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综合路径探讨

2023-01-25

第一篇:农村环境综合路径探讨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年初,XX市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主导思想,在《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的基础上,开展“学习VV,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活动。并明确了二十八项量化指标,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居住集中化、农民知识化、

保障社会化、民主法制化、环境生态化”为目标,以VV村等六个现代化建设示范村为榜样,规划到2010年,全市三分之二的村、镇达到示范村、示范镇的各项指标,在省内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一、XX新农村建设具备的基础与条件

从整体看,XX已经具备了新农村建设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一是全市经济稳步增长,总量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新口径)达到亿元,增长%,连续三年保持%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为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已达美元。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19.O%。在长三角16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列上海、南京、苏州之后,位居第四,且发展后劲看好。二是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现价)亿元。个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占全市镇总数的%。其中XX、XX、XX三个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全市财政收入超2亿元的镇有个,占镇总数的%;三是现代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农业总产值97亿元,土地亩均产出元,农业集中经营度已达43.0%。四是农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以村级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的“三大合作”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企业创新改革、资本经营,农村养老、低保、医疗改革等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农民已经从中得到明显的实惠。五是村级经济实力大增,农民收入提高快。2005年,全市村级共有集体总资产亿元,村均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纯资产亿元,村均万元;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亿元,村均亿元;在全市个行政村中,个村经济总量超亿元,占村总数的%;

其中个村经济总量超亿元,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占村级经济总量的%;村级可用总财力亿元,村均万元;可用财力万元以上的村有个,占村总数的%;其中村可用财力在200万元以上的村有个,占村数的30%,总额达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六是农村社会环境展现新貌。全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平方米,农村森林覆盖率20.3%,建成公路已有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受益率%。七是城市与企业吸纳人口与劳动力的能力十分强。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万人次,其中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万人,净增就业万人。全市已吸纳外来就业人口超过万人。此外,我市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文化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XX整体上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经济基础,农村也已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又有“八项重点工作"、“示范村建设”两个抓手,条件十分优越。

二、XX新农村建设可选择的路径与模式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农民自愿、坚持给农民带来实惠、坚持得到农民的拥护,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把“一减两增”即“减少农村劳动力,增加村级财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在观念和支农措施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财政支农投入。从过多的对农业基地、示范性经营性项目投入转变为注重对农村社会事业性投入,着重对农村教育、农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投入,着重对基础施设和服务机构的投入。即使对农业经营项目投入也要从无偿支持改为贴息贷款,并确保资金的回收和再利用。二是劳动力转移。要从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向更多的转移农村劳力转变。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就业素质,延长农民就业时间,吸引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以此减少农业和农村人口,增加务农劳力和经营者的耕地经营面积,提高纯农户农业收入。三是新农村建设推进。要从起初的政府推动向政策带动转变,以各项扶持政策激励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变成自己迫切的自觉行动,变成长期的奋斗目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行的XX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新农村建设也要始终坚持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典型导向、逐步推进”的路径。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村级经济是关键,富裕农民生活是目的,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

在发展经济的模式中,有五种成功的模式可借鉴。

1、综合发展型。VV市VV村依靠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再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周边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逐步整合兼并,带动农业、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从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的农村共同繁荣、和谐发展。

VV村通过长期发展工业企业,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超过亿元。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统一安排就业、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将周边16个村纳入VV共同发展。乡风文明、民主和谐的新的

村面积已达0平方公里,惠及万农民。

我市一批经济强村应以VV村为榜样,在较快发展自己的同时,带动周边村共同富裕,走综合发展型模式加快区域新农村建设步子。

2、工业带动型。即以发展工业经济为主线,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反哺农业,带动商贸业,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事业综合发展的模式。

2005年,VV市VV镇三房巷村实现销售138亿元、上交税收1.93亿元、实现利润5.52亿元。经过近两年6亿元左右的资金投入全面设备改造,正在向国际一流的短纤生产基地迈进。工业发展带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和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目前,村内建成了工业集中区、商贸文化区、农田保护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500元。村民都住上宽畅的住房,农民种田的水电费、机耕费、学生上学杂费、农民大病医疗统筹费、养老金都由村承担。连新并入的三个村的村民也与老村民一样同等享受。

