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2024-05-23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精选8篇)

篇1: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加快我市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近年来我市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当前我市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城镇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提高认识,做好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五个省级中心镇(官湖、铁富、港上、碾庄、土山)和徐州市八个重点镇(炮车、四户、八集、、、、、),它们成为与我市中心城区相呼应、功能相互配套互补的卫星城市。更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提高镇区规划起点、提升建设标准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并制定政策措施,打造成“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镇综合体。对原有城镇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必须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总规修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本镇区位特点、综合实力、发展规模,尤其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镇,比如官湖、港上、碾庄等镇目前城镇发展规模速度较快,镇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房地产业方兴未艾,因此,这类镇可以按照中小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

二、要明确目标,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2: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加快推进我乡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经党委政府研究并多方征求意见,3月10日,《石岗乡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出台并下发至各相关办公室。

《实施意见》就我乡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机制、考核办法等予以明确并进行细化。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大力实施‚10+1‛工程建设同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全乡城镇化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之路。实现到2010年末,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18%,2012年,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以上,到2020年,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场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0000平方米,人口达到8000人;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场镇体系。

到2030年,力争实现场镇建成区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人口达到1万人的场镇框架。

‚10+1‛城镇化发展战略

‚乡镇‘10+1’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以乡镇作为责任主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及拓展筹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得项目推进良好,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的主动

介入从项目规划审批、建设资金争取和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都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全乡‚10+1‛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我乡‚10+1‛工程于2008年2月正式启动,预计3年之内全部完工,总投资近1000万元,工程共涉及8个项目。

乡镇建设‚八个一‛要求

篇3: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近日, 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部署加快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意见》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建设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逐步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建立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使用机制。二是引导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大众消费领域, 建立完善基于消费者交易评价和社会公众综合评价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在批发、物流等贸易流通领域, 建立对入驻商户和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三是支持建立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鼓励信用保险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建立以应收账款为核心的企业交易信用评价机制。组织部分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行业商协会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四是鼓励发展商业信用交易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扩大内贸信用销售规模, 规范发展单用途预付卡市场, 支持商业保理行业发展。五是着力打造商务诚信文化环境。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意见》强调,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持保障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三是加强示范引领, 试点建立一批以行政管理记录、市场化综合评价以及第三方专业评价为主体的信用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五是加强绩效考核。

篇4: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区域协调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现象,一些城镇只考虑表面繁荣,忽视了城镇的内涵建设,“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加速推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左右。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全国国土的3.5%,但人口占到全国的27%,GDP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目前全国有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整个国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现行中国城市发展,经过从2005—2015年连续10年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两个五年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中,我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85%--90%。据统计,全国城镇化水平2012年达到了52.6%,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达7.31亿,城镇化率达53.7%,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但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代发达国家,不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化的质量也很高。而我国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城镇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城镇化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并且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脆弱的国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城市化不断蚕食有限的农业耕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城镇化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已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在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处理好人和城市的关系,把人口城镇化和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2亿农民工与7000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由点到面,由量到质,可分类分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让有愿意、有能力的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城镇,并让这一部分人口真正地在城市中安定下来,最大化的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依托产业园的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地解决市民化了的农村居民的就业,吸引居民向城镇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和区域已有的优势,促进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应配套服务的效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一方面必须做好城市规划,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不能盲目追求高、快、大、宽、亮等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与开发平衡,产业与就业并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镇。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资源节约的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思路。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使用。资源是有限的,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以实现“土地城镇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能单纯注重城市建成区的规模,改变透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而要根据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节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限资源,将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倡导资源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并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为推动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以提高农村产权有序交易流转,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一方面,尽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实施等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超标住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按市场原则退还给集体,使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实现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使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及时,收费标准合理,监督管理到位,保障农民利益。从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形成。

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既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产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的建立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保障。而资金的筹集,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通道与机制,引进PPP模式等先进做法,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打开通道,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并同时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娜、王爱萍.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 2015(6)

篇5: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讨论稿)

为认真地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第十四次会议精神和《“十一五”期间小城镇建设目标考核意见》,加快雪岸小城镇开发建设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2010年城镇化率达55%以上的目标要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强化建设管理;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与招商建镇相结合,促进小城镇建设由形态型开发向功能型开发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工作目标

(一)规划编制。

1、在镇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并完成报批。

2、全面完成和完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履行法定报批程序,确保出让地块按控规实施。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和村委会的聚居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报批。

