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个人资料

2024-04-24

陈美个人资料(精选6篇)

篇1:陈美个人资料

陈美

姓名:陈美

英文名:vanessa-mae vanakorn nicholson

国籍:英国

出生地:新加坡(4岁移居伦敦)

生日:1978.10.27

最早的音乐课程:1982年(3岁)的钢琴课

最早的小提琴课程:1984年(5岁)

首度与乐团合作的音乐会:1989年(10岁)与爱乐管弦乐团

首度国际巡回:1991年与伦敦莫札特合奏团的演出

1989年,10岁的陈美在伦敦与爱乐乐团合作举办演奏会,在英 国引起震动。bbc一台称其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小提琴家”。

1991年,与莫札特合奏团合作举办了她第一次世界巡演。

1990年~1992年,完成三次录音录制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莫札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海飞兹、帕格尼尼等大师的小提琴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95年2月emi推出专辑《violin player》,在全球25个国家极为畅销。

1995年11月陈美为专辑《violin player》(小提琴玩家)前来上海宣传。

1995年6月30日,陈美在英国伦敦皇家阿尔波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举办“红色激情之旅”(red hot tour)音乐会。

推出古典专辑《classical album 1》,打破古典艺人音乐专辑销售最快纪录:两周内售出50万张。

入选《人物》杂志“全球50位最美丽人物”

,在古典及流行领域均获奖:世界音乐大奖“最佳销量古典艺人”(world music award)、“nordoff robbins sliver clef”国际大奖。

英国查尔斯王子、爱德华王子出席陈美在伦敦为皇室成员举办的音乐会。此前,爱德华王子曾以普通观众的身份专程前往阿尔波特音乐厅观看她的演出。

19--19在33个国家,250个城市举办巡回演出

举办多场户外音乐会包括:纽约时代广场户外音乐会(站在计程车顶演奏),为此封锁交通;观众达10万多人的“7国首脑会议音乐会”(g7 summit conference concert),史无前例唯一获准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前举办户外音乐会,吸引众多观众。

年6月30日,作为唯一外国艺人受邀参加由特区官方举办的“香港回归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特别创作的“快乐谷序曲”。

1997年推出第二张古典专辑《china girl》。专辑收录了中国著名乐曲“梁祝”及为“97香港回归”特别创作的“快乐谷序曲”。

陈美“阿尔波特音乐会实况”在美国迪斯尼(disney)频率播出打破美国现场音乐会收视率纪录。

1997年推出流行专辑《storm》(流行风暴)

1997年11月,应邀参加上海国际音乐节开幕式演出,并被誉为当晚演出最精彩艺人。

1月,在伦敦唐人街参加当地华人社团庆祝农历新年活动:在雷赛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举办户外演出,吸引近万名观众。

篇2:陈美个人资料

在最近的学习中,我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发现高效课堂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环节与学情的灵活互动,这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老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虽然口头上是教学相长,但实际上学生的学,只注重成绩或所学到的知识,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且学生依赖老师教而放松自己主动性习惯的培养。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指高效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下最需要的,才是顺应局势发展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在高效,既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又能给学生减轻负担,在新课改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学模式导向直指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新型的学习习惯投入学习之中,并能对学习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觉投入探索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能有依赖思想,只有遇到困难才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其次,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运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发生质疑,让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

1、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2、突出高效理念,精讲多练。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理念具体的就是要做到三个精讲——思路方法精讲、核心问题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5—1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讨论、展示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升华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加强学法指导,那就要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力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习,把快乐和健康还给学习,即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把握;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其次,强调学生的学,教师以引导为主。教师要多鼓励,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学中注重分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所谓分层设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重点突破;而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学习;而分层指导和分层训练就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进行个别指导,对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模式去指导和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的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初中阶段更要积极实行这种课程分层教学的模式或走班制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酿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往往决定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师生之间保持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会让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那么教师与学生就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维持需要的是教师的亲和力做牵引,再加上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艺术,而使教师自身产生一种吸引力,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让学生对这一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6、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之所以是一堂课,是因为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因为有了目标而变得实际,这就像人生也是朝着一定的目标而前行,没有目标的课堂是盲目的。“两基”的落实,就是要求学生的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又要保证高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今后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预习质量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也曾要求学生进行预习,甚至在新教材中也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是一方面,我们对预习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只有要求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到这一环节。另一方面是我们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环节的应有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学习高效课堂必须高度重视预习环节,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具体要求、效果检测等方面的落实,保证预习的效果。

