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5-24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9篇)

篇1: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9-5-26

摘要:针对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二是要逐步深化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认识;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四是要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进行调研。

近期,笔者先后赴受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影响较重的几个南方省份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各省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且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了一些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有些地方还组织了应急管理演练。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五是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专业术语通俗化、警报化的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目前很多领导同志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三)政府各部门的常态工作与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界定问题

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对,也包括大量日常的准备和预测预防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又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能职责紧密联系。值得研究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应急管理中的常态工作与各部门的关系,避免想做工作但无权限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发现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

(四)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

很多地方的同志都强烈要求将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五)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下执政党与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安排问题

一些基层政府的同志提出,应急管理决策需要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需要明确责任人,实际工作中执政党的负责人不可能不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线,有时也不可能不做出决策,那么如何界定政府负责人的处置责任需要从法律层面或制度层面加以明确。要在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和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加强对政治体制和应急管理关系的研究,避免应急管理与政治体制两张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

(六)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以及军队、武警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关系问题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以基层政府为主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但是目前基层政府的处置权限和能力都非常有限,不仅不可能及时有效调动本地区的部队应急资源,甚至

难以调动本地区的中央企业资源。需要研究紧急处置权,包括授权程序、情况判断、法律责任等。

(七)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问题

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救援队伍(如矿山、危险品、医疗急救等),分布最广的当属政府所属的消防部队。新的消防法赋予消防队伍很多新的应急救援任务,但消防作为专业的救灭火队伍,在一些急救专业技能方面还不能适应,主要体现在队伍不够专业,凭经验、凭主观能动性开展应急工作。受兵役法服役期的制约,消防战士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难以完成一些专业训练和稳定专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防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

(八)应急装备的产业政策问题

在江西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的调研中了解到,该公司生产的直升机在应急管理领域有着宽广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国家的某些政策,例如空域管制和市场管制,目前直升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升机仅仅只是一种交通运输装备,应急装备还应包括监测预警装备、指挥通信装备、抢险救援装备、生命救援装备等,这些应急装备的研发和推广都需要政策支持。

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

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学科建设的选题和培训内容的选择都应该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科建设和培训一方面要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中总结、梳理、提炼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该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要逐步深化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认识

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问题是一个很新的课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各方面的专家都十分关心这个课题,但是尚未形成对应急管理学科的共识。可以说,至少在国内各方面的研究者对应急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都还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还有待于我们在对应急管理实践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深化认识。

(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管理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员的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要能够经得起应急管理实践的检验。要提高应急管理培训的针对性:一是要对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具有透彻的了解;二是要对培训对象面临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把握;三是要选择好适合培训对象特点的培训方式。因此,提高针对性的有效途径就是深入、广泛、持久的调研。

(四)要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进行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很难了解真实工作状况,很难把握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要点。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深化认识。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拓宽认识。只有积累总结各种意见,才能提高认识。应该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经常化、制度化。

(作者:刘恩东;来源:学习时报)

篇2: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策建议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对事故的处置显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救援队伍(如矿山、危险品、医疗急救等),分布最广的当属政府所属的消防部队。新的消防法赋予消防队伍很多新的应急救援任务,但消防作为专业的救灭火队伍,在一些急救专业技能方面还不能适应,主要体现在队伍不够专业,凭经验、凭主观能动性开展应急工作。受兵役法服役期的制约,消防战士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难以完成一些专业训练和稳定专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防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

二、对策建议

(一)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

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学科建设的选题和培训内容的选择都应该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科建设和培训一方面要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中总结、梳理、提炼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该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篇3: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在农机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稳定、健全的县、乡 (镇) 两级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部门承担着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产品质量检验、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市场规范管理等多项职能, 旨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普及和应用水平, 降低农业生产作业成本, 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农业增效, 推进农村发展。

2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技术力量薄弱

近年来的乡镇农业改革, 将大部分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撤销并入农技部门, 使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 从客观上造成了农机化工作力度的减弱。乡 (镇) 农业综合技术服务部门虽然保留1~2名农机管理服务人员, 但多数农机人员都身兼数职, 既要从事农技、畜牧等工作又承担着多项农机工作, 很多农机化职能工作只能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加之乡镇各部门人事均由乡镇政府管理, 农机员被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去的现象屡见不鲜, 多数精兵强将都在从事各种形式的创收工作, 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很难开展和落实。现有的基层农机工作人员, 有的虽农机化工作经验丰富, 但年老体弱力不从心;有的无农机专业技术知识, 对新技术、新机具了解不多, 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不利于农机管理服务及推广工作的开展。