3、规划执行与管理。镇区的建设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来执行与管理。镇区规划区内 1

所有出让地块,必须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坚决做到没有编制控规不出让地块。镇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不得任意调整和改变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根据镇区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并进一步提升“三横三纵”,力争“四横四纵”的镇区交通总体框架;主干道道路红线20米宽度以上,次干道道路红线10米宽度以上的框架必须全部建设到位,把环镇南路、向阳南路建成高品位的景观道路。加快主要地段(块)支路连接,形成镇区道路网架体系,当年新增道路建设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2、管网建设:坚持“道路建到哪里,管网铺设到哪里”,加快道路沿途的给水、排水、电力、通讯、广电等管线建设,当年新增投入不少于200万元。

3、路灯亮化:加大镇区亮化工程建设,逐步在所有主次干道两侧、支路单侧设置路灯照明,镇区中心公共服务地域、绿化休闲广场等逐步考虑亮化景观工程建设,亮化工程投入不少于150万元。

4、绿化景观:全面加大镇区绿化工程建设,主次干道两侧行道树、绿化隔离带全部建设到位,支路两侧行道树建设到位。休闲广场绿化、公共服务中心绿化以及红旗港整治绿化都要实施到位。当年绿化投入不少于150万元,做到质

量较好,品位较高,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三)房地产开发。

1、土地出让:镇区按规划实行土地出让,当年新增出让面积50亩以上。

2、开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新开工面积10万平方米(折算660套)。

3、竣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折算500套),以此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向镇区集中,新增镇区人口2000人以上。

4、房地产销售:当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税收 300万元。

(四)主体功能区建设。

1、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完成包括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一个多种业态的商业服务中心,一个体育健身广场,一个农(居)民居住小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一个集中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八个一”工程。

2、工程重点:

(1)体育健身广场:对体育健身广场的标准和品位进行进一步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增添部分健身器材。

(2)农贸市场:全面完成镇区一个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

平方米,封闭式的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的建设,确保在3月底前开工建设,年内建成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年底前投入使用。

(3)商业中心:在镇区黄金地段,年内要建设一个以二星级以上的星级酒店为标志的商业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健康娱乐中心。

(4)污水处理厂及运行:上半年必须完成污水处理厂设备的调试和运行,镇区主要道路的污水干管必须在6月底前建设到位,同时对有污水源的支路要实施全部支管网对接,确保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同时加快西镇区污水管网的配套完善,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5)其他“四个一”工程:以镇区公共文体中心为载体,完善提高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以向阳小区为核心,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适宜人居的农民居住小区,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一个集工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五)镇区拆迁改造

加大镇区拆迁改造力度,不断改善镇区环境,当年拆迁改造建设一个集商业、居住与环境景观同步到位的典型示范小区。当年拆迁不少于100户,拆除建筑面积不少于6000

平方米,拆迁地块面积规模达50亩以上。

四、推进举措

(一)建立有力的推进指挥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镇建立小城镇建设推进领导组,挂帅:吴鹏,组长:宗爱君,常务副组长:赵小成,副组长:周斌、袁爱林、王学生、张冬林,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推进,督查考核,协调服务。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坚持整体联动。城建线全体同志要进一步聚集中心,明确职责,并建立正常的工作例会制。机关单位要服从大局,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堆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

(二)建立有效的推进服务体系。一是树立标杆,以点带面。通过参观学习、现场会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全镇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紧扣时点,全力推进;二是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围绕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居住)、镇区主体功能区及配套建设、拆旧复垦、镇区环境长效管理、工业集中区建设等工作重点,精心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建镇力度,通过多元投入加速解决城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三是强化服务,跟踪协调。及早建立小城镇建设“项目库”,建立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明确目标任务。

篇6: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0]36号 【发布日期】2000-03-20 【生效日期】2000-03-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2000年3月20日苏政发〔2000〕3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我省跨世纪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围绕我省城镇化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部署,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全省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地以222个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使一批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快,面貌明显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围绕小城镇建设积极进行三项改革,全省在包括222个重点中心镇在内的382个镇进行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盘活存量土地、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和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拓宽了路子。撤并规模偏小乡镇和撤乡设镇工作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强了小城镇综合实力,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小城镇建设的加快,推进了我省城镇化进程。到1999年底,我省城镇化率达到34.94%,比上年提高了3.44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合,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群众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意义很大。

