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古文文言文翻译

2024-04-29

宋初古文文言文翻译(通用7篇)

篇1:宋初古文文言文翻译

古文桂文言文翻译

原文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翻译

秋天里面最最香的东西,就是桂花了。树是月亮上的树(传说吴刚就在月亮上砍桂树),香味也是天上的香味道啊。但它有缺憾的地方在于,它要开就整棵树都开了,不留一点余地。我写了一篇较《惜桂》的诗里面说“把万斛(虚词)的黄金碾作灰尘(这里黄金应该指代桂花),西风一阵总吹来(西北风重要吹来的.,指的是冬天总会到的)。 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早点知道花过几天都会凋谢的,为什么不将一些花留到以后再开呢)”(诗人脑子都有点秀逗,别介意)。事物到了极繁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天地万物的常理,有些人富贵荣华一蹴而成(暴发户),他们(指的就是那些暴发户)都是春天里的玉兰,秋天里的丹桂(废话讲这么多就是在说那些暴发户的富贵荣华是一蹴而成的,不会长久!)

注释

1.斛(hu):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一斛。

2.盈虚:盈满或虚空,指发展变化。

3.莫:没有。

4.如:比得上。

5.但:只是。

6.处:地方。

7.狼藉:散乱的样子。

8.次第:依次。

9.盛:旺盛。

10.极:到极点。

11.理:规律。

篇2:宋初古文文言文翻译

据悉,首师大专家呼吁中学古文教学应避免简化为文言文翻译教学,古文学习是一种母语教育,不应存在偏重字词讲解与考查,忽略审美体验和文学鉴赏等问题,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鉴赏和人格培养的功能大大弱化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首师大专家呼吁中学古文教学应避免简化为文言文翻译教学的详情。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讲授存在偏重字词讲解与考查,忽略审美体验和文学鉴赏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胡萨等学者20日为此呼吁,中学古文教学要避免将文言文教学简化为“文言文翻译教学”。

胡萨在20日闭幕的“第三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中学文言文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但在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考查的时间大量花费在课文的翻译上。本来古文学习是一种母语教育,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古文翻译训练,使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与母语文化脱节的“翻译教学”,学生好像是在学习另一门外语,学生在这种枯燥的训练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应试思维,只重视对字词的记忆和掌握,而不太重视对文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风格的探究,也使得本来可以充满激情、生动鲜活的古文教学活动变成了古文翻译技能的强化训练,这样就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鉴赏和人格培养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学生也难以体会古文的优雅与作家的深邃意境,也无法灵活自如地把古文学习的成果转为自己的作文实践。

她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在中高考中要加大对古文人文内涵等方面的考查比重,发挥中高考对文言文教学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师范院校要在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时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解决之道。

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第三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18日至20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现象学与专业实践”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与会学者提出,现象学教育学研究有助于解决困扰当前我国教育界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现象学教育学坚持实践哲学的取向,从学生的体验发生、意识品质养成,以及在学校、课堂中的学习生活体验入手来研究教学;从教师之教如何实际地引起学生意识体验的发生入手,来反省教师工作的方式及其教育意义。现象学教育学的现实意义不仅是让一线教师简单掌握一套如何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始终关注如何使教师在内心中真实地充溢着对于教育的意向、信念和理解,从而使教师的持续有效发展产生不竭的动力。现象学教育学对于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培养师范生、如何有效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篇3:古文翻译的三个误区

一.切勿望文生义, 以今训古

正确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 须注意正确区别单音词, 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误为双音复合词。古代诗文以单音词为主, 但古文当中又有很多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复合词。我们同学常犯的毛病, 就是用现代词的复合词去理解它, 从而导致译文的失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是妻子, “子”是孩子, 而不是今义所说的“配偶”的“妻子”。

像这样的词很多, 如:

(1) 地方数千里 (《赤壁之战》) ———“地方”解释为土地方圆。

(2) 操虽托名汉相, 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 ———“其实”, 解释为他实际上。

(3) 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于是”, 解释为从此。

(4) 至于成立。 (《陈情表》) ———“成立”, 解释为成人自立。

(5) 形容枯槁。 (《屈原列传》) ———“形容”解释为形体容貌。

(6) 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 ———“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

(7) 可谓智力孤危。 (《六国论》) ———“智力”解释为智慧力量。

因此, 在翻译古文时必须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切勿望文生义, 以今训古。

二.切勿将偏义词等量齐观

偏义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 只作陪衬。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偏义于“入”。其义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像这样的词也有很多, 如:

(1)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出师表》) ———“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2)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3)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4)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5)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6) 便可白公姥。 (《孔雀东南飞》) ———“公姥”只有“姥”的意义。

因此, 翻译古文时应特别注意这些偏义复词, 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三.应熟悉用字的通假现象

在翻译古文时, 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个字, 从意义上讲, 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 但联系上下文, 我们可以看到它跟另一个意义可以讲得通的字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由来是:本来有一个字, 古代写文章的人, 或抄收的人为了省事, 或者由于笔误 (也就是写别字) 和方言习惯写法, 用一个与之音同或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相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情况大致有二种:

第一种是语音通假

1.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论积贮疏》———“亡”通“无”。

(2)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2.所通字与原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如:

(1)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fǒu)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通“否”

(2) 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齐”通“剂”。

(3) 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识”通“志”。

(4)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景”通“影”。

3.所通字与原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如:

(1) 而心尚未寤也。 (《史记·李斯列传》) ——“寤”通“悟”。

(2) 吏遂断颠颉 (人名) 之脊以殉。 (《商君书·赏弄》) ———“殉”通“徇”。

4.有一些通假字的古音相同或相近。如:

公何不蚤告我! (《史记·秦始皇本纪》) ——“蚤”通“早”。

秦倦而归, 失心罢。 (《战国策·赵策》) ——“罢”通“疲”。

第二种是形近通假。如:

(1) 嘻, 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盖”通“盍”。

(2) 堕军实而长寇仇。 (《殽之战》) ———“堕”通“隳”

(3) 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被”通“披”

(4) 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太”通“大”。

篇4:古文翻译如何得高分

一、实词要落到实处

考纲要求“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绝大部分实词都具有多义性,因此,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翻译出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的翻译。

例如 (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04全国卷Ⅱ)

(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04全国卷Ⅲ)

(3)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04重庆卷)

(4)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简析 (1)中“穷”是“偏远”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穷困”;“身”是“亲自”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身体“。把握这些关键词,才能踩准得分点,全句译为“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品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2)中“贤”和“愚”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解作“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全句译为“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3)中“妻子”在原文中应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儿女”,全句译为“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4)中“出入”为偏义复词,结合语境,意思只落在“入”上,全句译为“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口,是防备其它盗贼进入以及意外的变故”。

二 、虚词不能虚化处理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要少得多,但是,虚词在文中运用的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翻译中,就要有意识注意虚词,要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出相应的虚词对应翻译。

例如 (1)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04浙江卷)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04全国卷Ⅲ)

(3)饮酒于斯亭而乐之。(04湖南卷)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简析 几个例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子中都有很重要的表意功能,翻译时不能作虚化处理。(1)句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2)句译为“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用来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3)句译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4)句中的“其”是语气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定”,全句译为“你一定不能忘记了你父亲的愿望”。

三、特殊句式要化特殊为一般

考纲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特殊句型,近几年高考还没有将特殊句式单独设题,特殊句式通常结合文言翻译来考查。因此,如果遇到特殊句式,在准确辨识以后,要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句式。

例如 (1)欲而得之,又何请焉?(04福建卷)

(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04浙江卷)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其李将军之谓也?(02全国卷)

简析 (1)句中“又何请焉”是宾语前置句,译成“还请求什么呢”;(2)中“其孝谨闻于其族”,“于其族”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将其放到动词“闻“之前,译作“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3)是定语后置句,要译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4)句“其……之谓也”是文言固定结构,全句按现代汉语习惯译作“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四、语气语调要保留

句子在表情达意时总带有一定的语气语调,没有语气语调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翻译时要注意不同的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要保留原句的语调语气。不少考生在翻译中不注意或是不加标点符号,实际上是忽略了句子的语气语调。

例如 (1)从令纵敌,非良将也。(04天津卷)

(2)范氏富,盍已乎?(04福建卷)

(3)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04江苏卷)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简析 (1)是陈述句,句末用句号,译作:“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2)是反问句,句末要用一个语气词“呢”,保留问号,译作:“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3)句是反问兼有感叹语气,句末也采用问号,译作:“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4)句是典型的感叹句,翻译后要将“也”译作“啊”,保留句末的感叹号,译作:“你美得很,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啊!”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点的词句。

1.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②“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③“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⒉①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②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⒊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参考答案】

