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清算申请表

2024-04-10

所得税清算申请表(精选8篇)

篇1:所得税清算申请表

企业所得税清算申请表怎么填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9〕38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按税收规定进行清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居民企业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申报。

二、填报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计算填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一)表头项目

1.“清算期间”:填报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终止之日至办理完毕清算事务之日止的期间。

2.“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所载纳税人的全称。

3.“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

(二)行次说明

1.第1行“资产处置损益”:填报纳税人全部资产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扣除其计税基础后确认的资产处置所得或损失金额。本行通过附表一《资产处置损益明细表》计算填报。

2.第2行“负债清偿损益”:填报纳税人全部负债按计税基础减除其清偿金额后确认的负债清偿所得或损失金额。本行通过附表二《负债清偿损益明细表》计算填报。

3.第3行“清算费用”: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发生的与清算业务有关的费用支出,包括清算组组成人员的报酬,清算财产的管理、变卖及分配所需的评估费、咨询费等费用,清算过程中支付的诉讼费用、仲裁费用及公告费用,以及为维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支付的其他费用。

4.第4行“清算税金及附加”: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5.第5行“其他所得或支出”: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其他所得或发生的其他支出。其中,其他支出以“-”号(负数)填列。

6.第6行“清算所得”:填报纳税人全部资产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其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

7.第7行“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按税收规定免税收入。

8.第8行“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按税收规定不征税收入。

9.第9行“其他免税所得”: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按税收规定免税的所得。

10.第10行“弥补以前亏损”: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可在税前弥补的以前纳税尚未弥补的亏损额。

11.第11行“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6-7-8-9-10行。本行按照上述顺序计算结果为负数,本行金额填零。

12.第12行“税率”:填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25%。

13.第13行“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1×12行。

14.第14行“减(免)企业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准予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

15.第15行“境外应补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在清算期间发生的境外所得应在境内补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16.第16行“境内外实际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3-14+15行。

17.第17行“以前纳税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因以前纳税损益调整、汇算清缴多缴、欠税等在清算期间应补(退)企业所得税额。其中,应退企业所得税额以“-”号(负数)填列。

18.第18行“实际应补(退)所得税额”:金额=本表第16+17行。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1.第1行=附表一第32行“资产处置损益(4)”列的总计数。

2.第2行=附表二第23行“负债清偿损益(4)”列的总计数。

3.第6行=本表第1+2-3-4+5行。

4.第11行=本表第6-7-8-9-10行。

5.第13行=本表第11×12行。

6.第16行=本表第13-14+15行。

7.第18行=本表第16+17行。

篇2:所得税清算申请表

我******,于**年 *月 *日经****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局批准注册成立,公司经营范围:****************。注册资金********万元。税务登记证号:*********,注册地址:******现有在职员工 ****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符合申请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申请条件: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我公司上应纳税所得额*******万元,资产总额******万元,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条件,现特向贵局申请办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工作。敬请批准!

*********

篇3:企业清算业务所得税处理解读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企业清算业务的所得税处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五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对企业所得税清算中涉及的事项作出了规定, 但对于什么情况下应进行企业所得税清算, 如何计算企业清算所得等具体问题没有进行明确。为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60号) 对企业清算业务所得税处理的具体操作事项作出了明确。

企业清算业务的两个层面

目前, 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一般是由股东投资成立的, 股东包括个人股东 (个人投资者) 和企业股东 (企业投资者) 。因此, 当一个公司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从无到有创立起来时, 就产生了两个主体:一是公司层面的主体, 即依法创立的公司作为一个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应就其生产经营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股东层面的主体, 创立该公司的企业投资者在企业所得税上也成为一个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应就其投资该公司所取得的股息所得和投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个人股东则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 就其投资的股息所得和投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

既然公司的创立在企业所得税上产生了两个层面的主体, 因此, 在公司的清算环节, 企业所得税的清算也应该是两个层面主体的清算。一是公司层面, 即从事实体生产经营的公司应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清算;二是股东层面, 即公司的企业投资者应就投资行为取得的所得进行企业所得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五条所称清算所得, 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

财税[2009]60号文件同样提到, 企业应进行清算所得税处理,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 按《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规定需要进行清算的企业; (二) 企业重组中需要按清算处理的企业。该规定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企业所得税清算处理的规定, 一是在公司层面, 当公司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清算时, 如何计算清算所得, 缴纳企业所得税。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 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 超过或者低于投资成本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者损失。二是在股东层面, 即在公司清算完成后, 公司的企业股东如何确认其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 从而进行股东层面就该项投资行为的企业所得税清算。

