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2024-05-15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共15篇)

篇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读数与写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引导学生画计数器,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画好的计数器上画珠表示24,边画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画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画4颗珠。教师再摆出42根“簦猛姆椒ㄍ瓿梢陨瞎蹋醚员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例5的教学中,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练习,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在例6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一个一个拨到10,再十个十个的拨到100,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读数写数》已经讲完了,我感觉挺满意的。用心上好一节课学生不但受益,自己也是快乐的。无论从教学的设计,还是从学生的认识状况来看自我感觉比较成功。在整节课中,要求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楚地回答,对有错误的学生面对面给予指出及时更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高涨。

篇2: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学例5时,我让学生先复习计数器,说出个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然后让学生自已先拨珠再写数,或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学中,通过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拨珠边拨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10个十是100,在数器上还可以怎样表示?”请他们表示100,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篇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深度解读教材, 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我们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 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知识的结构体系。《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里笔者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为例。它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知识, 但一方面要有认识100以内数的经验为铺垫, 另一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 要唤醒学生零碎的生活经验, 通过数学活动, 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的发展水平并不是零。学生的起点在哪儿?通过学情前测这个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学生现有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想学生所想, 教学生所需。

学情前测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学情。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教学预案, 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常用的学情前测方法有谈话法、调查法、习题检测法等等。

前测试题是授课前利用十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汇总学情前测后,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预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

二、分析前测情况, 把准教学起点

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人民币, 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但是78%的学生对人民币认识不全面,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大致了解有元、角, 对分很陌生, 对于元和角的进率, 76%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而角到分之间的进率只有50%的学生知道, 对于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学生困难较多, 需在教学中加强巩固换算的练习。100%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 但是经验并不多, 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且对购物兴趣浓厚, 跃跃欲试。对于10元以内的人民币用得比较多, 知道要找零, 但对于计算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找零有点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教学预设中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可通过卡通小熊去商店购物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开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上面的数字、单位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角下观察介绍, 进一步认识人民币。通过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 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索梳理知识, 学习兴趣浓厚。

三、指向有效教学, 创造性地学习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 这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观察、思考、探究习得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发展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 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有不同选择的机会, 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 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 在预设中笔者大胆地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

谈话:小朋友们想亲自去买吗?文具柜台的商品可真丰富啊, 我们带上1元钱出发啦!

1元钱你想买什么呢? (2人回答) 谁愿意来当营业员来告诉她呢?

提问营业员:你要找回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活动, 组长当营业员。

小组汇报:说说你买了什么东西, 用了多少钱, 找了多少钱。

从演示到放手再到汇报, 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使用, 学会换算、找零。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 一开始的“扶”是引导学生如何操作, “放”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进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发挥创造潜能, 最后在汇报反馈学习情况时, 如果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教师要加以调控。学生在购物体验的过程中, 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知识的学习也做了开放性的总结。在这个个性化、趣味化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 感悟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预设仅仅只是课前的设计而已, 它与真实的课堂场景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 要走进学生的思维, 我们所做的学情前测必须尽可能地预设学生想法的多种可能性,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 指向有效教学, 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 我们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 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 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参考文献

[1]魏芳.充分预设,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2]许瑜.教学设计:为创造性学习奠基[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

篇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但是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到位。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整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5:《读数和写数》的课后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读数并不难,而读准数却不容易,如:24,许多孩子读二四,这时我要问学生“二”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应该怎么读?经过努力,最终克服了这样的毛病,读正确二十四。而且要求学生读作时一定要写成中国汉字,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在教学100时,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够十个时,发现十个十就是一百,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这样,100就是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

写数时,开始要根据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去写,写成数字,学生的已有知识基本能写,我特别注意做题时,发现遇到整十数,整百数时,容易出错,这时,我反思看来学生这一点比较容易做,练习时多做这样的题强化,强调:当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我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背诵“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这样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单纯的知道记住了,而不理解什么是高位,为什么要从高位读数写数,练习时,我举了个例子,计算器上拨了一个数78,让学生亲自去读,去写,这时学生发现先读“七十”后渎“八”,先写7,后写8,这样真正知道为什么都从高位起。

