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比赛

2024-04-25

竹竿舞比赛(精选14篇)

篇1:竹竿舞比赛

竹竿舞比赛开幕词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带着我校全体师生的喜悦,伴着充满活力的运动员进行曲,盼望已久的尚堂中心小学竹竿舞比赛隆重开幕了。首先,我谨代表镇教办向在比赛筹备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比赛的举行,是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的具体行动,给同学们自主发展,展示个性风采提供了舞台,是对全校同学们学习竹竿舞水平的一次阶段性验收,也是对全体学生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风貌的一次大检阅。

崇尚体育是我校的优良传统,是我校教育的一大特色。竹竿舞比赛是锻炼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一辈子”是我们的健康理念,每天30分钟的课间操,能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很好的放松,充分地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举办这次比赛,就是为了规范我校竹竿舞的动作,提高我校竹竿舞的整体水平,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品味。我们高兴的看到,各班对此次比赛非常重视,班主任、数学老师和体育老师都在利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进行强化加练。

在此,我希望各位评委老师要高度负责、公平公正、认真评分;各班级要听从指挥,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班主任要恪尽职守,率领学生严格遵守赛场纪律,以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最后,祝各班级赛出最佳水平,赛出最好成绩!预祝比赛圆满成功!

篇2:竹竿舞比赛

11支竹竿舞队伍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带着彩色的卷发头饰,夸张的打扮令人发笑;有的穿着各种动物服饰,可爱的造型让人喜欢;还有的穿着白衬衫格子裙,充满朝气……小记者班的打扮可是独树一帜,大家身着苗族服装,格外夺人眼球。

女同学们个个昂首挺胸,那轻盈的步伐,在竹竿间一跃而去;男同学生怕竹竿夹着他们的脚,低下头,看那两根互相夹击的竹竿。好不容易跳过了四根竹竿,才松了一口气。点脚,屈膝,摇头,击掌……一个个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那么训练有素。小记者又紧张又激动,心里默念着“一、二、三、四”有节奏地跳着。突然邵威的鞋子在抬腿时候“飞”到了一边,机智的他面不改色,依旧跳的起劲,尽管他是赤着脚的……

比赛结束后,队员李李说:“这几天每天练习没有白辛苦,能获得优胜奖真是高兴。”小唐说:“训练时同学们有的腿被夹到了,有的`鞋子被夹掉了,还有的还摔个四脚朝天。可大家从不放弃,失败了再拭。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同学们都能够跳过竹阵了”。

篇3:大班集体舞:竹竿舞

1.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脚步, 初步能配合鼓声跟随竹竿跳出步伐。

2.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 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10根5米长的竹竿, 小鼓一面, 故事《妈勒和怪兽》课件。

2.《跳起来》和《敲起竹竿跳起来》音乐, 竹竿舞录像。

3.红、黄、蓝、绿小圆点, 壮族男女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幼做律动《跳起来》, 进行热身运动

教师: (师生用壮语问候) 勒宝好!勒少好!老师好!我们再用壮话跟客人老师打声招呼吧!我们听音乐, 跳起来吧!助教播放《跳起来》音乐。 (过门开合手, 第一句歌词幼儿做师公舞的基本动作, 第二句歌词幼儿跑去找一位好朋友撞屁股。)

(这一律动简单、有趣, 幼儿发出了开心的笑声, 为这节课铺下了壮族的特色和游戏的基调。)

二、讲述《妈勒和怪兽》的故事

教师:勒宝、勒少, 黄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妈勒和怪兽》的故事, 什么是妈勒?壮语里“妈”就是妈妈, “勒”就是孩子。 (助教播放课件。)

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壮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怪兽经常出现, 抢走粮食, 伤害人们。怎么办?妈妈和她的孩子想了很多办法赶走怪兽, 他们发现怪兽都很害怕一种脚步声“咚咚, 哒哒”, 他们还发现敲竹竿也能吓走怪兽。于是, 他们用怪兽害怕的脚步跳过敲打的竹竿战胜了怪兽。为了庆祝胜利, 人们跳起了竹竿舞。竹竿舞于是流传了下来, 丰收了、胜利了、过年了、过节了、高兴了, 人们都跳起竹竿舞。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幼儿倾听。教师边讲述边做动作, 加强幼儿对踏跳步的认识。)

三、观看竹竿舞录像, 学一学动作, 师敲鼓为幼儿打节奏

1. 教师:

竹竿舞是怎样的, 你们看过吗? (幼儿:看过。) 黄老师请你们看一段“三月三”歌圩竹竿舞的录像, 小朋友要认真看哦, 看完了我们还要学一学。可以吗? (助教播放录像, 幼儿观看录像。)

教师:叔叔阿姨跳得好看吧?我们来学一学怎么样?

