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2024-05-24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共13篇)

篇1: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篇2: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1、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⑴ 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⑵ 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⑶ 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⑷ 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⑸ 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①“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⑹ 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⑺ 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3、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⑴ 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⑵ 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⑶ 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⑷ 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⑴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⑵ 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⑶ 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2、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⑴ 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⑵ 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⑴ 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 生探究、发现。

⑶ 交流感悟。

⑷ 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⑸ 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⑹ 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⑺ 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四、作业。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我想——丰富的想象力、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篇3: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篇4: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篇5: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儿童会经常语出惊人,下面是四则这样的小故事。

一个四岁的孩子,当看到邻居爷爷因为亲人的去世而哭泣,便跑过去坐在他身边,后来,妈妈问:“孩子,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孩子回答:“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帮他一起哭。”

下班回家的路上,街边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儿童棒球赛。我停下车,走到场边坐下观看,问旁边的一个孩子比分是多少。那孩子微笑着回答:“我们队正以0比14落后。”“真的吗?”我说,“可你看上去并不沮丧啊?”“沮丧?”孩子不解地说:“为什么要沮丧?还没轮到我们队进攻呢。”

一年级教室里,老师正在和同学们讨论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家人。其中一个小男孩头发的颜色和家人明显不同。一个男生说:“画中的男孩子一定是被这家人收养的。”一个女生说:“我知道关于收养的所有事情,因为我是被人家收养的。”“被人收养意味着什么?”另一个学生问,女生答道:“被人收养意味着你曾在妈妈的心里生长,而不是在她的肚子里生长。”

学校排演戏剧,小海梅一心想参加这次演出,并想得到剧中的一个角色,海梅的妈妈知道孩子的心情,但她担心海梅会落选。分配角色的那天,小海梅激动地跑回家,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她大声说:“妈妈,你果然猜对了,我被选中为演员们鼓掌喝彩。”

【思考·感悟】

读了这几个令你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你想过没有,它是不是还带给你一点思考和启迪。如果是这样,就给每个小故事写一句话,试一试。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故事一:“哭”在其中,分担爷爷的痛苦。

故事二:在乎的是过程,并不注重结果。

故事三:儿童眼里的一切是美好的。

篇6: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邱易东 云是画面的主角 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 暖一抹,冷一抹 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树是画面的主角 让风涂抹它的年轮 浓一笔,淡一笔 叶的眼睛在崖畔张望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 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深一脚,浅一脚 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童年》 黄国辉

什么时候我还托着腮帮

仰望父亲脸上 岁月碾过的道道车辙

冥想着

时光的华丽马车呼啸而至 满载我一个个天真的梦想

什么时候我还趴在母亲的膝旁 耳边的故事像山泉一样流淌 微风的抚摸是催眠的小曲儿

睡梦里 身子在云端悠悠飘荡 什么时候我还牵着风筝的手 躺倒在绿油油的球场 蚂蚁爬上我的鼻头 跺着脚抱怨我 压塌了它新婚的洞房 什么时候我还盼望着班级的远足

锅碗瓢盆是必备的行装 生一把火期待诱人的饭香 雨点们不期而至结果 只能把它们与欢笑

篇7: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

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篇8: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屐齿(jī jǐ)柴扉(fěi fēi)住宿(sù xiù)...无处寻(xún xín)一径(jìnɡ jìn)深 ..

二、给诗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①可怜,让人同情。②爱惜。

2.儿童急走追黄蝶。().①奔跑。②很着急地走开。

三、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

①应该爱惜留在这翠绿苔藓上的胶印。②应该爱惜这翠绿的苔藓,不要踩坏了它。2.树头花落未成阴。()

①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的新叶不多,不够茂盛。

②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了很多新叶,形成了一大片树阴。

四、填空。

1.《游园不值》是 代诗人 的作品。题目的“值”是 的意思。诗人游园未遇到主人,本是扫兴之事,却笔锋一转,吟出了千古名句“,”,似乎让我们叶看到了园内一定是 的美景。

2.《宿新市徐公店》是 代诗人 写的。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描写了篱笆、、、、、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喜爱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参考答案:

一、jī fēi sù xún jìnɡ

二、②①

三、②②

篇9: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懂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2.指名朗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

3.学生自读古诗。

4.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结合图画,让学生想一想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学习古诗,体会感情

1.知作者,解诗题。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文题目:寻隐者不遇。(2)老师释题。寻:拜访;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乡村山野。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儿等一会儿?)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1)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①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②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要寻访的人呢?(2)老师精讲。①先解释难理解的词。

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②老师(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的意思: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的意思: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3)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①你师父干什么去了?②在哪儿采药?③你能找到他吗? 3.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1)老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题目“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3)借助书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4.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全诗。

(1)老师: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隐者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出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诗人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儿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而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2)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树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并逐步背诵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意境

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五 实践活动

1.在悠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接着想象诗境,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笔画到图画本上,再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2.举行一次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课堂作业设计:

1.解释加点的字,写出诗句的意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问:询问。言:说。

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他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就,表肯定的语气。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2.默写古诗《寻隐者不遇》。

代 作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2.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温习古诗,引入新课

1.学生齐声背诵上一节课的古诗。

2.老师导语:《寻隐者不遇》给我们讲了一个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但没有遇到隐者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了解一下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板书:所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习提示:(1)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识记生字。

