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个人资料

2024-04-18

伦勃朗个人资料(通用9篇)

篇1:伦勃朗个人资料

伦勃朗

姓名:伦勃朗

性别:男

国籍:荷兰

伦勃朗是荷兰画家,年轻时在阿姆斯特丹向画家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世俗化的处理。约1625年,他返故乡设画室,从事绘画创作和招收学生。其创作生涯大体上包括四个阶段。

莱顿时期(约1625~1631),伦勃朗的绘画体裁广泛,包括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等。现存的最早署有年代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为宗教画《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约1626,里昂美术馆)。这类油画受拉斯特曼以及乌得勒支画派画家洪特霍斯特的影响,采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强烈明暗对比画法,以加强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它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通过更深入地捕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揭示其内心活动。此外,从莱顿时期起,开始绘制大量肖像画。他一直对老年人以及各种富有绘画性特征的人物感兴趣。自画像真迹目前估计总数在 60-100幅之间。为了塑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画家耗尽毕生精力来研究面相学。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乃是他表现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莱顿时期中,伦勃朗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有戏剧性。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虽不像后来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那样成熟,但已显示出画家很早就致力于发掘油画颜料本身的质感和潜力,从他那时的有些油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经可以看到,他曾采用厚涂画法以及在画布的颜料层上用笔杆刮出痕迹之类技法。

阿姆斯特丹早期(约1632-1640)从1632年起,伦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荷兰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因而受到好评。伦勃朗此后中成为该城最受欢迎的画家。在此期间,他还画了大量肖像画和宗教画,其中的宗教画主要以巴洛克风格画成。伦勃朗在他所写的少数几篇文章中谈到,他力求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此类巴洛克绘画中,最激动人心的为《参孙被弄瞎眼睛》(1636)。画中的参孙之妻大利拉,因犯下伤天害理的罪行而惊惶失措,表情细腻而复杂,被有些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年轻时候的成功使伦勃朗富裕起来。他开始收购艺术品和古董。1639年迁居一座豪华的住宅。妻子萨斯基亚为他许多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充当模特儿。画家在这阶段中看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评论家们一般认为从他当时的一些自画像中,可以察觉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这类自画像和亲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历史画。著名的《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约1635,德累斯顿画廊),据近年考证,可能是一幅进行道德说教的宗教画。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 40年代,伦勃朗个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幸事件。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在艺术上进入深化阶段。1642年,萨斯基亚在儿子蒂蒂斯出生后不久病死。同年,名画《夜巡》(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问世。画家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程式,使它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性质,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要使观众由此而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革命斗争。“夜巡”这个名称是约18才出现的。这是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过厚的光油层,加上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像是夜景图。20世纪,主要是1947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以此画整修,把过厚的光油层除去,这样才证实,它所描绘的确是白天情景。有人认为,它的名称应改为“弗朗斯·班宁·科克上尉射击手连的出发”关于此画,过去流传过这样的说法:当此画的顾主们看到完成了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他们中间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部分。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而画家拒绝,造成僵局,伦勃朗因而成为阿姆斯特丹上层社会中不受欢迎的画家。他后半辈子生活在贫病和不幸之中,似乎主要是《夜巡》这一幅画造成的。这种假设近几十年来经许多国家专家考证,已被否定,但是自画家去世后不久,以上传说就开始为一些富有浪漫主义幻想的传记家所一再复述,为的是要渲染所谓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为群众理解。事实上,《夜巡》这幅画最后仍为顾主接受,画家也获得了事先议定的报酬。此后,他仍继续不断接受种种重要的订画任务。至于40年代后期起,伦勃朗不再像在30年代中那样受许多顾主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因难,这种情况则不仅仅是为《夜巡》一幅画,而是为画家画风的改变所造成的。《夜巡》这幅画实际上标志着第2、3这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夜巡》采用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并好像正在向观众走来。这种手法加强了整个画面宏伟的巴洛克气势。不过《夜巡》以后,伦勃朗越来越少地运用巴洛克美术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艺术效果,而是热衷于采用更加含蓄的手法去表现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类手法当时并不流行,因而尽管伦勃朗的创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仍有一批赏识者,但毕竟没被多数市民理解。 这时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圣家族》(1645)等虽为宗教画,却洋溢着世俗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伦勃朗是按照尼德兰的农妇来画圣母的。同一时期中,他对景写生,制作了《三棵树》(1643)等蚀刻画和一些风景素描。约1645年,斯托费尔斯来到伦勃朗的家中,以后成为他的妻子,她的形象曾出现在他的许多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

晚年(1648~1669)1656年,伦勃朗被迫宣布处于变相的破产状态。以后两年,房子和动产均被拍卖。他的油画买主不多,可是宗教题材蚀刻画却销路甚广,其中有一幅俗称《100荷币版画》(约1649),即是由于买价高而获得这一名称的。1660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当妻子与儿子开设的一家美术公司的雇员,因为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债主们进一步的逼债。次年,他受托绘成历史画《西菲利斯的密谋》。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发动过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是荷兰远古的民族英雄。此画为荷兰历史画中最有纪念碑式气派的杰作,但由于某种至今尚未弄清的原因,它遭受了从市政厅墙上取下的厄运,如今只留下了其中的一块残片(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1662年,他绘成《呢商同业公会理事》(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这幅团体肖像画非常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不过,据近年考证,画中人物并非理事,而只是该会的几个抽样检查员以及站在他们后面的一个仆人。1663年,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但是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倔强的老人,他在去世前还绘出了一批名画,包括《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