四、师生扮演妈勒, 配合鼓声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脚步

教师:我们来扮演勇敢的妈勒, 我是“妈”妈妈, 你们是“勒”孩子。我们一起去战胜怪兽, 好吗?怪兽害怕什么呢?谁可以跳一跳? (教师请两名幼儿示范, 教师尝试让第一名示范的幼儿脚步配上鼓声, 发现很困难, 教师放弃。) 我们都来试一试。 (全体幼儿围在妈妈身边做动作。)

1. 教师示范, 幼儿寻找舞步特征。

(踏、跳) 教师:刚才我们的脚步是怎样的? (教师发现这样问幼儿很久没回答上来, 于是, 教师把动作分解示范, 幼儿才回答出踏、跳。) 对了, 妈妈来教你们让怪兽害怕的脚步吧。我们的脚步是这样跳的:一只脚先踏一步再跳起来, 然后换另一只脚, 踏下去再跳起来。踏—跳、踏—跳、踏—跳。

教师:孩子们, 跟着我一起来。踏—跳、踏—跳。 (全体幼儿围在妈妈身边做动作。)

2. 引导幼儿发现舞步特征。

教师:有些孩子还没学会, 为了让大家都学会这个脚步, 妈妈请你们分清踏和跳两个动作谁是重的谁是轻的, 幼儿很快就回答踏是重的, 跳是轻的, 教师于是再让幼儿踏跳体验轻重。

3. 师生共同制作图谱。

我们画一画图, 把这些动作记录下来好吗?踏是重的我们用什么来表示?跳是轻的我们用什么表示? (幼儿自由讨论, 他们大都同意重的用石头表示, 轻的用纸、羽毛、棉花糖、白云等表示。) 教师在竹竿线上画下石头和白云。教师手指石头和白云, 口念踏、跳, 全体幼儿练习。 (教师发现这一图谱不是很有效, 很多幼儿根本没有看图谱, 自顾自地练习。)

教师:孩子们, 跟着妈妈去赶走怪兽吧。预备—起!

五、敢于尝试运用竹竿舞的基本脚步跳竹竿

1. 尝试跳过静止的竹竿。

教师:孩子们, 竹竿那边有只怪兽。现在是收获的季节, 怪兽又出来抢人们的粮食了, 我们一起用脚步声吓走它好吗?准备好了吗?预备—起! (一次)

教师小结:你们这样的脚步是不能吓走怪兽的, 为什么? (幼儿很快回答:我们的脚步不够整齐。) 怎样使我们的脚步整齐? (幼儿回答这个问题很困难。) 教师:咱们分组跳竹竿。孩子们看看你们鞋面上都贴着不同颜色的圆点, 我们请红色圆点的孩子站第一排, 黄色圆点的孩子站第二排, 蓝色的站第三排, 绿色的站第四排。红队先跳, 黄队等红队跳到第二根竹竿时再跳进去……预备—起! (个别幼儿不明白如何分组, 所以浪费了一些时间, 教师也没有强调统一先出右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齐度。)

2. 尝试跳过敲打的竹竿。

(1) 幼儿尝试用踏跳步跳竹竿。教师:这次我们的脚步比第一次整齐多了, 只用整齐的脚步声, 威力不够大, 想想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敲打出让怪兽害怕的声音? (竹竿) 我们请客人老师来帮帮忙, 她们敲竹竿, 我们来跳, 有人敲有人跳好吗?

教师:竹竿敲起来了, 有妈妈在, 孩子们不要怕, 我们是勇敢的妈勒!预备—起! (竹竿敲起来后, 幼儿有些害怕, 比较乱。教师此时如果请个别幼儿示范跳过去, 也许这节课会更精彩!)

(2) 教师小结:这一次不够整齐, 有些孩子看到竹竿敲起来了, 就很害怕。竹竿敲起来了, 跳过去时我们注意把脚抬高一点点, 还是用踏跳步跳过去, 孩子们, 加油!

(3) 分男女跳竹竿。教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的孩子是怎样跳的?我们先请女孩子, 男孩子当评委。教师:女孩子跳得怎样?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很好! (这一环节, 想让幼儿分组休息, 男孩的回答, 让我对自己的提问效果产生了怀疑。) 接着男孩跳女孩当评委。

(4) 全体幼儿跳竹竿。教师:这次我们男女孩一起跳过去, 团结起来, 争取一次就把怪兽赶跑好吗?有没有信心?孩子们群情激愤, 昂首挺胸, 表情凝重。

教师:怪兽被赶跑了, 我们胜利了!耶――! (幼儿欢呼雀跃!) 孩子们, 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勇敢的“妈勒”。你们真棒!现在呀, 每年“三月三”为了纪念勇敢的妈勒, 庆祝丰收, 人们总会跳起欢快的竹竿舞。 (助教播放竹竿舞录像) 我们壮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现在我们戴上帽子, 挂上壮锦袋, 邀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跳竹竿舞, 好吗?客人老师请你们和我们一起跳竹竿舞。助教播放《敲起竹竿跳起来》音乐。 (幼儿戴帽、挂壮锦袋时间稍长了些, 这一环节有些听课教师建议是否可以提前。)

