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咚锵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4-13

龙咚锵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篇)

篇1:龙咚锵教学设计及反思

歌曲《龙咚锵》是一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过年歌曲,节奏、旋律、歌词多次重复,使歌曲显得简单通俗,加上歌声与锣鼓声的交替,使过年的气氛更加的热烈、欢快,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根据歌曲本身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孩子“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自己动手、发现探索问题”的心理特征,再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一部分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综合课。本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兴趣先行,愿学、乐学。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极力强调:“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组织教学活动。我想:只有学生有兴趣,他们才会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如一开始导入部分欣赏本校学生表演的《舟山锣鼓》,因为是身边的学生所以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有一种亲切感。在学生谈完感受后,老师再对舟山的传统节目及学校民乐队的情况加以介绍,学生不仅了解了舟山的民间文化,增强了对家乡的一种自豪感,而且通过对学校民乐队取得的成绩的了解,无形中对学校也多了一份荣誉感。他们会为小乐手的精彩而惊叹,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想学的愿望。接着在学习三种打击乐时,我通过孩子们喜欢的“猜谜”游戏,贴近儿童化的语言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奏法,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龙咚锵”声音的组成,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拍手、拍桌子、打铅笔盒”等方式掌握了重点。在后面为歌曲伴奏时就显得轻松了。歌曲教学中补充介绍了“过年的来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想:这些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而且像小故事的穿插,除了激趣,对本课内容也是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

二、贯穿主线,从一而终。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仅仅围绕“龙咚锵”展开。但每一环节的教学安排目的又各不同:欣赏《舟山锣鼓》重在了解舟山的民间文化和学校特色,激发兴趣。而介绍打击乐又重在认识乐器、掌握奏姿、探索奏法,解决重点。《春节序曲》重在渲染过年的气氛。《龙咚锵》又重在实践,最后环节《龙咚锵》再次出现,首尾呼应。教学语言的设计也紧密的与“锣鼓”相关。

三、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关于这一点,在学习三种打击乐时体现得较多。如,在解决重点时,让学生通过敲鼓、听鼓声、模仿鼓声,及让学生在鼓上敲出不同的节奏,探索发现“龙咚龙咚”是鼓发出的声音。“锵”声让学生通过看书找到了答案,这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会更有效。在明白了这一点后,让其他没有乐器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乐器来模仿三种打击乐,解决了为歌曲伴奏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如生生间的合作、组与组间的合作,目的是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群体意识。

篇2:龙咚锵教学设计及反思

《龙咚锵》这节课是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遵循“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这一基本概念,针对低年级段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出发,采用模仿,自主、探究、体验式的方法让学生快乐中学习,自信中展现,激情中创造,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发展音乐感受音乐,表现和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这节课里能较好地将节奏练习、打击乐器的认识与敲击等知识与技能学习内容融入到音乐的感受体验与表现之中。

音乐是需要聆听的,是需要用心去默默感受的,它无需太多的言语去表达。让孩子能在音乐的课堂上放飞愉悦的心情,这也一直是我的一种快乐。一节课所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我希望带给孩子们的是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不仅仅感受到的是音乐带给他们过年的欢乐气氛,而且能喜欢上中国的一些传统的文化,民俗的文化,民乐的文化。因为,中国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过节的气氛已然没有小时候那么浓烈,那么张扬了。希望通过这节课能找回一些儿时的回忆。

篇3:《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1.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2.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介绍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朱自清的作品导入。

二、我惊诧

1.引导学生从第一节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一个赘余的字“我”,引出本文重在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找出“我”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三节,把对第三节的研读作为本节课的方向。

2.从第一节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惊诧”。

3.自读“我”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三节,试着体会到底是什么让“我惊诧”,仅仅是“绿”吗?(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归纳:梅雨潭是一潭活水,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而绿本身就象征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让“我”惊诧的 不仅是梅雨潭 的绿 ,更是生命 的充盈和蓬勃的生机)

三、精选的意象

1.引导学生思考:第三节中有没有句子直接具体地描绘了梅雨潭的绿?

(明确:第三节中并无直接具体地描绘梅雨潭的绿的地方, 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作者的惊诧之情)

2.探究第三节中精选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表现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年轻女性群像在第三节中大量出现,试联系《荷塘月色》等篇目中的有关女性形象的景物描写进行比对并小结。

1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归纳:女性群像已不单是各种修辞、写作手法的反复呈现,更是直接构成了潭水的形象。柔弱、温婉的女性形象的连缀使用,使景物描写呈现出和谐清幽的意境, 表现了作者至纯至真的审美取向)

四、诗词的情味

1. 由“ 惊 诧 ”的雅言形式引出文本的文言味,赏析“踞”“挹”“掬”等字词。

2.赏析文中不露痕迹的典故名句,强调文章的诗词情味。

1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3眼中无竹,胸中有竹。(郑板桥)

4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

(归纳:朱自清那一代作家,经历了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巨变,饱受古典诗词浸淫的他们,血脉中渗透着诗词因子,周身洋溢着文人气质。他们自有一套特殊的语言表达系统, 既明白晓畅,又含蓄凝练)

五、 冥想的状态

1.引导学生找出第四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需重读的词“不禁”,再找出表现作者进入沉醉状态的关键句,并齐读其后的内容。

(归纳:碧绿的潭水使作者沉醉,情感无意识地沉入却引发了各种意象有意识地浮出,喷薄的情感再也无法遏止。这是一种冥想的状态,是思维的留白, 是文学创作最有意味的无意识的状态)