篇6: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1、复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对20以内读数、写数的知识掌握得较好,过程进展得比较顺利,为下一步新授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在本节课中,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通过数具体实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的模式来进行的。在区分同一个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时,我通过课件出示了“24‘和”42“这两个数,让他们自己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但是这里没有强化练习,如果再出一个数,如“33”,在同一个数里同一个数字它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区分,可能对突出难点更好。如在教学100的读写时,让他们通过一边数小绑的捆数,一边在计数器上拨珠,拨到第9颗时,如果再加一颗时,怎么办?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实际中体会到“满十进一”,因为前一节课已经学过10个十就是100的内容,同时顺水推舟地让学生学到一个新的数位:百位。

篇7:关于一节小学音乐课的课后反思

一、抓住课堂的第一秒

从孩子们进教室的第一秒开始, 就要给孩子们传达一个信号:音乐课要开始啦!

一开始, 课是这样设计的。孩子们到门口后, 发出“叮咚”的暗号, 然后, 我再开门, 让孩子门进教室。但是, 待我熟悉班级后, 我发现自己竟然忘了把这个暗号告诉他们。怎么办好呢?

等孩子们到了教室门口时, 我来到虚掩的门后, 说:“孩子们, 请按门铃。”“叮咚”“叮铃铃铃”“布谷布谷”……各种各样的门铃被“按”响。我微笑着把门打开, 孩子们就在《音乐小屋》的伴奏音乐声中走进了教室, 我们的音乐课就在这快乐的师生互动中开始了。

确实, 孩子们自然流露的答案才是最美、最丰富、最富童心的。如果一开始我给他们规定好门铃声, 那课堂不是成了做秀?孩子们生命的灵性不是被我扼杀?孩子们童真的想象不是没法在课堂上挥洒?

我庆幸自己巧妙地抓住了课堂的第一秒, 让音乐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音乐游戏要富有音乐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在一般情况下, 当学生学会了一首新歌后, 教师都要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演唱, 我的《音乐小屋》当然也不例外。还是用最传统的方式分男、女生唱一唱, 集体唱一唱, 抽生唱一唱吗?我大胆尝试了将“音乐游戏、歌词创编、舞蹈创编”于一体的综合形式来巩固歌曲的演唱。

待孩子们学会歌曲后,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走进欢乐吧”的情境:“孩子们, 听, 谁也来参加我们的音乐会了?”说着, 我唱了起来:“嘎嘎嘎嘎, 打开小门, 嘎嘎嘎嘎, 推开小窗。”孩子们欢快地说:“是小鸭子。”于是我和孩子们学着小鸭子摇摇摆摆, 学着小青蛙蹦蹦跳跳, 让他们感受到, 将门铃的“叮咚”声, 改成动物的叫声, 再配上动物的动作, 就变成了小动物的《音乐小屋》。

接下去, 我再让孩子们分组找自己喜欢的动物, 学它的声音, 模仿它的动作, 一首首新歌就这样诞生了。有的小组将门铃声换成了小狗的“汪汪”声;还有的小组将门铃声换成了小羊的“咩咩”声;有的小组将门铃声换成了小鸡的“叽叽”声……小狗在欢唱, 小羊在舞蹈, 小鸡在玩耍———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音乐的天堂。我高兴地感受到学生们童心在飞扬, 智慧在闪光, 创新意识在激荡。

三、教师语言要富有音乐的美感

那天在上课时, 课件突然出了点故障。在“走进快乐厨房”的环节中, 我准备了一段视频, 是由厨房里锅碗瓢盆敲击发出的一段很好听、很有新意、很富生活情趣的打击乐。但是由于那个电脑中播放器版本太低, 播出时只有声音, 未呈现图像。于是, 我这样连接了我的教学环节:“真遗憾啊!精彩的画面没有呈现给大家, 但幸运的是, 这给了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听到的音乐用语言表述, 简短而直接, 话语中不失兴奋与好奇。我趁热打铁:“今天呀, 我把快乐厨房搬来了。”说着, 我掀掉了那块蓝色印花布, 酒瓶、锅子、铲子、调羹、饭盒都呈现在大家面前。我即兴创编并演奏了一段《厨房进行曲》, 我发现孩子们的双眸闪闪亮, 我感觉到孩子们的心滚滚烫。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寻着好听的声音, 探究着怎样敲击、怎样合作才能让音乐更美妙。一排排整齐的小凳子也由孩子们自发地围成了一个个圈, 他们围在一起研究着、享受着身边的音乐。

