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建设动态

2024-04-20

平湖建设动态(精选6篇)

篇1:平湖建设动态

平湖市规划与建设局文件

平建„2010‟67号

关于印发《平湖市规划与建设局节能

降耗实施意见》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现将《平湖市规划与建设局节能降耗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平湖市规划与建设局

二○一○年五月十七日

主题词:节能降耗实施意见通知

平湖市规划与建设局办公室2010年5月17日印发1

平湖市规划与建设局节能降耗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意见》(平政发„2007‟57号)和《平湖市2010年节能降耗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在我局深入开展,根据《平湖市机关事业单位节能降耗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现就加强我局机关、事业单位节能降耗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节能降耗各项制度,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节能意识,推广应用节能设备及技术,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2010年起,力争机关人均电耗、水耗逐年降低5%以上。

二、节约用电(责任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机关各科室)

(一)空调节电

1.提倡少开空调、不开空调。倡导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窗户。

2.遵守中央空调运行规定,夏季气温30摄氏度以上,冬季气温10摄氏度以下,方可启用空调。

3.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

4.倡导下班前30分钟关闭空调。

(二)照明节电

1.天气晴好应关闭室内照明,做到无人时不开灯,下班时随手关灯。

2.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尽量少开灯,及时关闭,防止“长明灯”。

(三)其他节电

1.电梯系统节电。减少非办公时间电梯开启台数;提倡三楼以下不搭乘电梯。

2.电热水器节电。提倡楼层配备、使用电开水器,减少办公室饮水机台数,要求楼层电开水器、办公室饮水机下班前提早关闭电源。

3.加强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用电管理,减少待机消耗,做到即用即开,用完后和下班前关闭电源。

三、节约用水(责任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机关各科室)

(一)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二)控制洗漱龙头水流量,做到随手关闭水龙头,发现跑冒滴漏及时报修。

(三)暖壶和电开水器隔夜水倒入专用器皿,提供保洁使用。

四、车辆节支(责任科室及人员:局办公室、局属各事业单位及驾驶员)

优先选购节能环保型车辆,及时报废、淘汰高污染、高油耗车辆。

(一)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公务活动提倡乘坐公交车;集体活动提倡合乘车辆。

(二)加强日常用油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尽量减少车辆发动待车时间,人员离车应予熄火,禁止待车开启空调或暖风等待。

(三)加强公车维修管理。实行集中定点维修,严格控制车辆维修费用。

(四)公布车辆油耗标准,推行公务车辆油耗和维修费用公示制度。

(五)科学合理保养车辆。按照汽车保养维护规定,适时清洗更换轮胎、空气滤清器、汽油滤清器、润滑油等部件,保持车辆良好运行状态。

五、其他节能(责任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机关各科室)

(一)采购办公设备应优先购买国家认证的节能设备或产品,必须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能耗设备或产品。

(二)机关事业单位新建、改建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设计规范,并按要求使用节能材料和设施。

(三)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倡导使用电子文稿和网络传递资料,推行无纸化办公。文稿用纸必须做到两面使用。控制简报、文件印刷数量,倡导重复使用信封。打印机、复印机、一体机的墨水、墨粉用完重新灌装,做到重复利用。

(四)加强办公电话管理。坚持使用虚拟电话网,做到长话短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以郭继林同志为组长、机关各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规划与建设局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牵头负责节能降耗具体工作,局纪检监察室配合办公室做好节能降耗监督管

理。局属各事业单位要认真对照实施意见要求,制定本单位节能降耗工作意见,细化具体措施,分解落实责任到科室、岗位、人员。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教育宣传活动,倡导“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

(三)加强监管,落实责任。机关各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日常监督管理,节假日和周末下班前落实专人检查办公场所电器电源关闭情况,确保电源关闭和用电安全。局办公室将定期会同局纪检监察室组织有关人员不定期对机关各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节能降耗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节能降耗工作落到实处。

(四)严格奖惩,激励节能。建立规划与建设局节能降耗奖惩机制,对节能降耗工作领导重视、措施落实、成效明显的单位、科室,进行通报表扬;对检查发现有违规行为的单位、科室予以公开曝光。

篇2:平湖建设动态

天目学院江一恺电子商务06

1导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努力为“三农”工作提供服务,是农业和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当前,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2008年暑假我在家乡的相关单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平湖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对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如何加强档案工作的对策措施作一探讨。

调查结果分析

一、平湖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现状

在暑假实践中,我了解到平湖市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起步比较早,基础工作扎实。早在1982年底就开始对乡镇机关采用“三集中”方法(即集中时间、文件、人员)整理各单位上形成的文件材料。1988年底开始部署乡镇综合档案室达标活动。从1999年至2000年,先后分两批完成了乡镇机关综合档案室目标管理省二级的认定工作,成为全省唯一一个100%实现省级目标认定的县(市)。1999年按照《浙江省村级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四有”标准,全面开展了村级