企业清算期的确定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应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60日内, 向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同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684号) 的规定, 企业清算时, 应当以整个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依法计算清算所得及其应纳所得税。

需要明确的是, 企业在清算当期会涉及两个紧密相连的纳税年度。从企业清算当年的1月1日至企业终止生产经营之日为一个纳税年度, 在该纳税年度, 纳税人办理的是当期生产经营所得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 应根据企业当期的收入、成本、费用, 计算应纳税所得和应纳企业所得税。而从企业终止生产经营之日至企业税务登记注销之日为清算期, 清算期也作为独立的一个纳税年度, 在这个纳税年度, 纳税人办理的是企业清算的所得税事项, 应根据企业在清算环节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 确定清算所得并计算相应的清算所得税。

对于这两个纳税年度的分界线“企业终止生产经营之日”, 可按如下原则确定:1.企业章程规定的经营期限届满之日;2.企业股东会、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解散之日;3.企业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之日;4.企业被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解散或宣告破产之日;5.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清算开始之日;6.企业因其他原因解散或进行清算之日。

私营企业清算税务处理要点

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因解散、破产、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迁移等原因终止生产经营活动, 并对企业资产、债权、债务所作的清查、收回和清偿工作。企业进入清算期后, 因所处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从正常的应纳税所得额转为企业清算所得, 因此其计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私营企业由于存在个人股东, 其清算结束后的剩余财产可对个人进行财产分配, 还涉及个人所得税问题。笔者举例说明私营企业清算需注意的涉税问题。

[例]某私营有限公司由甲、乙两自然人投资成立, 其中甲占60%投资额, 乙占40%投资额。2010年5月向税务机关申请废业。

该企业清算前资产负债表如下: (1) 资产情况:各类资产合计72万元, 其中货币资金1万元, 存货45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19万元, 累计折旧13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6万元, 应收账款20万元。 (2) 负债情况:各类负债50万元, 为应付账款。 (3) 所有者权益情况:所有者权益共计22万元, 其中实收资本12万元, 未分配利润10万元。

清算期间, 企业发生如下业务: (1) 处置各类存货收入50万元, 存货处理完毕;固定资产未处置, 经有权评估机构评估, 可变现价值合计10万元。 (2) 收回应收账款13万元, 另有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7万元, 已报税务机关批准核销。 (3) 支付应付账款42万元, 另有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8万元。 (4) 发生清算费用5万元, 清算税金2万元。 (5) 企业剩余财产由甲、乙投资者按各自投资比例进行分配。

一、清算企业所得税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60号) 的规定, 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 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 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 为清算所得。《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 (国税函[2009]388号) , 又将清算所得计算公式具体化为:资产处置损益±负债清偿损益-清算费用-清算税金及附加±其他所得或支出=清算所得。在具体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资产处置损益资产处置损益=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

(1) 资产的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确定的清算开始日的各项资产计税基础的金额, 即取得资产时确定的计税基础减除在清算开始日以前纳税年度内按照税收规定已在税前扣除折旧、摊销、准备金等的余额。

(2) 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交易价格比较好理解, 就是资产处置所收回的资金。而资产可变现价值是指资产未处置时的评估价格, 具体操作时企业可以按照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中的评估价值作为可变现价值。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 如果企业未处置的资产较少, 而强令其进行资产评估, 可能引起税企矛盾, 这需要有关部门出台进一步的政策。但起码企业账面存在未处置的房产等大额资产, 应进行资产评估, 并查清资产去向, 同时注意缴纳销售 (或视同销售) 不动产的营业税。

(3) 应收款项的处理。企业清算时, 应对应收债权进行回收清理。经清算确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确认为清算损失, 但应按《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税发[2009]88号) 规定, 进行审核审批, 不符合上述文件规定的“应收款项”不得确认为清算损失。在填报《清算所得税申报表》时, 经报批同意核销的应收款项, 其“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栏内为减除该应收款项的余额;未经报批同意核销或未报批的应收款项, 其“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栏内填应收款项的净值。

在本例中, 资产处置损益= (货币资金可变现价值-货币的计税基础) + (存货交易价格-存货的计税基础) + (固定资产可变现价值-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 (应收账款交易价格-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 = (1-1) + (50-45) + (10-6) + (13-20) =2 (万元) 。

