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3-01-17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临沂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临沂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临沂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研分析

摘要:社会组织是人类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合作形式,其生动力来源于功能群体的出现,及群体正式化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社会组织在资源重组、社会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1世纪,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精细,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组织大发展已成必然,如何适应历史趋势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研分析;临沂市

引言

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不从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经营活动,资产及收入也不在成员中分配。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社会团体有:协会、学会、研究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联谊会等;民办非企业单位有:民办的幼儿园、学校、非营利性医院、书画院、研究所、俱乐部等;基金会则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简称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简称非公募基金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办医"、"加强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等,这无疑对确保我国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社会组织有序规范,全面建成小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临沂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全国性的批发、零售商业大市,临沂市社会组织已由萌生、初长步入到良性发展轨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水平、质量正不断提升,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全市迄今共登记社会组织2690家,其中社会团体1430家(市管290家,县区114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260家(市管338家,县区922家)。社会组织涉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面广的社会组织体系。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彰显

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行业自律。同行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组成的行业协会,以"行业代言人"身份,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协调行业内外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工作,有效促进了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二是服务企业。通过组织举办或参加各种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努力帮助会员开拓市场。银行业协会积极推动银行金融服务深入中小企业,有效缓解了我市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投入资金不畅问题,实现了银企共赢。三是服务社会。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广泛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良好风尚的形成;双拥协会主动参与拥军优属活动,推动双拥工作社会化;慈善总会积极救助困难群众,为政府分忧。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以服务回报社会。

(3)社会组织监管逐步加强

在社会组织监管方面,临沂市民政部门坚持既依法登记管理,又做好服务工作,把管理寓于指导服务之中。通过实施社会组织准入把关制度、年检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现场监督制度等,有效加强了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同时,对非法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的非法活动,进行了及时取缔和打击,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强社会组织的法制观念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确保了全市社会组织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临沂市社会组织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还有差距,在发展、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缺憾,具体表现为:

(1)各方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尚不到位。

对这种新兴的组织形式,一些部门在地位、作用理解上存在偏差,对社会组织重视不够,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趋势以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没有把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2)社会组织总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如有些社会组织在申请注册时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有些领域或行业,没有一权威性领军人物组织发起社会组织,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全市平均每万人才拥有不足3个社会组织,总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需求,行业协会、公益类社会组织数量和规模亦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3)社会组织社会化程度低,发展不规范。

临沂市社会组织中,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是以民办为主,但规模较小;社会团体则多以官办为主,并非社会力量自愿发起,机关干部兼任社团职务,行政色彩较浓,"政社不分"不能充分提供公共服务、反映群众诉求。社会组织在管理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如有的社团收取高额会费,挪作他用,成为变相挂靠的"小金库";有的因专职人员过少、财力不足等,开展活动较少;还有的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违规评比表彰等。

(4)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首先,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意识不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组织申请成立、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初审,有的做"老好人"对申请不认真审核,一概同意,对活动、运作不监督;有的"享清净"担心担责,对申请甚少同意,对已成立的多般限制。其次,登记管理机关监管力度不够。由于民政系统业务多、人员少,社会组织管理专职人员更少,面对日益剧增的社会组织,管理、监督、执法查处力量薄弱。再次,部分部门越权直接审批商会组织。造成审批标准低、程序简单、随意性大等问题,严重扰乱了社会组织依法登记、规范发展秩序。

(5)社会组织领域分布不合理。

目前,临沂市行业协会多数分布在工业领域,第三产业协会偏少。行业覆盖面较窄,势必影响行业协会的代表性和社会性,使协会所掌握的企业、行业信息不充分、不全面,加之管理资源有限,往往很难发挥综合协调和信息服务功能。此外,交叉重复组建行业协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分造成了协会设置结构不合理、层次偏多。 (六)社会组织内部机制不健全。

一些官办或半官办行业协会,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没有开展实际工作,仅限于会议召集。协会内部缺乏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年轻骨干,特别是农业专业经济协会中缺乏技术力量和专业知识。行业自律机制尚未普遍形成,有的行业协会虽制订了行规行约,但不能有效约束会员行为,更不能约束同行业非会员企业。甚至不少中介行业运作不规范、唯利是图、存在串通等问题,有失公平公正。

三、临沂市社会组织发展前景展望

为进一步做好临沂市社会组织培育、监管工作,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

相关部门应准确、及时的将社会组织有关政策、发展情况和工作动态等信息汇报给各级各级党委、政府,让领导及时掌握社会组织的动态,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将部分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试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大力培育分类指导。