2.2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范围不广, 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 县一级农机服务管理部门虽然还正常开展各项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 但多数都是按部就班地做好上级管理部门下派的工作, 在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维修行业管理工作仅局限于按照规程审批和办理“维修技术等级合格证”, 却很少为网点业主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则多数是在按照程序发放“跨区作业证”, 没有把重点放在帮助机手开拓作业市场、提供作业信息上, 等等。而乡镇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则更狭窄, 服务内容更单一, 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农机工作都不能及时开展。

2.3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缺乏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 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管理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如购样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展新技术培训、提供农机优质服务、组织农机具安全性能检测等都需要耗费人财物力, 若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重视, 对农机化推广应用不投入或减少投入, 必然会影响农机工作的开展, 影响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当前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 使农业机械增量显著, 农机作业面积增加, 但有的地方农机发展方向不明确, 出现有些机具过度饱和, 而有些农机具严重缺乏的现象。如联合收获机可以通过跨区作业带来经济效益, 所以购买者趋之若鹜, 而插秧机、大棚管理机等却无人问津。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也是现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干群对农机化重要性的认识, 转变发展观念, 才能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2 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机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保证。首先, 要健全体制。乡镇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要确保专人负责农机工作。对人员不足的乡镇, 由县农机管理部门依据改革时“一镇两员”的配备标准, 通过公开考核选拔招聘补齐管理和监理人员空缺, 健全基层农机服务体系, 增强农机技术服务力量。其次, 要明确职权。县级管理部门的各职能机构要明确职责分工, 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 变“管理”为“服务”;乡镇级农机人员要明确工作职责, 积极配合县级部门开展各项管理服务, 总体上做到创新工作机制, 简化工作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 营造和谐的农机化发展环境。

3.3 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科学操作和使用, 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可以通过提高监管和使用人员自觉遵章守法意识, 实现农机具的规范操作,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层面的农机服务, 让农机化技术有效地服务“三农”。因此, 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增加专业知识, 增强管理服务理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农业,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3.4 加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 制订规章制度,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用合理的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 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用人性化的考核奖惩制度把工作人员的潜能激发出来, 提高全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推动整个农机管理服务目标的实现;用规范贴心的服务把农机技术、法规送到千家万户, 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使基层农机管理服务规范化和社会化。其次, 要创新发展。发挥农机示范宣传作用, 通过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推广农机高新技术及产品, 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整合各种农机资源, 把管理、监理、教育、培训和推广等农机发展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全面提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机管理水平, 提升农机操作人员素质, 增强服务意识, 才能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马龙武, 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 (05) .

[2]颜春雷.浅议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09, (16) .

[3]金瑞喷.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04) .

篇4: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怎样和谐相处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调动科研与应用的集合力量,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应急管理的对策,并以此为指导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意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带有异常性质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二是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从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不是预期的,这种突然发生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充分地掌握其相关的信息,而事态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决策者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突发性是指事情突如其来,出乎人们的意料。例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是指事情的发生具有非预期性和非常规性,很难预料其带来的危害和后果。例如全球性的“非典”事件。

2.危害性和连带性。所谓危害性是指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会对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损失。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近七万人顷刻丧生,整个汶川县惨不忍睹。同时这种危害还具有连带性,一个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一些连锁的效应,如洪水过后会引发瘟疫,核事故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

3.紧迫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决定了决策者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不迅速做出决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突发事件的紧迫性。例如舟曲泥石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就会有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不强

我国较少发生影响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的大规模突发事件,从政府到社会、到群众,普遍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导致我国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危害程度认识不足;二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和安全防范教育重视不够。

(二)政策体系不规范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不完善。虽然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没有实现法制化,总体上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少统一的紧急状态法;二是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制执行不到位。

2.应急管理培训制度不够健全。我国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养的培训制度。突发事件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而我国现在缺乏对这些人员和救援队伍的定期培训的制度,人员和救援队伍的素质和技术难以适应形势的挑战和要求,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三)救援措施不完善

1.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缺位。中国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往往临时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所以就不能把突发事件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级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潜伏期的种种表现,预警和防范能力不足。

2.广泛的社会参与力量缺席。应对重大危机挑战,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加。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的环节还十分薄弱,几乎还停留于募捐赈灾物资等初级阶段,民间社会力量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我国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

1.开设应急教育的教学课堂。突发事件的应急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的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了解防灾救灾知识,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可以编写相关的教材,在中小学开设应急教育的课程。同时要在大学开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专业,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人才。