在充分肯定全省小城镇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省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对撤并规模偏小乡镇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比较迟缓;深化三项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对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明确思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围绕“九五”计划确定的200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小城镇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小城镇建设,又切忌不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一哄而起,乱铺摊子。当前,要坚持突出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

县(市)城区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农村的联结点,在沟通城乡之间联系、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努力提高县(市)城区的内涵质量,壮大城镇综合实力,强化县(市)城区在县(市)域的中心城镇功能,积极呼应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市)域的辐射,带动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在发展县(市)城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的相互关系,服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要扩大县(市)城区的范围,将条件成熟的周边乡(镇)并入城区,以提高县(市)城区发展的集聚度,拓展发展空间。市、县同城地区的县(市)要加强与中心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和统一,促进市政公用等设施的通用和互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是省的重点,也是市、县的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使之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先行一步,从而对周边乡镇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重点中心镇在建设中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把镇区建设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乡镇企业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增强小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城乡联动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要以重点中心镇作为信息、技术、加工、流通的依托,在农业生产上逐步推行工业化、社会化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引导乡镇企业向重点中心镇相对集中,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一、二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教育、会计及法律服务等新兴三产和智力型三产。要完善公用基础设施,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和镇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网改造、邮电通讯、公用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三、积极稳妥地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小城镇集约发展创造条件

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是合理布局城镇体系、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精简乡镇管理机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尚未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地方,要在对县(市)域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本地区乡镇撤并方案。当前,要着重抓好三种类型的乡镇撤并:

(一)调整县(市)城区的行政区划,增强县(市)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重点调整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级市政府驻地镇和行政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城镇的行政区划。

(二)根据调优、调大、调强的原则,尽快将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的规模调整到位。

(三)加快撤并规模偏小的乡镇,重点撤并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或乡镇域人口2万以下的乡镇。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地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细致地做好各方面工作,妥善处理好有关矛盾和问题,确保各合并乡镇工作的平稳过渡。

要继续做好撤乡设镇工作。各地要对尚未建镇的乡进行全面分析排队,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统筹考虑,明确发展重点,切实做好撤乡设镇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在规范程序的基础上,从简运作,及时办理。要切实做好在小城镇建成区内设立居委会的工作。总的要求是:县(市)城区内有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村委会应设立居委会;所有镇政府驻地均设立1个以上居委会;已撤销乡镇建制的原乡镇政府驻地均设立居委会;在建制镇(除县城镇外)建成区内,至少选择1个纳入建制镇建设发展规划的、邻近镇政府驻地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增挂居委会牌子。

四、四、全面推开户藉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城镇户口登记

在继续抓好原有试点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对尚未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城市郊区镇、县(市)城区、乡镇撤并后保留的建制镇和新设置的建制镇,今年全面推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实际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员,均可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抓紧组织实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进镇落户农民土地使用、流转政策。对一户在农村只有一处不超过标准宅基地的进镇落户农民,可保留土地承包权,并承担相应的税费义务;对承包地和自留地,可以继续耕种,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转包他人经营,或一次性折价分年补偿,或折成股份转入集体经济组织,按股分红;对进镇农民原有土地分红及福利待遇等,应实行过渡性政策,保证其利益不受影响。同时,要制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进镇参与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办理落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要按照《省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9〕6号)精神,抓紧办理新生婴儿随父随母落户、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迁移和夫妻投靠、父母投靠子女户口。省辖市市区要全面启动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商品房人员的户口迁移工作。近期,各地要抓紧制定工作意见,经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要抓紧解决省辖市郊区无地农民撤组转户问题。

五、五、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在2000年全省非农建设用地计划中,控制一般乡镇增量用地计划,对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用地优先予以安排,重点解决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符合条件的居民住宅、教育用地,以及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等项用地。将1999年占补平衡净增耕地面积60%折抵指标,主要用于重点中心镇建设。为缓解部分小城镇用地不足的矛盾,鼓励实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

要加快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凡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新建、扩建项目的,在办理用地手续时予以优先审批,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凡在本单位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土地上按原用途翻建的,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小城镇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出让、租赁的政府净收入,80%返还乡镇,投资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土地的收益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参与小城镇建设。

