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雷锋

2024-04-08

不朽的丰碑雷锋(精选13篇)

篇1:不朽的丰碑雷锋

雷锋,一座不朽的丰碑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题记

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雷锋是伟大的,可是他又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普通的农民的孩子,普通的工人,普通的战士,学历也不高。雷锋之所以平凡而伟大,是因为他解决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问题。虽然他做的许多事我们大家也不难做到,可是谁能像他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去做好事?所以我们都觉得他光荣、伟大。

雷锋,他从小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雷锋上小学时,有一天下午,已经放学了,可他还有一道算术题没做出来,同学招呼他回家时,他却要坚持做完。可他怎么算也算不出来,这时,那个同学把他做好的作业从书包拿了出来,递给了雷锋,雷锋并没有接住他的作业。过了一会儿,雷锋终于做出来了。他和那个同学对了对答案,结果两人的答案不同。雷锋想,他演算了好多遍,不会有错的,可能是那位同学错了。那个同学就想借雷锋的作业抄,雷锋并没有给他,而是给他讲解,给他纠正错误,之后,他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学校。

雷锋,他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有一次,雷锋洗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他的战友劝他扔掉那双破旧的袜子,可他坚决不肯。他说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工作。有人说雷锋是一个“小气”的人,哪怕东西只浪费了一点儿,他也会特别心疼。为了能充分利用每一件物品,雷锋做了一个“百宝箱”,里面有什么螺丝钉、牙膏皮、破手套、废铁丝„„这些都是雷锋捡来的。一年年过去了,雷锋把存起来的钱或捐给了灾区人民,或用来帮助家庭困难的战友,这时,再也没有人说他小气了。

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有一次雷锋在沈阳坐车时,在地下通道里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拐杖,还背着一个大包袱,非常吃力地走着。雷锋上前问道:“大娘,您这是要上哪儿去啊”?老大娘气喘吁吁地说:“我从关里来,要到抚顺看儿子。”雷锋一听和自己同路,就把包袱接过来,扶着老大娘上了车。车上人挺多,雷锋先给老大娘找了一个座位。老大娘告诉雷锋,儿子是煤矿工人,出来好几年了。说着,老大娘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雷锋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只写着抚顺市××信箱。老大娘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雷锋说:“您放心吧,下了车,我一定带您找到您的儿子”。老大娘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车到了抚顺,雷锋背起老大娘的包袱,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大娘的儿子。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两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

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雷锋在日记中曾这样写过: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做的都是很普通的小事,但是,一件件,一宗宗,都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只要有着一念之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难。做了,周围的人就会高兴,就会喜欢,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容纳、支持、帮助,自己也就更容易成功和快乐。

雷锋就是这样成长的,我们也可以成长起来。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篇2:不朽的丰碑雷锋

有人说:“雷锋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听到这,我不禁想,什么是道德?

雷锋同志曾说:“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雷锋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实了这句话。一次雷锋从丹东作报告回来,到沈阳换车时,在地下通道里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背着一个大包袱,拄着拐杖,很吃力地走着,雷锋便立刻上前去为老大娘背包袱,还在下车后为老大娘找到了他外出打工多年的儿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想雷锋替这位大娘找到了她的儿子后,自己也收获到了相应的快乐。他把帮助别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所倡导的雷锋精神,只这就是所谓的道德规范吧!我恍然大悟。

但道德、雷锋精神不止这些,孝老爱亲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雷锋同志从小就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但参军以后,他却在乡亲们那里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大家,找到了可爱的亲人。大家都说:雷锋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那么,我们呢?我们是否是我们父母的好儿女呢?作为中学生,我们又是否做到了孝老敬老呢?“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便没有了父母的雷锋同志能把毫无血缘的乡亲们当做亲生父母对待,替他们分担农活;父母死于车祸的孟佩杰能背着养母上大学,给养母生存的勇气......而生存在父母温暖的臂弯下的我们呢?别总想着以后再来奉养他们,不是有一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么。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而且要做道德的楷模,做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而中学生的道德规范不就应该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正直勇敢、孝老爱亲,立志做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劳动这么?