发展工业是XX农村致富的法宝。村级经济的发展仍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弓I资招商上,放在扩大工业的基础上。经济繁荣仍要走“以工富村、以工富农、以工富民”的模式。

3、商贸带动型。即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宜兴市宜城镇巷头村利用地处城郊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陶瓷、夹板、墙地砖、家具、金属材料、化工、五金电器等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市场群,吸引了来自本市及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商户1000多个。2005年成交总额突破30亿元。市场发展又带动了二产发展,目前村内已有胶合板厂、厨具厂、线条厂以及冶金铸造等企业50多家,走上了工贸联动的发展之路。村级净资产已达到7000多万元,当年村、组两级村民人均分配3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0000元。

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支持的沿江、沿湖、沿铁路公路的村以这种模式开发发展新农村建设。

4、特色农业带动型。即在一个村或镇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独特的农产品或产业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镇)一品发展壮大来带动农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这种专业村(镇)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二是有相应的组织带动产业,拓展市场需求;三是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

VV市青阳镇邓阳村以蔬菜,惠山区阳山镇以水蜜桃分别在一个村(镇)或几个村(镇)范围内,依据区域的独特或优势,围绕一个或一种农产品,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村一品带动综合发展。其中邓阳村2005年,种植韭菜1200亩,西红柿890亩,芹菜300亩,还有其他蔬菜、水果等100亩,另有为调整蔬菜种植茬口而种植水稻500亩。邓阳人以“邓阳”为品牌,上市经“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25000吨,其中韭菜12000吨,西红柿8000吨,芹菜5000吨。全村619户、1681人种植蔬菜,分别占农户的78%,占人口总数的69%。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0200元。惠山区阳山镇发展以水蜜桃为中心的特色农业,带动周边农民种桃,桃区农户人均年收入也已超过9000元。

我市有相当批村以蔬菜、果品生产为主。但有自主品牌的不多,创出名牌的果蔬则更少。应把主创特色作为重点,把建立名牌为依托,把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整体发展,来带动新农村建设。

5、休闲产业带动型。即以优越的地理环境或人文历史,加上特有的农业产品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AI~,适当投入改造,就能吸弓l游客,通过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区镇军嶂村在镇统一规划与开发中,建立了龙寺生态园,以风景优美的山峰、池塘为景区,以龙寺佛教文化为纽带,以满山的杨梅、葡萄、醉李、水蜜桃等果树为依托,集游山、玩水、采撷的乐趣为一体,成为“全国旅游农业示范点”、“国家3A级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各项经济收入超100万元。村民全部成为园区员工,继续从事各项农副业工作和旅游服务工作,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村级年可有用财力也提升到102万元。

我市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太湖、长江等沿线和、众多的丘陵山地历来为国内外游人赏识。像镇村,竹林优美、山溪潺潺,既有“一线天”等胜景,又有青石板铺设可走马、可行轿的古官道。这类村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休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模式。

在居住条件和环境整治中,VV市新桥镇、镇花园村、VV镇东林村按镇村经济状况,量入为出,从长计议,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发展。

1、新桥模式:VV市镇2005年,实现销售亿元、利税总额亿元、财政收入亿元、人均GDP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依据强大的镇级经济实力,2004年就基本实现了农业、工业、居住“三集中"。一是全镇万亩农田规模经营的面积有万亩。二是建成了占地5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集中区内集聚了包括国内著名的、、等多家工业企业,占全镇工业企业数的85%以上,95%以上的工业产值来自于工业集中区。三是建成近万平方米农民居住集中区。到去年底,多户农户搬入新居,占全镇农户的%以上,到今年底可超过0%。镇居住集中的实行,一是归结于强大的镇级经济实力,新桥镇在企业转制时以现金收回集体资产8亿元,用于房屋周转资金;二是省特许“土地先占后补、房屋先建后拆、资金先亏后盈、机制先试后改"的优惠政策;三是实现“三集中”后,在高速公路边、经济发展地区全镇将节约亩土地可产生巨大的价值。村、村、村等经济发展的村也都以这种方式村民居住集中。

