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不朽的军魂

2024-05-02

长征——不朽的军魂(精选7篇)

篇1:长征——不朽的军魂

信念,不朽的军魂

亲爱的战友们,相信您定一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吧,相信您一定也被保尔的精神所打动过吧,相信您也一定知道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柱使保尔具备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与敌人拼搏,与困难斗争的顽强意志吧。这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这信念,就是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牺牲奉献精神;这信念,就是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信念就是人生的航标,就是前进的方向,就是人民军队不朽的军魂!

去年三月,我到青藏兵站部某团实习,说句心里话,出发之前我是带着这样的遐想登上西去的列车的:参观布达拉宫,游一游纳赤台,欣赏一下冰山雪峰,到世界屋脊作一次免费旅游……

可走上青藏线,迎接我们的却是高寒缺氧、冰雪风沙。恶劣的环境象一位严厉的考官,要求我们用实际行动回答是退缩还是向前。

走上青藏线,我们看到的是兵站部官兵们一张张吉铜色的脸,青紫干裂的嘴唇,他们象一座座雕像,透过炯炯有神的眼睛,折射出刚毅和信念!

这里没有战场的硝烟,但有战场的牺牲与奉献。30多年 1

来,先后有600多位战友长眠在这里。可以说,托着青藏高原起飞的,是600多名与巍巍的英灵不甜,耗损了青春健康离去的十万余复转官兵,也包括现在仍在这里默默奉献的无数军人。。。

作为见习排长,我第一次上线,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就已深深的体会到高寒缺氧、头痛呕吐的滋味。坐在我身边的是我们所在部队的教导员。交谈中,我得知他是我院90级毕业的学员,毕业时他不留恋舒适温馨的都市生活,主动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毅然的选择了这艰苦的青藏高原,就这样一干就是十个春秋。我问他想不想家,他说,怎么不想,结婚两年才探家,去年探家儿子都不认他这个父亲了……他感叹,亏了妻子、愧对孩子、也坏了身子。我问他为什么不要求复员,他严肃的说:我更不能愧对青藏线……听了这朴实的话语,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是啊!这里的战士同样风华年少,同样有情、有爱、有自己的理想,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他们宁愿把自己的青春岁月融进了这难以生存的冰天雪地,把自己的向往扎扎实实地树立在了艰苦卓绝的岗位上。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这,就是信念的巨大力量!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我们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完成了举世闻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我们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

上的三座大山;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我们用青春铸造了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用血肉筑成了共和国新的钢铁长城!

徘徊于历史去追忆,徜徉于现实去感受。新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将更加深入,经济发展,百姓富裕,这无疑将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可能会动摇某些怯懦者的信念;歌舞升平,官商不分的灯红酒绿可能吞噬某些堕落者的灵魂;“铜臭为美”会使人丧德,“物欲横流”会使人酥骨,但革命军人有了理想信念这件传家宝,就确立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才能像“曲院风荷”出污泥而不染,如“香山红叶”霜愈重而色愈浓,在时代大潮前尽显革命军人的风采!

新世纪的世界,多极化发展日趋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这无疑也会对我军的发展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而高新技术,这个悄然崛起的“战神”,也将会把未来战争推向空前诡秘惨烈的程度。不可否认,目前我军的装备与一些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要在这种条件下打赢高技术下的局部战争,我们仍然需要坚定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用“两个武装”充实自己;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抢占“知识军事”的制高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临危不惧,所向无敌,赢得明天!

让我们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携起手,高扬理想信念的风

帆,擎起心,铸就共和国不朽的军魂!

