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环境绿化探讨

2024-05-09

新农村环境绿化探讨(精选8篇)

篇1:新农村环境绿化探讨

浮山县新农村建设绿化模式探讨

本文介绍了浮山县基本情况,提出了浮山县新农村绿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新农村绿化模式,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绿化美化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作 者:吴光学 作者单位:山西省浮山县林业局,山西,浮山,042600刊 名:山西林业英文刊名:FORESTRY OF SHANXI年,卷(期):“”(3)分类号:S731.7关键词:浮山县 新农村建设 绿化模式

篇2:新农村环境绿化探讨

向少华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县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在目前我县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国家将环境保护放在了战略高度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形势下,综合全面地治理我县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县的农村环境现状

我县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其主要特点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

(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比较突出的湖泊富营养化也与此有很大关系。主要有四个原因: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大规模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以及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和处臵,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在一些农业生产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地下水中硝氮含量中已经超过可饮用水的许可标准,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药残留、重金属超 1 标,已经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而且数量较多,普遍缺沼气池等标准化的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农民群众对此反应极为强烈。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无序化。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无法靠简单掩埋处理的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县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成分十分复杂,有塑料泡沫、塑料袋;有破石棉瓦、碎玻璃、烂酒瓶;还有工业垃圾甚至变质过期的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破坏土壤和自然景观,影响农业生产,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3)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由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乡镇企业污染在区域分布上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大的趋势,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增加得较快。但是污染控制却因乡镇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落后而跟不上发展速度。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同时由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污染问题旧帐未还,又欠新帐,使得农村工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长久以来,农村的生活污水一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期,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县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集镇转移。由于集镇居民的环境意识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环境意识没有跟上,加之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集镇环保硬件设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难以跟上,造成集镇生活污水污染不断加剧。

2(5)秸秆焚烧已成农村公害。每年的秋收季节,收获之后将秸秆随意放臵于田间地头或者村庄之间,待晒干后或作薪柴使用,或者干脆付之一炬。此种现象虽经政府主干部门努力制止,但仍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大气环境,不但增加了火灾存在的风险,而且造成了秸秆资源的严重浪费。每年各级政府都要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禁烧秸秆。

总之,目前我县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了农村群众的健康生活,需要下决心、花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造成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与我县的环保行政体制以及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各项政策以及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有很大的关系。

(1)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长期以来,我县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环保部门的行政及执法力量光是应付城市及各类大型的工业企业的污染问题就已经捉襟见肘,更何况农村污染。虽然现在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监管机构和人员不足,没有明确的职权和相应监测设备,基本没有履行环保职责。

(2)当前的法律法规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目前我县的环境政策规定大多数内容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对农村则关注很少。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规模普遍较小、分布较为分散的乡镇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 3 实现。这就造成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真空,给治理农村污染问题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3)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县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农村了。而且我县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

(4)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这是因为农民虽然也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但是这种意识是微弱的,模糊的,不系统的。由于农民数量众多,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笔者认为,要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创建美好生态家园,应着重从几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明,营造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逐步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村民、企业经营者和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畅通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中央、省、市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 4 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引导村民建设居民小区,逐步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以便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

强化源头管理,整治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坚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处理,从源头杜绝污染问题。对乡镇生活垃圾采取“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处理模式,提高垃圾收集覆盖率和集中处理率,对不具备条件的偏远乡镇生活垃圾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处理生活污水。扎实开展城乡综合环境治理,以生态创建为载体,有效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引进先进理念,科学发展畜禽养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集中建设集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养殖场,提高畜禽养殖规模,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废物综合利用双赢的目标。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化、生态化、无害化。对规模小的养殖场,可采用沼气转化的方式处理污水和畜禽粪便,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可走干湿分离的路子,把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化治理后还田,把污染源变成肥料,同时继续推行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的方法,切实改善土壤环境。划定禁养区和非禁养区,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型养殖场,走农业加工业、种植加养殖的循环经济之路。

提倡标本兼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强化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严密监控,对新建企业实行严格的环评审批。整治农村河沟池塘污染,保护村庄现有水源,发挥河沟池塘的自然环境净化能力。

强化监督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把环境保护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等的环境监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立项建设。坚持“执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篇3: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成本核算探讨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农民的居住环境有所改观, 但农村环境形势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与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相比, 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 乡镇、村办工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表现尤为突出, 有些村庄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和农田灌溉, 严重威胁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