凡有经济实力的村镇都可以此为居住集中的发展模式。整体规划的集中居住区既改善了住房环境,生活、生态环境也相应改善。

2、花园模式:VV市镇村户、多人,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是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村。2005年,工业销售超亿元,村级可用财力万元。在村民居住区集中的改造中,抓住村庄部分住宅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的情况,重点在“拆违章、迁破房、清杂物、洁河道、添绿化、增设施、披新装”下功夫。今年5月以来,该村对3万多平方米的农居立面进行粉刷,同时,拆除违章建筑和柴庐,清理家前屋后的杂物,在荒地上见缝插绿,新建了3个植物造景的新景点。目前,中花园5条家河建起了驳岸和护栏,河道清淤也已完成。村里建起了垃圾箱,村民不再随意往河里倾倒垃圾了。新的污水管网也在铺设。现今的花园村荷花玉立亭亭,河水荡漾碧波,家前屋后果树果实累累。改造后的花园村以中花园为中心,建成与东西两花园居住区一体的村民集中居住区,真正要搬迁集中的农户仅户。花园村今明两年村容村貌整改万元左右。

我市多数村居住区整治和农户集中居住都能走花园村的模式。

3、东林模式:VV市VV镇东林村户、人,分成个自然村居住,尽管村级年可用财力万元左右,在老村整治中仍然量力而行,实行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清垃圾、清淤泥、清污水、清路障,从解决村民最迫切的环境着手,给村民营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章家桥村是东林村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居住多户农户。村里从整治脏乱着手,实行“五个统一”:一是规定农户家庭不再零星饲养家禽,统一拆除家前屋后鸡鸭棚;二是规定不准随意倾倒垃圾、粪便,实行集中统一处理;三是河道整治,统一清淤;四是农户住房外墙整修,统一粉刷;五是建立专门的环境维护队伍,统一管理。东林村仅化万元,就使路净、水清、居洁、住房外观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我市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只要很好的规划,精打细算,化钱不多,像东林村一样,也能使村貌换新颜。

三、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建立的体制与机制

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在按照《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深入开展“学习VV,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及抓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等一系列措施的同时,还须着力建设与推进相适应的机制与体制。

(一)着力构建和完善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要有强力的财力支撑,既有政府投入,又有社会投入,也包括农民自己的投入。一是建立可靠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比例、投入总额“两个高于"对“三农"的投入;二是建立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项扶持资金、专项投入规划、审批制度,以确保资金到位和投入效果;四是建立政府投入弓I导和带动农民自己投入的新机制。

(二)着力构建和完善扶持机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村。投入与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村。扶持强化支部核心班子,推动发展主导产业,寻求工商企业合作,实行科技人才兴村,建设生态美好家园,以形成村企挂钩,全面合作,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五个方面的建设。扶持应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拨,奖勤罚懒、榜样激励。以此鼓励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

三是着力构建和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党委、政府各工作部门统

一、协调的工作机构,既有统一目标、归口领导,又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要求“面、邑”(相当于乡镇)和“市、郡”(相当于县市)两级公务员每人联系几个“里”(即村)进行帮扶,实行奖惩分明的政绩考核制度。我们也可落实各级领导的责任制,把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落实到实处。

四是着力构建和完善培训(就业)机制。建立支持、扶持、促进农民进城入企的各项配套政策,大力吸引青年、壮年农民跳出农业,减少务农农民数量。由政府出资,有计划、有目的、按专业,通过乡镇成人教育培训基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业技术培训部门挂钩,就地培训青壮年农民,鼓励他们学会一至几门专有技术,成为拥有较高就业素质、企业欢迎的劳动者。

XX拥有新农村建设先人一步的各种优越基础,只要各级领导、部门和农民团结一心,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着力增强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上来,就能取得率先的、又好又快的新农村建设成果。

第二篇: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的实践探讨

要: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贯彻巩固党的先进的意识形态、丰富农村的文化艺术氛围、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等。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56-01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设定,其中“乡风文明”就是涉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目标。新农村精神文明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广大农村生活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证。那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贯彻巩固党的先进的意识形态、丰富农村的文化艺术氛围、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幸福指数,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即达成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直接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如何优化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路径实践,笔者在下文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地方重视和政策支持,整合资源配置