2.略带讲述第二节的作用。

六、小结

这节课另辟蹊径,尝试从作者的视角赏析《绿》,教会学生从微观的字词句章中感受作者的感受、体验作者的体验、领悟作者的领悟,达到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从而获得别样的审美感受,提升生命的质感。

【教学反思】

《绿》虽是名篇,但它状难摹之景,抒单纯之情,主题不丰润,手法显单一,情景、事理结合得远非《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那样疏密有致。如何找到课堂教学的视角,是横亘在我面前的难题。

一、解读视角的确定

文本读了无数遍后,我越想越糊涂,散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欣赏文中的美景和事理吗?难道是为了找出欣赏点,找出与若干散文相通的共性?还是为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套用答题思路,熟练地应付考试?我隐约觉得这些方面都得顾及,但它们又绝不是散文教学的全部。

散文就文体而言,是有其特质的,重在独抒性灵。那么,散文教学是否可以把重心放在体贴作者之意上,而不是仅仅去探究文中所写的景物和事理呢?是否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独到的感受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犹如面对先生呢?

想到这里,我的脑际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是研讨课,我为什么不能尝试着给学生一个区别于常态的崭新的视角?一个以不断走近作者为目的的视角,一个以作者为本位的视角。以此为出发点,即便课上得不成功,至少也可以引发同行对“散文教什么”的论争。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确定了解读视角后,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艰难。该选择怎样的教学点,才能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去解构文本呢?恐怕从细腻、丰富、个性化的语词句章中探寻文字的本意,才是正道。

又多次地阅读文本后,我察觉到作者对潭水具体形态的描绘未着一言,而水的温润、柔美却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是借由一连串生动的形象达成的,它们有如诗词中的意象一般。于是,品意象,尤其是品年轻的女性群像,就成了我教学内容的一个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我用PPT勾连了朱自清先生其他篇章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并进行了归纳,从而总结出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即时常借助于对精选意象,尤其是年轻女性群像的描绘去绘景。

再看文本,我又注意到文中一些具有文言味的字词:瀑布“镶”在山涧里,梅雨亭“踞”在岩石上,苍鹰“浮”在天宇中,舀水说“挹”,捧在手心用“掬”……这些字词充满了情味,于是,这又成了我教学内容的一个点。

更进一步,我发现文中有不少不露痕迹的名句典故。我估计学生难以发现,而一旦他们顿悟,就会有高妙的审美体验,所以事先用PPT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在课堂上让学生逆向从文中寻找。果然,学生顺着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找到了文中的“西湖的波也太明了”。大文豪笔下的西湖,朱自清却淡淡地一笔带过,可见,梅雨潭该是怎样美得摄人心魄啊。诗词情味的拓展,既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那一代作家身上浓郁的文人气质,又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我还注意到了作者情感表达的状态和方式。第三节中“我”的大量出现,预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强势在场,而碧绿的潭水使作者沉醉,情感无意识地沉入却引发了各种意象有意识地浮出,喷薄的情感再也无法遏止。这是一种冥想的状态,是思维的留白,是文学创作最有意味的无意识的状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找出作者陷入冥想状态的关键性句子,再引导全班学生舒缓地朗读,尽可能地去体会作者沉醉的状态。

三、文本取舍的处理

《绿》短小精悍,开头、结尾的两个小节语义多重叠,主体部分则是位于中间的两个小节。其中,第二节侧重于对梅雨瀑的客观描绘,“我”是理性的观赏者;第三节是对梅雨潭的主观营构,“我”变成了痴迷的呓语者。作为经典文本,文中的赏点比比皆是,所以,虽然文章本身并不长,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取舍的问题,我不可能面面俱到。

由于我把作者视角定为了这节课的主要切入口,而朱自清又特别强调主观感受,侧重于对梅雨瀑进行客观描绘的第二节自然就居于一个比较次要的地位,因此,授课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了对第三节的梳理上,只在最后一个环节才略讲了第二节的作用。倘从文本的完整性上看,我设计的这节课肯定有失偏颇,但若能取其一点,讲透讲精,也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四、教学环节的衔接

为了形成课堂的整体感,我设想应有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的主问题。多次阅读后,我察觉到首尾两节惊人的一致,而这两节正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于是,我从首节中提取了一个赘余的字“我”,指出本文重在抒发个人的感受;又提取了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惊诧”,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让作者惊诧,作者又是怎样去表达他惊诧的感受的。我又从尾节中提取了关键词“不禁”,引出对作者写作状态的探究。紧紧抓住首尾两小节,对关键词做深入研读,成了我衔接各教学环节的抓手。

五、不足之处

篇4:音乐课《龙咚锵》教学反思

我就这节课说一说我的收获与反思:

在备课阶段,我首先是对这首歌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设计思路就是想把我感受到的气氛和情感通过合适合理的方式方法传达给学生,并且能够引导和启发孩子们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且能够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度挖掘教材,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考虑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和趣味性。考虑课堂的丰富程度和合理程度。

在实施阶段,为了让孩子亲近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氛围,安排孩子欣赏了《拜年啦》,感受节日的气氛,其次,安排孩子们亲自触摸和发现中华民族乐器——鼓、锣、镲,孩子们拿着乐器自己摸索发出的声音。再通过孩子们模仿演奏乐器的节奏并相互配合,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歌曲学唱阶段,我认为进行的比较好,孩子们通过跟老师的接唱,男女生角色的比赛唱,全班同学的齐唱等不同形式的歌唱,巩固好歌曲的演唱和对情感的表达,甚至于背唱。有待改进的就是对节奏规范和歌唱规范的强调不到位,例如,八分休止表达的不够准确,就要给孩子们提示和引导准确。不能不管。