自我评价

1.基本完成目标。

2.扮演角色练习脚步, 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学习, 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

3. 图谱不是很有效, 部分幼儿已学会脚步, 故不看图谱, 自顾自练习。

4. 分组后, 幼儿仍没能很整齐地跳竹竿, 也许是教

师在幼儿刚学会脚步的基础上就想让每组幼儿同时跳竹竿, 为难孩子了, 也许是教师的引导策略不够好。

他评

1.图谱的石头和白云应在同一直线上, 最好能区分左右。

2.需不需要图谱, 关键取决于幼儿的学习需不需要。

3.踏跳步是两个不同的指令, 而鼓声却是“咚咚, 哒哒”, 是否可以把鼓声改为“咚哒、咚哒”。

4.幼儿跳竹竿的节奏慢了些, 加快可能更符合孩子特点, 跳起来感觉也会轻松些。

5. 提示统一先出贴有颜色圆点的脚 (右脚) 也许会提高整齐度。

篇4:四人共“舞”长竹竿

练习方法:四人一小组,共同手持竹竿(可横向双手持竿,也可前后单手一侧或两侧持竿)共同跑步前进。(如图1)

组织建议: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其中每四人为一合作小组,可以采用接力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也可在队列练习中让学生每四个人一组持竿共同体会“跑步——走”的节奏、步幅、步频,以提高队伍步调的一致性。

2.“同舟共济”

练习方法:练习前,将两根长竹竿上分别等距离地固定好四个橡皮套,参加练习的四位同学前后站立,分别将小腿套在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套内,四人步调一致,共同前进。(如图2)

组织建议: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看哪一个组最先完成规定的距离。每组可自行安排一名指挥者,以保证四个人节奏的一致性,以最前面的同学到达终点线的先后顺序,作为最后比赛结果的评判依据。

3.“拔河”比赛

练习方法:每四位同学分别根据各自的实力,分成实力相当的两组,双方在比赛前可自行商定比赛的规则。(如图3)

组织建议:练习前,一定要检查长竹竿是否光滑,以及是否坚固耐用。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产生合作伙伴,在老师或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比赛。在练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以及对规则的认可和共同遵守的良好习惯。

4.连升“三级”

练习方法:四人一组,使用一根长竹竿,其中两人持竿设置三个不同高度(高度可自行商定),另外两人分别跳跃这三个高度。在练习中,若一人失误,另外一个同伴可以进行“相救”。 (如图4)

组织建议:设置的高度可双方自行商定,跳跃的方式也可自行决定,这样便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更好地调动大家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5.“棍”扫一片

练习方法:四人一组共同练习,其中一人持竿,另外三人分站在以竿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内。游戏开始后,持竿的同学将长竹竿贴着地面快速“扫”过,另外三名同学及时做好判断躲避竹竿,被竿扫到的同学和持竿同学进行交换练习。(如图5)

组织建议:持竿的同学可灵活控制好竹竿的行进方向、速度以及竿离地面的高度,特别注意竿离地面的高度一定要在其他同学的能力范围之内。

6.共跳竹竿

练习方法:每四人一组,其中两人为持竿者,另外两人为跳竿者,当跳竿者失误时,和持竿者交换练习。(如图6)

组织建议:练习前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少数民族的竹竿舞,有条件的可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加深对跳竹竿舞的认识和理解。练习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创编的积极性,可在每节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各个小组进行展示。

7.“老翁”不倒

练习方法:每四人一组,各手持一根长竹竿站在边长为1m(可逐渐增大距离如1.5m、2m等)的正方形的四个角上,其中一同学发令后,大家共同松手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去扶下一根竿。(如图7)

组织建议:四人事先约定好扶竿时的行进方向,待动作路线及方法熟悉后,可逐渐增大距离。

篇5:竹竿舞作文

跳竹竿舞,顾名思议,就是把两根粗一些的竹竿放在两边,由六个人拿着竹竿,随着开开合合的节奏敲起来。跳竹竿的人要机智灵活,随着节奏“开开”时跳过去,不被夹着就代表成功!体育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一下示范,只见他灵巧地跳过去了。同学们为他“设计”的难题,他也轻而易举地跳过去了。我们被老师“精湛的舞技”所震惊了,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老师示范完毕后,叫我们来排队试试。同学们的姿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被老师“赶鸭子上架”才跳的;有的使用“张牙舞爪”式,跳到了竹竿上就跑;有的使用“活蹦乱跳”式在竹竿上乱跳了起来,就像跳起了“迪斯科”。你再看那位同学急急忙忙上去,不料,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栽在了竹竿上。哦!肯定使用的是“泰山压顶”式了……这些招式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知不觉到我了,我心里十分害怕,把脚伸进了竹竿里又缩了回来,心想,哎,如果夹着脚了一定会很疼,如果把鞋子夹掉了,我肯定又成了一大“新闻”人物。我闭上了眼睛,深呼了一口气,又睁开了眼,我想豁出去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跳了起来。耶!我居然成功了。我

