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规划

2024-05-13

农村环境规划(通用9篇)

篇1:农村环境规划

浅论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环境规划

本文简要阐述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从环境规划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能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作 者:陶演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62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7)分类号:X3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 特殊性 原因 建议

篇2:农村环境规划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篇3:农村环境规划

一、环境污染问题

(一) 工企超标排放问题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如采石场、化工厂、印刷厂、造纸厂、药厂等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既解决了劳动力转移问题, 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有些企业迅速发展的前提却是缺乏合理规划, 生产技术落后, 过度消耗资源或资源浪费, 超标排放污染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部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管理方式还很落后, 有的企业盲目追求生产效益,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及法规置若罔闻, 对相关部门的检查应付了事, 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污染行为和错误心理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 农业生产方面的污染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各类农作物产量不断攀升, 但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地膜等造成的土壤、地下水污染等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农作物的高产, 就要使用大量农药化肥, 确保粮食安全。然而, 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酸化, 地下水污染, 河川、湖泊、内海的富营养化, 农作物、饮用水中的有毒成分含量增加, 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等, 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畜生存安全, 也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另一方面, 大量可利用的农业生产废弃物, 如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再生利用, 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 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大量生活垃圾污染侵蚀着农村环境, 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如生活污水、厨房垃圾、塑料制品、废弃餐盒、玻璃制品、建筑垃圾等。各类垃圾越来越多, 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有的地区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 缺乏排污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和设施, 多数垃圾没有得到集中处理, 而是露天堆放, 或弃于村外田边, 严重污染河流、地下水、土壤农田, 威胁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尤其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 饮用水遭到严重污染后出现癌症村, 造成肺癌、肝癌、胃癌的高发病率、死亡率, 严重威胁着当地村民生存及生命安危。另外, 农村大气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部分地区生火取暖、燃煤、秸秆焚烧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依然存在, 也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应对方法与措施

(一)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广大农村人口的生存质量、生存安危, 农村人口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 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 因此, 进一步提高并加强农民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势在必行。各县、乡相关部门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组织工作人员定期下乡, 通过板报、条幅、宣传册、幻灯片、有奖知识竞答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断渗透给村民, 树立典型给予嘉奖。加之媒体部门的相互配合, 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与自身的生存、利益息息相关。

(二)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有的主管单位领导者及部分工矿企业的经营者只注重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 却完全忽略了生产过程中一些违规、违法的操作行为, 管理部门的个别人员在审批审核过程中玩忽职守, 对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法规、相关条文置若罔闻;有的乡企生产工艺、设备落后, 污染行为屡禁不止。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对主管部门及各乡镇企业实行层级终身负责制, 对违规、违纪、违法人员从严从重处理, 对不符合生产要求、环保规定的企业停产整顿、勒令整改, 整顿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

(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尽快完善农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对污水、垃圾的处理系统、设施设备的建设, 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处理生活、生产、养殖业的垃圾及废弃物。同时, 农业生产过程中, 要科学使用化肥、农药、薄膜, 树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确保农作物的质量安全。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变废为宝, 减少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排放,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总之,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果, 直接涉及到几亿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 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更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面貌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大改善, 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但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和现象, 使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极大地威胁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

篇4:加快农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关键词]农村规划;农村建设;农村环境

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强势高速发展,各地农村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经济意识明显提高,当前农民对村庄道路建设,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村村通柏油工程已基本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地块继续升值,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的经营用房和农村住宅区的规模继续扩大,农村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农村村庄建设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突出了出来。

一,农村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现阶段每年的各级政府中心工作中都把完成一定数量的村庄规划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大多数农村村庄都按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了村庄规划,规划先行的龙头作用在村庄建设中已逐步体现出来,对提高各地的城镇化水平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在村庄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每个村庄的历史原因、经济状况、区域位置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客观存在,加上各乡镇(办事处)和村里抓落实不到位,使村庄规划难以实施。镇政府村级班子大多只注重眼前利益,随意改变规划思路,整个村庄使用功能相对减弱。对于建筑红线、高程,及对建筑主导颜色的处理还处在一种没有控制的、自行选择的状况,正规的建筑设计图几乎没有。基础设施方面,好多村供水设施不齐备,好多村庄的饮用水仍然是地下水自取饮用,网络、广播电视系统任意摆布,自然沟渠污染严重,垃圾的处理大都还处在乱堆乱放,自然混杂的现状。这种村庄建设现状已严重束缚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2,从目前全省农村的现状分析,农村村庄旧房闲置较多。这部分房子缺少统一规划,村貌差、占地多,人口平均占地指数较高,也影响整个村庄的整体规划。对于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首先,要加强农村村庄规划设计质量,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文件,村庄的建设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严格实施规划。其次,要加强建设和规划主管部门对乡镇建设规划指导工作,对乡镇(办事处)及村两级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另外还要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在乡镇这一级建立规划管理所,在村级设立规划管理员。对于现阶段农村中老村的建设,有经济条件的村庄可采取一定方式进行旧村改造,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较多,可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采用整体异地划地安置,也可采用边拆边建的方式,或者采用在村庄规划区统一建一批新型住宅先迁后拆等。