在课堂的拓展阶段,我根据课堂需要安排了扭秧歌和声音的情境创设,在扭秧歌环节,一直是让孩子们跟着我模仿跳,课后通过两位听课老师的反馈,让我想到了此环节应该让跳的好的孩子们上来带着大家一起跳,气氛就会好很多,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语言情景的创设,让孩子们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教室,也打动了老师们。很有气氛。

篇5:龙咚锵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眼中充满好奇心理,他们往往喜欢好动的、直观的、图象与声音结合的音乐教学内容,并通过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来萌发激情和创编欲望,来验证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教师正是为他们提供这个平台的最佳伙伴。

作品的风格:

《龙咚锵》具有典型的民俗风情,四二拍,五宫调式,情绪欢快活泼,是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特色的乐思:

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将锣鼓的节奏和歌词的音调结合一起,表现了人们过新年时敲锣打鼓的热闹气氛,抒发了小朋友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教学的价值:

通过听学、说、唱、演四个教学环节,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有机结合,多种趣味教学方法的交错运用,使学生能大胆自信地参与活动和表演,通过师生间平等互动的交流,音乐问题生活化,音乐课堂生活化。

相关的背景:

《龙咚锵》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教学核心策略设计:

课时课题: 明线:《龙咚锵》

暗线:感受汉族民间儿童歌曲风格

课标落实点:掌握休止符的演唱.基本概念:【音符休止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叫做休止符。音值的基本相互关系:每个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与1之比。例如: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等。【休止符的写法】在记谱法中,音符与休止符在五线谱上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联系。正确的记谱,其目的是为了能简单明了、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音乐思想。休止符在单符干记谱中,永远记在第三线上,或靠近第三线的地方。二分休止符写在第三线的上面,全休止符写在第四线的下面。在双符干记谱中,各声部共同休止时,休止符的记法与单符干记谱相同。个别声部休止时,休止符写在五线谱的边缘,或五线谱之外。这时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要使用加线。全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上面。衔接教材:休止符出现在多册歌曲中。

整合资源:汉族锣鼓和汉族秧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节奏X.X XX| X 0 | 并能简单表现歌曲;认识民族乐器锣、鼓、镲并能分辨其音色了解其演奏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活动感受过新年热闹的音乐情景,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课 时:第一课时

课 型:唱歌为主的综合艺术课

学 具:小堂鼓、小镲、小锣、筷子、红绸 师生参与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锣、鼓、镲熟悉歌曲中重点节奏 1.小堂鼓节奏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好伙伴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瞧!(出示小堂鼓)生:它的名字叫做“小堂鼓”。师:请你用嘴巴模仿小堂鼓的声音。生: 咚〃咚 咚 咚|咚 0‖

师:(敲击小堂鼓)我们一起找一找现在我们周围的什么声音和小鼓的声音很相似?

生:用准备的筷子敲击课桌来模仿小堂鼓的声音。

a.(师说)敲 起|小 鼓|(师生敲)咚〃咚 咚 咚|咚 0‖ b.感受音的强弱

来〃了 一 群|小 鼓 队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走近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走 远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 小 鼓 队 它|不 见 了 0|咚〃咚 咚 咚|咚 0‖(引导学生敲出不同的音量,感受音的强弱)2.小镲、小锣节奏

师:(出示小镲、小锣)小鼓还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咱们现在就去认识认识它们吧。

生:敲击小镲、小锣,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模仿出它们的声音——“锵”。3.小堂鼓、小镲、小锣节奏

a.师:小堂鼓、小镲和小锣想一起跟大家问个好,小朋友们可要听好啊!

龙〃咚 龙 咚| 锵 0‖(两位同学来和老师配合)b.师:我们也一起来模仿一下它们的声音。(出示课件节奏图片)敲 起|锣鼓 镲|龙〃咚 龙 咚| 锵 0‖ 4.歌曲最后一句节奏 a.师:(出示课件节奏图片)

龙.咚 龙咚 |锵0 龙咚| 锵0 锵0 | 锵 0 ‖ 大家还能读出它们吗?师领生读几遍。b.师:用手势分别表示锣和鼓 生:随手势读出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乐器的同时通过看、说、敲及看手势模仿声音的方式熟悉歌曲中的重点节奏。】 活动二:呼吸训练

1.师:我们敲锣打鼓像是要过新年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多好吃的。(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为饺子、汤圆、美食的图片。)师:还冒着热气呢,闻一闻,香不香?

2.生: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做闻的动作,进行呼吸练习。a.慢吸慢呼 b.快吸慢呼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呼吸训练巧妙、自然地融入到“闻”香味的过程中,既有情趣,又为演唱歌曲做好了准备】 活动三:发声练习

1.师:这节课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2.师:高兴时你会怎么笑?让我们哈哈大笑吧,3.(学生作大笑)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哈、哈、哈……”。4.以“哈”的声音引导学生做发声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大笑,自然引出发声练习,让发声练习轻松进行】 活动四:歌曲学习1.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师:(播放录音范唱)说一说音乐的情绪是欢快热烈的还是慢速优美的?