(二) 负债清偿损益

负债处置损益=负债的计税基础-清偿金额。纳税人偿还各类负债时, 已无法支付的债务应当按照规定记入企业的清算所得, 即在填报《清算所得税申报表》时, “清偿金额”栏内填不计入无法支付的债务。

在本例中, 负债清偿损益=应付账款的计税基础-清偿金额=50-42=8 (万元) ;这样, 本例中企业清算所得=2+8-5-2=3 (万元) ;清算企业所得税=3×25%=0.75 (万元) 。

(三) 预提或待摊性质费用的确认

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 企业清算时, 应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 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其中, 预提费用由于尚未发生, 并且由于企业已改变持续经营方式, 不需再支付相应费用, 因此可视为已无法支付的债务, 记入企业的清算所得;待摊性质费用由于已经发生, 可视为尚未收回的应收款项, 可以确认为清算损失。

按照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 企业清算时可依法弥补亏损, 确定清算所得。因此, 如果以前年度亏损在5年期限内, 企业清算所得可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二、清算后个人所得税需注意的问题

篇4: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清算问题分析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 房地产企业 清算

一、引言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取得的应税所得额征收的税种。我国对于企业所得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征收办法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复杂性,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企业所得税在清算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清算过程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企业所得税清算过程中的问题情况较复杂,但主要集中在清算单位复杂不一、开发项目费用扣除单据混乱、收入确认违规、成本扣除随意性大等方面。

(一)企业所得税清算单位复杂

由于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市场火热,房地产开发项目形式多样化,既有普通住宅开发,又有非普通商品房开发,还有商业用房、经济适用房开发等项目,给开发项目企业所得税的清算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得税是根据待清算开发项目的应税所得额征收的税种,如果清算单位确认错误,必然导致收入、扣除项目以及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错误,致使企业所得税得不到准确的缴纳。根据我国房地产所得税清算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清算单位应以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开发项目为依据,如果一个开发项目涉及分期开发情况的,以分期开发为清算单位。由于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管理不完善,开发项目相对较混乱,商业项目与市政公益项目、赢利项目与亏损项目捆绑开发等混合性开发项目多发,致使企业所得税在清算过程中对于清算单位的确认复杂化。

(二)开发项目费用扣除票据混乱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费用扣除是确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税额的重要内容,开发项目费用的扣除需要房地产企业取得合法、正规的票据,否则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不能予以扣除。然而,由于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往来单位涉及到企业单位、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以及拆迁户个人等,往来单位性质复杂,所涉及的票据也多种多样,既有行政单位收费票据、事业单位票据,又有企业往来的常规性发票,还有个人的收款收据等等,在各种票据取得过程中往往会因涉及到不合规票据、甚至虚假票据而造成不能作为扣除项目抵扣的现象,费用扣除票据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三)开发项目收入确认违规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收入确认是企业所得税清算的基础。我国企业所得税清算相关制度规定,开发项目的收入是指因开发项目取得的所有经济利益,包括货币性收入、以物易物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变价折款等其他收入形式。然而,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出于偷逃税款或政策把握不明等原因,对开发项目的收入确认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规现象。例如,将房地产开发的销售收入长期挂在个人往来账面上,不进行收入的确认;混淆不征税收入与征税收入界限,肆意扩大不征税收入范围;视同销售的房地产项目不计算收入等等。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收入确认违规是企业所得税清算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也是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需要重点审查的领域之一。

(四)开发项目成本扣除随意性大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成本费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成本、开发费用以及加计扣除等项目。由于扣除项目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房地产企业在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时往往通过随意调整扣除项目金额和范围,逃避企业所得税的缴纳。例如,虚构开支扩大建筑安装工程成本;与承包商恶意串通虚增建安成本逃避税收并私建小金库;任意提高加计扣除项目的基数;利用开发费用中关于三项费用的相关规定变相操作,调增可扣除的银行借款利息以及另外两项费用。开发项目在成本扣除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清算对策分析