1清档建档巩固提高活动,并实行综合管理。截止2005年底,全市138个行政村(含乍浦镇),已有41个行政村建立了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的创建率达30%。归纳起来,档案工作现状主要有以下五点: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意识不断增强。几年来,根据中央、省、嘉兴及平湖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时提出了平湖市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意见,并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列入工作目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同时,工作人员紧扣各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热点,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做到每年开拓一个新领域,培育一个新亮点。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全社会档案意识增强,档案工作在为平湖市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不少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部门配合,通力协作,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网络互为联动。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在实践中我了解到,做好此项工作,搞好与有关部门、单位的配合是关键。沈领导告诉我们,他们紧紧依靠各涉农专业主管部门,采取联合发文、召开会议、业务培训和考评验收等方法,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形成了系统抓、行业管的良好局面。为抓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他们还充分调动镇(街道)办事员的积极性,开展业务培训、联村辅导、以会代训、立卷“三集中”等,提高了镇(街道)和行政村办事员的业务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市档案局为指导,以农业管理部门为配合,以镇(街道)档案协作组为纽带,以行政村档案室为主体的条块协作、互为联

动的工作网络体系。

3、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在实践中,他们总结出开展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中,要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示范带动的方法推动工作全面开展,在乡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活动中,他们选择工作基础较好、单位领导重视和档案员对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积极性高的乍浦镇作试点,以较高的得分通过了省二级考评验收,成为第一个通过省级认定的镇,为平湖市乡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树立了样板;对行政村档案工作,他们则把试点放在“省级全面小康试点示范村”的钟埭街道陆家桥村进行,并组织现场观摩。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业档案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平湖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4、完善制度,加强指导,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逐步规范。一是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了镇(街道)及行政村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制定了统一的镇(街道)、村综合档案室分类方案、编目说明、保管期限和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范围。二是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业务监督指导。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市档案局负责各镇(街道)的升级指导和行政村的抽查,镇(街道)档案员负责行政村的业务指导。

5、开发资源,深化服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服务面不断扩大。实践中沈领导告诉我们,近年来,他们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先后编写了《平湖自然灾害资料汇

编》、《平湖市名特优产品汇编》、《平湖水稻品种演变及当前主栽品简介》、《平湖市瓦管渠道建设》、《平湖西瓜》、《平湖蚕桑业概况》、《平湖市农业获奖产品汇编》、《平湖市国有土地出让分析》、《平湖市农业工作政策文件选编》等9种编研材料,其中有5篇被分别评为优秀编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为领导决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致富提供了服务。

二、当前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平湖市在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镇、街道机关的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镇、街道现有的档案人员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与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经调查资料,平湖市10个镇、街道的办事员,有6个已超过50岁,且部分同志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给新农村档案建设工作增加一定难度。

3、农业和农村档案的工作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4、村级综合档案室建设发展不平衡。一部分行政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部办公条件还比较差,要建立专门的综合档案室尚有一定难度。

5、档案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浓厚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氛围。档案室的建设和设施设备的投入以及人员的配备等方面还未列入议事日程。

三、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平湖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服务大局,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1、加强领导,完善农业农村管理网络。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完善平湖市监督指导镇(街道)档案工作、镇(街道)组织并指导监督行政村的分级管理局面,完善各镇(街道)、村工作分管领导、职能部门、网络人员等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市、镇(街道)、村三级管理新体制。二是加强横向协作。把新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平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加强协作。三是纳入考核机制。年终将新农村档案工作列入镇、街道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形成职责明确、奖惩分明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考核新机制。

2、增强意识,营造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氛围。加大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明确意义,转变观念,增强意识,营造浓厚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氛围。借助报刊、电台、电视等各种媒体,分别以制作和设置专栏、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开展宣传。利用每年档案法制宣传月活动,上街设摊咨询、下乡上门送书。积极开展档案员岗位培训、档案计算机管理培训、镇(街道)和村档案员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档案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理论修养和档案意识。

3、严格监督,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发展。开展农业农村档案

重点专项检查,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如土地承包、农村税费改革等档案进行专项检查,从而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全面、均衡发展。

4、突出重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一是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利用农业科技,促进优质粮油、瓜果蔬菜等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农村土地,摸清农村土地利用情况,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农民增收。利用农户,根据农民技能特点,向各企业推荐相关人员,进一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二是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利用基建档案,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和农村电力、农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教育档案,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业科技培训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等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利用卫生档案,促进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等农村卫生事业的建立和完善。三是为加快建立家庭档案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营造新风尚服务。从2008年起,新农村建设人员将积极探索家庭建档工作,率先在街道社区居民中有影响的老干部、老党员、文化名人、能工巧匠等特色家庭以及农村中的种养大户建立家庭档案。通过建立家庭档案,起到记录家庭生活历史、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增进家庭生活情趣、提高家庭生活品质的目的,真正使档案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营造新风尚发挥独特的作用。

篇3:平湖建设动态

关键词:“选择性”,中职教育,改革

一、职教改革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 职教改革发展的背景

国务院于2014年6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规划, 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战略调整。

我省作为沿海发达地区, 经过两轮“六项行动计划”, 以及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推进, 职业教育的改革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省教育厅在普通高中“选择性”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及时提出了“关于中职教育开展‘选择性’教育”的号召, 并颁发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二) 学校制度改革的意义