篇2:长征——不朽的军魂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组歌》中的这段歌词,抒发了红军将士胸怀革命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豪情壮志。70年前的长征,是红军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用顽强意志与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支撑红军长征胜利的,除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更根本的是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战无不胜之最深刻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国际友人斯诺称赞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史诗”。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评价道:“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

在二万五千里征程上,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身为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一代中学生,我们很难想象: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忍饥挨饿,长途跋涉,身着单薄衣衫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可这些故事我们应该仅记于心,这样的场景应当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画面。

长征,一个伟大而神奇的故事;长征,一部雄壮而感人的史诗。

一个历史悠久、历经磨难而又生生不息、满怀希望的民族,必然重视弘扬和培育历久弥新、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一个代表全民族利益、着眼未来、卓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伟大民族,长征精神就是这样的宝贵财富。

然而当前,社会上一些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种好逸恶劳、畏难退缩、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是极为不利的。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重提长征精神,弘扬革命正气,鼓舞人们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是非常必要的。为达此目的,必须让长征精神处处生辉。

我们要心中生辉。长征精神,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读了n篇有关长征的回忆文章后,也能够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有时候,你只知道了是什么,其实还是很难理解精神的含义的,有时候事实更有说服力。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长征精神是革命先烈用誓死不屈的崇高信念磨砺出来的,作为后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也必须用心灵去感悟,让精神在心中扎根,在心中生辉。一些地方举行的类似“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就是为了让参加者用切身体会去感悟。但是,不可能人人都去“重走长征路”,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与不知的层面上,而要真切地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置身于那个环境、那个时代当中,从而洗涤自己的灵魂,净化自己的心境。如果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还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对比与模仿上,那么作为长征路上的后来者,则需要我们以崇敬的姿态,深刻解读并领会那段历史和那种不朽的精神。我们还要脚下生辉。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用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走出来的,用一条条前赴后继的生命换回来的。因此,学习长征精神,必须立足于脚下,着眼于实践。要敢于面对现实中可能存在或发生的一切困难和矛盾,不能见了困难就退,提到矛盾就避。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战胜困难、解决矛盾。困难

可以怕,但是怕完以后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生活中可以灰心,但是要马上振作起来。长征精神就是勇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是要我们刻意地去找苦吃。那样做,意味着我们无知,意味着我们无能。苦是要吃,但不能为了吃苦而吃苦,如果不用吃太多的苦而能将问题解决,更是一种睿智和才能。所以,我们学习长征精神,切不可机械,而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灵活、机智。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但要有勇,更要有谋。

70年前中国的一个事件今天缘何还能引起今天的热情,或许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注解:“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途上,长征精神将永远燃烧信念之火,鼓舞我们不断向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0年过去,红军将士们的万里长征,已作为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永垂史册。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成的长征精神,也已经注入进我们的心中,我们民族的今天与未来。长征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的界限,它不仅是当年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今天建设富强祖国的动力。“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必定薪火相传。”长征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永恒的长征不朽的精神

长征,一个史诗般的名称,一个不老的传奇。历史时针更像是一曲壮美的歌,一支摄魂的曲。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擎起的熊熊革命火炬,一直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燃烧着。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砭骨,雪压冰封,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那震山河、撼心灵的肝胆豪情,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万古!

我不见那奔放怒吼的滔滔江水,不见那绵延起伏的雪山,不见那一望无际的草地,不见那淋漓殷红的鲜血,像是旧日红尘的无颜束手,仿佛千古恩仇的一朝泯灭,那曾经发生的一切,在岁月的悲欢离合中淡漠掉了所有虚幻。我俨然听到了战士们隔世的呐喊,听到那风吹旗翼卷动的微声,听到那尘埃覆盖大地天籁奏响的永恒的骊歌。

驻足回首,历史一页,重新审视那一段前无古人的长征,那一段迂曲徘徊的轨迹。当原始的风景不再婆娑,当曾经的故事消逝流远,当金沙江彼岸的风沙淹没了离恨战士那久违的堆冢,后人为其矗立永久标正的幡杆,它们承载着华夏儿女最崇高的敬意,在西南大地上时时刻刻仰望苍天。忘不了赤水的波涛汹涌,忘不了遵义的唇枪舌剑,忘不了金沙江中的萧萧寒水,忘不了大渡河上的飞火流星,忘不了千里岷山的周天寒彻,忘不了茫茫草原的泪语欢歌……一幕幕曾经凄美的画面,一张张枉登极乐的脸孔,一段段枯叶之下残剩的故事与传说,他们用自己的顽强与天搏斗,在历史递进中充当扭转乾坤的角色,然而在后世落寞的繁华里却笑靥顿首,决绝漂流,何人还曾记得这里或者那里他们有过的经历,他们有过的平凡而伟大的辉煌。然而,他们共同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华宇大地上--红军。

