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

2024-05-03

小学数学练习课(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练习课 篇1

一、教学流程体现一个“趣”字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有意注意还不够完善, 他们更容易被新颖、鲜活、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 要使学生对数学练习课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练习中来, 实现“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我们首先要从“趣”字上下一番功夫。

1. 故事引路

虽然“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营造宽松愉悦的练习氛围”的说法已经不再新鲜, 但是在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 它的确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如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练习课上我设计了数学游园里的闯关练习。练习中, 我先让学生口算24道口算题获取游园门票, 接着带领他们走进牡丹园研究牡丹花中的数学问题, 再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冬天滚雪球、装扮雪人儿, 有效点燃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练习效果。

2. PK竞赛

小学生争强好胜, 在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设计一些PK竞赛类的习题让他们来完成。如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练习课上, 我设计了同桌PK, 组间PK和辩论PK等多种练习方式。同桌PK, 因为距离近, 对对方完成的情况一目了然, 所以竞争更显激烈。这种形式的PK一般适用于完成基础类的习题。如在完成练一练时, 我让同桌俩学生比一比, 看谁能够完成得又对又快, 先完成的同学为稍慢点的同学加油, 学生们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写满了紧张、兴奋, 更有获胜后的喜悦。组间PK一般适用于一些提高题, 这种习题一般需要汲取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来完成。如在完成使4 () ÷3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题时, 要求每一个学生很快想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显得有些困难, 这时, 就可以让他们发挥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 比一比哪一小组能够又全又快地将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找出来。辩论PK, 一般用在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解题结果产生分歧时, 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 各自摆出自己的论点、论据展开辩论。如在讨论课本中的思考题 (男生:“我买5本练习本。”女生说:“我买3本练习本。”售货员阿姨说:“男生比女生多付8角钱。”茄子老师说:“每本练习本多少钱?”) , 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交流时, 出现了两种不同答案, 这时, 我并没有急于讲解, 而是把讲解的权力交给了学生, 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热情高涨, 纷纷陈述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与同伴的辩论中理清了题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清晰的知识表象。

3. 游戏加盟

一项研究表明, 游戏类的数学练习, 更容易激起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大有裨益。因此, 在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 我们不妨将一些习题更改成一种轻松的游戏类习题。如低年级的口算类练习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争夺小红旗、当回小小邮递员等游戏活动, 又如中高年级的计算练习课中我们可以设计哭脸变笑脸、走进啄木鸟诊所当回小医生等游戏活动, 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阐述错误原因, 还要进行“病情分析”和展示“愈后面貌”, 以此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二、习题选择体现一个“精”字

使学生学好数学、变聪明的办法不是做了多少道题, 而是进行了多少有效的训练。那种一刀切式的通盘训练, 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我们在习题的选择上要注意做到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合适的习题组织学生加以练习。具体说来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练习题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难点, 要练在关键点上, 要集中、有效地体现出练习的意图, 才能收到应有的练习效果。

如“纳税问题”的练习课上, 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分段纳税的问题掌握得不够理想, 为此, 在接下来一节练习课中我就有意识地进行了相关练习: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是: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 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5%

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

……

请你算一算:2005年12月的时候李俊妈妈月收入1700元, 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李俊爸爸月收入3000元, 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李俊的大伯月收入5000元, 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通过这一类习题的强化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同时增强其数学分析、推理等能力。

2. 梯度性原则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的。因此, 在练习课中我们设计的练习要尽可能涵盖基本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等几个不同的层面。

如“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练习课上, 我就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 下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3:5 18:30 2:8 9:27

(2) 填一填

8:2=16: () 15: () =18: ()

(3) 请找一个数, 与3、6、18组成比例, 你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在这里第1题仅仅是考察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属于基本练习。第2题和第3题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不仅可以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数学思维。

3. 灵活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尽可能灵活多变,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因此, 在练习课的习题设计中我们要注意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类的习题, 活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分数、百分数的应用”的练习课上, 我就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把含盐20%的盐水80千克改制成含盐40%的盐水, 你有什么办法?这种灵活性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经过认真的思考, 他们很快地就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并由此再思考两个问题:如果加盐, 需要加盐多少千克?如果采用蒸发水需要蒸发掉多少千克的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更加明朗。