2.开展防范训练和应急演练。一方面要规范、强化危机管理队伍的日常训练与定期演练,教会工作人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使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衔接顺畅、沟通便捷,避免在真的突发事件来临时出现杂乱无序的状态;另一方面要在城市设立突发事件应急训练中心,向所有专业的应急机

构、学校和社会大众开放。

(二)规范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

1.健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政策体系。2007年8月30日,我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完善。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一部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法包含突发事件的应对,它不仅是国家处理紧急状态事务的基本法,而且也应当是全部国家应急事务的基本法。建立综合性国家应急处理体制是当代国家应急处理的基本取向,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和突发事件应急法,是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2.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政策体系。要建立健全专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加强经常性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足够技能及良好装备的专业救援队伍。

(三)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1.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急管理机构应该是一个常设的专门机构,而不应该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国务院和相关部门临时组成指挥协调中心。

2.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有时难以完全征服危机,把突发事件的危害减少到最小。这样就要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战胜灾难的局面,培养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介入。

3.成立专业的灾后心理疏导机构。在重大的灾难发生时,我们不能只是临时组织那些从事一般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而是应该成立专门的灾后心理疏导机构,培养从事特殊心理疏导的专业人员。这样,在一般状态下可以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预警,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及时地对灾区的人民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李保怀,童书元.浅析我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高等函授学报.2010.12.

[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质的现存问题分析.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05.

[4]刘新民.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心理救助——突发事件心理救助与心理干预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陈丽华.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篇5: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校学生公寓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公寓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却相对薄弱。文章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际,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及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和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提供对策。

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应急管理体系的定义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应急管理体系指高校学生公寓相关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和资源制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计划,培养突发事件解决能力,处理和应对高校学生公寓中可能和现实突发事件的综合体系。

二、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特点及类型

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在高校学生公寓内或与高校学生公寓有关的事件,由于住宿群体的年轻性、密集性等特点,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对学生公寓或相关师生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破坏,影响到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正常运作。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的主体特殊,他们知识面较广、接收新生事物快,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或正在形成,有一定成熟度但又有一部分可塑性,思维过程及行为方式都极易受外界事物影响,传播信息快且广。因此,这些客观原因导致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紧迫性与严重性并存、公众性与聚焦性并存、未知性与可测性并存、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等特点。

根据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可将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类型分为以下几种。①由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如自然灾害)。②由外界可控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③学生公寓管理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或新增制度的不被接受引发的学生公寓群体事件)。④学生心理环境因素引发的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如学生因抑郁出现的自残、自杀事件)。⑤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引发的公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由于各个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不同,对学生公寓内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和环节也因校而异。总之,各高校在建立学生公寓应急管理机制方面应结合自身特点,在一般性模式和流程上因地制宜。

三、现行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的危机意識淡薄

应急管理危机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群体,一是公寓管理员群体,一是作为学生公寓管理主体对象的大学生群体。

学生公寓管理员是在学生公寓内接触学生最频繁的群体,他们对学生公寓内应急事件的发现、报告及应急处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就当下而言,许多高校大缺乏对公寓管理员应急管理能力专业培训,导致管理员更多只看到公寓管理员提供物业服务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在学生公寓应急事件处理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生活磨炼和社会阅历,遇事缺乏冷静,容易对学生公寓内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警惕性,对自然灾害等应急事件的发生原理的认识可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真正面对时却表现出手足无措(如面对学生公寓内突然的火灾);对网络诈骗等信息缺乏辨识能力,有时甚至将一些发生可能性较高的事件(如“校园贷”“传销”等诈骗事件)排除在危机意识之外等。

(二)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有的高校认为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即使发生了临时处理一下即可,甚至把相关理论和措施当作应付检查。学生公寓一旦出现应急事件时,参与应急管理的部门或人员往往很单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传递网络,同时,部门之间协作起来也缺乏联动机制。

(三)缺少经费支持

因为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故各高校对此类应急事件处理所需经费,或是因为学校经费原因,或是因规律性不强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准备甚至没有准备,等事件发生了再来开会讨论等情况,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应急事件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

(四)制度化建设不够

根据调查,目前许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之前没有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计划,而只能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应对方式,一边应对一边摸索经验,导致应急管理成本高、效率低。

四、建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应急体系的原则及要点

(一)建立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体系的原则

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关乎学校正常的教学运行,关乎学校安全稳定,关乎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在建立学生公寓应急管理体系时遵从如下四大原则。

(1)维护稳定原则。高校的稳定、安全,不仅是关乎高校本身稳定安全,还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在公寓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时必须以此为首要原则。