生:纷纷举手回答聆听感受结果。2.复听音乐按乐句分不同方向拍手。

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欢快、热烈、高兴的,我们有一种表达高兴心情的方式那就是拍手,不知道你们能不能随着音乐拍手呢?能不能随着音乐变换方向拍手呢?咱们一起来试试一个方向拍八下,数一数每段你换了几次方向?(再次播放录音范唱)

生:同老师一起跟音乐拍手,数出每段换了几次方向。3.听音乐在每乐句的最后一拍拍手,师:对了变换了四次方向,老师要告诉你的是一个方向就是一个乐句,咱们刚才的音乐一共有四个乐句,咱们再来和音乐一起拍拍手,这次的要求有变化,你只要在每句的最后一拍拍出声来就可以,看看谁做的最好。

生:同老师一起跟音乐拍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建立学生的乐句感和对四分休止的感受。】 5.教读歌词。6.分角色演唱。

师:“过新年呀”,生:“龙咚龙咚锵”。师:“多快乐呀”,生:“龙咚龙咚锵”。

师:“龙咚龙咚锵!龙咚龙咚锵!龙咚龙咚锵龙咚锵锵锵!” 演唱几次后师生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五:创编表演

请学生选择道具:红绸、锣、鼓、镲等结合自己的见闻,用汉族锣鼓和汉族秧歌的形式创编音乐剧“过新年”。

【设计意图:提供一个舞台,使学生参与表演再创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创造能力和交往能力。】 评价、激励、自评、互评相结合,评出最佳小演员。【设计意图:使用激励式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活动六:结束新课

师:新年的爆竹声马上就要响起了,让我们一起期待新年的到来吧。(出示课件,内容为一个摇摆的钟)

师生:共同数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课件中爆竹声响起)

师生:高呼:“喔~~~~,过新年了。”

师:“孩子们,让我们敲着锣、打起鼓,扭起秧歌快乐的唱起来,跳起来吧。”

生:边扭秧歌、敲锣打鼓,边唱《龙咚锵》结束新课。

篇6:《龙咚锵》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教材选自:小学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册,第3单元,课题名称:《龙咚锵》。

设计理念:遵循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这一基本概念,针对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出发,采用模仿,自主、探究、体验式的方法让学生快乐中学习,自信中展现,激情中创造,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发展音乐感受音乐,表现和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目的:(一)通过多种音乐活动学唱歌曲,感受并掌握歌曲中节奏、力度的变化。

(二)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依据听觉感受结合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三)通过与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舞蹈、美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体验和表现过年的喜悦,师生在活动中交流、分享活动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备课思路:给孩子创设一个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和时空,在一个自己布置的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唱”会歌曲《过新年》,在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从歌曲及活动中体验过年的欢乐气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地唱好歌曲,掌握好节奏的变化。

教具准备:鼓、中镲、春联、窗花、福字、灯笼、糖葫芦、

教学过程:

课前与孩子们交流,并带来过年礼物(自制糖葫芦)发给孩子们,为一会的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一、课件引入:(鞭炮声;礼花、舞弄、跳舞等场面)

(阶段目标:以谈话方式引入,在音画中感受,在快乐起舞中进入课题)

师:“时间过得真快,新年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你们快乐吗!,让我们一起来迎接新年的到了吧!”――点课件

1、欢呼“过年咯”

2、律动(学生手拿糖葫芦)(歌曲《龙咚呛》)

二、创设环境,营造节日气氛(背景flash画面加音乐)

(阶段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过节文化,让孩子们沉浸在节日的围氛里)

1、教师出示介绍节日东西,糖葫芦、中国结,对联、窗花、灯笼等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的新年礼物,你们看,这是中国结,它象征吉祥如意,这是春联,它给春节带来了温暖和喜庆,这是窗花,它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好多,你们想不想亲自来布置我们的教室,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2、师生同布置教师

师:“哇!孩子们的手真巧,把咱们的教室布置的张灯结彩,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有一群小伙伴,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来过年,你们说好吗?大家听,他们正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

-――――点课件

三、歌曲学习

(阶段目标:从听觉入手,感知到模仿,采用对比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主体性,让孩子们发掘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

1、放音乐:《龙咚锵》

师问:“听了这首歌,感觉怎么样?

“对了,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歌曲,名字叫《龙咚锵》,孩子们再仔细地听听,除了歌声以外,还有什么声音?

2、聆听第二遍歌曲

师:“除了歌声以外还有什么声音?生答

3、学习锣鼓声

师:“声音他是怎样敲的,谁来学一学?还可以怎么敲?还有不同的吗?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龙・咚龙咚|锵0||

A单独练习鼓的节奏(3、4遍)强调附点节奏“龙”字稍重点(口形圆)

B接龙游戏

师:读:过新年呀,生:龙咚龙咚锵

c难点解决:

师:这一段锣鼓声和前面的锣鼓声是不是一样的?生;不是

师:我们来听一听DDD

a、师读最后一句

b、学生读

c、师生接读(生前师后接,然后再交换)

e、生连起来读难点

f、生全曲连起来读(最后一句合起来读)

4、学唱歌词

1、轻声跟范唱

师:“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轻声的来唱一唱。”“注意孩子们唱歌的姿势”

2、随琴唱

师:“孩子们真能干,自己就学会唱了,让我们随琴唱唱。”

四、歌曲处理(可先离琴轻声唱)

(阶段目标:从歌曲的情绪和音乐的基本要素出发,在参与音乐体验活动中,学习音乐技能和技巧,掌握和运用音乐知识来表达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新年到了,处处张灯结彩,小朋友可以吃到好多好多好吃的,可以到游乐场去玩,还可以得到压岁钱,你们高不高兴?让我们带着微笑,用甜蜜的歌声把你们那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DD生唱及时指导“感觉还不够快乐,再高兴点。”

A轻唱

B随琴唱

师:“告诉全世界的小伙伴们,我们过年了,敲起了鼓,多快了乐啊,在高兴一点!”

c随伴奏录音唱

师:“让我们一起随录音唱一唱”“敲起锣鼓,把快乐的心情唱出来吧!”