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伦勃朗留下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包括约600幅油画、350幅蚀刻画和1500张素描。 70年代以来陆续还有一些新的发现。

《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参孙被弄瞎眼睛》、《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夜巡》、《圣家族》、《三棵树》、《100荷币版画》、《呢商同业公会理事》、《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

篇2:伦勃朗个人资料

越来越喜欢写一些文字来记录读过的书。惟其如此,读过的书才会入了心。

爱好美术的人,必定是知道伦勃朗的画作的,他留下的《夜巡》、他众多的自画像和他画像都是光影杰作,只是他的人生也是充满了如光影般的灵动。

四百年前的16,伦勃朗诞生在荷兰的第二大城市莱顿,父亲是一名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伦勃朗在家中排行第七是家中的老幺。

父母对伦勃朗期望值很大,一度把他送到莱顿的拉丁学校接受教育,以期将来谋个好职位。拉丁学校在当时的欧洲是专为年轻学子将来进大学而设立的。伦勃朗在这里通过了每一科的考试,顺利进入了当地最古老的莱顿大学。只是在大学注册后不久他却退学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历史没有记录。说到此,不得不说一下荷兰人的民族性,荷兰人务实而不善用文字表达观点。所以历史记载中荷兰较少出现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与评论家。因而在荷兰的艺术史中没有为他们杰出的画家们留下多少文字记录。16伦勃朗改行学了艺术。这时他14岁。

伦勃朗先是跟着一位莱顿专长画建筑场景的画师做了三年学徒,之后父亲送他到阿姆斯特丹跟随最有名的历史画画师拉斯特曼学习。在这里伦勃朗掌握了老师的画法并进步神速。

1625年他回到莱顿自立门户成为独立的画师。在此后六年时间里,伦勃朗在艺术上迅速成长起来,光与影的表现力,版画的艺术成就都超过了同辈的荷兰画家,而且受老师拉斯特曼影响具有不断革新的意识。

时间流逝,年轻的伦勃朗在成长。1630年他因接受大量肖像画的委托制作而收入颇丰,并在这一年认识了纽华登市市长的女儿莎丝吉雅,于是伦勃朗向其发动了猛烈的爱情攻势,于1633年两人得以订婚次年结婚抱得美人归。

此时的伦勃朗可谓春风得意,名头大增,订单不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利双收。即使如此,伦勃朗也一直未丧失他的宗教情感,即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在他的很多画作中都有所体现。

在17世纪30年代,伦勃朗绘制了很多以莎丝吉雅为模特原型的作品,两人恩爱有加。只是莎丝吉雅不久后开始病体魇魇,先后生了三个孩子都夭亡了,只剩下一个男孩提杜斯。这让伦勃朗极其沮丧,倒还没有打击到他创作的热情,也许是预见不够,毕竟莎丝吉雅很年轻。

1639年他以贷款的方式在阿姆斯特丹购买了一幢非常漂亮的房子,显然他自信地以为他的财务状况会一直成功下去。世事难料,这幢房子最后成为他的经济负担,于1660年因无法承担的巨大债务被迫迁出。多年后荷兰政府把此地改成了伦勃朗美术馆。

1642年年轻的莎丝吉雅去世了。在先后的几年中,伦勃朗轮番遭遇人世间的分离,与子女与妻子与母亲。

1640年至1648年是伦勃朗艺术生涯的一段转型期,他既反对不真实的古典裸体,也不赞同陈词滥调的学院派规矩(联想到罗丹),他兼收并蓄,在此期间创作了旷世巨作《夜巡》,此画为他带来丰厚的报酬。

其间为了照顾年幼的提杜斯,伦勃朗找来一名叫亨德丽吉的少女做管家。亨德丽吉善良、单纯,身兼女管家与模特。后来变成了伦勃朗的妻子,并给他生了一个女儿。生活又有了生机。

《夜巡》使他达到艺术生涯的最高点,此后开始走下坡。原因何在呢?一是荷兰人品位转变,更加中意亮丽的色彩,而不喜伦勃朗的明暗技法与思想深度。再可能是他热心描绘宗教故事和肖像绘画,而荷兰收藏家则转向喜爱风景画和风俗画。再一个重要原因是伦勃朗不善理财,在个人作品销路减少的情况下依然购买收藏品,更有其购买的`房子欠下贷款终致入不敷出,濒临破产。

1660年伦勃朗房子被出售,一家人迁出,开始租房生活,他也借此脱离了社会。他持续画画,可贵的是即使生活困顿,依然积极探讨人类精神层面,不受外界约束,努力使自己作品的主人公成为永恒的典型。1662年在他完成《夜巡》20年后,再度得到重大委托,创作群体肖像《布商工会稽查官》,再次展现他的才华。

1663年亨德丽吉死于肺结核,儿子提杜斯也在新婚半年后过世,只剩了他与亨德丽吉所生的女儿柯妮里雅,后来柯妮里雅远走爪哇。连续的家庭变故没有击垮伦勃朗,他晚年的自画像面含微笑,显示出一位老人看尽人间繁华的平静淡然。1669年63岁的伦勃朗去世。

伦勃朗在油画之外还是与丢勒、戈雅并称为西洋艺术史上的三位版画巨匠,他能在昏暗处创造光,被称为“光的魔术师”。

伦勃朗桃李满天,而且他的学生就如他师从拉斯特曼一样不拘泥刻板。这无疑促进了荷兰绘画向艺术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其一代大师的地位。