篇3:苏区精神,不朽的历史丰碑

80年后的这个11月,历史又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

11月4日和7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大会分别在共和国首都北京和“共和国摇篮”江西瑞金举行。大会深切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风范,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光辉历程及执政经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懈奋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忆往昔峥嵘岁月。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波澜虽已远去,革命创举永载丹青。苏区革命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光辉岁月,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史册,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教益。

80年光辉岁月,80年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前仆后继、开拓奋进的艰辛之路、创业之路、胜利之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80载风云变幻,80载斗转星移,一段段辉煌的业绩已凝固成永远的丰碑。当年风雷激荡的红色赣南和瑞金,从战火中孕育铸就出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

伟大的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赣南老区视察时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赣南老区时强调,“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的重要概念,明确概括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论述了苏区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界定了“苏区精神”的性质、定位和意义,提出了弘扬苏区精神的要求。

如何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如何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出的“四个必须始终”为新时期弘扬苏区精神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苏区精神,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必须始终保持优良作风。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人民同全省和全国人民一道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苏区精神,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篇4:长征,不朽的精神丰碑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对处于正在求学阶段的我们而言,学习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是我们不可匆匆翻去的一个重要篇章。

想起长征,就不由得想起《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我们学习过朗诵过的经典课文,这些都是红军长征中经历的真实故事,至今,书中的主人公仍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特别是《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想起来仍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了让三个病号顺利走出草原,老班长把用来缝衣服的针烧红做成鱼钩,一到宿营地就去钓鱼。为了找到鱼饵,老班长不知翻了多少草皮。有时等了半夜也钓不到一条鱼,而每次煮的鱼汤老班长一口也不喝。就这样老班长一天天消瘦下去,却仍不断鼓舞着病号们要走出草原,直到去世前还不肯喝下病号们为他煮的鱼汤……

想起长征,也就不由得想起电视剧《长征》中的一幕幕画面: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红军战士们身着单薄的衣衫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而远隔千里的蒋介石则指着地图狂妄地叫嚣:“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对作为沐浴在共和国朝阳下,吃着薯片、喝着可乐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而言,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没有经历过深重苦难,面对历史上这段艰苦卓绝、世所罕见的艰难岁月,我们一度在不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的同时,每次都禁不住地要问,是什么让红军明知征途有千难万险,却毫无畏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血与火的拼杀之路?是什么让他们敢于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死亡之区的水草地?而每当此时,我的脑海中也总会浮现出历史课上老师那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声音:是红军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

岁月易老,精神永存,90年前的那场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却以其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影响着如同历史老师那样的一代代人。时光荏苒,历史不可重现,但作为红军传人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书本中口口相传的故事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追溯了解90年前那段难忘的历史——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这终将是我们求学成才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新征程上,我们作为青年的排头兵,时代的先锋队,传承长征精神,我想,不仅仅是敬仰、敬畏和思索,更应是一种从精神到行动的学习和践行。我们需要从当年红军嚼草根吃树皮的甘之若饴、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渡金沙过铁索的笑对生死等种种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进而转化为我们忠贞不移、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的理想梦想,艰苦奋斗、不怕挫折的意志品格,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这于国家,于民族,于我们,都是对长征精神的一种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长征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遠鲜红的军旗,它曾经鼓舞了一代代革命先烈。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长征。作为青年学子,助力祖国的发展壮大,争做国家复兴的栋梁之才,既是我们塑造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生坐标,也是我们每个人正在进行的新长征。作为新一代接棒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

篇5:不朽的丰碑雷锋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精神是不朽的丰碑” 的主题活动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新时代雷锋精神,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思想道德教育,推动我镇学雷锋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持久开展,促进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王辛庄镇团委决定开展“雷锋是永远的榜样,精神是不朽的丰碑”为主题的活动。

王辛庄镇团委组织全镇青年积极开展:一是以“激扬美好思想品德,焕发文明风尚热情”相结合,大力宣传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宣传雷锋式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把全镇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二是广泛开展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推动形成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三是结合全镇今后发展思路,利用青年的专业优势,为全镇发展规划出谋划策。并通过美化乡村环境、田间道路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创建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激发广大青年投身于乡镇建设。四是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全镇青年将结合3·8国际妇女节、3·12植树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国安全教育周相结合,开展志愿者活动,感恩活动,维权活动,弘扬法治精神。

篇6:不朽的丰碑

这学期,我认真地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本书,读后,雷锋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召着我 雷锋叔叔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他把帮助别人看成一种享受快乐的方式。虽然我们现在还小,不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我们可以帮助小同学提起沉甸甸的书包,可以帮助老师把沉重的作业搬到办公室,可以在雨天为同学撑起一把伞……用我们的爱心、真诚和善良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我们同样是雷锋叔叔的传人,你们说,对吗?