5、教师范唱

师:“孩子们唱的真好听,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你们想听吗?”

“注意,老师唱时,你们嘴巴不唱,心里唱,仔细听一听,老师唱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

师引导:A“老师唱的声音有什么变化?――――轻一点,重一点,

B教师敲鼓:表现声音的大小

6、强弱的处理:

①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跟着老师一起(敲鼓生唱)注意:轻重,动作大小。

②完整轻唱

③随录音唱

师:“孩子们唱的真不错,你们也想老师一样,敲这鼓唱歌吗?你们动脑筋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当鼓敲呢?什么又来当鼓棒呢?今天我们就把椅子来当鼓敲。”

“眼睛看着老师,听老师的指挥,站到自己位置后面,看谁最快,最安静。”

五、加入乐器伴奏

(阶段目标: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增强过节气氛,体验乐趣)

(一)加鼓

1、单独练习“龙咚”完整的一句

2、强调动作,姿态美,加进歌词练习

师:“有几个小朋友表现的很不错,想真正的鼓手,挺神奇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3、随音乐,敲鼓演唱

师:“让我们一起敲起鼓来欢庆新年的到来。”

DDDD放下鼓棒

(二)加镲

师:“你们知道‘锵’是什么乐器发出来的声音?”

老师告诉你们是镲,你们看!听听它的声音?

1、拍手学一学锵

2、我们一起把鼓加进来,请一个小朋友来打

3、师敲鼓,生打镲(拍手)配合一起演奏(反复练习,一遍但练,二遍全曲连起来练。

(三)生演奏

1、分组单独试奏

师:“孩子现在就是小小演奏家,请这边的~・~当镲,拍手准备,这边的~~~当鼓,拉起鼓棒,孩子们自己来合作演奏,比比看,哪边的孩子更听指挥。

2、随音乐演奏

师:“让我们一起敲起鼓来为歌曲伴奏。”

3、调换进行

五、歌表演

(阶段目标:充分调动孩子的各个感观部位,来表现音乐)

师:“今天孩子们都表现得很出色,个个都是神气的小鼓手,优秀的小镲手,让我们尽情的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可跳两遍)

六、创编歌词

(阶段目标:联系生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孩子们,过年了,除了要~~~~~还要干什么啊?还要吃什么啊?我们一来唱一唱。

七、小结下课

(阶段目标:将气氛推向高潮,激发热情)

DDD点课件

篇7:Animals教学设计及反思

基于“网易云课堂”学习平台,学生自学教师开发的微视频,运用自选课程、 我的笔记、综合讨论区等功能,结合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一对一交互、即时分享、在线评测等优势,在英语主题网站、 学习软件中搜集信息。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方式,拓展英语课堂的外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阅读课,是基于外研社Join In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Animals in danger,整合相关资源开发而成。本课共有三个板块:“认识动物”中探究运用工具学习新词句的方法;“濒危动物”中学会如何搜索濒危动物的英语素材,能描述濒危动物的几个维度;“保护动物”中设计电子海报及形成文字报告,践行环保宣传。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学过Pets、Farm animals,有一定的英语语篇学习方法, 他们接受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并能熟练使用电子书包,具有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学习基础。但仍需在学习平台、英语应用等辅助下,在线上线下的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形成处理信息、形成报告、 提交发布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网易云课堂” 平台开展自主学习,能简单描述Polar bear、panda、black rhino、kingfisher、 snow leopard、shark等动物的外貌特征、地理分布、濒危原因等信息,并知晓如何保护。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云课堂、电子书包、电子白板、二维码、APP等新媒体、新技术,探索未来英语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享受英语,唤醒学习内驱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动物(Learn the animal words)

(1)歌曲暖身

师:Welcome to the Animal World.Do you like animals?首先让我们来唱一首歌曲My favourite animal。

(2)志愿招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IFAW吗?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正在招募志愿者,但怎么注册呢?

(3)网易云课堂

师:今天我们将在“网易云课堂” 上英语课,请扫二维码登录平台参加课程“Animals”的学习。

(4)在线词典

师:Let’s go to Part 1.Learn the animal words.Let’s PK on the web.

学生运用平板电脑,在小学生阅读网的在线儿童英语有声字典中,自主学习动物单词。并分享单词本:What animal words do you know?

(5)学习推荐

师:If you have new words,you can look up with Youdao dictionary.包括:1游戏:There are three animal guessing games.2应用: There are many apps about animals, you can download on your pads.