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力度。坚持推行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完善供应机制,保证一级土地市场由政府垄断。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供地的项目外,对商业、金融、娱乐、服务、旅游等经营性项目用地,特别是沿街的经营性用地,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或租赁供地;对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供地。力争在今年内,除法律规定划拨供地以外,小城镇有偿使用比例达到供地总量的90%以上。要加大土地收益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中的比例。

要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小城镇建设使用集体土地创造宽松环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交换;允许农村集体农用地在不改变性质的条件下,以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依法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用小城镇规划区内已经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租赁的形式兴办企业,进入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222个重点中心镇,凡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可免缴土地有偿使用费。为鼓励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对搬迁至小城镇的农户,其建房占用集体土地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且原宅基地已复垦的,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一律免缴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为简化集体土地报批手续,可由省分批次集中办理,市、县人民政府具体供地。

六、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增加小城镇建设投资

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各级政府要适当安排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等方式,用于重点中心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教育文化场所、环境整治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划编制和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市)从乡镇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主要用于小城镇建设。大中城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重点中心镇建设。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城镇建设的特点,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要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经营,投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

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理顺价格关系,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开发、转让使用权等形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服务和支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围绕加强小城镇建设,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服务。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引导,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坚决制止重复收费和强行摊派,依法保护非国有投资的合法权益。

七、七、规范统计口径,严格按新标准做好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工作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地域、人口、产业结构以及城镇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已难以真实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为统一城乡划分标准,准确反映城乡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标准的规定(试行)》(国统字〔1999〕114号)。根据文件精神,城镇是指在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重新划定的城市和镇。包括:

(一)地级市: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为市辖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区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

(二)县级市:市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市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

(三)镇:镇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以及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村民委员会地域。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特殊地区按镇划定。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严格按新标准划分城镇和乡村,切实做好城镇人口统计工作,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八、八、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我省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切实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小城镇不同的发展特色、发展阶段和区位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沿江地区在加快发展县(市)城区的同时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协调,着力解决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等问题,调整乡镇行政区划,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积极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内涵质量,增强集聚、辐射功能。淮北地区要着重加强县(市)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职能,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到今年底,沿江地区的城镇化率要达到40%以上,其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达到50%以上;淮北地区城镇化率要达到30%以上。

要加强规划修编工作。各地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时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域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空间布局,指导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城镇和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确定发展目标,引导产业布局,合理安排生产、居住、商贸、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用地。注重提高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优化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为了增强重点中心镇辐射功能,对于建设预留地偏紧的,经省政府批准可适当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在大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小城镇,其发展应符合大中城市的总体规划。要特别注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衔接。交通、电力、邮电等部门在进行有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要按照有利于支持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发展的原则,合理布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确保小城镇规划按期保质完成,今年年底前务必完成222个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管理,全面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拓展公共交通、邮电通讯、广播影视、职业培训等服务性行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提高环境质量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按规定调整和完善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适应建设规模扩大和人流增加的新情况,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居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进镇农民的教育和引导,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责任制,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帮助协调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我省跨世纪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发布日期】1999-10-18 【生效日期】1999-10-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1999年10月18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现就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在完善规划、加快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省小城镇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小城镇规模过小,中心镇地位不突出,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乡镇企业过于分散,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小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村镇建设水平较低,环境质量较差,影响对外开放的步伐。

搞好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搞活流通,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人口压力;有利于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把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抓紧制定政策措施,解决阻碍或影响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推动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村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尽快形成一批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走在前列,能辐射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适中、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的原则:一是坚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加速市场体系的建立。二是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四是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优先发展中心镇,带动小城镇和村庄全面提高建设水平。

三、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全省1226个乡镇合并成800个左右,其中建制镇600个左右,2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0.5万人左右;形成100个左右的中心镇,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35%。到2005年,建制镇达到700个左右,3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0.7万人左右;中心镇镇区人口达到2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45%;重点抓好15个省示范镇,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小城镇。到2010年,全省农村基本上实现建制镇体制,4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达到1万人左右;中心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60%,形成一批新兴的小城市。

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率先发展一批中心镇,以中心镇的发展带动一般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中心镇要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在县域内处于区域中心位置。2.镇区人口有一定规模,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高于本县其他乡镇。3.经济实力较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和二、三产业比重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本县平均水平。4.镇区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各项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比较完善。5.各类市场比较完善,市场服务设施及功能比较齐全,是本区域的商品集散地。6.镇党政领导班子素质较高,有强烈的改革和发展意识。7.对周围地区有辐射能力,能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心镇的数量全省100个左右,每个县(市、区)可设1至2个,具体由县(市、区)党委、政府根据区域面积和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四、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