是的,就是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锻造着一个金戈铁马的成就,于是后世的我们,在尘代的更迭中,可以骄傲对着任何人说,我们做到的,是一曲世界的传奇。

遗世的童谣依旧在山峦中激荡,放牛郎口中的号子仍然叫响这一朝的晨晖,老去的小鬼回忆起那峥嵘岁月是绝对的激动和坚定,成长的我们回溯到那卓越时代是纯粹的感动和思考,七十二年了,七十二年前 那历时两年的长征,传承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神形相似的外表,还有那融进血脉的精神和渗入基因的文化,硝烟中吟诗,马背上练字,树皮上作画,枪林弹雨中欢歌笑语,一个生命,一个民族生命中究竟承载了哪些使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可以成就得如此坚韧,如此潇洒,可以取得如此骄傲的胜利!而我们,这一群后来之人必要以长征为宣言,以长征为铭记,将长征精神重铸,不仅仅是对记忆的追寻,对逝去生命的缅怀,对精神的膜拜,更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民族的团结,对世界的责任!

七十二年硝烟散尽,多少遗迹消散尘埃,离落了多少凡夫俗子的微笑与容颜。记忆,似乎也老去了,而遗迹上还斑驳残留着暗色的红,峥嵘岁月里的刻骨铭心还在回忆,积雪中有战士在笑,湍流中有小鬼开颜,他们陨身于此,灵魂不散,笑看这七十二年的沧桑巨变,开颜这七十二年的成就发展,七十二年精彩,往事并不如烟,多少繁华锦绣后,一脉传承的永远是长征魂!

当硝烟不再弥漫,炮火不再连绵,当历史的车轮步入现代,当时间的脚步不在徘徊,温暖的阳光流连着橘红的晚霞,中华在这般美好中成就着史无前例的巨变。作为一名莘莘学子,凝望着洗尽铅华的革命英雄纪念碑,读着碑文中先烈的赫赫功绩,红军长征途中,那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那一幕幕历史画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那浓浓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奋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源泉,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催化剂。

篇3:不朽的军魂

有着“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之美誉的安徽省金寨县诞生过59位共和国将军,其中就包括我军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临危受命》一文,用生动的细节描述了一个放牛娃最终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故事。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洪学智将军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在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茫茫四海起战争,苍生何日晓升平。大江一片狂浪起,斩尽妖魔济众生。”这是革命烈士詹谷堂生前写下的诗句。在《告别之前的留言》一文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詹谷堂短暂而又可歌可泣的一生。铮铮铁骨,浩气震云霄。在《中原突围》一文中,作者着重塑造了一位灵活善战、性格刚毅的年轻指挥官形象。还有《雄鹰翱翔在太行山上》中的曾绍山、《永不掉队》里的陈先瑞、《红军女战士》中童养媳出身的彭素,等等。正是因为这些革命者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缅怀历史为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向未来。在举国欢度国庆之际,此期专号将带您重走长征路,重新去感受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篇4:长征——不朽的军魂

垂不朽

晚上八点的钟声响起,电视里传来了TFboy献唱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曲。撒贝宁、董卿、何炅三位老师和我们共同聆听老红军在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感受信仰的力量。

第一课堂开始了,99岁的老红军讲述长征途中的“红军千里眼和顺风耳”——通信员的故事。他认真努力地学习电台,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一边长征一边学习。因为要记英语单词,学习电台的红军战士就背着一块上面刻有单词的木块,这样既能行走又能学习。是啊,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航天员王亚平阿姨的故事。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作为一名宇航员的艰辛,劳累与危险,但同时,她也以自己的行动告诉让人们,我们祖国航天事业的成功,依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坚持和努力。宇航员们向我们诠释长征火箭,神舟飞船所蕴含的航天精神,告诉了我们“长征”火箭名称的含意,代表着我们中国航天事业艰苦而又光荣的历程。