勤俭节约的精神教育了我雷锋叔叔还非常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一直舍不得扔。想想自己,我真是羞愧万分。花起钱来却大手大脚,爸爸妈妈对我无可奈何。自己整天想的是吃好,玩好。是雷锋教育了我,钱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走雷锋的道路,做雷锋式的“傻子”。

钉子精神激励了我我们还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雷锋叔叔利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时间去学习、看书,一日一日、一月一月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挤出了许许多多学习的时间。想想以前我做事效率非常低,从一楼上四楼也要5分钟,日子过久了,时间就越来越少。有一次我跑着上楼梯,一看钟,噢,我挤出了2分钟,那时候我的心中是无比的喜悦,这一切说明了时间是挤的,得出的时间可以做很多学习上的事情。所以说挤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篇7: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榜样

云谷小学李惠清

三月里,和风送暖,春光明媚,在这美好的日子,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他的名字鼓舞了几代人,他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他就是雷锋。

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进步,茁壮成材。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事迹,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呢?我决定在班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我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给他们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着、唱着、听着,不知不觉,雷锋的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接着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雷锋的故事、雷锋的名言,然后举行一次主题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的班队活动,让孩子们讲讲雷锋的故事,背背雷锋的名言,读读有关雷锋的日记,通过活动让雷锋的光辉形象在孩子们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班队课后,我要求同学们每人做一件好事,或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或在公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或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在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

篇8:生命的抉择,不朽的丰碑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概括性强,重于说理,疏于记事。在教学中,力求:

1,走进教材,缘事悟理。明白一个人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件,就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2,超越教材,读人悟情。通过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体验、理解他的伟大。

3,走近历史,读史晤史。通过对课文诸多隐性内容的发问和解读。理解历史是伟大的,而用生命书写中华文明和自己的历史的人更伟大。

教学过程

一、赏读名言,证明伟大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学生说,略)为什么把他称作中国古代伟大的人物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2,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反过来又怎么讲?

3,他不仅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史书,还说过一句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读一读,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司马迁希望自己的死怎样?

4,司马迁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一介书生,以怎样柔弱的躯体,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天空。写出他的伟大的呢?

[语文课堂是一池绿水,充盈期间是丰富的言语活动、人文意蕴和人类情感。剥离了人文和情感的语言,显得苍白;滥情和空谈人文,则使语言流于肤浅。所以,教者开课提出本课中心,让学生议论伟大的人物、品味他的名言,指导学生运用关联词来表达。]

二、读中见悟,感受伟大

1,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司马迁写出了怎样的一部史书呢?快速地边读边想。

2,能简单地说说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吗?哪些词语能够说明?(13年,52万字,耗尽了,毕生,用生命写成)板书:辉煌巨著。

是啊,这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它的伟大不仅是52万字和13年的写作的时间,更重要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让我们读读下面的材料。

研读补充材料:《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千古佳作》——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

通过阅读,你又体会到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教师简介《史记》的伟大成就。

《史记》共130篇,其中介绍人物的是112篇。这些丰富的人物,上自远古时代的黄帝,下到当朝的武帝,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

鲁迅先生这样盛赞《史记》一(板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让我们带着崇敬、带着深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教者的教应顺着学生的学路走,因学定教。这样才是自然的。学生初读课文,更多的理解是因为这个史官写了一部伟大的史书,所以觉得他伟大。那么,教学顺着这样的路子,先带着学生了解这部辉煌巨著,是很恰当的。同时又努力超越教材。引入王立群教授的观点,丰富了课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深入品读。理解屈辱

过渡:我们说司马迁是伟大的,不仅因为他写作了《史记》,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他不是在正常的情形下完成了这部旷世之作的。浏览课文,看哪儿作了介绍?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读完这段文字,我们有哪些特别的感受呢?让我们试着读出来:正当他一

1,指名接着读,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小结: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同类了。你们能明白吗?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人的人格。何况这种屈辱本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他是含冤受刑的,他只是为了一位姓李的将军辩护了几句啊。

3,出示,用心再读: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一边是七尺男儿那血性的人格,一边是父亲那殷殷的嘱托,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他该怎么办呢?

