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2024-05-2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共6篇)

篇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已经趋于多样化,而多变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成果。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本研究对课前准备以及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记忆困难,容易遗忘的现象,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速度,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展开工作,以便将复杂抽象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关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形象化的教学模式,该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变的简单易懂。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医学类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在实际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医学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开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从而革新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模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实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医学生。伴随着教学模式的革新,医学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引进先进教学设备仪器,重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演练基地的建设,从而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与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结合例子进行说明:菌种分离纯培养实验前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培养基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验重点,以便实验过程中运用培养基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及接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以及相关书籍搜索实验资料,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及制作有趣的微课进行免疫学教育教学,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教学制度的不断改善,医学免疫教学应当重视理论创新,紧跟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根据现有的免疫学教学课程大纲我们发现,免疫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该课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于此,医学免疫教育教学理论应当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医学专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免疫学重点内容的教学,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免疫学教学内容时应当紧密结合临床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免疫学发展的重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比如:通过血型测定实验、早早孕测定技术等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免疫学基础临床应用的实践技能。

(三)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革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实际的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免疫学知识理论课以及实践训练课堂应当采用评价制度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制定免疫学考核评定体系,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出勤率、学习讨论、实验操作等进行评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在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从而有效提高免疫学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来说目前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教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LBL,以课堂学习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PBL,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CBL。对于医学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课堂理论知识帮助学习,在此过程中LBL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重视发挥LBL模式教学优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教育教学课堂准备阶段,通常通过引导式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通常结合比喻式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展示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学教授Barrows创立了PBL教育教?W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知识问题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PBL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第一,PBL教育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问题的学习与解决,大部分学生重心在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上,忽视了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第二,PBL教育教学模式强调问题的学习,当学生对于问题认识不足时会影响教育教学效率;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PBL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上述分析问题,我们结合兴趣小组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兴趣小组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任意提问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记录总结,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CBL是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互动式于一身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与重点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

篇2: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1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胞是:A.CTL细胞。25.NK细胞表面的特有标志是:C.CD56.26.抗原提呈细胞不包括:37.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细胞52.与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直接相是

E.中性粒细胞 关的是

E HLA抗原 38.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53.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有久收缩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关的是 B.抗原-抗体复合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C环境因素。

2.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错误的是:C 抗原决定基只能刺激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3.不属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是:A水、空气和食物。

4.家庭成员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称为:B.同种异体抗原。5.正常机体不会对下列物质发生免疫应答:D.胚胎期机体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

6.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B.Fab段。

7.以下哪项不是免疫球蛋白的功能:D.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杀伤抗原。8.在机体黏膜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的Ig是:B.IgM。

9.相对分子量最大的和结合抗原数目最多的Ig是:B.IgM。

10.可穿过胎盘的Ig是:A.IgG。

路途经比较,错误的是:A.激活物质相同。

13.具有免疫粘附作用的补体成分为:A.C3b、C4b 14.经典途径中激活不提能力最强的Ig是:B.经典途径。

15.在感染晚期发挥溶菌作用的激活途径是:B经典途径。

16.细胞因子的特点不包括:B.特异性。

17.不表达HLA-I类分子的细胞是:E.神经细胞。18.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下列哪种抗体有关:E.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的HLA抗体。

19.与强直性脊椎炎相关联的HLA分子是:A.HLA-B27。

20.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B.同种异型抗原。21.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B.骨髓。22.T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结的:D.深皮质区。23.T细胞表面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受体是:B.TCR。

24.能特异性杀伤细胞的细

E.肥大细胞。

27.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BCR直接识别结合:C.可溶性抗原。

28.可诱导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产生的是:E.BCR-Iga/IgB复合受体与抗原间的相互作用

29.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E.lgG和lgM类抗体均显著升高

30.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D.NK细胞与肿瘤细胞 31.内源性抗原是指

D.在APC内产生或形成的抗原 32.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的配体是APC表面的 B.B7(CD80)

33.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 D.CD8+CTL细胞

34.CD4+效应Thl细胞通过下列那种作用产生免疫效应

E.释放IL-2,IFN-r,TNF-B等细胞因子

35.CD8+效应CTL细胞的作用特点是

E.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36.引起I型超敏反应早期相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A.组胺 B.白三烯 39.脱敏治疗可用于 D.血清过敏症 40.化工产品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

E.接触性皮炎 41.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E.CD4+效应Thl细胞 42.主要表现为血管炎的超敏反应是