1. 以集体教学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 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7世纪, 捷克教育家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 并建立了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征的学校组织。从而为教育的普及、人才的“批量”培养、教学效益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条件。人才的“批量化”“标准化”满足了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班级授课制教育在推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 在日益关注教育本体价值的今天, 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班级授课制, 统一的教育目标、划一的教育内容、“规范”的教育方式, 貌似公平, 其实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剥夺了学生对教育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阻碍了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2. 以组织配置为特点的“教师委派制”, 阻隔了师生关系的自然形成。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征的学校组织内部, 实行着“计划”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学校组织是“计划”的主体, 教师是“计划”的客体。在学校组织内部, 无法建立起教师资源的“市场”调配机制。各班级的授课教师均由组织调配, 实行“教师委派制”, 以实现组织自以为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教育选择权、教育评价权的丧失, 阻隔了学校内部师生关系的自然形成。教师丧失了在学校内部教师资源“市场”搏击的机会, 也渐渐失去了向“理想教育”冲击的热情和动力。

3. 在学校配置下的“课程必修制”, 减少了学生“学会选择”的实践。

在班级授课制下, 学生学习必定实行“课程必修制”。在“计划”的配给下, 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方式均由学校安排。学生无须为之“操心”, 也没有机会为自己“操心”。久而久之, 学生的选择意识弱化了, 判断能力消退了。然而, 多元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之一, 当学生踏上社会后, 扑面而来的是机遇和挑战, 处处需要判断和选择。排除情感的诱惑, 学会理性的选择是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选择理应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因此, 在校学习阶段, 给予学生多样性的选择, 给予学生“学会选择”的指导, 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以“选择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 必将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参与试点的基础与优势

我校是我省首批中职课程改革基地学校, 也是省中职课程改革的优秀基地学校。学校良好的办学绩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称号。更为可喜的是, 经过两年的国家示范校创建, 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方面, 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办学优势。

(一) 构建“T”形结构实训基地, 提高实训基地的系统化水平

近两年, 政府对我校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投资4000万元, 新建了12000平方米, 并集理论、实训教学于一体的机电大楼、服装大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初步形成了教学建筑的“专业楼群结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见表1) 。而且通过校企合作, 整合了校企资源, 构建了“T”形结构的实训基地, 提高了实训基地的系统化水平。

一是建立了“三层”结构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学区———供一、二 (上) 学生开展体验性实习和流水工实习之用;企业工作室———供二 (下) 、三 (上) 学生综合岗位实习之用;“现代学徒制”基地———供三 (下) 学生顶岗实习之用;二是建立“双层”结构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型实训基地———供一、二 (上) 学生开展单一技能训练之用;生产性实训基地 (称为“教学工厂”) ———供二 (下) 、三 (上) 学生综合性实训之用。三是企业工作室与教学工厂之间以生产项目相同为形式建立“配对式”基地。以此为中枢, 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 并构成“T”形结构的系统化实训基地, 从而保证了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二) 推进“特长培养、特色培育”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参与教改能力

学校以“培”为重点、以“聘”为特色、以“引”为补充, 以“教学特色培育、技艺特长培养”为核心, 并通过开发84个课程标准和27本专业教材的教改实践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参加教改的热情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三) 构建“职业导向、技术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1. 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

具有良好职业意识、灵活技术思维、精湛职业技能,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立足本职岗位, 进行工艺改进、技术改造的“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小精灵”成为我校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

2. 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重新梳理。

人文素养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职业技术能力提高, 成为培养职业技能“小精灵”的“路径组合”。确立了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作为“培养主线”, 构建了“职业导向、技术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3. 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了重新建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能力, 我校设计了“三环递进、五维十段”的中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 有效地提高了工学结合的精细化水平。

4. 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性, 重构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分组并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产品导向”、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工专业的“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实施。

5.“技术主线”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数控、服装专业从技术方法、产品难度、产品“起点”三个维度构建了“阶段递进”课程体系;电气专业通过“技术与岗位、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设计了“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化工专业按照“分岗位类型、按岗位技术”两个维度设计了“分类培养”的课程门类。

6. 健全了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全面建立了学分制评价体系;按照“突出技能”的原则, 构建了“技能达标”机制, 制订了《专业技能达标手册》和《通用性技能达标手册》, 并开展了全员达标活动;按照“职业导向”的理念, 建立了“产品性”质量“市场检”, 岗位性技能“现场评”的“工作性教学”评价机制。

(四) 以“培育兴趣、体验技术”为教学目标, 积极参与普高选修课教学

2011年起, 我校作为全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 (职业技能选修) 试点学校之一, 积极参与本地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 为普通高中学生开设了18门职业技能选修课程, 参加选修课学习的普高学生达到10021人次, 受到了普通高中学生的普遍好评。

同时, 我校始终以“自愿自主、尊重选择”为原则, 在学生专业选择、成长路径选择、课程学习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三、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 建设思路

开展“选择性”教育是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途径。积极开发教育资源, 使学生有资源可选, 这是推进“选择性”教育的基础;积极推进学生“选择性”教育制度的设计, 是推进“选择性”教育的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又个性化发展是“选择性”教育的目标。因此, 本方案的建设思路是:第一, 从“选择性”教育的资源本体建设着手, 加强职教专业、成长路径、技术的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企业实习 (训) 岗位、任课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以提高学校“选择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第二, 从“选择性”教育的过程性制度建设着力, 构建“选择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产生、推介与供给、选择与“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 以提高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有效性。第三, 充分利用学生的“选择”实践, 提高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