(二) 农业生产中尿素和碳氨过量使用

水体氮含量增加, 富营养化严重, 土地对化肥的依赖越来越大, 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也对植物、土壤的残留影响很大, 尤其是剧毒农药和生产激素不但破坏了农产品品质, 使农产品残留问题突出, 而且在大气、土壤、水体间残留短期内难以消减。同时, 畜牧业发展迅速, 部分农村分散式养殖转变为集中式养殖, 由此也带来了畜禽粪便物污染问题。此外, 水产养殖投放饵料、鱼类粪便等也对池塘、河渠等水体产生一定污染。

(三) 日常生活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村寨建设无规划, 村寨中无公厕、道路缺少硬化、畜禽散养、农家肥和废弃物乱堆乱放、人畜居住混杂、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依然普遍。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生活用品在农村已经十分普遍, 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迅速增加, 由于利用率极低, 除城镇设有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简单填埋处理外, 很多村庄的垃圾随意堆放公路旁、沟渠边、房前屋后。垃圾长期露天堆放既影响村容村貌, 也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以及垃圾在腐败过程中会通过渗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四) 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

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 能源利用主要依靠薪材和煤炭, 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这样既浪费木材, 破坏植被, 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同时, 随意焚烧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现象屡禁不止, “村村点火, 处处冒烟”, 很好的农作物资源就这样付之一炬, 丝毫没有利用, 相反却污染环境, 造成事故。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 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 努力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 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境成本核算, 使新农村建设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成本的含义

按照“环境责任原则”, 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害, 需要以污染后的某种支出作为赔付和补偿;另外, 按照“预防为主原则”, 人们也应采取积极措施, 在污染发生之前或之中进行主动的治理。无论如何, 从事与环境有关的活动, 势必引起某种支出的发生, 即形成环境成本。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耗费, 包括人造资产的耗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等环境资源的耗费、劳动力的耗费等等。因此成本应由物质成本、劳动成本、环境成本三部分组成。但是, 现行的成本计算只包括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 不包括环境成本, 使计算的成本不真实, 成本核算也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 进而形成国内生产总值虚增。

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时加以确认。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 其关键在于, 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期间确认, 是资本化还是计入损益。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以下方式流入并与经济利益有关, 则应当将其资本化:提高其他资产的能力, 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此外, 对于安全或环境因素发生的固定成本以及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 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 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 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

三、农村环境成本的分类

农村环境成本按与农村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

(一) 农村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该费用是农村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自然资源储量的货币表现。在开采农村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 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 其中一些形成资源产品的实体, 一些有助于资源产品的生产。如农村矿产资源、植被、水等数量减少均属于农村自然资源耗减, 其减少的价值就是农村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二) 维持农村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

该费用是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农村物质基础而发生的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物质基础存量, 需要采取措施, 提高农村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寻找替代品、需要对农村矿产品进行深加工等等, 这些措施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维持农村自然资源基本存量的费用。

(三) 农村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该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所发生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农村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按照支出的用途分类, 又分为维护农村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预防农村污染支出、治理农村生态资源支出、农村生态资源破坏损失等等。维护农村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是指生态资源并未受到危害, 为了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保护既定质量, 进行必要维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预防污染支出是指农村生态资源尚未受到危害, 但已经预料到污染有可能发生, 为避免其发生进行预防活动而发生的支出;治理农村生态资源支出是指破坏农村生态资源的事件已经发生, 要减除已发生的危害, 治理活动中发生的支出。人为破坏农村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失是指损失已经造成, 难以在短期内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治理、弥补和恢复, 损失本身虽然不是人们的直接支出, 但是损失意味着农村资源的耗损、财富的减少。为了尽量减少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对农村环境良性循环的影响, 需要采取措施, 为此所发生的支出构成了农村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四) 农村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该费用反映在农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 不反映在农村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生态资源降级的损失, 其价值表现为农村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四、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成本核算探讨

(一) 农村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

对农村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计量的前提是对农村环境资产进行计价。资源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农村自然资源, 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改变其实物形态, 它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具有存量的性质。将农村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 可认为是对农村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 而将农村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 可认为是对农村环境资产流量的核算。流量的核算总是要受到存量计价的影响, 而流量的计价又影响到存量的现存价值。

既然农村自然资源具有存量的性质, 可以按照存量的方法进行农村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 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其耗减费用就相当于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 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 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 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农村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农村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农村环境资产总量, 应设置“农村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 反映耗用农村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该账户为“农村环境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 通过其抵减可以反映该会计主体拥有的农村环境资产净值。