学生既可以用有道词典或微信翻译功能学习新词,也可以将一些英语学习应用(如趣配音APP、一起作业APP等)下载到手机里,于课后玩中学。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歌曲暖身,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基于任务型教学法创设志愿者招募情境,学生可通过闯关游戏,在IFAW官网注册成为2015年志愿者。登录“网易云课堂”学习平台,开启前置学习环节。学生借助学习网站、查词软件积累动物单词,实现主动发展,培养与他人分享成果的意识。学生还可以用平板电脑下载英语学习应用,在“听力闯关”“快乐魔方”“头脑风暴”等游戏体验中学习,为学生课后的学习提供可能性。

活动二:濒危动物(Know more about the animals in danger)

(1)自选课时

师:There are six animals(Giant panda、black rhino、snow leopard、 polar bear、kingfisher、shark). 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自选你喜欢的课时观看学习。

(2)在线讨论

师:参考资料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继续了解,如果有问题,可以记录“笔记”或在“讨论区”发表留言。

(3)学习交流

师:谁能谈论下你最喜欢的动物?

学生在自学1个课时的基础上,参与他人学习成果的互动分享,习得其他5个课时的内容。

(4)在线分享

师:如果你喜欢这个课程,可以点赞或分享给你的朋友。

(5)趣味练习

1抢答游戏:听一听、猜猜看。2自选闯关:涂色、填空、单选、判断。3一起作业网:听一听、选一选。

设计意图:活动二是本课的学习目标,即阅读关于濒危动物的短文,能用简单句子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等。1自学环节:学生在网易云课堂自选课时, 在线上运用笔记功能、互动讨论区质疑、答疑,用谷歌地球定位动物分布。 2分享环节:人机互动,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同学的分享交流了解其他动物信息。3一起作业网:通过网站听力练习,结合电子书包实时点评功能,学生进一步内化语言。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以网络学习与面对面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方式,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三:保护动物(Protect the animals)

(1)公益广告

师:Watch the videos on i Pad.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imals?

学生在课时8时,已经自选观看了公益广告,并思考这些动物是否开心。

(2)生态学校

师:作为国际生态学校的一份子, 我们应如何保护濒危动物?你们有什么好主意?

(3)海报制作

学生还可以制作海报,宣传如何保护动物。

(4)课程拓展

课后,学生们可以在“网易云课堂”继续学习,如观看动物电影、阅读动物书籍、学习动物谚语等。

设计意图:结合光谷第四小学是 “国际生态学校”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环保倡议形成同质动态小组,共同探究如何保护濒危动物。通过智能教室即时分组,学生可以上网搜集素材制作电子海报,这样既省去了纸质设计的麻烦, 也践行了环保;不仅可以分享动物保护组织二维码;还可以演绎英语环保剧, 并用平板电脑记录下来,然后上传到武汉教育云平台,让家长也有机会参与互动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使得课堂效率大幅提高,本节课的结束标志着后续学习的开始。

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破英语听说瓶颈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网易云课堂” 平台,制作了Animals系列微课程。学生在自学微视频时,可以根据个人水平、文本难易,选择若干次听、说频率。学生还可以在一起作业网体验趣味游戏进行听读作业,教师则可以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进行问题的集中反馈、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等,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英语学习APP能将语言内容转化成游戏形式,创设一个更适合小学生的开放探索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视听英语的兴趣。

2.“互联网+学习”时代,改变教学思维方式

对教师而言,新媒体、新技术下的教,由教整体变为教个体。数字化学习以多媒体演示为主,教学对象群体化, 进度整齐划一。而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对象可充分考虑到多元智能个体,凸显差异化教学。

对学生而言,新媒体、新技术下的学,由线性学习思维变为“互联网+”思维。学生基于互联网学习,既有别于传统的PPT课件,一味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线性发展,也有别于封闭的资源包, 所有资源都由教师提供。“互联网+教学”模式遵循了儿童跳跃性思维的规律,教师只需提供给学生一些学习工具,引导他们知晓获取信息的方法,让他们在在线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正体验。每一次搜都是一次提问,每一次索都是一次回答。

3.技术点亮互动课堂,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我们要设法让学习能力不一的学生,在40分钟内接受所有的新知。而借助电子书包的资源发布,学生可以私人订制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再受到课堂时空的限制。

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几个固定单词的方式,主动搭载主题单词学习网站,让学生根据个人基础自学搜集单词,并形成单词本。这种主动获取单词的过程相比于被动接受,其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在分享单词环节,学生也能在个人搜集的基础上汲取他人成果。

4.创新云端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在e时代向云时代转变的时期,教材与教师不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我在 “网易云课堂”学习平台,开发了Animals主题学习活动。这只是学生获取有关动物“资源”的一个载体,这节课则是学生体验搜集信息的一个过程。

在未来云端课堂,任何学习者都可随时登录“网易云课堂”,在有网络环境的任何地点,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 与共同参与者在线交流、分享课程, 体验碎片化学习。基于“互联网+”,我们正在努力实现4A学习方式,即Anyone(任何人)、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 device(任何设备)。

篇8:龙咚锵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歌曲《龙咚锵》。教学目标:

通过唱《龙咚锵》感受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教学要求:

通过唱《龙咚锵》 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教学难点:

掌握节奏,并能用各种音乐形式表现出来。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龙咚镪》,感受过新年热闹的音乐情景,表现过新年的愉快心情。教材分析:

歌曲《龙咚镪》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哥曲,四二拍,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

组织教学、常规要求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发声练习;1 3 5 3 1 咪——吗 C——G G—— C 复习歌曲;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教师提问:“时间过得真快,新年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你们快乐吗!,让我们一起来迎接新年的时刻到了吧?”“你们喜欢过年吗?”

二、寓教于乐:

听歌曲《龙咚镪》的录音》。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对了,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歌曲,名字叫《龙咚锵》,孩子们再仔细地听听,除了歌声以外,还有什么声音?”

