多风筝的文本体验,与本课有何关联?能不是在逼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帮老师演一场豪华大戏吗?

回到郑老师的导入。郑老师与学生对话放风筝的乐趣,是为了说放风筝有乐趣,但有人看了却不一定感到快乐,意图借此靠近文本。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文本本身就已经将对风筝的情感写的很清楚,只要读过文本的学生都会很容易的明白这一点,没有必要再让他们复现这个体验,还不如让他们体验这种不快乐的产生。

二、对话教学在阅读文本时要贴近语言,生成对语言的感知力

进入到文本阅读时,郑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陈钟樑老师精辟的概括为“辨词析句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意思是任何文本的阅读首先是字词句的品析和感知,语文老师应当在这里下功夫。

无疑,郑老师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了,她在文本的阅读中借助对话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与文本内在精神意蕴的直接密切关系,比如她与学生一起发现在文本中表现“我”虐杀的一系列关键词语“满足”、“愤怒”、“抓断了”、“掷”、“踏扁了”、“傲然”等等,一面是辨词析句的记笔记,一面则是步步深入、步步“惊”心,与学生一起生成了对“虐杀”的真实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真正的意图。这些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当在阅读中围绕语言做文章,而不是脱离语言去填充什么文化文明的时髦玩意,美其名曰“语文味”。

也因此,陈钟樑老师评点说“有的字句在课文解析过程中解决,还有的字词句必必须在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以后进行讨论......只有进行到这个层面上的讨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三边对话。”此评点当可为黄钟大吕,提醒我们:对话教学不是让学生上说话课,说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老师贩卖从教参或专家那里搜寻的微言大义,而是贴近语言,让学生在读者、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三边对话中生成对语言的真正感知力。

不如此预设教学,不能真正解读好文本。

试看此例:

“让我们来讨论小话题:

1、说说文中”风筝"的作用

师:先请同学们分析如何来展开小话题,要有哪些步骤?

生:读与话题有关的句子。

师:然后谈对有关话的理解。还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生准备2分钟,交流)

生:第三小节,小兄弟做风筝的不易。

师:后来我毁坏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

生:第二小节,写的是故乡的风筝。

生: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我踩踏了他的风筝

师:写我毁坏他的风筝的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生:让鲁迅多年后想起这些粗暴的动作就后悔不已。

篇5:一分钟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李淑平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钟、零”等9个字,会正确书写“欠、元”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利用一分钟时间讲一个小故事,时间为一分钟。

2、这个故事好听吗?有谁知道,老师讲这个小故事用了多长时间? 3、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课题。

4、设疑:我们都知道,一分钟是60秒,可我们的元元同学却让一分钟变成了二十分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5、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查工具书或者是问问老师和同学看看它们都怎么读。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出示生字,认读正音。

2、课文中这些生字都组成了哪些词语,在书中找出来。学生说,老师随机出示词卡。指名读词语、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

3、再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4、指名分段读-评议-齐读。(重点放在正音上。)5、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我知道了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了。)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指导写6个字

1、正在上学的孩子怎么敢迟到呢?早上元元听到闹钟响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指名说。

2、元元可真贪睡啊,谁来当小元元,读一读元元贪睡的样子?评价、老师范读,齐读。

3、元元这个贪睡的小懒虫又睡着了,让我们趁他睡着的时候来写几个字吧!找找看,这段话里,我们要会写的字是哪几个?指名说。(哈、欠、闹、钟、元。)⑴观察这五个字,在写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指名说,老师示范写,重点指导“闹、钟、欠”的写法。⑵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指导。⑶写完后,同桌互评。

⑷事情真的正如元元所想的那样吗?他有没有迟到呢?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一分钟》说课稿

李淑平

教材分析:

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一分钟》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本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心情,提示事情的教训,让每个学生都严格要求自己,珍惜、利用好时间。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学习活动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朗读、理解、感悟“一分钟”的重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1=20。师:请大家往这边看,同学们,这个等式对吗? 生:不对。

师:老师告诉大家,在特殊的情况下,1=20,甚至还可能大于 20呢。不信?不信咱们打开书,翻到31页,我们来看看。

二、课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自读的情况。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桌的交流会促进学生读的更认真、更有实效)。

2、识字:(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然后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等;(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如:a熟字加偏旁认字。:钟、闹、哈等。B熟字挨旁认字:快——决,海——侮。C小组交流认字方法等。(3)用多种方式巩固读生字、词。(充分利用学生的认字经验进行交流,让学生互相促进,多种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热情,争取达到认用结合)。3朗读感悟:

(1)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自读感悟。体会元元着急的心情;再小组讨论,谈想法。再朗读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20分钟;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再讨论,让大家真正领悟一分、一秒的重要。(4)汇报讨论结果。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们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朗读还要给以足够的时间,提高朗读的效果)。

4、写字指导:

(1)观察字形,交流写时要注意的地方。(2)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3)学生练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写字能力。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说一说“一分钟”能做哪些事?(自由想象说)

2、总结谈话:本课的学习促使大家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分钟、一秒钟也要学习——珍惜。

四、作业设计:

篇6:19课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模版)

赵霞

教材分析

课文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在积累语言、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单元训练专题,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感受“父母之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感受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相关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谁能读一读课题?(1──3名生读)

2.你发现,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初读后的收获。

(三)研读语言,个性感悟。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2.分组汇报

(1)研读母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2)研读父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③此时,巴迪可能在想什么?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有了刚才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父母的对话,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分角色读文中父母的对话,同桌读、师生读、男女生读。)

(四)再读课文,指导学法。

1.在这一课中,作者还运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人物的?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2.师:通过这些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亲对巴迪的爱。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就能悟出父母的情感,这就是悟情感的读书方法。

(五)联系生活,拓展文本。

1.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你觉得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呢?

2.你们各有各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呢?

(六)感悟真情,升华情感。

1.出示巴德·舒尔伯格的简介。

2.自由读作者简介。

3.结合课文第16自然段内容,谁能说一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什么力量?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我们都沐浴在父母爱的阳光中,父母的爱更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像小巴迪一样,──

课件出示: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因为,我们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们努力地向前驶去。

(三)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作品:《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等。

五、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

慈祥 严厉

篇7:教案与说课稿格式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一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被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憎境。

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上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l)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

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l)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t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l)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l)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右走,按次序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免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五、师小结,全课结束

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安排的。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断左手、右手,然后再说一说左手、右手能做什么。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互相握右手,从而感知“左、右”的相对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B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一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确判断左、右,教学难点是体会“左、右”的相对住。

二、对学生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而“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三、教法选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运用大量的游戏、讨论、竞赛等形式引人学习内容,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游戏、观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增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法选用

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释疑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

五、总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儿童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这些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生的座位,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巩固,既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篇8:教案与说课稿格式

设计意图: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说的是一颗虫卵经过太阳照射孵化成一条毛毛虫,毛毛虫吃了很多的水果和另外食物变成了一条很大的毛毛虫,再做成茧,最终变成蝴蝶的故事,故事除了让孩子们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生长历程,更重要的寓意是告诉我们吃什么东西都应该适量,不可贪婪,适合自己的才是最舒服的,教育意义深远。

我们老师成员一起挖掘了绘本中的美术元素(那条可爱的毛毛虫),以吃毛毛虫吃了各种各样水果逐渐长大这一情景片段导入教学,进行了绘本美术原生态的教案设计,我用瓶盖印画的方式选用四种与常见水果匹配的颜料(红、黄、橘黄、紫)进行毛毛虫身体的表现,结合绘本情节,操作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如:第一天毛毛虫吃了2个苹果,就用瓶盖蘸红色印画身体,第二天毛毛虫吃了3个梨,就用瓶盖蘸黄色印画身体,毛毛虫吃了这么多水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孩子自由发挥想象。活动的重点是独立正确的拓印和添画完成作品,并能介绍自己印画的毛毛虫吃了什么水果?与身体印画的颜色相匹配。活动的难点是圆与圆之间要紧密衔接不分离,为此我在导入环节观察毛毛虫身体特征重点引导观察,在教师示范环节进行了问题设疑“为什么圆与圆之间要紧密相连?”,在个别幼儿尝试操作环节着重分析强调,在幼儿分组操作环节巡回指导提示身体不能分离,诸多的环节化难为易。并尝试让幼儿用圆、弯线、直线对毛毛虫眼睛、嘴巴、触角、脚进行简单的添画,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印画和添画,一条逼真形象的毛毛虫浮现在眼前,此时是孩子们享受成功喜悦的美妙时刻,情感目标在此体现。

最后的评价环节“你的毛毛虫吃了什么水果?”,“你这条毛毛虫在干什么?”与开始部分的问题首尾呼应,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除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之外,更能在此环节中充分体验自己操作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活动目标:

1.尝试选择多种颜色拓印毛毛虫的身体,并能进行简单添画。2.体验瓶盖印画和操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选用多种颜色印画,独立印画和添画完成操作 活动难点:身体的圆与圆之间紧紧衔接,将瓶盖放固定的颜料盘内不混色

活动准备:课前已与幼儿阅读过绘本、PPT中部分图片、毛毛虫范画、幼儿操作用纸、(红、黄、橘黄、紫)颜色每组一盘、黑色勾线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一、欣赏绘本,引题激趣

1.师:故事中的毛毛虫吃了哪些水果?