篇6:竹竿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跳竹竿的基本节奏和动作,发展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节奏韵律感。

2、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自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3、培养体验竹竿舞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1、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提高节奏的韵律感。能根据节奏开合竹竿;掌握和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跳法,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

2、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掌握和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跳法,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

教学过程:

一、竹竿舞基本认识

1、讲故事:竹竿舞历史和运动价值。

竹竿舞的起源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一天,人们听到“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脚步声,原来是野兽来了,当时,人们没有没有先进的防御工具来对抗野兽,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大家用很多很多的竹竿敲打碰撞,也发出“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声音,比野兽的声音还要大,野兽害怕极了,仓皇逃走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表情更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苗族人们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竹竿舞。2,认识竹竿舞的基本节奏。

根据故事提问:(1)野兽来了,发出怎样的脚步声?“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2)苗族人们为了把野兽赶走,用竹竿敲打碰撞发出怎样的声音?“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3)今天我们也用“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节奏跳竹竿舞,好不好?

二、初步练习,感知竹竿舞的基本节奏。系上红彩带,感受竹竿舞的喜悦气氛。

(1)用手模拟竹竿节奏(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问:几个开合?几个开开合?(2)原地练习脚步节奏(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问:几个点缩?几个点点缩?

三、口号练习。

在静止竹竿上利用口号“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或者“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练习竹竿舞节奏,进一步感知竹竿舞的节奏。

1、教师示范摆放竹竿。

2,学生在静止竹竿上练习基本节奏。

四、在开合的竹竿上尝试跳竹竿舞

(当竹竿打开时,把脚点进竹竿里,当竹竿合起来时,把脚收回来,当竹竿开两下时,两脚按先后顺序跳过去。总之,竹竿的开合要和脚步进出相吻合)

五、在开合的竹竿上,配合音乐欣赏竹竿舞

1、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的四拍子节奏。

3、强调竹竿舞的节奏要求及注意事项:

(1)敲竹竿必须按照(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的节奏,节奏明显,均匀轻敲,不能太用力,以免夹伤脚。如发现有同学摔倒,先等同学出来在重新开始。(2)跳舞的同学必须按照(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排好队,不拥不挤,如不小心跳错步伐,可及时更正,不能在竹竿里面逗留。想再跳请到后面排队等候。

(3)竹竿与脚步吻合,配合音乐快慢进行(协调性、灵敏性、力量性、节奏性)

六、提高练习,大胆尝试,创编动作跳竹竿舞

1、教师示范创编动作,指导学生展示动作。

2、鼓励幼儿邀请伙伴创编动作跳竹竿舞,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3、可分组比赛,评出最佳舞星,让学生加强交流。

七、小结:

篇7:竹竿舞论文

钟俪华

苏燕鸿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因地制宜地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还对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网上文献检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竹竿舞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娱乐性强,而且场地器材要求也不高,极易掌握和推广。但除了极少数中、小学将竹竿舞引入体育课堂外,全国各地开展的现状几乎是空白。本研究将竹竿舞引入我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堂,为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路提供参考。

竹竿舞又叫“跳竹竿”或“跳柴”。我国南方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在丧葬仪式中用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以表现人鬼殊途,寄托哀思。而在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黎语叫“卡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收获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跳竹竿,而且往往通宵达旦,场面豪迈洒脱,气氛热烈欢快,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竹竿舞”不但跳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被很多民族吸收并打上了各民族的文化烙印,曾被国外游客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在广西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中也广为流传。跳竹竿舞时,先将两根长约5米的粗竹竿平行摆在平地上作为垫架,竿间距大约3—5米左右。在垫架上平行横放8根手腕粗细的竹竿,由8人分两组在两边握竿击节,每人左右手各握细竹竿一端,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握竿者按节奏敲击竹竿,竹竿在垫架上滑动离合,按照“开合、开合、开开合”和“开开合合、开开合合”的节奏,将两根竹竿分开或合拢。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和跳跃,而且要潇洒自如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与活动内容相关)。击竿者可时而蹲,时而坐,时而跪,时而站,使竹竿有高低变化。持竿者会随着节奏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之声,使场面表现出低沉或欢快的气氛。

由于竹竿舞项目到目前为止还主要存在于民间,内容形式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一个新兴尝试性项目,学校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此项目,也没有组织相应的比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前几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很高,还创造出不少新玩法。但后几周随着学生对竹竿舞掌握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又挖掘不出新的玩法,他们的练习积极性明显降低,练习次数也随之递减,所以就造成了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两个数据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另外两个组的结果。