三、练习方式体现一个“多”字

传统的书面练习方式因其单一、枯燥, 很难激起学生的练习欲望, 练习效果不佳。为此, 笔者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在练习方式上适时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替代。

1. 口头练习

传统的数学练习课都以书面练习为主, 其弊端就是我们只能看到学生解题的结果, 而不能洞悉学生的思考过程。它体现的是学生“做”练习, 缺少的是“说”的训练, 因此, 当我们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 有些学生不禁语塞, 我想语塞的主要原因, 就是他在做题时并没有经过一个缜密的思考过程就匆匆动笔, 造成错误。可见, 通过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做”好数学练习, 还能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

2. 实践操作

有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 所以在完成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练习时, 不妨让他们动动手, 做做看, 说不定, 闭塞的思路就会茅塞顿开, 弥补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上, 一个学生提出, 计算长方体的侧面积时我们还可以直接用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乘高。为此, 很多学生露出不解的神情。因为, 在他们的头脑里这种新颖的方法与普通的计算方法存在较大的区别。为此, 我让学生自己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在它的四周贴上一层包装纸, 再展开来观察一下。经过我点拨, 学生动作操作后, 灿烂的笑容便溢于言表。

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篇2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一种占据较大课时比重的重要课型,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它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上新授课时由于孩子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氛围比较热闹;一旦上到练习课,课堂好像一下子就不那么热闹了,孩子们也觉得枯燥无味,学得也没有多少兴趣了。而且,很多教师设计练习课时通常是:开场白--出示几道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订正。

这样的练习课设计中有许多弊端:

1、缺乏递进性。教材的练习安排一般都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而逐步提高难度。教师只简单地把几道题一出示,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并消化吸收。

2、体现不出实效性。从表面上看,学生在练习,但实际教学却是学生订正过的题下次还会再错。

3、无针对性。练习课上设计的题有的是机械练习和重复操练。

4、无趣味性。这样的练习设计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精神。追根溯源是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练习课的本质与功能,教材研读不到位导致练习的目标定位不准确,练习组织形式与设计欠缺新颖与多样化……

针对这些弊端,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成果,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就如何提高练习课的效率,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1、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练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范例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练习课的课堂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一一开发智力一一培养能力的目的。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怎样搞好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饱满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8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比重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抓好小学数学练习的教学效益,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把练习的内容通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增强练习的乐趣。例如:在上现代小学第十二册圆柱和圆锥的练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给每个小组同样大的一大块橡皮泥,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捏一个圆柱及与它等底等高的三个圆锥,再捏一个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很兴奋,都纷纷行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对“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在等底等体积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要发掘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练习设计之中。

如在秋游活动中,每个小组活动经费50元,请你思考这些钱如何合理安排?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如口味、营养、实惠、合理、节约等方面叙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只要方案合理就可以。

三、既尊重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课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强化主干练习,删减繁琐内容,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化繁为简。这是上好练习课的关键。

如:在设计解方程的练习时,可以设计这样两组习题:

A组:2X+6=21.60.2X-5.6=1.678-1.6X=14

B组:0.3X-0.4×3=2.19.2+0.2X=21.842.4×()+1.4=8.

学生根据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设计开放题应注意: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解法活的开放题。

如把一个边长分别为3、4、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饶着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发现答案是不唯一的,分别有一个圆锥的,也有两个圆锥的组合体,由浅入深,既复习知识又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让学生少做题多受益。

五、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者意图,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六、设计综合化练习

练习的综合化是指练习的编排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使练习更具思考性。

如还是在圆柱和圆锥的练习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9.2平方米,高是1.5米.(1)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则这堆沙子有多重?如果派载重量是4吨的汽车来装运,应派几辆?