(2)迅速快捷原则。学生公寓突发事件有紧迫性与严重性并存、公众性与聚焦性并存等特点,要将损失降到最低,就需用最短的时间,采取迅疾有力手段来控制事态发展,故迅速快捷原则是重要原则。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政治思想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重点,因此需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4)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就有所强调,要求把公民合法权益作为突发事件解决中的重点工作,从而体现出较强的以人为本原则。

(二)建立高校学生公寓应急管理体系的要点

1.提高认识,自上而下重视学生公寓应急管理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避免应急管理人员单一,部门缺乏联动等问题,学校层面支持必不可少。高校应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保障各项应急制度的全面统一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同时,高校应在预算中提供足够的专用资金,加大学生公寓安全硬件和软件投入,为该体系的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2.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公寓应急管理人员基本技能

学生公寓应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公寓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人员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果断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和上报,以便于决策层进行决策。因此,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在人员的进出机制方面,需要有相关的准入和退出要求,同时加强对该部分人员理论培训和实战演练,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如举行应急技能比赛等,将其应急管理业务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资源,定期对公寓管理人员的应急技能进行指导培训,如防火安全知识、各种管理设施的使用技术、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等,加强各种应急演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达到切实提高公寓管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技能的目的。例如:2018年,笔者所在单位某学生寝室发生饮水机自燃事件,宿舍管理员作为第一突发事件发现人,利用日常所学防火知识,判断火情,果断采取断电、请同学协助取就近灭火器灭火、灭火后立即报告相关管理部门等措施。整个过程处置精确得当,及时挽回了损失。

3.依法管理,加强多部门联动

学生公寓内的突发事件,具有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等特征,因此需各部门联动起来,一同完成对应急事件的预防及管理工作。在应急预案制定、应急事件处理及善后等过程,为规避风险,均需法律顾问介入,做到依法依归管理。总体来说,学生公寓管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联合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室、医务部门、保卫部门、网络管理等部门,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破坏性降到最低。

4.完善管理制度,常規防范与应急处理相互融合学生公寓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包含各项日常管理制度如《学生公寓查房制度》《学生公寓网络管理办法》以及各项应急预案如《学生公寓火灾应急预案》《学生公寓突发突发治安事件应急预案》《学生公寓意外伤亡应急预案》等。日常管理贵在落实,不同应急事件的处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与日常管理的衔接,如学生公寓查房制度,工作人员在查房时同时完成内务、安全检查及学生思想动态了解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做到常规防范与应急处理为一体,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

5.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公寓阵地,提高学生自我应急技能

在思政工作进公寓工作中,通过合理利用公寓思想教育阵地,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三观”意识,增强学校和公寓凝聚力,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自觉按照学校统一部署,“人人战斗,室室战斗,楼楼战斗”,形成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局面。

五、结语?

篇6: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祁文虎 发布时间:2014-01-01 21:16:45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近年来,我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体要求,为冷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现阶段,要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激发热爱海西、建设海西,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在海西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

1、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古人说得好“郡县安,天下治”,人民群众的思想稳固,社会稳定的基础才能得到巩固,正如古人说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热爱祖国、热爱海西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打牢海西稳定的的思想基础。

2、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宣传思想文化则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形成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社会氛围,形成自力更生、齐心协力推动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的精神风貌。

3、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打牢共同理想信念基础的“凝固剂”。没有共同理想信念的民族就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思想解放、文化引领,使广大基层群众不仅知道“惠”在何处,更能体会“惠”从何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必然更加牢固。

4、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调色板”。文化是灵魂,氛围产生亲和力、凝聚力,古语中“见贤思齐”就是这个道理。基层文化部门利用群众的空闲时间,将他们组织起来以村队、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将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个软指标,在基层各项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虽然在年初的计划安排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被列入计划,但在实际落实中,却往往在经费、人员以及制度的落实上都得不到保障。

2、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形式单一,宣传资料与基层群众需求差距大。当前,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形式自上而下几乎都是开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课、宣讲等。这种强制灌输,简单给予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压抑了其自我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积极性,虽灌入了人耳,却难入人心。同时,各项政策、精神的学习读本虽然众多,但真正符合基层群众需求的却少之又少,其理论之高深,用词之晦涩,让基层群众望尘莫及,不知所云。