竹竿舞与羽毛球两个教学内容的结合,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成分,在活跃和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通过身体素质五项指标的分析也比较充分的挖掘了竹竿舞除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的娱乐性外,更加明确它本身的运动效果,为进一步研究竹竿舞的锻炼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竹竿舞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竹竿舞项目器械简单,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该项目搬进体育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单纯的竹竿舞课能提高学生的心功能和下肢的弹跳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竹竿舞结合羽毛球课能在单一课型的基础上加大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在五项指标上除坐位体前屈外,其它四项练习前后均有显著提高,且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显著;传统的羽毛球项目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但是在五项指标上提高不明显。

竹竿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后,由于其内容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单独成为一门课已表现出弊端,建议:减少竹竿舞的教学课时数,以每周一个学时为宜。

篇8:论黎族“竹竿舞”的美学特征

“竹竿舞”也称打柴舞,黎语称之为 “转涉”、“俊孪”或 “卡咯”,意为“跳材”,因此“竹竿舞”又被称为“跳竹竿’。 “竹竿舞”这种体育形态来源于黎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它产生于劳动,带着大山一样的质朴,伴着黎族人们生生不息的热情,至今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结束流放生活即将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并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著名诗句。足见黎族的“竹竿舞”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来源于其美的本质,得益于其拥有的独特美学特征。

2、“竹竿舞”美的本质

美是人作为主体的情感过程,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自己生活能动行动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竹竿舞”美的本质应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竹竿舞”美的自然本质,这种自然本质是以“竹竿舞”的动作、形态为基础的,表现出人们来源于自然,并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本质。如“竹竿舞舞步中的磨刀步、参差步、小青蛙、搓步、大青蛙步、鹿步、筛米步、猴子步、乌鸦等,都体现出创造者们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智慧,都是人类来源于自然的有力见证。 第二是“竹竿舞”美的精神本质,如用各种动作创编成展现生活场景如“穿山过海洋”、 “情人上路”、 “田中鏖战”、“三军赴火山”、 “勇闯斩头台”等的跳法,是创造者们情感体验和坚强意志的产物,其代表了人的内在思维及意识活动,代表了人的丰富情感和卓越创造力,充分体现出人独特的精神意识,这是“竹竿舞”美的精神本质。

3、“竹竿舞”的美学特征

3.1、原生态的形象美

“竹竿舞”的第一大美学特征是其具有原生态的形象美,这种原生态的形象美在“竹竿舞”的动作、跳法及服饰上均有体现。 “竹竿舞”是黎族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体育形态,是黎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竿舞”是以人的生命本身为主体、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主题的仪式性艺术活动。 它体现了黎族人民特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是黎族原生态技艺的有力展示。 在表演“竹竿舞”的过程中,不但对舞者的舞姿、动作的表达形式十分重视,而且黎族人民都身着自己民族的特色服饰、盛装参加,充分展示出其原生态的形象美。其中在舞姿上要求舞者舞姿优美、自然、大方得体;

动作上,有来源于生产劳作而最终形成的筛米步、磨刀步和搓步等,还有模仿自然界动物而形成的青蛙步、鹿步、猴子步和乌鸦步等;在器械上,主要使用来自大山中的天然竹子作为表演工具;在服饰上,舞者都会穿着黎族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其中就有来自黎族生产劳动中差生的黎锦服装。这些都充分给人以原生态的形象美享受,可以使人们在表演和欣赏过程中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3.2、欢乐的意境美

欢乐的意境美是“竹竿舞”的第二大美学特征。黎族人民性格淳朴而豪迈,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而真诚,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态去接受。这种乐观的生活哲学在“竹竿舞”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竹竿舞”的节奏铿锵有力、欢乐奔放,动作古朴粗犷、艺术感染力非常强。 并且“竹竿舞”具有丰富的动作姿态,小伙子和姑娘们用灵巧的步伐在竹竿上表演各种各样的舞蹈。 有的穿着木鞋,手持红绸,头戴彩带翻着跟斗,也有的踩着高跷做各种高难度动作,舞蹈场面十分壮观,更加引人入胜。当舞者跳出竹竿时,打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的声音,以此烘托气氛,场面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但是,如果舞者不会跳或不熟练跳时,多会被竹竿夹住鞋、脚或被打到身体其他部位,这时会被打竿者和观众嬉笑。相反,如果会跳或跳得很熟练,在竿上舞姿流畅、动作到位,多会博得姑娘的青睐,并会被观众鼓掌喝彩。跳竹竿本身动作就极其优美,加之跳法多样,舞姿翩翩,再配以快乐的民族音乐,及参与人们的鼓掌声、喝彩声、欢笑声,这都能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可见,“竹竿舞”是黎族人民宣泄欢乐的主要媒介,而在这种欢乐的宣泄中感动了他人,会让人们身处欢乐的意境之中。