自国家施行"十二五"规划纲要以来,按照对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民政部启动了全国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为此应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科教文卫类、城乡基层类社会组织,并分类指导。对于暂时不具备成立条件的,认真培育指导;对于条件成熟、未找到业务主管单位的,积极联系相关主管单位争取得到同意;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对于有利于经济发展、同业协商协作、企业自愿发起的,应在申请、筹备、成立各个环节给予具体指导,试行取消业务主管,采取公告方式招纳会员、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负责人方式,由民政部门直接给予登记。

(3)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针对部分社会组织公益资金使用不透明、乱评比、乱收费等问题,2012年,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正由事后查处、被动应对转向更加注重事前规范和主动引导,此举有助于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加强自律,健康有序发展。[1]操作中应建立"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为核心,齐抓共管"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没抓手,没监督、落实措施,无衡量、追究手段,无有效对话途径等问题;建立多部门配合,协调运作的整合机制;建立对社会组织进行业务监督、执法监督、社会监督的体系。

(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自律机制和诚信机制的建设,强化自我约束,树立良好社会公信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帮助社会组织通过合法渠道参政议政;保持社会组织独立性,不能因社会组织需要从政府、经济组织和民间捐助者那里获得资助和支持而变为附庸。

(5)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法律法规。

探索改进双重管理体制,促进管理体制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准入和日常管理并重转变,由重行政控制向依法发展方向转变;从法律层次规范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设立条件、审批程序、运行机制等,使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化;健全社会组织管理规章规定,对相互冲突、不合时宜的规章及条款予以修订或废止,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不完善、不系统、相互冲突的问题。

(6)推进政会分开,引导规范发展。

社会组织应从职能、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彻底分开,逐步消除国家机关现职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中兼职的现象,促进社会团体依法独立运作,减少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严格实行民主管理,选举负责人和表决规章制度等,强化自我约束;加强财务管理,开立独立账户;不得随意开展评比、达标、跨行业培训等行为;严格按照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

注释:

[1] 2012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中国艾滋病网.2013-05-21.

>参考文献:

[1] 祝建兵.《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生发机制探析》[J]. 理论月刊,2015,(4).

[2] 张爱军.《社会组织协商及其构建路径》[J]. 社会科学研究,2015,(3).

[3] 玉苗.《完善我国社会组织分类管理体系的思考》[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2).

[4] 吴长军.《社会组织参与公益诉讼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5] 关信平.《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14,(3).

[6] 杜英歌.《中国社会组织的法律困境与出路》[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

第二篇:临沂经济发展之我见

临沂旅游发展之我见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临沂人,我也算是亲眼见证了临沂在这十几年里的经济腾飞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这些年来对临沂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对于临沂的经济发展,我有着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我从人文,自然环境,红色旅游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我对临沂旅游发展的看法。和我对旅游行业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的了解临沂的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经济如巨龙腾飞,景象日新月异。取得的成绩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在这之中,临沂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临沂,位于山东省的南大门,辖三区九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现在的临沂已经建设成了景色秀丽,经济发达的城市。滨河大道沿途景色宜人,各种设施齐备,每个市民都能体会到发展带给人们的实惠。取得的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我就关于旅游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临沂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优秀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孝子王祥,其他的如颜真卿,曾子,算圣刘洪„„比比皆是。这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在旅游方面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发展人文旅游,建立名人祠,大力宣传具有临沂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临沂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发展人文旅游不只是对经济的促进,还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对传统的继承。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以古代名人为依托建设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王羲之故居,临沂博物馆,沂南县北寨汉画像石墓,诸葛亮纪念馆,苍山县的荀子墓,郯城县的郯子庙、马陵之战古战场等文物古迹。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此同时也有一些弊端。比如缺乏管理,对旅游景点的保护不够等。还有就是建设的过于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各旅游景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在后面会提到。