(一)明确企业所得税开发项目

做好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企业所得税的清算,明确企业所得税清缴单元的开发项目是基础工作。具体而言,首先以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依据,逐个进行清算;其次,如果该房地产开发项目属于分期开发分期验收的情况,则以每一期开发验收项目作为清算单元;如果开发对象属于捆绑式开发,既基于某种原因将几个项目结合在一起进行开发,则依据国家相关的文件将捆绑式开发项目结合为一个清算单位。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清算单位,还应注意把握清算时间,不仅仅将实现销售的开发项目纳入清算的范围,还应包括虽然形式上没有完成销售、但实质上已经符合清算条件的开发项目,如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的尚未销售的开发项目。

(二)严格审核清算项目票据的合规性

原始票据是企业所得税清算项目费用扣除的唯一凭据,必须严格审核原始票据的合规性。具体而言,对于为开发项目提供服务的对方单位是营利性企业单位而言,例如,为开发工程提供建筑材料或设备、提供建筑劳务、负责建筑材料或设备的运输,以及提供测绘设计及监理等对象,应取得经税务系统及财政系统共同监制的正规发票,且发票开具的时间、内容、金额、对象与实际业务相符时才能计入开发成本予以扣除;如果往来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或相关事业管理机构,如项目建设所在地规划部门的行政收费,应取得省级财政部门监制的行政事业性专用收费票据才能予以确认;对于往来对象是个人的情况,如向个人支付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拆迁补偿费,由于个人无法出具正规的财政发票,可由个人出具经本人签字确认的收据,并辅之以双方签订的拆迁补偿合同共同作为原始凭证,方予以认可。

(三)运用资料测算法,解决隐瞒收入问题

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企业所得税清算中最重要的收入确认问题,应将重点放在隐瞒收入的审查上,尤其是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以及收入水平或利润水平与市场同期同地段同规格房地产开发差距较大的项目,应引起清算人员足够的注意力,防止隐瞒收入、偷逃税款。在具体审查上,除了运用基础的账簿审查法,核对开发项目报表数据、账簿数据、凭证数据,审查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分析开发项目收入、成本、利润、税额、往来款项等重点项目的合理性,还应采取分析推算法,从另外角度对开发项目的收入进行分析测算,防止收入的隐匿。可通过审查开发项目销售明细账,分析销售价格是否与市场平均价格相差悬殊以推断是否存在调整价格隐匿收入的现象;通过房管部门登记的开发项目验收面积与市场价格测算开发项目收入的整体水平,分析是否有隐瞒已完成销售尚未进行企业所得税清算的项目等等。

(四)运用分析性复核,审查扣除项目合理性

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扣除项目多、扣除内容繁杂、扣除凭证杂乱,致使很多房地产企业通过调整扣除项目金额来实现减少增值额,偷逃企业所得税税款的目的。对于企业所得税清算过程中关于扣除项目的审查,一是要认真审核扣除项目的原始凭证,尤其是大额扣除项目的原始凭证,将违规凭证予以剔除不得抵扣;二是要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法,测算扣除项目的合理性,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性复核,测算同类开发项目开发费用的合理性区间,抑制扣除项目金额和范围的人为增加。

四、结语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企业所得税清算情况复杂、过程繁琐,需要针对包括收入确认、成本计算、加计扣除、增值额确认、税率选用在内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准确计算增值额及企业所得税税额,维护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和国家税收的征缴。

参考文献

[1]刘祥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征缴实务问题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5).

[2]张玉强.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3(12).

[3]王天林.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3(7).

[4]方霖.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所得税清算案例分析[J].中国会计师,2014(2).

篇5:所得税清算申请表

2011年3月,某地国税局在为某外资企业办理注销清算时发现,该企业在注销清算返还境外投资方资本金时,未按照有关规定对应当征税的2008年以后的税后分配利润及资本金汇兑收益,主动履行代扣代缴所得税义务。与此同时,曲阜、邹城、高新区国税局也在同一时间向市局反映所分管企业发现类似问题,在市、县两级税务机关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深入了解、协调配合、同一调度,最终使企业补缴非居民企业所得税1139万元,为全面提高我市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信息

1、泗水某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外商独资企业,投资方为英属维尔京群岛EIIatan InternationaI Limited,注册资本2980万美元,资金与2007年12月18日到位。经营范围为绿色农产品种植及提供相关旅游观光服务。2009年实现利润5690000.29 元,缴纳企业所得税1422500.07元,税后净利润4267500.22元。2010年1-9月实现利润2711034.14 元,缴纳企业所得税677758.54元。税后净利润2033275.6元。清算前资产总额223350572.27元,清算后资产总额223596341.10元。