虽然, 孩子们的演奏不能用精彩来形容, 但是, 从他们的微笑中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憧憬, 那些敲敲打打的身姿涌现出他们生命的灵动。很高兴, 我就这样, 把“音乐来自生活, 音乐就在身边”的信息, 悄无声息地传递给了孩子们。

四、小乐器的巧妙使用为课堂锦上添花

在学唱歌曲时, 有几句难点句的演唱, 需要我们用打击乐器为歌词伴奏, 使节奏更明朗。但是, 用什么乐器比较适合呢?上课前一天, 李校长在教给我几个音乐课的成功锦囊时, 给了我一个灵感, 很快地解决了我的问题。李校长提到, 老师手上随意系戴一个小铃铛, 到用时, 轻轻一拍, 节奏、音乐就像高山上的流水一样自然流淌出来了。但遗憾的是, 我准备的几个小铃铛太灵活了, 当我弹琴、舞蹈时, 就会震动发声, 可能会成为课堂的噪音。于是, 我就思考着换用另一件打击乐器。最后, 我选择了在胸前配戴的一条挂饰, 那是条从海南买来的, 用椰子壳雕制的挂饰。我觉得它与春天的环境很和谐, 而且, 坚硬的椰子壳制成的花朵与叶子敲击, 发出的声音既清脆又响亮, 自然为我这堂课锦上添花了。

是啊, 只要我们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不断搏击, 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好的、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为我国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从一节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与总结, 在课堂的气氛、教学方式上作了些归纳, 望对小学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篇8:《读数和写数》的教学反思

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直接看图写数,然后进行反馈评价,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找朋友的游戏是想让孩子休息一下,缓解一下,不仅复习了数的读和写,同时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例6的教学中,通过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拨珠边拨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10个十是100,在数器上还可以怎样表示?”请他们表示100,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不足:

1、过分依赖交互式白板。

2、在教学读法和写法的时候没有重点提醒读法是用中文表示、学法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难点没有突破,学生难以理解满一进十。主要原因在于学具的选择,假如学生的学具跟教师的.教具是一样的话,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十个珠子之后必须向高位进一位。

篇9: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主题图内涵:《10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这节课是运用数学认知类主题图、主题图很好的好沟通新旧知识联系,搭建桥梁、实现沟通内化的成功案例.

隐含的信息资源:要求学生课前自制的计数器和本节课沟通联系,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

作为课时主题图,在“100以内数的读数、写数”这一节课里,我的定位是搭建桥梁、沟通内化。

在探究体验、理解数位意义,学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时。要让学生弄清数位顺序。要求学生拿出课前自制的计数器:(让课时主题图内容活起来)师: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做的计数器,学生交流并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师:你的计数器怎么和他的不一样?让学生交流:我的计数器多了一位新朋友(百位),排在右边起的第三位。(教师肯定学生的做法)

在理解数位意义(教学例4)这个教学环节中。课件演示:24枝铅笔(2捆和4枝),42块橡皮(4盒和2块),让学生先摆出24根小棒表示24枝铅笔。想一想: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说说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学生在黑板计数器的相应位置上用数字卡片摆出24,并读出来。再摆出42根小棒表示42块橡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42,说说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用数字卡片摆出42并读出42,这样的过程都是让主题图要呈现的内容动起来、活起来。

通过这次主题图的研究,我体会到:

1、在教学中要要把主题图和现实素材相结合、,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感。《100以内数的读写》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的学习通过直观演示作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动起来、活起来。

篇10: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执教者刘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2、引导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重点)

2、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难点)

教学准备

教材、计数器、小棒、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四十八六十九二十七八十八

2、想一想,说一说。

a、1个十和5个1合起来是()。b、()个十是50。

c、100里面有()十。d、37里面有()个十,()个一。e、()个一和()个十合起来是42。

二、自学指导。

1、从教材34页的例4中,你发现了()?