临沂的自然环境怡人,以地处平邑、蒙阴两县的蒙山最为著称,被誉为“岱宗之亚”,它是山东省内第二高峰,主峰龟蒙顶海拔1155米,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蒙山奇峰耸立,谷幽涧深,林木蔽日,奇花怪石,四季景色各异,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森林浴场”。是难得的养生康体长寿旅游胜地,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另一大自然景观为费县境内的奇石。费县素有“中国奇石之乡”的美称,园林石、金星石、燕子石、天景石“四大奇石”驰名中外,集“瘦、漏、透、皱、丑”于一体的园林石,其数量之多,造型之佳,面积之大为我国罕见,是世纪之交在我国北方发现的造型石林分布地,可与桂林石林相媲美。沂南县张庄乡松山温泉始发现于1984年,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是重要温泉旅游资源。这为临沂发展自然环境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还可以 大力发展乡村游,充分利用各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依托农村的自然山水、特色产业、古村古居等资源,扶持一批新农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一批新农村旅游小村镇。 以此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临沂市也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作为曾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革命老区,拥有众多的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政权建设纪念地。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前河湾新四军军部遗址,山东省政府成立和八路军115师师部遗址,朝阳洞——北海银行印钞厂遗址,中共山东分局遗址,《大众日报》创刊纪念地,青驼寺——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纪念馆,山东小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遗址,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等,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沂蒙山养育的英雄儿女,为后世所敬仰。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 做大做强沂蒙红色旅游。以临沂市各红色旅游景点为重点,积极打造沂蒙红色文化品牌,拉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并以红色经典影视、歌曲等艺术形式,传播沂蒙精神,提高沂蒙旅游知名度。并在这中间添加些互动性较强的战争体验活动等。让游客切身体会前辈们当年的不容易。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以上是从具体方面讲述的临沂旅游的三个方面,下面我想从全局方面讲一下在旅游方面我的建议。

1完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优先安排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至旅游区点的连线道路以及主要旅游景区间连线旅游道路建设,使临沂的旅游景点由点成面。逐渐成为整体。增强竞争凝聚力,此外大力拓展铁路大动脉沿线旅游游客客源城市。同时,积极开辟新航线,发展旅游包机,加大临沂至重点客源城市的航班密度。此举意义,不言而喻。

2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城市商业区、景区景点、宾馆饭店设立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开通旅游咨询投诉电话,全面搭建功能完善、实时便利,能够及时、准确提供旅游信息查询和景区、酒店、旅游用车预定以及旅游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内容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使游客的旅游更加舒心,从而增加回头客和关系客。

3实施文旅商一体化发展战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沂蒙精神。在旅游景点附近建设具有临沂特色的衣食体系。:临沂市传统名吃:临沂糁、沂蒙煎饼、八宝豆豉、郯城银杏、平阴金银花、蒙阴光棍鸡、莒南驴肉、金蒙红烧兔头、锅塌鱼、孝河藕、金锣火腿肠、沂蒙潘湖狗肉、沂南苗蛋等都可以在景点的附近设置店面,用景点的吸引力带动临沂本土的发展,提高临沂的知名度。

4加大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加大城市旅游投入,加强宣传促销。临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宣传促销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非常重要,建议多渠道融资,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建立“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实行重大外宣、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世界性的交易会、博览会,举办层次高、规模大、轰动效应强的会展、旅游节庆活动,烘托旅游气氛,营造旅游氛围,打响临沂旅游品牌。 以上便是我对于临沂旅游建设的看法和建议。旅游业对推动临沂的经济建设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我们要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我们要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增强旅游行业竞争力,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不断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建设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

第三篇:临沂大学发展历史变迁

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才摇篮 滨海建国学院

1945年8月,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原滨海中学的教职工大部分到建国学院工作。1947年春,山东省教育处(厅)把直接管辖的山东大学附中改名为滨海师范并下放到滨海地区。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将滨海师范与滨海建国学院合并,成立“滨海公学”。由于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1948年1月,学校奉命停办,教职员全部转入华东大学学习,学生全部分配了工作。同年10月,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在滨海地区恢复滨海中学,恢复后的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乡村师范学校,1950年2月,滨海乡村师范学校奉令从莒南迁至临沂城南关靛市街,改称临沂师范学校。

滨海建国学院以及后来的滨海公学、滨海乡村师范学校的师生员工们在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中,依靠党的领导和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不仅长期坚持了教学工作,而且在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为党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成千上万名干部,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变迁史

滨海建国学院大坊前校址

滨海中学——一所“抗大式”军政干部学校 (1941年5月——1945年8月)

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运动广泛开展,根据地的军政建设和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干部。为满足这一需要,中共山东五地委和滨海区各县联合办事处,决定按照抗大一分校的建制,在滨海区建立干部学校。因为战时形势的特殊需要,学校定名为“滨海中学”。 1941年5月,滨海中学师范部开学。滨海中学第一任教导主任管戈同志和第一任书记郭抵同志,以及中队长与中队政治指导员宁林、山智中、余松若、任杏发,周抗、庞焕等领导同志,都是先后从抗大一分校调派和聘请而来的,这些同志始终保持着抗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影响着滨海中学的教育方针和校风,使滨海中学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一所“抗大式”军政干部学校。

