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奥数课教案

2024-04-11

小学数学奥数课教案(精选5篇)

篇1:小学数学奥数课教案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小学奥数

第1讲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2讲 年龄问题

第3讲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讲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一量”,然后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用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应用题,称为归一问题。所谓“单一量”是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物品的单价、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等。

例1 一种钢轨,4根共重1900千克,现在有95000千克钢,可以制造这种钢轨多少根?(损耗忽略不计)

分析:以一根钢轨的重量为单一量。

(1)一根钢轨重多少千克?

1900÷4=475(千克)。

(2)95000千克能制造多少根钢轨?

95000÷475=200(根)。

解:95000÷(1900÷4)=200(根)。

答:可以制造200根钢轨。

例2 王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牛奶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分析:以1头奶牛1天产的牛奶为单一量。

(1)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630÷5÷7=18(千克)。

(2)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18×8×15=2160(千克)。

解:(630÷5÷7)×8×15=2160(千克)。

答:可产牛奶2160千克。

例3 三台同样的磨面机2.5时可以磨面粉2400千克,8台这样的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以1台磨面机1时磨的面粉为单一量。

(1)1台磨面机1时磨面粉多少千克?

2400÷3÷2.5=320(千克)。

(2)8台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小时?

25600÷320÷8=10(时)。

综合列式为

25600÷(2400÷3÷2.5)÷8=10(时)。

例4 4辆大卡车运沙土,7趟共运走沙土336吨。现在有沙土420吨,要求5趟运完。问:需要增加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分析与解:以1辆卡车1趟运的沙土为单一量。

(1)1辆卡车1趟运沙土多少吨?

336÷4÷7=12(吨)。

(2)5趟运走420吨沙土需卡车多少辆?

420÷12÷5=7(辆)。

(3)需要增加多少辆卡车?

7-4=3(辆)。

综合列式为

420÷(336÷4÷7)÷5-4=3(辆)。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与归一问题类似的是归总问题,归一问题是找出“单一量”,而归总问题是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所谓“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物品的总价等。

例5 一项工程,8个人工作15时可以完成,如果12个人工作,那么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分析:(1)工程总量相当于1个人工作多少小时?

15×8=120(时)。

(2)12个人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小时?

120÷12=10(时)。解:15×8÷12=10(时)。

答:12人需10时完成。

例6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5时到达。若要4时到达,则每小时需要多行多少千米?

分析: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一定的,以路程为总量。

(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60×5=300(千米)。

(2)4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多少千米?

300÷4=75(千米)。

(3)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75-60=15(千米)。

解:(60×5)÷4——60=15(千米)。

答:每小时需要多行15千米。

例7 修一条公路,原计划60人工作,80天完成。现在工作20天后,又增加了30人,这样剩下的部分再用多少天可以完成?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分析:(1)修这条公路共需要多少个劳动日(总量)?

60×80=4800(劳动日)。

(2)60人工作20天后,还剩下多少劳动日?

4800-60×20=3600(劳动日)。

(3)剩下的工程增加30人后还需多少天完成?

3600÷(60+30)=40(天)。

解:(60×80-60×20)÷(60+30)=40(天)。

答:再用40天可以完成。

练习11

1.2台拖拉机4时耕地20公顷,照这样速度,5台拖拉机6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2.4台织布机5时可以织布2600米,24台织布机几小时才能织布24960米?

3.一种幻灯机,5秒钟可以放映80张片子。问:48秒钟可以放映多少张片子?

4.3台抽水机8时灌溉水田48公顷,照这样的速度,5台同样的抽水机6时可以灌溉水田多小公顷?

5.平整一块土地,原计划8人平整,每天工作7.5时,6天可以完成任务。由于急需播种,要求5天完成,并且增加1人。问:每天要工作几小时?

6.食堂管理员去农贸市场买鸡蛋,原计划按每千克3.00元买35千克。结果鸡蛋价格下调了,他用这笔钱多买了2.5千克鸡蛋。问:鸡蛋价格下调后是每千克多少元?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7.锅炉房按照每天4.5吨的用量储备了120天的供暖煤。供暖40天后,由于进行了技术改造,每天能节约0.9吨煤。问:这些煤共可以供暖多少天?

第2讲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一类以“年龄为内容”的数学应用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二人年龄的差保持不变,它不随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二人的年龄随着岁月的变化,将增或减同一个自然数;二人年龄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龄增大,倍数变小。

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常将年龄问题化为“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进行求解。

例1 儿子今年10岁,5年前母亲的年龄是他的6倍,母亲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儿子今年10岁,5年前的年龄为5岁,那么5年前母亲的年龄为5×6=30(岁),因此母亲今年是

30+5=35(岁)。

例2 今年爸爸48岁,儿子20岁,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 分析与解:今年爸爸与儿子的年龄差为“48——20”岁,因为二人的年龄差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当爸爸的年龄为儿子的5倍时,两人的年龄差还是这个数,这样就可以用“差倍问题”的解法。当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倍时,儿子的年龄是

(48——20)÷(5——1)=7(岁)。

由20-7=13(岁),推知13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倍。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例3 兄弟二人的年龄相差5岁,兄3年后的年龄为弟4年前的3倍。问:兄、弟二人今年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作示意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兄3年后的年龄比弟4年前的年龄大5+3+4=12(岁),由“差倍问题”解得,弟4年前的年龄为(5+3+4)÷(3-1)=6(岁)。由此得到

弟今年6+4=10(岁),兄今年10+5=15(岁)。

例4 今年兄弟二人年龄之和为55岁,哥哥某一年的岁数与弟弟今年的岁数相同,那一年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请问哥哥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在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岁数2倍的那一年,若把弟弟岁数看成一份,那么哥哥的岁数比弟弟多一份,哥哥与弟弟的年龄差是1份。又因为那一年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岁数相等,所以今年弟弟岁数为2份,今年哥哥岁数为2+1=3(份)(见下页图)。

由“和倍问题”解得,哥哥今年的岁数为

55÷(3+2)×3=33(岁)。

例5 哥哥5年前的年龄与妹妹4年后的年龄相等,哥哥2年后的年龄与妹妹8年后的年龄和为97岁,请问二人今年各多少岁?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分析与解:由“哥哥5年前的年龄与妹妹4年后的年龄相等”可知兄妹二人的年龄差为“4+5”岁。由“哥哥2年后的年龄与妹妹8年后的年龄和为97岁”,可知兄妹二人今年的年龄和为“97——2——8”岁。由“和差问题”解得,兄[(97——2——8)+(4+5)]÷2=48(岁),妹[(97——2——8)-(4+5)]÷2=39(岁)。

例6 1994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4倍。2000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2倍。问:父亲出生在哪一年?

分析与解:如果用1段线表示兄弟二人1994年的年龄和,则父亲1994年的年龄要用4段线来表示(见下页图)。

父亲在2000年的年龄应是4段线再加6岁,而兄弟二人在2000年的年龄之和是1段线再加2×6=12(岁),它是父亲年龄的一半,也就是2段线再加3岁。由

1段+12岁=2段+3岁,推知1段是9岁。所以父亲1994年的年龄是9×4=36(岁),他出生于

1994——36=1958(年)。

例7今年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4倍,20年后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倍。问: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法一:假设父亲的年龄一直是儿子年龄的4倍,那么每过一年儿子增加一岁,父亲就要增加4岁。这样,20年后儿子增加20岁,父亲就要增加80岁,比儿子多增加了80-20=60(岁)。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事实上,20年后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倍,根据刚才的假设,多增加的60岁,正好相当于20年后儿子年龄的(4——2=)2倍,因此,今年儿子的年龄为

(20×4-20)÷(4-2)-20=10(岁),父亲今年的年龄为10×4=40(岁)。

解法二:如果用1段线表示儿子今年的年龄,那么父亲今年的年龄要用4段线来表示(见下图)。

20年后,父亲的年龄应是4段线再加上20岁,而儿子的年龄应是1段线再加上20岁,是父亲年龄的一半,也就是2段线再加上10岁。由

1段+20=2段+10,求得1段是10岁,即儿子今年10岁,从而父亲今年40岁。例8 今年爷爷78岁,长孙27岁,次孙23岁,三孙16岁。问: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之和?

分析:今年三个孙子的年龄和为27+23+16=66(岁),爷爷比三个孙子的年龄和多78——66=12(岁)。每过一年,爷爷增加一岁,而三个孙子的年龄和却要增加1+1+1=3(岁),比爷爷多增加3-1=2(岁)。因而只需求出12里面有几个2即可。

解:[78-(27+23+16)]÷(1+1+1-1)=6(年)。

答:6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的和。

练习12

1.父亲比儿子大30岁,明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那么今年儿子几岁?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2.王梅比舅舅小19岁,舅舅的年龄比王梅年龄的3倍多1岁。问:他们二人各几岁?

3.小明今年9岁,父亲39岁,再过多少年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小明年龄的2倍?

4.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岁。问:父女两人现在各多少岁?

5.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龄之和是74岁,妈妈比爸爸小2岁,妈妈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问:三人各是多少岁?

6.今年老师46岁,学生16岁,几年后老师年龄的2倍与学生年龄的5倍相等?

7.已知祖孙三人,祖父和父亲年龄的差与父亲和孙子年龄的差相同,祖父和孙子年龄之和为82岁,明年祖父的年龄恰好等于孙子年龄的5倍。问:祖孙三人各多少岁?

8.小乐问刘老师今年有多少岁,刘老师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3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42岁了。”你能算出刘老师有多少岁吗?

第3讲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鸡兔同笼问题是按照题目的内容涉及到鸡与兔而命名的,它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来加以计算。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例1 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如果我们以同样数量的兔去换同样数量的鸡,那么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增加了2只。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

答:有6只兔,10只鸡。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16只都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4×16=64(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少了64-44=20(只)脚,这是因为把鸡当作兔了。我们以鸡去换兔,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减少了4-2=2(只)。因此只要算出20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有鸡(4×16-44)÷(4-2)=10(只),有兔16——10=6(只)。

由例1看出,解答鸡兔同笼问题通常采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也可以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因此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

例2 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本题由中国古算名题“百僧分馍问题”演变而得。如果将大和尚、小和尚分别看作鸡和兔,馍看作腿,那么就成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

100-80=20(人)。

同样,也可以假设100人都是小和尚,同学们不妨自己试试。

在下面的例题中,我们只给出一种假设方法。

例3 彩色文化用品每套19元,普通文化用品每套11元,这两种文化用品共买了16套,用钱280元。问:两种文化用品各买了多少套?

分析与解:我们设想有一只“怪鸡”有1个头11只脚,一种“怪兔”有1个头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这样,就将买文化用品问题转换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假设买了16套彩色文化用品,则共需19×16=304(元),比实际多304——280=24(元),现在用普通文化用品去换彩色文化用品,每换一套少用19——11=8(元),所以

买普通文化用品 24÷8=3(套),买彩色文化用品 16-3=13(套)。

例4 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分析:假设100只都是鸡,没有兔,那么就有鸡脚200只,而兔的脚数为零。这样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只多20只,这说明假设的鸡脚比兔脚多的数比实际上多200——20=180(只)。

现在以兔换鸡,每换一只,鸡脚减少2只,兔脚增加4只,即鸡脚比兔脚多的脚数中就会减少4+2=6(只),而180÷6=30,因此有兔子30只,鸡100——30=70(只)。

解:有兔(2×100——20)÷(2+4)=30(只),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有鸡100——30=70(只)。

答:有鸡70只,兔30只。

例5 现有大、小油瓶共50个,每个大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2千克,大瓶比小瓶共多装2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

分析:本题与例4非常类似,仿照例4的解法即可。解:小瓶有(4×50-20)÷(4+2)=30(个),大瓶有50-30=20(个)。

答:有大瓶20个,小瓶30个。

例6 一批钢材,用小卡车装载要45辆,用大卡车装载只要36辆。已知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那么这批钢材有多少吨?

分析:要算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需要知道每辆大卡车或小卡车能装多少吨。

利用假设法,假设只用36辆小卡车来装载这批钢材,因为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所以要剩下4×36=144(吨)。根据条件,要装完这144吨钢材还需要45-36=9(辆)小卡车。这样每辆小卡车能装144÷9=16(吨)。由此可求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解:4×36÷(45-36)×45=720(吨)。

答:这批钢材有720吨。

例7 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115.5元。问: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

分析:假设500只花瓶在搬运过程中一只也没有打破,那么应得运费0.24×500=120(元)。实际上只得到115.5元,少得120-115.5=4.5(元)。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搬运站每打破一只花瓶要损失0.24+1.26=1.5(元)。因此共打破花瓶4.5÷1.5=3(只)。

解:(0.24×500-115.5)÷(0.24+1.26)=3(只)。

答:共打破3只花瓶。

例8 小乐与小喜一起跳绳,小喜先跳了2分钟,然后两人各跳了3分钟,一共跳了780下。已知小喜比小乐每分钟多跳12下,那么小喜比小乐共多跳了多少下?

分析与解:利用假设法,假设小喜的跳绳速度减少到与小乐一样,那么两人跳的总数减少了

12×(2+3)=60(下)。

可求出小乐每分钟跳

(780——60)÷(2+3+3)=90(下),小乐一共跳了90×3=270(下),因此小喜比小乐共多跳

780——270×2=240(下)。练习13

1.鸡、兔共有头100个,脚350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2.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6副,2人下一副象棋,6人下一副跳棋,恰好可供120个学生进行活动。问:象棋与跳棋各有多少副?

3.班级购买活页簿与日记本合计32本,花钱74元。活页簿每本1.9元,日记本每本3.1元。问:买活页簿、日记本各几本?

4.龟、鹤共有100个头,鹤腿比龟腿多20只。问:龟、鹤各几只?

5.小蕾花40元钱买了14张贺年卡与明信片。贺年卡每张3元5角,明信片每张2元5角。问:贺年卡、明信片各买了几张?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6.一个工人植树,晴天每天植树20棵,雨天每天植树12棵,他接连几天共植树112棵,平均每天植树14棵。问:这几天中共有几个雨天?

7.振兴小学六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共有20道试题。做对一题得5分,没做或做错一题都要扣3分。小建得了60分,那么他做对了几道题?

8.有一批水果,用大筐80只可装运完,用小筐120只也可装运完。已知每只大筐比每只小筐多装运20千克,那么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9.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有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问:每种小虫各有几只? 10.鸡、兔共有脚10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脚92只。问:鸡、兔各几只?

高冠军,所以由(1)知乙不是数学博士。将上面的结论依次填入上表,便得到下表:

所以,甲是小画家和歌唱家,乙是短跑健将和跳高冠军,丙是数学博士和大作家。

例4张明、席辉和李刚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知:(1)张明不在北京工作,席辉不在上海工作;

(2)在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

(3)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

(4)席辉不是农民。

问:这三人各住哪里?各是什么职业?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分析与解:与前面的例题相比,这道题的关系要复杂一些,要求我们通过推理,弄清人物、工作地点、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需要两两构造三个表,即人物与地点,人物与职业,地点与职业三个表。

我们先将题目条件中所给出的关系用下面的表来表示,由条件(1)得到表1,由条件(4)得到表2,由条件(2)(3)得到表3。

因为各表中,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所以表(3)可填全为表(4)。

因为席辉不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所以席辉不是工人,他又不是农民,所以席辉是教师。再由表4知,教师住在天津,即席辉住在天津。至此,表1可填全为表5。

对照表5和表4,得到:张明住在上海是工人,席辉住在天津是教师,李刚住在北京是农民。

篇2:小学数学奥数课教案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第1讲 速算与巧算

(一)第2讲 速算与巧算

(二)第3讲 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 弃九法

第6讲 数的整除性

(二)第7讲 找规律

(一)第8讲 找规律

(二)第9讲 数字谜

(一)第10讲 数字谜

(二)第11讲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 年龄问题

第13讲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

(一)第15讲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

(二)第16讲 数阵图

(一)第17讲 数阵图

(二)第18讲 数阵图

(三)第19将 乘法原理 第20讲 加法原理

(一)第21讲 加法原理

(二)第22讲 还原问题

(一)第23讲 还原问题

(二)第24讲 页码问题 第25讲 智取火柴 第26讲 逻辑问题

(一)第27讲 逻辑问题

(二)第28讲 最不利原则 第29讲 抽屉原理

(一)第30讲 抽屉原理

(二)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第1讲 速算与巧算

(一)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

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总和=80×10+(6-2-3+3+11-6+12-11+4-5)

=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9,再加上80×10,就可口算出结果为809。

例1所用的方法叫做加法的基准数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加数较多,而且所有的加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作为“基准”的数(如例1的80)叫做基准数,各数与基准数的差的和叫做累计差。由例1得到:

总和数=基准数×加数的个数+累计差,平均数=基准数+累计差÷加数的个数。

在使用基准数法时,应选取与各数的差较小的数作为基准数,这样才容易计算累计差。同时考虑到基准数与加数个数的乘法能够方便地计算出来,所以基准数应尽量选取整

十、整百的数。

例2 某农场有10块麦田,每块的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462,480,443,420,473,429,468,439,475,461。求平均每块麦田的产量。解:选基准数为450,则

累计差=12+30-7-30+23-21+18-11+25+11

=50,平均每块产量=450+50÷10=455(千克)。

答:平均每块麦田的产量为455千克。

求一位数的平方,在乘法口诀的九九表中已经被同学们熟知,如7×7=49(七七四十九)。对于两位数的平方,大多数同学只是背熟了10~20的平方,而21~99的平方就不大熟悉了。有没有什么窍门,能够迅速算出两位数的平方呢?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凑整补零法。所谓凑整补零法,就是用所求数与最接近的整十数的差,通过移多补少,将所求数转化成一个整十数乘以另一数,再加上零头的平方数。下面通过例题来说明这一方法。例3 求292和822的值。解:292=29×29

=(29+1)×(29-1)+12

=30×28+1

=840+1

=841。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822=82×82

=(82-2)×(82+2)+2=80×84+4

=6720+4

=6724。

由上例看出,因为29比30少1,所以给29“补”1,这叫“补少”;因为82比80多2,所以从82中“移走”2,这叫“移多”。因为是两个相同数相乘,所以对其中一个数“移多补少”后,还需要在另一个数上“找齐”。本例中,给一个29补1,就要给另一个29减1;给一个82减了2,就要给另一个82加上2。最后,还要加上“移多补少”的数的平方。

由凑整补零法计算352,得

35×35=40×30+52=1225。这与三年级学的个位数是5的数的平方的速算方法结果相同。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求两位数的平方值,也适用于求三位数或更多位数的平方值。例4 求9932和20042的值。解:9932=993×993

=(993+7)×(993-7)+72

=1000×986+49

=986000+49

=986049。

20042=2004×2004

=(2004-4)×(2004+4)+42

=2000×2008+16

=4016000+16

=4016016。

下面,我们介绍一类特殊情况的乘法的速算方法。

请看下面的算式:

66×46,73×88,19×44。

这几道算式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两个因数都是两位数,一个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同,另一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之和为10。这类算式有非常简便的速算方法。例5 88×64=?