⒈①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

②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

③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

⒉①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

②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

篇5:古文名句名篇,文言文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1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1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0、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29、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3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争报恩》

4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4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4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4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5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51、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5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5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57、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5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6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6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6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6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摘自:

6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6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7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7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7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7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7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8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81、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8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8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8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8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8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88、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89、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9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9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9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4、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9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9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篇6:宋初古文文言文翻译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冯梦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D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但言虚心,不若先言立志。(陈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夫志,气之帅也。(孟轲)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J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近乡情更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离骚》)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洪自诚)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刘向)

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薛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孟郊)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孟郊)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朱熹)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朱熹)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吴兢)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宋缍)君子忧道不忧贫。(塾?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朱熹)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欧阳修)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方孝孺)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金缨)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K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民无信不立。(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N 男儿立志三步曲:齐家、治国、平天下。(唐寅)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曾国藩)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R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孟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羽林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朱棣)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上书谏吴王》)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孔丘)身可辱,而志不可夺。(王勃)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生、死、穷、达不易其志。(苏轼)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战国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

授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T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天做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尚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W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玩物丧志。(书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戚继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无止境。(荀子)学者欲去昏惰之病必以立志为先。(真德秀)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畏。(《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执志不绝群,则不能臻成功铭弘勋。(葛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志坚者,功名之主也。(葛洪)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篇7:宋初古文文言文翻译

逐雀

红日将下,打麦已完。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打完小麦。有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吃散落的麦粒。几个小孩站在门前,拍手叫喊着驱赶麻雀。麻雀听到小孩们的叫喊声,四散逃去树林中。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瓶子里有果子,孩子伸手去瓶子里取,抓了一大把,瓶口小,手无法出来,硬出手疼,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手就可以出来了。”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在屋顶上打架,两只猫都发出呼呼的叫喊声,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四只眼睛相对怒视,两只猫不相上下。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打不过躲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中了一只母熊。正中要害,却坐着不倒下。走进了一看,母熊已死,手抱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下有三只小熊,在水中玩耍嬉戏,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猎人非常感动,于是终身不再打猎。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①俄而:一会儿。②欣然:高兴的样子。③差:勉强。④未若:不如。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无瞳子必不明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①尝:曾经。②若:如果。③物:指人和事物。④瞳子:人眼中的瞳孔。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①尝:曾经。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真是这样。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④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⑤谓:对…说 ⑥其人:他家里的人。⑦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⑧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⑨趋:快步走。⑩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放下了农具,荒废了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活见鬼

明.冯梦龙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倾,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注释:

1.者:……的人。2.值:遇上。值大雨:正赶上下大雨。3.持:拿。4.盖:伞。5.即:马上。6.投伞:跑到伞下。7.久之:过了好一阵。8.语:说话。

9.疑:怀疑。10.以:用。11.撩:一种动作,撩试,碰。12.之:代词,指那个不说话的人。13.偶:碰巧。偶不相值:碰巧没有碰到。14.愈益:更加。15.因:于是。16.之:和前一样。趋:跑。17.值:正是……的时候。18.亟(jí):赶紧,马上。19.其:代词,指做糕点的人。20.俄顷(qǐng):不一会儿。21.复:又。

22.号呼:大声喊。23.亦:也。24.其:代词,指做糕点的人。25.踉(liàng)跄(qiàng):跌跌撞撞走路不稳。26.愕(è)然:惊讶,目瞪口呆。译文:

有个赴宴后深夜回家的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个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个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儿走起来。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他用脚撩试,正好没有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这时正是做糕点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人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声喊着“有鬼!有鬼!”也跑进做糕点的人的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1.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2.曰:名叫。

3.衣:穿。4.素:白色的。5.雨:下雨。6.衣:上衣,这里指衣服。7.缁(zī):黑色。8反:同“返”,返回,回家。9.知:了解,知道。10.怒:生气,愤怒。11.将:打算。12.扑:打、敲。

13.子 :你 14.犹是:像这样。15.向者:刚才。向,从前,往昔。16.使:假使,假若。17.岂:怎么。18.怪:对……感到奇怪。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杨朱劝阻说:“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燃衣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聚饮。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遂收衣而起,怒曰:“不早言!”性缓者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注释:

1.共:很多。2.裳(cháng):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3.尾:衣服的一角。4.乃:于是,就。5.见之已久的 ‘之’:它(指“人裳尾为火所烧”)6.然则:既然这样。7.伤:受损害。8.遂:立即,马上。9.何:为什么。10.道:说。11.果然:果真这样。译文:

一个人性子特别缓慢,冬天很多人围着火炉饮酒。慢性子看到有一个的人衣服被炉火烧着了,于是就从容地说:“有一件事,看见它已经很久,想说怕你性急,不说又恐怕你受到伤害,那么是说对呢?还是不说对呢?”那个人问是什么事,慢性子的人说:“火烧着了你的衣裳。”那个人马上拉衣起来,恼怒道:“为什么不早说?”慢性子的人说:“我说你性急吧,果然如此。”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1.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2.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3.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4.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5.过中:过了正午。6.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7.乃至:(友人)才到。乃,才。8.戏:嬉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1.引:拉,要和元方握手。12.信:诚信,讲信用。13.时年:今年。14.非:不是。

15.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16.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17.已去:已经 离开。18.曰:说。19.则:就是。20.顾:回头看。21.惭:感到惭愧。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楚人:楚国人。2.鬻(yù):出售。3.誉之:夸耀(他的)盾。

4.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5.吾:我。

6.坚:坚硬。7.陷:刺破。8.利:锋利。9.无不:没有。10.或:有人。11.以:用。12.弗:不。13.应:回答。14.夫:句首发语词,那。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杉苇刚柔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qiào)其苇曰:“看你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毫无刚气,何如我正直不屈,岂不快哉!”苇曰:“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一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夹着河岸相映成趣:一边是杉树高耸参天,一边是芦苇轻轻点水,杉树和芦苇朝夕相见。一天,杉树嘲疯芦苇道:“看你身体像柔软的丝线,性格温吞如流水,总是随风而舞,风向东你便向东歪,风向西你就往西倒,一点刚硬之气也没有,哪像我笔直刚硬,决不弯曲,多么快乐啊!”芦苇说:“刚硬和柔软各有所长。我虽然柔弱,但可以因此避开一些灾祸;你虽然刚硬,可我担心你遇到大的灾害,命将不保啊!”有一天,狂风大作,芦苇在风中剧烈摇摆,终究没有受到大的损伤;而杉树却早已被狂风连根拔起了!

鸦狐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乌鸦本来就不善于鸣叫。一天,嘴里叼着食物在树上稳稳地休息。正好被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了,想要夺走乌鸦的食物,却没有办法。于是心生一计,对着乌鸦说:听说乌鸦先生的歌声像霓裳羽衣曲一样美妙,特地来听听您唱一支仙曲,来清洁我俗不可耐的耳朵,希望你不要推辞。乌鸦信以为真,十分开心,于是张口就唱。他的食物就此落下,给狐狸捡取了,狐狸对乌鸦说:将来有爱慕先生唱歌的,你千万别信啊,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俗话说:甜言蜜语必须提防那是诱饵啊。

现代文言文

(1)

午后晴好,同三两好友,泛舟茅家埠。湖畔杨柳低垂,芦花摇曳,余摇一扁舟,过垂虹桥,沿岸飘荡,如行画中。舟行渐远,不觉已近黄昏,落日倚山,余晖映水。披霞回舟,过荒岛,见倦鸟欲栖,乃以小石戏投之。惊起,倏忽远逝,不见踪影矣。

(2)

陆雨珊,性好哭,字哭包。一日,珊忽见一发落下,乃深思:一日一发,千日千发,如此下去,吾岂不成秃首焉?思罢,遂哭。其泣之声,惊天动地。众人发问,闻之其理,皆笑之。发落仍会长,何必杞人忧天?

(3)

缓行静赏间,吾于丛见一螳,通体碧绿,肥硕丰盈,伏于草叶之上,煞是可爱。遂捉之,置于瓶中。同伴复捉蚱蜢数只,亦投瓶中。

(4)

至学堂,朗朗书声不绝于耳。吾等忙入座,与众同学共读。初读,破不成句;再读,通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数遍之后,竟了然其意。先生曾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然也!

(5)

吾外祖母旧居,乃乡村也。门前小溪一条,清澈见底,溪边数石,奇形怪状,吾最喜之石,其状乃圆也。屋后竹林一片,绿树成阴;杨梅数株,中夹茶花;飞鸟一群,忽高忽低,常食外祖母家之杨梅。外祖父甚喜养花,门前犹如花之仙境也

(6)

上一篇:敖城镇2010年创业服务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爬架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