滨海建国学院

(1945年8月—1950年2月)

1945年8月,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原滨海中学的教职工大部分到建国学院工作。1947年春,山东省教育处(厅)把直接管辖的山东大学附中改名为滨海师范并下放到滨海地区。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将滨海师范与滨海建国学院合并,成立“滨海公学”。由于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1948年1月,学校奉命停办,教职员全部转入华东大学学习,学生全部分配了工作。同年10月,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在滨海地区恢复滨海中学,恢复后的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乡村师范学校,1950年2月,滨海乡村师范学校奉令从莒南迁至临沂城南关靛市街,改称临沂师范学校。

滨海建国学院以及后来的滨海公学、滨海乡村师范学校的师生员工们在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中,依靠党的领导和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不仅长期坚持了教学工作,而且在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为党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成千上万名干部,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东省临沂师范学校

(1950年2月——1958年8月)

1950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准把省立滨海乡村师范学校迁到临沂并改名为山东省临沂师范学校。本着党的“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开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师资的正规化师范教育。学校进一步端正了培养目标与办学指导思想,科学地设置了课程,整顿了管理机构,加强了教学管理,倡导学习、运用苏联的教学管理方法,教职工开展了思想改造、提高业务水平等一系列活动,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临沂大学

(1958年8月——1959年8月)

1958年8月25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了中共临沂地委、临沂专员公署关于建立临沂大学的报告,临沂大学宣告成立并于9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针对临沂地区师资匮乏、工农业技术人才奇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工农业战线的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师范、农、工三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同时制定了临沂大学《关于一九五九自然科学研究规划》,确立了科学研究专题。学校贯彻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设备简陋、经费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师生们反对保守,破除迷信,以冲天的干劲和科学分析的精神,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1959年8月,根据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高等学校的指示以及省高教会议提出的对“临沂大学”调整的方案,撤销临沂大学建制,分设师范专科学校和工业、农业两所中等专业学校。同时宣布了三所学校的组织机构、专业设置和财产分配等。

老临沂师专校门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8月——1962年7月)

为了发展临沂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1959年8月,临沂地委决定把原临沂大学师范科改为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临沂地区培养中学师资。1960年夏天,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迁入坐落在临沂城西南(五里堡)的新校址。1962年7月,在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过程中,经临沂地委研究决定报省政府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的编制撤销。学生分配了工作,教职员工被安置到地直学校和各县中学。

临沂师范学校(五校合一) (1962年7月——1966年6月)

自滨海乡村师范学校奉令从莒南迁至临沂并更名为山东临沂师范学校到1962年,学校经历了一段稳定发展时期。1958年前后,临沂地区又相继建起第二师范、幼儿师范、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多处中专学校。1962年,临沂地委、行署为了重新调配和充分利用临沂师专撤销后的教育资产,决定把临沂第一师范、第二师范、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和幼儿师范五校合一,组建新的临沂师范学校。组建之初,分三个教学点上课。1962年冬至1963年春,合并后的临沂师范全部迁入原临沂师专校址。原临沂师专的校舍、教学设备等绝大部分移交给新组建的临沂师范,部分教师也同时留临沂师范任教。1966年6月,文革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底临沂师范下放到临沂县,改名为临沂五七红校。1972年,临沂地委决定撤销临沂县五七红校,恢复临沂师范,仍属地区管辖。1973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8年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临沂师范改为临沂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6月18日,改名为“山东省临沂教育学院”。

临沂地区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 (1966年6月——1970年3月)

1966年6月,为适应“两种教育制度”的需要,山东省教育厅报经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决定在临沂地区建立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定在费县城北。学校刚开始筹建,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处于停顿状态。

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70年3月——1970年12月)

1970年3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山东省教育干校撤销,部分人员和物资调往费县,与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0年12月——1974年6月)

1970年12月,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学校改名为“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先后办了三期中学教师短训班和一期教干班。1973年学校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班。1974年6月4日,国务院科教组(74)科教计字125号批准同意恢复“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1974年6月——1999年3月)