分析与解:由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得到

88×64

=(80+8)×(60+4)

=(80+8)×60+(80+8)×4

=80×60+8×60+80×4+8×4

=80×60+80×6+80×4+8×4

=80×(60+6+4)+8×4

=80×(60+10)+8×4

=8×(6+1)×100+8×4。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由上式看出,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本例为8×4;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是“个位与十位相同的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与十位之和为10的因数”的十位数加1的乘积,本例为8×(6+1)。例6 77×91=?

解:由例3的解法得到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由上式看出,当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是一位数时,应在十位上补一个0,本例为7×1=07。

用这种速算法只需口算就可以方便地解答出这类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练习1

1.求下面10个数的总和:

165,152,168,171,148,156,169,161,157,149。

2.农业科研小组测定麦苗的生长情况,量出12株麦苗的高度分别为(单位:厘米):

26,25,25,23,27,28,26,24,29,27,27,25。求这批麦苗的平均高度。

3.某车间有9个工人加工零件,他们加工零件的个数分别为:

68,91,84,75,78,81,83,72,79。

他们共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计算:

13+16+10+11+17+12+15+12+16+13+12。

5.计算下列各题:

(1)372;(2)532;(3)912;

(4)682:(5)1082;(6)3972。

6.计算下列各题:

(1)77×28;(2)66×55;(3)33×19;(4)82×44;(5)37×33;(6)46×99。

练习1 答案

1.1596。2.26厘米。

3.711个。4.147。

5.(1)1369;(2)2809;(3)8281;

(4)4624;(5)11664;(6)157609。

6.(1)2156;(2)3630;(3)627;

(4)3608;(5)1221;(6)4554。第2讲 速算与巧算

(二)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一类两位数乘法的速算方法,这一讲讨论乘法的“同补”与“补同”速算法。

两个数之和等于10,则称这两个数互补。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常会遇到像72×78,26×86等被乘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或互补,或被乘数与乘数的个位数字相同或互补的情况。72×78的被乘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互补,这类式子我们称为“头相同、尾互补”型;26×86的被乘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互补、个位数字相同,这类式子我们称为“头互补、尾相同”型。计算这两类题目,有非常简捷的速算方法,分别称为“同补”速算法和“补同”速算法。

例1(1)76×74=?(2)31×39=?

分析与解:本例两题都是“头相同、尾互补”类型。

(1)由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得到 76×74 =(70+6)×(70+4)

=(70+6)×70+(70+6)×4=70×70+6×70+70×4+6×4 =70×(70+6+4)+6×4 =70×(70+10)+6×4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7×(7+1)×100+6×4。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2)与(1)类似可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由例1看出,在“头相同、尾互补”的两个两位数乘法中,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不够两位时前面补0,如1×9=09),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是被乘数(或乘数)的十位数与十位数加1的乘积。“同补”速算法简单地说就是: 积的末两位是“尾×尾”,前面是“头×(头+1)”。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到的15×15,25×25,„,95×95的速算,实际上就是“同补”速算法。

例2(1)78×38=?(2)43×63=?

分析与解:本例两题都是“头互补、尾相同”类型。(1)由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得到

78×38 =(70+8)×(30+8)

=(70+8)×30+(70+8)×8 =70×30+8×30+70×8+8×8 =70×30+8×(30+70)+8×8 =7×3×100+8×100+8×8 =(7×3+8)×100+8×8。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2)与(1)类似可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由例2看出,在“头互补、尾相同”的两个两位数乘法中,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不够两位时前面补0,如3×3=09),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是两个因数的十位数之积加上被乘数(或乘数)的个位数。“补同”速算法简单地说就是: 积的末两位数是“尾×尾”,前面是“头×头+尾”。

例1和例2介绍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同补”或“补同”形式的速算法。当被乘数和乘数多于两位时,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们先将互补的概念推广一下。当两个数的和是10,100,1000,„时,这两个数互为补数,简称互补。如43与57互补,99与1互补,555与445互补。

在一个乘法算式中,当被乘数与乘数前面的几位数相同,后面的几位数互补时,这个算式就是“同补”型,即“头相同,尾互补”型。例如,因为被乘数与乘数的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前两位数相同,都是70,后两位数互补,77+23=100,所以是“同补”型。又如,等都是“同补”型。

当被乘数与乘数前面的几位数互补,后面的几位数相同时,这个乘法算式就是“补同”型,即“头互补,尾相同”型。例如,等都是“补同”型。

在计算多位数的“同补”型乘法时,例1的方法仍然适用。例3(1)702×708=?(2)1708×1792=? 解:(1)

(2)

计算多位数的“同补”型乘法时,将“头×(头+1)”作为乘积的前几位,将两个互补数之积作为乘积的后几位。

注意:互补数如果是n位数,则应占乘积的后2n位,不足的位补“0”。

在计算多位数的“补同”型乘法时,如果“补”与“同”,即“头”与“尾”的位数相同,那么例2的方法仍然适用(见例4);如果“补”与“同”的位数不相同,那么例2的方法不再适用,因为没有简捷实用的方法,所以就不再讨论了。例4 2865×7265=?

解:

练习2

计算下列各题:

1.68×62; 2.93×97;

3.27×87; 4.79×39;

5.42×62; 6.603×607;

7.693×607; 8.4085×6085。第3讲 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100;

(2)1,3,5,7,9,„,99;(3)8,15,22,29,36,„,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例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项数=(99-3)÷4+1=25,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解:末项=25+3×(40-1)=142,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例5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分析:最大三角形共有8层,从上往下摆时,每层的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目如下表: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由上表看出,各层的小三角形数成等差数列,各层的火柴数也成等差数列。

解:(1)最大三角形面积为

(1+3+5+„+15)×12 =[(1+15)×8÷2]×12 =768(厘米2)。

2)火柴棍的数目为

3+6+9+„+24 =(3+24)×8÷2=108(根)。

答: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768厘米2,整个图形由108根火柴摆成。

例6 盒子里放有三只乒乓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球,将它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二次又从盒子里拿出二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十次从盒子里拿出十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到盒子里。这时盒子里共有多少只乒乓球?

分析与解:一只球变成3只球,实际上多了2只球。第一次多了2只球,第二次多了2×2只球„„第十次多了2×10只球。因此拿了十次后,多了

2×1+2×2+„+2×10 =2×(1+2+„+10)=2×55=110(只)。

加上原有的3只球,盒子里共有球110+3=113(只)。

综合列式为:

(3-1)×(1+2+„+10)+3 =2×[(1+10)×10÷2]+3=113(只)。

练习3

1.计算下列各题:

(1)2+4+6+„+200;

(2)17+19+21+„+39;(3)5+8+11+14+„+50;(4)3+10+17+24+„+101。

2.求首项是5,末项是93,公差是4的等差数列的和。

3.求首项是13,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30项的和。

4.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的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问:时钟一昼夜敲打多少次?

5.求100以内除以3余2的所有数的和。

6.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的数共有多少个?

第四讲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讲我们将讨论整除的性质,并讲解能被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数的整除具有如下性质: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性质1 如果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能被丙数整除,那么甲数一定能被丙数整除。例如,48能被16整除,16能被8整除,那么48一定能被8整除。性质2 如果两个数都能被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与差也一定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例如,21与15都能被3整除,那么21+15及21-15都能被3整除。

性质3 如果一个数能分别被两个互质的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这两个互质的自然数的乘积整除。例如,126能被9整除,又能被7整除,且9与7互质,那么126能被9×7=63整除。

利用上面关于整除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与整除有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学习数的整除性,我们把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一些整除的数字特征列出来:

(1)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2,4,6,8中的一个,那么这个数就能被2整除。

(2)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或5,那么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

(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一个数的末两位数如果能被4(或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5)一个数的末三位数如果能被8(或1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6)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其中(1)(2)(3)是三年级学过的内容,(4)(5)(6)是本讲要学习的内容。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因为100能被4(或25)整除,所以由整除的性质1知,整百的数都能被4(或25)整除。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分成一个整百的数与这个数的后两位数之和,所以由整除的性质2知,只要这个数的后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这就证明了(4)。

类似地可以证明(5)。

(6)的正确性,我们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说明一般性的证明方法。

837=800+30+7 =8×100+3×10+7 =8×(99+1)+3×(9+1)+7 =8×99+8+3×9+3+7 =(8×99+3×9)+(8+3+7)。

因为99和9都能被9整除,所以根据整除的性质1和性质2知,(8x99+3x9)能被9整除。再根据整除的性质2,由(8+3+7)能被9整除,就能判断837能被9整除。

利用(4)(5)(6)还可以求出一个数除以4,8,9的余数:(4‘)一个数除以4的余数,与它的末两位除以4的余数相同。(5')一个数除以8的余数,与它的末三位除以8的余数相同。(6')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相同。例1 在下面的数中,哪些能被4整除?哪些能被8整除?哪些能被9整除? 234,789,7756,8865,3728.8064。解:能被4整除的数有7756,3728,8064;

能被8整除的数有3728,8064; 能被9整除的数有234,8865,8064。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例2 在四位数56□2中,被盖住的十位数分别等于几时,这个四位数分别能被9,8,4整除?

解:如果56□2能被9整除,那么

5+6+□+2=13+□

应能被9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5,即四位数是5652时能被9整除;

如果56□2能被8整除,那么6□2应能被8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3或7,即四位数是5632或5672时能被8整除;

如果56□2能被4整除,那么□2应能被4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1,3,5,7,9,即四位数是5612,5632,5652,5672,5692时能被4整除。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过能被2,3,5,4,8,9整除的数的特征。根据整除的性质3,我们可以把判断整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判断一个数能否被6整除,因为6=2×3,2与3互质,所以如果这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那么根据整除的性质3,可判定这个数能被6整除。同理,判断一个数能否被12整除,只需判断这个数能否同时被3和4整除;判断一个数能否被72整除,只需判断这个数能否同时被8和9整除;如此等等。

例3 从0,2,5,7四个数字中任选三个,组成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并将这些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解:因为组成的三位数能同时被2,5整除,所以个位数字为0。根据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特征,数字和2+7+0与5+7+0都能被3整除,因此所求的这些数为270,570,720,750。例4 五位数分析与解:已知以能被72整除,问:A与B各代表什么数字?

能被72整除。因为72=8×9,8和9是互质数,所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9整除。根据能被8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能被8整除,由此可确定B=6。再根据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各位数字之和为

A+3+2+9+B=A+3-f-2+9+6=A+20,因为l≤A≤9,所以21≤A+20≤29。在这个范围内只有27能被9整除,所以A=7。

解答例4的关键是把72分解成8×9,再分别根据能被8和9整除的数的特征去讨论B和A所代表的数字。在解题顺序上,应先确定B所代表的数字,因为B代表的数字不受A的取值大小的影响,一旦B代表的数字确定下来,A所代表的数字就容易确定了。例5 六位数是6的倍数,这样的六位数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因为6=2×3,且2与3互质,所以这个整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由六位数能被2整除,推知A可取0,2,4,6,8这五个值。再由六位数能被3整除,推知 3+A+B+A+B+A=3+3A+2B

能被3整除,故2B能被3整除。B可取0,3,6,9这4个值。由于B可以取4个值,A可以取5个值,题目没有要求A≠B,所以符合条件的六位数共有5×4=20(个)。例6 要使六位数表什么数字?

分析与解:因为36=4×9,且4与9互质,所以这个六位数应既能被4整除又能被9整除。六位数此C可取1,3,5,7,9。

要使所得的商最小,就要使

这个六位数尽可能小。因此首先是A的能被4整除,就要

能被4整除,因

能被36整除,而且所得的商最小,问A,B,C各代尽量小,其次是B尽量小,最后是C尽量小。先试取A=0。六位数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各位数字之和为12+B+C。它应能被9整除,因此B+C=6或B+C=15。因为B,C应尽量小,所以B+C=6,而C只能取1,3,5,7,9,所以要使尽可能小,应取B=1,C=5。

当A=0,B=1,C=5时,六位数能被36整除,而且所得商最小,为150156÷36=4171。练习4

1.6539724能被4,8,9,24,36,72中的哪几个数整除?

2.个位数是5,且能被9整除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3.一些四位数,百位上的数字都是3,十位上的数字都是6,并且它们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在这样的四位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多少?

4.五位数能被12整除,求这个五位数。

5.有一个能被24整除的四位数□23□,这个四位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6.从0,2,3,6,7这五个数码中选出四个,可以组成多少个可以被8整除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7.在123的左右各添一个数码,使得到的五位数能被72整除。

8.学校买了72只小足球,发票上的总价有两个数字已经辨认不清,只看到是□67.9□元,你知道每只小足球多少钱吗? 第5讲 弃九法

从第4讲知道,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9整除;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被9除余数是几,那么这个数被9除的余数也一定是几。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9整除或者求出被9除的余数是几。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例如,3645732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

3+6+4+5+7+3+2=30,30被9除余3,所以3645732这个数不能被9整除,且被9除后余数为3。

但是,当一个数的数位较多时,这种计算麻烦且易错。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因为我们只是判断这个式子被9除的余数,所以凡是若干个数的和是9时,就把这些数划掉,如3+6=9,4+5=9,7+2=9,把这些数划掉后,最多只剩下一个3(如下图),所以这个数除以9的余数是3。

这种将和为9或9的倍数的数字划掉,用剩下的数字和求除以9的余数的方法,叫做弃九法。

一个数被9除的余数叫做这个数的九余数。利用弃九法可以计算一个数的九余数,还可以检验四则运算的正确性。例1 求多位数764582***15除以9的余数。分析与解:利用弃九法,将和为9的数依次划掉。

只剩下7,6,1,5四个数,这时口算一下即可。口算知,7,6,5的和是9的倍数,又可划掉,只剩下1。所以这个多位数除以9余1。例2 将自然数1,2,3,„依次无间隔地写下去组成一个数***3„如果一直写到自然数100,那么所得的数除以9的余数是多少?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分析与解:因为这个数太大,全部写出来很麻烦,在使用弃九法时不能逐个划掉和为9或9的倍数的数,所以要配合适当的分析。我们已经熟知

1+2+3+„+9=45,而45是9的倍数,所以每一组1,2,3,„,9都可以划掉。在1~99这九十九个数中,个位数有十组1,2,3,„,9,都可划掉;十位数也有十组1,2,3,„,9,也都划掉。这样在这个大数中,除了0以外,只剩下最后的100中的数字1。所以这个数除以9余1。

在上面的解法中,并没有计算出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而是利用弃九法分析求解。本题还有其它简捷的解法。因为一个数与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相同,所以题中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1+2+„+100除以9的余数相同。

利用高斯求和法,知此和是5050。因为5050的数字和为5+0+5+0=10,利用弃九法,弃去一个9余1,故5050除以9余1。因此题中的数除以9余1。

例3 检验下面的加法算式是否正确:

2638457+3521983+6745785=12907225。

分析与解:若干个加数的九余数相加,所得和的九余数应当等于这些加数的和的九余数。如果不等,那么这个加法算式肯定不正确。上式中,三个加数的九余数依次为8,4,6,8+4+6的九余数为0;和的九余数为1。因为0≠1,所以这个算式不正确。例4 检验下面的减法算式是否正确:

7832145-2167953=5664192。

分析与解:被减数的九余数减去减数的九余数(若不够减,可在被减数的九余数上加9,然后再减)应当等于差的九余数。如果不等,那么这个减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法计算肯定不正确。上式中被减数的九余数是3,减数的九余数是6,由(9+3)-6=6知,原题等号左边的九余数是6。等号右边的九余数也是6。因为6=6,所以这个减法运算可能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用的是“可能正确”。利用弃九法检验加法、减法、乘法(见例5)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时,如果等号两边的九余数不相等,那么这个算式肯定不正确;如果等号两边的九余数相等,那么还不能确定算式是否正确,因为九余数只有0,1,2,„,8九种情况,不同的数可能有相同的九余数。所以用弃九法检验运算的正确性,只是一种粗略的检验。

例5 检验下面的乘法算式是否正确:

46876×9537=447156412。

分析与解:两个因数的九余数相乘,所得的数的九余数应当等于两个因数的乘积的九余数。如果不等,那么这个乘法计算肯定不正确。上式中,被乘数的九余数是4,乘数的九余数是6,4×6=24,24的九余数是6。乘积的九余数是7。6≠7,所以这个算式不正确。

说明: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所以当余数为零时,利用弃九法验算除法可化为用弃九法去验算乘法。例如,检验383801÷253=1517的正确性,只需检验1517×253=383801的正确性。练习5

1.求下列各数除以9的余数:

(1)7468251;(2)36298745;

(3)2657348;(4)6678254193。

2.求下列各式除以9的余数:

(1)67235+82564;(2)97256-47823;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3)2783×6451;(4)3477+265×841。

3.用弃九法检验下列各题计算的正确性:

(1)228×222=50616;

(2)334×336=112224;

(3)23372428÷6236=3748;

(4)12345÷6789=83810105。

4.有一个2000位的数A能被9整除,数A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B,数B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C,数C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D。求D。

第6讲 数的整除性

(二)这一讲主要讲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从右边数起,第1,3,5,„位称为奇数位,第2,4,6,„位称为偶数位。也就是说,个位、百位、万位„„是奇数位,十位、千位、十万位„„是偶数位。例如9位数768325419中,奇数位与偶数位如下图所示:

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差(大数减小数)如果能被11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11整除。例1 判断七位数1839673能否被11整除。

分析与解: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3+6+3=13,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8+9+7=24,因为24-13=11能被11整除,所以1839673能被11整除。

根据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也能求出一个数除以11的余数。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一个数除以11的余数,与它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减去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所得的差除以11的余数相同。如果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小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那么应在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上再增加11的整数倍,使其大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例2 求下列各数除以11的余数:

(1)41873;(2)296738185。

分析与解:(1)[(4+8+3)-(1+7)]÷11

=7÷11=0„„7,所以41873除以11的余数是7。

(2)奇数位之和为2+6+3+1+5=17,偶数位之和为9+7+8+8=32。因为17<32,所以应给17增加11的整数倍,使其大于32。

(17+11×2)-32=7,所以296738185除以11的余数是7。

需要说明的是,当奇数位数字之和远远小于偶数位数字之和时,为了计算方便,也可以用偶数位数字之和减去奇数位数字之和,再除以11,所得余数与11的差即为所求。如上题(2)中,(32-17)÷11=1„„4,所求余数是11-4=7。例3 求除以11的余数。

分析与解:奇数位是101个1,偶数位是100个9。

(9×100-1×101)÷11

=799÷11=72„„7,11-7=4,所求余数是4。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例3还有其它简捷解法,例如每个“19”奇偶数位上的数字相差9-1=8,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和相差8×99=8×9×11,能被11整除。所以例3相当于求最后三位数191除以11的余数。例4 用3,3,7,7四个数码能排出哪些能被11整除的四位数? 解:只要奇数位和偶数位上各有一个3和一个7即可。有3377,3773,7337,7733。

例5 用1~9九个数码组成能被11整除的没有重复数字的最大九位数。分析与解:最大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九位数是987654321,由

(9+7+5+3+1)-(8+6+4+2)=5

知,987654321不能被11整除。为了保证这个数尽可能大,我们尽量调整低位数字,只要使奇数位的数字和增加3(偶数位的数字和自然就减少3),奇数位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的数字之和的差就变为5+3×2=11,这个数就能被11整除。调整“4321”,只要4调到奇数位,1调到偶数位,奇数位就比原来增大3,就可达到目的。此时,4,3在奇数位,2,1在偶数位,后四位最大是2413。所求数为987652413。例6 六位数能被99整除,求A和B。

分析与解:由99=9×11,且9与11互质,所以六位数既能被9整除又能被11整除。因为六位数能被9整除,所以

A+2+8+7+5+B

=22+A+B

应能被9整除,由此推知A+B=5或14。又因为六位数能被11整除,所以

(A+8+5)-(2+7+B)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A-B+4

应能被11整除,即

A-B+4=0或A-B+4=11。

化简得B-A=4或A-B=7。

因为A+B与A-B同奇同偶,所以有

在(1)中,A≤5与A≥7不能同时满足,所以无解。

在(2)中,上、下两式相加,得

(B+A)+(B-A)=14+4,2B=18,B=9。

将B=9代入A+B=14,得A=5。

所以,A=5,B=9。

练习6

1.为使五位数6□295能被11整除,□内应当填几?

2.用1,2,3,4四个数码能排出哪些能被11整除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3.求能被11整除的最大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

4.求下列各数除以11的余数:

(1)2485;(2)63582;(3)987654321。

5.求

6.六位数除以11的余数。

5A634B能被33整除,求A+B。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7.七位数3A8629B是88的倍数,求A和B。

第7讲 找规律

(一)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见过“找规律”这个题目,学习了如何发现图形、数表和数列的变化规律。这一讲重点学习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问题。什么是周期性变化规律呢?比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百花盛开的春季过后就是夏天,赤日炎炎的夏季过后就是秋天,果实累累的秋季过后就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冬季过后又到了春天。年复一年,总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就是周期性变化规律。再比如,数列0,1,2,0,1,2,0,1,2,0,„是按照0,1,2三个数重复出现的,这也是周期性变化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作进一步讲解。

例1 节日的夜景真漂亮,街上的彩灯按照5盏红灯、再接4盏蓝灯、再接3盏黄灯,然后又是5盏红灯、4盏蓝灯、3盏黄灯、„„这样排下去。问:

(1)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

(2)前150盏彩灯中有多少盏蓝灯?

分析与解:这是一个周期变化问题。彩灯按照5红、4蓝、3黄,每12盏灯一个周期循环出现。

(1)100÷12=8„„4,所以第100盏灯是第9个周期的第4盏灯,是红灯。

(2)150÷12=12„„6,前150盏灯共有12个周期零6盏灯,12个周期中有蓝灯4×12=48(盏),最后的6盏灯中有1盏蓝灯,所以共有蓝灯48+1=49(盏)。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例2 有一串数,任何相邻的四个数之和都等于25。已知第1个数是3,第6个数是6,第11个数是7。问:这串数中第24个数是几?前77个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第1,2,3,4个数的和等于第2,3,4,5个数的和,所以第1个数与第5个数相同。进一步可推知,第1,5,9,13,„个数都相同。

同理,第2,6,10,14,„个数都相同,第3,7,11,15,„个数都相同,第4,8,12,16„个数都相同。

也就是说,这串数是按照每四个数为一个周期循环出现的。所以,第2个数等于第6个数,是6;第3个数等于第11个数,是7。前三个数依次是3,6,7,第四个数是

25-(3+6+7)=9。

这串数按照3,6,7,9的顺序循环出现。第24个数与第4个数相同,是9。由77÷4=9„„1知,前77个数是19个周期零1个数,其和为25×19+3=478。

例3 下面这串数的规律是:从第3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的个位数。问:这串数中第88个数是几?

628088640448„

分析与解:这串数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如果其中有两个相邻数字与前面的某两个相邻数字相同,那么根据这串数的构成规律,这两个相邻数字后面的数字必然与前面那两个相邻数字后面的数字相同,也就是说将出现周期性变化。我们试着将这串数再多写出几位: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当写出第21,22位(竖线右面的两位)时就会发现,它们与第1,2位数相同,所以这串数按每20个数一个周期循环出现。由88÷20=4„„8知,第88个数与第8个数相同,所以第88个数是4。

从例3看出,周期性规律有时并不明显,要找到它还真得动点脑筋。例4 在下面的一串数中,从第五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四个数之和的个位数字。那么在这串数中,能否出现相邻的四个数是“2000”?

***7134„

分析与解:无休止地将这串数写下去,显然不是聪明的做法。按照例3的方法找到一周期,因为这个周期很长,所以也不是好方法。那么怎么办呢?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串数的前四个数都是奇数,按照“每个数都是它前面四个数之和的个位数字”,如果不看具体数,只看数的奇偶性,那么将这串数依次写出来,得到

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奇„„

可以看出,这串数是按照四个奇数一个偶数的规律循环出现的,永远不会出现四个偶数连在一起的情况,即不会出现“2000”。

例5 A,B,C,D四个盒子中依次放有8,6,3,1个球。第1个小朋友找到放球最少的盒子,然后从其它盒子中各取一个球放入这个盒子;第2个小朋友也找到放球最少的盒子,然后也从其它盒子中各取一个球放入这个盒子„„当100位小朋友放完后,A,B,C,D四个盒子中各放有几个球? 分析与解:按照题意,前六位小朋友放过后,A,B,C,D四个盒子中的球数如下表: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可以看出,第6人放过后与第2人放过后四个盒子中球的情况相同,所以从第2人放过后,每经过4人,四个盒子中球的情况重复出现一次。

(100-1)÷4=24„„3,所以第100次后的情况与第4次(3+1=4)后的情况相同,A,B,C,D盒中依次有4,6,3,5个球。

练习7

1.有一串很长的珠子,它是按照5颗红珠、3颗白珠、4颗黄珠、2颗绿珠的顺序重复排列的。问:第100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前200颗珠子中有多少颗红珠?

2.将1,2,3,4,„除以3的余数依次排列起来,得到一个数列。求这个数列前100个数的和。

3.有一串数,前两个数是9和7,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是它前面两个数乘积的个位数。这串数中第100个数是几?前100个数之和是多少?

4.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6,以后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一个数与7的和的个位数。这列数中第88个数是几?

5.小明按1~3报数,小红按1~4报数。两人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开始报数,当两人都报了100个数时,有多少次两人报的数相同?

6.A,B,C,D四个盒子中依次放有9,6,3,0个小球。第1个小朋友找到放球最多的盒子,从中拿出3个球放到其它盒子中各1个球;第2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个小朋友也找到放球最多的盒子,也从中拿出3个球放到其它盒子中各1个球„„当100个小朋友放完后,A,B,C,D四个盒子中各放有几个球?

第8讲 找规律

(二)整数a与它本身的乘积,即a×a叫做这个数的平方,记作a2,即a2=a×a;同样,三个a的乘积叫做a的三次方,记作a3,即a3=a×a×a。一般地,n个a相乘,叫做a的n次方,记作an,即

本讲主要讲an的个位数的变化规律,以及an除以某数所得余数的变化规律。

因为积的个位数只与被乘数的个位数和乘数的个位数有关,所以an的个位数只与a的个位数有关,而a的个位数只有0,1,2,„,9共十种情况,故我们只需讨论这十种情况。

为了找出一个整数a自乘n次后,乘积的个位数字的变化规律,我们列出下页的表格,看看a,a2,a3,a4,„的个位数字各是什么。

从表看出,an的个位数字的变化规律可分为三类:

(1)当a的个位数是0,1,5,6时,an的个位数仍然是0,1,5,6。

(2)当a的个位数是4,9时,随着n的增大,an的个位数按每两个数为一周期循环出现。其中a的个位数是4时,按4,6的顺序循环出现;a的个位数是9时,按9,1的顺序循环出现。

(3)当a的个位数是2,3,7,8时,随着n的增大,an的个位数按每四个数为一周期循环出现。其中a的个位数是2时,按2,4,8,6的顺序循环出现;a的个位数是3时,按3,9,7,1的顺序循环出现;当a的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个位数是7时,按7,9,3,1的顺序循环出现;当a的个位数是8时,按8,4,2,6的顺序循环出现。

例1 求67999的个位数字。

分析与解:因为67的个位数是7,所以67n的个位数随着n的增大,按7,9,3,1四个数的顺序循环出现。

999÷4=249„„3,所以67999的个位数字与73的个位数字相同,即67999的个位数字是3。例2 求291+3291的个位数字。

分析与解:因为2n的个位数字按2,4,8,6四个数的顺序循环出现,91÷4=22„„3,所以,291的个位数字与23的个位数字相同,等于8。

类似地,3n的个位数字按3,9,7,1四个数的顺序循环出现,291÷4=72„„3,所以3291与33的个位数相同,等于7。

最后得到291+3291的个位数字与8+7的个位数字相同,等于5。例3 求28128-2929的个位数字。

解:由128÷4=32知,28128的个位数与84的个位数相同,等于6。由29÷2=14„„1知,2929的个位数与91的个位数相同,等于9。因为6<9,在减法中需向十位借位,所以所求个位数字为16-9=7。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例4 求下列各除法运算所得的余数:

(1)7855÷5;

(2)555÷3。

分析与解:(1)由55÷4=13„„3知,7855的个位数与83的个位数相同,等于2,所以7855可分解为10×a+2。因为10×a能被5整除,所以7855除以5的余数是2。

(2)因为a÷3的余数不仅仅与a的个位数有关,所以不能用求555的个位数的方法求解。为了寻找5n÷3的余数的规律,先将5的各次方除以3的余数列表如下:

注意:表中除以3的余数并不需要计算出5n,然后再除以3去求,而是用上次的余数乘以5后,再除以3去求。比如,52除以3的余数是1,53除以3的余数与1×5=5除以3的余数相同。这是因为52=3×8+1,其中3×8能被3整除,而

53=(3×8+1)×5=(3×8)×5+1×5,(3×8)×5能被3整除,所以53除以3的余数与1×5除以3的余数相同。

由上表看出,5n除以3的余数,随着n的增大,按2,1的顺序循环出现。由55÷2=27„„1知,555÷3的余数与51÷3的余数相同,等于2。例5 某种细菌每小时分裂一次,每次1个细茵分裂成3个细菌。20时后,将这些细菌每7个分为一组,还剩下几个细菌?

分析与解:1时后有1×3=31(个)细菌,2时后有31×3=32(个)细菌„„20时后,有320个细菌,所以本题相当于“求320÷7的余数”。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由例4(2)的方法,将3的各次方除以7的余数列表如下:

由上表看出,3n÷7的余数以六个数为周期循环出现。由20÷6=3„„2知,320÷7的余数与32÷7的余数相同,等于2。所以最后还剩2个细菌。

最后再说明一点,an÷b所得余数,随着n的增大,必然会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因为所得余数必然小于b,所以在b个数以内必会重复出现。

练习8

1.求下列各数的个位数字:

(1)3838;(2)2930;

(3)6431;(4)17215。2.求下列各式运算结果的个位数字:(1)9222+5731;(2)615+487+349;(3)469-6211;(4)37×48+59×610。3.求下列各除法算式所得的余数:(1)5100÷4;(2)8111÷6;(3)488÷7 第9讲 数字谜

(一)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数字谜问题。这两讲除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外,还要学习一些新的内容。

例1 在下面算式等号左边合适的地方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5+7×8+12÷4-2=20。

分析:等式右边是20,而等式左边算式中的7×8所得的积比20大得多。因此必须设法使这个积缩小一定的倍数,化大为小。

从整个算式来看,7×8是4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5不能被4整除,因此可在7×8+12前后添上小括号,再除以4得17,5+17-2=20。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解:5+(7×8+12)÷4-2=20。

例2 把1~9这九个数字填到下面的九个□里,组成三个等式(每个数字只能填一次):

分析与解:如果从加法与减法两个算式入手,那么会出现许多种情形。如果从乘法算式入手,那么只有下面两种可能:

2×3=6或2×4=8,所以应当从乘法算式入手。

因为在加法算式□+□=□中,等号两边的数相等,所以加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是偶数;而减法算式□-□=可以变形为加法算式□=□+□,所以减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也是偶数。于是可知,原题加减法算式中的六个数的和应该是偶数。

若乘法算式是2×4=8,则剩下的六个数1,3,5,6,7,9的和是奇数,不合题意;

若乘法算式是2×3=6,则剩下的六个数1,4,5,7,8,9可分为两组:

4+5=9,8-7=1(或8-1=7);

1+7=8,9-5=4(或9-4=5)。

所以答案为 与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例3 下面的算式是由1~9九个数字组成的,其中“7”已填好,请将其余各数填入□,使得等式成立:

□□□÷□□=□-□=□-7。

分析与解:因为左端除法式子的商必大于等于2,所以右端被减数只能填9,由此知左端被除数的百位数只能填1,故中间减式有8-6,6-4,5-3和4-2四种可能。经逐一验证,8-6,6-4和4-2均无解,只有当中间减式为5-3时有如下两组解:

128÷64=5-3=9-7,或 164÷82=5-3=9-7。

例4 将1~9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四个算式的九个□中,使得四个等式都成立:

□+□=6,□×□=8,□-□=6,□□÷□=8。

分析与解:因为每个□中要填不同的数字,对于加式只有两种填法:1+5或2+4;对于乘式也只有两种填法:1×8或2×4。加式与乘式的数字不能相同,搭配后只有两种可能:(1)加式为1+5,乘式为2×4;(2)加式为2+4,乘式为1×8。

对于(1),还剩3,6,7,8,9五个数字未填,减式只能是9-3,此时除式无法满足;

对于(2),还剩3,5,6,7,9五个数字未填,减式只能是9-3,此时除式可填56÷7。答案如下:

2+4=6,1×8=8,9-3=6,56÷7=8。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例2~例4都是对题目经过初步分析后,将满足题目条件的所有可能情况全部列举出来,再逐一试算,决定取舍。这种方法叫做枚举法,也叫穷举法或列举法,它适用于只有几种可能情况的题目,如果可能的情况很多,那么就不宜用枚举法。

例5 从1~9这九个自然数中选出八个填入下式的八个○内,使得算式的结果尽可能大:

[○÷○×(○+○)]-[○×○+○-○]。

分析与解:为使算式的结果尽可能大,应当使前一个中括号内的结果尽量大,后一个中括号内的结果尽量小。为叙述方便,将原式改写为:

[A÷B×(C+D)]-[E×F+G-H]。

通过分析,A,C,D,H应尽可能大,且A应最大,C,D次之,H再次之;B,E,F,G应尽可能小,且B应最小,E,F次之,G再次之。于是得到A=9,C=8,D=7,H=6,B=1,E=2,F=3,G=4,其中C与D,E与F的值可互换。将它们代入算式,得到

[9÷1×(8+7)]-[2×3+4-6]=131。

练习9

1.在下面的算式里填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4×6+24÷6-5=15;

(2)4×6+24÷6-5=35;

(3)4×6+24÷6-5=48;

(4)4×6+24÷6-5=0。

2.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下式成立:

=100。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3.把0~9这十个数字填到下面的□里,组成三个等式(每个数字只能填一次):

□+□=□,□-□=□,□×□=□□。

4.在下面的□里填上+,-,×,÷,()等符号,使各个等式成立:

4□4□4□4=1,4□4□4□4=3,4□4□4□4=5,4□4□4□4=9。

5.将2~7这六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的□中,使得等式成立:

□+□-□=□×□÷□。

6.将1~9分别填入下式的九个□内,使算式取得最大值:

□□□×□□□×□□□。

7.将1~8分别填入下式的八个□内,使算式取得最小值: □□×□□×□□×□□。

第10讲 数字谜

(二)例1 把下面算式中缺少的数字补上:

分析与解:一个四位数减去一个三位数,差是一个两位数,也就是说被减数与减数相差不到100。四位数与三位数相差不到100,三位数必然大于900,四位数必然小于1100。由此我们找出解决本题的突破口在百位数上。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1)填百位与千位。由于被减数是四位数,减数是三位数,差是两位数,所以减数的百位应填9,被减数的千位应填1,百位应填0,且十位相减时必须向百位借1。

(2)填个位。由于被减数个位数字是0,差的个位数字是1,所以减数的个位数字是9。

(3)填十位。由于个位向十位借1,十位又向百位借1,所以被减数十位上的实际数值是18,18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的和,只能是9与9,因此,减数与差的十位数字都是9。