3、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近年来,中央、自治区、各地州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使文化阵地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其使用率却不容乐观。有些文化室长期无人值班,只有接到上级通知说有检查时才会临时开门,打扫卫生,组织人员,待检查团一走,又恢复铁将军把门。尤其是在冬天,随着燃煤价格的不断上涨,有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队根本无钱买煤,更不用说组织群众在文化室开展活动了,文化室的“阵地”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4、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匮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广大农村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基层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基层文化却始终呈现“文艺队伍年年岁岁人相似,文艺作品岁岁年年产不出”的现象,用老百姓的话说“嘴一张就知道唱什么歌,脚一抬就知道跳什么舞”。虽然每年有“三下乡”活动,但一年只有一次,而且受众人数非常有限。

5、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一方面乡镇宣传干事大多为兼职,据调查,当前乡镇宣传干事70%以上为兼职。身兼数职,任务繁重,使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宣传文化工作中;另一方面宣传文化工作人员不稳定,搞宣传工作的人,如果工作出色,知名度一般较高,这也为上级部门选拔人才提供了条件,使得基层宣传干事更换频繁,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

三、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炼提升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积极推进海西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1、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海西的改革发展稳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判断海西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深入调研基层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基层宣传工作的形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注社会大众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要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素材,用老百姓的日常话语表达,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吸引人们。一方面在党的方针政策、惠民措施的宣传上,探索改进单一的灌输式宣讲的方式,应努力将宣讲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段子、表演剧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另一方面在宣传资料的编印上,应结合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编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且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宣传品,如挂历、口袋书、折页,还可将需要宣传的内容制作成音像制品,多种语言解说,满足不同民族群众的需求。同时还应考虑建立一支基层宣讲员队伍,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体现发展的变化。

3、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一直以来,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宣传文化干部始终承担着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的职责,而基层群众却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热爱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引导他们,将自己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发挥文化能人作用,在基层总有一些文化能人,他们或会弹会唱,或会舞会讲,应对其中有热情、有影响力的骨干给予经济上、政策上的扶持,将其建立成“文化中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周围群众积极参与,从而活跃群众文化。二是结合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展能够吸引大多数群众广泛参与的民间活动,如民间游戏、歌舞表演、体育竞赛、节庆活动等,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对集体的热爱。

4、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新形式新任务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广博文化知识、崇高职业精神、过硬工作本领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一是创新体制,保证基层干部数量。当前基层干部普遍紧缺,尤其是南疆地区基层懂汉语的干部人数更少,许多乡镇虽招录了公务员进行补充,但这些公务员往往工作1-2年即被上级机关调走,自治区应制定方案,专向培养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或者也可给长期在基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对基层有深厚的感情、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又有丰富工作经验但始终在身份、待遇上得不到保障的干部明确身份,保障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的整体素质,要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基层干部队伍能真正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把基层当作施展才华、展示能力的舞台,这同时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无限热情。三是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发挥好基层党团员队伍、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等的作用,建立起一支多触角、多成份、多功能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片领域。

篇7: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及对策建议思考

一直以来,信息宣传工作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人民司法事业的发展,为宣传法院、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础。但因认识的差距和重视的程度及信息宣传措施、人员素质的差异,基层法院的信息宣传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对策,有利于全面加强和提高法院信息宣传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绝大多数基层法院存在着重业务轻宣传的错误认识,认为法院就是审理案件的职能部门,只要业务能力过硬,案件审理合法合理,抓好审判工作,打造精品案件就能提升人民法院的形象。对待信息宣传工作则存在轻视心理,不主动、不愿写现象较为严重。宣传文章数量少,质量更没法说,省级以上级别媒体采用的宣传稿件屈指可数,调研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归结到底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宣传对基层法院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基层法院信息宣传工作停滞不前。

(二)撰写报送信息时间观念不强。

有的突发信息、重要信息应及时报送,但有的迟迟不报或漏报,使一篇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毫无价值。信息报送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报送不及时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目前影响信息宣传工作的主要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环节。一是撰写不及时。这种情况或是因为信息不灵;或是因为时间冲突;或是因为捕捉信息不敏感。二是报送不及时,意识不强,认为新闻宣传是宣传人员的工作,(三)与自己无关。

三是捕捉信息能力差,敏锐性不强。审判执行动态瞬息万变,审判热点、难点层出不穷,现有的宣传人员多毕业于法学专业,欠缺新闻专业素质和信息敏感性,对一些好的素材不能及时予以发掘或者不能以恰当的体裁进行宣传,影响了宣传效果。

稳定的宣传员队伍难以形成。重业务轻宣传思想的影响,受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及岗位待遇等情况的影响,基层法院的宣传队伍每两三年甚至每年都要不断地进行更换,难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宣传队伍,严重阻碍了基层法院信息宣传工作的发展。再有就是人员不专职。没有专职的信息宣传人员,当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势必影响信息宣传工作的时效和信息宣传稿件的质量。