1974年6月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恢复后,招收了三届工农兵学员,1977年迎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员。1977年7月,郭沫若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迅速实现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拨乱反正,乘势前进,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沂蒙精神的鼓舞下,改革奋进,争创一流,各项工作蒸蒸日上。1984年,中共临沂地委、行署报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从费县县城迁至临沂城北。1988年8月,学校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和奖励,实现了“全国有影响,全省第一流”的奋斗目标。此后,学校继续向“示范性”学校的目标前进。进行了“大师专”教育机制的实践,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益,积极拓展办学领域,提升办学层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科研工作、成人教育再上新台阶。1997年11月在全省高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1998年本科专业开始招生,为学校顺利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临沂师范学院揭牌

临沂大学奠基

临沂师范学院

(1999年3月——2010年11月)

1999年3月25日,教育部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与临沂教育学院合并建立临沂师范学院(教发[1999]36号)。1999年秋,临沂师范学校改为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01年10月,临沂农业学校和临沂工业学校并入临沂师范学院。2007年6月,沂水师范与费县师范并入临沂师范学院,成为临沂师范学院的分校。

十年来,学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坚持“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营大学,以持续创新的精神,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强配置、国际化、高质量、大规模”的办学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全日制在校生达34002人(2009年),本科专业64个,涵盖九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临沂及周边地区主要的社会行业和支柱产业。国际合作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办学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规划先进、占地7000余亩、投资27亿元的新校区主体建设基本完成。“优化资源、市场运作、政府主持、学校管理”,规避资产风险建设新校区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内外区域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成功范例。教学资源建设累计投入经费2.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96万册,专任教师204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064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6项,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5项,建成1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91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成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平均达到92.48%。本科教学评估获国家“优秀”等次。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7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9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19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1项;出版教材、专著243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被SCI、EI、ISTP等收录385篇。建成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了山东省市场与价格研究中心等28个研究机构。实现了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术科研重点建设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学校坚持“为沂蒙服务”办学宗旨,引入国际化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致力于区域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功能性建设,近五年来,直接面向工农业生产一线的课题立项累计600余项,课题鉴定100余项。由学校主持发起的沂蒙企业家论坛、沂蒙博士联谊、区域经济研究和沂蒙文化开发研究等活动,成为沂蒙社会高层次学者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校与4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共同开展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分互认、互派留学生、本硕连读、博士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常驻外国专家教授68人,建成中外合作专业5个,合作培养学生655人,外国留学生157人,学生出国留学831人。举办五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四届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两届剑桥大学—临沂师范学院暑期数学学校,国际化办学进入扎实的实施阶段。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初步完成了现代大学管理的框架制度建设。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创造了发展老区高等教育的辉煌业绩,走出了一条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健康之路,为创建高质量品牌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11月26日,教育部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教发函【2010】189号文件),正式批准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2010年12月8日,临沂大学揭牌庆典隆重举行,千万沂蒙人民和全校师生为之奋斗和期盼已久的夙愿得以实现,临沂大学从此走进创建高质量综合性大学的崭新时代。

70岁,您依旧美丽 你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您那温暖的怀抱将我们拥入您怀;您像一轮火红的太阳,用您的光芒将渤大学子心房点亮;您虽然70岁了,历尽沧桑,但您仍旧美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您用您那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本科,专科,高职等不同成绩的学生,给予我们知识的养料,让我们不断茁壮成长;让我们在您的关怀下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梦想打拼!六十年来您培育出了各行各业无数的人才,我们好像在您六十岁生日到来时说一声:谢谢您!是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博大!

70年来,您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70年的时间,或许不够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起来,但却可以让一个民族的教育强大起来.您的成长见证了整个大中华教育事业的蓬勃之势。**大学已经真真正正的壮大起来,新增的校舍,校区,逐步加强的师资,不断增加的图书馆藏书量,还有不停吸纳神州大地的人才,都是您不断成长的印记,印证着**大学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是您,为您的学子提供的丰富的各类资料,资源让我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光不只是欣赏美景,更丰富了我们的内涵,让我们送懵懂的中学时代醒来,为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经验。您知道吗,你越是这样无私的为我们的未来改变着,我们就越无法将您释怀,我们会带着您给的丰富知识更好的向未来宣战!但您放心,我们会像我们的老一辈校友一样,带着辉煌的成就来给您祝寿!

70载桃李芬芳,薪火传承。70年来,您的辉煌见证了您的成长!博大的胸襟是您对自己的承诺,您无悔的执着谱写出了一页页的光辉,您用瘦弱的肩膀为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着,您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渤大学生前进,而我们则想用我们的心声来表达我们对您最真挚的爱意。

今天,我们以渤大为荣;明天,**以我们为骄傲!**母亲,您放心,我们明白送给您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的辉煌成就。愿您能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般永远耀眼夺目!