篇5:长征路上铸军魂

2005年10月26日上午,我们一行三人采访了于都籍老红军----钟明。

走进钟老所住的庭院,丝毫感受不到秋的萧瑟。院里花红叶绿,生机盎然,我们不觉细品起来。沉醉之际,一位身着军装的老者乐呵呵地走了过来。“快进来,快进来,到里面来坐。”钟老招呼我们进了厅堂。客厅洁净、明亮,长方形的餐桌上放满了各种新鲜水果。“别急,先吃点东西。”此时,我仔细打量起钟老来,白皙的皮肤、孩子般的笑容、矍铄的精神让你无法相信眼前的这位老者已89岁高龄了。

落座不久,钟老的话匣就从静谧的于都河打开,那一段段感人的长征故事从老人的记忆中流了出来。

独子参军别故乡

1916年1月,钟明生于赣州市于都县银坑乡,1932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那时,年仅16岁的钟明第一次接受了“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思想的洗礼。1933年,在党的宣传教育下,身为团员的钟明带领几个同龄人报名参加了红军。“当时,家里很反对,因为我是独子。那时,我耐心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把‘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出路’的道理跟父母讲通了。最后,他们终于同意了。”

到部队时,钟明只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便成为后方医院的卫生员。至今,钟老还能唱出那时学的药诀:“碳酸氧酸水氧酸,阿司匹林佩格林酸,预备软膏消毒杀菌、治腐防腐。”

当卫生员不久,钟明就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广昌战役上,我们卫生院里的伤员多得连包扎都包不过来。”“那次战斗真是残酷呀!”说起那次战役,钟老至今仍心潮难平。

从1934年10月16日起,红军从于都的8个渡口渡河开始长征。

“那时只有临时搭建的浮桥,白天拆,晚上架,为的是躲开敌机的视线。为帮红军架桥,乡亲们把家里的门板都卸了,有位老人家把自己的寿材都搬来了。”钟老说。

钟明是10月18日从东门渡口过河的。“我是和毛主席同一天从同一座桥上过河开始长征的。”说到此处,钟老很是自豪。

过河的那天晚上,于都河畔围满了前来送别的人,乡亲们紧紧握住红军的手,把煮熟的鸡蛋、花生、豆子塞到他们的手里。顿时,哭泣声、呜咽声不绝于耳。“你们可要回来呀!”一位大嫂从口袋里掏出烫手的鸡蛋往钟明手里直塞。“大嫂!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回来的。”钟明难过地点了点头。正准备上浮桥时,钟明突然转身对那位大嫂说:“大嫂,我们走后,还请你照顾好我们的伤员。”“你们放心去吧!我们会照顾好的。”大嫂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

“出发前,连几步之遥的家都没回,真是不孝呀!”钟老显然有些愧疚。

三发子弹练“神枪”

中央红军在第一次过乌江后,机关进行了精简。那时,在后方医院当卫生班长的钟明主动要求去基层部队。就这样,他来到三军团四师十二团四连任通信员兼支部委员、青年干事。

1935年1月,红四连刚过遵义,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迅速占领遵义城外山头的一个制高点阻击追敌。刘连长带领四连100多名战士火速调头,赶回遵义,抢占制高点。

来敌有一个营的兵力。很快,密集的枪声就在遵义城外响了起来。“连长,可以打吗?”钟明悄声问。“不行!再靠近点。”刘连长低声说道。

80米、60米、40米、35米、20米,“打!”刘连长一声令下,四连战士几乎同时扣动了扳机。敌人发出一阵阵惨叫。紧接着,钟明和战友们一起跳出战壕,端起带刺刀的枪向敌军冲去。瞬间,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就上演了。英勇的红四连杀得敌人四处逃窜。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钟老说,“打仗真不容易。”

钟老告诉我们,长征途中,红军的弹药极其匮乏,有些部队不得不规定,每次战斗只发三发子弹,而且必须留一发备用子弹。如果在一次战斗中把子弹打光,就要受处罚。正因为这样,部队很多战士都不轻易开枪,一般是打一枪就往前冲,临近时再开一枪,然后,就是肉搏了。

饥困险献革命身

草地上,拖着饥困身子的钟明显得很是憔悴。野草、野菜、牛骨头都几乎被先头部队吃光了,留下的是被踏软的沼泽地。“那时没什么别的想法,就是跟着部队走,走出草地。”钟老是这样描述当时心情的。