(出示:“但是”到“隶字”)

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你能说说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吗?

面对飞来的横祸,司马迁做出人生最艰难的抉择,他要——(学生说,略)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一(学生说,略)一定要——(学生说,略);他还想到: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学生说,略)。这个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血性男儿,在英雄的故事熏陶下的孩子,决不会选择死,只选择生。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生说,略),一定要——(学生说,略)。

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指名读,齐读。

想到这些,他悲痛地说——

想到这里,他坚定地说——

想到这里,他顽强地说——

是啊,是死是生,这是多么艰难的人生抉择。死,很容易,只要血溅墙头;生,很艰难,每天要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剧痛。

我想,这个英雄的七尺男儿,一定还有更多的话没有说出来,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出示:也许,面对父亲的墓碑,他会想——

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他会想——

面对别人嘲笑的目光,他会想——

面对已经写下了许多文字的书稿,他会想——

所有的想法,凝聚成一句简单的话,那就是——“我要活下去!要写完这部书!”所有的回想,凝成一句响亮的名言,那就是——“我要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决不做一个轻于鸿毛的人!”所以——(引读。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

5,然而,写作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艰辛。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书上的插图,静静地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

(1)冬天,寒气刺骨,司马迁……

夏天,酷热难耐,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3)每一次,当他遇到难题或者不明白的地方,他就……

6,13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52万字。请问,这是一本普通的史书吗?请你说说你的理解。——这是一介书生用生命和血涸写成的史书啊!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课堂有一个重要的取舍,那就是教什么。这里,教者围绕第三自然段,进行了生动而丰富的演绎:了解史实、感受人物内心、描述人物言行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充实丰富起来。学生们在了解这段史实过程中,看到了一个有思想、有血性的史官形象,这就是语文教学,把文字还原成意象,让意象流淌于课堂和学生的心田。]

四、感悟历史。书写情怀

教师小结:是啊,历史是正直的。它永远会公正地记住每个该记住的人;千百年来,将相王侯,何其多哉,但有多少能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他们的身影呢?一介书生司马迁,却因为他的苦难和他不朽的著作,被大写在历史的天空,让后人久久地仰视。历史是伟大的。它永远公正;用生命书写历史和生命轨迹的人更伟大。

是什么成就了司马迁和他这部伟大的著作呢?请大家再读读王立群教授的文章。

是啊,一部《史记》,光照千秋。然而,它的诞生并不仅缘于一个伟大的史官,还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让我们读一读王立群教授的这样一句话吧。

出示: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戕害。改变了司马迁一生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绝的史学著作。

读了课文,我想大家有许多感想,那么,请选择下面的话题写一段语。

1,司马迁在悲痛与屈辱中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2,读后感:《史记》和司马迁。

[课堂也需要画龙点睛,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物。评述历史,似乎深奥,但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深刻所在。学生的人生思考从这里开始。]

设计总评

有专家认为,一堂语文课应该追求两点:一是深刻,二是深情。深刻就意味着不能泛泛而读,漫无边际的空谈和琐议,必须有中心、有主见、有真知灼见。深情则要求师生一同经历并感受课文人物及作者借助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二者相辅相依,缺一不可。本课努力在三点上体现深情与深刻。

1,注重由事到人,由事到史,探寻伟人的精神,逐步让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通过他不朽的著作和响亮的名言得以证明和显现。

2,借助朗读、讨论、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当时司马迁求一死容易,而忍辱求活才是真的艰难。

篇9:光辉的旗帜 不朽的丰碑

——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一叶飘摇的小船,传出那用无数英烈的鲜血谱写的壮歌。那歌声从那嘉兴南湖畔飘起。镌刻了无数不朽的传奇。

红军两万里铁血长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是踏着同胞的血肉之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他们为了什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他们只有一个愿望,还我们一个安定的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奋斗,造就了90年后繁荣富强的今天。