(2)用这堆沙子在8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通过本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浅析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目标,教学实效

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整个学习曲线中, 练习始终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充分的练习, 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教材中介绍的基础知识, 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塑造良好人格、健全身心发展, 并且通过练习的具体情况获取反馈信息,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 怎样让练习课摆脱传统的、乏味的做题, 再做题的题海战术, 实现新课标中所标倡导的“学生自发、自主的探索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理论, 在交流、合作、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对生活产生的帮助”。

一、明确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目标

深入的钻研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与原则,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阶段性的难点与重点。除此之外, 任课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时, 首先就是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的、要求, 以循序渐进作为根本原则, 预先确定练习题得内容, 同时对题目的顺序、数量进行科学的安排。简单举例, 在完成了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教学工作后, 首先应当安排适量的巩固性练习, 接下来进行扩展性练习,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放大应用范围, 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理解与运用, 最后还要进行适量的综合练习, 纵向的将新老知识进行衔接, 横向的与其他应用领域进行交叉, 通过纵横联系, 健全完善的知识储备, 形成知识网络,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练习课的课堂结构、教学目标都与复习课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一单元、或者一部分具有整体性、阶段性的知识展开系统的整理与归纳, 教学目标与课堂的侧重点应该是分配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进行全面的联系。练习课的主要目标则是独立于复习课与新课之外的一类课程, 教师在练习课时, 针对习题课,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近期课堂上的缺欠进行不足, 对难度较高的知识点进行扩展、深化, 尽可能的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应的知识。即使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了回顾, 也应该保证选择性与针对性。

二、优化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优良的教学设计是是成功的练习课的根本前提。课堂采用的练习题, 既可以摘选也可以自编, 但是要时刻注意习题应当紧密围绕重点, 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切忌贪多嚼不烂, 同时也要尽可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能保证练习题的意义与趣味性。练习的具体形式可以从小学生年龄分布与性格特点入手, 多采用巧用、激趣的有效方法, 而不可进行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教师应注意笔练、口练、个人练、小组练等方法的穿插运用, 同时保证题型的丰富, 力争做到尽可能多的运用选择题型与填空题型、开放题型与封闭题型、综合练习与专项练习、逆向题型与顺向题型、解题与编题等, 根据练习的需要灵活把握。

选用的练习题必须保证与教材习题密切相关, 尽可能做到“课外习题为辅、课本习题为主”。依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把教材习题进行编排、调整、改编与组合。在探究性、综合性练习中, 应当适当拔高教材习题的难度, 一方面调动学生们挑战困难的热情, 同时保证尖子生也能吃得饱。当教材已经基本处理完毕, 则需要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 参考教学实际, 增加练习量,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习题, 增加题量, 同时注意教材的二次开发。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应该遵循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如在“两位的数减法”的练习中, 先经行口算, 然后再笔算, 在复习一下笔算的减法法则, 并不急于和退位减法进行比较, 然后进行一些辨析的练习, 到最后才是两位数的加减的混合练习, 只有这样, 才是遵循儿童的一个认知规律的设计, 层层深入, 才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实效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曾准确的指出:“如果只是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 是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 只有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互相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培育上, 探究性的学习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 应让学生主动在学习中来改变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乐意而且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学习活动里去。所以, 老师在教学时, 可以通过假设各种情节的问题, 建立各种外界的刺激, 去启发学生, 让他们可以积极的思维, 激起迫切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欲望。如, 在练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课堂上, 可以先复习一下使用面积单位去直接的进行测量面积的方法, 接着可以提出“如果要去量高楼的墙壁面积或者游泳池的面积, 也去用面积的单位直接的去量, 大家觉得合适吗?可不可以有其他简便的方法呢?”这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在认知上形成了冲突, 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也就会很自然的思考“能有怎样的简便方法呢?”,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想的优质和高效, 是与全体学生的全程有效、积极的参与分不开的。教师要不断地去创设一种主动的探索空间, 使得学生有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笔尝试的解决和提出问题的空间与时间, 让他们的外部活动逐渐转化成为自己内部的一种智力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发展智能, 获取知识, 更加可以是使得学生自己能以积极的姿态, 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结语

通过文中的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认识, 同时,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思考, 多研究, 多交流, 最终全力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双:《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4。

小学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5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一、体验数学的情趣

1、练习设计渗透人文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这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一道好的习题一般都能较好的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