C.Ⅲ型超敏反应 43.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D.新生儿溶血症 44.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E.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侵润 45.发生机制不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是

E.特应性皮炎 46.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 B.自然主动免疫 47.下列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疫苗是

C.卡介苗 48.下列疾病不能用抗毒素进行

紧急预防或特异性治疗的是 E.脑膜炎 49.下列生物制品中为活疫苗的是

C.麻疹疫苗 50.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剂是 A.糖皮质激素 51.试验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淋巴结内 A.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 54.测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B.OT试验 55.患者,男,30岁,受到多种细菌感染,并发现缺乏C3成分,该患由补体介导的功能将不会受到影响的是 E.以上均不对 56.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D.微米 57.细菌粘附细胞的解构是: E.菌毛 58.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A肽聚糖 59.细菌的休眠体是: B.芽胞 60.关于质粒,错误的是: C.质粒丢失后,细胞不能生存 61.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A.二分裂 62.大多数细菌的分裂倍增时间(代时)是:

C.20-30min 63.若要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培养细菌至: B对数期 64.关于热原质,错误的是: A.是细菌分泌的外毒素 65.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应选择: C.选择培养基 66.SARS流行期间,教室内喷洒过过氧乙酸的做法被称为: E.消毒

67.一般用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的空气消毒,常采用: B.紫外线消毒法

68.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为: E.灭菌

69.可以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是: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0.对牛奶和酒类进行消毒,常采用:

E.巴氏灭菌法

71.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 C.破伤风痉挛毒素

72.外毒素的特点不包括: B.作用没有选择性

73.关于内毒素,错误的是: D.抗原性强

74.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不包括:E注射疫苗后

75.正常菌群的作用不包括: E.合成抗生素

7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一般呈局限化,是因为它们具有: D.凝固酶

77.关于肺炎链球菌,正确的是: A.产生自溶酶

78.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不包括:E.肠毒素

79.淋病奈瑟菌感染一般不引起: B.腹膜炎

80.关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错误的是:

E.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81.卫生细菌学检测指标之一为:A.大肠菌群数

82.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原是:

A.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83.胃癌的发生与何种病原体有关:B.幽门螺杆菌

84.粪便标本在镜下观察到“鱼群样穿梭”的细菌,可疑为: C.霍乱弧菌

85.引起霍乱病人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E.外毒素

86能够使肌肉强直收缩的毒素是:D.破伤风痉挛毒素

87.抑制胆碱能 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是: C.A族链球菌

88.毒性最强的毒素是: C.肉毒毒素

89.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体是: E.产气荚膜梭菌

90.可以起感染免疫的细菌: D.结核分歧杆菌

91.结核分歧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D.菌体成分

92.结核分歧杆菌在罗氏培养基上出现菜花样菌落需要的时间是: D.4周

93.培养结核分歧杆菌的适宜培养基是:B.罗氏培养基

94抗酸染色阳性的细菌是: C.结核分歧杆菌

95.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的最小微生物是: D.支原体

96.有独立发育周期的病原体是:B.衣原体

97.沙眼的病原体是: D衣原体

98.可以引起反复隐状和再发性疾病的病原体是: E梅毒螺旋体

99.不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是:E.立克次体

100.病毒的测量单位是:E.nm 10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D.核心+包膜

102.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复制

103.病毒的感染的传播途径: E.以上都是

104.疯牛病的病原体是: C.朊粒

105.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物质是:C.血凝素

106.不影响流感病毒变异是: E.基质蛋白

107.经垂直传播常引起胎儿畸形的病原体是: B.风疹病毒

108.能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毒是:E.麻疹病毒

109.需要每年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是:A.流感

110.我国计划免疫使用的脊髓灰质疫苗是: B.减毒活疫苗

111.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四肢迟缓性麻痹,是因为损伤了 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11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之一是:C.柯萨奇病毒

113.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是: B.轮状病毒A组

114.具有乙肝特异性免疫力的指标是: B.抗-HBs

115.提示HBV在体内活跃复制的指标是: C.HbeAg

116.Dane颗粒是指感染HBV患者血清中的: A.大球形颗粒

117.能够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病毒感染是: A.HBV

118.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是:B.HBV

119.以蚊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是: C.登革病毒

120.子弹型病毒是: E.狂犬病病毒

12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致病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22.狂犬病的潜伏期是: C.3-8周