(二) 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以统筹产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原则, 保持职教“专业性”, 积极开发教育资源, 构建“选择性”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 具体目标。

(1) 丰富学校内的专业结构, 构建专业大类、专业、专门化方向三层次的专业结构, 使学生具备“专业基础扎实、技术特长明显”的技术能力结构。 (2) 完成学生两次选择“成长路径”的制度设计, 使学生在升学、就业、自考三个方向有两次选择的机会。 (3) 在“三环递进、五维十段”教学流程设计的基础上, 率先在机电、服装、化工专业实行“一年四学期”制。 (4) 重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完成“必修课占50%、限定选修课占30%、任选课占20%”的课程结构, 使有50%的课时实行“学生选课、走班上课”模式。 (5) 加快专业内限定选修课的项目化改造, 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的项目化改造率达到80%, 以进一步实施“职业导向、技术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6) 加快开发以培养学生“文体兴趣、生活技能”为目标的任选课程。在目前已经开发75门课程的基础上, 一年时间内再开发75门课程。 (7) 开发学生企业岗位, 使机电、服装、化工、农业专业的实习岗位数与学生数达到1.5∶1。并在实习岗位任务描述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完成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岗位, 组织开展实习教学评价的制度设计。 (8) 积极开展“学生选教师”的制度化实践。完成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制度设计, 并于2014学年第二学期部分推进, 2015学年全面推进。 (9)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内外选修相关课程, 并在学分制的框架内实行弹性学制的制度化实践。 (10) 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的传播通道的设计、机制的创新和技术的支持, 以保证学生在“选择”中信息的充分和机会的公平。

四、操作策略

(一) 专业类别的选择:积极引导、尊重意愿

1.“专业结构”资源本体的开发。

学校按照“大专业设置精准, 小专业灵活多变”的原则, 开发专业大类、专业、专门化方向三层结构的“专业资源”。其中, 机电、服装、化工专业的专业结构如表2。

2.“专业结构”资源的信息传播。

为了使学生和家长更加充分了解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以及就业去向等信息, 学校建立了如下的“专业结构”资源的信息传播渠道:

(1) 网络浏览: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学校“专业简介”, 供学生和家长浏览。 (2) 联席会:录取后, 学校召开家长和学生联席会, “细说”学校各专业的相关信息。 (3) 课程教学:学校专门开发以专业为单位的《职业导航》教材。详细介绍本专业的技术发展、三年的学习内容、技能考证、本区域的产业需求、就业的岗位类型、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等。 (4) 体验性活动:以校内实训、企业见习为载体, 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体验性活动。

3. 学生专业选择的制度性保障。

学生的专业选择将按照如下的程序和路径进行: (1) 网络浏览:学生选择专业大类。 (2) 联席会议后, 学生选择专业。 (3) 职业导航课程教学和体验性活动后, 调整专业。 (4) 学习过程中, 选择专门化方向。

(二) 成长路径的选择:三条通道、两次分流

1.“成长路径”资源本体的开发。

(1) 通过校企合作, 开发学生就业岗位。 (2) 联合高校, 开发“3+2”、五年一贯制招生计划。 (3) 构建“中职与自考大专沟通衔接”教育模式, 设置“2+2”自考大专班。

2.“成长路径”资源的信息传播。 (1) 定期举办企业招工信息发布会, 为学生提供招工信息, 为学生与企业招工、就业的双向选择牵线搭桥。 (2) 以参观高校、邀请高校招办负责人来校作报告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升学信息。 (3) 举办自考助学表彰会, 为参加自考学生提供榜样, 树立信心。

3. 学生“路径”选择的制度性保障。学校设计两次学生“成长路径”的选择机制。第一次分流于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 以“课程选修”为形式, 按照就业、高考、自考三种方式, 进行初次分流。其中, 三个“成长路径”的选课目标、选修课程类型如表3。第二次分流于高三年级以“分班设置”的形式进行。

(三) 学期制度的重构:三环递进、五维十段

1.“三环递进”实训流程的设计。

“实训 (习) ”是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活动形式。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我校将按照“三环递进”的流程, 组织开展实训教学。其中:“一环”为学生在校的教学性实训 (训练职业技能) 和企业的体验性实习 (培养职业规范) ;“二环”为学生在校企开展的“互动式”生产性实训 (培养职业技能和规范) ;“三环”为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 (提升职业技能和规范) 。

2.“五维十段”长短学期的设计。

为了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率, 需要改变普通学校内以“周课时”、长学段为形式的教学时间安排。实训 (习) 应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为此, 需要对实训时间、空间、组织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为此, 我们将在一、二年级设计长、短学期制度, 包括三年级的两个学期, 中职三年分为“十个学期”, 在此称为“十段”, 十段的教学从五个维度进行制度化的设计, 构建了“五维十段”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有效提高工学结合的精细化水平和实训教学的效率。