所求算式如右式。

由例1看出,考虑减法算式时,借位是一个重要条件。

例2 在下列各加法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求出这两个算式:

分析与解:(1)这是一道四个数连加的算式,其特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同,且个位与百位上的数字相同,即都是汉字“学”。

从个位相同数相加的情况来看,和的个位数字是8,有两种可能情况:2+2+2+2=8与7+7+7+7=28,即“学”=2或7。

如果“学”=2,那么要使三个“数”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的和的个位数字为8,“数”只能代表数字6。此时,百位上的和为“学”+“学”+1=2+2+1=5≠4。因此“学”≠2。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如果“学”=7,那么要使三个“数”所代表的数字相加再加上个位进位的2,和的个位数字为8,“数”只能代表数字2。百位上两个7相加要向千位进位1,由此可得“我”代表数字3。

满足条件的解如右式。

(2)由千位看出,“努”=4。由千、百、十、个位上都有“努”,5432-4444=988,可将竖式简化为左下式。同理,由左下式看出,“力”=8,988-888=100,可将左下式简化为下中式,从而求出“学”=9,“习”=1。

满足条件的算式如右下式。

例2中的两题形式类似,但题目特点并不相同,解法也不同,请同学们注意比较。

例3 下面竖式中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求被乘数。

分析与解:由于个位上的“赛”ד赛”所得的积不再是“赛”,而是另一个数,所以“赛”的取值只能是2,3,4,7,8,9。

下面采用逐一试验的方法求解。

(1)若“赛”=2,则“数”=4,积=444444。被乘数为444444÷2=222222,而被乘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各不相同,所以“赛”≠2。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2)若“赛”=3,则“数”=9,仿(1)讨论,也不行。

(3)若“赛”=4,则“数”=6,积=666666。666666÷4得不到整数商,不合题意。

(4)若“赛”=7,则“数”=9,积=999999。被乘数为999999÷7=142857,符合题意。

(5)若“赛”=8或9,仿上讨论可知,不合题意。

所以,被乘数是142857。

例4 在□内填入适当的数字,使左下式的乘法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为清楚起见,我们用A,B,C,D,„表示□内应填入的数字(见右上式)。

由被乘数大于500知,E=1。由于乘数的百位数与被乘数的乘积的末位数是5,故B,C中必有一个是5。若C=5,则有

6□□×5=(600+□□)×5=3000+□□×5,不可能等于□5□5,与题意不符,所以B=5。再由B=5推知G=0或5。若G=5,则F=A=9,此时被乘数为695,无论C为何值,它与695的积不可能等于□5□5,与题意不符,所以G=0,F=A=4。此时已求出被乘数是645,经试验只有645×7满足□5□5,所以C=7;最后由B=5,G=0知D为偶数,经试验知D=2。

右式为所求竖式。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此类乘法竖式题应根据已给出的数字、乘法及加法的进位情况,先填比较容易的未知数,再依次填其余未知数。有时某未知数有几种可能取值,需逐一试验决定取舍。

例5 在□内填入适当数字,使左下方的除法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把左上式改写成右上式。根据除法竖式的特点知,B=0,D=G=1,E=F=H=9,因此除数应是99的两位数的约数,可能取值有11,33和99,再由商的个位数是5以及5与除数的积是两位数得到除数是11,进而知A=C-9。至此,除数与商都已求出,其余未知数都可填出(见右式)。

此类除法竖式应根据除法竖式的特点,如商的空位补0、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以及空格间的相互关系等求解,只要求出除数和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例6 把左下方除法算式中的*号换成数字,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式子(各*所表示的数字不一定相同)。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分析与解:由上面的除法算式容易看出,商的十位数字“*”是0,即商为。

因为除数与8的积是两位数,除数与商的千位数字的积是三位数,知商的千位数是9,即商为9807。

因为“除数×9”是三位数,所以除数≥12;又因为“除数×8”是两位数,所以除数≤12。推知除数只能是12。被除数为9807×12=117684。

除法算式如上页右式。练习10

1.在下面各竖式的□内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2.右面的加法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问:“小”代表什么数字?

3.在下列各算式中,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求出下列各式: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4.在下列各算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些算式中各字母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第11讲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一量”,然后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用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应用题,称为归一问题。所谓“单一量”是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物品的单价、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等。

例1 一种钢轨,4根共重1900千克,现在有95000千克钢,可以制造这种钢轨多少根?(损耗忽略不计)

分析:以一根钢轨的重量为单一量。

(1)一根钢轨重多少千克?

1900÷4=475(千克)。

(2)95000千克能制造多少根钢轨?

95000÷475=200(根)。

解:95000÷(1900÷4)=200(根)。

答:可以制造200根钢轨。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例2 王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牛奶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分析:以1头奶牛1天产的牛奶为单一量。

(1)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630÷5÷7=18(千克)。

(2)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18×8×15=2160(千克)。

解:(630÷5÷7)×8×15=2160(千克)。

答:可产牛奶2160千克。

例3 三台同样的磨面机2.5时可以磨面粉2400千克,8台这样的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以1台磨面机1时磨的面粉为单一量。

(1)1台磨面机1时磨面粉多少千克?

2400÷3÷2.5=320(千克)。

(2)8台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小时?

25600÷320÷8=10(时)。

综合列式为

25600÷(2400÷3÷2.5)÷8=10(时)。

例4 4辆大卡车运沙土,7趟共运走沙土336吨。现在有沙土420吨,要求5趟运完。问:需要增加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分析与解:以1辆卡车1趟运的沙土为单一量。

(1)1辆卡车1趟运沙土多少吨?

336÷4÷7=12(吨)。

(2)5趟运走420吨沙土需卡车多少辆?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420÷12÷5=7(辆)。

(3)需要增加多少辆卡车?

7-4=3(辆)。

综合列式为

420÷(336÷4÷7)÷5-4=3(辆)。

与归一问题类似的是归总问题,归一问题是找出“单一量”,而归总问题是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所谓“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物品的总价等。

例5 一项工程,8个人工作15时可以完成,如果12个人工作,那么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分析:(1)工程总量相当于1个人工作多少小时?

15×8=120(时)。

(2)12个人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小时?

120÷12=10(时)。解:15×8÷12=10(时)。

答:12人需10时完成。

例6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5时到达。若要4时到达,则每小时需要多行多少千米?

分析: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一定的,以路程为总量。

(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60×5=300(千米)。

(2)4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多少千米?

300÷4=75(千米)。

(3)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75-60=15(千米)。

解:(60×5)÷4——60=15(千米)。

答:每小时需要多行15千米。

例7 修一条公路,原计划60人工作,80天完成。现在工作20天后,又增加了30人,这样剩下的部分再用多少天可以完成?

分析:(1)修这条公路共需要多少个劳动日(总量)?

60×80=4800(劳动日)。

(2)60人工作20天后,还剩下多少劳动日?

4800-60×20=3600(劳动日)。

(3)剩下的工程增加30人后还需多少天完成?

3600÷(60+30)=40(天)。

解:(60×80-60×20)÷(60+30)=40(天)。

答:再用40天可以完成。

练习11

1.2台拖拉机4时耕地20公顷,照这样速度,5台拖拉机6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2.4台织布机5时可以织布2600米,24台织布机几小时才能织布24960米?

3.一种幻灯机,5秒钟可以放映80张片子。问:48秒钟可以放映多少张片子?

4.3台抽水机8时灌溉水田48公顷,照这样的速度,5台同样的抽水机6时可以灌溉水田多小公顷?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5.平整一块土地,原计划8人平整,每天工作7.5时,6天可以完成任务。由于急需播种,要求5天完成,并且增加1人。问:每天要工作几小时?

6.食堂管理员去农贸市场买鸡蛋,原计划按每千克3.00元买35千克。结果鸡蛋价格下调了,他用这笔钱多买了2.5千克鸡蛋。问:鸡蛋价格下调后是每千克多少元?

7.锅炉房按照每天4.5吨的用量储备了120天的供暖煤。供暖40天后,由于进行了技术改造,每天能节约0.9吨煤。问:这些煤共可以供暖多少天?

第12讲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一类以“年龄为内容”的数学应用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二人年龄的差保持不变,它不随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二人的年龄随着岁月的变化,将增或减同一个自然数;二人年龄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龄增大,倍数变小。

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常将年龄问题化为“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进行求解。

例1 儿子今年10岁,5年前母亲的年龄是他的6倍,母亲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儿子今年10岁,5年前的年龄为5岁,那么5年前母亲的年龄为5×6=30(岁),因此母亲今年是

30+5=35(岁)。

例2 今年爸爸48岁,儿子20岁,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 分析与解:今年爸爸与儿子的年龄差为“48——20”岁,因为二人的年龄差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当爸爸的年龄为儿子的5倍时,两人的年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龄差还是这个数,这样就可以用“差倍问题”的解法。当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倍时,儿子的年龄是

(48——20)÷(5——1)=7(岁)。

由20-7=13(岁),推知13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倍。例3 兄弟二人的年龄相差5岁,兄3年后的年龄为弟4年前的3倍。问:兄、弟二人今年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作示意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兄3年后的年龄比弟4年前的年龄大5+3+4=12(岁),由“差倍问题”解得,弟4年前的年龄为(5+3+4)÷(3-1)=6(岁)。由此得到

弟今年6+4=10(岁),兄今年10+5=15(岁)。

例4 今年兄弟二人年龄之和为55岁,哥哥某一年的岁数与弟弟今年的岁数相同,那一年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请问哥哥今年多少岁? 分析与解:在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岁数2倍的那一年,若把弟弟岁数看成一份,那么哥哥的岁数比弟弟多一份,哥哥与弟弟的年龄差是1份。又因为那一年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岁数相等,所以今年弟弟岁数为2份,今年哥哥岁数为2+1=3(份)(见下页图)。

由“和倍问题”解得,哥哥今年的岁数为

55÷(3+2)×3=33(岁)。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例5 哥哥5年前的年龄与妹妹4年后的年龄相等,哥哥2年后的年龄与妹妹8年后的年龄和为97岁,请问二人今年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由“哥哥5年前的年龄与妹妹4年后的年龄相等”可知兄妹二人的年龄差为“4+5”岁。由“哥哥2年后的年龄与妹妹8年后的年龄和为97岁”,可知兄妹二人今年的年龄和为“97——2——8”岁。由“和差问题”解得,兄[(97——2——8)+(4+5)]÷2=48(岁),妹[(97——2——8)-(4+5)]÷2=39(岁)。

例6 1994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4倍。2000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2倍。问:父亲出生在哪一年?

分析与解:如果用1段线表示兄弟二人1994年的年龄和,则父亲1994年的年龄要用4段线来表示(见下页图)。

父亲在2000年的年龄应是4段线再加6岁,而兄弟二人在2000年的年龄之和是1段线再加2×6=12(岁),它是父亲年龄的一半,也就是2段线再加3岁。由

1段+12岁=2段+3岁,推知1段是9岁。所以父亲1994年的年龄是9×4=36(岁),他出生于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1994——36=1958(年)。

例7今年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4倍,20年后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倍。问: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法一:假设父亲的年龄一直是儿子年龄的4倍,那么每过一年儿子增加一岁,父亲就要增加4岁。这样,20年后儿子增加20岁,父亲就要增加80岁,比儿子多增加了80-20=60(岁)。

事实上,20年后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倍,根据刚才的假设,多增加的60岁,正好相当于20年后儿子年龄的(4——2=)2倍,因此,今年儿子的年龄为

(20×4-20)÷(4-2)-20=10(岁),父亲今年的年龄为10×4=40(岁)。

解法二:如果用1段线表示儿子今年的年龄,那么父亲今年的年龄要用4段线来表示(见下图)。

20年后,父亲的年龄应是4段线再加上20岁,而儿子的年龄应是1段线再加上20岁,是父亲年龄的一半,也就是2段线再加上10岁。由

1段+20=2段+10,求得1段是10岁,即儿子今年10岁,从而父亲今年40岁。例8 今年爷爷78岁,长孙27岁,次孙23岁,三孙16岁。问: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之和?

分析:今年三个孙子的年龄和为27+23+16=66(岁),爷爷比三个孙子的年龄和多78——66=12(岁)。每过一年,爷爷增加一岁,而三个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孙子的年龄和却要增加1+1+1=3(岁),比爷爷多增加3-1=2(岁)。因而只需求出12里面有几个2即可。

解:[78-(27+23+16)]÷(1+1+1-1)=6(年)。

答:6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的和。

练习12

1.父亲比儿子大30岁,明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那么今年儿子几岁?

2.王梅比舅舅小19岁,舅舅的年龄比王梅年龄的3倍多1岁。问:他们二人各几岁?

3.小明今年9岁,父亲39岁,再过多少年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小明年龄的2倍?

4.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岁。问:父女两人现在各多少岁?

5.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龄之和是74岁,妈妈比爸爸小2岁,妈妈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问:三人各是多少岁?

6.今年老师46岁,学生16岁,几年后老师年龄的2倍与学生年龄的5倍相等?

7.已知祖孙三人,祖父和父亲年龄的差与父亲和孙子年龄的差相同,祖父和孙子年龄之和为82岁,明年祖父的年龄恰好等于孙子年龄的5倍。问:祖孙三人各多少岁?

8.小乐问刘老师今年有多少岁,刘老师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3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42岁了。”你能算出刘老师有多少岁吗?

第13讲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鸡兔同笼问题是按照题目的内容涉及到鸡与兔而命名的,它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来加以计算。

例1 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如果我们以同样数量的兔去换同样数量的鸡,那么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增加了2只。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

答:有6只兔,10只鸡。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16只都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4×16=64(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少了64-44=20(只)脚,这是因为把鸡当作兔了。我们以鸡去换兔,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减少了4-2=2(只)。因此只要算出20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鸡的只数。

有鸡(4×16-44)÷(4-2)=10(只),有兔16——10=6(只)。

由例1看出,解答鸡兔同笼问题通常采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也可以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因此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

例2 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分析与解:本题由中国古算名题“百僧分馍问题”演变而得。如果将大和尚、小和尚分别看作鸡和兔,馍看作腿,那么就成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

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

100-80=20(人)。

同样,也可以假设100人都是小和尚,同学们不妨自己试试。

在下面的例题中,我们只给出一种假设方法。

例3 彩色文化用品每套19元,普通文化用品每套11元,这两种文化用品共买了16套,用钱280元。问:两种文化用品各买了多少套?

分析与解:我们设想有一只“怪鸡”有1个头11只脚,一种“怪兔”有1个头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这样,就将买文化用品问题转换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假设买了16套彩色文化用品,则共需19×16=304(元),比实际多304——280=24(元),现在用普通文化用品去换彩色文化用品,每换一套少用19——11=8(元),所以

买普通文化用品 24÷8=3(套),买彩色文化用品 16-3=13(套)。

例4 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分析:假设100只都是鸡,没有兔,那么就有鸡脚200只,而兔的脚数为零。这样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只多20只,这说明假设的鸡脚比兔脚多的数比实际上多200——20=180(只)。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

现在以兔换鸡,每换一只,鸡脚减少2只,兔脚增加4只,即鸡脚比兔脚多的脚数中就会减少4+2=6(只),而180÷6=30,因此有兔子30只,鸡100——30=70(只)。

解:有兔(2×100——20)÷(2+4)=30(只),有鸡100——30=70(只)。

答:有鸡70只,兔30只。

例5 现有大、小油瓶共50个,每个大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2千克,大瓶比小瓶共多装2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

分析:本题与例4非常类似,仿照例4的解法即可。解:小瓶有(4×50-20)÷(4+2)=30(个),大瓶有50-30=20(个)。

答:有大瓶20个,小瓶30个。

例6 一批钢材,用小卡车装载要45辆,用大卡车装载只要36辆。已知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那么这批钢材有多少吨?

分析:要算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需要知道每辆大卡车或小卡车能装多少吨。

利用假设法,假设只用36辆小卡车来装载这批钢材,因为每辆大卡车比每辆小卡车多装4吨,所以要剩下4×36=144(吨)。根据条件,要装完这144吨钢材还需要45-36=9(辆)小卡车。这样每辆小卡车能装144÷9=16(吨)。由此可求出这批钢材有多少吨。解:4×36÷(45-36)×45=720(吨)。

答:这批钢材有720吨。绿藤星教育(***)----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例7 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115.5元。问: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

分析:假设500只花瓶在搬运过程中一只也没有打破,那么应得运费0.24×500=120(元)。实际上只得到115.5元,少得120-115.5=4.5(元)。搬运站每打破一只花瓶要损失0.24+1.26=1.5(元)。因此共打破花瓶4.5÷1.5=3(只)。

解:(0.24×500-115.5)÷(0.24+1.26)=3(只)。

答:共打破3只花瓶。

例8 小乐与小喜一起跳绳,小喜先跳了2分钟,然后两人各跳了3分钟,一共跳了780下。已知小喜比小乐每分钟多跳12下,那么小喜比小乐共多跳了多少下?