我们首先需要承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这些年中,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这一点在广大农村表现得尤为显著。其中,地方政府缺乏相关方面工作的重视是很重要的原因。地方政府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上应该提供全面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政策支持、载体支持、资金支持三方面,并给予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包括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此同时,地方在建设规划时应该优先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考虑进去;二是载体支持,大力兴建硬件设施,目前在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普及文化工作站、农家书屋、展览馆、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尤其是文化工作站的存在,它即是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公益性机构,承载着组织活动、科普教育、宣传演出、遗产保护、文化管理等多重任务;三是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对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和活动项目经费的投入,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注重人才的引进

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广大农村群众文化开展工作的实际状况,目前,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工作者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质及技能素质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所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优化基层文化建设队伍势在必行。首先应该强调对外引进优秀人才,以较高薪酬和体制保障吸引文艺及管理专业的年轻人回乡建设,他们具有更高的学历、更广阔的视野、更先进的美育意识以及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多创新认识:二是对内培养,以“三严三实”的理念落实,严正拒绝“关系户”的编制,对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提供岗位培养机会和适度提拔,提高岗位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对广大群众中间的文艺工作者挖掘珍惜,他们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作、演出骨干,是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开展地方文化特色活动的主力军,鼓励他们对群众文化工作积极参与、协助深入开展,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薪酬回报和福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丰富文艺活动的形式及内涵,有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存在活动形势较单

一、艺术品味不高、群众参与较被动等问题,那么,改善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有效开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需要丰富文艺活动的形式及内涵。满足这样的文艺活动需要具备的几项原则值得提倡:一是推广自身品味高雅的活动,在农村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体育文化项目,策划优质的活动内容和创新的参与形式,与此同时严格杜绝三俗娱乐文化在农村地区的蔓延,政府应具有文化主导的意识,对文化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效管理;二是具有地区或民族特色的活动,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对于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旅游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能积极带动广大群众、可持续发展、有效深入开展的活动,活动本身的形式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能够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具备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广大群众乐于参与的、以及能够积极营造节庆氛围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利用好当前全国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维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好基层文化阵地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优化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面对农村地区基层文化工作起步较晚、主观能动性不强、客观资源储备不足等现实问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文佳.浅谈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06).

[2]彭益民.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J].求实,2013(02).

第三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初探

大规模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既是新形势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创新之举,也是农村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关长远、牵动全局,涉及千家万户长远生计,只有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实现“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的多赢效应。

一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单一的土地整理,而是包括田、水、路、林、村在内的全域整治,需要在全域规划、全域设计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综合考虑田、水、路、林、村优化布局和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注重保持农村风貌和当地特色,保留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积极元素,建设与城镇同样便利而风貌有别的现代农村。

二要强化资金整合效益。按照现有政策,可以整合五个方面的资金来投入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等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二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值收益。三是各类涉农资金。四是社会资金。五是财税和金融支持。

三要做好多项结合文章。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着力加强土地整理,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切实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形成居住相对集中、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农村格局;着力抓好设施配套,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二是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要在整治区全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项目区原有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后形成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优先保证农民宅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建设,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足空间,富余部分可以用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调剂到城市建设发展。三是土地综合整治与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城乡各类经营主体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及联耕联种联营等形式,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

四要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一是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各级政府成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审查审批和统筹调度,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组建相应工作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的督查实施,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各方唱戏、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耕地整治潜力大的地区,仍然实行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社会投资活跃的地区,推行“以补代投”,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农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补助引导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三是创新耕地管理方式。及时将新增耕地发包给承包经营大户,颁发承包经营权证,设立项目区耕地后期管护资金,对经营大户在一定年限内耕种新开垦耕地给予适当补贴,有效调动经营大户耕作新增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充分体现群众意愿,对运作模式、规划设计、耕地整理、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全程吸收群众代表参与,通过公告、听证、公示、票决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组织和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意见,并依法签订协议,每个项目必须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赞成才能实施。要积极帮助群众增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当地农民在参与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获得劳务收入,使农民获得稳定的“田租”收入。通过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增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四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探讨

优美的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作为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作为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作为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自09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我镇认真按照省、市、区工作安排,制定和落实了各项有力措施,倾力投入、创新亮点,使城乡环境发生了明显改观,人居环境较大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我镇由于砂石开采等工程的开展,在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造成了一些困难问题,“脏乱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探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治之策对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情况

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的指导下,坚持把环境治理同解决群众最难、最盼、最怨的事结合起来。