2、练习设计融入趣味性。以往的习题,往往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呈现,学生觉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产生了沉重感,紧张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让学生当法官,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科学家,设计操作实验题,从而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

二、感受数学价值

1、练习设计融入实际性。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需回归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就可以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设计增强实践性。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如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等;学习“认识钟表”后,可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

三、引领主动建构

1、练习设计注重基础性。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等反映出来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需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2、练习设计注重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设计练习不但要从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具有针对性,而且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能过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所及的程度。既设计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的强化性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练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好数学的自信心。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揭示本质变式练,关键部分集中练,沟通知识系统练,易混地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3、练习设计增强综合性。数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构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评价,再也不能局限于能否记住概念、公式和法则,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应用。因此,设计的训练要为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进行建构。

4、练习设计注重开放性。近几年来,数学开放题和开放教学已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广泛实践,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价值研究并形成了共识。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確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它具有条件不足或多余;没有确定的结论或结论不唯一;解题的策略、思路多种多样三个特点。开放题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的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练习,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练习机会,给学生的思维创设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

现实生活往往存在着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练习设计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设计 篇7

一、练习课教学目标的制订

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难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可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去考虑。

1. 要深入钻研教材, 确定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围绕教材重难点,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后, 要求都能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因此我在该内容的练习课中, 重点放在对公式的灵活运用上, 如对公式的逆向应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 求高, 这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2. 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练习课中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可不切实际地提高或过于简单地重复。我们需要以学生为本, 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制订体现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目标。为此, 我建议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认真考虑以下问题: (1) 通过新课的学习,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解决相关问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刚学内容的理解达到什么程度? (2) 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3) 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成为课堂的高潮?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兼容性, 并对知识的应用进行升华。

二、练习题的设计

1.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典型性

练习题应与教材紧密结合, 以让全体学生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能力为目的。从典型的练习题中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学生能在解决一类类类类典典典型型的的练练习习题题的的过过程程中中, 掌掌掌握握数数学学规规律, 并在其他问题上加以应用, 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要站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的高度上对知识脉络进行梳理, 依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设计练习题。

2. 要加强练习题与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练习设计过于强调纯数学化, 造成了与实际生活的脱节, “数学味”太重, 而“生活味”不足。练习设计时可适当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 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素材, 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在教学有关行程、购物、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 我们都可从生活中抽取原型, 给学生设计具有现实生活特色的练习内容,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 在练习的编排上要有层次, 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

练习题的设计应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 通过应用、拓展, 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一课时就对练习层次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第一层次:基础练习设计, 围绕课本的例题和教材中的习题展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练习的设计, 以发掘生活原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开;第三层次:发散性练习的设计, 对知识进行重构、变式, 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 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第一、二层次的练习, 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第三层次的练习, 从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设计

练习的数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程度而定, 既要能保证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和基本技能得以形成, 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特别要避免机械重复练习,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 就要使练习课的容量适中。过量或者单调重复的练习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 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所以练习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一定的练习量可以保证知识的巩固, 有质量的练习题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练习的内容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肯定会乐此不疲,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练习课的效率和效益。

在时间安排上, 教师要结合练习课的重难点而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 避免“走过场”的现象。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练, 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知识、掌握规律,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8

一、 认清课型定位, 制订教学目标

练习课是指新授课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训练、巩固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是围绕着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而展开的, 是新授课的补充、延续和拓展。它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巩固、提升、发展, 在练习课的教学中要注意“练为主线、先练后评、分层交流、练中出新”。我们知道:一个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要经过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它需要学 生通过几次反复, 在反复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熟练, 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也说明教师要通过练习课教学为学生创设多次反复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及时巩固和进一步深化的时间。

认清练习课的课型特点才能更好地制订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制订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呢? 我觉得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思考。

1.对练习课的总体目标进行思考

练习课的总体目标应该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一致, 再针对练习课的功能特点提出以下四条: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标提出的“四基”要求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

(2) 进一步发展课标提出的“四能”要求 (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

(3) 使学生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 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4) 通过练习及时检测、评价 ,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练习课课时目标的思考