2、2捆小棒摆放在计数器的()数位上,4根小棒摆在()数位上,为什么会这样摆?

3、2在()数位上,4在()数位上,分别表示什么?

4、在数位表上,从右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三、讨论、交流。

比较“24与42”,说一说“24与42”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相同点:都有数字2和4.不同点:数字2和4所在的位置(数位)不同,两个数的读法和写法也不同。“24”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42”的十位上是4,表示4个十;个位上是2,表示2个一。

大小也不同24 < 42。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①、十位是8,个位是2,这个数是()。

②、百位上是1,个位上和十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篇1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曾经都在哪里读过书啊?有什么感觉?

生:我在家读, 写完作业妈妈就允许我读书。

生:我在学校里自习课上读书, 老师让我们多读课外书。

生:我有时候去图书馆读, 选好自己喜欢的书, 找个位置坐下就能读。

……

师:哦, 你们想在哪儿读就在哪儿读, 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 那可真是随心所欲啊!可是有这样一位女作家, 她小时候读书就没你们那么幸运了, 她就是林海音。了解林海音吗? (出示林海音的照片) 这就是林海音, 她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候那个年代, 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 尽管她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但是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那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想一想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

(生自由读)

师:课文预习了, 又读了一遍, 看看这些字词你是否掌握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生读。)

师:预习得不错, 字音都掌握了, 那这些词义呢?

(出示)

腋下 踮起脚尖 饥肠辘辘

师:腋下, 在哪里?

(生指部位)

师:“踮起脚尖”是什么意思?

生:用脚尖走路。

师:找找这两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里, 读一读。知道林海音在书店里是怎么找书的吗?谁来说说看?

生:林海音是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胳膊底下钻进去找书的。

师:你看多不容易啊, 为了看书还得从腋下钻进去呢!

师:“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饿。

师:饿到什么程度?

生:肚子咕咕叫。

师:“辘辘”就是车轱辘滚动的声音, 所以这个“辘”字是车字旁。猜猜看, “湿漉漉”的“漉”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师:为什么?

生:跟水有关。

师:真聪明!这就是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猜测字的读音, 推想词的意思。

师:接下来还有两个字的笔画比较多, 在书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出示)

檐碗

生:我想提醒大家“檐”字的上半部分里面撇捺不要丢了。

师:看清楚, 这两笔是什么?

生:撇、点。

师:和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师生书空)

生:“碗”字我要提醒大家右半部分上面是一个点。

师:看老师写这个字,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些。打开书, 把这两个字认认真真地各写一个。

(生写字, 师巡视指导。)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 结构才比较协调。

师:读了课文, 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生: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 而且是悄悄地读, 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窃读记》。那么窃读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出最直接写作者窃读滋味的一句话。

(生读文, 找句子, 批画。)

师:你找的是哪一句?

生: (读) 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把这句话画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板书:快乐惧怕)

三、精读批画, 品味窃读

师:此时此刻, 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作者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但是, 她笔下的文字会告诉我们她当时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1到4自然段, 批画出能表现作者窃读滋味的语句, 在旁边简单写写你的体会。

(生默读批画)

师:建议大家关注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看看能感受到什么。批画好了把相关的句子读读, 再体会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

生:“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 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师:接着交流这一段的内容。

生:从“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 一般情况下, 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为了读书都不顾自己的个人形象了,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读得速度很快。)

师:除了能读出这种急切, 还能读出什么味道?谁来读?

(生读, 读得很平淡。)

(师范读)

师:什么味道?是不是有点不容易, 有点暗暗庆幸啊?自己再读读。

(生读)

师:味道越来越浓了。老师还想提醒你关注这几句话里出现的一些动词, 把这些动词圈画下来, 出声读一读。从这一系列动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跨、踮、钻、挤、寻找, 我感觉作者特别迫切地想早点读到书。

师:看来你读懂了。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就应该抓住重点词细细地品味、咀嚼, 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接着交流。

生:我从“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字一下子就写出了作者的惊喜!