聆听第二遍歌曲 :继续提问:“说一说,你从歌曲里还听到什么声音?”学生回答“.......”

学习锣鼓声。教师:“锣鼓的声音,他是怎样敲的,谁来学一学?还可以怎么敲?还有不同的吗?”

教师教学锣鼓的节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龙·咚 龙咚| 锵 0 |,| 龙·咚龙咚|锵 0 | 龙·咚 龙咚 | 锵 龙咚| 锵 锵 | 锵 0 | 单独练习鼓的节奏(3、4遍)强调附点节奏 “龙”字稍重点(口形圆)继续听歌曲录音《龙咚镪》,接龙游戏:教师读:“过新年呀,”学生:“龙咚龙咚锵。” 教师读:“真快乐呀” 学生:“龙咚龙咚锵。”教师读:“龙咚龙咚锵。”学生:“龙咚龙咚锵。”教师读:

“龙·咚 龙咚 | 锵 龙咚|学生:| 锵 锵 | 锵 0 |。” 难点解决:

教师:这一段锣鼓声和前面的锣鼓声是不是一样的?生;不是 教师:我们来听一听――― 教师读最后一句,学生读、师生接读(生前师后接,然后再交换)、生连起来读难点,学生全曲连起来读(最后一句合起来读).1 学唱歌词 :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范唱, 教师:“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轻声的来唱一唱。”“注意孩子们唱歌的姿势” 学生随琴唱 , 教师:“孩子们真能干,自己就学会唱了,让我们随琴唱唱。” 学生继续随琴唱歌, 歌曲处理(可先离琴轻声唱): 教师:“孩子们,新年到了,处处张灯结彩,小朋友可以吃到好多好多好吃的,可以到游乐场去玩,还可以得到压岁钱,你们高不高兴?让我们带着微笑,用甜蜜的歌声把你们那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学生唱歌及时指导“感觉还不够快乐,再高兴点。”要求学生轻声唱本歌.随琴唱 :(教师:“告诉全世界的小伙伴们,我们过年了,敲起了鼓,多快了乐啊,在高兴一点!”)

三、创造表现:

教师范唱 :(“孩子们唱的真好听,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你们想听吗?”)(“注意,老师唱时,你们嘴巴不唱,心里唱,仔细听一听,老师唱的有什么不同?”)强弱的处理:强弱的处理: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跟着老师一起(敲鼓生唱)注意:轻重,动作大小。” 完整轻唱。随录音唱。教师:“孩子们唱的真不错,你们也想老师一样,敲这鼓唱歌吗?你们动脑筋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当鼓敲呢?”集体齐唱:(在唱的过程中可以敲击铅笔盒,可以拍击节奏,手拿铅笔敲击课本也可自编作表演本歌曲。)教师纠正辅导.继续歌表演 ,分组表演,教师评价,集体表演.四、完美结课:

篇9:龙咚锵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小鼓和小锣敲出的不同音色和节奏,初步学习分角色欢快地对唱。

2.在认识各种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创编歌词,并用乐器演奏。

3.体会两种乐器互相对话的情趣。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活动准备:

图谱、鼓、锣、圆舞板、小铃

活动过程:

一、熟悉鼓和锣的节奏

1.出示鼓T: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小鼓)知道小鼓有什么本领吗?

2.敲一敲鼓的节奏T:小鼓是怎样唱歌的。

T:你们的小耳朵真灵!原来小鼓是这样唱的(出示节奏谱×× ××∣×× ×∣)

T:把你们的小鼓敲起来!(加动作敲)

3.出示锣T:这么热闹的鼓声把谁给引来啦。(小锣)小锣是怎么唱歌的呢?

4.敲一敲锣的节奏T:原来小锣是这样唱的(出示节奏谱× ×∣ × ×∣),小锣和小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小锣的节奏还要比小鼓的节奏慢。

T:把你们小锣也敲起来吧!

5.示范鼓和锣合奏T:小鼓和小锣是一对好朋友,你听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对话呢。

6.鼓和锣合奏T:小鼓和小锣说得真开心,现在请一半小朋友做小鼓,请一半小朋友做小锣,我们来对话。

二、学唱歌曲

T:大家说得真热闹,听,小鼓和小锣一起唱起歌来啦。

1.教师范唱T:你听到他们唱了什么?

2.有节奏念歌词T:真厉害,你们都听出来了,我们一起看着图谱说一说。

T:小鼓、小锣我们也来对话吧。注意在“我们两个一起敲”的地方我们大家一起说。

3.演唱歌曲T:你一句,我一句说的真好听,我们把它唱出来吧。

T:小鼓和小锣有要对话了,哪里是小鼓唱呢?哪里是小锣唱呢?

4.交换演唱T:交换试一试。

三、创编歌词

1.创编歌词T:还有什么乐器也能唱出好听的声音呢?

T:把小铃和响板放进歌曲里面,应该怎么唱呢?