2、曲阜某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3日,投资方为英属维尔京群岛Ellatan International Limited,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2980万美元,2007年12月25日到位。2010年共缴纳企业所得税660312.19元。该公司2010年9月2日决议清算,至2011年1月17日清算完毕。清算后资产总额220026475.23元,负债300000元,资产净额219726475.23元(其中含未分配利润及盈余公积1408695.23元)。

3、邹城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投资方为英属维尔京群岛Ellatan International Limited,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2980万美元,2009年缴纳企业所得税2903949.06元,税后净利润8711847.18元。2010年1-3季度缴纳企业所得税1756586.22元,税后净利润5769477.97元。均未分配并缴纳预提所得税。

4、高新区某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投资方为英属维尔京群岛Ellatan International Limited,外资独资企业,注册资本2980万美元

二、具体案情

经调查发现,以上四户企业虽然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经营地址不同,但均是由同一投资方即英属维尔京群岛Ellatan International Limited投资设立的企业,注册资本相同。企业清算前2009和2010均实现收入,但未缴纳预提所得税。另外,由于投资方初始投资计价为美元,由于近几年来美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造成投资方事实上的美元收益,其收益源于在华投资行为,我们认为应视为来源于我国的收益,征收非居民企业所得税。

三、办案过程

(一)多管齐下,详细调查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于2011年3月分别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税务证明》。接到企业申请后,国际税务管理人员按照规定对企业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审核,经查询综合征管软件CTAIS2.0发现,企业2009和2010存在盈利但并没有代扣代缴预提企业所得税税款,立即暂停《税务证明》开具,联系税务管理分局深入企业,详细调查,并走访相关金融机构,全方位获得有关证据资料。

(二)集中座谈,统一调度

针对此项业务的特殊性,在全面摸清企业基本情况,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情况下,市局立即召集县区局有关人员进行专题座谈,了解具体情况,对涉及政策问题认真探讨,就企业拟汇出资金是否折算美元计算溢价缴纳预提所得税寻求政策支持,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省局汇报,为下一步税款的足额及时入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优化服务,耐心辅导

经过充分调查了解和分析,主管税务人员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了多次约谈,耐心讲解非居民所得税政策,使企业财务人员明确了自己代扣代缴所得税义务,并最终接受了税务机关的处理结果。

四、案件处理结果及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者低于投资成本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者损失”的规定,企业共缴纳税款1139万元。

五、案情启示:

1、加强学习,拓宽视野,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税务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税务管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做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的基础。

2、积极宣传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扣缴义务人的扣缴意识,辅导纳税人依法正确履行代扣代缴义务,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篇6:所得税清算申请表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按税收规定进行清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居民企业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申报。

二、填报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计算填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一)表头项目

1.“清算期间”:填报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终止次日至办理完毕清算事务之日止的期间。2.“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所载纳税人的全称。3.“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统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

(二)行次说明

1.第1行“资产处置损益”:填报纳税人全部资产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扣除其计税基础后确认的资产处置所得或损失金额。本行通过附表一《资产处置损益明细表》计算填报。

2.第2行“负债清偿损益”:填报纳税人全部负债按计税基础减除其清偿金额后确认的负债清偿所得或损失金额。本行通过附表二《负债清偿损益明细表》计算填报。

3.第3行“清算费用”: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发生的与清算业务有关的费用支出,包括清算组组成人员的报酬,清算财产的管理、变卖及分配所需的评估费、咨询费等费用,清算过程中支付的诉讼费用、仲裁费用及公告费用,以及为维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支付的其他费用。

4.第4行“清算税金及附加”: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5.第5行“其他所得或支出”: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其他所得或发生的其他支出。其中,其他支出以“-”号(负数)填列。

6.第6行“清算所得”:填报纳税人全部资产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其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

7.第7行“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按税收规定免税收入。8.第8行“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按税收规定不征税收入。9.第9行“其他免税所得”: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取得的按税收规定免税的所得。10.第10行“弥补以前亏损”: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可在税前弥补的以前纳税 尚未弥补的亏损额。

11.第11行“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6-7-8-9-10行。本行按照上述顺序计算结果为负数,本行金额填零。

12.第12行“税率”:填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25%。13.第13行“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1×12行。

14.第14行“减(免)企业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准予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15.第15行“境外应补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在清算期间发生的境外所得应在境内补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16.第16行“境内外实际应纳所得税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3-14+15行。