师:你真是慧眼识珠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叹词让你读出了背后的惊喜, 太棒了!把这种惊喜读出来。

(生读)

师:第3自然段作者就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把自己跨进店门的暗喜和找到书后的惊喜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把第3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作者的心理变化。

(指名读)

师:1到4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滋味?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快乐。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 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师:对, 就这样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是狼, 还是一匹饿狼, 想象一下一匹几天几夜没吃到食物的饿狼, 见到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

生:会猛扑过去, 一下子咬住猎物。

生:会两眼放光, 张开血盆大口, 冲过去, 撕咬食物。

师:林海音见到书时就是这样的迫不及待, 就是这样的贪婪!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齐读!

(生读)

师:这匹“狼”好像对面前的食物不感兴趣, 再来!

(生再读)

四、读中感悟, 再品窃读

师:那么窃读还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缘耀苑自然段, 好好地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

师:把你喜欢的段落再读一遍, 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

师:真投入, 再读一遍, 入情入境地读。

(生再读)

师: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其他同学用心听, 看看他的朗读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感。

(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这画面太生动了, 太清晰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林海音面露难色, 好像在埋怨天气不好, 实际上心里高兴得很。

师:你看, 读书的时候, 一边读一边想画面, 把自己当成主人公, 和她一起去经历, 去体验, 去感受, 你就会快乐着她的快乐, 惧怕着她的惧怕。请大家把第7自然段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体验窃读的快乐。

(生再读第7自然段)

师:还有喜欢其他段落的吗?

(生读第5自然段, 读得有声有色。)

师:窃读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察言观色。

(生读第6自然段, 读得少些情趣。)

师:哪像一个小妹妹、小女儿啊?就像一个不相干的人, 能把这种故作亲密的感觉读出来吗?“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谁来读?

(一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看隐藏得多巧妙, 多自然。为了读书还要有表演的天赋呢!

师:林海音童年读书的经历是坎坷的, 尽管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或者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窃读, 甚至外面瓢泼大雨却故作为难地读, 但只要看到那本自己喜爱的书, 她就会——— (出示: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生齐读)

五、联系实际, 感悟内涵

师:同学们, 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 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作者窃读完一本又一本书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 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同意吗?把它画出来。像这样短小精悍富有内涵的语言我们应该积累下来。

(生练背)

师:读懂了吗?谁来说说?

生:吃饭长的是身体, 读书让我们开阔了视野。

生:我们的成长既需要吃饭, 更需要读书, 既有身体的成长, 更有思想的发展。

师:说得多好!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读书让你有了哪些成长?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喜欢读校园儿童小说, 因为我觉得它写的都是同龄人的事, 而且特别有趣。它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我喜欢读历史故事。从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还知道了历史名人。

……

师:的确, 我们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 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读书, 书能丰富我们的视野, 也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要不忘国文老师的这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生齐读)

师:回去之后继续读课文, 感受作者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 练习本课的生字词, 下节课我们来检测。

【课后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语言朴实, 感情真挚, 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淤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于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 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盂受到读书的感染, 激发阅读的兴趣。

第一课时, 我主要是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作者将自己窃读的复杂滋味贯穿在整篇文章中, 如果课堂上任由学生满篇地找、画、悟, 文章就会支离破碎,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漫谈的聊天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1. 品。

抓重点词句, 品出窃读滋味。我引导学生围绕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主线, 让学生默读第1耀4自然段, 画出写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并简单批注。文章的第3自然段作者将跨进店门的暗喜到找到书后的惊喜写得淋漓尽致, 既有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又有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 我把它作为体会作者窃读滋味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处理。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抓住“跨、踮、挤”“暗喜、啊”这样的关键词句读、悟、品、思, 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 并在读中领悟作者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2. 读。

篇12:数学二年级下册《写数读数》教案

练习一第1、2、3、4、5、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能充分地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习重点:

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卡片、计数器等。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 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2、10个一百是( ),( )里面有10个一千。

3、6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十( );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 ( )。

4、6539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 )位数。

二、指导练习

1、P10―1题,边数边写,写在作业本上。再集体订正。

2、P10―3题,( 3150 4510 5200)