2.这条毛毛虫长得怎么样?(身体、眼睛、嘴巴、触角、脚)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身体是衔接在一起不脱离。

二、出示范画,讲解示范

1.观察范画中几条毛毛虫的身体颜色,猜想原因所在? 2.出示作画主要工具(瓶盖和颜料),讨论怎么变出毛毛虫? 3.教师示范毛毛虫作画步骤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用瓶盖蘸色印画→圆与圆之间不能脱离→将瓶盖放于原来的位置→再选择另外盘里的颜色蘸色印画→画上圆圆的眼睛、弯弯的嘴巴→再画长长的触角许多的脚脚

情景导入语:毛毛虫好好饿,第一天吃了红红的苹果,第二天吃了桔黄的橘子,第三天吃了黄黄的梨,第四天吃了紫紫的葡萄、哈哈,毛毛虫不饿了,长得胖又大!

设疑:为什么毛毛虫的身体上的圆要紧紧的挨在一起? 4.个别幼儿尝试操作,纠误分析难点

三、分组操作,巡回指导

1.时刻提醒幼儿印画毛毛虫身上的圆要紧紧挨在一起 2.鼓励幼儿使用多种颜色操作

3.提醒幼儿瓶盖放于固定盘内再另取瓶盖 4.从固定圆位置大的这头开始印画 5.帮助能力弱不敢作画的幼儿

四、相互交流,作品展示

师:你的毛毛虫吃了什么?它在干什么?

小班绘本美术《好饿的毛毛虫》的说课稿

背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引领着孩子们飞翔在这一个个神奇梦幻般的空间里,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为他们的想象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也给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带来鲜活的生机从美术的角度说,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像形态的生动***彩鲜明的协调性。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是图文合奏,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种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从美术的角度说,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象形态的生动***彩鲜明协调。

一、说选材

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说的是一颗虫卵经过太阳照射孵化成一条毛毛虫,毛毛虫吃了很多的水果和另外食物变成了一条很大的毛毛虫,再做成茧,最终变成蝴蝶的故事,故事除了让孩子们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生长历程,更重要的寓意是告诉我们吃什么东西都应该适量,不可贪婪,适合自己的才是最舒服的,教育意义深远。

二、说美术元素的挖掘

为了能较好的体现美术与绘本的有效结合,我们小班组成员一起挖掘了绘本中的美术元素(那条可爱的毛毛虫),并以绘本中毛毛虫吃了各种各样水果逐渐长大这一情景片段导入教学,进行了绘本美术原生态的教案设计,整个活动过程以好饿的毛毛虫吃水果为主线,让孩子在给毛毛虫吃水果的情景中用瓶盖印画毛毛虫的身体,采用情景导入全程应该是非常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在情景中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说材料 这次活动中印画的主要工具是瓶盖,以前我们经常是利用瓶盖的镂空面进行作画,常见如印画泡泡,而用另一平面进行操作,我们四个小班都没有,所以此次操作也是我和孩子们的首次尝试,不光是印一个圆还要使用多种颜色印,并且圆与圆之间要相互衔接牢,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提升他们对瓶盖印画的已有经验。

四、说流程

我用瓶盖印画的方式选用四种与常见水果匹配的颜料进行毛毛虫身体的表现,结合绘本情节,在导入环节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即兴作画印画身体,与绘本紧密结合,如:第一天毛毛虫吃了2个苹果,就用瓶盖蘸红色印画身体,第二天毛毛虫吃了3个梨,就用瓶盖蘸黄色印画身体。。。此环节孩子们有意注意和兴趣点高而不用再去刻意的去示范。