篇3:论伦勃朗的艺术成因及影响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情感表达,生命探寻,人生感悟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 1606———1669) 是17 世纪的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巨匠。他出生于普通家庭, 从小聪明过人, 喜爱绘画, 14 岁便进入莱顿大学学习。出于对绘画的执著, 他离开了莱顿大学, 跟随贾普·斯旺纳伯达专攻绘画。三年后, 转而到阿姆斯特丹, 拜著名的历史画家彼德·拉斯特曼为师。

1625 年, 伦勃朗用所学开办了一所绘画作坊, 很快他便崭露头角, 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肖像画家。1632 年, 伦勃朗凭借肖像画作品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tulp》脱颖而出, 成为荷兰最富盛名的年轻画家。1634 年, 伦勃朗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结为伴侣, 开始了甜蜜的家庭生活。1639 年, 伦勃朗经济实力大增, 购下了处于阿姆斯特丹的一栋别墅, 从现世的物质基础上稳定了下来。1635 年至1642 年, 先是母亲去世, 后是三名子女先后夭折, 一位他十分喜欢的表妹也与他天人相隔, 最为悲痛的是, 他美丽的妻子萨斯基亚也撒手人寰, 他雇了一名寡妇奶妈照顾提杜斯, 却因此受到世人的误解, 伦勃朗有些沉沦。1640 年的一幅自画像, 眼神迷茫, 充满对人生的探寻, 其艺术手法转到对内心世界的表现。

社会背景是自画像形成的前提条件。16 世纪末, 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日渐衰弱, 尼德兰革命奠定了荷兰独立的基础, 荷兰迅速崛起, 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之一。文化艺术也得到迅猛发展, 最为流行的是历史画和肖像画的创作。当时, 荷兰的巴洛克绘画很走俏, 其绘画主题是大团体的肖像, 与民众的聚会或者生活有关, 伦勃朗的 《夜巡》就很具典范。生活经历是自画像形成的关键因素。伦勃朗在青年时期娶了一位年轻富裕的妻子, 不仅使他的画画有了经济保障, 而且以他美貌的妻子为模特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使他成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但自妻子去世以后, 伦勃朗的事业开始衰落, 生活窘迫。无论荣辱, 伦勃朗始终保持一个艺术家的姿态, 坚持绘画创作。

伦勃朗的绘画得益于其概括性的构图。他的构图形式多样, “金字塔式” “对角线式”或 “水平稳定式”, 以及 “全景式”。例如1629 年创作的 《画室中的自画像》就是 “对角线式”的方式构图。整幅画面画架占据了右边的大部分空间, 然而左边的半张木桌仅占左半部分的小部分, 那张木桌大部分都在暗部, 桌面仅能隐约看到放置了两件物品。他的构图形式放映出画家对构图空间和生命内涵的追求。

《夜巡》是伦勃朗一生创作中篇幅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无论在整体构图处理还是在众多人物的精神刻画上, 以及在明暗、光色的运用上都是颇具独创性的优秀作品, 他的构图已改同时代群像中一字列开的布满整个画面, 运用前所未有的层次感强, 自由, 开放的构图样式, 使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世人眼前。例如: 从左面楼梯相连上一段有几个石柱和一堵矮墙。在画面右侧, 中尉的站立的后面就看不到这些楼梯了。只能隐约看到前面的两层楼梯。以后面的半拱门前的人物的位置可以得出结论, 他们的确是在楼梯上站立着的, 在楼梯的右前方有一片上有一片上有碎石覆盖的土质地面。画面纵横交错但又次序分明的构图充满了整个画面, 完美的解决了画面人物、空间的纵深关系和光线与空气的相互关系。总而言之, 构图新颖大胆。

在油画创作中, 伦勃朗善于使用光线, 使得画面中人物形象从背景中脱颖而出, 主体形象鲜明生动, 呈现立体感, 具有雕塑的效果。与光线明亮的人物形象相比, 背景略显黑暗, 但并没有给人呆板沉闷的感觉。伦勃朗善用强光, 其细节处理十分到位。背景大规模使用暗色, 反衬了人物肖像的亮度, 灰面处理伦勃朗也掌握的恰到好处, 在整幅画面中, 无论是人物皮肤、头发, 还是衣服, 都给人真实可触摸的感觉。

在色彩的构成上, 伦勃朗的作品中黄褐色、银灰色、黑色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也会运用暗绿色。保罗·菲欧伦之前曾解析说:“他的光出自于他的内心和思想”。它代表心灵、爱情、智慧与感觉, 也胜过于太阳的光芒。”我们在谈及伦勃朗的油画时, 总能提他在油画上面的用色, 这也是他成为荷兰最负盛名的画家的独特之处。用复色表现冷暖色调, 他的油画色彩给人以丰富而又不失稳定, 厚重而又不失灵动的感受。伦勃朗将绘画语言中的重要因素———色彩表现推向了艺术顶峰。

在油画创作中, 笔触和肌理是缺一不可的。伦勃朗油画中的笔触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他油画里的肌理, 体现了其艺术创作的独特美。笔者分析发现, 伦勃朗油画中的笔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是对生活、生命的思索和感悟。他的笔触不拘于传统, 不随波逐流, 而是在绘画世界决然独立。不同的笔触使用常常出现在他的一幅作品中, 用笔的缓急、力度他都极为重视。

17 世纪的荷兰无论政治还是艺术都发生了巨变, 伦勃朗身处其间自然感慨颇深, 他的绘画之所以留名绘画史, 有赖于他的情感的真实性。命运起伏, 不变的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的每一幅肖像画作品都像是在诉说一个故事, 这个讲故事的人就是他自己, 而听故事的人就是每一位观赏者。在听的过程中, 我们跟随着画中剧情, 为之微笑, 为之悲伤, 听着画家讲他的真实情感, 感受每一份激动”。所有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情感和思想内涵是作品的终极, 也是其流芳百世的秘密。

参考文献

[1]平野译.德拉克洛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1 (11) .