17.第17行“以前纳税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因以前纳税损益调整、汇算清缴多缴、欠税等在清算期间应补(退)企业所得税额。其中,应退企业所得税额以“-”号(负数)填列。

18.第18行“实际应补(退)所得税额”:金额=本表第16+17行。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1.第1行=附表一第32行“资产处置损益(4)”列的总计数。2.第2行=附表二第23行“负债清偿损益(4)”列的总计数。3.第6行=本表第1+2-3-4+5行。4.第11行=本表第6-7-8-9-10行。5.第13行=本表第11×12行。6.第16行=本表第13-14+15行。7.第18行=本表第16+17行。

附表一《资产处置损益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按税收规定进行清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居民企业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申报。

二、填报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计算填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标有*行次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填报;标有#行次由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填报;其他行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均填报。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外的纳税人,按照本表的行次内容根据其资产情况分析填报。

2.“账面价值(1)”列: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确定的清算开始日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的金额。

3.“计税基础(2)”列: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确定的清算开始日的各项资产计税基础的金额,即取得资产时确定的计税基础减除在清算开始日以前纳税内按照税收规定已在税前扣除折旧、摊销、准备金等的余额。

4.“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3)”列: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各项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的金额。

5.“资产处置损益(4)”列:填报纳税人各项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其计税基础的余额。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1.“资产处置损益(4)”列=本表“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3)”列-“计税基础(2)”列

2.第32行“账面价值(1)”列总计=本表“账面价值(1)”列第1+„+31行总计。3.第32行“计税基础(2)”列总计=本表“计税基础(2)”列第1+„+31行总计。4.第32 行“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3)”列总计=本表“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3)”列第1+„+31行总计。

5.第32行“资产处置损益(4)”列总计=本表第32行“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3)” 列总计-本表第32行“计税基础(2)”列总计=本表“资产处置损益(4)”列第1+„+31行总计。

6.第32行“资产处置损益(4)”列总计=主表第1行。

附表二《负债清偿损益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按税收规定进行清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居民企业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申报。

二、填报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计算填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标有*行次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填报;标有#行次由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填报;其他行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均填报。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外的纳税人,按照本表的行次内容根据其负债情况分析填报。

2.“账面价值(1)”列: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确定的清算开始日的各项负债账面价值的金额。

3.“计税基础(2)”列: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确定的清算开始日的各项负债计税基础的金额,即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收规定予以扣除金额的余额。

4.“清偿金额(3)”列: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各项负债的清偿金额。

5.“负债清偿损益(4)”列:填报纳税人各项负债计税基础减除其清偿金额的余额。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1.“负债清偿损益(4)”列=本表“计税基础(2)”列-“清偿金额(3)”列 2.第23行“账面价值(1)”列总计=本表“账面价值(1)”列第1+„+22行总计。3.第23行“计税基础(2)”列总计=本表“计税基础(2)”列第1+„+22行总计。4.第23行“清偿金额(3)”列总计=本表“清偿金额(3)”列第1+„+22行总计。5.第23行“负债清偿损益(4)”列总计=本表第23行“计税基础(2)”列总计-本表第23行“清偿金额(3)”列总计=本表“负债清偿损益(4)”列第1+„+22行总计。

6.第23行“负债清偿损益”列总计=主表第2行。

附表三《剩余财产计算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按税收规定进行清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居民企业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申报。

二、填报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计算填报。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1行“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填报纳税人全部资产的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金额。

2.第2行“清算费用”: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发生的与清算业务有关的费用支出,包括清算组组成人员的报酬,清算财产的管理、变卖及分配所需的评估费、咨询费等费用,清算过程中支付的诉讼费用、仲裁费用及公告费用,以及为维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支付的其他费用。

3.第3行“职工工资”: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偿还的职工工资。

4.第4行“社会保险费用”: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偿还欠缴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用。5.第5行“法定补偿金”: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的法定补偿金。6.第6行“清算税金及附加”: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

7.第7行“清算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应缴的清算企业所得税金额。8.第8行“以前欠税额”:填报纳税人以前欠缴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9.第9行“其他债务”:填报纳税人清算过程中偿还的其他债务。

10.第10行“剩余财产”:填报纳税人全部资产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法定补偿金、清算税费、清算所得税额、以前欠税和企业其他债务后的余额。

11.第11行“其中:累计盈余公积”:填报纳税人截止开始分配剩余财产时累计从净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额。