各地要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在2000年前完成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工业区、农田保护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确定人口和用地的发展规模,引导工业企业和居民住宅集中建设。对供排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要分级合理配置,防止重复建设。沈大、沈抚、沈丹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辽宁段,铁路等重要交通干道沿线及沿海的小城镇要制定村镇体系规划和景观建设规划。

小城镇党委、政府要以经济发展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抓紧调整和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对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小区、主要街道、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详细规划。中心镇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和工程设计,切实做到起点高、设计新、功能全。

各地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的实施管理。在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必须服从小城镇总体规划。对不按规划进行建设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为加快小城镇发展,新建乡镇工业企业原则上要到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建设;原则上停止审批决定撤并的自然屯新建翻建住宅,引导农民到小城镇或中心村居住。

五、五、深化改革,建立适合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

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培育小城镇产业基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镇经济实力和有利于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小城镇主导产业。要努力改变目前多数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积极鼓励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鼓励城市企业和其他投资者到小城镇兴办各类企业。

改革农业经营方式。鼓励在小城镇务工经商并有稳定收入的农民逐步退出原有承包的。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允许他们异地转包、出租转让和投资入股合作开发土地,以促进土地逐步实现规模经营。有条件的乡镇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经济发达的乡镇可以将农民的承包地作价入股,实行集体耕作、集体经营,农民按股分红;鼓励农民将所承包的土地有偿转包给有专长的种田大户,集中耕作,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完善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根据全省合乡并镇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加快合乡并镇的步伐,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强化小城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小城镇政府要从偏重管理经济生活转向全面管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搞好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小城镇政府要建立健全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小城镇建设社会化服务组织。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和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管理制度。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并居住两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户口不在当地的乡镇企业的职工,可将其本人和直系亲属的户口迁到小城镇落常住户口;到乡镇投资办企业、购买商品房(其投资金额、年纳税额、购房面积等标准由各市确定)的人员,可将其本人及直系亲属户口迁到小城镇落常住户口。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办理小城镇户口,不受“农转非”指标限制,按城镇人口进行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得附加其他条件。

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各地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启动用地,满足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划拨的外,均应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小城镇存量土地实行有偿使用的收益,以及耕地占用税,原则上返还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返还办法由各市、县政府制定。建设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其土地使用权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保持集体土地性质不变;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外部转让、出租土地,应依法办理征用、出让等有关手续。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土地兴办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也可将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作为联营条件,兴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小城镇规划区外的土地可以按级差收益折成一定比例调换成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作为居住、经营用地。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处理好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加强土地管理,既要切实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要保证建设用地。小城镇建设要实行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尽可能选择废弃地、非耕地。中心镇可以预征少量启动用地用于撤屯并村和新区建设,五年内以“退宅还田”的方式进行偿还。拍卖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使用权收益,应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推行和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同时划定的办法,做到统一划定步骤、统一规划年限、统一人口计算标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对在小城镇建设工业企业的单位和个人的投资项目,农民集资联建住宅和出售给小城镇居民及进镇农民的商品住宅,按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现行优惠政策办理。鼓励城市的房屋开发公司到小城镇进行房屋开发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成立村镇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对投资小城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在小城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上缴的营业税,由财政部门全额返还镇政府,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或由镇政府部分返还给开发企业。

重点抓好省示范镇和中心镇的建设发展。对省确定的15个示范镇,可赋予必要的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增强镇政府自主决策、统筹协调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镇政府可在上级核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根据城镇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中心镇城镇建设用地可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县(市、区)以上的范围内进行调剂,并由省、市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直接下达;中心镇镇区基础设施贷款,有关金融部门要优先给予支持;鼓励在中心镇兴办私营企业,对在中心镇新办的私营企业,由市、县财政根据实际能力确定税收返还比例;采取积极吸引外资、个人集资及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中心镇市场建设;除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向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取任何费用。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使之合理有序流动。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劳动服务公司、劳务介绍所等就业中介机构,培育劳动力市场。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小城镇特点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小城镇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要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解除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步建立以自身筹措为主、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大力引进外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省政府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示范小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省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小城镇规划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各市每年财政列支村镇规划建设的费用,不得少于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公用事业附加的5%,对省示范镇和中心镇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给予补助。省、市、县按规定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要向中心镇倾斜,重点支持道路、供水、环境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镇财政要保证将城镇建设资金全额用于小城镇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可以参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标准征收。要收好用好土地收入,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资金除按规定上交外,应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优先发放贷款和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小城镇建设资金扶持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对扶持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在小城镇投资兴办各项基础设施。放开在小城镇从事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限制。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园、绿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性事业。大力提倡股份合作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提倡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以资入股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积极吸引外资,拓宽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的渠道。对具备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到小城镇成片开发居民住宅的,可参照执行国家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优惠政策。