123.引起生殖器疱疹的病毒是: B.单纯疱疹病毒-2

124.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125.寄生虫对宿主的机械损伤,除外:B.夺取营养 126.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有: E.既有地方性,又有季节性。127.寄生虫病的传染源,除外 A.感染的中间宿主

128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继续发育或反之的阶段是: C.感染阶段

129.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阶段是: A.含蚴卵

130..似引蛔线虫对人体主要危害是:D.并发症

131.诊断似引蛔线虫感染最适合的方法:

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132.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途径是:A.经口

133.下列不是由似引蛔线虫引起的:

E全身性肌肉酸痛

134.诊断鞭虫感染最适合方法是: E.集卵

135.鞭虫的感染途径是: A.经口

136.虫卵两端有透明栓的寄生虫为:

B.毛首鞭形线虫

137.蠕形住肠线虫感染的试验诊断方法是: D.透明胶纸法

138.蛲虫卵的典型形态 A无色透明,不规则的椭圆形一侧扁平,一侧稍凸

139.华支睾吸虫的寄生部位是: D.肝胆管。

140.布氏姜片吸虫的感染阶段是: C.囊蚴。

141.感染后可以表现全生性寄生虫病的吸虫是;C.卫氏并殖吸虫。

142.人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方式是:

E.生食或半食石蟹、喇蛄。143.以虫卵作为主要致病阶段的是:

B日本血吸虫。

144.人感染猪囊虫病的倾入途径、致病原因是:

A.经口食入、猪囊尾蚴。

145.链状带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C.囊尾蚴。

146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D.似囊尾蚴。

147.棘球蚴在人体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B.肝

148.引起人脑部病变的寄生虫是:

B.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149.医学原虫是指:

A.寄生于人体并能致病的原虫 150.溶组织阿米巴的主要感染方式是;B.经口

151.确诊阿米巴痢疾的主要依据是:

C.粪便中查到吞噬有红细胞的滋养体

152.可引起严重的腹泻有称作旅游者腹泻的原虫是:

B.蓝氏贾地鞭毛虫

153.可引起滴虫 性阴道炎和尿

道炎的原虫是

C.阴道毛滴虫

154.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

是:

B.蚊虫叮咬后,子孢子随唾液进

入人体

155.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

阶段

A.红细胞内期

156.除了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

胞外,造成贫血的原因还有:

A.脾功能亢进

157.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部

位:

A.红细胞和肝细胞

158.寄生于人体,有致畸形作用

的原虫是:

B.弓形虫

159.蚊可传播的疾病为

A.流行性乙型脑炎

160.口器为舔吸式的昆虫是

B.蝇

161.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间

接危害不包括:

A.过敏反应

162.可传播黑热病的昆虫是:

B.白蛉

163.属于蛛形纲的节肢动物是:

E.蜱

1.外科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B.活体组织检查

2.下列不属于病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E.疾病的治疗

3.关于动物实验,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人体

4.器官病理学的概念提出人是 A.Morgani 5.细胞病理学创立于 D.19世纪中叶

6.下列病变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是: C.发育不全

7.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致

B.全身性萎缩

8.肉眼观察脑标本表面,脑萎缩特征性改变是:

A.脑沟加深、脑回变窄 9体积增大的肾萎缩鉴于 D.严重的肾盂积水。

10.下述不属于化生的是: E.成前卫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11.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 B.肝

12.细胞质内的脂肪可被下列染色染成红色的是: B.苏丹III染色 13.H.E染色时,组织中沉积的钙盐呈

A.蓝色粗颗粒状、14.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C.肝

15.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

B.肾小管上皮细胞

16.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 E.脑 17.内脏器官(如肺胀)的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除后留下的空腔称为: D.空洞

18.最能代表细胞坏死的三种改变是:

E.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9.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学特点是:

C.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20.以下疾病的特征性病变属于干酪样坏死的是: C.结核

21.下列细胞中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D.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22.下列细胞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D.肝细胞

23.随着肉芽组织演变为瘢痕组织可见到:

B.胶原纤维的数量逐渐增多 24.下列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的是: A.心肌细胞

25.一期愈合应具备的条件是: A.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26.心衰细胞见于

A.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27.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C.肝脾及胃肠通道

28.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部位是: C.脾

29.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脏器淤血的是: C.脾

30.“槟榔” 肝是指: B.肝慢性淤血

31.血液流入组织内并局限化称为: B.血肿

32.微循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是: C.漏出性出血

33.下列属于漏出性出血的是: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体外称为: C.外出血

35.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并积聚于体腔内称为: D.体腔积血

36.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属于:

D.透明血栓

37.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 B.血栓机化

38.下述血栓结局中错误的是: B.排出

39.与凝血块的机构相同血栓的部分是: D.血栓尾

40.下述有关血栓的叙述错误的是:

C.左心房内血流快不可能形成血栓

41.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子主要来自:

D.下肢深静脉

42.栓子运行一般: E.顺血流运行

43.胸部肿瘤手术时最应注意防止:

C.气体栓塞

44.脑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其血栓栓子来源最常见: E.左心房附壁血栓 45.最常见的栓子是: A.血栓拴子

46.下列脏器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是: B.肠

47.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 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

48.脾动脉分支完全阻塞可以起脾:

B.贫血性梗死

49.梗死最常见原因: A.血栓形成

50.脑组织梗死属于: E.液化性坏死

51.渗出的最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

A.小动脉短暂痉挛吧,血流减少 52.引起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的最主要机制为: E.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3.炎症过程中不利于机体的损害性反应有: D.血流停滞

54.下列关于纤维素性炎症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B.其好发部位是浆膜、粘膜和肺 55.假膜性炎是指: E.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56.下列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的是: C.病毒性肝炎

57.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为: E.化脓性炎

58.肉芽肿是指:

D.巨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部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59.炎症的概念下列更符合的是:

D.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的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60.最常见的致炎因子为: A.生物性因子

61.能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有: A.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2.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使: D.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63.急性炎症局部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A.充血及渗出 64.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取决于:

C.肿瘤的实质

65.交界性肿瘤是指: A.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

66.下列形态的肿块中癌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B.火山口状溃疡

67.下列不符合肿瘤性生长的是:

D.增生过程中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

68.下列疾病不是真性肿瘤的是: D.动脉瘤

69.肿瘤的异型性是指:

D.肿瘤实质与起源组织在形态上的差异

70.女性,55岁,乳腺癌患者,已婚,检查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疼痛,应首先考虑为

D.淋巴结内有肿瘤转移

71.肿瘤的异型性主要反映了:、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72.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

D.膨胀性、外生性生长

73.血道转移的确切依据是: E.在远隔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

74肉瘤的肉眼特点为:

C.多呈结节状,质软、切面淡粉红色似鲜鱼肉状 75.下列肿瘤中,属于良性的是: E.神经鞘瘤 76.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 E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和丢失比例

77.上皮不典型增生是指: D.细胞异型性增生,可累及全层 78.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主要取决于::

D.肿瘤发生的部位

79.癌和肉瘤的镜下区别是: A.实质与间质的关系 80.癌的镜下特点为: E.实质细胞形成巢,间质围绕周围

81.下列肿瘤是由上皮组织发生而来的是: C.乳头肿瘤

82.下列最符合畸胎瘤的特性的是:

C.由三个胚叶组成

83.下列不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A.5-羟色胺

84.下列是肿瘤抑制基因的是: D.rb基因

85.以下不属于物理致癌因素的是: A.红外线

86.染料工人发生职业性膀胱癌与下列物质有关的是: A.芳香胺类

87.患者,男性,52岁。腹胀,隐痛,乏力,消瘦,食欲下降4个月,最好的检查办法是: A.穿刺活检

88.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泡沫细胞来源于: D.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 89.动脉瘤是指:

B.动脉血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张 90.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有以下特征,除外:

B.镜下主要为大量胆固醇结晶 91.下列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技法改变的是:

A.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持续走高

9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 A.左冠状动脉前支降

93.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为:

B.左心室前壁

94.对临床诊断心肌梗死最有帮助的生化改变是: D.血CPK升高

95.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区域为:

B.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96.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最多发生于:

E.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97.高血压时心脏产生的向心性肥大指:

A.左心室心肌肥厚而心腔不扩张

98.恶性高血压病病变特点是: A.细动脉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99.原发性高血压最常受损的血管是:

D.全身细、小动脉

100.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D.基底节、内囊

101.高血压病细动脉硬化的主要改变是: D.管壁玻璃样变

102.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的心瓣膜是: A.二尖瓣

103.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的赘生物常发生于: B.二尖瓣的闭锁缘

104.风湿性心包炎病变的炎症性质为: C渗出性炎

105.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记述正确的是:

E.瓣膜上的赘生物主要由血小板及纤维素组成

106.风湿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中最严重的器官是: A.心脏

107.二尖瓣狭窄时,早期代偿性变化表现为:

A.左心房代偿性肥大 108.最常见的心瓣膜病 A.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

109.慢性心瓣膜病一般不会出现

E.瓣膜断裂、穿孔

110.下列选项中与心瓣膜关闭不全无关的是

B.瓣膜根部粘连

111.二尖瓣狭窄可继发以下病变除了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2.能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是

E.肺炎链球菌 113.关于大叶性肺炎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病变多累及一个肺大叶

114.下列属于大叶性肺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是

C.咳铁锈色痰

115.下列病变能反映大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B.纤维素性炎 116下列叙述不符合大叶性肺炎的是

A.肺泡壁纤维样坏死 117.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A.病变多局限于一个小叶

118.下列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D.纤维蛋素性炎

119.下列病变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C.化脓性炎症 120.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E.肺实变明显

121.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正确的是

B.坠积性肺炎为小叶性肺炎

122.下列不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点的是

C.多发生于肺的周边部

123.关于中央型肺癌的特点,应除外

C.多为腺癌

124.下列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最常见的是

A.鳞状细胞癌

125.下列关于肺腺癌的发生部位说法正确的是 B.周围型多见 126.痰涂片阳性检出率最高的肺癌是 D.鳞状细胞癌

127.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合并症是

D.出血

128.下列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变及结局说法错误的是 E.少数可恶变

129.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0.胃消化性溃疡不易愈合的局部因素主要是

E.溃疡底部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13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生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2.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特点是

A.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 133.下列肝炎肝脏重量减轻最为明显的是B.急性重型肝炎 134.既有大片状肝细胞的坏死,又有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见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35下列属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特点的是

B.广泛肝细胞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

篇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 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会被忽视, 反而会被强化, 而常常被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模式、目标、要求来引导或塑造学生, 而学生并不是静态地等候、期待,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志趣。这样一来, 学生和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走在一起,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自然就不能产生共鸣, 就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教师辛苦, 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局面。事实上, 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而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所培养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 教师该怎样正确引导呢?

1 了解学生, 做到有的放矢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这样的道理尽人皆知, 教师要搞好教学就更应该了解受教育的对象, 依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因素等情况因材施教。

大家都知道, 现在中专学生基础差, 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理想的高中而来中专学校学习的, 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会感到茫然;而免疫学的知识更加抽象, 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听不懂, 很枯燥。由于听不懂而生厌学之感, 又因厌学导致更加听不懂, 如此恶性循环, 教学效果自然很差。

根据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 甚至采用做游戏的方式, 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知识或常识来讲解书本上枯燥的知识。比如在讲到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的时候, 免疫球蛋白分子上存在“可变区”和“恒定区”, 而这2个区域又是理解免疫球蛋白功能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个“可变”和“不变”不是太理解, 不清楚为什么同一个分子会出现“可变”和“不变”2个区域。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知识点, 笔者设计了如下游戏, 游戏规定:教室前4排的学生座次不准变, 后几排的学生座次可以在听到口令后随意交换, 然后每换座位一次我们就照一张照片, 如此便得到若干张照片, 之后教师将照片在电脑上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比较照片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最后告诉学生, 我们可以将每张照片看成一个免疫球蛋白分子, 每一名学生代表一个氨基酸分子。通过比较这些照片就会知道照片上学生位置的改变是随着照片的不同而改变的, 这样就很轻松地理解了“可变区”的“可变”和“恒定区”的“不变”。

2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学生愿意学习, 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道如何自学。也就是说学生既要想学, 又要会学。

教师以往的教学理念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出现,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而且方便、快捷, 同时, 知识更新也很迅速, 现在学生的有些“惑”可能教师也未必能“解”得了。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 做些相应的改变, 那就是:教师有一杯水, 但是可以给学生一条河。告诉学生自己的一杯“水”取自何处。当然这条“河”里会有“鱼”, 同时也会有“泥沙和垃圾”。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 使学生在取“水”的同时能够摈弃糟粕, 汲取精华。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取的知识不比教师直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给他们的少, 相反, 他们得到的会更多、更丰富。