[2] (荷兰) J.房龙 (原著) .H.W.房龙 (改写) .俞洪亮季亚琴 (译) .伦勃朗的最后岁月[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 1998 (3) .

[3] (苏) 阿·阿·古贝尔, 符·符·巴符洛夫编, 刘惠民译.艺术大师论艺术 (第一卷) [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3) .

篇4:“伦勃朗的光”

伦勃朗的名字,是和他的杰作联在一起的:《窗边的亨德丽吉》、《丢尔普教授的解剖课》、《预言者耶利米》,以及数量几乎超过所有画家的自画像,并那一幅使他生前声名蹉跌、身后荣名大振的《夜警》,差不多是闭着眼就可以记起来的吧。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又是“光与影”了,那是“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魄的一种特殊技术”。(傅雷语)

关于“伦勃朗的光”,当归于画家生于斯没于斯的土地——荷兰的得天独厚。在这里,太阳和雾给光线造成了各种奇迹。画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发现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这一恩赐,他要用色彩和线条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这位磨坊主的后代,倾其一生的努力,要做的,只是这一件事情。他说:人生太短暂了,短暂得没有空读书和下棋,短暂得只好研究一个问题。(详见259页)是在父亲的磨坊里,一次意外的发现,促使他确定了这一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透过磨坊窗外风车翼的有节奏的旋转,他看到了光线的瞬息万变。正是从这一刻起,画家就抱定了一个信念:“世界上的每个物体都被一种东西(把这种东西称为光线或空气或空间或其它什么都可以)围绕着,而这种东西无论如何一定可能借助于光线、阴影和五六种原色而被表现出来。”(257页)他是那样忠实于自己的信念,以致于半生(确切地说,是大半生)潦倒,房产、家产并苦心收集的艺术品被债主拍卖,甚至前期的盛名都已过早地被人们遗忘——一位同时代的诗人闻知画家的死讯,竟惊讶地问道:“伦勃朗,他不是死去好多年了吗?”医生用平静的语调叙述的一切,却使人难以保持平静了。

为宽慰“在一所凄凉的房屋里继续画画”的伦勃朗,医生曾为他讲了一个故事:雅典人在运动场上赛跑,观众看到有个人落后于最后边的一个赛跑者数英尺之远,于是齐声责备他跑得太慢,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个人原来早已远远跑在全体竞争者的前头,因而看上去倒像是落在后边了,事实上他已经获得了优胜奖。这个故事足以安慰不在少数的艺术家了。不从流俗,恪守信念,坚持独创,而终于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后得到世人承认,在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是这番话却并没有引起伦勃朗的兴趣和注意。他只是心不在焉地“哦”了一声,便又回到画架旁。

也许他早已明了自己毕生努力的价值,也许他根本不屑于考虑这种努力的结果。他本不是竞技场上的赛者,更无意博取优胜的桂冠。虽然,从艺术史上的地位来看,伦勃朗无疑地正是那位优胜者,但在数以千计的作品中所蕴蓄的,怕又远远超乎“优胜”的意义吧。丹纳说:“倘把人生比作一根链条,那末他是铸造了一头,希腊人铸造了另外一头”(《艺术哲学》,第307页),此中含义,岂不耐人寻味!

在美术史著作中,伦勃朗是被称作现实主义画家的,而我面对“伦勃朗的光”,想到的只是米莱的名言:“‘美’就是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就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难求!

雨果曾为自己的诗集作序道:“他不懂得艺术范围为何物,精神世界的精确地理他一窍不通,从未见过公路地图,上面用红蓝颜色标着可能和不可能的边界;他最后回答说:“他这样做了,因为他这样做了。”(《东方吟》初版序)

诗人的夫子自道,适可奉诸用色彩写诗的伦勃朗。

篇5:陈启伦先进个人材料[小编推荐]

——记白果树村党支部书记陈启伦

陈启伦同志是白果树村的党支部书记,他1982年入党,是一个已经有了30年党龄的老党员,2002年小村合并为大村后,开始担任白果树村党支部书记。任职10年来,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战斗在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广大村民公认为“勤政为民的好书记”。

如果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宽广胸怀,那么他做到了;如果说一个基层党支部的领头人应该情系百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那么他也做到了。正因为如此,陈启伦书记和他所在的白果树村党支部多次被上级党委表彰和奖励。

一、抓班子带队伍,加强组织建设

在村支部,陈启伦书记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不注意自身形象,老百姓就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以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思考,和村支两委的人员以及村民代表一起制定了适合本村的各种规章制度,使支部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十年来,在陈启伦书记的正确领导下,支部成员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强化组织建设,规范民主管理,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加大村务公开,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带领支部党员和村里的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在工作中,陈启伦书记始终坚持走田间、访农户,了解群众的需求,关心群众的疾苦,做到了处处为群众着想。以良好的自身形象和强有力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爱戴。2011年村党支部班子改选时,他以全票通过,支部成员也都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党员和群众的态度表明,村党支部是一个过得硬、吃的苦的好班子。

二、真心为民,甘做全村百姓的孺子牛

在陈启伦书记手中,有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自上任伊始,就坚持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记录下了许许多多民情民意。只要群众有反映,哪怕事情再小,对他来说也是大事。谁家家庭不和了,他就去劝说;哪里邻里发生了矛盾,他赶去化解;什么事情有群众一时不理解,他马上找上门耐心地给予解释……坚决不让矛盾扩大,不让小纠纷演变为影响全村稳定的大隐患,这是他为人处事的座右铭。