二,农村村庄的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目前的农村建设队伍整体水平有限,缺少技能和队伍管理的培训,队伍的季节性强,这是许多农村建筑工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施工处理不合理,材料没少用,工程质量却没上去,盲目性非常大,随建随改动。曾调查过一个工程,由村级建筑队承建,施工中,独立柱中心线上下误差较大,梁柱的接头处处理得不合理。建成使用过程中,墙体出现大的裂缝,致使圈梁也被破坏,究其原因,当时地基较差,按传统方法对地基简单处理后便施工,无散水,经几个雨季后,房屋地基基础受到破坏,承载力下降造成。其次,农村的小型建筑面大量广,几乎均未纳入管理,通过建筑施工报建、质监、招标的工程很少;多项收费项目的取消,也减弱了主管部门对这些工程的管理力度。对于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增强农村的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二是主管部门严格实行个体工匠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培训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广建筑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制度,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实行严格按工程施工图施工制度,杜绝随意建设,乱改图纸的做法,在村级建立建筑管理人员队伍,并进行有力的建筑技术指导。

三,对农村大量空置旧宅改造问题的分析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房热情高涨,不少村庄的规模迅速向外扩展,在老村之外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出现了大量闲置、废弃的旧宅和空白地带,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通过调查分析,对农村出现的大量空置旧宅形成的“空心村”应以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控制,以促进农村村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村庄规划不完善。一些村庄长期不搞村庄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房时缺乏长远目光,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房越建越多,被闲置的旧宅基自然不断扩大。二是节约用地意识不强。一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土地是集体的,如果建成房子就变成了自己的,于是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甚至将承包田当成私有土地,未经许可随意侵占或调换建房。三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少批多占宅基地,占用大道两边交通便利的耕地,建新宅,减少了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了老村旧宅数量。

为此,就解决农村大量空置旧宅的问题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开发改造旧宅基地。农民在申请建房时,应将原有宅基地交由村集体统一支配使用,以旧换新。使用经济手段鼓励农民在旧宅基地上建新房(集体要统筹合理规划),提高农民在旧村盖房的积极性。二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小康村建设,将农村住宅纳入规划范围,遵循科学设计、有序建房,积极引导农民向集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减少耕地浪费。并以此作为考查村、乡干部政绩的依据。三是健全审批制度。土地职能部门与村委会相结合,严格执法、照章办事,严禁强行占用耕地,违者以法处理。四是实行有偿使用土地。在不违背《宪法》、《土地法》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按每层一处标准住宅的原则(限制宅基地的数量和面积),对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按宅交费,以质论价,多占多交”,村干部、党员及其亲属应自觉起模范带头作用。利用经济手段调节,行政手段干预,以遏制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不断扩大的趋势。

四,造成农村垃圾乱摊乱放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的要求已摆上了各级的重要议事日程,农村在响应上级指示精神,积极地治理房屋、街道、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却对垃圾问题根治不了,进而影响了整个村容村貌。特别是夏天,一些地方臭气熏天,污染相当严重,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因而根治农村垃圾势在必行。

(一)农村垃圾乱推乱放的原因

1:老百性认识不到位。总认为农村不能与城市相比,再说村落方圆大、规化又不尽合理,倒垃圾必然会倒在无人住的路两旁。

2:没有统一的规划。老百姓都认为没有地方放置,可以随手就倒,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

3:没有一支清洁队来定期不定期地清理,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杂乱无章的样子。

(二)如何清理与根治

1:强化宣传,要通过电视、报纸、召开会议,动用宣传画,张贴标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新形势下,根治垃圾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