(四)撰写信息宣传文章的能力和水平不高。

受上级法院和基层法院本身条件的限制,基层法院新加入的信息宣传员难以及时参加上级法院组织的信息宣传员培训班,而一些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信息宣传员,也因岗位的调换不再从事信息宣传工作,使基层法院现有的信息宣传员捕捉信息宣传素材的敏感性差,收集和组织信息宣传要素的能力低,制约了基层法院撰写信息宣传文章的能力和水平,造成流水帐的动态消息多,空话套话多,无信息价值。

信息不灵通且连续性差。主要是信息宣传的工作机制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对重要工作安排、重大工作部署,信息宣传工作人员不能迅速了解情况并及时做出反应;一些工作根本无法参与,一些信息无从了解。另外,在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捕捉上,信息宣传工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连续性差,习惯于报结果信息,对事前、事中没有连续性上报,缺乏事前预警与事中监督,未能深层次、全方位发现、采集、挖掘信息源,深层次的调研类、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少。

信息宣传人员分工不明确。由于客观原因,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全部是兼职的,各自处在不同的工作部门,因工作性质不同,自然形成分工上的差异。在信息采集和宣传报道上,要么存在抢信息、抢报道的事情发生,要么造成因怕抢信息而遗漏报道的情况出现。没有形成哪方面的信息由谁主写,又由谁协助的明确分工。

宣传稿件数量少、层次低。在国家级报刊、省报及其他重要媒体上刊载少,侧重于在系统内部网站和法学类报纸、期刊上发表,大多集中在小报小刊上。这些问题的产生同有关领导重视不够,信息宣传人员业务素质、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机制不完善有关。对于受众广泛的新闻性网站、都市报刊和电台电视类媒体,法院宣传较少,对于一般性的方法措施和案件报道,媒体采稿率低且不断压缩版面,使得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五)信息宣传经费保障不足。

现在的基层法院受地方经济影响深远,往往在新闻宣传这一多数人眼中的“旁余业务”上经费保障不足,在一些大型宣传活动上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一些照相机、摄像机、便携电脑等宣传设备配备不齐全或维护更新不及时或设备老化,也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二、解决信息宣传工作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队伍建设。

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动力,要把信息宣传工作和审判执行工作一并纳入法院重要工作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干警认识到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彻底改变宣传可有可无的思想。加强学习培训是强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把组织信息宣传员参加学习培训成为常态,可以邀请媒体记者、编辑前来授课,提高信息宣传员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技巧与水平,还可以组织宣传骨干到报社、电视台等跟班学习。信息宣传队伍的培养要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信息宣传员在一定时期内应相对固定,因岗位调整交接工作时应有一个“传、帮、带”的过渡过程,确保信息宣传工作不间断,信息宣传队伍不断层。

(二)建立健全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和信息宣传人员关怀机制。

一是要把信息宣传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内容纳入岗位目标和部门绩效考核,建立信息宣传工作考评制度,对各部门的信息宣传材料报送、采用情况进行统计,定期通报,考核结果与年底评先挂钩,对完成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完成差的部门取消评先资格。二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员学习、培训机制。结合法院实际情况,组织信息宣传员参加学习培训,邀请媒体记者、编辑前来授课,提高信息宣传员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技巧与水平,还可以组织宣传骨干到报社、电视台等跟班学习。信息宣传队伍的培养要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信息宣传员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固定,因岗位调整交接工作时应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确保信息宣传工作不间断,信息宣传队伍不断层。三是要提高信息宣传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在提拔任用上优先考虑长期从事信息宣传的人员,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和奖励,使他们在政治上看到前途,在物质上尝到甜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

完善信息宣传采编、报送机制和专兼职信息宣传员协同作战机制。首先,要为信息宣传工作制定特殊政策和提供便利条件,所有文件、简报以及领导讲话等材料,都应先由信息宣传人员进行阅览,以便及时掌握上级党委和法院相关政策及精神,找准信息宣传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院里召开的所有会议,包括党组会和活动安排部署会等,除涉及秘密不宜进行信息宣传写作的以外,都应有信息宣传员列席,以便及时掌握党组的工作思路和审判工作动态,增强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完善信息宣传采编和报送机制。信息宣传的报送要坚持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对一般的经验性、问题性信息,可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细细雕琢,而对时效性强的信息,要突出“快”,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采编,即使加班加点,也要及时把信息上报和编发出来,不能把“新闻”变成“旧闻”,失去信息的价值。同时,信息采编人员还应主动增强敏感性,要从动态工作中把握规律性,从苗头性中发现倾向性,从偶然性中提示必然性,以增强信息采编的“精品”意识。最后,还应加强专兼职信息宣传员协同作战的宣传模式,专职信息宣传员身在综合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审判执行一线工作动态,视野受限,因此要加强各部门兼职信息宣传员和院专职信息宣传员之间的沟通联络,及时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宣传材料,寻找最佳写作体裁,使法院的信息宣传报送工作做到全面、及时、准确。