2、注重学生的展示

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加强展示的精彩和课堂的生气。

3、杜绝面面俱到,选择以点盖面的探究问题

在选择探究问题时,以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出发。尽量选择能牵引本课全部要点的关键性或实质性问题,或能反映本课主线、承上启下衔接点。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探究过程中把握重难点,也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4、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理与提炼

整理、加工、提炼知识结构既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又是巩固提高学习效果的必然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结果学生学习的都一些零乱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结果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实质与核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之间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因此,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总结概括的时间与空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篇3: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与个人所得税

一、我国个税税制

个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 (居民、非居民人) 之间在个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范的总称。具有课税公平、富有弹性、不易重复征税的特点, 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和吸引高级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税制模式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项列举的方式将应税所得分为10项具体税目和一项概括所得, 除偶然所得外, 其他各项所得均依各自的法定标准分别作相应扣除后, 按不同税率纳税。征税方法上实行课源法为主, 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辅的征收方式。特点是征税面小, 税负从轻, 扣除从宽。

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

方法有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⑴工资、薪金所得, 为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⑵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⑶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⑷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为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 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 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⑸财产转让所得, 为转让财产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为每次收入额。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 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扣除。

3、税收征管

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申报方式。《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 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 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 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 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 (试行) 》第二条规定:“凡依据个人所得税法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㈠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㈡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㈢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㈣取得应税所得, 没有扣缴义务人的;㈤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申报内容不包括确定的免税所得及按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

二、个税收入与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1、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增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税的纳税人。与之相应, 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个税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5年个税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12%, 到2008年个税完成3722.19亿元, 其中, 工资薪金所得税收入2240.65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已增至6.87%。

2、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包税制”, 指不管收入多少, 只要交足包税税款就不再计征。致使不少业主把个人、家庭支出等与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费用都作税前列支, 以偷逃税款。比如从华东某市解剖的20家个体老板实行“包税制”分析, 包税税额与应纳税税额平均相差近4倍。有个公司每月包税1200元, 仅粗查收支账目, 每月交税应不少于15000元, 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入账的收入。相较于工薪阶层收入不高、按章纳税来说, 突显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之大。

三、个税征收的意义

1、增加财政收入

个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个税以个人收益为课税对象, 通常情况下个人所得便会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大, 个税的财政收入功能日益增强。

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通过三个层面上的因素表现出来, 即, 收入、消费和财产。个税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和不同种类的收入采取不同税负政策, 使个人可支配税后所得产生总量和结构性变动, 多得多纳税, 有利于公平分配的实现。国家取得个税收入, 通过转移支付, 实行普遍社会保障, 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稳定

个税普遍实行累进税率。个人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当经济衰退时, 一部分人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到免税区, 另一部分人收入分别降到相对较低税率区, 即“累退效应”, 个人税负下降, 延缓消费需求下降, 进而延缓经济衰退;反之亦然。从而实现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

四、对我国个税税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纳税筹划,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纳税人生产活动的一些调整和安排, 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个税纳税筹划, 纳税人依据个税税法, 在实际缴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从立法的质量上保证个税税法的权威性, 增强适应性, 注重对纳税人利益的考虑和维护法律稳定及公平的追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稽查制度, 推行自行申报个税的同时, 加大对偷漏税行为惩处力度, 维护自行申报纳税人合法权益, 减少税款流失。持续广泛利用媒体影响等手段增强公民对个税的了解, 促进纳税意识不断提高, 进而促进我国个税的健康发展。

2、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税制并逐步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 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负担能力, 符合量能课税原则, 有利于充分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由于其对征管水平等的要求较高, 对征管效率的兼顾存在不足, 据我国现阶段国情, 先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条件成熟时过渡到综合税制。

3、细化应纳税所得额

扣除项目多寡和扣除标准高低直接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细化可从收下方面着手:⑴分项扣除与标准扣除相结合。分项扣除应与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制度相配合, 制定科学的扣除标准;扣除项目较少或难以取得扣除原始凭证的, 允许实行标准扣除, 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并降低其纳税成本。⑵家庭生计扣除, 对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扣除标准。⑶依物价指数对纳税人生活费用适时调整扣除标准,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清, 个人所得税, 为什么管不住中国富豪, [J], 沪港经济, 2002 (9)

[2]田萍、张进, 中国“富翁”谁偷了“奶酪”, [J]四川省情, 2002 (9)

[3]纪宝成, 共同富裕, 当今中国的“中心课题” (N) , 环球日报, 2011.6.28, (15)

[4]马广博.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技术经济, 2006 (3)

[5]温海莹.论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选择[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0 (11)

[6]张永忠.唤醒纳税人意识[J].涉外税务, 2006 (1) (15)

[7]刘军.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M].税务研究, 2004 (7)

篇4:陈美 需要“目击”