为了能做到这点, 笔者在教学中对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了尝试。即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当教师讲课, 教师做学生聆听。教师提前2~3天给学生布置作业, 告诉学生要讲的课题, 让他们充分准备。学生要讲好一节课就必须认真看书, 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并组织好语言进行讲解, 而且还要让别的学生听懂。教师都知道, 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让自己懂比较容易, 但要做到让别人听懂自己的讲解则比较困难。要做到这点, 学生就必须查阅相关资料, 补充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这样就可以将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一位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该章节的某一部分知识点, 而另外一位学生可能会注意到另一部分知识点, 多找几位学生上台讲课, 基本就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覆盖。最后教师再进行小结并点评, 告诉学生哪里讲得好;哪里较为欠缺;哪里要重点讲;哪里可以一带而过;如何抓住重点等。最后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加以系统化, 学生就能全面掌握该章节所要掌握的知识及部分书本之外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实验, 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可以理解做教师的辛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会知道怎样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重点并加以掌握。我们知道, 任何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 而知识的积累与贯通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 学生的求知欲就会提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因此,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而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 便能“日参省乎已”, 便能“学而后知不足”。

3 师生共同营造乐学的氛围

乐学的氛围要求学生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教师不把教书当作一种操作。而要达到这种境界, 就必须从师德、师艺和教学过程的优化等方面为教师设定一个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对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具的使用、活动场所的美化乃至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的控制等, 均在具体界定的范围之内。教师严教而不随意, 学生精学而不觉苦, 由此才可以真正使教与学愉快交流。

学生比较喜欢上实验课, 因为在实验课上他们可以尽情地“玩”, 也就是说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而以往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解理论课, 而后告诉学生如何操作。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事先拟订的操作过程“做”一次而已。至于为什么要那样操作, 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在实验课方面, 笔者也曾做过一些尝试。如在讲到“抗原”这一章时, 先简要介绍抗原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使学生对抗原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做的实验是抗原的制备, 要求学生先熟悉一下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做实验前就要先熟悉教材, 了解实验过程中要掌握的有关知识, 特别是实验目的。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一些疑问, 会提出来一些“为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为什么”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做实验, 学生会对实验充满期待和探索意识, 希望能够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当然上实验课的热情就会更高, 兴趣会更大。对于学生的疑问, 实验课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解决, 而是让学生继续思考, 并将他们提出的问题公布给所有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思考, 进行讨论, 共同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再听理论课的讲解时就会尤为认真, 生怕错过问题的答案;教师对与学生所提出问题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要详细, 这样就会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其对该问题以及问题答案的印象便会十分深刻, 记忆就会牢固、持久。

4 寻找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

学生是比较关心时事的, 以这些时事和周边的新鲜事物为话题来导入课题, 并结合书本知识加以延伸, 这样学生就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寻找解决生活中遇见问题的方法。如结合SARS、禽流感讲解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方式与预防措施;结合EV71讲解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结合“红丝带行动”讲解HIV和AIDS的知识、对AIDS的预防以及如何对AIDS患者进行关怀和关爱;在教学中融入环保意识[1]等。时下的流行话题会使课堂内容变得生动, 学生听课也会兴趣盎然, 不会再感到枯燥了。

再如笔者在讲到细菌体外培养生长曲线时以一部公益广告片导入课题:第一个场景为一条金鱼在鱼缸内自由自在地游玩;第二个场景是鱼缸内有数十条金鱼勉强可以游动;第三个场景变成鱼缸内数十条金鱼堆积在一起, 相互挤压, 无法游动。这是一部宣传计划生育的公益广告片。以此作为切入点, 学生就能够理解我们现有的生活空间、资源等有限, 人口过度增长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由此便可真正理解并掌握细菌在体外培养时会出现生长曲线的原因, 同时会充分理解国家制定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深远意义, 并能作为义务宣传员宣传国家的这些政策,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5 优化教法, 注重学法

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行为, 它是“教”与“学”的整合, 那种只研究教法而不注意培养学生学法的教学是不全面的, 我们不要把教法和学法人为地割裂开来。一般来说,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 学生必然会有相应的学法;教法不科学, 在这种教法影响下的学生的学法就不可能科学。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 真正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教师引导还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除环境的影响外, 如何树立学生学必有成的信心, 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加强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等, 都存在一个如何引导的问题。引导得当, 定然能够使学生在一个优美、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努力消除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6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 不仅对每名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 使医学生逐渐形成责任心。有了这份责任心, 医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 如不认真学习, 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时就会力不从心, 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患者死亡。如笔者在讲解无菌及无菌操作时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无菌观念, 在以后的临床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以免发生医疗事故,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在讲到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系统、交叉配血和输血时, 可以给学生讲几个异型输血造成医疗事故的案例, 分析出现这种医疗事故的原因, 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以后要胆大心细, 镇定, 认真核对, 以免出错。反复强调医生、护士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额外的经济负担。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不愧对“白衣天使”的称号, 学生自然就会认真学习而不辱使命。