2.演唱创编的歌曲

四、边唱边演奏乐器

1.分组边唱边演奏小铃、圆舞板T:请小朋友请出你们椅子下面的乐器,让我们一边唱一边敲起来吧。

2.交换

五、总结

T:小朋友,刚才我们敲了锣,打了鼓,你们开心吗?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敲锣打鼓的?(喜庆的节日里)是呀,在这些时候,不仅敲锣打鼓,还会唱歌跳舞呢呢。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教学反思:

发现,前面鼓和锣单敲的时候,幼儿能够很好的敲出来,但是当鼓和锣合奏的时候,幼儿之间的衔接并不是很好,出现“断裂及慢”的现象。之间的共同合作不是很完美。但是庆幸的是孩子们都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篇10:《三个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1. 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 能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3. 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借助单元主题词“信息传播”进行引读。

二、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

1.快速浏览课文,从女画家的角度概括这篇通讯播报了哪些事件。

(学生速读课文→自主概括→同伴交流→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2. 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3. 想一想:作者为何选取这几件事?由此给你的写作带来了什么启发?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面对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 )

三、 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

1.分析“南极人”的形象。

生读课文(四名女生读第24-27小节)。要求:听读课文,先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南极人”的整体印象,再说一说最感动你的细节。

(圈点批注→组内点评→全班展示)

2.分析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1探究:女画家是“南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3小结: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执着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毅力)

4探究通讯中人物的描写方法。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在概述人物风貌的基础上,应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典型细节进行描写刻画, 这样的人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

3.探究“南极精神”的内涵。

1你觉得“南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试着用几个词来概括。

2引导学生感悟“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

PPT: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图片

PPT: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图片

(师激情解说)

四、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

研读相关语段,思考三个问题:

1. 这幅壁画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 这幅壁画有什么特点?

3.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考察队员们是怎样理解的?(四名男生朗读第 16-21 小节)

4.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你认为还能有怎样的理解?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结束本课

PPT:“南极精神”抒写英雄传奇,冰雪和激情交相辉映;三个太阳凝聚万千情思,科学与艺术比翼齐飞。

六、作业

推荐阅读《南极有约》,作者:张彬彬

【教学反思】

本次上课的课题是《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是苏教版语文七(下)“信息传播”这一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体裁为人物通讯。面对这个课题,我是有些不安和紧张的,要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精彩展示,我觉得有点难度。

首先,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长达4500多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长文,仅仅读一遍就得20分钟左右。头绪太多,如何把握?

其次,它的体裁是一篇通讯。这种体裁不像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色彩不浓,有滋有味、耐人咀嚼的精彩之处不多,要上出“语文味”,总觉不易。

第三,这篇课文比较“冷”,因为不是经典篇目,网上鲜有相关的执教资料,只能“白手起家”。

一、长文短教,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事物是相对的,坏事有时从不同的角度看未必就不好,既然没有可借鉴的参考资料,恰恰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独立品读、独立思考,好好地研究文本,形成自己的独到之处。

面对这样一篇长篇通讯,一堂课上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亟待思考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首先揣摩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文安排在“信息传播”这一单元,本单元中有通讯、消息、录音新闻等各类新闻体裁的文章,很明显,编者的编写意图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熟悉这类新闻体裁。就《三个太阳》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什么是人物通讯?如何写人物通讯?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除了时效性、真实性等通讯共同的特点外,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线索的清晰、选材的典型、构思的巧妙和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这几个特点也是一般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容易忽视却又必须掌握的技法,如能在课堂上学习并领会、达成这些目标,可谓“一箭三雕”。

二、大胆取舍,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也应该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三个太阳》这篇内容繁多的人物通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为直奔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长文短教。文章中涉及南极环境描写的段落,我几乎没有谈及;女画家去南极之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也没去分析。因为这些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如果面面俱到,将会导致“面面俱不到”的后果。

我把握住文中所叙之事、所写之人、所抒之情,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设计成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说白了,就是由对所写事件的把握,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到对本文所抒情感的领悟。

三、有序紧凑,清晰流畅的教学环节

本堂课,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上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构思和流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每一个环节,我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第一板块中,学生浏览课文,先自主概括,再同伴交流,再学生展示,最后教师归纳。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本篇通讯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第二板块主要是分析“南极人”以及“女画家”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有听:听读课文集中描写“南极人”的相关段落;有说:说说最感动你的细节;有读:带着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再读;有写:归纳写人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辨析女画家是不是“南极人”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本文不仅仅是在讴歌“南极人”,更是在赞颂南极精神,我由此进行拓展迁移,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最新成就,以及神舟飞天的航天精神、蛟龙入海的伟大壮举。学生情绪高涨,由此落实了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四、课前预习,顺利展开课堂教学的前提

从常态课的角度讲,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南极的相关知识和通讯的一般常识等,是深入研读课文的前提。因为本文是一篇长文,完成这些内容要耗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如果课前不做好预习工作,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几乎很难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上课前一天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与本课教学有关的预习工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南极知识等有了认识和积累,为正式上课进行了很好的铺垫。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堂课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二课时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仔细回想,我觉得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预设。

教学中,我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精彩设计,忙着赶环节,有时没有顾及学生的状态,他们稍有半点“偏颇”,我就想着用自己的话把他们拽回“正道”,不想也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尽管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强的,读书、讨论、回答问题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所有这些都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控制之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孕育“生成”,捕捉生成性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思考的地方。

二是教学语言略显强势。

在学生表达已经很到位的情况下,我时常会过多重复学生的话,总感觉学生没有自己表述得好。这说明,我主宰课堂的意识、与学生争夺话语权的思想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要不断强化。

三是用非语文的手段达成情感目标。

在突破“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一目标时,我通过图片和自己的激情演说来感染学生,讲得太多,有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之嫌。回头想想,如果教师起个头,引导学生诗意地表达,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突显“语文味”。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学生开学精彩讲话稿下一篇:考研复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