2:要統一规划,各村在搞村庄规划时,就得规划好垃圾处现场地,让群众倒垃圾有处倒。

3:要有一支清洁队伍,各村必须根据村庄大小成立一支3-5人的清洁队伍,定期清理垃圾,当然报酬问题也是相当困难的,现在农村不再动用两工,农业税也相应地取消,村级经费很少,正常的支出都很难保障,别说清洁队伍的报酬,因此政府拿出相应的补助措施。

4:要制定制度常抓不懈。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有一定的制度来约束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农村房地产管理

篇5:新农村环境规划

摘要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涵义,介绍我国目前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从规划的角度构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新农村建设

前言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目标是改善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发扬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实现人居空间活动的有序移动。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对村落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人口外流、滥用耕地、环境恶化、村落中出现了城市的景观,破坏了原有的乡土风貌,失去了村落固有特色并导致农民家园归属感的丧失。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村庄建设的调控手段仍然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时期的局面,对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村庄的规划建设缺少有效引导。我国有56%的人口聚居在村庄,大量农村人口的聚居环境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从规划的角度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并促使其健康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正文

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内容。建设新村镇是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清洁安全的生活饮水、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

乡村人居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户的身心健康。自然生态环境包括供人类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自

然条件,是乡村人居环境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平台。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仍不能满足农民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村庄选址不当,使村民随时面临山洪、泥石流的危险;有些村庄没有自来水或水质不能保证,给村民生命安全带来隐患;有些村庄农民生活垃圾、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给村民生活环境带来很大威胁;有些村庄道路不平、没有路灯,满足不了村民的出行需要等。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其功能转换和演变具有内在规律。

受政策影响、利益驱动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现有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功能正逐步走向衰竭,这与乡村普遍缺乏人居建设规划、村庄随意建设和无序化发展有关。有些乡村虽然进行了村庄布点和镇区规划,但由于规划机制的欠缺,使乡村的地域空间环境反而影响了人居环境,如有的乡村工业用地的无序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良田,还出现了“村村点火”的局面,恶化了乡村的环境,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传统的乡村聚落文化、社区意识、人脉关系等“乡村”特色逐步被新的城市元素所替代,多元化的乡村地域文化正逐渐衰落甚至消亡。乡村人居环境正处于转型、无序、混沌的发展状态,人文环境受到了城市的发展冲击,使许多具有特色的乡村变得毫无生机,除了一些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保护的古镇和古村落,其他乡村的历史和“文脉”无处可寻。

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

农村的环境问题与城市环境问题比较而言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环境容量大。自然村落以斑块形态镶嵌在自然生态环境中, 对少量的污染具有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相对较大。

2.规模效益小。农村居民点的规模一般较小, 上海郊区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中的自然村落规模大多在70户左右, 不同于城市的复杂巨系统。受规模效益限制, 适合城市采用的生态技术在农村不完全适用。

3.田园特色浓。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大多发于自然,与农田、水系相依相伴, 田园风貌淳朴平和, 与城市的密集高耸形成鲜明对比。同时, 农村建筑的材料、形式和建造方式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比城市环境更能体现人与环境相生相依的紧密关系。环境规划中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为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农村规划,具体有村庄布点规划、镇区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专业性规划。新农村规划以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原则,这一原则对新农村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些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体制的欠缺

我国现行乡村规划的相关导则和标准,基本上是按照城市或城镇的有关标准和导则来要求的,针对乡村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还缺少参考标准,导致在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时,直接套用城镇规划的相关方法与标准。有些村庄规划建设只是对村庄环境、村民住宅进行表面整治,缺少从规划角度的系统研究,是“治表不治本”。同时,在《城乡规划法》的具体规定中也缺少对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体制。2 盲目拔高规划目标

有些乡村为了追求成效,盲目建设不适合村民居住的高档别墅住宅,或者效仿城市居住小区将农民的住宅规划成“村庄小区”,有些甚至将住宅刷成同样的颜色,形成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建设,既造成了浪费,又冲击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3 规划的千篇一律

城市的规划需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应寻找城市的特色,对于乡村规划更应该让“因地制宜”得到充分的体现,乡村的形成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文原因,在具体的规划中应该让这种特色有所体现,并继续发扬,让乡村的“文脉”得到发扬。但目前的乡村规划都是“批量生产”,很少有规划设计师找寻乡村的文脉和特色,都是在固定模式和指标的指引下形成“千篇一律”的村庄规划。