一般而言, 长学期为3个月, 短学期为1个月;长学期学生在学校组织学习, 短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岗位实训 (习) ;长学期的学习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做“技术准备”, 短学期的岗位实习是对学校学习成效的检验。具体安排见表4。

3. 学生“岗位”选择的制度化保障。

不同学生确立自己“技术兴趣”的时间是有先后的。为此, “五维十段”教学组织中, 企业实习岗位也需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为此, 我们按照“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的方法, 对于岗位的技术特征进行描述, 为学生的“岗位”选择提供信息。

(四) 课程门类的选择:三元结构, 课程超市

建立“选择性”课程体系是开展“选择性”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路径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超市”和推介活动的开展, 以及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 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步骤。

1. 培养路径上的课程模块设计。

按照“职业导向、技术主线”人才培养路径的设置, 以及各路径上课程模块的设计见图1。 (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路径上的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和项目化课程组成, 图中略)

2.“三元结构”课程资源的开发。

“选择性”课程体系是一个“必修+专业内限定选修+自由选修”组成的“三元”结构, 并且, 保证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 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和数量结构是: (1) “必修课程”是由“核心课程模块”组成, 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 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 (2) “专业内的限定选修课程”是由经过项目化改造后的校本课程组成, 按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限定选修”的课程科目, 课程之间应努力体现彼此的逻辑关联, 教学时数原则上为总时数的30%。 (3) “自由选修”是由通识性的生活技能类、闲暇兴趣类、跨专业类、文化素养类课程组成。教学时数原则上为总时数的20%。

3.“选修课程”资源信息的传播。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各门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学校设计了以下的“选修课程”资源信息传播通道和方式。

(1) 印发《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按照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两种类型, 编印《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有一览表、课程内容简介、适用学生对象、教学班人数、需具备的知识基础等相关内容。 (2) 课程现场推介活动:由课程开发者 (往往也是课程的授课者) 通过现场展示的方法, 为本课程“招兵买马”。使学生不仅了解课程的概况, 也目睹了任教老师的风采。 (3) 运用网络展示“微课视频”:将课程教学拍成“微课视频”, 供学生网上浏览, 了解课程资源信息。

4. 选课技术与教学时序安排。

学校已开发学生网络选课平台, 实现了网络选课, 提高选课的公平性以及教学管理的快捷性。为了有效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 各年级的任意选修课采取相对集中并错时进行的方式进行。

(五) 教师资源的选择:导师引路、挑我喜爱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也是直面学生的教学资源。教师被学生“选中”本身就是一种教师评价, 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因此, 学生挑教师也是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变革的举措之一。

1. 成长导师和任课教师的开发。

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 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技术成长提供帮助;二是建立课任教师选择机制, 让学生能挑选自己喜爱的教师, 帮助自己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成长导师资源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库, 其中包括:学校教师、企业人员、高年级学长、家长等。帮助技术成长的导师, 一般在生产性实训 (习) 中, 发挥指导功能。为此我们进行了结构化的设计———人员三环结构, 见图2。

其中, 校企“双师”对学生进行团队式技术指导, 高年级学生对学生 (低年级) 进行个别性的技术指导, 并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

其中, 任课教师资源的开发, 除了既有本校教师, 也将向普高学校、社会“民间艺人”方向挖掘。

2.“教 (导) 师”资源的信息传播。

成长导师、任课教师群体采用学校推荐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校通过编印、刊发教师个人简介, 拍摄、播放教师课堂精彩片段, 教师个人作品展示等方式, 传播教师资源信息。

3.“教师资源”选择的制度化设计。

“教师资源”的选择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咨询式”导师, 学校组织一批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心理辅导的教师, 坐堂候诊, 开展“咨询式”指导;二是“结对式”导师, 通过学生与教师在技术实践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相互交流, 让学生逐步接纳、认同、信任和喜欢教师, 自然形成长久性、结对式的成长导师;三是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中实施“任课教师选择制”。从学生选课任教师, 实行走班上课。并根据学生人数, 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变化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

五、保障措施与工作步骤

(一) 组织保障

为了有效整合校内、外的管理、教学资源, 以便有效实施“选择性”教育, 学校将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平湖市职业中专‘选择性’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的“平湖市职业中专课程管理领导小组”;由教务处主任任主任的“平湖市职业中专学分认定委员会”;由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相关人员组成的“平湖市职业中专学生选课指导中心”。

(二) 资源保障

(1) 学校将于2015年投入经费500万元, 以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初步计划建立“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创意木工实训、微电影拍摄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 以及教学录播教室等; (2) 学校将对部分教学用房进行改造, 进一步增加以教师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或“学科教室”, 以满足“选择性”课程改革的需要; (3) 增加对选修课耗材经费的投入, 保证选修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4) 根据选修课教学的需要, 以“培养为主, 聘用为辅”的原则, 进一步健全师资队伍结构, 以适用“选择性”课改的需要。

(三) 实施步骤

本“实施步骤”以2014学年—2015学年为时间节点设计。

篇4:平湖建设动态

【摘要】从理论上证明我省东平湖滞洪区进行安全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的基础,通过生产发展措施调整目前较为落后的产业产能,大力提高和改善群众的收入,利用环境容量分析阐明安全建设移民的可行性。

【关键词】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移民;环境容量

【Abstract】Theoretically prov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vince Dongpinghu detention area security build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local condit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irit of the basis of national,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of the three, through measures to adjust production industry i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production capacity, greatly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income,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alysis to clarify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safety immigrants.