分析与解:利用假设法,假设小喜的跳绳速度减少到与小乐一样,那么两人跳的总数减少了

12×(2+3)=60(下)。

可求出小乐每分钟跳

(780——60)÷(2+3+3)=90(下),小乐一共跳了90×3=270(下),因此小喜比小乐共多跳

780——270×2=240(下)。练习13

1.鸡、兔共有头100个,脚350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篇3:小学数学奥数课教案

关键词:数学;教案设计;意识形态

一、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的背景

数学学习同语文学习有一些区别,数学是偏理性的学习,它不光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发地去思考练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还需要良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气氛,数学教学具有一般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1)数学教学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2)数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数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所学者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操作中来,因为只有把握住知识的衍生性和连贯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以及简单数学符号的把握。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针对教学方式的设计安排

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一般都是懵懂的和学习的最初环节,本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对未知物质的探索,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其的认知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学习意识其实是比较好引导的,教师只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和运算规则同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在讲授乘除法的运算时,教师以全班的学生作为一个单元体,然后可以假设每个学生所获得水果数量,最后让学生去计算全班总共获得的水果数量,这是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当然其中的主要策略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数学运算的科学规律,不过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掌握才是学习乘除法的基本依据。但是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的前半段时间将教案上的重点内容优先讲解,在后半段时间让学生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自我的理解消化,这样的课堂教学也符合小学生对学习注意力集中只会在一节课的前半个小时的规律。这种模式主要兼顾了学习上的关联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学的教案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去体现。另外的一种方式同这种策略有些相似,这种方式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互换,当然互换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在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时,而角色互换只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数学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肯定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的学习理论有了解之后去发现的,这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需要介入的又一重点内容。

2.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尽量避免过度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进行到一段时间内自发地去询问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教师在听学生的叙述时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最终在教案中得到体现,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都会在比较及时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的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疑问点类型以及提问者的意识做简单的预期准备,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设计上也就会多了一个参考对象,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上的成功,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并认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教师提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才决定是否实行的,因为具体的课堂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这种模式推进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教案推进需要注意的要素

首先,学生在教师讲授某一堂课之前需要自发地去预习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自己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有所准备,那么对于信息的双向交流就会有一定的提前掌握,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就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教师在对一些需要重点预习的知识提前给与提醒或一些必要的帮助。再次,对于一些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学生要学会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遇到一些不会的或者是有很大疑惑的理论可以提前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积累一些问题。当然教案的设计也需要同时兼顾这些因素,这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有效性肯定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的教案设计策略就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学生和教师,都是在这种模式中两个基本体,只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拓展延伸,那么这条线就会逐渐增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基本的教学效果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海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J].新课程:小学,2008(10).

[2]张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2014(04).

[3]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 2014(01).

篇4:数学奥数教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用画图法解应用题

知识点

1、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应用题。

2、用画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帮助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教学目标

1、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受数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典型例题】

例1:小明的钱不到5元(是整角数),如果买6枝铅笔,钱不够,还少5角。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

解题策略:问题求的是“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由题意已知小明原来的钱不到5元,但加上5角后就超过5元,且能被6整除。假设每枝笔8角钱,6枝则是48角,不到5元,所以不能;如果每枝9角,6枝就是54角,再减去少5角,原来最多49角。算式:6×9-5=49。

【画龙点睛】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认真思考,提笔就做,很容易出错。所以应该先从条件或问题入手,仔细分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二课时

【举一反三】

1、一盒糖果,总数不超过20颗,把它们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余2颗,这盒糖最多有几颗?最少有几颗?

2、停车场里原来停放的轿车比卡车多12辆,后来轿车开走6辆,卡车开进8辆,这时停车场里哪种车多?多多少辆?

3、有大、小两桶油共重50千克,两个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10千克和6千克。大、小两个桶原来各装油多少千克?

第二课时:【典型例题】

例2:小明有10枝铅笔,小红有4枝铅笔,要使两人的铅笔同样多,小明要给小红几枝铅笔?

解题策略:我们用图来表示已知条件:

小明:

小红: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明比小红多6枝铅笔,把多出来的6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即6÷2=3,所以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

【画龙点睛】

用画图法解应用题,特别是解技巧性较强的题,能形象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构建出解题思维的模式。

第三课时【举一反三】

1、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问:小明比小红多几枝铅笔?

2、小红有4枝铅笔,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小明有几支铅笔?

3、一根12米长的木条,锯3次,每段几米?

4、小红妈妈到水果店买苹果,她的钱若买3斤多1元,若买4斤少1元5角,问妈妈带了多少钱?

6、二(1)班同学做早操,每行人数相等,小李的位置从左边数是第3个,从右边数是第4个,从前边数是第4个,从后边数是第2个。

篇5:小学数学奥数课教案

第1讲 加减法的巧算 第2讲 横式数字谜(一)第3讲 竖式数字谜(一)第4讲 竖式数字谜(二)第5讲 找规律(一)第6讲 找规律(二)第7讲 加减法应用题 第8讲 乘除法应用题 第9讲平均数 第10讲 植树问题 第11讲 巧数图形 第12讲 巧求周长 第13讲 火柴棍游戏(一)第14讲 火柴棍游戏(二)第15讲 趣题巧解 第16讲 数阵图(一)第17讲 数阵图(二)第18讲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19讲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20讲 乘、除法的运算律和性质

第21讲 乘法中的巧算 第22讲 横式数字谜(二)第23讲 竖式数字谜(三)第24讲 和倍应用题 第25讲 差倍应用题 第26讲 和差应用题 第27讲 巧用矩形面积公式 第28讲 一笔画(一)第29讲 一笔画(二)第30讲 包含与排除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第2讲 横式数字谜(一)在一个数学式子(横式或竖式)中擦去部分数字,或用字母、文字来代替部分数字的不完整的算式或竖式,叫做数字谜题目。解数字谜题就是求出这些被擦去的数或用字母、文字代替的数的数值。

例如,求算式324+□=528中□所代表的数。

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知,□=582-324=258。

又如,求右竖式中字母A,B所代表的数字。显然个位数相减时必须借位,所以,由12-B=5知,B=12-5=7;由A-1=3知,A=3+1=4。

解数字谜问题既能增强数字运用能力,又能加深对运算的理解,还是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一讲介绍简单的算式(横式)数字谜的解法。

解横式数字谜,首先要熟知下面的运算规则:(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2)被减数-减数=差;(3)被乘数×乘数=积;(4)被除数÷除数=商。

由它们推演还可以得到以下运算规则:

由(1),得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其次,要熟悉数字运算和拆分。例如,8可用加法拆分为

8=0+8=1+7=2+6=3+5=4+4;

24可用乘法拆分为

24=1×24=2×12=3×8=4×6(两个数之积)

=1×2×12=2×2×6=„(三个数之积)

=1×2×2×6=2×2×2×3=„(四个数之积)例1 下列算式中,□,○,△,☆,*各代表什么数?(1)□+5=13-6;(2)28-○=15+7;(3)3×△=54;(4)☆÷3=87;(5)56÷*=7。

解:(1)由加法运算规则知,□=13-6-5=2;(2)由减法运算规则知,○=28-(15+7)=6;(3)由乘法运算规则知,△=54÷3=18;(4)由除法运算规则知,☆=87×3=261;(5)由除法运算规则知,*=56÷7=8。

例2 下列算式中,□,○,△,☆各代表什么数?(1)□+□+□=48;(2)○+○+6=21-○;(3)5×△-18÷6=12;(4)6×3-45÷☆=13。

解:(1)□表示一个数,根据乘法的意义知,□+□+□=□×3,故□=48÷3=16。

(2)先把左端(○+○+6)看成一个数,就有

(○+○+6)+○=21,○×3=21-6,○=15÷3=5。

(3)把5×△,18÷6分别看成一个数,得到

5×△=12+18÷6,5×△=15,△=15÷5=3。

(4)把6×3,45÷☆分别看成一个数,得到

45÷☆=6×3-13,45÷☆=5,☆=45÷5=9。

例3(1)满足58<12×□<71的整数□等于几?

(2)180是由哪四个不同的且大于1的数字相乘得到的?试把这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次序填在下式的□里。

180=□×□×□×□。(3)若数□,△满足

□×△=48和□÷△=3,则□,△各等于多少? 分析与解:(1)因为

58÷12=4„„10,71÷12=5„„11,并且□为整数,所以,只有□=5才满足原式。(2)拆分180为四个整数的乘积有很多种方法,如

180=1×4×5×90=1×2×3×30=„

但拆分成四个“大于1”的数字的乘积,范围就缩小了,如

180=2×2×5×9=2×3×5×6=„

若再限制拆分成四个“不同的”数字的乘积,范围又缩小了。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只有下面一种:

180=2×3×5×6。

所以填的四个数字依次为2,3,5,6。

(3)首先,由□÷△=3知,□>△,因此,在把48拆分为两数的乘积时,有

48=48×1=24×2=16×3=12×4=8×6,其中,只有48=12×4中,12÷4=3,因此

□=12,△=4。

这道题还可以这样解:由□÷△=3知,□=△×3。把□×△=48中的□换成△×3,就有

(△×3)×△=48,于是得到△×△=48÷3=16。因为16=4×4,所以△=4。再把□=△×3中的△换成4,就有

□=△×3=4×3=12。

这是一种“代换”的思想,它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

下面,我们再结合例题讲一类“填运算符号”问题。例4 在等号左端的两个数中间添加上运算符号,使下列各式成立:(1)4 4 4 4=24;(2)5 5 5 5 5=6。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再由两个加数的个位数之和未进位,因而两个加数的十位数字之和就是14。

故这两个加数的四个数字之和是9+14=23。(2)由于和的最高两位数是19,而任何两个一位数相加的和都不超过18,因此,两个加数的个位数相加后必进一位。(这是“突破口”,与(1)不同)

这样,两个加数的个位数字相加之和是15,十位数字相加之和是18。

所求的两个加数的四个数字之和是15+18=33。

注意:(1)(2)两题虽然题型相同,但两题的“突破口”不同。(1)是从和的个位着手分析,(2)是从和的最高两位着手分析。

例3 在下面的竖式中,A,B,C,D,E各代表什么数? 分析与解:解减法竖式数字谜,与解加法竖式数字谜的分析方法一样,所不同的是“减法”。

首先,从个位减起(因已知差的个位是5)。4<5,要使差的个位为5,必须退位,于是,由14-D=5知,D=14-5=9。(这是“突破口”)

再考察十位数字相减:由B-1-0<9知,也要在百位上退位,于是有10+B-1-0=9,从而B=0。

百位减法中,显然E=9。

千位减法中,由10+A-1-3=7知,A=1。

万位减法中,由9-1-C=0知,C=8。

所以,A=1,B=0,C=8,D=9,E=9。例4 在下面的竖式中,“车”、“马”、“炮”各代表一个不同的数字。请把这个文字式写成符合题意的数字式。

分析与解:例3是从个位着手分析,而这里就只能从首位着手分析。

由一个四位数减去一个三位数的差是三位数知,“炮”=1。

被减数与减数的百位数相同,其相减又是退位相减,所以,“马”=9。至此,我们已得到下式:

由上式知,个位上的运算也是退位减法,由11-“车”=9得到“车”=2。

因此,符合题意的数字式为:

例5 在右边的竖式中,“巧,填,式,谜”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它们各等于多少?

解:由(4×谜)的个位数是0知,“谜”=0或5。

当“谜”=0时,(3×式)的个位数是0,推知“式”=0,与“谜”≠“式”矛盾。

当“谜”=5时,个位向十位进2。

由(3×式+2)的个位数是0知,“式”=6,且十位要向百位进2。

由(2×填+2)的个位数是0,且不能向千位进2知,“填”=4。

最后推知,“巧”=1。

所以“巧”=1,“填”=4,“式”=6,“谜”=5。

练习3

1.在下列各竖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2.下列各竖式中,□里的数字被遮盖住了,求各竖式中被盖住的各数字的和:

3.在下列各竖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4.下式中不同的汉字代表1~9中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这个竖式的和是多少?

5.在下列各竖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答案与提示练习3

1.(1)764+265=1029;(2)981+959=1940;(3)99+ 903=1002;(4)98+97+ 923=1118。

2.(1)28;(2)75。

3.(1)23004-18501=4503;(2)1056-989=67;(3)24883-16789=8094;(4)9123-7684=1439。

4.987654321。

5.提示:先解上层数谜,再解下层数谜。

第4讲 竖式数字谜(二)

本讲只限于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竖式数字谜问题。

掌握好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第2讲的公式(3)(4)及推演出的变形式子)是解乘、除法竖式谜的基础。根据题目结构形式,通过综合观察、分析,找出“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

例1 在左下乘法竖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由于积的个位数是5,所以在乘数和被乘数的个位数中,一个是5,另一个是奇数。因为乘积大于被乘数的7倍,所以乘数是大于7的奇数,即只能是9(这是问题的“突破口”),被乘数的个位数是5。

因为7×9<70<8×9,所以,被乘数的百位数字只能是7。至此,求出被乘数是785,乘数是9(见右上式)。例2 在右边乘法竖式的□里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由于乘积的数字不全,特别是不知道乘积的个位数,我们只能从最高位入手分析。

乘积的最高两位数是2□,被乘数的最高位是3,由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答案与提示 练习4

1.(1)7865×7=55055;

(2)2379 × 8= 19032或 7379 × 8= 59032。

2.“我”=5,“爱”=1,“数”=7,“学”=2。

3.“我”、“们”、“爱”、“祖”、“国”分别代表8,7,9,1,2。

4.(1)5607×7=801;(2)822÷3=274。

5.第5讲 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1)1,2,3,4,5,6,„(2)1,2,4,8,16,32;(3)1,0,0,1,0,0,1,„(4)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如,数列(1)的第3项是3,数列(2)的第3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项记作an。

数列中的数可以是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

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

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是:后项=前项+1,或第n项an=n。

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或第n项

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

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

a3=1+1=2,a4=1+2=3,a5=2+3=5,a6=3+5=8,a7=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

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

3、例4来作一些说明。

例1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2)84,72,60,(),();(3)2,6,18,(),(),„(4)625,125,25,(),();(5)1,4,9,16,(),„(6)2,6,12,20,(),(),„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1=1×1,4=2×2,9=3×3,16=4×4,所以应填5×5=25。(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

2=1×2,6=2×3,12=3×4,20=4×5,所以,应填 5×6=30,6×7=42。

说明:本例中各数列的每一项都只与它的项数有关,因此an可以用n来表示。各数列的第n项分别可以表示为

(1)an=3n+1;(2)an=96-12n;

(3)an-

15-n

2n=2×3;(4)an=5;(5)an=n;(6)an=n(n+1)。

这样表示的好处在于,如果求第100项等于几,那么不用一项一项地计算,直接就可以算出来,比如数列(1)的第100项等于3×100+1=301。本例中,数列(2)(4)只有5项,当然没有必要计算大于5的项数了。例2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2,3,3,4,(),();(2)(),(),10,5,12,6,14,7;(3)3,7,10,17,27,();(4)1,2,2,4,8,32,()。

解:通过对各数列已知的几个数的观察分析可得其规律。(1)把数列每两项分为一组,1,2,2,3,3,4,不难发现其规律是:前一组每个数加1得到后一组数,所以应填4,5。

(2)把后面已知的六个数分成三组:10,5,12,6,14,7,每组中两数的商都是2,且由5,6,7的次序知,应填8,4。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第三个图形中的“?”=5×3×8÷2=60;

第四个图形中的“?”=(21×2)÷3÷2=7。(2)观察前两个图形中的已知数,发现有

10=8+5-3,8=7+4-3,即三角形里面的数的和减去三角形外面的数就是中间小圆圈内的数。故

第三个图形中的“?”=12+1-5=8;

第四个图形中的“?”=7+1-5=3。例3 寻找规律填数:

解:(1)考察上、下两数的差。32-16=16,31-15=16,33-17=16,可知,上面那个“?”=35-16=19,下面那个“?”=18+16=34。

(2)从左至右,一上一下地看,由1,3,5,?,9,„知,12下面的“?”=7;一下一上看,由6,8,10,12,?,„知,9下面的“?”=14。例4 寻找规律在空格内填数:

解:(1)因为前两图中的三个数满足:

256=4×64,72=6×12,所以,第三图中空格应填12×15=180;第四图中空格应填169÷13=13。第五图中空格应填224÷7=32。(2)图中下面一行的数都是上一行对应数的3倍,故43下面应填43×3=129;87上面应填87÷3=29。例5在下列表格中寻找规律,并求出“?”:

解:(1)观察每行中两边的数与中间的数的关系,发现3+8=11,4+2=6,所以,?=5+7=12。

(2)观察每列中三数的关系,发现1+3×2=7,7+2×2=11,所以,?=4+5×2=14。例6 寻找规律填数:(1)(2)

解:(1)观察其规律知(2)观察其规律知:

观察比较图形、图表、数列的变化,并能从图形、数量间的关系中发现规律,这种能力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将大有益处。练习6

寻找规律填数: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0例4 一口枯井深230厘米,一只蜗牛要从井底爬到井口处。它每天白天向上爬110厘米,而夜晚却要向下滑70厘米。这只蜗牛哪一个白天才能爬出井口?

分析与解:因蜗牛最后一个白天要向上爬110厘米,井深230厘米减去这110厘米后(等于120厘米),就是蜗牛前几天一共要向上爬的路程。

因为蜗牛白天向上爬110厘米,而夜晚又向下滑70厘米,所以它每天向上爬110-70=40(厘米)。

由于120÷40=3,所以,120厘米是蜗牛前3天一共爬的。故第4个白天蜗牛才能爬到井口。

若将例4中枯井深改为240厘米,其它数字不变,这只蜗牛在哪个白天才能爬出井口?(第5个白天)练习7

1.甲、乙、丙三人原各有桃子若干个。甲给乙2个,乙给丙3个,丙又给甲5个后,三人都有桃子9个。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桃子多少个?

2.三座桥,第一座长287米,第二座比第一座长85米,第三座比第一座与第二座的总长短142米。第三座桥长多少米?

3.(1)幼儿园小班有巧克力糖40块,还有一些奶糖。分给小朋友奶糖24块后,奶糖就比巧克力糖少了10块。原有奶糖多少块?

(2)幼儿园中班有巧克力糖48块,还有一些奶糖。分给小朋友奶糖26块后,奶糖就只比巧克力糖多18块。原有奶糖多少块?

4.一桶柴油连桶称重120千克,用去一半柴油后,连桶称还重65千克。这桶里有多少千克柴油?空桶重多少? 5.一只蜗牛从一个枯水井底面向井口处爬,白天向上爬110厘米,而夜晚向下滑40厘米,第5天白天结束时,蜗牛到达井口处。这个枯水井有多深?

若第5天白天爬到井口处,这口井至少有多少厘米深?(厘米以下的长度不计)

6.在一条直线上,A点在B点的左边20毫米处,C点在D点左边50毫米处,D点在B点右边40毫米处。写出这四点从左到右的次序。

7.(1)五个不同的数的和为172,这些数中最小的数为32,最大的数可以是多少?