12.第12行“其中:累计未分配利润”:填报纳税人截止开始分配剩余财产时累计的未分配利润金额。13.第13-17行“股东名称”列:填报清算企业的各股东名称。

14.第13-17行“持有清算企业权益性投资比例”列:填报清算企业的各股东持有清算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比例。

15.第13-17行“投资额”列:填报清算企业各股东向清算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总额。16.第13-17行“分配的财产金额”列:填报清算企业的各股东从清算企业剩余财产中按照其持有的清算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比例分得的财产金额。

17.第13-17行“其中确认为股息金额”列:填报清算企业的各股东从清算企业剩余财产分得财产中,相当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照其持有清算企业权益性投资比例计算确认的部分。清算企业的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股东不填此列。

四、表内及表间关系

篇7:企业所得税注销清算实例解说

一是经营期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及申报。股东同意企业提前解散的股东会决议签署日期是2009年9月30日,并在当日成立清算组,则2009年1月1日~2009年9月30日为经营期未满12个月的一个纳税。按规定进行经营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2009年1~9月企业会计利润总额为21.85万元(假设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企业所得税率为25%),企业应按规定进行该经营期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并缴纳企业所得税5.46万元。

二是清算期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及申报。2009年9月30日为清算期开始之日,2009年12月20日申请税务注销,即清算期为2009年9月30日一2009年12月20日,截止日期为12月20日。

(1)资产可收回金额(或称可变现金额)为582.05元。(2)资产计税基础为590.62万元(假设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一致)。则资产处臵损益= 582.05-590.62=-8.56(元)。

(3)债务偿还金额为19.09万元;假设负债计税基础与负债账面价值一致,则:处理债务损益=40.28-19.08=21.20万元

(4)清算费用合计5万元,清算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为1.7万元。其他所得或支出付略不计。

(5)清算所得= 资产处臵损益-清算费用-相关税费+(或者-)处理债务损益 =-8.56-5-1.7+21.20=5.93万元

因此,需要缴纳清算企业所得税=5.934×25%=1.48万元

三是股东取得剩余资产的涉税事宜。企业全部资产的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去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结清清算所得税、以前欠税等税款,清偿企业债务.按规定计算可以向所有者分配的剩余资产。假设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为20万元,以前欠税5.46万元

剩余资产=资产可收回金额一清算费用一职工工资等相关税费一清算所得税一以前欠税-债务偿还金额

=582.05-5-20-1.7-1.48-5.46-19.08=529.32万元

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即股息所得)=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清算所得-清算企业所得税)=128.48+21.85+(5.93-1.48)=154.78万元

剩余资产减去股息所得后的余额=529.32-154.78=374.54万元

股东投资成本=3900000(元)

投资损失=剩余资产减去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股东投资成本=374.54-390=-15.46万元

从以上计算可知,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余额为154.78万元元,故股东应确认的股息所得为154.78万元;剩余资产减去股息所得后的余额小于股东投资成本,故该股东应确认投资转让损失15.46万元

[实例解说2]

清算所得案例分析

某企业成立于2002年,实收资本4000000元,截至2007年12月31日,企业账面未分配利润为1284798.38元。根据股东会决议,企业准备注销。2008年9月30日的资产负债情况如下:流动资产5679008.56元,非流动资产227155.98元,流动负债402849.64元,非流动负债为0,所有者权益5503314.90元(其中实收资本4000000元,本年利润218516.52元,未分配利润1284798.38元)。

1.经营期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及申报。

股东同意企业提前解散的股东会决议签署日期是2008年9月30日,并在当日成立清算组,则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30日为经营期未满12个月的一个纳税。按规定进行经营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2008年1月~9月企业会计利润总额为218516.52元(假设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企业应按规定进行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30日这一经营期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并缴纳企业所得税54629.13元。

2.清算期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及申报。

2008年10月1日为清算期开始之日,2008年12月20日申请税务注销,即清算期为2008年10月1日~2008年12月20日,截止日期为12月20日。

(1)资产可收回金额(或者称可变现金额)为5420518.09元;

(2)资产计税基础为5906164.54元(假设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一致);

(3)债务偿还金额为190858.66元;

假设负债计税基础与负债账面价值一致,则:

处理债务损益=402849.64-190858.66=211990.98(元);

(4)清算费用合计58000;