【Key words】Detention areas;Safe construction;Immigrants;Environmental capacity

根据国务院国函【2009】134号文批复和水利部水规计(2009)499号《关于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以下简称《建管规划》),蓄滞洪区的洪水灾害与一般地区洪水灾害相比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是为了维护流域全局和重点地区的利益,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行为,洪水造成的损失是局部地区作出的一种牺牲。针对蓄滞洪区存在的问题,《建管规划》要求,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给洪水出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防洪保安与改善民生的理念,按照保障蓄滞区有效启用,保障居民生命和重要财产安全,改善民生状况,促进区内社会经济发展。

1. 工程概况

东平湖水库处于黄河与大汶河下游冲积平原相接的洼地上,地跨山东省泰安、济宁两市的东平、梁山、汶上三县。原为古大野泽及宋代梁山泊的一部分,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随着大汶河来水及黄河洪水倒灌逐渐形成了东平湖。东平湖蓄滞洪区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中央直属水库,属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黄河南岸,汶河汇流入黄处,上距桃花峪357Km,下距入海口430Km,总面积627Km2,其中一级湖(老湖)209Km2(全在东平县境内),二级湖(新湖)418Km2。常年水面124Km2(一级湖),长期肩负着“四保”重任,即:确保济南市、京浦铁路、胜利油田和沿黄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湖区分属泰安、济宁两市的东平、梁山、汶上三县的18个乡镇,截止至2011年8月,区内现有430个村庄,人口38.69万人。其中,老湖区110个村庄、10.22万人。新湖区320个村庄,28.67万人。

2. 项目综合规划概况

(1)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建管规划》,明确东平湖蓄滞洪区为黄河下游唯一一处重要蓄滞洪区。作为该规划的组成部分《黄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以下简称《黄河建管规划》)分析了东平湖蓄滞洪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工程建设以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具体规划方案。重点加强东平湖蓄滞洪区围坝、二级湖堤和分洪、退水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工程完善、设施齐全、调控灵活、运用自如的蓄洪控制工程体系,保障滞洪区能适时适量运用。根据滞洪区洪水风险状况,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区外安置、区内安置或临时避洪等安全建设模式,进行安全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居住在高风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问题。对东平湖蓄滞洪区,老湖区以就地安置建设村台为主,人员外迁为辅,新湖区以撤退转移为主,修建撤退道路、桥梁等安全设施。同时加强滞洪区内预警预报、临时救生设施、应急管理等设施建设,制定洪水灾害的应急管理预案。

(2)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蓄滞洪区管理制度;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规范蓄滞洪区内的社会经济行为,加强对蓄滞洪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在蓄滞洪区内或跨蓄滞洪区建设非防洪项目,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依法就建设项目对蓄滞洪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范措施;加强区内人口管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鼓励区内常住居民外迁,严禁区外人员迁入,控制区内人口增长。

3. 项目概述

安全建设移民部分,主要是东平湖蓄滞洪区老湖金山坝以西、位于重度风险区内以及湖东靠水区域内的人口搬迁、村台建设以及配套设施,新湖区撤退道路建设。包括:东平县的戴庙乡、银山镇、斑鸠店镇、商老庄乡、州城镇、旧县乡、老湖镇等老湖区沿湖8个乡镇,梁山县的郓陈乡、馆驿乡、小安山乡、韩岗乡4个乡镇。包括老湖区外迁移民安置、老湖区就近迁至村台顶部安置和新、老湖区临时撤退安置三种安置方式。涉及 354个村庄,人口28.33万人。其中东平县老湖区外迁安置67个村庄,6891户,26931人;东平县老湖区就近迁至村台顶部安置31个村庄,9053户,31761人;东平县新老湖区临时撤退安置128个村庄,22317 户,91763 人;梁山县新老湖区临时撤退安置128个村庄,33419户,132828 人。

4. 指导思想endprint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水和谐,坚持防洪减灾能力整体提高,坚持设置科学、功能合理,要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使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设施齐全、调度运行规范、补偿扶持及时、经济发展协调。在切实提高整体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促进东平湖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发展,使东平湖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平湖蓄滞洪区特殊地位相适应、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紧紧围绕东平湖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总体部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走开发性移民安置道路,贯彻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移民安置方针,以大农业安置为主,以土地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广开就业门路,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使移民搬迁后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

5. 移民生产发展措施

(1)协调高效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各县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移民安置区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各产业的技术含量很低,经营规模小,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不强。结果是,产业结构效益差,产业之间缺乏相互促进的机制,经济增长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差,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不能实现上述经济发展战略,保证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甚至移民的生活水平会下降许多。因此,对滞洪区移民安置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单纯经营耕地转到同时经营其它资源。种植业应由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单纯种植模式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结构发展。外迁移民划拨土地资源比较少,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调整好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并发展好饲料工业。养殖业应由单一牲结构向综合结构发展。由单纯发展农业转到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2)农业是基础,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看到无农不稳的同时还要看到无工不富,因此移民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等工业。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生产管理上也要由单纯抓生产转到同时抓流通,抓智力开发,以实现货畅其流,最经济最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6. 环境容量分析