县以上电力、水利、交通、邮电、工商、环保等部门,要优先在小城镇安排有关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建设项目和县属工业项目要适当安排在中心镇。有关部门下达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建设、水利工程、环保治理、市场设施和信息网建设项目,要考虑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做出统筹安排。

七、七、广泛发动群众,实施村容镇貌整治工程

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小康村镇建设和创建卫生镇、文明镇活动,认真实施村容镇貌整治工程。要制定村容镇貌整治计划,确定2005年前的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期分批进行整治。

要重点抓好高速公路沿线、省级以上公路沿线、铁路沿线和城乡结合部地区村镇环境整治工作。小城镇整治重点是规划建设管理好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和住宅小区,抓好重点景观建设和街路管理,实现净化、绿化、美化;村庄整治重点是进行路、沟、树、院、场的治理,做到整齐、洁净、美观。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逐步改变农村燃料结构,彻底改变畜禽散养、柴草乱堆的习惯。要将村容镇貌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作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县(市、区)要以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镇为两年内整治的中心部位,逐步向远离公路、铁路的乡镇延伸,每年抓好3至4个乡镇镇容镇貌的整治,各乡镇每年要抓好3至4个中心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到2005年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八、八、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抓紧抓好。省政府建立小城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省长为召集人,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在农村进行的各项试点,要首先在中心镇进行。

搞好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关键在县乡两级。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包一个中心镇或小城镇,确定3年的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人,确定考核标准和办法;小城镇党委、政府要认真负责,积极工作,落实项目,埋头苦干,争取在短时期内使小城镇面貌有根本的变化。各市委、市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搞好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小城镇建设的好经验,及时推广。

要提高小城镇建设队伍素质。各市、县(市、区)要确定小城镇建设主管部门,小城镇要配备建设管理人员。要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选送一部分有经验、年富力强的建设管理干部到大专院校进修,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小城镇建设专门人员;每个小城镇都要有大专毕业生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各市委、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制定本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办法。

篇8: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性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简称, 是住宅产业以工业化、信息化、低碳化为导向的现代化结构调整和转型, 是以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为主体, 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系统, 实现标准化基础上的多样化, 工厂化生产基础上的装配化, 模数化基础上的部品通用化, 土建装修一体化基础上的低碳化, 以提高住宅质量和性能,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 可以有效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保障质量和安全,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对于转变住宅发展方式, 推动住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促进住宅建设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点,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具有重要意义。各市、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转变住宅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为目标, 以培育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为重点, 依托科技进步, 推广应用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 着力推进住宅建设方式转变和住宅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住宅建设质量和性能, 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 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强化政府规划、协调、引导职能的同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 坚持走住宅建筑工业化道路的原则。

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切入点, 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住宅建筑工业化道路。

(三) 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

通过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 推广应用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 引导住宅产业化有序发展。

(四)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

根据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优先发展内墙板、楼梯、楼板、窗台板、遮阳板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构件和成熟的部品体系, 其次发展外墙板、厨卫等非标专用构件和部品, 最后发展剪力墙、柱和梁等承重结构构件, 积极稳妥地推进住宅产业化。

四、工作目标

2013年至2015年, 我省住宅产业化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 初步形成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

建立适合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设计、施工、安装建造体系, 制定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图集和工法, 研究出台鼓励政策, 基本满足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需要。

(二) 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

培育一批符合住宅产业化要求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石家庄、唐山、保定和邯郸市各建成1个以上生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预制构件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其他市争取建成1个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三) 推动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

各设区市开工建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示范工程1个以上。

(四) 努力提高住宅质量和品质。

各设区市每年确定1~2个住宅项目申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性能认定。

五、重点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住宅生产建设模式转变

1、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 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 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住宅部品和设备的生产, 培育技术服务体系, 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形成现代住宅建筑产业。