部队快到雪山时,钟明和几个战友被路边树林里那一个个红艳艳的野果吸引住了。想摘,又担心中毒,一路上,食物中毒的事情发生不少了;不摘,肚子又饿得确实难以抵挡。最终,饥饿还是驱使他们往野果走去。野果很甜,或许是太甜,或许是太饿,战士们虎吞起来。几分钟后,钟明和战友便呕吐起来。“有毒!”一个战士先喊了起来。战士们一阵恐慌,幸运的是,这种九十一岁老红军。

野果只有微毒,没有给战士们带来太大伤害。“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钟老感叹着。

说到这,钟老又跟我们说起了那段缺水的日子。“缺水的时候,水比金子都贵。”“记得部队开进山区的那一阵子,由于没水喝,我们奉命四处找水。我意外找到了一个‘水窖’,说是‘水窖’,其实里面什么都有,马粪、马尿掺杂其中,脏东西在水里发酵后沉淀在下面。”“水是下雨天从山上流下来的。”“喝一口,那个味呀!”说到这里,钟老眉头一皱,头一摇。“没办法,只能喝啊!”就是喝了这些水,很多战士的嘴都裂开了血口。

饥渴,战士们还能挺住,困乏,他们却难以抵挡。部队开进四川、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时,上级要求部队日夜行军。“那时,很多人完全是凭着意志在前进。”钟老至今都记得那个险些丧命的夜晚。部队在黑得可怕的山路上摸索着前进,突然,又累又饿的钟明仿佛被睡神驱使着,一头栽了下去。老半天,钟明才清醒过来,“救命呀!救命呀!”他在山底下无力地呼喊着。幸运之神没有遗弃这位19岁的红军战士,他的呼救声被收容队队员听见了,很快被救了起来。“真是命大,下面都是沙子,若是石头当时就完蛋了。”钟老庆幸地说。

壮胆力应关云长

1936年2月,钟明随红一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东征山西的战役。这是他参加的第四次战斗,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战斗。“那一仗,几乎要了我的命。”钟老摸着左眼说。

1936年4月上旬,钟明所在部队经过苦战,占领了三交镇郭家庄的一个山头。正当部队往山下冲时,一颗罪恶的子弹从钟明的左眼角飞了进去,从头顶钻了出来。当时,钟明就不省人事。刘连长冲着战士喊道:“不管死活,都要把他抬回去。”

抬回后方医院的钟明长时间昏迷不醒,醒来时,只看到自己的鲜血和白色的脑浆。右边的身体怎么也不能动弹。

当时敌人封锁得太紧,医院器械、药品都很有限,钟明的伤口一直没得到好的处理。后来,医生告诉他,伤口里有骨屑,不做手术永远也好不了。当过卫生员的钟明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就跟我手术吧!病总要治的呀!”钟明对医生说。

“没有麻药,你受得了吗?”医生担心地问。

“受得了!”钟明毫不犹豫地回答。

“手术那个痛呀,没法形容!又不能喊,怕影响医生的手术。”钟老又一次紧锁眉头,仿佛回到了那可怕的手术场景。手术后一年,钟明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一名堪与关云长刮骨疗伤媲美的普通长征战士,为我们真实地诠释了红军魂。老人头顶那凹陷的疤痕也将永远为我们诉说那撼人的长征故事。

篇6:长征,不朽的精神丰碑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对处于正在求学阶段的我们而言,学习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是我们不可匆匆翻去的一个重要篇章。

想起长征,就不由得想起《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我们学习过朗诵过的经典课文,这些都是红军长征中经历的真实故事,至今,书中的主人公仍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特别是《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想起来仍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了让三个病号顺利走出草原,老班长把用来缝衣服的针烧红做成鱼钩,一到宿营地就去钓鱼。为了找到鱼饵,老班长不知翻了多少草皮。有时等了半夜也钓不到一条鱼,而每次煮的鱼汤老班长一口也不喝。就这样老班长一天天消瘦下去,却仍不断鼓舞着病号们要走出草原,直到去世前还不肯喝下病号们为他煮的鱼汤……