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行为。教师作为先学者, 自能从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学有所得的喜悦。因此, 我们主张执教者不要忽视自己的求知过程, 以先学者的体会为基础, 引导学生借鉴先学的成功经验, 按照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出来, 这样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也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真正解放了自己。每位执教者都必须明白:不要认为学生自己看材料、找教参书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好像就有损于教师的威信, 其实, 一方面这恰恰证明了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了;另一方面,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非哗然无序, 而是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正确引导之下的主动学习。这期间教师的任务并不轻松, 教师要在不间断地对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的同时, 努力探索启发、质疑、提问的最佳途径。面对任何一个知识点, 执教者都要和学生一道遵循分解、质疑、切磋、确认这一认知规律, 抓精华, 讲精彩, 练精要。如此, 教师优教, 学生勤学, 谁还能说教与学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呢?

摘要:中专卫校教师要改变目前学生厌学、教师辛苦教学的现状, 可以从寻找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结合点, 优化教法, 注重学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共同营造乐学的氛围, 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关键词:教学方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探讨

参考文献

篇4: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摘 要: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学时安排少,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从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同时与中医中药临床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1]。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是指机体能够驱除外邪、内邪,维护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其中就包括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邪”则是指破坏人体内部和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其中就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一切致病因素。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2]。从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医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的各门课程,还要学习西医的一些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往往中医和中药学课程为主,《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专业都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导致不少同学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将来的临床实践意义不大,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3];②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口腔、影像以及护理学等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课程,总共安排180-210个教学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110-130学时,实验课为60-80学时,远超中医院校的安排。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学学时的安排都要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导致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然而,要像西医院校那样大幅度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非常困难,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而,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安排下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

鉴于在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改革的思路和个人体会整理如下。

2.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我们以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并积极参与编写适合中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如本教研室选派了几位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将有关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领域的最新中医药研究成果写入教材,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建设紧跟科研和临床,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将一些与中医药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如在医学免疫学部分,我们将“中医药与免疫”这一章作为本专业的重点讲授内容,培育和强化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此外,我们在领会和掌握中医专业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有关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和要点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而一些不作要求的或者了解内容则调整为学生课堂外自学的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消除了以前那种满堂灌和额外补课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学生们往往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结合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授医学免疫学Ⅰ型超敏反應一章时,提前准备了马血清致敏的豚鼠,上课时在讲台上给各组豚鼠分别心脏注射马血清和鸡蛋清,然后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抗原后豚鼠发病死亡情况,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知识的印象和体会,在后续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为了克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抽象、不好理解的困难,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微观世界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显著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2]。如在讲授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菌章节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了临床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课外查询资料,然后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给出成绩,并指出回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学时安排偏少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问题和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斷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本课程大部分老师由于常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临床经验知识欠缺和不足,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临床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本课程中医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多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我们采取跟班听讲的形式,跟随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或者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中医学院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丰富中医学知识;或者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观摩,熟悉本课程在中医学专业方面是如何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的,找准结合要点。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能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4-5],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6]。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7-8]。设计性实验即创新性试验,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9]。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鉴于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诸多优点,我们设计了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如脓标本和咽拭子化脓性细菌的分离检查、肠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皮肤创伤及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生物实验室检查、中药体外抗菌试验、中药无菌检查及质控菌检测等试验项目,让学生组成各个试验小组,自主选择1-2个项目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部分设计性试验,如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物学检查、市售洗手产品杀菌效果的检查、食用猪肉的寄生虫学感染检测等试验项目,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试验设计和检测。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科研思路、文献检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语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从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建设项目(NO.15);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45;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1);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4;NO.11);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

[3]李 岩,李 明地,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9-241 4

[4]雷萍,关洪全,侯殿东,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3-20

[5]蔡锐,卢芳国、李珊。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中医药导报,2009,15(6):114-115