去年,恩来恩黔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从村中贯穿而过,修建高速公路需拆迁多处房屋。当时,村中有不少人心存疑虑,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针对这情况,陈启伦书记带领支部成员深入走访,认真宣传、落实拆迁补偿政策,依法维护村民的利益。他几乎天天不分日夜的挨家挨户向群众反复讲解拆迁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即使

在摔伤腿的情况下,也时时刻刻在思考着如何开展工作,耐心细致的给群众讲道理,讲发展。由于政策法规宣传到位,思想工作深入人心,群众的合法利益一一兑现,拆迁工作全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确保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今年在村集体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得知本村蛮扎营组的群众吃水难,于是四处想办法,筹资筹劳,为蛮扎营组整修水库,更新引水管网,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为解决因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导致的村民出行不便的困难,他积极联系高速公路施工队伍,和村民代表一起想办法,把新的村道修建起来。这些,都离不开他忙碌的身影。

三、抓经济促发展,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把生活水平推向新的台阶,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陈启伦心里装的是群众,他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拓宽思路,大力积极扶持村民发展茶叶、养殖等优势产业。在茶叶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的时候,他得知村里的茶农所采的新鲜茶叶无人收购的情况,积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茶商收购茶叶,避免了村民茶叶收入的亏损,并且在去年他带领村支部班子成员出去跑市场,找资金到白果树村办茶厂,现在在村里建有2个茶厂,更好的方便了全村的茶农,稳定了村里茶叶产业的发展壮

大,为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去年,在上级政府“打造玉露生态走廊,建设仙居恩施”的背景下,他又带领村支两委积极想办法,利用本村以及邻村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的兴建农家乐。在这些为群众办实事兴产业的过程中吃了多少的苦和受了多少的累只有他自己知道。

篇6:伦勃朗油画艺术的分析与感悟

一、伦勃朗油画艺术的特征

1. 追求对客观事物本质精神的体现

1632年, 伦勃朗因为《杜普教授的解剖课》而声名鹊起, 此时的他处于一个人生最得意的阶段, 当他的家庭医生来家中探望他时, 谈到了自己的观画感受, 医生说画上的杜普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教授了, 而是一个具有神圣求知欲的化身。伦勃朗在回应医生时说, “那是因为古往今来的各个事物, 桌椅、猫狗、房屋、云朵, 都有着自己不灭的灵魂。”纵观伦勃朗的作品, 无论是题材的太小, 意义是否重大, 都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即使是一块挂在商店门口的牛肉也能让我们感到其内在的生命力。也就是说, 伦勃朗对平常的事物赋予了不平常的, 具有生命律动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抄写, 而是注重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在《戴金盔的男子》这幅作品中, 伦勃朗把人物那种坚韧、刚毅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运用大明大暗的手法, 把人物脸的一侧淹没在阴影中, 而头上的金盔却是熠熠生辉, 两者一对比, 把内在的精神活生生的展现出来。另外, 对这种内在精神的追求, 在伦勃朗的自画像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他在四十年中创作了七十多幅自画像, 他不是对镜子中的自己予以冷冰冰的描绘, 而是结合着自己当时的心境, 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 形成了具有主观色彩的客观形象。他对于内在精神的追求, 摆脱了以往人们只重视临摹自然的旧观念, 为自己的绘画创作制定了一个最高准则, 把自己的绘画推向了一个高峰。

2. 在尊重事物客观性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伦勃朗在创作《夜巡》时曾这样说道:“我所画的并不是特定的一队士兵, 而是挺身而出保卫家园的世世代代所有的士兵, 而不仅仅是他本人和那些伙伴们的一副好看而文雅的肖像。”这句话中有两个意思, 首先是要肯定现实物象的基础地位和客观性, 伦勃朗的作品都是写实性的, 都有基本形象的, 没有抽象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 对于现实物象的如实描绘是他的基本创作形式。在这个基础上, 伦勃朗强调画家的自我处理, 即依照画家自己的主题去选择素材, 然后对物象进行人为的加工和改造。例如他在《浪子回头》这部作品中, 就设计了一个人间真爱的主体, 画中的小儿子跪倒在父亲面前, 向母亲表示愧疚和悔恨, 老父亲则是悲喜交加。正是伦勃朗的这种自我的设计, 使无生命的东西得到了生命, 使有生命的东西得到了精神的升华。这种积极的自我处理, 让画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让画家们明白了创作的重点不是怎样使画面和自然接近, 重要的是画家怎样让作品看起来更美、更有艺术气质。这种自我处理的观念可以说是美术理论上的一次飞跃。

3. 注重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

伦勃朗说:“生活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应该受到意大利的题材的感动, 但我们生活在荷兰的人, 则应该受到我们所熟悉的我国的题材的感动, 而不是千里之外的某种东西的感动。”首先是要深切的感悟, 也就是说画家先发现了外物的艺术价值, 后又激起了自己的创作欲望;其次是画家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 如果自己没有积极的艺术体验, 这种情感又从哪里来呢?这是一个画家创作的个性所在, 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画家, 表现同一个事物, 心理感受可能也会不尽相同;再次是他一再强调艺术思考的重要性, 画家不是把现实中的物象予以照搬, 而是根据画家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 创造与这些有关联的、独立的另一个艺术世界。伦勃朗用自己的自画像, 强调体现、感悟对艺术创作效果的影响。25岁之前的自画像, 当时的他初出茅庐, 笔触大胆, 充满灵动, 正是他青春活力和乐观的写照;35岁的自画像, 此时的伦勃朗逐渐走向成熟, 打破了荷兰传统肖像画的呆板样式, 在构图和人物形态上处理的生动又逼真;45岁的时候, 伦勃朗已经不再浮躁, 一心一意的追求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扑捉;55岁的时候, 繁华落尽, 我们读到的是他对人人生、人性的深刻体验。伦勃朗既强调主体的参与性, 又注重主体情感和想象力的发挥, 完美诠释了绘画主体和客观物象两者的关系。