1、2009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五乱”“三污染”和农村“四乱一清”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座谈,对治理工作提意见。镇党委、政府投资30余万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场镇3500米污水沟进行专项治理;在全区率先成立棚子专项整治组,对场镇400余户近3000平米违规搭建棚子进行拆除;投资60余万元对场镇1800米街道进行硬化;投资近余万元在场镇设立街道示意牌、文明提示语牌27处;开展以大学生村官和中小学生100人组成的文明礼仪劝导员队伍,引导规范大家的言行和爱护清洁卫生;投资近十万元新建垃圾处理池13处、新增转运车辆4辆,使全镇人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大力开展示范村和合格村创建工作及“七进”活动,全面提升了老君的整体形象,在老百姓满意的同时也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将老君例为全区6个示范镇乡之一。

2、2010年,我镇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治理工作:全年我镇投入100余万元,以“五大工程”为抓手,切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狠抓绿化工程,在场镇政中街、花子桥、君乐街等新增植树200株;二是狠抓净化工程,场镇新建垃圾填埋场5个,建垃圾填埋坑150个,建设150立方沉砂池2口;三是狠抓美化工程,彻底清除了小广告“牛皮癣”,坚决治理了违规搭建的遮阳雨棚(伞);四是狠抓亮化工程,在老君场镇新安装路灯21盏,并保证每天6小时以上照明;五是落实门前“四包”责任,签定责任书130份;六是狠抓居民行为规范工程,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大力推行文明卫生公约,狠抓“七进”活动,着力抓好一月一活动,按季度进行场镇“十佳居民”和“十差居民”评选活动。通过这些努力,老君的场镇综合治理在全区名列前茅。

3、2011年,按照老君镇党委、政府的决定,集中人居场镇环境改造,容貌整治和村庄、庭院美化、城乡结合部等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治理“五乱”,基本达到“场镇八好”,农村达到“四好”。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素质,营造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主要目标有:一是在老君镇青松村八组毛沟湾新建垃圾堆放场一处,包括沟口围墙100米,高1.8米;沟口污水排放渠50米,沉淀池、污水净化池2口,100立方;10米宽的绿化带栽植等项目,预计投入资金28万元,在2011年10月底完工。二是根据老君场镇实际,在邮政所旁边新建卫生公厕一座,预计在2011年11月底完工,投入资金25万元。三是加大清扫保洁队伍。新增保洁人员9名,工资1100元每人每月,并购买100元的意外人身保险,主要负责成安渝砂石开采运输途经场镇内1000余米主干道的保洁、洒水工作,并划分区域,落实责任。

四、为加快村容村貌的整治速度,老君镇2011年新申报通村水泥路20.13公里,预计在年底全部完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镇虽然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治理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虽然在上级的指示下,我镇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在了仅次于抓经济发展的高度来抓,列入了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据了解,在具体工作中做表面文章的多,检查抓落实的少,应付上级检查的多,经常性抓的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畏难情绪,尤其是农村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困难重重,没有扩面提升的必要;二是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产生“等、靠、要”的消极工作态度;三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淡簿,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政府行为,与己无关;四是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疲劳心理,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没有必要无休止地长期治理下去,存在应付检查的心态。

(二)资金投入问题突出。虽然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我镇在资金安排上已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倾斜,但由于历史原因,原有基础设施薄弱,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同时农村环境清洁问题、垃圾运输问题、生活污水处理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致使经济困难的一些村根本无法配备足够的卫生保洁人员,根本无法很好地处理垃圾和污水问题,导致生活垃圾乱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在城乡结合部和城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政府的有补、有奖,却没有真正帮助困难村走出困境,多数乡镇、村治理环境积极性不高。

(三)卫生死角依然较多。由于农村环卫设施不健全,许多地方保洁服务范围又仅限于乡镇、村庄建成区,村与村之间、道路沿线、河道水面等区域垃圾往往无人清理,有些村民还偏把垃圾倒入河道、沟渠、竹林、城郊结合部等地,造成卫生死角。

(四)空气粉尘污染问题突出。由于成安渝砂石开采,群众对空气粉尘污染反应比较大,虽然在区委、区政府的指示下,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治污措施,但由于重载车多,砂石开采任务重,道路两旁群众居住集中,粉尘污染问题依旧很严峻。