想起长征,也就不由得想起电视剧《长征》中的一幕幕画面: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红军战士们身着单薄的衣衫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而远隔千里的蒋介石则指着地图狂妄地叫嚣:“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对作为沐浴在共和国朝阳下,吃着薯片、喝着可乐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而言,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没有经历过深重苦难,面对历史上这段艰苦卓绝、世所罕见的艰难岁月,我们一度在不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的同时,每次都禁不住地要问,是什么让红军明知征途有千难万险,却毫无畏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血与火的拼杀之路?是什么让他们敢于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死亡之区的水草地?而每当此时,我的脑海中也总会浮现出历史课上老师那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声音:是红军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

岁月易老,精神永存,90年前的那场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却以其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影响着如同历史老师那样的一代代人。时光荏苒,历史不可重现,但作为红军传人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书本中口口相传的故事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追溯了解90年前那段难忘的历史——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这终将是我们求学成才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新征程上,我们作为青年的排头兵,时代的先锋队,传承长征精神,我想,不仅仅是敬仰、敬畏和思索,更应是一种从精神到行动的学习和践行。我们需要从当年红军嚼草根吃树皮的甘之若饴、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渡金沙过铁索的笑对生死等种种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进而转化为我们忠贞不移、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的理想梦想,艰苦奋斗、不怕挫折的意志品格,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这于国家,于民族,于我们,都是对长征精神的一种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长征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遠鲜红的军旗,它曾经鼓舞了一代代革命先烈。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长征。作为青年学子,助力祖国的发展壮大,争做国家复兴的栋梁之才,既是我们塑造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生坐标,也是我们每个人正在进行的新长征。作为新一代接棒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

篇7:长征是不朽的精神丰碑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艰苦卓绝而又无比辉煌的长征,至今已过去了整整80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绝大多数国人都熟悉的名句,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斗向前。80年来,长征这一英雄史诗始终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是人民军队军魂的生动体现。长征离80年后的今天是如此遥远,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回顾长征,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

让中华民族自豪的伟大历史篇章

万里长征同万里长城并列,都是中国人创造的震惊世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意志象征。

在世界上宣传长征并最早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当属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其中描写的长征英雄后,曾约斯诺夫妇到白宫中谈了一整天,询问“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随后他又开始尝试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美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少见的畅销书,长征的故事也影响了那里的众多读者。

2002年,笔者曾陪同抗美援朝战争时的空军英雄韩德彩,会见来华访问的当年被他击落的美军退役上校费席尔。这个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说,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就读过《红星照耀中国》,知道长征并佩服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至于到朝鲜打仗是因自己作为军人要服从命令。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也曾专门向长征英雄致敬,认为这是一次“人类意志极限挑战”的英雄行动。至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革命者,更是把中国红军的长征当作自己奋斗的榜样。曾任越共总书记的邓春区,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是在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探索新路,靠着英勇奋斗的精神才走出险境。在南方建立根据地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长征?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在照搬苏联教条的“左”的错误指导下几乎陷入绝境,中共中央不得不带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而能在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围追堵截下长征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战争走出低谷,并从此迎来走向胜利的新途。

雄关漫道真如铁。红军长征途中充满了英勇的战斗,以烈士之血和“铁脚板”打开了一条北上陕甘宁的道路。从那些多少年来传颂的篇章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场场血与火的拼杀──浴血湘江冲出包围,四渡赤水摆脱追敌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打开北上通道的包座之战,到达陕北后胜利的东征、西征,三大主力会师后告捷山城堡。尤其是安顺场孤舟抢渡,飞夺泸定铁索桥等奇迹式战斗,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革命文艺作品中最动人的题材,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也一直激励着广大军民。

五岭逶迤,乌蒙磅礡,长征中的红军要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被称为“死亡之区”的水草地,向自然界的艰险和生命的极限挑战,这是永远值得传颂的动人历史。“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诸如翻越老山界、几过乌江天险、“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渡江奇迹,爬过夹金、梦笔大雪山,经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行军──通过水草地,还有冲破天险腊子口等,都是艰苦卓绝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每逢遇到困难时,“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都成了鼓励人们勇于吃苦耐劳的口号,这也说明当年光辉榜样的力量对后世影响是永恒的。