五、说重难点

活动的重点也是活动的技能目是选择多种颜色正确拓印,并能进行简单的添画。在活动的各环节(如导入示范环节、幼儿个别尝试操作环节、小组操作环节)处处都蕴涵着重点,体现着重点。活动的难点是身体要紧密衔接不分离,为此我在导入环节观察毛毛虫身体特征重点引导观察身体,在教师示范环节进行了问题设疑“为什么身体要紧密相连?”,在个别幼儿操作环节着重分析难点,在幼儿分组操作环节巡回指导提示注意难点,诸多的环节化难为易。尝试让幼儿用圆、弯线、直线对毛毛虫眼睛、嘴巴、触角、脚进行简单的添画,通过能干的孩子们自己的印画和添画,一条逼真形象的毛毛虫浮现在眼前,此时是孩子们享受成功喜悦的美妙时刻,情感目标在此体现。

六、说评价

最后的评价环节“你的毛毛虫吃了什么水果?”,“你这条毛毛虫在干什么?”与开始部分的问题首尾呼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自己印画的毛毛虫吃了什么水果?与身体印画的颜色是否相匹配。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除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之外,更能在此环节中充分体验自己操作成功的快乐与自豪。

七、说反思

上完课,我如释重负,从绘本的选择,教案的设计,我经历了很多,收获了许多,最大的感触是自己设计教案的能力有所提升,对重难点的定位和把握更加准确和明白了,我和组长晓英的课都是原生态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精心设计的,活动中的闪光点是取点好、重难点把握到位、幼儿作品美观,不足之处是范画有点画蛇添足没有作用、讲解和操作环节时间浪费很多等。

篇9:《金孔雀轻轻跳》教案与说课

二年级第三册第九课

《金孔雀轻轻跳》

2012年9月20日

《金孔雀轻轻跳》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第三册第九课《美丽的动物》中的一首表演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节拍为2/4拍,曲调清新、优美、旋律配以(X X X X ︱X —)为主的节奏,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和小孔雀优雅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描绘了一副秀丽的景象,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和回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轻柔、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表演傣族孔雀舞基本动作,感受美丽的动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孔雀为主,初步了解傣族风俗。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美”的感受和欣赏,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极强,形体灵巧,因此我

大多环节以模仿为主,将形象的舞蹈通过模仿动物来展开,用心感受小动物,培养爱好表演的情趣,发展欣赏和表现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学会演唱歌曲,感受傣族音乐特点。难点:用简单的孔雀舞动作表演歌曲。

四、教学准备:

根据我的教学设计,课前的准备有:孔雀头饰、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水盆等,学生准备铃鼓、响板、三角铁等三种打击乐器。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为了使学生理解本课主题——美丽的动物,我以富有情趣的民族礼节组织教学,采用的是情境法;学唱歌曲,采用的是听唱法;用肢体表演美丽的动物孔雀,采用的是模仿编创法。

(二)、学法:

学生的学法主要体现在“感受”、“欣赏”、“编创”等三个方面。我认为《金孔雀轻轻跳》是一堂展现“美”的音乐课,我会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美”的感受与欣赏中,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提出的“三步四循环”,音乐教学通常有三环节:介绍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表演歌曲。在这“三步”前我设计有课前准备组织教学,后有课堂小结,所以我的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组织教学,激情导入。

首先我播放傣族轻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烘托课堂气氛,以傣族泼水节的礼仪,从教室后面边走边太水盆拿树枝向同学们洒水,至讲台前,与学生师生问好。提问刚才老师的礼节展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什么节日?由此引出在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长着美丽的动物孔雀,以孔雀为主,欣赏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孔雀,用动作简单进行模仿,做初步的了解。

(二)、初步感受,学唱歌曲。

引入孔雀出示课题,让学生初听范唱,接着再听范唱。每一遍听都带有听的小要求,初听说出歌曲的速度和情绪,再听要求学生学唱自己喜欢的旋律,为培养学生听觉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接着出示三个节奏型,练习读节奏、拍节奏。节奏练习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这里我会用节奏传递、多种形式拍打的音乐游戏进行教学,我把节奏拍在桌子上,让学生一个接一个传递,最一位学生拍打出正确的节奏,跟节奏读歌词,读完唱一唱相应的这句旋律,这样就为完整演唱歌曲做好充分准备。在学唱的环节,我以听唱为主,再分角色演唱、与老师配合唱等形式学会演唱。

(三)、感受形象,表演歌曲。

在表演歌曲的环节,我采用两种形式:一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二用孔雀舞动作表演歌曲。打击乐器分别有铃鼓、响板、三角铁,配合歌曲让学生感受打击乐器带来的动听音响。用动作表演歌曲,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是让学生用肢体的动作