第四篇:山东及临沂区域经济试题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一、两点拉动,青岛为龙头、半岛城市群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显现

1、海、陆、空交通网推动山东省区域一体化进程

(1)五纵四横公路、三纵三横铁路快速交通网初步展现

山东公路以通车里程长、路面等级高闻名全国,通车里程、公路密度均居全国前列,规划2008年形成“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的高速公路主框架。同时,德州-烟台、青岛-临沂铁路的规划和修建,将使山东境内形成三纵三横的铁路网络。

在不久的将来,山东境内将形成五纵四横公路、三纵三横铁路编织的快速交通网,促进网络节点中基础实力较为雄厚的经济区域中心的发展,加速山东省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2)经济日趋外向,促山东经济向具海、空交通优势的青岛聚集 外向型经济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可以预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外向型经济仍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海港、空港成为经济发展要素聚集地。如图3-3.2所示,在山东省境内有济南和青岛两个国际机场,烟台机场为国际航空货运口岸;港口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同时拥有海港和空港的只有青岛和烟台。从海港的吞吐量和空港的国际航线来讲,青岛远比烟台强得多。因此,青岛在外向型经济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青岛、济南区域双中心托起山东经济天平

青岛和济南是山东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济南是重要的铁路枢纽站。胶济铁路线东西横穿山东,青岛、济南分别处于胶济线的两端,共同撑起山东经济的天平。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所做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将青岛和济南作为山东规划为区域双中心城市,青岛是山东省区域经济中心,济南为山东政治、文化、教育中心、鲁中南经济中心。烟台虽有港口、航空以及烟大铁路的重要支撑,但由于港口、航空的规格较低,对山东内陆腹地的辐射范围较小,难以承担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的重任。

2、山东省将重点发展半岛城市群,青岛的龙头地位凸显 (1)山东省今后将重点发展半岛城市群 根据山东省的城市发展规划,将重点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沿海城市经济带和齐鲁文化城市带,构建以济南为中心的鲁中都市圈、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都市圈、以济宁-兖州-邹城-曲阜为中心的济宁都市圈。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强化沿海、济青聊、日菏、京沪、京九五条城市发展轴,促进全省“一群、两带、三圈、四层、五轴”城镇布局的形成和发育。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两个副省级城市和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6个设区的市。半岛城市群聚集了山东省主要的优势资源,拥有7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占全省的75%),是带动山东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也是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 (2)半岛城市群崛起,龙头城市不可或缺 在区域间生产要素争夺空前激烈、中心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的今天,“半岛板块”要想在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夹缝中异军突起,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龙头城市是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将对腹地经济产生类似火车头的带动效应。增长极的综合实力越强,集聚和扩散功能就越强,带动作用也就越大。上海之于长三角如此,港、深、穗之于珠三角都是如此。 在半岛城市群中,青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功能,决定了其最适合担当半岛地区的龙头城市,这是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系演化的必然。青岛位于中国大陆伸向西太平洋的最前端,国际知名度大,是日韩产业转移的最佳桥头堡。目前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占整个山东省的65.2%,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分别占全省的35.6%和44%,具备了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的坚实基础,最有条件率先建成面向国际特别是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和制造业基地。

二、注重科技创新和培育服务业

1、注重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竞争能力和水平。

(1)要加快三大基地建设,以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依托,打造济南信息通信产业基地;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等为依托,以晶体材料、氟硅材料、碳纤维、冶金材料的开发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沿海8市为依托,发挥国家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为海洋产业链条的形成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3)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对企业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行定期评估,重点支持自我发展机制完善、对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大的中心的建设。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海内外大企业研发机构落户山东,海内外大企业在山东设立的研发机构,经认定后按有关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2、培育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按照构建“一圈(以济南为核心,包括淄博、泰安、莱芜、滨州、德州和聊城的都市服务业聚集圈)、一群(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临沂的半岛城市服务业聚集群)、一带(以济宁、枣庄、菏泽为节点的鲁西南服务业聚集带)”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努力实现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交通和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节庆和会展业、商务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2)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紧紧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在巩固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积极创新经营方式,不断提高面向居民生活的传统消费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消费性服务业。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3)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村服务业档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农村服务业在促进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临沂四大奇迹

临沂作为素称沂蒙山区的革命老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在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民营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变迁过程中,在区位优势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又面临着两步并作一步走而又不能走回头路的压力。处在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地的“经济洼地”,如何实现跨越发展,而不致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是关系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前途命运的选题。这是作者对临沂所处发展环境与历史任务的总体判断。在临沂,最吸引人的是“四大奇迹”。