课时目标是逐步走向总体目标的阶段性要求, 它是在落实新授课教学目标基础上作适当提升而制订的。在制订课时目标时一定要考虑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可行性。所谓目标的整体性就是要在整体视角下制订目标, 做到心中既要有某一知识的总目标, 又能够针对一节课的侧重点来制订课时目标。对于目标的层次性, 就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我们知道练习课可以分为巩固型练习课、综合型练习课和发展型练习课。比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新课教学结束后, 我们可以按这三种课型来制订练习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节为“巩固型练习课”。在这节课中我制订的目标是:1在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 能针对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 (或宽) 的长度, 计算它的宽 (或长) 的长度。2能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第二节为“综合型练习课”。在这节课中, 我制订的目标是: 1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周长的变化及其与面积的关系, 知道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要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或者面积相等时正方形的周长是最短的。2能计算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简单组合而成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三节为“发展型练习课”。在这节课中, 我制订的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通过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长度变化而引起的面积的变化和周长的变化, 进一步感知周长与面积的关系。2在图形的观察思考、画图和计算中进一步提高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制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的思考与前两节课有 所不同 , 前两节课 是紧扣教 材的练习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 而本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和专项训 练的素材 特意增加 的专项训 练课 , 重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由此, 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后的三节练习课, 充分体现了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二、突出练为主线, 把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又称教学结构, 它是教学方法具体实施的过程。当某种教学流程在长期采用的过程中逐步适应, 这种课型的特点时, 通常就成为这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流程不一定都是高效的, 而高效的教学流程一定是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基础上, 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高效教学流程也一定具有整体性、针对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 有利于教师把握和运用。我们知道练习课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以练为主线, 让学生先练后组织评价。我们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引领下对不同类型的练习课进行实践研究, 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流程, 把它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基本练习、专项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学期《解决生活中的有余数除法问题》 (以下简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的练习课为例, 谈谈对这四个层次练习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的大致分布情况。

1.基本练习

基本练习作为一节课的开始, 它是针对本课练习重点设计的基本题, 目的是让学生练习后知道本课要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因此练习的量不宜过多, 时间安排一般为2~3分钟。

2.专项练习

专项练习一般是本节练习课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突出本节课主要的训练点, 所以在专项练习的内容设计上要“精”, 时间安排一般为15~20分钟。

3.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一般要在知识与技能上作出联系与整合, 进一步提升思维训练的度, 设计的练习内容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时间安排一般为10~15分钟。

4.拓 展 练 习

拓展练习的设计是根据教 学内容对 知识作适 当的拓展, 在思维能力方面进行适当的提升, 因此拓展练习的设计要把好一定的深度和发展度, 时间安排一般为5分钟左右。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以上四步教学流程适合大多数的练习课, 对于特殊的内容可以作些调整, 尤其对于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 有时也不一定分得特别清楚, 只要以练为主线, 恰当地把握好练习层次就可以了。

三、针对内容特点, 精心设计练习

提高练习课教学效率的关键, 是要给学生创设高效的练习素材。怎样设计高效的练习, 我觉得主要是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 在原有的练习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整合、联系、补充、改编和拓展。下面针对这几方面的设计策略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1.抓住知识技能的联系, 整合练习

在平常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基本上能做到针对不同内容设计练习, 可是见得最多的是每一道练习功能单一, 教师没有进一步去思考怎样把相关的知识或技能整合在一起。因此出现了在一节课中练习的量虽然多, 但效果不佳的现象。我认为教师善于针对内容特点和教学重点, 把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整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整合达到以少胜多, 使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引发思考。

2.注意上下环节的沟通 , 创设练习

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 部分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只注意到练习的层次性, 而没有很好地关注每一层次之间的沟通。出现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练习形式和练习难度变化较大, 不能很好地通过练习素材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总觉得课堂教学环节过渡不和谐、整体性不强。实际上在设计时注意上下环节练习的沟通, 也是提高练习课教学效率很重要的策略之一。

比如,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中, 我们设计了以下几步练习:

第一步: 不用笔算判断下面各 算式计算 结果是否正确。

142×63=2306 223×74=1701

359×38=15172 424×63=1512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评讲后, 明确了怎样用估算的方法来 评定。第1题十位上 的两个数 相乘的积 是“2400”, 所以这一算式的计算结果应该大于2400。第2题个位不会是“1”。第3题的积不可能是五位数。第4题一时很难看出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就让学生写出竖式算一算。当学生知道第4题的积正确后, 教师随机引出下面的第二步。

第二步: 教师向学生提出: 最后一个算式“24×63=1512”在以下情境中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当学生看出算式“24×63=1512”解决了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后, 教师又提出:你还能解答张老师的问题吗? 请你列出算式计算。

当学生列 出算式“42×36”, 计算后发 现结果也 是“1512”, 教师有意把以上两算式上下抄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以上两个乘法算式, 在一个算式里把每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调换位置后刚好是另一个算式, 这两个乘法算式的积又是相等的。学生产生好奇, 这时教师趁机引出下一步的练习。

第三步:教师提出, 是不是真的都会相等呢? 请你自己写出其他的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算出它的积, 再把这个算式每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调换后, 组成另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 再算一算是否真的积是相等的。

这时学生积极性高涨, 自编自算后发现积不一定相等。

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那好吧! 积不一定相等, 下面老师也写了几个, 你们再算一算。

1 82×14和28×41262×39和26×93

学生计算后发现又是相等的。这时教师又提出:这些相等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发, 发现只要两个数个位上的数字相乘与两个十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积是相等的, 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把每一个乘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再相乘, 它们的积一定相等。 (考虑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可能有一定难度, 我们就做了这样的解释, 至于为什么留给学生以后思考。 )

显然以上练习过程环环相扣,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 关键是教师敏锐地抓住了数值的特点与规律, 并利用这些特点与规律把练习的上下环节串联在一起了, 学生在这样的自然引导下自觉地投入练习过程之中。

3.分析教材练习的要求 , 改编练习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当然练习课也是如此。因为大多数练习课都是针对教材中的练习要求进行设计的, 所以我在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针对教材的练习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补充, 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针对原有的练习素材作出创新性的改编和拓展。

比如, 我们针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学期 (第130、131页 ) 的三个大题 , 设计一节“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课时, 进行了以下改编和拓展。

教材中有一题要求学生根据某商场12个月每个月A、B两种彩电的销售量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 再针对统计图进行分析。画出12个月两种彩电每月销售量势必要用去很多时间, 而且这样的画图又是重复操作。所以我先呈现前3个月的两种彩电销售量, 让学生只画出这3个月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我觉得画3个月与画12个月都能组织评讲画图的要领, 当学生画图、评讲结束后, 再利用投影呈现全年的折线统计图并进行解读, 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教材上另一题说的是:某校五年级男、女同学在五一期间不同度假方式的统计表, 还有某校男、女同学在五一期间参加旅游人数的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这两张表所统计的内容是选择画复式条形统计图, 还是选择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我觉得用这两组统计数据来区分哪一组应该选用哪一种统计图, 其意义并不大。于是我们将此题改换成一张反映四个商场某月甲、乙两种商品销售量的表, 另一张表是某一个商场在四个月中每个月甲、乙两种商品的销售量。学生根据这两张表所反映的内容和数据去选择应该画成哪一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这样所产生的对比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教材中还有一题是提供了陈明同学从8岁到14岁每年生日时测量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此题只要求学生看懂这样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觉得思维价值不高, 因此, 我借此题的素材作了拓展性的设计, 把它改编成如图所示的三组复式折线统计图, 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特点展开想象, 每幅图表示的是张亮与陈明两位同学的什么情况, 请你给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通过对这三幅图数据特点的分析, 从中看出第一幅图表示的是张亮和陈明同学8~14岁的身高统计图第二幅图表示的是张亮和陈明同学8~14岁的体重统计图; 第三幅图表示张亮和陈明同学五次考试成绩的统计图。学生在解读图的同时对图重新补上标题, 以及纵坐标和横坐标所表示的意思。接着教师又借助投影在第一张图上呈现8~14岁儿童标准身高的折线; 在第二张图上呈现8~14岁儿童标准体重的折线; 在第三张图上呈现这五次考试全体同学平均成绩的折线。再次引发学生观察这三幅图, 分别说一说张亮和陈明同学与标准身高、标准体重、班级平均分的比较会是怎样的。