新农村规划中的环境对策

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和现状,工作着重从产业布局、风貌保护、道路交通和环境治理等几个方面, 对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此同时, 结合逐步深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大力推行适宜农村使用的生态技术, 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亦能够为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综合环境提供有力支持。产业布局

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中对产业的选择和选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根据规划统筹安排, 合理设置从区域的角度寻找特定对象所具有的发展机会和比较优

势。产业用地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村庄的自然地理条件, 避免对村民日常生活产生负面

影响, 协调好与其他用地间的关系。村镇产业用地的选择和选址必须注意节省用地和节约能源。通过产业的合理配置,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调节。风貌保护

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传承着特定的地域文化, 在空间形式上表现为区别于城市的特色风貌, 也是形成地方认知和归属感的重要依托, 需要通过规划手段认真加以延续和保护。除了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外, 对具有整体风貌特色或富有和谐乡村氛围的村落, 也应慎重地采取修缮和保护措施, 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注意使风貌特色得以延续。本次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中着重对农宅院落、公共绿地及滨河岸线等对村庄整体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区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整治措施, 以达到整洁、卫生和美观的基本要求。道路交通

农村的道路建设须与其交通模式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由于多数村庄规模较小、货流较少, 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这一模式鼓励村民提高环保意识、塑造亲切自然的生活氛围。在上海郊区新农村规划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1.坚持节约用地,节省投资原则,按照交通需求合理确定道路宽度一般通道路宽度不小于6m,各中心村至少设置1条两车道以上的道路, 满足通行公交和消防急救等需要。2.完善村庄内部道路体系,合理确定路面硬化方式, 并与对外道路合理衔接。

3.结合江南地区村庄多为邻河而建的特点,利用滨水岸线组织公共活动空间,设置休闲步道。环境治理

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 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制定了相应措施。目前上海农村的生活污水大多经三格化粪池简单处理后直接排人附近的水体, 相当数量的生活垃圾也直接堆放在路边或河岸, 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规划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污水生化处理方案, 同时要求各村配合有关部门对河道进行疏浚和水环境治理。针对农村地区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 规划在村庄内合理配置了垃圾箱, 引导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提出了通过定时收集、集中运送的方式将垃圾处理纳人邻近镇区的市政管理体系。此外, 通过与当地农民进行座谈、教育, 积极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料, 促进有机垃圾资源化。

生态技术手段的应用

通过在上海郊区农村地区的大量实地走访和调查, 规划人员发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已有一些简便易行的生态技术手段得以应用, 值得进一步推广。

1.太阳能利用技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能够满足农民对日常生活热水的需要。这种技术投人低, 安装简便, 操作简单可靠, 每家每户自成系统, 很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

2.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由于距离城区较远, 不具备污水纳管的条件, 组团式的生活污水生化处理是比较实际的选择。目前农村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有多

种, 工程投资以及运行费用较低的主要有地埋式土壤净化系统和sw一体化处理2种。

3.保温隔热手段

为了提高农村房屋建筑的保温隔热能力, 较易推行的技术手段包括:由原来常用的粘土砖改用保温隔热性能比较好的空心混凝土砌体砖;采用植被粗盖, 减少建筑物热量消耗。为了避免植被对墙体的腐蚀, 规划建议采用外罩铁丝网以满足攀援植物的生长需要。

总结

篇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概况

临县北下庄乡木口村位于镇“十里一条街”腹地,县城东南9公里处,距镇政府5公里,耕地面积50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近年来,木口村充足优越的地理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村里广阔的土地资源,在生态环境整治上,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确立了建设生态园林新村的目标,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现状和问题

1、村民饮用水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木口村及四周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四周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形成了对地下水严重的破坏。再者,由于木口村村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家户饲养畜禽较多,且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场为数不多。但规模化养殖场布局不够合理,距离村民居住区较近,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生产设施比较落后,没有养殖污染防治设施,也没有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畜禽养殖场粪便随意露天堆放,废水四处乱流,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粪便污水随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或蔓延后污染河流。总之,采矿业及畜禽养殖对饮用水的污染已经对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垃圾污染现象普遍

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排放量不断增 长,房屋建设和旧村改造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长较快,生产、生活垃圾迅速增长。但农村环境长期以来缺乏管理,村内几乎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存放于村街道旁、村边、田边,既污染水源,又有碍观瞻。村内没有排水设施,造成污水乱泼。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