二、伦勃朗的艺术观点给今天绘画创作的启示

1. 要注重画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们为什么要绘画, 我们绘画的目的是什么?伦勃朗说:“绘画就是要把你感动的东西记录下来。”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的进行审美体验, 首先感动自己, 然后去感动别人。在具体的创作中, 要突出对画面的主观设计, 画面是绘画的核心, 必须在画面上做文章, 才是唯一的途径, 这是一种主观设计的体现, 是一个创作者的深层次思考, 也是一幅作品能够成功的基础。

2. 审美观察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的景象, 不同的画家画出来, 会是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伦勃朗的自画像, 对象始终都是镜子中的自己, 但是他一生几十副的自画像却没有一件是雷同的, 这源于他独具个性的观察角度。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发现自己那些想要发现的素材, 这样才能激励起创作的动机。艺术大师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艺术家的生命力就是不断的创新。艺术发展的历史证明创新才有活力, 创新才能超越前人。所以画家要能在日常生活中, 发现和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神韵, 找到和自己情感和体会相应的闪光点, 继而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 探索绘画的神韵和精神实质

没有神韵的作品是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伦勃朗的画之所以能够让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绘画的实质和神韵。只有在艺术上不断地探索和感悟, 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思考, 才能最终达到这种最高准则的艺术效果。因为这种东西既有共性又具有个性, 共性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而个性的东西就需要不断的发现—实践—再发现的漫长过程。伦勃朗到了晚年才感受到基本上把握了绘画的精神实质,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需要大量的投入。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对于前辈大师们的深入研究, 无疑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 伦勃朗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追寻, 对于画家主动性的发挥和审美体验的强调, 不但丰富了美术理论, 而且启迪着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如何突出绘画的主观能动性, 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特视角, 用富于个性的创作手法, 予以最本质、最深刻的诠释, 伦勃朗都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诠释和榜样。

摘要:伦勃朗的每一幅作品中均体现了他对待艺术、对待人生、对待他人的态度, 通过对其油画作品的观察和感悟, 更加贴近了大师的精神层面, 所有伟大的绘画作品背后都必须保有一个艺术家最本质的精神信仰, 也包括他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态度。他的艺术观点不但丰富了美术理论, 而且在实践上启迪着当代的画家。

关键词:伦勃朗,艺术观点,艺术启示

参考文献

[1]史作栓.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

[2]约安尼斯·凡隆恩.伦勃朗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3.

篇7:伦勃朗“失手”

因为团体肖像画的费用一般由画中所有人平摊,所以画家往往让画中人排排站立。但是,伦勃朗彻底改变了这种枯燥的构图。1642年,以火枪队巡逻为主题的巨幅肖像画《夜巡》完成。整幅画极具戏剧性,每个人的形象根据表现需要轻重有别,将光影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火枪队员们却大为不满,认为既然酬金是大伙儿均摊,每个人的分量就该一样,要求伦勃朗进行修改。思考了良久,伦勃朗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对作品进行修改。最后,火枪队员们将伦勃朗告上法庭,并对他进行大肆攻击,引起轩然大波。伦勃朗因此名誉扫地。

由于这次创作中的“失手”加之仍坚持“戏剧性”的画法,邀请伦勃朗画肖像画的订单锐减,他的生活从此陷入困顿。1669年,63岁的伦勃朗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不过,历史终还他以公正。《夜巡》最终成为荷兰的国宝,与《蒙娜丽莎》《宫娥》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画”。

篇8:浅析伦勃朗绘画中的光影效果

一、舞台剧式的布光

伦勃朗的油画中善于用光,在对光的处理上,伦勃朗用光都是主观运用的。他创作的光影主要服务于绘画中的画面效果与创作思想。伦勃朗在画面中的光影处理极为慎重且独具匠心,光影往往在画面中心位置分布,亮部和暗部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太多,大部分都是中间调子。伦勃朗用光的手法就像舞台的灯光一样根据剧情的需要编排光线,正因为这种光线的变幻使画面布局统一,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主次分明。伦勃朗最著名的一幅油画《夜巡》完美的给我们展现了他这种“舞台剧式的布光”。订画者要求射手队的所有队员都要亮相,伦勃朗没有按照传统的构图布局来作画,而是运用光线来布局画面,强烈的光影来突出主题。他经过反复构思,大胆变革了以往让每个形象都正面朝向观者的程式化构图。伦勃朗自己给他们16个人设计了一个场景,用光线来处理这幅画,画面左上方有一种舞台上那种强烈的灯光效果的光线打来,直接照在人群的中央的队长和副队长,这是画面中的光亮处。其余的人物运用暗色调来呈现。由于构图的需要,有些人物被遮住大半部分,有的甚至仅仅露出半身或半个脸。这幅画利用小女孩、穿黄色一幅的中尉、红色衣服的队员与暗淡的背景起到了一种平衡和过度的作用,给画面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运用强烈的光影对比手法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神话题材中伦勃朗也喜欢运用光影来组织画面。达那厄是希腊神话题材也是画家最喜欢表现的。伦勃朗画的《达那厄》与其他画家所画的同一题材作品不同,伦勃朗笔下的达那厄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画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整幅画没有去突出达那厄的形体美感,而是努力在画面中营造一种他想表达出来的意境。整幅画用强烈的光影变化来引导观者的视觉集中于达那厄身上,周边环境用暗色调衬托达那厄,使观者的视线不得不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伦勃朗用“舞台式的布光”形成一种强烈的光影明暗对比来增加画面的戏剧气氛。伦勃朗画中的光影是富有生命的,它流动于画面之上,使作品呈现丰富的层次感,以及让观者视觉上感到愉悦。他的光是描绘的理想之光,来自于内心。