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项目部分,占压的永久征地主要是耕地,占压移民现居住点分散,移民数量少的特点,移民安置主要为生产安置,主要在本村调拨。移民安置主要着眼于安置区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主要分析研究移民安置区的土地承载力和水资源容量。

6.2水资源环境容量。根据安置区常年用水情况分析,干旱年人畜用水均能保证,正常年景下能保证耕地的灌溉需求。由于移民初选在本村安置,移民影响区即为安置区,移民调地后对原区域人均水资源量基本无影响。

6.3环境容量分析结论。依据环境容量分析结果,工程永久占地影响的行政村,土地、水资源容量均能够满足移民后靠安置的要求,备选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安置环境总容量远远大于移民生产安置总人口,说明安置的选择是适宜的,安置区有能力接纳移民。

7. 结语

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移民规划是严格按照《关于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制定的合理性规划,切实的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东平湖滞洪区的安全建设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保障。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02-583

[作者简介] 高坤(1980.4-),男,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毕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

杨震(1976.8-),女,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毕业: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endprint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水和谐,坚持防洪减灾能力整体提高,坚持设置科学、功能合理,要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使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设施齐全、调度运行规范、补偿扶持及时、经济发展协调。在切实提高整体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促进东平湖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发展,使东平湖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平湖蓄滞洪区特殊地位相适应、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紧紧围绕东平湖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总体部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走开发性移民安置道路,贯彻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移民安置方针,以大农业安置为主,以土地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广开就业门路,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使移民搬迁后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

5. 移民生产发展措施

(1)协调高效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各县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移民安置区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各产业的技术含量很低,经营规模小,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不强。结果是,产业结构效益差,产业之间缺乏相互促进的机制,经济增长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差,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不能实现上述经济发展战略,保证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甚至移民的生活水平会下降许多。因此,对滞洪区移民安置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单纯经营耕地转到同时经营其它资源。种植业应由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单纯种植模式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结构发展。外迁移民划拨土地资源比较少,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调整好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并发展好饲料工业。养殖业应由单一牲结构向综合结构发展。由单纯发展农业转到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2)农业是基础,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看到无农不稳的同时还要看到无工不富,因此移民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等工业。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生产管理上也要由单纯抓生产转到同时抓流通,抓智力开发,以实现货畅其流,最经济最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6. 环境容量分析

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项目部分,占压的永久征地主要是耕地,占压移民现居住点分散,移民数量少的特点,移民安置主要为生产安置,主要在本村调拨。移民安置主要着眼于安置区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主要分析研究移民安置区的土地承载力和水资源容量。

6.2水资源环境容量。根据安置区常年用水情况分析,干旱年人畜用水均能保证,正常年景下能保证耕地的灌溉需求。由于移民初选在本村安置,移民影响区即为安置区,移民调地后对原区域人均水资源量基本无影响。

6.3环境容量分析结论。依据环境容量分析结果,工程永久占地影响的行政村,土地、水资源容量均能够满足移民后靠安置的要求,备选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安置环境总容量远远大于移民生产安置总人口,说明安置的选择是适宜的,安置区有能力接纳移民。

7. 结语

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移民规划是严格按照《关于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制定的合理性规划,切实的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东平湖滞洪区的安全建设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保障。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02-583

[作者简介] 高坤(1980.4-),男,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毕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

杨震(1976.8-),女,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毕业: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endprint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水和谐,坚持防洪减灾能力整体提高,坚持设置科学、功能合理,要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使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设施齐全、调度运行规范、补偿扶持及时、经济发展协调。在切实提高整体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促进东平湖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发展,使东平湖蓄滞洪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平湖蓄滞洪区特殊地位相适应、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紧紧围绕东平湖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总体部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走开发性移民安置道路,贯彻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移民安置方针,以大农业安置为主,以土地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广开就业门路,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使移民搬迁后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

5. 移民生产发展措施

(1)协调高效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各县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移民安置区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各产业的技术含量很低,经营规模小,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不强。结果是,产业结构效益差,产业之间缺乏相互促进的机制,经济增长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差,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不能实现上述经济发展战略,保证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甚至移民的生活水平会下降许多。因此,对滞洪区移民安置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单纯经营耕地转到同时经营其它资源。种植业应由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单纯种植模式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结构发展。外迁移民划拨土地资源比较少,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调整好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并发展好饲料工业。养殖业应由单一牲结构向综合结构发展。由单纯发展农业转到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2)农业是基础,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看到无农不稳的同时还要看到无工不富,因此移民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等工业。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生产管理上也要由单纯抓生产转到同时抓流通,抓智力开发,以实现货畅其流,最经济最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6. 环境容量分析

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项目部分,占压的永久征地主要是耕地,占压移民现居住点分散,移民数量少的特点,移民安置主要为生产安置,主要在本村调拨。移民安置主要着眼于安置区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主要分析研究移民安置区的土地承载力和水资源容量。