4、结语

“竹竿舞”是黎族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中的一颗艺术明珠,其具有原生态的形象美、欢乐的意境美和质朴的情感美三大美学特征。对于“竹竿舞”项目特征的探讨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对黎族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摘要:“竹竿舞”是黎族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态,代表了黎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是黎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伟大产物之一。本文对“竹竿舞”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其具有原生态的形象美、欢乐的意境美和质朴的情感美三大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与黎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是黎族民族精神意识的身体表征。

篇9:浅析海南黎族竹竿舞

【关键词】竹竿舞民俗文化海南黎族旅游开发

引言

海南岛孤悬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具有健康、生态、长寿、阳光岛的美称,有缤纷而崎旋的热带海洋风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以汉、黎、苗、回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其中最独特的还属海南黎族民俗文化。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蕊畸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其中最具特色和颇为神奇的一支舞蹈还属“竹竿舞”。

一、竹竿舞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竹竿舞的起源

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诞生于三亚崖城镇境内并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竹竿舞》以其不可替代、不可阻挡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态突破一系列《驱鬼舞》的原有的范式,表现形式上显然是模仿了人们熟悉的自然界动物的不甚正确的动作,丰富了舞蹈的线条与形态动作,进一步揭示人们的形体和心灵的语言,表现在内容上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驱逐附于死者身上的鬼魂,还要安慰和超度亡灵,让死者安心地到一个称心舒适的境地中去,不但不要回来干扰生灵,而且从遥远的阴间托福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竹竿舞》不再使用喊声或者铜锣伴奏,而是选用一种发出清脆声乐的上等木材。直至后来由于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互补互惠之下得以充分地改进,《竹竿舞》的范式又一次得到冲击,显得十分狭窄而窘浅析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迫的木材让位给了竹竿——短短的木材变成长长的竹竿,笨重的粗木换上了轻便的青皮竹,只能轮流跳动的屋前方块地转移到了宽敞的晒场。

(二)竹竿舞的发展历史

黎族竹竿舞(又名打柴舞)。“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劈式。竹竿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当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竹竿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日吃茶,富日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竹竿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由于竹竿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竹竿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我省著名舞蹈编导、海南省歌舞团艺术总监彭煜翔说,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二、竹竿舞主要特点

(一)集体性

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

(二)健身性

竹竿舞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甚至是中老浅析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年身心健康发育。

(三)娱乐性

竹竿舞的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四)艺术欣赏性

对于竹竿舞的艺术舞台呈现形式,海南省很多优秀文艺工作薯,对其进行编排,竹竿舞的工作也非常的丰富多样,如果比安排得当,有机地融入到其他舞蹈形式中,成为表达主题、渲染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竹竿舞的发展前景及旅游开发策略

(一)竹竿舞的发展前景

凡是来过海南旅游的中外游客,恐怕都会对竹竿舞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黎族村寨观光游览、还是在海边沙滩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们都会被邀请加入到跳竹竿舞的行列中。而在许多大型活动中,竹竿舞也会被作为营造气氛的一种手段广泛运用,例如每年的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欢乐节、嬉水节,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被看称作是“世界罕见的健美操”随着历史的发展,战争的内容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竹竿舞形成娱乐性的舞蹈。、舞蹈通过人物的动态形象,结合音乐旋律,向世人展示了黎族人民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反映了黎族人民热爱和平、渴望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是中国乃至世界舞蹈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竹竿舞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了更高阶段的今天大多数旅游开发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赢得旅游者的青睐,竭力挖掘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开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项目是海南旅游开发者应当重视的主题。

竹竿舞作为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成就。黎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代代相传,黎族地区素有“舞乡”之称。黎族民族歌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腔调优美,方便众口相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黎族在结婚、建房屋、欢度佳节、农闲娱乐和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都要摆酒席、敲锣打鼓、欢跳竹竿舞蹈。竹竿舞作为民俗旅游的项目之一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正同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魅力。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方向。

(三)竹竿舞的旅游开发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好竹竿舞的黎族民俗文化成长环境

民俗旅游的基础在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利用发达的媒体加强竹竿舞民俗文化的宜传,增强民俗文化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民俗旅游形象,使人们认识并理解竹竿舞的民俗文化,参与民俗旅游活动,注重民俗礼仪,恪守民俗风尚。为了预防可能引起的文化污染,在制定民俗旅游发展规划时,务必弄清其潜在的文化影响,对拟议开发或已经开发的每一个民俗旅游项目都要进行文化影响评价,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

2、树立品牌,把竹竿舞融入海南旅游活动项目

当代的旅游者已经不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的旅游,如今特别强调旅游项目与旅游者的参与相结合,参与性已经成为旅游项目的重要特征。竹竿舞作为民俗旅游活动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成为特定民俗生活环境中的一员;通过旅游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游客休闲、猎奇、求知的需求。民俗旅游活动带给游客的享受是其他旅游资源所不可替代的。