2008年4月6日下午,伦敦天空湛蓝,身着祥云图案服装的陈美看起来很精神,在南岸中心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与在这里庆祝奥运火炬到来的演员进行简短照面后,陈美便手擎火炬跑向附近的滑铁卢大桥。奥运会前的伦敦火炬接力,把这位当年在舞台上活力四射的华裔小提琴家又拉回到观众视线前。

回溯到10年前,1998年4月14日,陈美“红色激情”演奏会在首体举行。纷至沓来的人群造成了小小的交通拥堵,大幅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美的诞生不需要定义——四根琴弦上进行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一袭豹纹长裙,曳地轻垂,束腰,瀑布般倾斜而下的黑发,黝黑的南洋女子模样。在熔金般的地光中、在四位白色面具卫士的护卫掩映下,陈美被缓缓托起。小提琴长于表现温柔哀婉的细腻情感,而陈美的小提琴则充满了动感,音乐不是从弓弦上奏出的,而是从她周身流淌出来,音乐内外遍布热情的动力。在古典与流行之间、传统与前卫之间、欣赏与消费之间,让人耳目一新。

陈美的音乐之路始于古典。她生于新加坡,4岁时移民英国,已学了1年的钢琴,5 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0岁即登台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并一鸣惊人。按理说陈美理应乖乖沿着音乐神童的道路走下去,成为莫扎特与贝多芬的第几代的出色的阐述者,但她不愿意这样,她要在古典音乐殿堂里杀出一个流行来。

20世纪末古典音乐虽未式微,但也越来越曲高和寡,与大众隔膜。流行音乐却越来越生命旺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接纳。音乐不再是精神体操,而成为人们口中咀嚼的口香糖。帕瓦罗蒂和亚当斯、斯汀等流行歌手同台,伦敦交响乐团奏出摇滚曲,古典大师梅纽因、帕尔曼笔下流出爵士乐,雅尼的出现……

于是在1995年,EMI旗下的陈美操起了两把小提琴。一把是1761年出产的珍贵意大利瓜达尼尼提琴,用来演绎贝多芬与巴赫;另一把是白色ZETA电子小提琴,古怪如同橱窗里的玩具,这就是陈美的新式武器了。用它重新演绎的巴赫庄严肃穆的管风琴乐章,立刻变成了一曲豪放热情的现代流行乐。陈美如流行歌手般满场奔走。让观众们从听音乐变成了看音乐。面对四面八方的质疑:这到底是在阐述“流行”,还是“新派古典音乐”?陈美却不认为同时在音乐的两条道路上并行有什么冲突,“在一个作品中,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你同样能够体验丰富和微妙的情感变化。当我在一个国家一年巡回演出两次时,一次是演奏流行乐,一次是演奏古典乐,我非常高兴看到在古典乐的观众席里有不少穿着T恤衫的年轻人,那些看过我演奏流行音乐的人”。

篇5:贫困生陈美妍倡议书

——向陈美妍同学捐助活动倡议书

少先队员朋友们、亲爱的同学们:

陈美妍是我校一年一班的学生,家住太和镇西邱村,她从小就与年迈的奶奶和高位截瘫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家庭生活非常的困难。

在小美妍满月的那天,爷爷和爸爸骑着摩托车从邻村的桥上掉了下去,当时昏迷不醒。家人为了给爷爷和爸爸治病,东挪西借,凑足了二十多万元的手术费。这使原本就不富裕的陈家从此负债累累。然而,一个月后,上天还是无情地带走了爷爷。爸爸也从此以后成了高位截瘫的废人,常年躺在床上,而且还得常年吃药来维持现状。小美妍的妈妈不堪生活的重负,扔下了仅仅七个月大的小美妍离开了家,从此杳无音信。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奶奶一个人身上,奶奶既要照顾年幼的小美妍,还要伺候高位截瘫的儿子,还要为高额的医药费发愁。而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那收入不多的几亩薄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奶奶也是疾病缠身。奶奶说小美妍长这么大,从没给她买过一次零食、水果,从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小美妍穿的衣服都是好心的邻居和亲属给的旧衣服。六年来,家里也从没做过一次像样的饭菜,从没买过一瓶酱油、一盒十三香。每次看到同龄的小朋友到商店买零食,乖巧懂事的小美妍就悄悄地跑回家自己玩。如今小美妍上学了,奶奶每隔十天给小美妍买五元钱的咸菜,分成十天给小美妍中午带饭,连早上和晚上都舍不得给孩子吃,奶奶和爸爸就更舍不得了。现在小美妍上学坐校车的钱,也是一拖再拖,要等到秋收时一起算。奶奶说生活再苦,只要看到乖巧懂事的小美妍,心里就不觉苦,再苦也要撑着,把小美妍培养大,让她有点出息。

小美妍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幸的,但她能生活在这个有爱的大家庭里又是幸运的。让我们共同祝愿小美妍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拥有灿烂、幸福的童年,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回报领导、老师和许许多多关心她的人!同时更希望大家都能伸出爱心之手,把我们少吃一袋小食品、少吃一根雪糕、少买一个玩具的钱,捐出来给更需要帮助的陈美言同学,把每一滴爱心之水汇成爱的海洋,让我们用每一颗爱心温暖我们的美言同学,让美言同学在这个冬天不再感到寒冷!