(3)想一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学生自读古诗。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1)读准字音。

qí骑

zhèn振

chán蝉(2)掌握字形。

“骑”“振”“蝉”为左右结构的字。

(3)请学生根据文中插图,简单说一说诗人看见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明确方法

1.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以及儿童手上的鞭子联想,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牧童。)(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2.揭题,解题。

(1)解释题目: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他停止唱歌,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让一个叫袁枚的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介绍作者:袁枚,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3.品悟古诗。

(1)学习诗句,理解诗意。①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观察图画,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儿。

读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嘹亮。樾:树阴。老师补充:“林樾”指茂密的树林。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②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所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意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意欲:心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读全句,看看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后,是怎样做的。“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停止唱歌,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举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地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③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句和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急忙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④读诗句,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2)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听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②指导朗读,读出牧童唱歌时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时动作和神态的变化。朗读第一句时,要想象牧童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第二句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名读——老师评读指导——学生练读)③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1.老师引导欣赏。

(1)第一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2)第二句诗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都是通过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进行描写的,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捕蝉图”。

(3)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2.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3.感受意境,精练强化。

谈谈刚才想象到的意境,试着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五 总结全文

1.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机灵、天真可爱)2.老师小结: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一个夏天的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3.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见 清·袁枚

课堂作业设计:

1.组词。

牧(放牧)骑(骑马)振(振奋)2.填空。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的中午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3.解释加点的字词。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振动、回荡。樾:树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心想;想要。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4.默写古诗《所见》。

代 作者

教学反思:

备课资料: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其诗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有《长江集》。代表作品有《剑客》《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

篇10: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并说出作者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学习重点、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预习导学】:

运用“四步法”自主预习: 1读一读,标一标:

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2查一查,注一注:

通过查阅工具书,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3想一想,答一答:

1、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

2、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4划一划,问一问:

通过自主预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快标注在书上吧!【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我想》,说说我这么多理想中哪一个令你最神往,并说说理由。

2、诵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同学们闭目倾听并说说哪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拓展延伸】:

篇11:五年级9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课标解读:

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选编《儿童诗两首》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设计理念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读完了《我想》,我想同学们脑海中肯定会一起了自己童年的一些有趣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童年的水墨画》,自读要求: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4.学生质疑,释疑。

(三)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3.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儿童的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的真实情景。4.儿童诗欣赏。

5.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板书设计:

我 想

安 接 装 种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篇12: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

4、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样,咱们先来个对诗大赛,好吗?(师生对诗)

2、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比如,读到“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这样一幅美景:„„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解题。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浣花溪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它一共有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第五首。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一)出示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读出并记住。)

(二)出示学法指导

过渡: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古诗了,回忆一下,学习古诗都有些什么好的方法?(相机板书——读)

1、一读古诗,读出节奏美

1)学生结合学法指导,自读古诗 2)指生读,随文识字“懒”“倚”。3)指导学生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二读古诗,读出画面美

这首诗反反复复的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读出了它的节奏美,韵律美,好极了。同学们,这首诗短短28个字,却描绘了一副优美醉人的春景图。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读,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注释,一边想象,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1)学生自学。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住在浣花溪畔的杜甫,生活安宁心情愉悦。这天,春光明媚,惹人陶醉。他独自沿江散步,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他举目一望,他看到了?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朗读,读出画面,读出感情,尤其是后两句的教学)

3、三读古诗,读出诗情美

1)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诗人把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使诗的意境更深远。“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因而成了千古名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抄写生字“懒”和“倚”,并组词。

三、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借景:古塔、江水、桃花、春光、春风 抒情:对春光的无比热爱与赞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课时的作业

二、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三、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板书《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教材简析

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庭院墙壁上。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 这种句式。

四、出示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五、出示自学指导

(一)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古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5分钟后,看哪组回答的最好。)(引导学生读出)

(一)自学质疑

(学生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古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

(二)合作释疑

(同组之间相互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懂的?)

(三)展示评价

(各组派代表回答。)

(四)巩固深化

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六、出示自学指导

(二)1、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体会诗的感情。

(5分钟后,看哪组回答的最好。)(引导学生读出)

(一)自学质疑

(学生自由读文、理解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二)合作释疑

(同组之间相互交流,体会诗的感情。)

(三)展示评价

(各组派代表回答。)

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2)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巩固深化

1、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2、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2、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七、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王安石访问朋友湖阴先生,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全文景与人处处照应,融化无痕。

八、布置作业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2、背诵、默写古诗。

3、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篇13: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鹤、孟”等生字。

2、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有得。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这两句。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指名读 范读 赛读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预设:如果当时读不出来师再次进行范读。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知识能力目标:

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课前交流,师生谈话 :

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二、创设情境,1.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

2. 幻灯片 出示古诗。、范读全诗:请大家大声地读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4、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 ”(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 “ 渭城 ”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 ” :汉朝

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

师: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三、知诗人,配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友人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赶到渭城来送行。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王维简介)、过渡: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会画上一些什么景物呢?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 ── 交流 ── 点拨。)(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湿润)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 “ 留 ” 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 风俗。板书:柳、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师: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

那么,“ 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 ── 生接读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 “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预设: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课件 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而且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切换到古诗 课件。)师:想到朋友即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顺势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 “王维无限深情地对元二说…”(课件出示)

老朋友啊,请再喝完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元二说 : …… ……、师: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大家分享吗?

板书设计:

20送元二使安西

客舍

柳 友谊深

上一篇:学生党员调查问卷下一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