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根据县委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意见,木口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本村实际出发,针对本村环境现状,首先决定下大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以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质量。为此,村集体拟投资250万元上一套净化水处理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0万元建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污水沉淀池、储存池。

三、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集中整治,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目标

全部工程于2010年3月份开工建设,2011年3月底全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建设期一年。净化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实现日处理污水190吨,达到8吨/小时的处理能力,水质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基本满足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拟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污水沉淀池3个、储存池2个,以彻底解 决村庄环境污染现状。

五、投资概算

篇7: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规划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根据《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整治规划。

一、道路交通整治

1、建设通村道路与桥梁,完善村内路网,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

2、搞好村庄道路绿化,行道树间距保证在6-8米。

3、村庄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

4、安排专人搞好道路环境卫生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给水整治

1、争取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

2、对各居民点分散供水水源搞好卫生防护,水井周边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保证饮水安全卫生。

三、排水整治

1、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不直接排入池塘。

2、加强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通畅,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绿化。

四、电力电线完善

1、加强供电设施与信息网建设,完成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搞好电力,电线架设与维护。

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1、根据我村地理形态,选择中心位置建设好村委会、文化中心、商业服务及公共活动场所。

2、配置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完善健身器材,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等。

3、在邻近交通线路建设港湾式客车停靠站。

六、农民住宅改建

1、按照《导则》要求搞好房屋的改造建设。

2、严格按照房屋规划,控制好立面建设,形成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的村庄风貌。

七、环境卫生整治

1、确保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90%以上。

2、在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公厕,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

3、家庭散养家禽做到人畜分离,合理集中布置牛栏畜养用地。

4、对于公厕、户厕、畜禽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管理制度。

5、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生活垃圾池,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医疗垃圾等有害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处理。

6、拆除严重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的各种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7、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制高点等环境面貌。

八、绿化与生态建设

1、充分利用本乡、本土植树在村旁、宅旁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及绿色植物。

2、对河渠、公用水塘搞好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不断改善亲水环境。

3、保护树木,严禁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

九、防灾减灾

1、对地处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修建防洪堤、挡土墙等防灾、减灾设施。

2、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不允许将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建在易发灾害地区,对已在这类地区建设的所有公共建筑全部拆除,妥善安置。

3、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设置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4、对有火灾隐患的各类部位进行整治,结合水管网设置消火栓,将公共水塘作为消防备用水源,并确保不少于4米宽的消防通道。

十、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

1、对已列入县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已

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

2、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请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整治。

3、对古树名木不得砍伐、移植、出售,在树冠垂直投影5米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其生长的任何行为。

篇8:农村环境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会议中明确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消除不利于新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改变农村面貌, 缩小城乡差距, 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重要的意义。合理地进行新农村规划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生活方式, 改变农村人居环境。”

一、新农村规划的特点及不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事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执行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 调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笔者积极投入到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从2007年至2013年从事新农村规划实践有六年, 涉及到155个新农村规划。

1、新农村规划特点

(1)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按照新农村规划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进行规划实施, 深受基层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老百姓的支持, 为规划设计初期的现场测量和调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

(2) 在设计质量的要求上也较高, 程序也相对规范。前期调研工作中多次深入现场到各村收集基础资料并与村民讨论交流意见, 按照现场收集资料、方案交流、听取市镇村领导和村民代表的意见, 组织地级市专家评审, 后交市政府审批的流程。可见其操控性之强、科学性之严谨。

2、新农村规划的不足

(1) 新农村规划从图纸到实施执行过程中成活率低。主要体现在两个现实问题上:一是目前我国农村村民经济结构组成上, 不依赖于原有的种植为支柱产业, 在远离镇区的农村基本上有30%~50%的人口都以外出打工经济为主。这种经济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比种植营生带来的利润要高许多。而经济的积累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大部分村民选择去市内、镇区购房。原有村辖人口在不断减少, 在原村落建房的村民数量下降。二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面貌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相对建房的成本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居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导致在规定的中心湾选址上建房的可实施性不强。

(2) 新农村规划对国家实施村村通的浪费。这几年国家为我国农村建设采取了很多好的举措, 村村通更是最直接的解决乡道与村的衔接问题。但在规划的农村一般选址较集中, 新的村庄人口较多, 那些拆迁的村庄原本应是退宅还田, 但原址的拆迁和拆迁后的建筑垃圾处理都是遗留问题。目前调研的结果大多是原址荒闲, 而新址又大多占用农田, 耕地减少, 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相驳。其次原村村通的道路将随着村庄的搬迁而遗弃, 是建设投资的浪费。