(二) 维持农村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核算

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发生一般表现为人类劳动的耗费, 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 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即以包含劳动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作为计量属性, 对资产进行计价。维持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 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

1. 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 如农村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

这类费用发生的结果形成人造农村自然资源, 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农村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农村人造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 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 一般情况下不能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 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 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集发生的费用, 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 再转为农村环境资产。

2. 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农村环境资产, 只是有助于农村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

如农村为森林喷洒杀虫药以延长森林提供效用的能力, 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的费用。对于这类费用可以参照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即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农村环境资产的价值或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能够增加农村自然资源的未来效用, 则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 或金额较小时, 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费用的发生有助于农村环境资产发挥效用, 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 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进设备所支出的费用等, 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 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三) 农村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的核算

农村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具有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两种类型。当支出与农村生态环境资产相关时, 属资本性支出, 应作资本化处理, 计入农村生态环境资产的价值, 其会计处理相当于维持农村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处理;当支出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设备相关时, 如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也应资本化, 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 其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当支出与资产无关时, 则属于收益性支出, 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是农村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产生的效用是长远的, 受益范围是广泛的, 而支出往往是近期的, 个别发生的, 因此按照会计惯例:如果某项支出与未来收入没有密切联系, 或者无法进行合理和系统的摊销时, 或者能够产生未来效用, 但未来的农村环境效用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保护费用与未来效用之间没有计量上的联系, 都只能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关于农村环境成本的追踪在农村环境成本核算中, 如何针对不同的农村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农村环境成本, 即针对不同的农村环境成本核算对象, 对已发生的 (会计) 农村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 并加以分配归集, 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 也是农村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例如, 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 但不很确切, 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 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 很难区别。特别在农村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 怎样处理, 直接关系到相关单位的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解决这些问题, 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 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 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这样, 才能对农村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会计控制。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已成必然趋势。农村环境成本的核算, 可采用以物质、农村能源消耗型和费用效益型两类中的一种进行, 并对外揭示农村环境成本的报告信息。以此为前提, 将有关数据应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管理分析、决策、控制等, 这可大大降低环境负荷, 提高环保效益。当然, 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但只要沿着这一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 农村环境成本制度的建立和应用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环境成本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苏杨.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污染治理 (N) .中国环境报, 2006-4-14 (3) .

篇4:新农村环境绿化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 中学信息技术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1-02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技能,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信息技术强有力的影响,从而正确地使用信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将来的信息化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会给农村的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机遇,然而,对于农村这样的地域而言,在其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学校设施水平低下等等不良因素的制约下,对其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很大的限制,这也是新课改给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挑战。对此,亟需探索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变化

1.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

新课程改革之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内容更加地琐碎、细小、全面,这是因为其所针对的学生是没有任何信息知识基础的;而在新课改之后,其课程设置的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2.教学内容不同

新课改之前,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如word、excel等,其他一些更深刻地内容几乎是涉及不到的。而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是分模块进行的,其中既包括必修,也包括选修。在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快速地调动起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然后通过新内容的学习,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不仅了解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应用,从而增强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自己。

3.教学目标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较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也更加变得更加完善和全面。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价值观,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的重点。知识即有关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其特点;技能即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软件、利用信息基础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观即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基本信息素养等。其中情感价值观是新课程与之前课程之间的本质区别。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基础方面

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城市相比相差一大截,其中一方面的体现就是重视程度上。农村长期以来,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十分不重视的,即使也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任教老师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学生几乎是零基础。

2.学生态度方面

在计算机巨大的便利优势以及强大的吸引力之下,接触计算机的人数越来越多,当然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当中。农村地区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小,计算机在其中的普及和应用相对来说也比较晚,中小学生无论在平时地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也都很少接触计算机,因而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对他们来说是不大的,因而是否学习信息技术也是无关紧要的,即使关注计算机,也只是局限在无关的信息和新闻上,并不会真正触及深刻的内容。

三、新课改环境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之后,农村的信息化普及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要想实现其信息技术教学的重大发展,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提高和增强,首先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也需要进行改变,从而在此基础上来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和完善,最终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跨越式发展。由于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更新的速度十分之快,涉及的内容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必须要进行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转变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指引者,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此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提升的根本和关键所在,那如何探索出有效的教学途径呢?当然,重点还是需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