由此可见,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是从分析原教材练习素材入手, 在把握原有练习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呈现方式的改进, 或对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和拓展。我觉得这样的改编和拓展会给学生带来更有价值的思考, 这也是练习设计的重要策略之一。

小学数学练习课设计策略的探究 篇9

1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原则

小学生总体上具备生动活泼的性格特点, 对小学生的数学练习课进行设计, 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 为小学生营造出积极生动的课堂氛围, 设计合理科学的练习题。

第一, 实践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课的设计。首先, 教师要以课本的教材为基础,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条件,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其次, 选择的练习题要符合生活实际, 例如, 在练习“路程、时间、速度”的习题时, 教师举出, 小兔子每小时跑1 km, 乌龟每小时跑4 km的例子, 学生马上会提出乌龟比兔子跑得慢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二, 趣味性原则。大部分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课堂上容易走神, 注意力不够集中, 因此, 需要趣味性较高的练习题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可以采取一些新颖的例子或者是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习题比赛、情景模拟、讲故事等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三, 开放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仅仅是教学目标的一方面, 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是练习课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题和进行练习教学时, 要增加练习题目和问题的开放性, 尽量选择一些多种解法、条件层次较强的题目, 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探究, 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

2.1 科学设计练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效率, 必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 开展练习课程。根据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可以将小学数学练习课堂的练习目标分为两个方面, 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教师针对“该节课堂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知识、需要了解哪些拓展知识、需要学会哪些解题技巧、需要增强哪些能力”等问题进行设计, 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高。此外, 科学的教学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因此, 在上课之前, 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整体规划, 并要明确课堂起点和终点的目标。

2.2 分层设计练习题目

练习题是小学数学练习课的主要工具, 练习的质量与课堂的效率息息相关, 因此, 科学设计练习题的结构, 选择合理的练习题是开展练习课的关键点。首先, 将练习题的难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 设计基础知识型、方法技巧型、提高创新型这三个类型, 分别对应课堂中的巩固阶段、深化阶段以及综合阶段, 有层次地进行练习。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每一步都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1]。

巩固阶段的练习题应该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主, 对课本上的基础概念以及概念的延伸进行练习和设计, 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深化阶段的练习题应该以方法技巧型的题目为主, 在学生已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之后,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总结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对公式和概念以及一些简单的式子进行灵活变换。例如, 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 教师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子,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公式之后, 引导学生对公式进行灵活运用, 联系生活实际, 举出一些常见的例子, 让学生进行练习;综合阶段的练习应该以提高创新型的题目为主, 引导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加强知识前后的联系, 运用新的理论知识解决旧的问题, 并针对已经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或者疑问。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 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 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举出一些特殊的例子, 引导学生提出“底和高都相同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2]。

2.3 挖掘练习题中的潜在功能

小学数学开展练习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教师要合理利用练习题, 挖掘练习题潜在的功能, 把握练习题的特征, 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苏联的著名数学家奥加涅相指出, 很多练习题中存在着进一步扩展的数学功能, 具备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教育功能。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练习题的种类进行归纳总结, 发现其中的联系, 对练习题进行延伸和深入探究, 通过举一反三来促进学生对于练习题的掌握。例如, 在学习圆柱形管道的体积时, 常规的计算方法主要为大圆柱的体积减去小圆柱的体积, 而经过计算可以发现, 另一种计算方法为直接用圆环的底面积乘以高就可求出体积[3]。在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 课堂的趣味性增加,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上, 同时, 也掌握了新的技巧, 实现了“智趣双赢”。

2.4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本学科, 数学思想不仅对于数学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还能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基础。所谓数学思想, 即针对数学问题的观念、想法和解决策略, 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 是数学科目的灵魂。因此, 在实际的练习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 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领悟其中的道理, 发现其中的规律, 并探索具体的技巧和方法。首先, 教材的内容是数学思想的载体,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进行研究。其次, 教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思想表现出来, 在课堂上揭示该数学思想, 并引导学生对其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 在学习简便算法时, 教师联系小数和分数的简便算法, 引导学生对“凑整数”的技巧和思想进行总结, 发现题中的规律[4]。

3 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的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阶段, 数学练习课堂的效率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必须遵循实践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等原则,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为小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 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海青.小学数学导学课堂中的练习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 2014 (40) :75-77.