祝福小美妍!

太和镇中心小学少先大队

篇6:陈美个人资料

——《物体分类》教学案例

净峰墩南小学 陈美仁

一、设计思路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各种活动,如分一分、玩一玩、找一找、猜一猜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从而认识各种物体。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物体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本课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各自的名称,能够辨认这些物体。过程与方法:

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并知道名称。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一分

师:同学们,今天有位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相信大家见到他后一定会很喜欢的,我们来看看是谁来了呢?(课件出示由四种物体拼成的机器人卡通形象。)

播放机器人录音:小朋友们你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我的样子很酷吧,我有聪明的头,结实的身体,还有健壮的胳膊和腿脚。其实,我就是由你们桌子上各种形状的玩具组成的,现在我想考考你们,哪些物体长的像我的头,哪些长的像我的身体,哪些长的像我的腿,哪些长得像我的脚。

(学生分别从桌上的玩具中迅速找出和机器人的头、身子、脚、胳膊长得像的玩具。)【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学生和机器人的对话,使学生初次观察到机器人的身体其实就是由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的。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使数学充满了人情味。】 师:同学们这么厉害,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玩具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然后汇报分类的结果。)先让学生自由分,接着让学生按形状再分一分。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分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有的按大小、形状以及会滚的和不会滚的不同标准分类。体现了分类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活动二:玩一玩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跟它们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师想给你们一个建议: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开始吧!

(学生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和学生一起活动,并适时进行指导。)师:那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它长得什么样。生:我的好朋友长长的。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的?

生:有的地方摸起来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刺刺的,有尖尖的角,它有六个面。师:你能按顺序地数给大家看看吗?大家都来数数。师:有谁知道这类朋友的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一起来叫一下它的名字——长方体。师(拿出正方体):咦,这是谁的好朋友呢?

生:我的好朋友是方方正正的,有六个面,六个面一样大,有的地方摸起来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刺刺的。‘

师:你的介绍清楚又准确,真像个小老师!我们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吧。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正方体。(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那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

生2: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而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哇!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并把正方形的面正对着学生。)师: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体吗? 生1:正方体。生2:长方体

师:那如果这样看呢?(把长方形的面正对着学生)生:长方体。师:哦,原来这是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像这样的物体,我们也称它为长方体。所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

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位好朋友,我们接着来认识下一位朋友?

生: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的,而且一样大!身子是直直的,它可以站着,也可以滚来滚去。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请你的好朋友上台来表演一下好吗?(学生拿着物体在台上演示)

师:谁知道这类好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圆柱。师:你们还有好朋友要介绍给大家吗? 生1:球长得圆圆的,没有平平的地方。

生2:它特别调皮,总喜欢滚来滚去,我很喜欢玩球。

师: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好朋友球,一起来叫一下它的名字——球。师:同学们这么厉害,那你们知道球和圆柱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那请你们把球和圆柱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生: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而圆柱只能直直地滚。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开心吗?最后,我们再一起来叫一下这四位好朋友的名字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比、想、滚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将“做”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 活动三:找一找

1、找朋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65页的第1题,然后进行集体订正。

2、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体和球,并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活动四:猜一猜:

请一位同学从袋中摸出任一个物体,说出这个物体的形状特征,其他同学来猜一猜所摸到物体的名称。

【设计意图:“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环节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活动

五、看一看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物体?最后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欣赏一组图片。这些图里的建筑物和机器人都有我们学过的物体,到明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通过有趣的拼搭来完成你喜欢的作品,好吗?

【设计意图:五大活动分一分、玩一玩、找一找、猜一猜、看一看的设计,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教学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1.整节课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猜一猜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动口说一说,多感官的参与,充分锻炼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有关的数学知识。【点评】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地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抓住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童心,让学生通过机器人这一中介来认识球、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物体分类》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注重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识物体。

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玩一玩,找一找,猜一猜,看一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宿点。在活动中自然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对数学的志趣”。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上一篇:农机计划下一篇:以甜写作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