首先,可以采用互帮结对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法。根据兴趣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从中选出组长作为学习的指导,当然前提是要教师先对组长进行培训,在让组长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再去教会其他组员。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时间,而且强化了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而起到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其次,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师展示,学生边学边练的方法。当然,这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适用较难的教学内容,教师单纯地示范,学生是无法立刻消化掌握的。

3.优化课堂训练

首先,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内容的导向,在找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课堂的训练目标。学生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情况下,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效果会更加明显。其次,训练重复化。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本身难度较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想达到操作娴熟的地步,只有经过连续而重复地训练,从而不断地加深印象,不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信息技术这样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鼓励学生们发挥自主学习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了新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必须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导,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教学经验的总结,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道路,从而实现其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文娣.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赤子(中旬),2013(07).

篇5:新农村绿化建设

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村内外的公共活动场所、村内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村庄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绿化投入低;农民在房前屋后绿化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庭院内常常是简单地硬化,一些主要道路甚至没有绿化,乡村缺少了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

在改善生态、美化乡村家园的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的经济效益,让绿化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村镇的自然条件,努力把绿化与农村经济相结合。

篇6:新农村环境绿化探讨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我认为应当通过“强化一种责任,完善二套制度,建立三支队伍,打造四张网络”的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强化一种责任,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是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成效,要紧紧围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和创建“洁净家园”的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二、完善二套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完善动态保洁机制。建立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农户负责本户房前屋后的环境保洁,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放入指定垃圾桶。村保洁员承担本村范围内农户、厂企的环卫保洁工作,并将垃圾收集到中转站。镇环卫保洁公司负责将各村中转站内的垃圾运送到填埋场,做到日产日清。

2、完善卫生检查考核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类考核、公开监督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古劳镇环境卫生工作考核办法》,每月对各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按照得分高低,评出月先进、进步奖若干名,给予一定奖励,并发给流动红旗。累计获得月先进6次及以上的村再另外奖励,对完成镇 1 级、市级、省级创建卫生村或文明村的给予专项奖励。镇考核组每月根据检查情况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录像曝光,对工作不到位的村(居)、自然村进行通报批评,并勒令整改。

三、建立三支队伍,强化工作力量

1、建立镇、村委、自然村三级联动检查考核队伍。镇、村委会、自然村分别成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督促、扶持各村委、自然村整治环境卫生。

2、建立村级保洁员队伍。要求各村委会各自然村按照每100户的标准配备一名保洁员,为每一位保洁员配备手推式垃圾车、扫帚、垃圾铲、锄头等劳动工具,负责村中环境卫生保洁。对于上升、新星、双桥等水区的村委会要落实河涌保洁员、配备必要的船只,负责河涌保洁。

3、建立镇卫生协管员队伍和村环境卫生宣传稽查队。镇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公开招聘8至10名镇卫生协管员,负责巡查、监督农村、社区主要街道、村道、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同时,各村还应建立一支以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为主的环境卫生宣传稽查队。宣传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督察卫生保洁的落实情况。

四、打造四张网络,推进环境卫生整治

1、打造路网。近年来,我镇加大资金投入,对村道、工业园区、古劳墟道路进行硬底化建设或改造,并对镇域内主要镇村道路进行绿化美化。通过路网建设,不但改善了交通条件,2 更大大减轻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压力。

2、打造水网。古劳是著名的水乡,水面面积达3万亩,水产养殖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近年来由于部分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将大量的猪粪、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中,致使水质越来越差;同时由于工业的日益发展,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水乡环境。为及时挽救古劳水乡这块原生态水乡环境,本人建议:一是积极配合做好沙坪河流域整治,抓紧西江引水工程建设和加大力度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改善我镇水乡环境。二是继续深化“洁净家园”活动,拆除村内、塘基、河涌边的猪舍,建立禽畜圈养区,实现人畜分离、畜牧与水产养殖分离;在塘基、河涌边改种经济作物,如桑树、甘蔗、花卉、树苗等,恢复桑基鱼塘景观。三是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逐步完成鱼塘、河涌清淤低改工作,从根源上改善水质。四是加强企业生产的环评监控和规范水边食肆的经营,禁止其废气、废水、废渣对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

3、打造保洁网。为确保保洁员队伍的稳定和保洁工作的正常开展,各村委会要在镇财政对每名保洁员每月补200元的基础上,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落实保洁人员经费(如古劳村委会采取常住人口每人每年收取10元,外来人员每人每年收取24元,雅图仕公司每年赞助8万元以及村委会补贴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从而有力地确保了保洁员制度的落实。)