我们凝望党旗,在心中筑起一道新的长城。是中国共产党编织了这面真理与光明的旗帜,是他们带领我们改革开放,抒写了这彪炳千古的革命里程碑,迎来灿烂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就连我的家乡扬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长辈们讲,以前,他们有很多年都是在不安中度过的。扬中四面环江,每年长江汛期来临时,除老人、孩子外,其他人都要带着工具上堤筑坝,防止洪水的侵袭,然后胆颤心惊地等待着潮水的回落,第二年,大家又费力地挑土、筑堤……就这样周而复

始地重复劳作着。同时,人们要想走出扬中读书、求医、做生意,只能坐船,遇到大风、雨雾的天气,任你有多大多急的事情都只能望江兴叹。尽管小心又小心,江面上还是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悲剧。

而如今再来扬中,你会发现,整个小岛四周建起了坚不可摧的 “万里长城”,紧挨“长城”内侧的是环抱着扬中人民的沿江公路,在那宽阔平坦的大道上,人们可以舒适地漫步、远眺,还能举行环岛自行车比赛、马拉松比赛、沿江一日游……十多年前,扬中人民自筹资金建造了轰动全国的扬中大桥,从此,扬中人民将外面的精彩迎进了小岛,也将扬中自己的独特之处展示给了岛外的人们:芦、柳、竹三“宝”、肥美的江鲜、精致的手工……全国闻名的农民小康住宅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篇10: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94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篇11:右玉精神——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

[右玉精神——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右玉精神——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正文:右玉精神——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8月31日至9月2日,因为报道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学习“右玉精神”现场会,我去了一趟朔州右玉,右玉精神——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之前,四月份去朔州采访田喜荣书记时,就听他多次提及右玉和“右玉精神”,近六十年来,十七位县委书记,坚持植树造林的政策不变,把右玉这个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塞上江南。耳听为虚,今天,当我真正站到右玉这片热土上时,我感受到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视觉冲击与让人热血沸腾的心灵震撼!多年前,我曾经去过黑龙江的小兴安岭,也深入了其中的原始森林,体会了那最纯朴的绿色之美。今天,当我站在右玉南山公园丰碑前极目远眺,仿佛又置身于昔日的小兴安岭,茫茫林海之中,右玉县城宛若翠波碧海中一柄玉如意,荡漾浓浓的春意,萌动着勃勃的生机,心得体会《右玉精神——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这绿色让人心醉,而让人肃然起敬的,则是书写这绿色画卷的一代又一代的右玉英雄们。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向给人以煤黑色印象的山西居然有这么一个风景如画的好地方,这是我见过的山西最美的地方;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则是六十年来,右玉人在这片热土所凝结而成的风清气正、纯朴人和、无私忘我、无坚不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绿化不放松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右玉精神”。驻足在被风沙淹没的右玉古城墙边,我们不禁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巨大,而我们更要感叹,右玉人民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从六十年前的森林覆盖率0.3%到今天的森林覆盖率50%,从昔日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纯朴与坚韧的右玉人民面对风沙、干旱、严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凭着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的“右玉精神”,一往无前、勇于拼搏,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右玉,也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

篇12:长征是不朽的精神丰碑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艰苦卓绝而又无比辉煌的长征,至今已过去了整整80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绝大多数国人都熟悉的名句,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斗向前。80年来,长征这一英雄史诗始终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是人民军队军魂的生动体现。长征离80年后的今天是如此遥远,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回顾长征,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

让中华民族自豪的伟大历史篇章

万里长征同万里长城并列,都是中国人创造的震惊世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意志象征。

在世界上宣传长征并最早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当属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其中描写的长征英雄后,曾约斯诺夫妇到白宫中谈了一整天,询问“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随后他又开始尝试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美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少见的畅销书,长征的故事也影响了那里的众多读者。

2002年,笔者曾陪同抗美援朝战争时的空军英雄韩德彩,会见来华访问的当年被他击落的美军退役上校费席尔。这个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说,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就读过《红星照耀中国》,知道长征并佩服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至于到朝鲜打仗是因自己作为军人要服从命令。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也曾专门向长征英雄致敬,认为这是一次“人类意志极限挑战”的英雄行动。至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革命者,更是把中国红军的长征当作自己奋斗的榜样。曾任越共总书记的邓春区,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是在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探索新路,靠着英勇奋斗的精神才走出险境。在南方建立根据地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长征?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在照搬苏联教条的“左”的错误指导下几乎陷入绝境,中共中央不得不带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而能在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围追堵截下长征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战争走出低谷,并从此迎来走向胜利的新途。