(3) 新农村规划定位上求新求异。以特色为主是设计的精华, 但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规划的科学性。笔者在从事的农村规划实践中发现许多乡镇都没有进行乡镇总体规划或规划修编。对镇域各村庄都缺乏体系规划, 村庄性质和人口规模更谈不上科学的定位。在没有上位规划的指导下从事村庄规划与整治, 其科学性何在。

(4) 新农村规划的投入不够。由于规划设计费投入不够, 导致在地形测量过程中对地貌的测量不够精细。由于对地形起伏变化表达不精确, 在从事规划设计时对地处丘陵地带的乡镇来说, 道路体系规划和竖向设计缺乏有力的依据, 在后续实践过程中会带来很多的阻力或者重复投资。

另外, 当前湖北农村住房建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缺少规划指导, 住房选址不当, 村落布局分散;二是缺乏质量监控体制, 住房建设质量粗糙, 存在安全隐患;三是缺乏配套资金, 公用配套设施不全, 人居环境改善的力度不大;四是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较低, 存在土地浪费和侵占耕地现象。还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供水安全, 垃圾处理等等。科学发展观指出, 统筹城乡发展, 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

从上述的不足中可以看出目前新农村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要改变那种“规划纸上画画, 领导夸夸”的不良影响。笔者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条经验值得探讨和借鉴。

第一,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原则和依据, 补充上位规划的分析, 加强城乡统筹的研究。应从镇域、县市域甚至更大范围分析发展乡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村庄的选址和规模应进一步论证, 充分考虑村民生产建设活动的合理半径。以上位规划为先导, 在镇域体系规划中对各村庄人口、性质、用地规模、发展方向予以明确定位。以镇区为中心, 形成各组团, 改变每个村独立发展的格局, 这也是农村逐渐向机械化发展所需, 更为将来村庄发展节省规划投入、建设投资的强有力的举措。

第二, 完善基础资料, 征求土地、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意见, 规划应符合行业规范和地方政策。大力提倡民间集资开发或民间私企投资经营。但要提高建筑质量、控制外观形式和施工现场管理, 在环境设计上、空间特色的形成上要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和设计者的见解。

第三, 在规划平面布局上引导镇村和村民破除沿路平行布置建筑的规划设想, 明确道路控制安全距离。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基本理念,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结合地域条件, 考虑方便居民生产生活, 集中布局。一方面, 协调好人与环境间的关系, 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 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关系,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 坚持结合现状和自然条件, 结合本村民风民俗、农民的生活习惯, 体现村庄的特色风貌。设计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有特色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之路。关注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乡土建筑遗产和景观的保护和继承, 对农村现存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安全的关注。要为农民创建适用、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合理安排给水、排水工程, 利用能源, 搞好村庄绿化, 建设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新农村。

第五, 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原则。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 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尊重村民意愿、维护村民利益。设计中以人为先,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第六, 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 细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加强对水源选择、管线布局、经济论证等内容的分析, 校核有关技术指标。规范图纸和说明书的表达方式, 增强规划在实施中的可操作性。

三、结论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以城乡一体化理论为指导, 充分考虑当地地域与文化、经济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景观生态条件与旅游资源, 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物理气候状况, 创造性地展现与传承地方民族传统、民风民俗和人文历史, 积极探索出适应当地的规划模式。新农村建设应力求在促进产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延续地域人文特色等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规划实施措施上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工作,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强调总体规划、建设的法律、标准和准则以及相应规划的严肃性, 严格执行规划, 照章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 明确规划、建设的审批和修改的办法、程序,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认真做好规划的宣传、解释工作, 树立“城镇意识”, 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 把城镇建设和管理提高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监督实施的制度, 使人人为城镇的发展出力、献策。

在湖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应实行农业立镇、富民强镇、科教兴镇的战略方针,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生产基地化, 经营企业化, 管理集约化, 逐步向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迈进, 形成以枣、蔬菜、养殖等加工三大支柱产业, 走特色农业之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繁荣第三产业,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内引外联, 发展规模经济, 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镇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镇区规划发展时结合地形地貌, 强调生态化、人性化理念, 保持水土和原始植被,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各镇的历史文化, 在整体的城镇建设上体现镇域特色。围绕“品牌、规模、效益”,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强化管理, 营造优美的环境, 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服务。利用镇区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等, 创建新品牌效应, 树立特色农业新形象。面向新世纪, 以现代化高标准为目标规划和建设城镇, 把各城镇建成为有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镇布局结构, 有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 有良好的生态和景观环境的城镇。通过城镇建设和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 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力求城镇布局合理, 功能多元化, 环境优美宜人和城镇设施高效完善。使各镇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开放的现代化新城镇。