4、打造宣传网。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离不开广 3 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群众是这项工作的主体。因此一是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利用村干部工作会议、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强调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这项工作为每位群众带来的好处。二是通过镇电视广播站利用黄金时段插播环境卫生整治标语。三是广泛印发《古劳镇环境卫生整治倡议书》,发到每个农户家中,做到家喻户晓。四是在各村村口、路旁等显眼的地方设立生态宣传牌,做到“抬头不见,低头见”,使卫生观念深入脑海。五是定期组织镇机关干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义务进村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为村民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总而言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古劳镇的农村卫生环境情况会越来越好。

篇7:新农村环境卫生标语

2. 美化市容讲究卫生绿化名城保护环境。

3. 有了您的真心呵护,丹阳才会更加美丽。

4. 社会动员,全民参与,除害防病,广泛开展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月活动。

5. 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丹阳。

6. 摈弃陋习,崇尚文明。

7. 让人人享受农村环境卫生服务的阳光。

8. 宣传预防保健医疗是我们的职守。

9.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服务网络,有效防治传染病。

10. 用心服务,有爱相助,农村环境卫生铸就健康路。

11. 关爱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

12. 卫生服务无限情,社区居民乐融融。

13. 关爱无处不在,健康实实在在。

14. 加强和改善农村农村环境卫生,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15. 树农村环境卫生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的服务理念。

16. 重视预防: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17. 敬业诚信关爱助人是我们的理念

18. 社区和百姓两相连,卫生与健康一线牵。

19. 卫生为健康护航,服务携社区腾飞。

篇8:淮北市新农村村庄绿化模式探讨

1 绿化要求

淮北市村庄绿化大都是以农民个人意愿自行栽植各类树木,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整个村庄绿化、美化效果差。在实施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时, 淮北市提出以下要求。

(1) 村庄绿化要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 与农田林网建设相衔接, 与平原商品林基地建设相结合, 充分发挥其在农田防护林体系和平原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

(2) 结合村庄环境改造, 积极开展庭院绿化、水域绿化、公共绿地绿化以及道路绿化, 适当增加常绿和观赏树种的比例, 提高绿化、美化效果。

(3) 利用“四旁”隙地, 发展村片林和环村林带,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速生树种或经果树种, 兼顾经济效益。

2 主要绿化模式

根据淮北市新农村建设绿化示范村的标准要求, 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不同绿化模式。

2.1 农田林网绿化

农田林网绿化应以自然走向的路、河、沟渠两侧绿化为骨架, 设计网格面积10.0~13.3hm2, 道路两侧林带2行或2行以上, 并采用“品”字形布置。树种选择树体高大、树干通直、分枝少、适应性强、经济速生为主要特点的杨树或楸树。

2.2 道路绿化

(1) 一板一带型。该类型是最基本的道路绿化模式 (适于村庄道路) , 设计在车道的2侧栽植2行行道树, 采用“品”字形布置, 尽量减少占用基本农田, 方便农业生产, 不宜太宽。选择速生经济用材树种杨树为宜。

(2) 二板三带型。在道路中间设计分车绿带 (适于乡镇或矿区较宽道路) , 两侧分别栽植2行行道树, 中间分车绿带栽植花灌类、球类等矮杆绿化植物。行道树种选择杨树、楸树、刺槐、国槐等易成活、耐瘠薄、抗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分车绿带树种选择小龙柏、黄杨、紫薇、连翘、海桐、洒金柏、黄杨等树种。

2.3 庭院绿化

庭院绿化的范围主要是房前屋后、宅旁、房顶, 根据庭院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 设计以下2种模式。

(1) 花卉型。此模式适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设计以盆栽花卉、露地花卉为主。花卉品种选择高、中、矮类搭配。可选花卉有菊花、凤仙花、鸡冠花、一串红、牵牛花、月季、百日草、海芋、吊兰、万寿菊、金盏菊、美人蕉、迎春花、蔷薇、紫竹、君子兰、茉莉、木香、迎春花、连翘、一叶兰、虞美人等品种。

(2) 经果型。设计在该庭院中栽植一些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经果树木, 此模式适于大多家庭, 也是发展庭院经济的一种途径。栽植适宜当地生长的、品质优良的树种, 选择葡萄、石榴、柿子、枣、无花果、樱桃、杏、桃等。