[2]王淑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设计策略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5 (4) :89-90.

[3]罗国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41) :172-173.

小学数学练习课 篇10

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是今后学习的必要准备而且是其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巩固基础知识、熟练技能的练习课必须目标明确,教者对整节课每一个环节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心中有数,从局部到整体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考虑当学生学习时会出现的疑惑处,知识难以理解处和思路的阻塞处等,对于这些问题怎样解决也应该做到事先有独到的考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口算题的设置中就包括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34+9,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20+35,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66-8,80-6,不退位48-6,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48-13,72-40等,每道口算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匠心独运.每道题都有其代表性,既是复习旧知,又为本课笔算减法的练习谱了个前奏.蘑菇园中的4道笔算78-36,71-36,80-23,83-27既复习笔算退位减法又复习了不退位减法,并且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和不退位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并加以牢固掌握.总之,每节练习课中的每道练习题都要精心设计,赋予任务,练得有“的”,才能有效.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例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练习课:新授课结束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去超市购物并收集重量信息的回家作业.练习课上,我首先让学生把从超市所购的自己喜欢的食品重量告诉大家,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掂一掂、拎一拎,感受对方物品的重量.接着,我又让大家拿出各自所带的瓜果蔬菜,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水果、蔬菜的重量,再用秤称一下加以验证,看看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多少.然后我又给每名学生称了体重,让他们互相抱一抱,同学们大都会叫起来:“哇!好重啊!我抱不动了.”最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个鸡蛋、一块香皂、一袋大米、一筐苹果、一头猪、一只羊等物品的重量.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对一些填重量单位的习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申到生活活动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让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三、层次鲜明,促进不同程度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课的课型决定了它应该强调课堂补差和培优.在出示课堂练习题时,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学困生“吃得消”,优秀生“吃得饱”.

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中,安排了下面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性应用练习设计.

1.写出表中的物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再计算.

此层属于公式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学生初步进行技能性转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综合性应用练习设计.

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长方体影像封套,长31厘米,宽27厘米,高2.5米,封套的左面不封口.做这个封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一间平顶教室长8.5米,宽6米,高4.2米,教室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一共有35.8平方米.要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面墙壁,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此层练习都是有关计算长方体表面中部分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既巩固和拓展了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同时也能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三层,探索提高练习设计.

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想想为什么?

此层练习,通过具体操作,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全部学生能顺利的完成第一层次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后完成.部分学生通过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能完成第三层次的练习.从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形式多样,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课不像新授课那么有“新鲜感”,又不像复习课那么有“成就感”,练习课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设计必须是形式多样,并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如计算题练习课,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比较单调,需要教者重组教材,设置合理的练习形式,使练习课富有活力.比如《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课可以采用“活动——竞赛”的形式.口算分为看算式说得数和打手势表示得数两种,接下来师生、生生对口令练习数的组成分解,然后进行些竞赛的练习(快速闪现算式,口答得数;看算式写得数;根据得数编算式,等等).这样的“活动——竞赛”的练习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用题的练习课,可以采用“题组”训练的形式,应用题的练习课可以采用“题组”训练的形式.题组是指根据基础知识设计的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最少的题目达到全方位的练习巩固.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应用题题型就是体现这一思想的素材.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应用题的练习课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1)买3个面包和1盒饼干,应付多少元?

(2)买1袋巧克力和5块蛋糕,应付多少元?

(3)买4袋巧克力,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与同桌交流.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又多又合理,并且计算正确.

应用题题组不仅能训练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能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理解,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用数学观念去看待、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上一篇:改革亮点下一篇:个体化心理护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