6.2水资源环境容量。根据安置区常年用水情况分析,干旱年人畜用水均能保证,正常年景下能保证耕地的灌溉需求。由于移民初选在本村安置,移民影响区即为安置区,移民调地后对原区域人均水资源量基本无影响。

6.3环境容量分析结论。依据环境容量分析结果,工程永久占地影响的行政村,土地、水资源容量均能够满足移民后靠安置的要求,备选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安置环境总容量远远大于移民生产安置总人口,说明安置的选择是适宜的,安置区有能力接纳移民。

7. 结语

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移民规划是严格按照《关于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制定的合理性规划,切实的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东平湖滞洪区的安全建设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保障。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02-583

[作者简介] 高坤(1980.4-),男,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毕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

篇5:平湖建设动态

第四十七期(2012年2月21日)

平湖镇党政办公室

签发人:王永祥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 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011年以来,平湖镇党委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委组织部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主抓手,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工作,在加强基层组织、激发内生动力中推进了创先争优。

一、抓班子、带队伍,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镇党委中心组坚持定期学习制度不动摇,并延伸到各村(社区)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镇党委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政策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围绕“185”工程、计生、综治、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抓好党务政务公开,各村(社区)积极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明确各村(社区)在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成立党小组、生产发展小组、卫生保洁组、红白喜事事务小组、计划生育协会、护寨队、公益事业组织组、救灾小组和调解小组。管好村寨的事务,让群众有事能找到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使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实现 “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二、以党建实事化抓手,深化“抓落实,办实事,求实效”成果。

镇党委以创先争优为目标,探索发展思路,谋划发展举措,为广大群众扎扎实实办实事。坚持对生活困难群众关怀机制,“两节”期间共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30名,农村低保户10户,五保户4户,城市低保户30户,受灾户6户,高龄特困户3户,军人家属71户,三属6户,优秀士兵10户,特困优抚8户,义务兵26户,困难职工280户。发放慰问金共计121628元,粮食37吨,棉被238床,肉1000斤,夹克衣120套,黄棉衣60件,军大衣207件,保暖内衣230套,棉胶鞋140双,手套245双,同时还为280户困难户发放燃煤70吨。平湖镇、水利局与双桥村万独、陈家桥、大坡三个组群众三方协作力争一个月内完成人畜饮水工程安装,有望解决该三个组215户1082人5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三、抓落实、办实事,拓展和延伸为民服务渠道。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以新模式带动组织工作创新,拓展和延伸为民服务渠道。2011年,我镇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共受理服务事项547件,办结545件,其中:政务服务事项88件,党务服务事项51件,生产经营服务事项55件,卫生服务事项33件,文化服务事项13件,法律事务服务事项22件,咨询服务事项283件。9个村(社区)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点共受理服务事项1254件,办结1208件;其中:证件代办服务事项211件,公共服务事项受理135件,矛盾纠纷服务事项285件,咨询宣传服务事项577件。新年伊始,镇党委采取“1+5”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即建设一个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回龙、双桥、吉古、拉全、兴民五个村进驻。明确党政办、社会事务办、综治办、计生办、财政所五个便民利民服务窗口每天中

午有人值班,赶场天五个村至少一名班子成员在岗,实现“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可以办好相关事务。村(社区)、组整合现有资源,分别设立便民利民服务点,开展各项业务咨询、承办和代办业务等工作。优质服务推进便民措施、方式双创新。做到了“群众一张嘴、干部就跑腿”。

四、创特色、求精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和培养下,平湖镇突出以新舟、拉全、吉古、回龙等村为重点打造30000亩精品杨梅基地;以回龙、双桥、拉全、金盆等村为重点打造3000亩多熟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吉古村为重点打造300亩大闸蟹养殖基地;以双桥村为重点打造300亩油桃基地;以吉古、拉全等村为重点打造1000亩辣椒基地;以双桥村为重点打造1000亩葡萄基地;以双桥、回龙等村为重点打造1000亩梨子基地的七大现代化农业“185”工程建设,着力为民创增收。

五、保一方沃土,造一方平安,为平湖百姓营造稳定、和谐的家园环境。

作为县城所在地,平湖镇深感责任重大,始终把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位置。因“一天锅”、食品工业园区等建设征地引发的各种矛盾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平湖镇党委要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党的政策为基础,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为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出牺牲和让步。镇党委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主动做好信访工作。建立了“安全日报告”制度和初信初访排查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带案下访,妥善处理了各种矛盾纠纷,积极化解信访案件。同时,坚持“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原则,抓早抓小抓苗头,大力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及时

化解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办事处,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2011年,共排查信访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99起,成功化解86起,调处成功率达86.5%。各村建立联护联防巡逻制度,组织治安巡逻队,对30户自然村寨进行巡逻,在城区组织150余名“4050”治安协勤人员开展分片巡查,每天晚上十点以后对镇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内保进行督查。印制3万多份联户联防宣传资料和清剿火患资料发到每户居民家中。2012年初,印发《平湖镇“清剿火患”(春季防火篇)》1万余份。

篇6:平湖建设动态

平湖秋月

作者:乾隆朝代:清体裁:七绝 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

上一篇:「岩土工程师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以平和心态对待考试下一篇:企业青年文明号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