二、利用雾光灯照突显形象

伦勃朗总是把光集中到对象最美,最特殊的区域,着重刻画光聚集的地方,利用光影来去突出主体的形象美,使观者的视觉中心停留在光影最集中的地方。

伦勃朗在他的人物画中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且通过描绘的人来反映了人的命运,人的痛苦与欢乐。在伦勃朗晚期的作品《浴女》给我们展现了他如何用光影突显形象。画中的少妇正步入水中,一幅小心翼翼的样子,在清澈的水面上映出了她的身影。少妇带着喜悦的表情,面部露出莞尔笑容。这幅画的笔触极其流畅奔放,构图严谨,光的变化自然微妙。整幅画的色调柔和,光从画面上方投射下来,人物的的暗部与背景用暗色调来处理使之容为一体,明暗交界线平和过度,使人物从暗色调当中慢慢的呈现出来。伦勃朗用丰富的中间调子和亮部,微妙的层次变化,使这位妇人自然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显出人与环境的自然美感。

伦勃朗属于写实画家,但他对客观对象的刻画不是为了将事物在画面上还原、以假乱真,绘画本身是有灵魂的,伦勃朗知道该怎么样去将自己的情感和绘画体验在画中表达出来,他的作品中好像总在揭示着什么,那些他要揭示的就是他内心深处的灵魂和精神。

三、运用光影变幻诠释人性

伦勃朗借助光线、空气、阴影等不可捉摸的视觉因素来表现人物内心深处与精神的神秘,揭示人性的美。在《詹西克斯的画像》中伦勃朗的用光是弱美而温暖的,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漫射光感,最终定格到詹西克斯的脸部。整个人物充满了思想,这位后来担任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主人公,似乎正在听取市民的倾诉。观者从他的眼神及复杂的微妙表情,可以感觉到市民所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伦勃朗的绘画中的光影借由光线、空气、阴影等不可捉摸的视觉特性,来唤起人物心灵深处与精神的神秘,揭示人性的美。伦勃朗也画了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但是伦勃朗的作品往往是借助宗教来宣扬人性的善良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如伦勃朗晚年的油画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门徒们被耶稣身后强烈的光芒照耀着,深色调将耶稣与他万分吃惊的门徒们分隔开来。在整个画面昏暗模糊的背景中,只有耶稣的亮部,只有那块最突出的部分,集中笼罩在温暖的金黄色的调子中;反复的罩染使颜料一层一层的堆积反而显得更为丰富。描绘出的场景,显得并不是很热闹,而是在深色昏暗模糊的背景下显的凝重,极富哲理,和复活的意义极度吻合。伦勃朗对宗教这一题材的作品都是用世俗的场景来演绎《圣经》的故事,借此来宣扬人性的真善美。伦勃朗画中的光穿透了空间,用光线来安排构图,借助光线来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展开故事情节,一层一层的透析主题。

结语

伦勃朗为我们留下的的技法以及他对艺术执著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伦勃朗的光影手法,有助于绘画学习者了解怎么样在画面中营造氛围。伦勃朗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执着让我们知道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常常也是思想家,真正的艺术家执著于艺术创作,缘于其对艺术执著的爱,根源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摘要:伦勃朗的光影手法在现代的绘画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他的光影手法被广泛运用后逐渐形成了“伦勃朗风格”。本文从舞台剧式的布光、用光塑造形象、用光影来诠释人性三方面来论述伦勃朗的光影效果。

关键词:光影手法,伦勃朗,绘画

参考文献

[1]侯文娟.伦勃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李春.欧洲17世纪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9:伦勃朗的破产等

伦勃朗生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富裕画家。然而,他的破产,也是世界上最搞笑的。伦勃朗以一幅《特尔普医生的解剖课》在画坛确立威望。请他画像的名流络绎不绝,且出手阔绰。

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伦勃朗又娶了一位贵族小姐莎斯基亚,正式跻身上流社会。妻子家的富裕和自己画肖像挣的钱,一时使画家掉进了富贵温柔乡,让寒门出生的伦勃朗忘乎所以。挥霍,成了伦勃朗享受生活的惟一方式。

可惜的是,伦勃朗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结婚八年,妻子莎斯基亚便撒手人寰。伦勃朗不会理财,依然大手大脚地花钱,渐渐地,伦勃朗需要借债度日了。

伦勃朗苦苦撑到1656年,不得不宣告破产。房子和动产被拍卖后,仍然不足以偿还债务。可法院执法人员查封他家时,找到的过期票据,未兑现的支票和别人打给他的欠条,价值远远超过了他的债务。在伦勃朗时代。荷兰人已经发明了支票,但伦勃朗显然不会用支票兑换现金。执法人员还在他的家里找到了20多个装钱的小口袋,伦勃朗随手放在那儿,便忘记了它们。

在新教国家,破产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按照惯例。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债务人迫不得已宣告破产。而伦勃朗的破产,资产却远远超过了债务,这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智能水龙头