以上2种模式在实施中都需要对内、外墙体和房前、屋后进行绿化, 墙体可选爬墙虎、丝瓜等藤本植物, 房前、屋后选择杨树、刺槐等乡土树种, 以求达到立体化效果。

2.4 村片林和环村林带绿化

村片林和环村林带选择在村庄建成区外、大田地之内的50~100m范围内。根据各村自然和经济情况存在差距的实际, 坚持生态、经济并重的原则, 设计以下2种绿化模式。

(1) 生态型。设计村庄以营造防护林为主 (适于郊区村庄或工业生产的村庄) , 形成村外森林环抱、村内绿树成网、家家户户绿树掩映的格局,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生态意境。树种选择生长快、易成活、耐瘠薄、抗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为宜。主要选择杨树、楸树、泡桐、刺槐、臭椿等乔木树种, 同时拓展林下养殖、种植 (药、菌、草) 经济发展模式,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充分体现村庄特色。

(2) 经果型。依托平原村良好的光热条件和土地资源, 突出发展经果林产业, 设计在村片林和环村林带区内栽植各类果木树种, 发展经果林基地。并在适宜的林下发展养殖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充分体现村庄特色,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农家旅游活动, 增加旅游收入。主要选择石榴、苹果、梨、葡萄、杏、枣、桃等优良果树品种。

2.5 公共绿地绿化

村庄中公共绿地以为广大村民提供游憩场所为主要目的,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选择在行政村中心建成区内建一面积400~1 000m2的公共绿地, 设计成小型游园。根据行政村人口、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 可设计组景模式。

该模式采用草坪铺设, 中间设计有小路呈线状或块状隔开, 在合适的位置建假山、人工喷泉、雕塑、休憩长亭等景物设施及休息坐椅、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器材等娱乐设备。草可选择高羊茅、早熟禾、红花醡浆草等;乔木可选择适应性强的黄连木、棠梨、刺槐、国槐、椿树等乡土树种;灌木可选石榴、李子、柿子、紫薇、红叶李、连翘、迎春花、石楠、桂花等有花果或常绿树种等。

2.6 水域绿化

村庄水域主要包括水塘或塌陷复垦, 可设计以下绿化模式。

(1) 水域岸上绿化。结合道路硬化, 设置宽约3m的环水域绿化带, 并在合适的位置设置休憩椅、石凳和亭子, 树种配置应以乔灌为主, 乔灌草结合。乔木可选杨树、国槐、女贞等为绿化树种;灌木选择龙柏、连翘、紫荆、紫薇、红叶李等常绿或有花树种。

(2) 水中绿化。在水中种植莲藕、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水下放养鱼、虾、龟类, 在岸边合适的地方设置垂钓的场所;在水中合适的位置建造亭子、小桥组成景观, 开展农家生态旅游活动, 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3 绿化管理

3.1 绿化

绿化要求包括苗木选择、栽植时间、挖穴、栽植规范等。首先苗木的规格和标准要根据不同的绿化模式而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良种壮苗, 一般要求在2月底至4月初完成各种苗木的移栽。挖穴规格应根据不同的造林绿化苗木和立地条件而定, 一般采用1m×1m×1m、0.8m×0.8m×0.8m和0.6m×0.6m×0.6m等3种规格的标准要求, 以村为单位, 做到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统一放样。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栽植要求, 但是总体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清除穴内垃圾、泡穴;二是栽前对苗木进行分级, 剔除不合格苗木;三是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栽植;四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专业队栽植, 专人管护。

3.2 管理

“三分栽、七分管”, 管护是确保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措施。为提高新栽植苗木“两率”和提供苗木适宜生长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 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抚育管理。苗木定植后, 一是及时进行松土除草、浇水、覆盖地膜、施肥、培土、涂白及修剪等抚育措施, 遇到旱涝要做好抗旱排涝保苗工作;二是做好补植工作, 对病死株要及时清理、销毁和补植, 既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和生长, 又能保持林相整齐、和谐美观。

(2) 强化管护、明确责任、落实经费。为防止人为和牲畜破坏, 各村要成立专门管护队, 落实管护责任人, 制定管护公约, 明确管护责任, 同时镇级财政部门和村要及时落实好管护经费, 严格奖惩。

上一篇:美术鉴赏四下一篇:2010年乡村医生年工作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