模仿孔雀的姿态,有站立、行走、开屏等几种姿态,因为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所以只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动作表演,能表达孩子对孔雀体态美的感受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四)、拓展延伸,了解民族。

完成教学目标之后,是欣赏的延伸。我播放由我国著名舞蹈表演家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让学生欣赏,再次感受人们用肢体完美展现的孔雀姿态。学会表现后,我引导学生联想另外一些美丽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并也学着它的动作特点进行模仿。

(五)、课堂小结。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充满美丽的民族,相信同学们也会有兴趣了解。课堂接近了尾声,我让学生课后多去了解美丽的傣族,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在优美的音乐和舞蹈中,学生听音乐离开教室,结束全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二年级第三册第九课

《金孔雀轻轻跳》

2012年9月20日

《金孔雀轻轻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轻柔、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习并表演傣族孔雀舞基本动作,感受美丽的动物形象。

3、以孔雀为主,初步了解傣族风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感受傣族音乐特点。难点:用孔雀舞动作表演歌曲。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雀头饰、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水盆、葫芦丝 学生准备:打击乐器(铃鼓、响板、三角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情导入。

1、师行傣族泼水节礼仪,以浓厚的傣家节日气氛激情引入。

2、师生演唱《问好歌》。(礼仪请学生坐下)

3、设问:“同学们,刚才老师的礼节展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什么节日?(手拿水盆)

设问:“那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呢?”

4、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傣族。

讲解: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生活着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傣族,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将节日的盛水泼洒在

亲朋好友身上,表示真诚的祝福;西双版纳还生长着非常美丽的动物——孔雀,这里也是孔雀的故乡,孔雀是傣族的象征,是傣族人民心中的神,代表着吉祥如意。同学们想了解一下美丽的傣族吗?

5、多媒体出示傣族风景图片(大象、竹楼、泼水节、葫芦丝、孔雀),说一说孔雀的形象。

6、模仿孔雀的动作(简单的头型和站姿、开屏姿态),照顾男生的表现。

7、出示歌名《金孔雀轻轻跳》。

二、初步了解,学唱歌曲。

1、初听范唱。(录音播放,多媒体出示歌词)

(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配合如摇头、晃身等)

2、再听范唱,学生完成要求。

3、引出节奏型。(节奏传递、合着旋律唱一唱)

(1)、2/4 X X X X ∣ X — ∣ X X X X ∣ X — ‖

雀,轻

跳。(一拍两个音唱一个字)

(2)、2/4 X X X X ∣ X — ∣ X X ∣ X

— ‖

展翅

屏,河

走。(3)、2/4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 ‖

家的 竹

绕。

4、师范唱(边弹边唱)。歌曲同节奏、同歌词、但不同旋律的

最后两句做比较是重点。(强调用自然、轻松、流畅的声音演唱)

5、学生跟琴唱。(纠正:句尾每个字收音要轻,体现亲切感)

6、分男女声部唱。(女生唱)

7、男生唱。(引出第二段歌词)

引出“小卜少、小卜冒”,解释:“小卜少”是傣族“小姑娘”的称呼,“小卜冒”是傣族“小男孩”的称呼。

8、完整演唱。

师:“这首歌曲要表现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师示范唱)

生答:(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我们应该用快乐、幸福的情绪来演唱)

(表现了孔雀美丽的舞姿,我们应该用优美、轻柔、动听的歌声演唱)

师:“小卜少、小卜冒们,让我们用优美、幸福的歌声唱起来吧。”(自评互评,纠错)

9、跟伴奏唱。

三、感受形象,表演歌曲。

1、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同学们,请拿起你身边的打击乐器,我们试着为歌曲伴奏。”师吹奏葫芦丝配合学生。(多媒体播放原唱,大屏幕出示歌词,师示范)。

2、律动表演。

(1)、师生合着音乐舞蹈。

(2)、师指名学生个别展示表演,相互评价。

(3)、分组表演。汇报评价。

四、拓展延伸,了解民族。

1、播放著名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孔雀舞《雀之灵》视频欣赏。

2、师:“你认为美丽的动物(喜欢的动物)还有哪些?你可以用优美的舞蹈动作模仿它吗?”

五、小结。

1、谈话: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充满美丽的民族,相信同学们也感兴趣,课后多去了解了解吧。

上一篇: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遇见未来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