(2)六个不同的数的和为356,这些数中,最大的是68,最小的数可以是多少? 答案与提示练习7

1.甲6个,乙10个,丙11个。

2.517米。

解:287+(287+ 85)-142= 517(米)。

3.(1)54块;(2)92块。解:(1)40-10+ 24= 54(块);(2)48+18+26=92(块)。

4.110千克,10千克。

解:柴油=(12-65)×2= 110(千克),空桶=120-110=10(千克)。

5.390厘米;321厘米。

解:(110-40)× 4+110=390(厘米);

(110-40)× 3+ 110+1=321(厘米)。

6.A,C,B,D。

解:如右图所示。

7.(1)38;(2)26。

解:(1)172-(32+ 33+ 34+ 35)= 38;(2)356-(68+ 67+ 66+ 65+ 64)= 26 第8讲 乘除法应用题

本讲向同学们介绍如何利用乘、除法解答简单应用题。用乘、除法解应用题,首先要明确下面几个关系,然后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利用这些数量关系求解。

被乘数×乘数=乘积,相同数×个数=总数,小数×倍数=大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除数=(不完全)商„„余数。

例1学校开运动会,三年级有86人报名参加单项比赛,其他年级参加单项比赛的人数是三年级的4倍少5人。全校参加单项比赛的人数有多少人?

分析:先求出其他年级参赛人数,86×4-5=339(人),再加上三年级参赛人数,就可求出全校参赛人数。解:(86×4-5)+86=425(人)。

答:全校参赛425人。

本题中全校参赛人数也可以看成是三年级参赛人数的5倍少5人,所以可列式为

86×5-5=425(人)。

例2有5只猴子,其中2只各摘了7个桃子,另外3只各摘了12个桃子。把所有摘下的桃子平均分给这5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 解:共摘桃子7×2+12×3=50(个),平均每只猴可分50÷5=10(个)。

综合算式(7×2+12×3)÷5=10(个)。

答:每只猴子能分到10个桃。

例3小白兔上山采摘了许多蘑菇。它把这些蘑菇先平均分成4堆,3堆送给它的小朋友,自己留一堆。后来它又把留下的这一堆平均分成3堆,两堆送给别的小白兔,一堆自己吃。自己吃的这一堆有5个。它共采摘了多少个蘑菇?

分析:我们从后向前分析。当分成3堆时,共有5×3=15(个),这是分成4堆时每一堆的个数。所以,分成4堆时,共有15×4=60(个)。解:(5×3)×4=15×4=60(个)。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2例1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86分、88分、94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总成绩=98+87+93+86+88+94=546(分)。

这个小组有6个同学,平均成绩是

546÷6=91(分)。

答:平均成绩是91分。

例2把40千克苹果和80千克梨装在6个筐内(可以混装),使每个筐装的重量一样。每筐应装多少千克? 解:苹果和梨的总重量为

40+80=120(千克)。

因要装成6筐,所以,每筐平均应装

120÷6=20(千克)。

答:每筐应装20千克。

例3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 解:两批猪的总重量为

66×3+42×5=408(千克)。

两批猪的头数为3+5=8(头),故平均每头猪重

408÷8=51(千克)。

答:平均每头猪重51千克。

注意,在上例中不能这样来求每头猪的平均重量:

(66+42)÷2=54(千克)。

上式求出的是两批猪的“平均重量的平均数”,而不是(3+5=)8头猪的平均重量。这是刚接触平均数的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

例4一个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除了认真读一些书外,还规定自己每周(一周为7天)平均每天做4道数学竞赛训练题。星期一至星期三每天做3道,星期四不做,星期五、六两天共做了13道。那么,星期日要做几道题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分析:要先求出每周规定做的题目总数,然后求出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的题目数。两者相减就是星期日要完成的题目数。

每周要完成的题目总数是4×7=28(道)。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题目3×3+13=22(道),所以,星期日要完成28-22=6(道)。

解:4×7-(3×3+13)=6(道)。

答:星期日要做6道题。

例5三年级二班共有42名同学,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其中女生有18人,平均身高为136厘米。问:男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全班身高的总数为

132×42=5544(厘米),女生身高总数为

136×18=2448(厘米),男生有42-18=24(人),身高总数为

5544-2448=3096(厘米),男生平均身高为

3096÷24=129(厘米)。

综合列式:

(132×42-136×18)÷(42-18)=129(厘米)。

答:男生平均身高为129厘米。

例6小敏期末考试,数学92分,语文90分,英语成绩比这三门的平均成绩高4分。问:英语得了多少分?

分析:英语比平均成绩高的这4分,是“补”给了数学和语文,所以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

(92+90+4)÷2=93(分),由此可求出英语成绩。解:(92+92+4)÷2+4=97(分)。

答:英语得了97分。练习9

1.一班有40个学生,二班有42个学生,三班有4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学来了11个学生。怎样分才能使每班学生人数相等?

2.小岗计划4天做15道数学题,结果多做了9道。平均每天做了多少道?

3.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2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4.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

5.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用几天?

6.小浩为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自己规定这一个月(30天)要读完共288页的彩图世界童话名著《伊索寓言》。头9天平均每天读了8页,第二个9天平均每天读了10页,第三个9天平均每天读了11页。最后三天平均每天需要读几页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7.五个同学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平均94分,而其中有三个同学的平均成绩为92分,另两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8.小亮学游泳,第一次游了25米,第二次游的距离比两次游的平均距离多8米。小亮第二次游了多少米?

9.篮球队中四名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82厘米,另一名队员的身高比这五队员的平均身高矮8厘米,这名队员的身高是多少? 答案与提示 练习9

1.一、二、三班分别转入6,4,1人。

提示:每班应有(40+42+45+11)÷3=46(人)。

2.6道。解:(15+9)÷4=6(道)。

3.129厘米。

解:(123×2+132×4)÷6=129(厘米)。

4.97下。解:80×3-(67+76)=97(下)。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同理,十个铁环连在一起的长度为

40×10-6×(10-1)=346(毫米)。

答:五个铁环连在一起的长度为176毫米。十个铁环连在一起的长度为346毫米。

例5父子俩一起攀登一个有300个台阶的山坡,父亲每步上3个台阶,儿子每步上2个台阶。从起点处开始,父子俩走完这段路共踏了多少个台阶?(重复踏的台阶只算一个)。

解:因为两端的台阶只有顶的台阶被踏过,根据已知条件,儿子踏过的台阶数为

300÷2=150(个),父亲踏过的台阶数为300÷3=100(个)。

由于2×3=6,所以父子俩每6个台阶要共同踏一个台阶,共重复踏了300÷6=50(个)。所以父子俩共踏了台阶

150+100-50=200(个)。

答:父子俩共踏了200个台阶。

练习10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2.一个长10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游泳池,在离池边3米的外围圈(仍为长方形)上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多少棵树?

3.一根90厘米长的钢条,要锯成9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要锯几次?

4.测量人员测量一条路的长度。先立了一个标杆,然后每隔40米立一根标杆。当立杆10根时,第1根与第10根相距多少米?

5.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入场式的仪仗队共180人,每6人一行,前后两行间隔120厘米。这个仪仗队共排了多长?

6.在一条长1200米的河堤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要植树)。已挖好每隔6米植一棵树的坑,后要改成每隔4米植一棵树。还要挖多少个坑?需要填上多少个坑?

7.一个车队以5米/秒的速度缓缓地通过一座210米长的大桥,共用100秒。已知每辆车长5米,两车之间相隔10米,那么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

答案与提示练习10

1.(1)21棵;(2)19棵;(3)20棵。

2.132棵。

解:(100+3×2)×2+(20+3×2)×2=264(米),264÷2=132(棵)。

3.9次。

4.360米。

5.34米80厘米。

解:180÷6=30(行),120×(30-1)=3480厘米)。

6.200个;100个。

解:原有坑1200÷6+1=201(个),现有坑1200÷4+1=301(个),其中重复而不需要新挖的坑有1200÷12+

1=101(个),需要新挖的坑有301-101=200(个),需要填上的坑有201-101=100(个)。

7.20辆。

解:车队长5×100-210=290(米),共有车(290-5)÷(5+10)+1=20(辆)。

第11讲 巧数图形

数出某种图形的个数是一类有趣的图形问题。由于图形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所以要想准确地数出其中包含的某种图形的个数,还真需要动点脑筋。要想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要图形的个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例1数出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与解:我们可以按照线段的左端点的位置分为A,B,C三类。如下图所示,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3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2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1条。所以共有3+2+1=6(条)。

我们也可以按照一条线段是由几条小线段构成的来分类。如下图所示,AB,BC,CD是最基本的小线段,由一条线段构成的线段有3条,由两条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2条,由三条小线段构成的线段有1条。

所以,共有3+2+1=6(条)。

由例1看出,数图形的分类方法可以不同,关键是分类要科学,所分的类型要包含所有的情况,并且相互不重叠,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例2 下列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各是多少?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2.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3.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个小于180°的角?

4.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5.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个长方形?

6.下列图形中,包含“*”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各有多少?

7.下列图形中,不含“*”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各有几个?

答案与提示 练习11

1.(1)28;(2)210。2.(1)36;(2)8。

3.(1)10;(2)15。

4.(1)9个;(2)16个;(3)21个。

5.(1)60个;(2)66个。

6.(1)12个;(2)32个。

7.(1)21个;(2)62个。

提示:4~7题均采用按所含小块的个数分类(见下

表),表中空缺的为0。

第12讲 巧求周长

我们知道:

这两个计算公式看起来十分简单,但用途却十分广泛。用它们可以解决许多直角多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的多边形)的周长问题。这是因为直角多边形总可以分割

成若干个正方形或长方形。

例如,下面的图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正方形或长

方形,当然分割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由此,可以演变出许多只涉及正方形、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题目。

例1一个苗圃园(如左下图),周边和中间有一些路供人

行走(图中线段表示“路”),几个小朋友在里面观赏时发现:从A处出发,在速度一样的情况下,只要是按“向右”、“向上”方向走,几个人分头走不同的路线,总会同时达到B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分析与解:如右上图所示,将各个交点标上字母。由A处到B处,按“向右”、“向上”方向走,只有下面六条路线:

(1)A→C→D→E→B;(2)A→C→O→E→B;(3)A→C→O→F→B;(4)A→H→G→F→B;(5)A→H→O→E→B;(6)A→H→O→F→B。

因为A→C与H→O,G→F的路程一样长,所以可以把它们都换成A→C;同理,将O→E,F→B都换成C→D;

将A→H,C→O都换成D→E;将H→G,O→F都换成E→B。这样换过之后,就得到六条路线的长度都与第(1)条路线相同,而第(1)条路线的长“AD+DB”就是长方形的“长+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6.如右图所示,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了三个相同的长方形。如果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答案与提示练习12

1.50厘米。2.24厘米。

3.188米。解:(28+16+50)×2=188(米)。

4.76厘米。

解:7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减去图中重叠(虚线)部分,(5+3)×2×7-3×2×6=76(厘米)。

5.60厘米。提示: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3厘米。

6.24米。

解:三个长方形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8个边长,即等于正方形的两个周长,故正方形的周长为16×3÷2=24(米)。

第13讲 火柴棍游戏(一)

火柴除了可作火种外,人们常用它来摆图形、算式,做出许多有趣的游戏。它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有几根火柴(或几根长短一样的细小木棍)就可以进行。火柴游戏寓知识、技巧于游戏之中,启迪你的智慧,开阔你的思路,丰富你的课余生活。

火柴游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摆图形和变换图形;一种是变换算式。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变换图形的游戏。1.摆图形游戏

游戏1用8根火柴棍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现添两根,即用10根火柴能摆出与这个正方形同样大小的图形吗?

分析与解:8根火柴摆一个正方形,每边必是两根火柴。它可以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如右图)。因此,只要用10根火柴摆出有四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的图形即可。下面的四个图形都符合题意。

游戏2用8根火柴棍摆出八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和两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分析与解:4根火柴可摆出一个正方形,另4根火柴又可摆出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把这两个正方形如右图所示交叉放在一起,就形成八个相同的三角形。

2.移动火柴,变换图形游戏

游戏3右图是用10根火柴棍摆成的一座房子。请移动2根火柴,使房子改变方向。

解:如左下图所示,除虚线表示的2根火柴外,其余火柴是左、右对称的,所以改变房子的方向与这些火柴无关,应移动虚线表示的2根火柴(见右下图)。

游戏4在左下图中移动4根火柴棍,使图形成为只有三个正方形的图形。

解:因为只能移动4根火柴,所以图中较长的边(3根或4根火柴的边)都不能动。把图中最里面的4根火柴移补到右上图的相关位置上即可。

游戏5在左下图中移动4根火柴棍,使它变成3个

三角形,并且这3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原来的六边形面积相同。

解:原图中有6个三角形,变化后剩下3个三角形,这3个三角形与原来的6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同,必然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要增大。如右上图所示,移动虚线表示的4根火柴。图中下面的大三角形面积等于小三角形面积的4倍。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0

其中“→”表示“可变为”。

做火柴棍算式游戏就是利用这些变化,改变算式,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下面举的几个例子,只要仔细观察答式,就可以明白是如何按规定变化的,因此就不再进行过细说明了。

游戏1下面火柴棍摆的算式都是错的。请在各式中去掉或添加1根火柴棍,使各式成立:

解:(1)去掉1根,可变为

(2)添加1根,可变为

(3)去掉1根,可变为

游戏2在下列各式中只移动1根火柴棍,使错误的式子变成正确的算式:

解:(1)把221中的1移到等号右边使1变成7。

(2)把17前面的“+”变成“-”,这1根移到等号右边使71变成21。

(3)移动7中1根到4前面去。

游戏3下面的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各移动2根火柴,使它们都变成正确的算式:

解:(1)右边移2根到左边,变为正确算式。

(2)左边的2根火柴移动后,变为正确算式。

游戏4 每式移动3根火柴棍,使各式都变为正确的算式:

为了锻练同学们变换算式的灵活性,我们再做一个游戏。

游戏5 下面是一个不正确的不等式,请移动其中

1根火柴,使不等式成立。要求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的移动方法。

分析与解:因为右边的21无法通过移动一根火柴变小,所以只考虑左边算式,或使被减数变大,或使减数变小,或改变“-”、“>”等符号。

将“-”号变为“+”号,有

改变“>”号,有

改变被减数与减数,有

练习14

1.在下面各式中去掉或添加1根火柴棍,使各式变成正确的算式:

2.在下面各式中,只移动1根火柴棍,使各式变为正确的算式: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3.移动2根火柴棍,使下面的不等式反向:

4.在下列各式中移动2根火柴,使它们成立:

5.移动3根火柴棍,使下式成立:

6.在下面的等式中,移动3根火柴棍,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等式:

7.下面是一个不正确的不等式,请移动其中1根火柴,使不等式成立。请找出尽量多的不同移法。

答案与提示练习14

1.(1)12-2=10;(2)14+1=15。

2.(1)7+7=7+7;(2)12-2+1=11;

(3)14-7+4=11。

3.4+1<7。

4.(1)2+3=5;(2)19+10+9=38。

5.19×7=133。

6.86-63=23。

7.93-91<32,93-31<92,93+31>32,33+31<92,53+31<92。第15讲 趣题巧解

为了考考同学们的智力和灵气,先提几个问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用剪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把一根毛线对折两次后剪一刀,毛线被剪成了几段?

一树枝上有10只鸟,用汽枪打中了一只,树枝上还剩几只鸟?

这类智力问题很有趣,但回答时要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圈套”。要想正确地解答这类题目,一是要全面考虑各种情况,二是要充分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再就是还需要些思考问题的灵气和非常规的思考方法。例1一张长方形纸片有四个角,用剪刀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分析:由于已知“剪掉一个角”,但没有限制如何剪,所以必须对这个已知条件中的“剪法”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否则,不加思索地顺口答出“还剩3个角”,答案就不全面了。当我们仔细考虑“剪法”的各种可能性后,再根据角的定义,就会得到全面而正确的答案。

解:由于剪掉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有下页图所示的三种不同剪法(图中阴影部分为剪掉的角),所以,可能还有5个角、4个角或3个角。

答:还剩5个角、4个角或3个角。

例2 37个同学要坐船过河,渡口处只有一只能载5人的小船(无船工)。他们要全部渡过河去,至少要使用这只小船渡河多少次?

分析:如果由37÷5=7„„2,得出7+1=8次,那么就错了。因为忽视了至少要有1个人将小船划回来这个特定的要求。实际情况是:小船前面的每一个来回至多只能渡4个人过河去,只有最后一次小船不用返回才能渡5个人过河。

解:因为除最后一次可以渡5个人外,前面若干个来回每个来回只能渡过4个人,每个来回是2次渡河,所以至少渡河

[(37-5)÷4]×2+1=17(次)。

答:至少要渡河17次。

例3(1)右图是10枚硬币,移动其中1枚硬币,使每一行上都有6枚硬币。

(2)用12根火柴拼出6个边长为1根火柴的正方形。分析与解:(1)10枚硬币摆两行,一般来说每行有10÷2=5(枚)。图中的两行却是一行5枚一行6枚,原因是中间有1枚在两行的交叉点上,所以出现了5+6>10。由于题中并没有规定每个位置上只准放一枚,所以,只要使其中1枚硬币在两直行的交叉点上再“重复”一下,即在两行的交叉点上重叠地放2枚硬币(见右上图),就可达到目的。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6.球场休息时,保管员慌忙中把甲、乙、丙三个运动员先前交给他的水瓶都递送错了,结果甲喝的是丙的。乙、丙各喝的是谁的?

7.有一个台称,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重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他们都想知道自己的体重。用这台称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各自的体重?

8.(1)三个小朋友三分钟削三支铅笔,九个小朋友六分钟削几支铅笔?