(5)假设没有发生相关税费,清算所得=5420518.09-5906164.54-58000.00+211990.98 =-331655.47(元);

由于清算所得为负数,故就清算期作为一个纳税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3.股东取得剩余资产的涉税事宜。

剩余资产=资产可收回金额-债务偿还金额-清算费用-相关税费

=5420518.09-190858.66-58000-0=5171659.43(元);

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即股息所得)=1284798.38+218516.52+0=1503314.90(元);

剩余资产减除股息所得后的余额=5171659.43-1503314.90=3668344.53(元);

股东投资成本为4000000元;

投资转让损失=4000000-3668344.53=331655.47(元)。

篇8:企业清算业务之所得税处理

一、需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清算情形

清算是指企业因某种原因终止时, 清理企业财产、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并分配剩余财产的行为。清算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分为解散清算、撤销清算和破产清算。解散清算是指企业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股东会 (股东大会) 的决议以及合并或者分立需要, 在企业解体时进行的清算;撤销清算是指由于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被依法撤销时进行的清算;破产清算是指企业被宣告破产后, 根据《破产法》的规定进行的清算。

财税[2009]60号文件第二条规定, 需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的情形有两种: (1) 按《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规定需要进行清算的企业; (2) 企业重组中需要按清算处理的企业。

第一种清算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企业解散。合资、合作、联营企业在经营期满后, 不再继续经营而解散;合作企业的一方或多方违反合同、章程而提前终止合作关系解散。 (2) 企业破产。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或者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 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 债权人或者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企业也可以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3) 其他原因导致的清算。企业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遭受损失, 无法经营下去, 应进行清算;企业因违法经营, 造成环境污染或危害社会公众利益, 被停业、撤销, 应当进行清算。

对于第二种清算,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的规定,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 企业由法人转变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法人组织, 或将登记注册地转移至境外 (包括港澳台地区) , 应进行企业所得税清算。 (2) 不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合并中, 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3) 不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分立中, 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 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二、清算期间的规定

企业只要进入清算, 持续经营的假设将不复存在。因此, 企业清算时应以清算期间作为独立纳税年度。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 企业应将整个清算期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年度计算清算所得。无论清算期间实际是长于12个月还是短于12个月都要视为一个纳税年度, 以该期间为基准计算确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如果在年度中间终止经营, 该年度终止经营前属于正常生产经营年度, 此后则属于清算年度。

三、企业清算所得的内容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 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去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这里, 清算所得要分为两个层面来考虑:

1. 公司层面。

企业应就其清算期间形成的清算所得按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在计算出清算所得应纳的所得税额后, 应当按照税法的规定, 以清算期间为一个纳税年度, 在办理工商注销登记之前, 向税务机关办理所得税申报。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 (1) 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 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2) 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 (3) 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 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 (4) 依法弥补亏损, 确定清算所得; (5) 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 (6) 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

2. 股东层面。

企业全部资产的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去清算费用, 以及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 结清清算所得税、以前年度欠税等税款, 清偿企业债务后的余额为可以向企业所有者分配的剩余财产。被清算企业的股东分得的剩余资产的金额, 其中相当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按该股东所占股份比例计算的部分, 应确认为股息所得, 这部分股息所得,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 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剩余资产减去股息所得后的余额, 超过或低于股东投资成本的部分, 应确认为股东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被清算企业的股东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资产应按可变现价值或实际交易价格确定计税基础。

四、企业清算所得的计算

按照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 清算所得的计算公式如下:

清算所得=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债务清偿损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其中, 债务清偿损益=债务的计税基础-债务的实际偿还金额。正数为收益, 负数为损失。公式中的相关税费为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 不包含企业以前年度欠税。

应纳清算所得税=企业清算所得×企业所得税税率

五、案例分析

注:公司当时根据售后服务的规定提取的售后服务费10万元, 在当时计入管理费用, 但税法规定必须在实际发生时扣除;预计负债中提取的售后服务费支付给第三方服务机构, 负责公司已销售产品的售后维修。

假如:企业在清算期内支付清算费用100万元, 支付职工安置费、法定补偿金150万元。清算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为20万元, 以前年度可以弥补的亏损为300万元, 计算清算所得税。

公司层面:清算所得=5 650-5 090-100-150-20+ (5 000-4 410) -300=580 (万元) ;清算所得税=580×25%=145 (万元) 。

上一篇:读巧媳妇搬石头有感300字下一篇:供方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