①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指名说。

②师:这四个数中的5各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生自己说,再同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

3707这个数中的两个7各表示多少?同桌说一说,再点名说。

3、P11―4题,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弄懂4328的组成和填写方法。 然后,再独立完成⑵、⑶小道。指名学生上台填写,全班集体订正。

4、小调查。填在书上。

三、独立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P10―2题)

2、看卡片写数:二千七百四十 一千零三 五千零八十八

六百零三 八千 一万 四千五百零二 七千九百

四、拓展练习

P11―思考题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多1,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少1, 这个三位数可能是( )。

篇1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写法和读法,加深对数位的理解,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老师买来24枝铅笔奖给学习爱动脑的同学,谁能帮老师拿出24枝笔出来?(指名到讲台上拿,其余的在桌上用小棒摆。)

2、谁能说一说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谁学得好,就把铅笔奖给谁。

二、 新课。

1、教学例4。

1)、想一想:24根小棒中的2捆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

2)、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

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

对着计数器在数位顺序表的相应位置上写出24,然后齐读:二十四。

问:2在哪个数位上?4在哪个数位上?

3)、教师摆出42根小棒,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42,然后写出并读出42。

引导学生比较24与42中“4”、“2”的意义。(24中的“2”表示2个十,“4”表示4个一,42中的“2”表示2个一,“4”表示4个十。)

2、教学例5。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34页例5中上面一组数,在读一读。

展示学生做的,集体订正,然后问:6在哪个数位上?它表示什么?7呢?

2)、完成例5下面一组数。

指着第一个计数器,问: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写?

强调: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3、教学例6。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

A、 在个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了9颗珠子后,问:再拨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多少?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

B、 在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了9颗珠子后,问:这9颗珠子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怎样读写?

2)、在书上写出100,轻声读一读。

3)、师板书100的写法。

4)、学生对照数位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5)、练习:在计数器上拨一些数让学生自己读写。

6)、问:读数和写数是从哪边开始的?

通过刚才的读写练习让学生认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 巩固练习:第35页做一做。

1、第一题。同桌两人互相练习读数。

用准备好的数字卡片0--9共10张,在数位顺序表上自由摆数、读数,并说说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

2、第二题。学生独立在横线空白处写数,集体订正。

篇1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有些同学一见到大数目,就不知怎么读,还有的同学知道是从高位读起,于是就从个位数起,个位、十位 、……一直数到最高位,这样读,不但慢,而且易出错,只要数错一位,整个数就会读错。其实,读数很容易 ,会读四位数的同学,都能准确、快速地读出多位数。

第一步:先把数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进行划分。第二步:先读万级的四位或四位以下的数,添上“万”字 后再读个级的`四位数。记住:万级和个级的读法一样,但要添上单位“万”字。

8765 8765

例如:─────

万级 个级

读作:八千七百六十五万八千七百六十五

8090 0000

再如:─────

万级 个级

读作:八千零九十万

你学会了吗?请用上述方法在30秒内准确读出下面各数。

13579000 10003579

20406080 20040608

87650000 80000765

写数也是一样,无论是几位数,我们都按“级”写,就不会出错,先看万级是多少,再看个级是多少。

四百万 五千六百七十八

例如:──── ─────────

万级[△] ↓ 个级

400 5678

──── ────

万级 个级

再如:一个数是由8个千万,7个十万,5个千,4个一组成的,这个数是( )

8个千万,7个十万 5个千,4个一

───────── ──────

万级 个级

↓ ↓

8070 5004

─── ───

万级 个级

这个数写作80705004

注意:8个千万,7个十万,合起来就是(8000+70)万,即8070万。

请你用此方法在1分钟内写出下面各数。

①九千九百九十九万________________

②九千零九十万九千零九十________________

③5个千万,5个万和5个一组成的数_______________

④比最大的七位数多1的数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5: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一双手”的正反表示教学