参考文献

[1]骆中钊: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张建: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篇9:农村环境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做为全党全社会中心工作来抓,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全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通化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现状

通化市下辖7个县(市、区),78个乡(镇),986个行政村,3765个自然屯,农村人口122万人。六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强化领导、强化帮扶、完善措施、强力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累计完成新村建设项目17548个,完成投资267.82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4854个,完成投资215.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42个,完成投资37.1亿元;社会公益事业3952个,完成投资15.62亿元。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水泥路建设2325.14公里,85%的行政村实现“屯屯通”,65%的村达到“户户通”;完成边沟建设13566.85公里;完成自来水工程998个,受益人口477681人;完成围墙240.1万延长米,修建统一大门30359个;新建垃圾点3390个;新建卫生厕所79242座;安装路灯(含太阳能)14366盏;新建秸秆气化站9个,沼气池13087个;种植绿化树(小棵灌木)3747.7万棵,绿化公路里程达到749.54万公里。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完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四清、四改、两化”工作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农村有发展,生活有提高,环境有改善,活动有场所的新农村建设新风貌。

省委、省政府对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全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暨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全省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相继在通化市召开,共接待省内外学习考察组300余次,推介了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该市新农村建设在全省评比中取得“五连冠”佳绩。

二、对整体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政府必须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四大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现场会议和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强化领导包保、部门帮扶、企业捐建和能人援助的帮扶工作体系,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目标。鼓励富裕村开展帮扶贫困村的包保工作,重点在资金、物质和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帮扶达到富带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格局。强化新农村办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的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推行农户门前“三包”、农户责任区和基层干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滞缓、推动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和对口单位应积极向中央、省或各个部委争取各类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发挥最大的资金带动效应,形成政府资金支助、农民自助、包保单位赞助和社会各界捐助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利用好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尤其是利用好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将农村环境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百万亩棚模蔬菜建设项目、农村安居工程、水泥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卫生厕所、农网改造、村卫生室、农村书屋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聚合财力、统筹使用。市级财政每年应列支新农村建设奖励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专门用于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全市上下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县级财政要按每年3%~10%递增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奖补和表彰奖励,奖补资金不得少于500万元,保障工作经费10万元以上。鼓励经济发展较好的行政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方式,创新农村卫生保洁管理工作,探索对农户、商户和养殖户征收农村卫生保洁管理费的工作方法,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农村物业”管理带来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工作。同时,要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经济手段,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三农”,充分发挥政府支持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后续资金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举措。农村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农民就会在生产生活环境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能为环境整治提供资金、人力等方面支持。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发展农村产业相互推进,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托通化市医药和食品两大支柱产业,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山区特色农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探索效益明显、产品优特、资源节约、技术高新的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打破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格局,整合资源,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同时,要依托高句丽文化、三角龙湾等著名景点,做大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吃、住、游、娱、乐、购”为一体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快标杆村建设,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作用。打造标杆村是进一步引领和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上层次、上水平的有效载体。坚持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和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地域、资源、民俗和文化等优势,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四种模式,打造具有通化特色、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标杆村。在资金投入上,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社会资源加大投入,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和项目,打捆使用,重点向标杆村建设项目上倾斜,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标杆村要实现“八统一”,即:边沟、围墙、绿化美化必须实现统一;大门和门楼必须实现统一;房屋和墙体颜色必须实现统一;厕所必须达到卫生化,统一摆放;村屯亮化必须实现统一;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配备专(兼)职卫生保洁员和车辆,垃圾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填埋处理。集体收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村部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中心村屯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达到“户户通”,庭院硬化100%。通过打造标杆村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屯在产业发展上,农村环境改善上等方面,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的新局面。

五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能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抓下去,农民是主体,素质是根本所在。要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扩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影响面,继续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增强农民“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和重管理”的思想意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标语,宣传栏或实施墙体文化,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爱护农村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通过村规民约制度,进一步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同时,积极开展好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和平安村活动,引导农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上一篇:开展学雷锋活动总结下一篇:关于中国的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