作为海南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接触到了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文化,被其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深深吸引。时代在前进,黎族社会也在不断的前进着。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现代化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给黎族社会文化带来更大的变化,将黎民俗文化有效的保护并挖掘,它的未来是可以想象的,绚丽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民族文化出版社,2005版

[2]朱竑:《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人文地理出版社,2001版

[3]亚根:《黎族舞蹈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版

[4]丽华:《浅议海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琼州大学学报,

[5]伏六名:《从海南民俗文化的特点谈海南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

[6]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高师理科学刊,2004年

[7]焦勇勤 孙海兰:《海南民俗概说》海南山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8]林日举 黄育琴 李琼兴:《海南民族概论》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9]高泽强 文珍:《海南黎族研究》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篇10:跳竹竿舞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这个活动器材也可以锻炼一下身体,看着同学们跳很简单,自己亲自去跳,2下就被柱子卡主在中间,好像自己的脚不是自己的一样,要认真的玩,不然脚不停使唤,一不专心,被绊倒了。一开始玩,我根本不会玩,完了几次后,开始慢慢懂了一些,然后一个轮着一个去跳,班里的同学都玩得很开心,我也玩到疯狂了。

篇11:竹竿舞教学法

郝家桥小学 郭自强

竹竿舞是黎族、苗族和广西京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已在全国不少中小学悄然兴起,它既能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但由于教材和大纲对此项目没有作具体的说明和教学指导,不少体育教师也不是轻车熟路,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一、了解过程

1.教师在教学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跳竹竿锻炼价值、文化色彩以及练习方法和各种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亲身体验,熟悉和掌握其动作技术和学练方法。

2.教师把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向学生讲解,并作示范表演,使学生对竹竿舞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尝试过程

通过教师讲解和表演,学生一定会跃跃欲试,这时,教师不要忙于教学,应先让他们进行尝试性练习,在练习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当他们碰到练习障碍后,非常需要的是教师来帮助指导。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后,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教师才能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生才能主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练习。这种尝试是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和练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学练过程 1.节奏感的培养。

1)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下基础。

2)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如图1)。例如:打2/4拍的方法:两竿闭合打两次,分开再打两次;打3/4拍的方法:两竿闭合打一次或二次,分开打两次或一次;两种节奏交替打竿也行。两竿分开宽度 50厘米为宜,并使两竿闭合。

图(1)

2.下肢动作练习。

1)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击掌声和节奏明快的音乐节奏等在平行线或平行竹竿之间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腿交换跳、单脚连跳等。

2)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

3)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

4)跳一组(两根)慢节奏开合的竹竿,待熟练后,再逐渐加快节奏和竹竿组数(一般最多为四组8根)。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跳,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3.增加上肢动作。

等跳跃娴熟后,再结合上肢动作进行练习。

四、创新过程

1.叠加一层垂直方向的竹竿:即在原有的竹竿垂直方向上再叠加几组竹竿,形成“方格状”(如图2),这样活动起来能给观赏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效果非同一般。这种跳法和以往有不同之处,即双脚进出是在交叉点和空格之间,如交叉点B和空格A,而不是C和D处,因为C和D处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跳竿者从场地四角进出,也可直接站在竿中,由跳固定竿过度到跳开合竿(见图)。

图(2)

2.动作编排:学生基本掌握了进出开合竹竿的跳跃技巧后,动员他们参与教师动作编排工作,并通过比赛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充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中,形成创造性意识。再根据编排的动作,配上节奏明快的音乐,穿上带有民族风格的服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跳跃的兴奋性和表演欲。

注意事项:

1.竹竿不宜太粗,否则脚踩到竿容易扭伤踝关节,而且打竿者也很难抓握。一般竹竿直径为4厘米,长3—4米为宜。

2.在选择打竿节奏和跳竿方法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难度不宜过大,但各种节奏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

篇12:竹竿舞活动计划

一、教学内容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竹竿舞已在全国不少中小学悄然兴起,它既能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校本特色课程,我们将不断探讨学习,努力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品德、意志、情感以及与人合作、处事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小组创编,学习创编组合一。(3月份)

引导学生发挥个人创编思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创编组合排练。(3、4、5月份)

1、打竿及步法练习

2、跟音乐练习步法

3、队形及分组练习

4、舞蹈动作学习

5、完整编排练习

第三阶段:时间安排

星期二:六{1}班

星期三:六{2}班

星期四:六{3}班六{4}班

篇13:皮筋在竹竿舞教学中的妙用

一、利用皮筋进行组图跳

玩法:一拍一跳,开进合出,双腿交替反复进行。用3条4m的长皮筋,分别在每条皮筋的两头打结,安排2名学生撑一条双皮筋,6名学生撑开的皮筋组成三角形图案(见图1-1)。如果用4条皮筋,可以由8名学生组成四边形图形(见图1-2)。如果用5条皮筋,可以由10名学生组成五角形(见图1-3)等。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成纵队站在图案相应的位置。