2、积极推动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现场装配和合理组织为中心, 以建筑体系集成化和部品生产标准化、工厂化为重点, 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专业分工合理的建筑产业。以提高建筑业竞争力为目标, 以价值链为主线, 充分发挥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的作用, 推动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

3、大力推进住宅全装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项目和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 实施全装修。按照《关于推进新建住房全装修工作的意见》 (冀建质[2012]330号) 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实施土建和装修一体化, 倡导工业化装修方式, 鼓励采用菜单式集体委托方式进行装修, 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4、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施工导则》, 推进适用新技术的集成应用, 以精益建造、清洁生产方式改进工艺、保证质量、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减少建设过程对环境的破坏, 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二) 推广适用技术, 完善标准体系

1、推广应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其他符合产业化住宅标准的结构体系;推广应用非砌筑类型的建筑墙板、楼梯、叠合楼板、阳台、雨蓬、柱、梁等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条件的建筑部品;率先推动标准化程度较高, 和所在地区、楼层高度、结构体系基本无关的构件, 如内墙板、楼梯、楼板、窗台板、遮阳板等;大力发展集保温、装饰、围护与防水一体的预制外墙等围护结构和技术。推广应用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整体厨卫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管网技术、智能化技术、全装修技术等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

2、在试验和试点项目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国内外已有成果, 加快制定装配式结构体系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标准设计、生产、施工、物流和验收等产业化住宅标准体系, 特别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整体厨卫设备的设计规范、施工工法和标准设计等。积极研发相配套的计算软件, 并鼓励以企业为主导的相关标准、技术规程、标准设计的编制。以信息化、标准化带动工业化, 逐步建立产业化住宅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 积极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 完成住宅产品全过程的追踪、定位和维护, 并进行信息公示。

(三) 积极培育市场实施主体

1、推动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引导施工、部品生产和开发企业向住宅产业化转型, 尤其是指导省内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部品生产及开发企业转变建设发展方式。鼓励设计、开发、施工和构配件生产等企业优势互补, 形成大型住宅产业集团联盟或联合体。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 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研发、合作引进, 发挥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混凝土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生产企业。扶持建设并推动大型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转型为预制部品生产企业。鼓励规模较大、技术能力较强的构件厂调整产品结构, 更新生产线。鼓励传统建材企业向住宅部品生产企业转型, 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需要。

3、支持住宅产业相关企业资源整合。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各地优势, 鼓励住宅产业相关企业资源整合, 形成具备住宅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设计、制造、施工能力的产业集团, 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链。

(四) 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

各地要根据住宅建设总体规划, 合理安排住宅产业化项目建设。在政府投资的大型建筑和保障性住房中确定一定的比例采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 应用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对我省各地主动申请采用工业化方式建设的住宅开发项目, 各市要研究出台预制外墙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建造增加成本计入项目建设成本、建筑面积奖励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支持等相关扶持政策。

(五) 加强监管,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住宅产业化项目建设管理, 对住宅产业化项目及超出现行规范标准的结构体系的安全性等依法进行审查或论证。实行对预制构配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管理, 加强对安全质量影响较大的构件、部品生产供应的管理, 建立健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完善验收规范和现场施工安全质量技术要求。建立项目施工现场部品检测、质量监督等制度, 加强建设过程监管, 落实各参与主体的责任, 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六) 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性能认定

继续大力组织住宅开发项目申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性能认定, 发挥示范工程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规划建筑设计理念、技术集成、居住形态、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积极应用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 不断提高住宅建设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水平、科技含量和综合性能。将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情况纳入我省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鼓励建筑业企业承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六、加强组织保障

(一) 加强领导, 积极推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成立以主管厅长为组长、有关处室、单位参加的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出台推动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和技术措施,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 建立产业化住宅项目的论证机制。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建全省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 指导各地住宅产业化项目建设。各设区市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 在试点推进阶段, 负责对本地住宅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方案和应用的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进行论证。专家论证意见作为项目享受各项优惠激励政策的依据之一, 并供施工图审查参考。

(三) 加大科研投入, 构筑技术支撑体系。

将住宅产业化技术研究列为科技重点攻关方向, 加大科研投入,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 重点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以及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要求的住宅部品的研究。

(四) 强化培训宣传, 提高社会认知度。

上一篇:热电工作总结及09年工作安排下一篇:快乐除夕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