[6]田兆菊,江新泉,马玉红,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1

[7]杨红,张学农,陈韶华,等。开设综合性实验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4

[8]吉杰,赵春艳,苗小艳。临床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56-257

[9]李伟,朱艳琴,李瑞琴,等。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592-593

[10]朴杰,赵光,王丽娟。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11]薛胜平,王海燕。食品卫生检验综合设计性试验与评价体系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3):98-101

作者简介:高强(1973-),男,湖南省慈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篇5: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的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它将多媒体计算机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有机结合为一体,是一种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在高校、中学和小学等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连接临床的桥梁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知识点多而繁杂,部分内容抽象难理解。例如: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而枯燥,不易掌握和记忆,本校历届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学,每年考试不及格的人数相当多。加上在中医药院校本课程的开课学时普遍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详细展开讲授教材的内容,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自下学期开始制作《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不仅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而且内容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多。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课时与西医院校相比较明显偏少,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医学免疫学部分的抗原、抗体、补体的概念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也很难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往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将大量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眼、耳、大脑等多种器官,学生很容易接受,加上展示过程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的“补体系统”一章时,补体的激活过程非常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国外教学资源制作了补体激活的动画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中从补体与激活物的结合开始,至C3转化酶、C5转化酶、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以及靶细胞溶解的完整过程,同时结合大量图片对三条补体激活过程作了系统比较;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生活史时,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展示虫体的生长发育与感染的动态过程等。通过图片与视频素材的综合应用,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本课程“医学免疫学部分”有许多内容如免疫球蛋白结构、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I-IV型超敏反应的机理等内容抽象难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将其讲解透彻,而这些内容又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程度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因而在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借助大量静态的平面与立体图片,并结合相关的视频对其进行详细讲授,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轻松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时,运用Ig平面及立体结构图片,详细讲授其基本结构与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讲授解不同水解蛋白酶对Ig的作用部位及水解片段的生物学作用;在讲授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作用时,通过网上下载的动画将MHC分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完整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MHC分子的遗传特点及其在临床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在讲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显示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处理后的抗原如何被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以及T、B淋巴细胞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动画讲授效应细胞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的综合运用,让本来抽象难懂的免疫应答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Ⅰ-Ⅳ型超敏反应时,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各个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机理的要点和区别,如Ⅰ型超敏反应中大量IgE抗体的形成及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Ⅱ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抗原结合或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吸附于靶细胞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Ⅲ型超敏反应中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毛细血管壁上的沉积以及通过激活补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是此类反应发生的关键等。通过近五年的多媒体教学情况课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特殊表现形式,极大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静态图片、视频、动画、文本、声音等各种素材加入到课件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板书,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偏少的问题。如在讲授细菌各论时,细菌的种类繁多,每种细菌都会涉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学生没有临床经验和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知识的过程中难度很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每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图片放在课件的首页,然后应用一个典型病例,通过图片展示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再提出相关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就可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讲授细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保证了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效果,而且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通常来讲,专业教科书和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成就和新进展写进教材,加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和不足,教师没有时间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灵活多变,通过将这些知识插入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中,就可很方便地介绍给学生。如下学期上课期间,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美国开始流行,笔者从英特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了当时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传染源、常见传播途径、实验室与临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及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特点。通过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标志,在中医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科学,也会给中医药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差。

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些课件直接将原来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输入电脑,只是简单地将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的教师只是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画面的美观,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但是重点不突出,要掌握的内容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将所有的书本内容都罗列到多媒体课件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不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甚至幻灯片还没有看清,教师就播放下一张,结果学生一头雾水、头晕目眩。因此,教师应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以教材为蓝本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课件采用的图片、视频资料要清晰,动画要简洁了当,素材补充应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2)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明确一点: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把脸转向屏幕,照着幻灯片把内容读出来;有的教师坐在电脑前,看着幻灯片宣读,板书很少,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检查中均发现有类似现象。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幻灯片的切换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遇到重点、难点内容要提醒学生,要讲透,同时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等。

3结语

篇6:《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2、超敏反应

3、人工主动免疫

4、人工自动免疫

5、消毒

6、灭菌

7、无菌

8、无菌操作

9、中间宿主

10、感染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抗原的概念、特性及分类(根据抗原性能)。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哪些?

3、免疫应答根据效应机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其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的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生机制。

6、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7、简述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和致病性(致病机制和所致疾病);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哪些?

8、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9、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10、简述病毒的结构、基本特性、感染途径和感染类型。

11、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12、简述HBV(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3、简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4、简述狂犬病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上一篇:体育课上五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信息化人才培养探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