这款水龙头融合了多项高新科技,它配有面部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出用户的脸,从而将水温调节到该用户最常用的温度和水流强度。

另外,它上面还配有触摸屏,可以在使用的同时查看电子邮件和日程安排。其内置的LED灯还可以根据温度的不同变换色彩。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直观的感受。

三重门

将三个不同高度的门嵌套在一起就成了这样一扇“三重门”。不同身高的人都可以轻松开关房门,非常适合有小孩的家庭使用。

心中的金矿

一百多年前,美国费城有位博学的牧师,名叫拉塞尔·康韦尔。

他曾为创办一所服务于贫穷学生的大学所需的150万美元奔波了5年,但收效甚微。

后来他在受到一个偶然的启发后。意识到当从自身的内部潜能挖掘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他人需要的同时,也实现自己建一所大学的愿望。

在经过深入地分析、论证后。他决定利用自己做牧师的有利条件。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才能,撰写演讲稿,引导和满足人们向善的心理需要,用通过演讲赚到的钱,实现筹建大学的构想。

康韦尔经过周密思考,选取了一个新颖的角度,来阐发他的演讲主题。他在演讲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靠着辛勤耕作,日子过得很不错。

后来,他听说,如果在一亩地下面有金子的话,那只要抓一把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有金子的地方。他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但最终未能发现有金子的宝地。

就这样,一晃15年过去了,最后他囊袋空空,一贫如洗。

一天晚上,他在异国他乡绝望地自杀了。

过了不长时问,那个买下农夫这块地的人,在耕种土地时,意外地发现了埋在地下的金子。后来就在这块土地下面发现了一座金矿。

康韦尔带着他这个故事。演讲了7年。

7年中,他赚了800万美元,这笔钱大大超出他建一所大学所需的数目。

今天,这所大学矗立在宾西法尼亚的费城。

这就是著名的学府斯坦福大学。

点评:这个故事。非常发人深省——财富属于拥有伟大梦想的人,财富属于坚信自己能力的人。财富属于发现自己资源价值的人。

别让眼睛老去

一夜之间,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烧毁了美丽“森林庄园”,刚刚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座庄园的保罗·迪克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他经受不住打击,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看得到希望……”

保罗在外祖母的说服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

他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一条街道的拐弯处,他看到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家庭主妇们正在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保罗雇佣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

结果,木炭被抢购一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然后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初具规模了,几年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无常。遇到挫折不要紧。重要的是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

将智慧变成财富

六十多岁的沃尔逊先生从政府部门退休后。便迷上了电视台播放的自然节目。有一天,一家有线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关于月球探秘的纪录片,荧屏上,主持人手拿月球地图,一边向观众讲解。一边翻动着图片。

沃尔逊先生心想,这样看月球的平面图实在太费劲,也不够直观。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圆的,既然能制成地球仪,那么为何不制月球仪呢?沃尔逊先生抓住这瞬间产生的灵感,决定把退休后的精力放在月球仪的开发上。

1969年3月,第一批精美的月球仪制作好后,沃尔逊先生亲自写了广告词。并在电视上播出。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世界各地的订单如雪片飘来。之后,沃尔逊先生每年都可得到1400多万英镑的生意。他又先后开发了火星仪、金星仪、土星仪和木星杈等系列产品,使家庭工厂逐步成为世界性的大企业。

瑞士百万富翁的节俭生活

瑞士全国人口仅7D0多万人。但年收入超过百万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5.46元)的人高迭18.3万,即全国人口的2.6%都是百万富翁。世界银行日前发表了各国富裕程度排行榜,瑞士以国民人均拥有财富81.7万瑞士法郎,再次蝉联全球最富裕国家。笔者在瑞士生活多年,经常与当地人交往,其中许多是富翁。有些人甚至身家过亿,但他们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生活富而不奢,甚至有些“抠门儿”。“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笔者曾采访过他几次,每次见他都是穿着一套款式老旧但非常整洁的双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与笔者聊起他的生活,自称不爱打扮,更不稀罕用名牌服饰或昂贵的高档手表来“炫富”。无论是在达沃斯年会上与数百位各国首脑聚在一起,还是奔波于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平时施瓦布自己驾驶一辆客货两用车,午餐是与其他员工一样的自助餐。

笔者接触的许多瑞士富翁都像施瓦布一样过着节俭的生活。在吃盼方面,瑞士人绝不摆阔,那里的餐馆不允许顾客浪费,对于浪费者甚至可能套罚款;在穿戴方面,瑞士是“手表王国”,但本人所见过的大多数富翁手上戴的并不是“劳力士”、“欧米茄”等豪华品牌手表,而只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着中国老百姓都不愿戴的塑料电子表:在交通方面,瑞士富翁甚至普通百姓完全有条件买“奔驰”、“宝马”,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大众”、“雪铁龙”等普及型汽车;在日常用品方面,由于瑞士物价很高。每逢节假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富翁,节俭的瑞士人都开着车到邻国买东西。

瑞士富翁为何不像别国的富翁那样喜欢奢侈和招摇呢?笔者与当地的一位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他说:“瑞士没有资源,也很少有那种一夜暴富的人,瑞士人致富靠的只是两只手。”既然是靠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理所当然会好好珍惜。并形成不讲奢华的习惯。

防水太阳能电池

普通的太阳能电池大都是放置在陆地上的,但是我们的陆地空间很多都被高楼大厦覆盖着,因此能够用于放置太阳能电池的地方并不多,既然如此,何不利用一下海洋表面的空间呢?

上一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青春励志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