1. 引导学生弄清一双手正反表示的范围。

双手正面时,十根手指表示1~10,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1~10的数字。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1~10在手上如何表示,加深体验1~10各数的多少。双手反面时,十根手指表示10~20,明确正面拳头是0,反面拳头是10。同样的,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10~20在反手上表示,明确反面全部张开是20,并熟练地在手上表示10~20中的各数。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在说数的瞬间用手表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计算速度。

2、熟练掌握“一双手”的正反转换,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正反转换主要是正面的“十”与反面的“十”之间的转换。正面的“十”是十根手指全部张开,反面的“十”是一个拳头。为什么要进行转换呢?如:在“8+5”这个算式中,我们应在手上正面举出8个手指,再加上5个手指,你会发现刚加完两个手指,正面的十根手指就用完了,这时就要把正面十根张开的手指转换成反面的“十”,一个反面拳头。再加上3个手指,就把5加完了,这时手上表示为反面的3,就是13,这就是正面的“十”转换为反面的“十”。还有在做减法的时候,有时我们也要将反面的“十”转换为正面的“十”。如:在“12-5”这个算式中,我们先反面举两个手指,表示12,然后在12的基础上减去5个手指就可以了,可是你会发现刚减去两个手指就变成了一个反面的拳头,它就是反面的“十”,没有手指可减了,这时要将它转换为正面的“十”,十个手指全部张开,再减去3个手指就可以了,这时就剩下正面的7个手指,因此“12-5”就等于7。这样的相互转换,使一年级数学计算变得很容易。

二、走出双手演示计算中的“误区”

1. 学生在用双手表示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表示错误的现象。

如:在表示7的时候,我们经常都是一只手出两个手指,另一只手出5个手指来表示。而有的学生在表示时,经常会只出两个手指就表示为7。

2. 学生在计算加减法时,正面相加满十后,应转换为反面的十,而学生在转换中粗心大意,错误地转换为正面的0。

这样导致学生最终算出来的结果总是差了10。在做减法的时候,学生会出现反面的数减完后,而不知所措,导致等于0的现象常有发生。

3. 在做加减法时,学生手指的伸、卷方式不灵活。

手指的灵敏度与想象思维不统一,导致最终计算的结果出现误差。

以上的三个误区在平时的计算中经常出现,怎么才能让学生走出误区,进行准确计算呢?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平时的练习。教师应加大学生的练习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双手在计算中的正反运用,久而久之,对于经常出现的错误,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三、以练为主,做到有手算到无手算的转变

数学教育都是在已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解决贴近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加强练习双手的正反运用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小组竞赛、全班抢答赛等方式来体现实践出真知的理念。课堂上,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迅速将学生引入竞赛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有限的几分钟,以练为主,以各种方式来强化双手在计算中的正反运用,在练习中去发现不足,弥补缺陷。无论课上或课后都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来掌握方法,使计算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最终变用手为不用手,变无手为心中有手。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暂的,比起其他的计算方法是具有优势的。

四、培养“心中有手”式的口算能力

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会用手计算时,短时间是离不开用手计算的,在反复的训练中,可以使数与数之间的“凑十”式试题得以熟练掌握。如何让学生离开双手,独立进行口算是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的一个难题。个别智力好的学生可以为之,而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逐渐让学生离开双手进行独立的计算。如:在计算“8+5”时,可以先让学生用手算一次,记住答案,再试着不用手进行计算,先观察8还差几满十,可以提问,差2个去哪里找?(5里面分2个出来)现在合起来是多少?(10) 5里面还剩下几个?(分出来2个还剩3个)10个和3个合起来是多少?(13)因此,“8+5”等于13。在计算中体验双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心中用手把5分成2和3。又比如:在计算“13-6”时,先将13分成10和3,提问:10减去6是多少?(4)刚才还剩下几?(3)把两个剩下的合在一起是多少?(4和3合起来是7)因此,“13-6”等于7。在加减法的训练中,我们要时刻回想用手是怎么算的,这样在口算时才能更好地用心中的“手”进行口算。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凑十”法和“破十”法试题的训练,这样在口算时可以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使计算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训练,牢掌握,在生活中应让学生多训练,更灵活,时刻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明白“一双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白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决的道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

上一篇: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下一篇:大学新生自我介绍范本(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