(2)三只猫三天吃三只老鼠,六只猫几天吃18只老鼠? 答案与提示 练习15

1.能构成0,1,2,3,4,5,6,7,8,9,10,12个角。

2.如右图的立体图形。

3.180下。

4.2,4,5环。

提示:[(1+2+4+5+7+9)-6]÷2=11,只有2+4+5=11。

5.每人都是3个。

提示:初始及各圈结束后,每人的苹果数如下图:

6.乙喝的是甲的,丙喝的是乙的。

7.先甲、乙、丙合称,设重量为a千克;再甲、乙合称,设为b千克;再甲、丙合称,设为C千克。由此求出:

丙=a-b,乙=a-c,甲=b+c-a。8.(1)18支;(2)9天。第16讲 数阵图(一)

在神奇的数学王国中,有一类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它变化多端,引人入胜,奇妙无穷。它就是数阵,一座真正的数字迷宫,它对喜欢探究数字规律的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以至有些人留连其中,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它的变化,就连大数学家欧拉对它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么,到底什么是数阵呢?我们先观察下面两个图:

左上图中有3个大圆,每个圆周上都有四个数字,有意思的是,每个圆周上的四个数字之和都等于13。右上图就更有意思了,1~9九个数字被排成三行三列,每行的三个数字之和与每列的三个数字之和,以及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等于15,不信你就算算。

上面两个图就是数阵图。准确地说,数阵图是将一些数按照一定要求排列而成的某种图形,有时简称数阵。要排出这样巧妙的数阵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还是先从几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例1 把1~5这五个数分别填在左下图中的方格中,使得横行三数之和与竖列三数之和都等于9。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道题太容易了,七拼八凑就写

出了右上图的答案,可是却搞不清其中的道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其中的道理,只有弄懂其中的道理,才可能解出复杂巧妙的数阵问题。

分析与解:中间方格中的数很特殊,横行的三个数有它,竖列的三个数也有它,我们把它叫做“重叠数”。也就是说,横行的三个数之和加上竖列的三个数之和,只有重叠数被加了两次,即重叠了一次,其余各数均被加了一次。因为横行的三个数之和与竖列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9,所以

(1+2+3+4+5)+重叠数=9+9,重叠数=(9+9)-(1+2+3+4+5)=3。

重叠数求出来了,其余各数就好填了(见右上图)。例2 把1~5这五个数填入下页左上图中的○里(已填入5),使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

分析与解:与例1不同之处是已知“重叠数”为5,而不知道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什么数。所

以,必须先求出这个“和”。根据例1的分析知,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只有重叠数被加了两遍,其余各数均被加了一遍,所以两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

[(1+2+3+4+5)+5]÷2=10。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如果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等于10,那么又该如何填?

2.将1~9这九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中的○里(其中9已填好),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如果中心数是5,那么又该如何填?

3.将1~9这九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小方格里,使横行和竖列上五个数之和相等。(至少找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填法)

4.将3~9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左下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等于20。

5.将1~11这十一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并且尽可能大。

6.将1~7这七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里,使得每条直线上三个数之和与每个圆圈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答案与提示 练习16

5.提示:中心数是重叠数,并且重叠4次。所以每条直线上的三数之和等于

[(1+2+„+11)+重叠数×4]÷5

=(66+重叠数×4)÷5。

为使上式能整除,重叠数只能是1,6或11。显然,重叠数越大,每条直线上的三数之和越大。所以重叠数是11,每条直线上的三数之和是22。填法见右图。

6.解:所有的数都是重叠数,中心数重叠两次,其它数重叠一次。所以三条边及两个圆周上的所有数之和

(1+2+„+7)×2+中心数=56+中心数。

因为每条边及每个圆周上的三数之和都相等,所以这个和应该是5的倍数,再由中心数在1至7之间,所

以中心数是4。每条边及每个圆周上的三数之和等于(56+4)÷5=12。

中心数确定后,其余的数一下还不好直接确定。我们可以试着先从辐射型3-3图开始。中心数是4,每边其余两数之和是12-4=8,两数之和是8的有1,7;2,6;3,5。于是得到左下图的填法。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一般地,在m边形中,每条边上有n个数的形如下图的图形称为封闭型m-n图。

与“辐射型m-n图只有一个重叠数,重叠次数是m-1”不同的是,封闭型m-n图有m个重叠数,重叠次数都是1次。

对于封闭型数阵图,因为重叠数只重叠一次,所以

已知各数之和+重叠数之和

=每边各数之和×边数。

由这个关系式,就可以分析解决封闭型数阵图的问题。

前面我们讲了辐射型数阵图和封闭型数阵图,虽然大多数数阵问题要比它们复杂些,但只要紧紧抓住“重叠数”进行分析,就能解决很多数阵问题。

例5把1~7分别填入左下图中的七个空块里,使每个圆圈里的四个数之和都等于13。

分析与解:这道题的“重叠数”很多。有重叠2次的(中心数,记为a);有重叠1次的(三个数,分别记为b,c,d)。根据题意应有

(1+2+„+7)+a+a+b+c+d=13×3,即 a+a+b+c+d=11。

因为1+2+3+4=10,11-10=1,所以只有a=1,b,c,d分别为2,3,4才符合题意,填法见右上图。

练习17

1.把1~8填入下页左上图的八个○里,使每个圆圈上的五个数之和都等于20。

2.把1~6这六个数填入右上图的○里,使每个圆圈上的四个数之和都相等。

3.将1~8填入左下图的八个○中,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5。

4.将1~8填入右上图的八个○中,使得每条直线上的四个数之和与每个圆周上的四个数之和都相等。

5.将1~7填入右图的七个○,使得每条直线上的各数之和都相等。

6.把1,3,5,7,9,11,13分别填入左图中的七

个空块中,使得每个圆内的四个数之和都等于34。

答案与提示练习17

每个圆周的四数之和=12每个圆周的四数之和=13

每个圆周的四数之和=14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9的30是偶数,所以,数42□必为奇数。于是,□里只能填奇数1,3,5,7,9。

(3)1,3,5,7,9,11,13,15都是奇数,由1×3为奇数,推知1×3×5为奇数„„推知

1×3×5×7×9×11×13×15

为奇数。因为14为偶数,所以

(1×3×5×7×9×11×13×15)×14为偶数,即

1×3×5×7×9×11×13×14×15为偶数。

由例2得出:

(1)在全部是加、减法的运算中,若参加运算的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则结果是偶数;若参加运算的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则结果是奇数。

(2)在连乘运算中,只要有一个因数是偶数,则整个乘积一定是偶数。

例3在黑板上先写出三个自然数3,然后任意擦去其中的一个,换成所剩两个数的和。照这样进行100次后,黑板上留下的三个自然数的奇偶性如何?它们的乘积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解:根据奇偶数的运算性质知:

第一次擦后,改写得到的三个数是6,3,3,是“二奇一偶”;

第二次擦后,改写得到的三个数是6,3,3或6,9,3或6,3,9,都是“二奇一偶”。

以后若擦去的是偶数,则改写得到的数为二奇数之和,是偶数;若擦去的是奇数,则改写得到的数为一奇一偶之和,是奇数。总之,黑板上仍保持“二奇一偶”。

所以,无论进行多少次擦去与改写,黑板上的三个数始终为“二奇一偶”。它们的乘积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故进行100次后,所得的三个自然数的奇偶性为二奇数、一偶数,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偶数。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由0×5=0,2×5=10,4×5=20,6×5=30,8×5= 40,„可以推想任何一个偶数乘以5,所得乘积的个位数都是0。

由1×5=5,3×5=15,5×5=25,7×5=35,9×5= 45,„可以推想,任何一个奇数乘以5,所得乘积的个位数都是5。

因此,能被5整除的数的个位数一定是0或5。也就是说,凡是个位数是0或5的整数一定能被5整除;凡是个位数不是0或5的整数一定不能被5整除。例如,870,6275,1234567890等都能被5整除,264,3588等都不能被5整除。

例4由0,3,5写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中,有哪些能被5整除?

解:因为个位数为0或5的数才能被5整除,所以由0,3,5写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中,只有350,530,305三个数能被5整除。

例5下面的连乘积中,末尾有多少个0?

1×2×3ׄ×29×30。

解:因为2×5=10,所以在连乘积中,有一个因子2和一个因子5,末尾就有一个0。连乘积中末尾的0的个数,等于1~30中因子2的个数与因子5的个数中较少的一个。而在连乘积中,因子2的个数比因子5的个数多(如4含两个因子2,8含三个因子2),所以,连乘积末尾0的个数与连乘积中因子5的个数相同。连乘积中含因子5的数有5,10,15,20,25,30,这些数中共含有七个因子 5(其中25含有两个因子5)。所以,1×2×3ׄ×29×30的积中,末尾有七个0。练习18

1.在20~200的整数中,有多少个偶数?有多少个奇数?偶数之和与奇数之和谁大?大多少?

2.不算出结果,直接判断下列各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1+2+3+4+5;

(2)1+2+3+4+5+6+7;

(3)1+2+3+„+9+10;

(4)1+3+5+„+21+23;

(5)13-12+11-10+„+3-2+1。

3.由4,5,6三张数字卡片能组成多少个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

4.两个质数之和是13,这两个质数之积是多少? 5.下面的连乘积中,末尾有多少个0? 20×21×22ׄ×49×50。

6.用0,1,2,3,4,5这六个数码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中,能被5整除的有几个?能被2整除的有几个?能被10整除的有几个?

答案与提示 练习18

1.解:偶数有(200-20)÷2+1=91(个),奇数有(200-20)÷2=90(个),偶数之和比奇数之和大1×90+20=110。

2.(1)奇数;(2)偶数;(3)奇数;(4)偶数;(5)奇数。3.6个。

提示:卡片6可以看成9,能被2整除的有

564,654,594,954,456,546。

4.22。

解:13为奇数,它必是一奇一偶之和。因为质数中唯一的偶数是2,所以这两个质数中的偶数是2,奇数是13-2=11,乘积为2×11=22。

5.9个0。

6.有9个能被5整除;有13个能被2整除;有5个能被10整除。

第19讲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上一讲我们讲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很容易就能判别出一个数是否能被2或5整除。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我们在第1讲中介绍了加、减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利用它们可以简化一些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本讲将介绍在巧算中常用的一些乘、除法的运算律和性质,其目的也是使一些乘、除法计算得到简化。

1.乘法的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其积不变。即

a×b=b×a。

其中,a,b为任意数。

例如,35×120=120×35=4200。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后,再与后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后,再与前一个数相乘,积不变。即

a×b×c=(a×b)×c=a×(b×c)。

注意:

(1)这两个运算律中数的个数可以推广到更多个的情形。即多个数连乘中,可以任意交换其中各数的位置,积不变;多个数连乘中,可以任意先把几个数结合起来相乘后,再与其它数相乘,积不变。

(2)这两个运算律常一起并用。例如,并用的结果有

a×b×c=b×(a×c)等。例1计算下列各题:

(1)17×4×25;(2)125×19×8;(3)125×72;(4)25×125×16。

分析:由于25×4=100,125×8=1000,125×4=500,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中尽量先把25与

4、把125与8或4结合起来相乘后,再与其它数相乘,以简化计算。解:

(2)125×19×8

=(125×8)×19

=1000×19

=19000;(3)125×72

=125×(8×9)

=(125×8)×9

=1000×9

=9000;(4)25×125×16或

=25×125×2×8

=(25×2)×(125×8)

=50×1000

=50000,25×125×16

=25×125×4×4

=(25×4)×(125×4)

=100×500

=50000。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之和(或差)与一数相乘,可用此数先分别乘和(或差)中的各数,然后再把这两个积相加(或减)。即

(a+b)×c=a×c+b×c,(a-b)×c=a×c-b×c。例2计算下列各题:

(1)125×(40+8);(2)(100-4)×25;(3)2004×25;(4)125×792。解:

(1)125×(40+8)

=125×40+125×8

=5000+1000

=6000;(2)(100-4)×25

=100×25-4×25

=2500-100

=2400;(3)2004×25

=(2000+4)×25

=2000×25+4×25

=50000+100

=50100;(4)125×792

=125×(800-8)

=125×800-125×8

=(125×8)×100-1000

=1000×100-1000

=1000×(100-1)

=99000。

2.除法的运算律和性质

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其商不变。即

a÷b=(a×n)÷(b×n)(n≠0)

=(a÷m)÷(b÷m)(m≠0)例3计算:

(1)425÷25;(2)3640÷70。解:(1)425÷25

=(425×4)÷(25×4)

=1700÷100

=17;(2)3640÷70

=(3640÷10)÷(70÷10)

=364÷7

=52。

(2)两数之和(或差)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除以那个数,然后再求两个商的和(或差)。即

(a±b)÷c=a÷c±b÷c。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5.(1)384×12÷8;

(2)2352÷(7×8);

(3)1200×(4÷12);

(4)1250÷(10÷8);

(5)2250÷75÷3;

(6)636×35÷7;

(7)(126×56)÷(7×18)。答案与提示练习20

1.(1)1200;(2)13000;(3)7000;(4)100000。

2.(1)10500;(2)2300;(3)22500;(4)11000。

3.(1)55;(2)56。

4.(1)152;(2)47;(3)9;(4)53。

5.(1)576;(2)42;(3)400;(4)1000;(5)10;(6)3180;(7)56。

第21讲 乘法中的巧算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乘、除法的一些运算律和性质,它是乘、除法中巧算的理论根据,也给出了一些巧算的方法。本讲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一些乘法中的巧算方法。

1.乘11,101,1001的速算法

一个数乘以11,101,1001时,因为11,101,1001分别比10,100,1000大1,利用乘法分配律可得

a×11=a×(10+1)=10a+a,a×101=a×(101+1)=100a+a,a×1001=a×(1000+1)=1000a+a。

例如,38×101=38×100+38=3838。

2.乘9,99,999的速算法

一个数乘以9,99,999时,因为9,99,999分别比10,100,1000小1,利用乘法分配律可得

a×9=a×(10-1)=10a-a,a×99=a×(100-1)=100a-a,a×999=a×(1000-1)=1000a-a。

例如,18×99=18×100-18=1782。

上面讲的两类速算法,实际就是乘法的凑整速算。凑整速算是当乘数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时,将乘数表示成上述整

十、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的自然数的和或差的形式,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速算的方法。例1 计算:(1)356×1001

=356×(1000+1)

=356×1000+356

=356000+356

=356356;(2)38×102

=38×(100+2)

=38×100+38×2

= 3800+76

=3876;

(3)526×99

=526×(100-1)

= 526×100-526

= 52600-526

=52074;(4)1234×9998

= 1234×(10000-2)

=1234×10000-1234×2

=12340000-2468

=12337532。

3.乘5,25,125的速算法

一个数乘以 5,25,125时,因为 5×2=10,25×4=100,125×8=1000,所以可以利用“乘一个数再除以同一个数,数值不变”及乘法结合律,得到

例如,76×25=7600÷4=1900。

上面的方法也是一种“凑整”,只不过不是用加减法“凑整”,而是利用乘法“凑整”。当一个乘数乘以一个较小的自然数就能得到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时,将乘数先乘上这个较小的自然数,再除以这个较小的自然数,然后利用乘法结合律就可达到速算的目的。例2 计算:(1)186×5

=186×(5×2)÷2

=1860÷2

=930;(2)96×125

=96×(125×8)÷8

=96000÷8=12000。

有时题目不是上面讲的“标准形式”,比如乘数不是25而是75,此时就需要灵活运用上面的方法及乘法运算律进行速算了。例3 计算:(1)84×75

=(21×4)×(25×3)

=(21×3)×(4×25)

=63×100=6300;(2)56×625

=(7×8)×(125×5)

=(7×5)×(8×125)

=35×1000=35000;(3)33×125

=32×125+1×125

=4000+125=4125;(4)39×75

=(32+1)×125 =(40-1)×75

=40×75-1×75

=3000-75=2925。

4.个位是5的两个相同的两位数相乘的速算法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5分析与解:(1)首先,从个位数分析,可知被乘数的个位数只能为4。

其次,从首位数分析知,被乘数□5□的首位数只能为2。因为,被乘数的首位取1时,×23的积的首位小于5,而取大于2的数时,积的首位数大于5。

由254×23=5842知,填法如下:

(2)将问题转换成“在 9□□4=□0□×48中填数”的问题。

类似(1)的分析,被乘数□0□的首位只能填2,个位数只能填3或8。由

203×48=9744和208×48=9984

知,有如下两种填法:

例4 在下列各题中,每一题的四个□中都填同一个数字,使式子成立:(1)□+□>□×□;(2)□+□=□×□;(3)□+□<□×□。

解:解这类题全靠对数的深刻认识和对四则运算的熟练掌握。

(2)只能填2或0:

(3)除0,1,2三数字外,其他数字3,4,„,9都可填。

例5 在下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并要求等式中没有重复的数字:

756=□×□□□。

分析与解:将乘法式子改写成除法式子:

756÷□=□□□。

因为被除数与商都是三位数,所以除数不能大于被除数的百位数7。又因为题目要求没有重复数字,所以除数只可能是2,3,4。逐一试除,得到

756÷2=378,756÷3=252,756÷4=189。

只有756÷4=189没有重复数字,所以只有一种填法:

例6 将0,1,2,3,4,5,6七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的七个□里,使算式成立:

□□÷□=□×□=□□。

分析与解:为了方便,我们将原式分成两个等式,并在□里填上字母,以示区别:

其中字母A,B,C,D,E,F,G分别代表0~6这七个数字。由①式看出,E不能是0,否则B也是0,不合题意。再由②式看出,F,G既不能是0,也不能是1。F,G只能是 2,3,4,5或6,考虑到E≠0,再除去有重复数字的情形,满足②式的数字填法只有3×4=12。此时,还剩下0,5,6三个数字未填。因为在①式中A,C都不能是0,所以B是0,由60÷5=12,得到符合题意的唯一填法:

练习22

1.在下列各式的□中分别填入相同的两位数:

(1)5×□=2□;

(2)6×□=3□。

2.将3~9中的数填入下列各式,使算式成立,要求各式中无重复的数字:

(1)□÷□=□÷□;

(2)□÷□>□÷□。

3.在下列各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1)448÷□□=□;

(2)2822÷□□=□□;

(3)13×□□= 4□6。

4.在下列各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

(1)□÷32=8„„31;

(2)573÷32=□„„29;

(3)4837÷□=74„„27。

5.在下列各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要求各等式中无重复的数字:

(1)342÷□□=□;

(2)□×□□□=567。

6.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中的九个□里,使连等式成立:

□÷□=□÷□=□□□÷□□。答案与提示

练习22

4.(1)287;(2)17;()65。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分析与解:将部分□用字母表示如右上式。

第1步:在A6×B=□□8中,积的个位是 8,所以B只可能是3或8。由□□8<11□知,□□8是108或118,因为108和118都不是8的倍数,所以B≠8,B=3。又因为只有108是3的倍数,108÷3=36,所以A=3。

第2步:由 A6×C=36×C=□□知,C只能是1或2。当C=1时,36×31=1116;当C=2时,36×32=1152。

所以,本题有如下两种填法:

练习23

1.在下列各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2.下列各题中,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求出这些数字代表的数。

3.在下列各式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4.在下面的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是709。

请填上各□中的数字。

答案与提练习23

提示:(1)先确定乘数是11。

(2)先确定乘数的十位数是7,再确定被乘数的十位

数是1,最后确定乘数的个位是3。

2.(1)庆=3,祝=9;

(2)学=2,习=5,好=6。

提示:(2)由右式①②③知,“好”>“习”,故“习”

<9。再由②知“学”=2,“习”=4或5。若“习”=4,则由“24好×4”知①是三位数,不合题意,所以“习”=5。再由①②③知“好”=6。

4.提示:由题意和竖式知,被除数+除数=709-21-3=685,再由竖式知,被除数=除数×21+3,所以,除数×21+3+除数=685,除数×22=685-3=682,除数=682÷22=31。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9分析与解:这道题仍是和倍应用题,因为有“和”、有“倍数”。但这里的“和”不是 160,而是160-20+10=150,“1倍”数却是“小灰兔又自己采了10个后的蘑菇数”。线段图如下:

根据和倍公式,小灰兔现有蘑菇(即“1倍”数)

(160-20+10)÷(5+1)=25(个),故小灰兔原有蘑菇25-10=15(个),大白兔原有蘑菇

160-15=145(个)。

答:原来大白兔采蘑菇145个,小灰兔采15个。练习24

1.小敏与爸爸的年龄之和是64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敏的3倍。小敏和她爸爸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2.一肉店卖出猪肉和牛肉共560千克,卖出的猪肉是卖出的牛肉的4倍。猪、牛肉各卖了多少千克?