(三)加强新媒体运用及特定节点的宣传。

要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微电影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认真开展有法院特色的新闻宣传工作,采用动态消息和纵深报道、文字叙述和影像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识别率高、特色鲜明的新闻宣传品牌,全方位立体地展示法院形象和工作动态,主动出现在群众视野内,多接地气。主动、深入发掘身边的工作亮点和经验,大力宣传法官干警司法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服务人民群众的好人好事以及公正司法、廉洁司法的典型,树立基层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在“国家宪法日”、“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等特殊节日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常态化宣传进学校、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等,争取民众对法院工作有直观具体的了解。

(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络,切实拓宽信息宣传渠道。

衡量信息宣传工作的好与坏,采稿量是一个直接标准。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络,积极寻求媒体对法院信息宣传工作的支持,是新时期新常态下法院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借助媒体记者与编辑的力量提高法院信息宣传员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在用稿上予以倾斜。仅在法院系统网站和专业性刊物上进行宣传,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只有拓宽信息宣传渠道,尤其是提高受众面广的报刊及电视台等采稿量,才能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多更深层次地了解法院工作,进而支持法院工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还可以促进相互监督,一方面是媒体对法院的司法公正廉洁情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是法院对媒体报道的真实情况进行监督。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听取,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对媒体做出的不真实的报道要及时予以澄清,避免误导受众。通过沟通联络,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合作关系,促进双方对法院新闻宣传工作达成共识,把握好新闻尺度,发挥好正面导向作用。

篇8: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建议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实施统计信息化战略, 就是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专注于自己的职能业务, 通过统计工作网络化, 把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业务资源、数据资源、统计调查对象 (客户) 等统计资源, 建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在推进统计信息化进程中,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此, 本文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操作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一是把统计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用电脑打印文件、做做报表、收发E-mail就了事的层面。二是未通过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使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 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二) 统计硬件发展缓慢是统计信息化前进的障碍。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 才能保证在以后的改革中不处于被动状态。财政困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微机的配置、网络的规模、宽带、技术标准、安全管理与实际需要和办公自动化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设备问题:一是部分单位无统计专用或常用微机, 所谓的常用微机也是多部门共用, 处理统计工作与其它工作有所冲突, 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设备落后, 操作软件不全, 经常出现死机、丢失数据现象, 难于适应统计工作需要, 在客观上导致整个信息化进程缓慢。因此, 要提高统计信息化程度, 加快网络化建设还必须加大对统计基础设施的投入。

(三) 软件开发相对滞后。

完善的硬件设施还需要配套的应用软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统计信息化建设要考虑的是大量数据如何组织、以什么样的标准、如何保证数据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等, 这都是信息化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和重点。由于统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软件开发相对滞后, 没有形成行业规范, 软件的推广和更新较慢, 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 统计机构人员素质问题, 也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是技术水平落后、力量单薄。由于客观原因, 基层统计机构负责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非专业毕业, 技术人员的水平仅处于处理统计报表程序问题及解决设备的简单问题, 欠缺开发的能力。二是缺乏“复合型”统计人才。长期以来, 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不能得到很好地衔接, 技术人员不精通统计业务, 业务人员只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运用, 结果在资料的开发过程中, 很少有人会使用数学模型, 如预测模型、决策模型及一些数学规划软件包SAS、SPSS, 影响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三是最基层统计报表人员统计业务、统计电脑技术操作知识匮乏。部分统计员不懂得安装统计程序、解压、压缩及上报文件等操作, 对报表程序不熟识, 只懂得简单的录入, 一旦出现如涉及到公式问题就不知所措。四是统计队伍不稳定。基层统计报表人员一部分是兼职人员, 变动比较频繁。刚刚通过培训熟悉业务, 却又调走。因此, 整体素质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是影响统计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使得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精通统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五) 统计报表方式多样化, 制约了统计信息化发展。