(五)管理上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乡镇和部门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偶尔还仅停留在应付的层面上,只注重突击性整治,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同时在长效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上存在罚款了事的现象。

三、长效治理城乡环境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总结两年多来我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积极探讨长效治理城乡环境非常重要,下面,就结合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际情况谈几点初略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提升老君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全镇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期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对涉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虽然我镇在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也签订了相关的责任书,但很多制度和机制随着环境治理发展的需要,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要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久开展,首先必须逐步建立“政府保障、项目带动、居民(农户)尽责、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理协调机构,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在巩固好已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久开展。

(三)强化监管,依法治理。镇社服中心要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要制定出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镇村的污染治理,;同时要明确城镇垃圾处置办法,杜绝生活垃圾乱倾倒现象。

(四)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平衡城乡发展。要进一步加快老君镇垃圾处理场建设,使老君镇的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农村的污染。加快道路的改造,合理规划修建通村公路,尽快改变老君镇道路烂的状况,减少乡镇街道路面污染。同时在抓城乡风貌塑造方面,除重点老君镇场镇风貌外,农村方面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倡导一镇一主题,一村一景观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每个村都应进行乡村景观风貌规划,保护一部分,挖掘一部分,开发一部分,最终达到城市景观与田园景观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一体化,从真正意义上平衡城乡发展。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的实际行动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达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011年7月25日

第五篇:探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史超 222010318011057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

5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而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则必定离不开农村环境的建设。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1.1 面源污染

1.1.1 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

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同时,农药的大量试用还会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杀虫剂会使青蛙、七星瓢虫等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直接被毒害,获由于食用了毒死的害虫而死亡,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农村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土壤污染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l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且土壤污染会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严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

1.1.2 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带来水体污染。部分农户散养了猪牛羊鸡等畜禽,其粪便没有经过处理或有效堆肥就直接施入土壤或排入湖河或沟渠。未腐熟的堆肥施入土壤,不仅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还会毒害植物的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并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畜禽排放粪便总量达25亿吨,全国已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仍有1.9亿农民饮用水的水质不合格。

1.2 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镇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目前[3],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果不能迅速规范,找出相应经济条件

下的解决办法,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延缓工业化进程,也会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1.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年减少。我国近10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递减的趋势难以改变:全国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公顷的速度增加[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有害物种传入我国,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2.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2.2 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一方面,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如农村清洁生产、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上,我国也存在立法空白点。另一方面,

即使有立法,也由于相关法律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被束之高阁。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保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而且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3. 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

3.1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农村种植业由高度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这是科学发展种植业难得机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和防止其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5]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

3.2 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

利用生态农业物能循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物能循环利用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它包括对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以及对沼气、沼渣、沼液等分别利用。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即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辟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把沼气与生态、与畜牧业、与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其中“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模式就是运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6]。除此之外,畜禽粪

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的措施,达到发展生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3.3 治理工业污染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严控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让高能耗、重污染项目通过。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向工业园区集中,集中控制污染。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加强项目治理,影响生态、破环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严格要求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并优化燃料结构,推广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的使用。

3.4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土地是粮食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的耕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为此,我们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重点搞好小流域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物措施,搞好封山造林,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塘坝,搞好拦蓄截流,遏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并通过环保设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次数,既能有效地控制工业用水,还可以减轻工业废水污染,一举多得。

3.5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行环保问责制和奖惩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地应依据农村环保的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形成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三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保资金扶持机制。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农村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扶持、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扶持等机制。四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村排污收费制度.由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和上交排污费;成立农村环境资源交易所,开展农村环境资源补偿交易,运

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改变生态资源无偿提供、无偿保护,资源使用者低成本使用、无成本占用的现状。

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而造成的面源污染、粗放经营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而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合理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喜红,姚远先,谢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解决途径[J].生态环境,2007,5:316-320.

[2]鲁敏,赵丽娅,刘华吉. 武汉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04-9805.

[3]张伟文.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0,6:127-128.

[4]苏扬.应重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02

[5]张会龙,刘克荣等. 关于科学使用农药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0,6:110-112.

[6]许广恽. 普及农村沼气池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科技传播,2009,10:28-29.

上一篇:农技站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技校苹果树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