要求:第1名学生跳入第2格时,第2名学生才能开始跳进格中,第1名学生跳完第3格后,绕过撑皮筋学生身后回本队队尾站好,直到各组最后1名学生练习结束。

通过组图跳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不仅能掌握跳竹竿舞的方法,还能提高灵敏性、协调性、反应能力等素质。

二、利用皮筋进行组字跳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跳竹竿舞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跳皮筋方法与竹竿舞结合,拼组成汉字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求知欲望。组字跳分组“单字”和“叠字”两种跳法。组“单字”,即利用皮筋组成单个字的图案,组“叠字”是利用皮筋将同一个字叠加组成图案。

1. 单字跳游戏

利用皮筋组成单字一、三、十、口、土、米、干、田、丰、王等图案。

玩法:以组“三”字为例说明。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组,按照“三”字布局设计成3格,6名学生撑3条皮筋,其他学生成纵队站在皮筋后。活动开始时,撑皮筋的学生先喊口令“开、开、合、合”进行原地分合皮筋,各小组按顺序模拟竹竿舞动作节奏,进行单人跳(见图2-1);也可以2名学生拉手面对面跳(见图2-2);还可以背靠背拉手跳(见图2-3)。

要求:第1名学生跳完第3格后,绕过撑皮筋学生的身后回本队队尾站好,以此类推,直到各组最后一名学生练习结束。不得争抢、推拉。

通过以上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也拓展了竹竿舞的教学内容。

2. 组叠字跳游戏

玩法:利用若干条皮筋设计叠加独体汉字练习竹竿舞,以8条皮筋叠加成汉字“丰”为例(见图3-1)。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组,分别站在“丰”字竖画两侧,模拟竹竿舞动作节奏、节拍,集体喊“开、开、合、合”的节奏,进行侧身跳前进、跑进跳、游戏跳、交替跑跳等动作,根据学生活动情况制订路线,可以绕“丰”字两“肋”转跳,也可以交换位置跳。

要求:不得争抢,推拉。

学生通过游戏会创造出不同的字与竹竿舞结合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互动。当活动人数多时,可以用16条皮筋分2组跳;也可以变为井+井(见图3-2)、王+丰(见图3-3)或任意拼图跳。

三、利用皮筋进行趣味游戏跳

可以利用皮筋进行趣味游戏跳,如,绕“8”字跳,学生用1条皮筋创编出绕“8”字跳游戏。

玩法:将学生分成2组,每组安排2名学生撑1条皮筋,其他学生成纵队站立一侧,游戏开始,2组撑跳同时进行,学生从一侧跳过,绕撑皮筋的2名学生进行“8”字跳,返回本队队尾站好,先结束的1组获胜。

在学生熟悉了竹竿舞跳法之后,可适时地加入竹竿舞音乐,使游戏更加有吸引力。

篇14:巧用饮料罐创新竹竿舞的垫杆技术

关键词:竹竿舞;垫杆技术;饮料罐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5-0070-01

一、材料准备

首先要收集铁制饮料罐,如露露、椰子汁、六个核桃等圆柱罐,这样的铁罐粗细、长短一致,结实耐用;其次是准备旧鞋带、薄纸板、胶带、小石子以及剪刀等工具。

二、制作过程

1.装石子。首先将5~8粒小石子装入铁罐,也可用黄豆(玉米粒)代替。

2.封闭罐口。装罐完毕后,用剪刀把薄纸板按照罐顶大小剪成小圆片若干个,将每一个铁罐罐口盖上一个圆纸片,然后用胶带纸封牢固。

3.连接铁罐。将两个铁罐对齐后用胶带固定,注意上下铁罐两端贴紧对齐,固定好的两個铁罐平放时应在一个水平面上。也可以用旧鞋带来捆绑铁罐,注意在罐身上下系两道扣,增加牢固性。

4.组合。用胶带或鞋带把捆好的铁罐分别固定在距离杆头20厘米的位置,注意先固定一端,然后再固定另一端,保证两组罐放于地面上能够平稳支撑上面的竹竿(图2)。对固定好铁罐的竹竿进行合理装饰,可在竹竿舞展示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改进垫杆技术的作用

1.用铁罐固定于竹竿下面来替代传统的垫杆,能够方便学生快速摆放与收取竹竿,提高竹竿舞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同时,没有了下面的长垫杆,能够玩出更多的新花样。

2.每根竹竿的两端用四个铁罐来支撑,增强了稳定性,消除了传统垫杆因为滚动而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一点在教师组织优课比赛或大课间活动展示时显得尤为重要。

3.因为铁罐内装入了小石子等硬物,学生在打动竹竿时会伴随发出啪啪的声音,有趣的声音及有节奏的律动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上一篇:心丢了下一篇:联想与想象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