从统计信息来源看, 主要是由于基层报表单位按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定期报表和不定期的专项报表的填报工作, 报送方式各种各样, 大大增加了统计整理和分析的难度, 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发展。采取网上直报方便、快捷, 但是信息安全问题是基层统计机构和报表单位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企业之所以不愿意采取网上直报的方式, 一是担心数据泄露;二是担心电脑被病毒入侵。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 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 保障信息安全, 既要保证信息内容安全, 又要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入侵, 保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的安全。目前, 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报表单位防御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才能真正使每一个报表单位成为统计信息化建设者的推进者。

二、加快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统计信息应用的各个层面, 只有通过全员的统计信息化教育、统计基础业务规范和标准的建设, 搭建好数据管理平台、应用软件平台、网络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才能使统计工作真正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解决以上问题, 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 要提高认识, 明确目标。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一切工作, 最终都是要围绕提高和保证统计数据质量这个核心, 目标是要确保统计“不出假数”、“真实可信”。

第二, 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在信息化建设中“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因此, 要认真总结经验,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行动”。不是现代化、信息化要适应传统的统计业务流程, 而是传统的统计业务流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的要求;统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从统计工作的实际应用需要出发, 紧紧围绕统计工作和统计改革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统计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 在统计工作中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推动统计专业的业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 要因地制宜, 积极主动。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上, 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 要实事求是,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深入研究, 因地制宜, 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通过信息化建设, 改进统计业务流程, 从源头上提高数据质量, 推动统计改革。

第四, 要结合实际, 创新标准。要在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基础上, 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统计工作, 全面实现统计设计与数据采集、审核、处理、管理、发布的网络化和高效化。

第五, 培养高素质统计人才。关键是全面提升统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 包括统计专业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篇9: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层党建是各项工作的龙头,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步入“十三五”征程,我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实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不断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式、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基层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利保障。

(二)巩固执政地位的需求

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使我党正确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使我党永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是进一步打牢党的工作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满足群众期盼的要求

人民群众是我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要坚持围绕为群众服务这一重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改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群众服务到位,才能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党建是整个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工作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现在就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下一部分同志认为基层党建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一些党务干部对党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不实,认为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党建工作是软任务,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有的单位抓党建工作完全是流于形式,被动应付,对党的工作漠不关心,对党的活动缺乏积极性。一些党务工作者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够,不能正确把握工作方向。

(二)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一是管理关系脱节。基层党委与基层党组织是松散型的指导关系,责权不挂钩,缺乏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号召力不强,工作难开展;二是监督职能缺乏,缺少应有的抓手。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匮乏,党务干部兼职多,专职少,部分人忙,部分人闲,造成有的干部职责不清,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活动内容、方式陈旧,组织生活松懈

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不灵活,仅满足于政治说教,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一些党员干部抱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脱离群众。党务工作方面仍存在方式单一、内容单调、技术辐射源弱、覆盖面少,各类资源、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没有产生党务工作的整体优势。

三、加强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一)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落实新举措,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组织工作要牢固树立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能力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寻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点”。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创新载体、抓形式多样化,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只有在探索新思路、开创新方法、解决新矛盾方面狠下功夫,经常分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超前预见,主动适应,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加强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和精神,加强党的信仰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党员”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干部群众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创新力,坚持党的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执行力。

(三)培养吸收优秀青年干部入党

要注意发现培养吸收基层优秀青年,特别是青年干部入党,努力把符合條件的业务骨干培养成新的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使党员成为促进工作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年轻党员的积极性,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从中经受锻炼。

(四)抓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在基层党员干部中深入落实“两学一做”教育,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争当表率,坚持用党章的要求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自觉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坚持用党章规范言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及群众工作纪律和工作、生活纪律,做到令行禁止。用严明的纪律管住自己、净化自身,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在体现党员先锋作用上下功夫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是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反映出来。基层党组织应在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上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一是做培育先锋模范党员的教育基地。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奉献精神好是新时期先锋模范党员的基本标准,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利用理论中心组和党校等载体,抓住干部培训的有利时机,创新学习方式,借助各种方法,展开学习培训。认真学好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学好专业知识,胜任本职工作。学好其他知识,拓展服务本领。把党员打造成为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带领群众谋发展、干事业、树正气的能人、强手、楷模。二是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管理中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展现出来。通过加强对党员创先争优评比、党员形象展示、党员技能大赛、主题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设计和管理,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三是做深化模范作用效果的推动机关。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创新考核办法,通过定时间、定责任、定任务、建台帐、定期公示、集中表彰等,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通过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做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向先锋模范党员方向发展。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承担着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各项目标任务的职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下一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