城乡建设上的“城市奇迹”。在临沂,最令人惊叹的是临沂新城。在短短七年间,临沂城区跨过沂河、祊河,建成北方最大的水城。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62平方公里扩展到152平方公里,人口由2002年的65.4万人增加到162万人,成为山东城区人口仅次于济南、青岛的第三大城市,也成为淮河流域城区人口最多的大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市场名城”等“国字号”荣誉相继花开临沂。正如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所说,现在的临沂已经不是大家以前印象中的贫困革命老区,而成了山东面貌的一张名片,有着大城市的气派,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变化。

体制机制上的“市场奇迹”。 以长江以北最大专业批发市场著称的临沂商城,是临沂市的又一张名片。临沂城西80多个专业商城连成一片,每座专业市场自成一城,连绵成势。每天有数10万人、数千车辆出入市场,使人感受到来自民间的无限活力。临沂举起“天下物流”的大旗,着力发展三大物流基地,100多家物流公司高调进驻,一张从临沂撒出的大物流网已覆盖全国所有县区。由于物流成本比一般城市低30% ,使得临沂成为全国物流分销的中转站。2009 年,大市场物流总额已高达 1500亿元。

经济增长上的“速度奇迹”。 这七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13%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是临沂历史上持续发展速度最快的七年。2009年临沂市实现生产总值2110.18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1.5亿元,增长14.1%。从速度里看到的活力,在《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临沂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 5位,成为全国唯一进入前十名的革命老区。2009年的GDP在全省17城市中居第7位。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年均增长14.4%,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3个和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52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76.2%和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3.4%,达到18644元、6761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684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年均增长19.4%,增幅居全省首位。

形象提升上的“文化奇迹”。 在临沂,一个响亮的口号,流传在每个人口中,这就是历经20年而不衰的沂蒙精神。延续七年的构筑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大解放宣传教育活动,从最初的解决“守、怕、难”等落后观念开始,到今天形成的”抢抓机遇、跨越发展” 的理念,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临沂人摆脱封闭,走向富裕文明的强大推动力。近年间,围绕沂蒙精神的文化活动,可谓好戏连台、异彩纷呈。仅仅2009年,三项红色经典获国家大奖:大型水上演出剧《蒙山沂水》室外版在沂河水面常年演出、电影《沂蒙六姐妹》和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相继刮起红色飓风,使“沂蒙”这两个字空前响亮。

更使人感奋不已的是,临沂人普遍具有的“热爱家乡,推介家乡”的文化意识。无论是接触市领导、机关干部、出租车司机与家庭妇女,亦或是来临沂打工的农民,提起临沂个个滔滔不绝,都劝你到沂河边上走一走,看看那数十座20层以上的高楼群,看看临沂大城,洋溢着一脸的“自豪”。临沂干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位置感“很强”。所在部门、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类指标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排名,今年要争取进几名、创造什么目标,向客人介绍起来如数家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临沂人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感受到新文化、新精神、新形象是临沂一道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美丽景观。

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拓宽了未来发展空间;我市是人口地域大市,商贸物流基础雄厚,区位和资源特色鲜明;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除;我市尚处于相对欠发达状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切实增强机遇、忧患和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争取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谱写科学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镇化主导、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着力膨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联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的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加快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临沂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问卷

(向城中学)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表1:县区:苍山县

续表

2续表

3续表

4第二部分教师工资、福利

如没有的部分不填(填人均数) 第三部分其他相关问题

一、请将符合你自己选项的填在题前的括号内,每一个题只选一个

( D)

1、你所在学校的总体布局是:

A、非常合理;B、合理;C、比较合理;D、不太合理;E、非常不合理

( B)

2、你所在学校的班数规模是:

A、非常适宜;B、适宜;C、比较适宜;D、不太适宜;E、非常不适宜

( B)

3、你所在学校的学生人数规模是:

A、非常适度;B、适度;C、比较适度;D、不太适度;E、非常不适度

(D )

4、你所在学校用地及建设规模:_

A、非常适度;B、适度;C、比较适度;D、不太适度;E、非常不适度

( A)

5、你所在学校的班级人数:

A、完全没有超编;B、偶尔个别班外,其他没有超编; C、有点超编,但不严重;D、超编比较严重;E、特别严重

(D )

6、你所在学校的福利待遇与其他学校比较起来是:

A、高很多;B、略高;C、相当;D、略低;E、要低很多

( B)

7、你所在学校教师工资及相关福利是:

A、每月能够保证非常及时发放;B、基本能够保证及时发放; C、基本能够及时发放;但偶尔会推迟些;

D、偶尔能够及时发放,大部分时间难以保证及时发放; E、很难保证及时发放

( D)

8、你所在学校公用经费是:

A、非常充裕,完全能够保证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 B、充裕,能够保证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 C、基本充裕,基本能够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D、有点紧张,勉强能够维持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 E、非常紧张,很难维持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

(D )

9、你所在学校经费(包括公用部分、教师部分)之所以紧张,原因是:

A、完全是当地财政收入高(低),才使得义务教育经费充裕(紧张); B、主要是当地财政收入高(低),才使得义务教育经费充裕(紧张); C、义务教育经费充裕(紧张)与当地财政收入高(低)有关系; D、义务教育经费紧张)与当地财政收入低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密切;

E、义务教育经费充裕(紧张)与当地财政收入高(低)关系没有关系,即使当地

财政收入不高,上级财政所提供的转移支付能够基本、甚至是完全能够保证经费充裕 (A )

10、你认为本县区内的师资流向较好的学校这一现象的看法是;

A、根本不严重,只是个例;B、有点严重;C、比较严重;D、严重; E、非常严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E )

11、你认为造成师资流向发达地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

A、完全是发达地区教师收入比不发达地区收入高所造成的; B、发达地区教师收入比不发达地区收入高外,还有其他原因;

C、与发达地区的收入高有关,但主要还是发达地区的其他条件好; D、主要是发达地区的其他条件好,而发达地区的收入高不是主要原因; E、完全是发达地区的其他条件好,与发达地区的收入高有关,但关系不大

( C)

12、你所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是:

A、非常稳定;B、稳定;C、基本稳定;D、有点不稳定;E、非常不稳定

(C )

13、目前本县内各个学校的义务教育发展是:

A、没有差距;B、有点差距,但不大;C、存在差距,但在合理范围内; D存在较大差距;E、差距已经很大

(E )

14、你认为目前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在于:

A、财政管理体制;B、教育管理体制; C、财政管理体制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是次要原因; D、教育管理体制为主、财政管理体制是次要原因; E、两者都是主要原因;F、其他原因

( B)

15、你所在地区(市本级、县)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是否建立了以县(或市本级)为主统筹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A、是,并且有非常完善教育管理体制;B、是,但还需要完善; C、是、但还很不完善;D、否、正在建立中; E、否、经费来源主要是还是依靠当地乡镇财政投入。

(A )

16、你认为本校的师资水平处在本县(区)的什么位置: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不好说

( D)

17、你对你们学校的学生生源的满意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满意;D、不满意;E、很不满意

(C )

18、你认为你们学校的生均资源量占处在本县(区)什么位置: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不好说

( B)

19、你认为你们学校的资源利用总体情况是: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很差

(B )20、你认为社会上对你们学校的总体评价是: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满意;D、不满意;E、很不满意

二、开放性的问答问题

1、你认为目前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从教育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什么?

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工作待遇低,教师工作积极性差;教育体制不合理,资源配置和使用不科学;教学条件差,特别是经费少,制约学校的活动开展;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低,从政府到群众对教育投入的观念和经费低;社会尊师重教的观念差,对教育的信任度地等。

从资源配置看,县域内配置不合理,主要是有学校驻地政府投入,差距较大;从城乡看,县城教育经费投入大,乡镇少;学校的办公经费不能正常使用,历史遗留问题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2、请你简要谈谈如何进一步缩小地区、学校之间各种办学条件?

缩小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

其一,政府机构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特别是只做季节性的重视,除提高教师的待遇外,还应通过社会公众场合下的尊师重教制度,真正让社会理解教师、尊敬教师、信任教师;

其二,教育的投入到位,足额及时的保证经费的正常运转,做到县乡统一管理,减少城乡差距;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真正让法发挥作用;

三、政策的保证,在依法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政策的保障,否则,法律制度就成了摆设;

其四,学校教育经费的透明使用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3、在今后的学校发展上,你们学校主要有哪些发展规划,如何突破资源制约的瓶颈?

只要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一所高标准的省级规范化学校来实现,所有的硬件设施全部按省级标准配置,目前正在建设中,我们在期待中。

上一篇:两学一做合格党员标准下一篇:六一儿童节活动的请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