3.甲、乙两桶汽油共84千克。如果把乙桶中的油倒入甲桶15千克,那么这时甲桶中的汽油等于乙桶中的汽油的3倍。甲、乙两桶原有汽油各多少千克?

4.甲、乙两人共生产零件100个,其中甲有2个零件、乙有5个零件不合格。已知乙生产的合格零件是甲生产的合格零件的2倍。甲、乙各生产了多少个零件?

5.团结村原有水田290公顷,旱田170公顷。要把多少公顷旱田改为水田,才能使水田的公顷数比旱田的公顷数多2倍?

6.红星小学图书馆内,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连环画书又是科技书的2倍。已知这三种书共有1600本,那么每种书各有多少本? 答案与提示 练习24

1.16岁,48岁。

2.448千克,112千克。

3.甲桶48千克,乙桶36千克。解:乙桶原有84÷(3+1)+15=36(千克),甲桶原有84-36=48(千克)。

4.甲33个,乙67个。

解:甲=(100-2-5)÷(2+1)+2=33(个),乙=100-33=67(个)。

5.55公顷。

解:170-(290+170)÷(2+1+1)=55(公顷)。

6.故事书160本,科技书480本,连环画960本。解:以故事书为“1倍”数,则科技书为它的3倍,连环画书为它的3×2=6(倍)。由和倍公式,得

故事书有1600÷(1+3+6)=160(本),科技书有160×3=480(本),连环画有160×6=960(本)。

第25讲 差倍应用题

与和倍应用题相似的是差倍应用题。它的“基本数学格式”是:

已知大、小二数之“差”,又知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求大、小二数各是多少。

上面的问题中,有“差”、有“倍数”,所以叫做差倍应用题。差倍问题中大、小二数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线段图表示:

从线段图知,“差”是小数(即“1倍”数)的(倍数-1)倍,所以,小数=差÷(倍数-1)。

上式称为差倍公式。由此得到

大数=小数+差,或

大数=小数×倍数。

例如,大、小数之差是152,大数是小数的5倍,则

小数=152÷(5-1)=38,大数=38+152=190或38×5=190。

例1 王师傅一天生产的零件比他的徒弟一天生产的零件多128个,且是徒弟的3倍。师徒二人一天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分析:师徒二人一天生产的零件的“差”是128个。小数(即“1倍”数)是徒弟一天生产的零件数,“倍数”为3。由差倍公式可以求解。解:徒弟一天生产零件

128÷(3-1)=64(个),师傅一天生产零件

128+64=192(个)或64×3=192(个)。

答:徒弟、师傅一天分别生产零件64个和192个。例2 两根电线的长相差30米,长的那根的长是短的那根的长的4倍。这两根电线各长多少米?

解:“差”=30,倍数=4,由差倍公式得短的电线长

30÷(4-1)=10(米),长的电线长

10+30=40(米)或10×4=40(米)。

答:短的电线长10米,长的电线长40米。

解差倍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1倍”数是谁,“差”是什么。上两例中,“1倍”数及“差”都极明显地直接给出。下面讲两个稍有变化,不直接给出“差”和“1倍”数的例子。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14243成一个大长方形(见下图),然后利用大长方形与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差,求出图形的面积。

(5+3+4)×(2+3+2)-2×3-(2+3)×4=58(米2);

(5+3+4)×(2+3+2)-2×(3+4)-3×4=58(米2)。

由例1看出,计算直角多边形面积,主要是利用“分割”和“添补”的方法,将图形演变为多个长方形的和或差,然后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其中“分割”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例2 右图为一个长50米、宽25米的标准游泳池。它的四周铺设了宽2米的白瓷地砖(阴影部分)。求游泳池面积和地砖面积。

分析与解:游泳池面积=50×25=1250(米

2)。

求地砖面积时,我们可以将阴影部分分成四个长方形(见下图),从而可得白瓷地砖的面积为

(2+25+2)×2×2+50×2×2=316(米2);

(2+50+2)×2×2+25×2×2=316(米2)。

求地砖的面积,我们还可以通过“挖”的方法,即从大长方形内“挖掉”一个小长方形(见右图)。从而可得白瓷地砖面积为

(50+2+2)×(25+2+2)-50×25

=316(米2)。

例3 下图中有三个封闭图形,每个封闭图形均由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试求各图形的面积。

解: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厘米2。

图(1)可分成四个凸出块和一个中间块,这五块的面积都是2×2=4(厘米2)。图(1)的面积为

4×5=20(厘米2)。

图(2)可以看成是从长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挖掉”4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等于

7×6-(2×2)×4=26(厘米

2)。

图(3)像个宝鼎,竖行分割,从左至右分成五块,每块面积依次为2,5,3,5,2厘米2,总面积为

2+5+3+5+2=17(厘米2)。

例3中分割成正方形、长方形的方法很多,因而具体计算面积的方法也很多。由于图形内所含方格数不多,所以也可以通过数图中小方格的数目来求得面积。例4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2厘米。如果它的长和宽都是整数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有多少种可能值?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解: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22厘米,所以它的长、宽之和是22÷2=11(厘米)。考虑到长、宽都是整数厘米,只有如下情形:

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五种可能值:10,18,24,28,30厘米

2。最大是30厘米2,最小是10厘米2

。练习27

1.甲、乙两块地都是长方形,且一样长。

(1)如果甲地面积是乙地面积的2倍,那么甲地的宽是乙地的宽的多少倍?

(2)如果甲地的宽是乙地的宽的3倍,那么甲地面

积是乙地面积的多少倍?

2.求下列各图的面积。(单位:厘米)

3.把边长为40米的正方形运动场扩为长60米、宽50米的长方形运动场。此运动场面积扩大了多少?周长

增加了多少?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44米

2。如果它被分成六个相同的长方形(如左下图),那么,其中一个长方形的面

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5数之和是偶数(任意个偶数之和是偶数),于是得到所有端点的总数是奇数,这与前面的结论矛盾。所以一个图形的奇点数目一定是偶数。

(2)有K个奇点的图形要K÷2笔才能画成。

例如:下页左上图中的房子共有B,E,F,G,I,J六个奇点,所以不是一笔画。如果我们将其中的两个奇点间的连线去掉一条,那么这两个奇点都变成了偶点,如果能去掉两条这样的连线,使图中的六个奇点变成两个,那么新图形就是一笔画了。将线段GF和BJ去掉,剩下I和E两个奇点(见右下图),这个图形是一笔画,再添上线段GF和BJ,共需三笔,即(6 ÷2)笔画成。

一个K(K>1)笔画最少要添加几条连线才能变成一笔画呢?我们知道K笔画有2K个奇点,如果在任意两个奇点之间添加一条连线,那么这两个奇点同时变成了偶点。如左下图中的B,C两个奇点在右下图中都变成了偶点。所以只要在K笔画的2K个奇点间添加(K-1)笔就可以使奇点数目减少为2个,从而变成一笔画。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判断一笔画和多笔画,以及怎样添加连线将多笔画变成一笔画。

练习28

1.下列图形分别是几笔画?怎样画?

2.能否用剪刀从左下图中一次连续剪下三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3.从A点出发,走遍右上图中所有的线段,再回到A点,怎样走才能使重复走的路程最短?

4.如下图所示,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有两个岛,有七座桥连接这两个岛及河岸。问:一个散步者能否一次不重复地走遍这七座桥?

答案与提示练习28

1.(1)(3)是一笔画,(2)是两笔画。

2.能,因为是一笔画。

3.见右图,走法不唯一。

4.能。例如下图的走法。

第29讲 一笔画(二)

利用一笔画原理,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实际问题。

例1 右图是某展览馆的平面图,一个参观者能否不重复地穿过每一扇门?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果能,应从哪开始走?

分析与解:我们将每个展室看成一个点,室外看成点E,将每扇门看成一条线段,两个展室间有门相通表示两个点间有线段相连,于是得到右图。能否不重复地穿过每扇门的问题,变为右图是否一笔画问题。

右图中只有A,D两个奇点,是一笔画,所以答案是肯定的,应该从A或D展室开始走。

例1的关键是如何把一个实际问题变为判断是否一笔画

问题,就像欧拉在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时做的那样。例2 一个邮递员投递信件要走的街道如下页左上图所示,图中的数字表示各条街道的千米数,他从邮局出发,要走遍各街道,最后回到邮局。怎样走才能使所走的行程最短?全程多少千米?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分析与解:图中共有8个奇点,必须在8个奇点间添加4条线,才能消除所有奇点,成为能从邮局出发最后返回邮局的一笔画。在距离最近的两个奇点间添加一条连线,如左上图中虚线所示,共添加4条连线,这4条连线表示要重复走的路,显然,这样重复走的路程最短,全程30千米。走法参考右上图(走法不唯一)。例3右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00米。小明沿线段从A点到B点,不许走重复路,他最多能走多少米?

分析与解:这道题大多数同学

都采用试画的方法,实际上可以用一笔画原理求解。首先,图中有8个奇点,在8个奇点之间至少要去掉4条线段,才能使这8个奇点变成偶点;其次,从A点出发到B点,A,B两点必须是奇点,现在A,B都是偶点,必须在与A,B连接的线段中各去掉1条线段,使A,B成为奇点。所以至少要去掉6条线段,也就是最多能走1800米,走法如下页上图。或

例2与例3的图中各有8个奇点,都是通过减少奇点个数,将多笔画变成一笔画的问题,但它们采用的方法却完全不同。因为例2中只要求走遍所有的线段,没有要求不能重复,所以通过添加线段的方法(实际是重复走添加线段的这段路),将奇点变为偶点,使多笔画变成一笔画。而在例3中,要求不能走重复的路,所以不能添加线段,只能通过减少线段的方法,将奇点变为偶点,使多笔画变成一笔画。区别就在于能否重复走!能“重复”就“添线”,不能“重复”就“减线”。

例4在六面体的顶点B和E处各有一只蚂蚁(见右图),它们比赛看谁能爬过所有的棱线,最终到达终点D。已知它们的爬速相同,哪只蚂蚁能获胜?

分析与解:许多同学看不出这

是一笔画问题,但利用一笔画的知识,能非常巧妙地解答这道题。这道题只要求爬过所有的棱,没要求不能重复。可是两只蚂蚁爬速相同,如果一只不重复地爬遍所有的棱,而另一只必须重复爬某些棱,那么前一只蚂蚁爬的路程短,自然先到达D点,因而获胜。问题变为从B到D与从E到D哪个是一笔画问题。图中只有E,D两个奇点,所以从E到D可以一笔画出,而从B到D却不能,因此E点的蚂蚁获胜。

练习29

1.邮递员要从邮局出发,走遍左下图(单位:千米)

中所有街道,最后回到邮局,怎样走路程最短?全程多少千米?

2.有一个邮局,负责21个村庄的投递工作,右上图中的点表示村庄,线段表示道路。邮递员从邮局出发,怎样才能不重复地经过每一个村庄,最后回到邮局?

3.一只木箱的长、宽、高分别为5,4,3厘米(见右图),有一只甲虫从A点出发,沿棱爬行,每条棱不允许

重复,则甲虫回到A点时,最多能爬行多少厘米?

答案与提示 练习29

1.50千米,走法见左下图。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2.见右上图。

3.最多爬行34厘米。

提示:8个点都是奇点,故至少要少爬4条棱。少爬3厘米的棱和4厘米的棱各两条是最合理的(见右图)。

第30讲 包含与排除

同学们对这个题目可能很陌生,为了搞清楚什么是“包含与排除”,大家先一起回答两个问题:

(1)两个面积都是4厘米

2的正方形摆在桌面上(见左下图),它们遮盖住桌面的面积是8厘米2

吗?

(2)一个正方形每条边上有6个点(见右上图),四条边上一共有24个点吗?

聪明的同学马上就会发现:

(1)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是8厘米2,现在它们有一部分重叠了。因此盖住桌面的面积应当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中减去重叠的这部分面积,所以盖住桌面的面积应少于8厘米2。

(2)四个角上的点每个点都在两条边上,因此被重复计算了,在求四条边上共有多少点时,应当减去重复计算的点,所以共有 6×4-4= 20(个)点。

这两个问题,在计算时,都采用了“去掉”重复的数值(面积或个数)的方法。

一般地,若已知A,B,C三部分的数量(见右图),其中C为A,B的重复部分,则图中的数量就等于

A+ B-C。

因为A,B有互相包含(重复)的部分C,所以,在求A和B合在一起的数量时,就要在A+B中减去A和B互相包含的部分C。这种方法称为包含排除法。

实际上,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包含与排除的问题。如,第10讲“植树问题”的例3和例4,只不过那时我们没有明确提出“包含排除法”。

例1 把长38厘米和53厘米的两根铁条焊接成一根铁条。已知焊接部分长4厘米,焊接后这根铁条有多长?

解:因为焊接部分为两根铁条的重合部分,所以,由包含排除法知,焊接后这根铁条长

38+ 53-4= 87(厘米)。

例2某小学三年级四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28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29人,有12人两个小组都参加。这个班有多少人参加了语文或数学兴趣小组?

分析与解:如上页左下图所示,A圆表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B圆表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人,A与B重合的部分(阴影部分)表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人。图中A圆不含阴影的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有28-12=16(人);图中B圆不含阴影的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有29-12=17(人)(见上页右下图)。

由此得到参加语文或数学兴趣小组的有

16+ 12+ 17= 45(人)。

根据包含排除法,直接可得

28+ 29-12= 45(人)。

例3 某班共有46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12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有23人,有5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这个班既没参加美术小组也没参加音乐小组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与例2对比,本例已知全班总人数,如果能仿照例2求出参加了美术或音乐小组的人数,那么只需用全班总人数减去这个人数,就得到所求的人数。

根据包含排除法知,该班至少参加了一个小组的总人数为12+ 23-5= 30(人)。所以,该班未参加美术或音乐小组的人数是46-30=16(人)。综合列式为

46-(12+ 23-5)= 16(人)。

例4 三年级科技活动组共有63人。在一次剪贴汽车模型和装配飞机模型的定时科技活动比赛中,老师到时清点发现:剪贴好一辆汽车模型的同学有42人,装配好一架飞机模型的同学有34人。每个同学都至少完成了一项活动。问:同时完成这两项活动的同学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因42+34=76,76>63,所以必有人同时完成了这两项活动。由于每个同学都至少完成了一项活动,根据包含排除法知,42+34-(完成了两项活动的人数)=全组人数,即76-(完成了两项活动的人数)=63。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由减法运算法则知,完成两项活动的人数为

76-63=13(人)。

例5 在前100个自然数中,能被2或3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如右图所示,A圆内是前100个自然数中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B圆内是前100个自然数中所有能被3整除的数,C为前100个自然数中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3整除的数。

100÷(3×5)=6„„10。

33+20-6=47。

6.33个。

解: 100÷2=50,100÷3=33„„1,100÷6=16„„4。

100-(50+33-16)=33。

前100个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有100÷2=50

(个)。由 100÷3= 33„„ 1知,前 100个自然数中能被 3整除的数有 33个。由 100÷(2×3)= 16„„4知,前 100个自然数中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3整除的数有16个。

所以A中有50个数,B中有33个数,C中有16个数。因为A,B都包含C,根据包含排除法得到,能被2或3整除的数有

50+ 33-16= 67(个)。练习30

1.三年级四班组织了一次象棋和军棋的棋类比赛,参加象棋比赛的有35人,参加军棋比赛的有24人,有1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这个班参加棋类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某校一个歌舞表演队里,能表演独唱的有10人,能表演跳舞的有18人,两种都能表演的有7人。这个表演队共有多少人能登台表演歌舞?

3.一班有45人,其中26人参加了数学竞赛,22人参加了作文比赛,1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一班有多少人两项比赛都没有参加?

4.甲、乙两家合住在一套单元房里。甲家能够使用的面积(包括厨房、厕所、走廊等,下同)有56米2,乙家能够使用的面积有65米2,甲、乙两家都能使用的面积有30米2。求这套单元的使用面积。

5.在自然数1~100中,能被3或5中任一个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6.在自然数1~100中,不能被2,3中任一个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答案与提示 练习30

1.43人。解:35+24-16=43(人)。

2.21人。解:10+18-7=21(人)。

3.9人。解:45-(26+22-12)=9(人)。

4.91米2。解:56+65-30=91(米2)。

5.47个。

上一篇: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到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增长下一篇:小学总务处主任竞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