雄关漫道真如铁。红军长征途中充满了英勇的战斗,以烈士之血和“铁脚板”打开了一条北上陕甘宁的道路。从那些多少年来传颂的篇章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场场血与火的拼杀──浴血湘江冲出包围,四渡赤水摆脱追敌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打开北上通道的包座之战,到达陕北后胜利的东征、西征,三大主力会师后告捷山城堡。尤其是安顺场孤舟抢渡,飞夺泸定铁索桥等奇迹式战斗,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革命文艺作品中最动人的题材,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也一直激励着广大军民。

五岭逶迤,乌蒙磅礡,长征中的红军要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被称为“死亡之区”的水草地,向自然界的艰险和生命的极限挑战,这是永远值得传颂的动人历史。“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诸如翻越老山界、几过乌江天险、“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渡江奇迹,爬过夹金、梦笔大雪山,经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行军──通过水草地,还有冲破天险腊子口等,都是艰苦卓绝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每逢遇到困难时,“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都成了鼓励人们勇于吃苦耐劳的口号,这也说明当年光辉榜样的力量对后世影响是永恒的。

初心不改,入党誓词化作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红军能够不畏艰难和牺牲,是基于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军在长征路上虽有多数人倒下,如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余人,但始终前仆后继而不动摇,靠的是指战员们参加革命时的初心不变,当年的“入党誓词”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当年红军指战员为之奋斗的,是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为官僚买办服务的腐朽国民党新军阀为己任的。全国解放后出生的人们只是在歌中听过──“帝国主义侵略压迫,造成了我们的贫穷;官僚买办剥削,造成我们苦难深重……”在1927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以上歌词却是那个社会里有目共睹的活生生的图景。那时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官僚买办豪绅穷奢极欲,广大人民却要将可怜的收入交租交税,大多数陷入饥寒交迫。

不平则鸣。如此的社会景象,当年有血性、有志向的中华儿女不可能无动于衷。那时有正义良知的人只要读一点革命书籍,再到城乡目睹社会现状,得出的结论便会是“如今世道真不公”。那时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的要求并不高,就是有一块能活命的土地。但是,国民党当局和土豪劣绅们却垄断土地所有权,拒绝这方面的任何改革,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激励起了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热望。

毛泽东所称赞的“苏区模范县”江西兴国,就是在1929年最早贯彻《兴国土地法》的县份。那里最彻底地实现了土地革命,全县28万人口在5年内竟先后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队伍中就有2.7万兴国人,几乎占三分之一。当时形容,长征一里路,就会倒下一个兴国人,到达陕北时红军队伍中只剩2000名兴国人。后来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牺牲,革命战争胜利时解放军中的兴国人仅余几百人,其中有54人成为开国将军。

如果仔细分析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指战员的个人出身,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革命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前者从一开始就是宁可牺牲个人较好的生活环境而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体劳苦大众。

nlc202309090722

在顽强奋进的红军行列中,革命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者引导着前进的方向,其中有力挽狂澜、领袖群伦的毛泽东,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过草地的周恩来,“意志坚如铁”的总司令朱德……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引路人,因而能坚定地跟随。在遵义会议前,当红军危急,已接近天穹崩塌的时刻,正是毛泽东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擎天之志,以非凡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自信,领导中央红军冲出重重围堵,并以成功到达陕甘宁的伟大胜利,彰显了红军北上这惟一正确的道路,引导着另外两支主力红军也跟随到达。

红军通过找到陕北这个落脚点,迎来了走向高潮的一个出发点。回顾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史,长征正是一个转折点,经历了无穷苦难的共产党人通过千锤百炼,随后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辉煌。

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追逐梦想的人们

当1949年中国革命临近胜利时,毛泽东就以长征来比喻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解放后进行的伟大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震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年参加长征的前辈们的初心,是以英勇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解放以后包括改革开放后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奋斗目标,仍然是继承这种初心。当然,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会使人们奋斗的方式有所改变,但努力的根本目标仍然有着历史传承性,都是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不息,昔日革命者的初心在今朝仍然是共产党人和其他有志报国者需要遵循的目标。