初心不改,入党誓词化作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红军能够不畏艰难和牺牲,是基于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军在长征路上虽有多数人倒下,如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余人,但始终前仆后继而不动摇,靠的是指战员们参加革命时的初心不变,当年的“入党誓词”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当年红军指战员为之奋斗的,是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为官僚买办服务的腐朽国民党新军阀为己任的。全国解放后出生的人们只是在歌中听过──“帝国主义侵略压迫,造成了我们的贫穷;官僚买办剥削,造成我们苦难深重……”在1927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以上歌词却是那个社会里有目共睹的活生生的图景。那时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官僚买办豪绅穷奢极欲,广大人民却要将可怜的收入交租交税,大多数陷入饥寒交迫。

不平则鸣。如此的社会景象,当年有血性、有志向的中华儿女不可能无动于衷。那时有正义良知的人只要读一点革命书籍,再到城乡目睹社会现状,得出的结论便会是“如今世道真不公”。那时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的要求并不高,就是有一块能活命的土地。但是,国民党当局和土豪劣绅们却垄断土地所有权,拒绝这方面的任何改革,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激励起了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热望。

毛泽东所称赞的“苏区模范县”江西兴国,就是在1929年最早贯彻《兴国土地法》的县份。那里最彻底地实现了土地革命,全县28万人口在5年内竟先后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队伍中就有2.7万兴国人,几乎占三分之一。当时形容,长征一里路,就会倒下一个兴国人,到达陕北时红军队伍中只剩2000名兴国人。后来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牺牲,革命战争胜利时解放军中的兴国人仅余几百人,其中有54人成为开国将军。

如果仔细分析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指战员的个人出身,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革命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前者从一开始就是宁可牺牲个人较好的生活环境而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体劳苦大众。

nlc202309090722

在顽强奋进的红军行列中,革命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者引导着前进的方向,其中有力挽狂澜、领袖群伦的毛泽东,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过草地的周恩来,“意志坚如铁”的总司令朱德……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引路人,因而能坚定地跟随。在遵义会议前,当红军危急,已接近天穹崩塌的时刻,正是毛泽东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擎天之志,以非凡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自信,领导中央红军冲出重重围堵,并以成功到达陕甘宁的伟大胜利,彰显了红军北上这惟一正确的道路,引导着另外两支主力红军也跟随到达。

红军通过找到陕北这个落脚点,迎来了走向高潮的一个出发点。回顾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史,长征正是一个转折点,经历了无穷苦难的共产党人通过千锤百炼,随后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辉煌。

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追逐梦想的人们

当1949年中国革命临近胜利时,毛泽东就以长征来比喻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解放后进行的伟大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震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年参加长征的前辈们的初心,是以英勇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解放以后包括改革开放后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奋斗目标,仍然是继承这种初心。当然,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会使人们奋斗的方式有所改变,但努力的根本目标仍然有着历史传承性,都是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不息,昔日革命者的初心在今朝仍然是共产党人和其他有志报国者需要遵循的目标。

如果全面地回顾长征精神,人们又可以看出其内涵博大精深,除艰苦奋斗、坚韧顽强的精神外,还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等。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例,红军长征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这包括军官依靠士兵群众并实行官兵一致,也包括军队要依靠军外群众以实行军民一致。试想,长征中的红军领袖们和高级指挥员如果不是同下级干部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若不能得到途中群众的支援,在艰苦征途中可能早就全部瓦解了。正是由于毛泽东等红军领导同普通战士一样艰难跋涉,吃一样的伙食,关心每一个战士,所到之处严格群众纪律,红军才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当代共产党人对这一光荣传统的传承,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宏扬。

今天,我们国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同长征时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种种挑战。新一代革命军人继承长征精神,要体现为学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发扬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具备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并要宏扬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也是我们在国家“硬实力”已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所具有的重要“软实力”。

长征胜利结束8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和奋斗初衷,继承他们为振兴中华和实现人类最美好理想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我们坚信,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上,不朽的长征精神将始终激励着追逐梦想的人们!

责任编辑:彭振忠

摘编自《解放军报》

上一篇:保洁工作职责及内容下一篇:教师美术自学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