如果全面地回顾长征精神,人们又可以看出其内涵博大精深,除艰苦奋斗、坚韧顽强的精神外,还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等。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例,红军长征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这包括军官依靠士兵群众并实行官兵一致,也包括军队要依靠军外群众以实行军民一致。试想,长征中的红军领袖们和高级指挥员如果不是同下级干部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若不能得到途中群众的支援,在艰苦征途中可能早就全部瓦解了。正是由于毛泽东等红军领导同普通战士一样艰难跋涉,吃一样的伙食,关心每一个战士,所到之处严格群众纪律,红军才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当代共产党人对这一光荣传统的传承,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宏扬。

今天,我们国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同长征时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种种挑战。新一代革命军人继承长征精神,要体现为学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发扬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具备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并要宏扬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也是我们在国家“硬实力”已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所具有的重要“软实力”。

长征胜利结束8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和奋斗初衷,继承他们为振兴中华和实现人类最美好理想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我们坚信,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上,不朽的长征精神将始终激励着追逐梦想的人们!

责任编辑:彭振忠

摘编自《解放军报》

篇13:党在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专题】‚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

小时候,党在我耳中,是长辈们常提及的字眼,默默感受她的光辉;省事些,党在我眼中,书页荧屏中现她的身影,她那么近又那么远;历年岁,党在我脑海,追溯她的渊源与功绩,我心与她渐行渐近;至今昔,党在我心中,已从儿时的朦胧,到如今的真切;已从为了民族的觉醒,到今天为了国家的富强;从童年的故事,到今天澎湃的改革大潮。如今的党,已是溶入我灵魂的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激情。她已成为我毕生不变的信念!她已溶入在我的生活中,她已溶入在我的工作中,她已溶入我的血液中。仿佛相生相连相系,与你同行且尽毕生之力!

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册,展现在我眼帘的是一幅历史长卷。那古老而绵长的沧桑岁月让我们有无限的感慨。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无数的成败之歌。今天我们跨越几千年透过无数的风花岁月,看到了一个强大富饶、无比美丽的祖国。九十载风雨兼程,九十载辉煌伟业,党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刺破夜空点亮黎明;党像一只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搏击狂风暴雨;党像一只经久不息的号角,始终吹奏着时代的强音。虽然在这九十年的历程中,有过坎坷、有过曲折,而且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与危机共存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都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正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小康,实践证明,党是英明的,决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飞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富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所以要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纳入大会主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会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报告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时代的召唤,让我们加快脚步,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今朝,三峡工程的改造,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的完美谢幕……这一切预示着我们国家正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崛起在世界东方!

事实上,党在我心中已不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是否记得,曾经只有士豆、白菜的餐桌,如今已是碟盘罗列,鱼肉俱全;是否记得,曾经是青一色的蓝布褂、绿军装,如今已变成纷繁绚丽的时装、晚装,甚至另类装;是否记得,曾经是高档电器的电子管收音机,如今已变成了家庭影院、dvd;是否记得,曾经是可抵万金的家书,如今已变成了方便快捷的电话,甚至电子邮件。这巨大的变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富裕和进步,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

己。作为锦州道小学的一名人事干部,我所面对的是12名在职老师,66名退休老师。所以要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就必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心胸豁达,富有情义。要正确处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关系。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紧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所以,我常常会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个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这种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否能满意。以此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了解他们的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中,为他们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钻研好、理解好政策是每一个人事干部基本功。要做到勤记、勤学。每次的工资变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每次工资变动都涉及每位老师的切身利益,所以要认真核对测算无误后,登入每个人的工资档案、养老待遇档案和工资表。针对这一方面,我还要继续努力,继续学习,力争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工作、生活中,我是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共党员,我要弘扬正气,勤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自我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将‚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作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党在我心中,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在这座不朽的丰碑中,在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千千万万的人用红色的信念铸造灵魂,用赤热的鲜血捍卫民族的尊严,用辛勤的汗水浇开改革开放的春花秋实……我将以的行动,实践自己无悔的诺言。

上一篇:2018年高考民乐一中压轴卷.作文部分下一篇:“对话雷夫”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