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研究课题

2024-04-14

竹竿舞研究课题(精选6篇)

篇1:竹竿舞研究课题

竹竿舞,是黎族最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逢年过节,黎族兄弟姐妹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竹竿舞。那清脆的竹竿声,那灵活流利的身姿,让人享受到了无限之美。这不我们班的同学正随着清脆的竹竿声,模仿着那流利的身姿,一个个学生正在兴高采烈的学跳竹竿舞。

初练竹竿舞的同学,肯定达不到“流利”,你看那个同学因为跳错了步伐就被夹掉了鞋子,另一个同学因乱踩竹竿,不仅使竹两面交叉,而且还来个仰面朝天,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敲竹杠的同学要力气大,要敲的均匀、清脆、有节奏。可刚学敲竹竿,真是花样百出。有一个同学敲的时候太过用力,就把手指夹在了竹竿中间,还有一个同学故意手心朝上敲竹杠,结果把手指压在了竹竿下面。一个一个花样,一次一次失败,可并没有打消同学们学跳竹竿舞的决心。俗话说:“熟能生巧。”“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不少磕磕绊绊,即使失败了,你也不能放弃,你要用心去做,做多了,你就会自然地成功,其实成功也没有你想象地那么难。就这样,通过几天课间操时间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跨出了第一步――基本会跳了。

成功是一把感情流露的“金钥匙”。它能开启人生旅途中所有困难,只要你努力过,就一定会有结果。想到这里,那清脆的竹竿声又在我耳边响起,那一个个流利的身姿又在我眼前浮现。我相信传奇的竹竿舞一定会给我校的体艺2+1运动增加一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2:竹竿舞研究课题

跳竹竿舞,顾名思议,就是把两根粗一些的竹竿放在两边,由六个人拿着竹竿,随着开开合合的节奏敲起来。跳竹竿的人要机智灵活,随着节奏“开开”时跳过去,不被夹着就代表成功!体育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一下示范,只见他灵巧地跳过去了。同学们为他“设计”的难题,他也轻而易举地跳过去了。我们被老师“精湛的舞技”所震惊了,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老师示范完毕后,叫我们来排队试试。同学们的姿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被老师“赶鸭子上架”才跳的;有的使用“张牙舞爪”式,跳到了竹竿上就跑;有的使用“活蹦乱跳”式在竹竿上乱跳了起来,就像跳起了“迪斯科”。你再看那位同学急急忙忙上去,不料,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栽在了竹竿上。哦!肯定使用的是“泰山压顶”式了……这些招式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知不觉到我了,我心里十分害怕,把脚伸进了竹竿里又缩了回来,心想,哎,如果夹着脚了一定会很疼,如果把鞋子夹掉了,我肯定又成了一大“新闻”人物。我闭上了眼睛,深呼了一口气,又睁开了眼,我想豁出去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跳了起来。耶!我居然成功了。我

篇3:竹竿舞研究课题

关键词:分层教学,竹竿舞,应用研究

竹竿舞是一个技术组合较多、动作要求连贯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全部的各类技术教学,而且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对竹竿舞的了解并不相同,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普遍较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本研究主要是弄清分层教学模式对竹竿舞教学的影响,竹竿舞教学有没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正是依据教学最优化的要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上因人而异,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提高学习效果。然而,不分差异的传统教学方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针对青少年学生技术及身体素质差异,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进行跟踪研究与对比实验。目的在于拓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推广之路,增强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在身体技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运动水平。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1班和3班各25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两班级为平行班级,年龄在17~20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竹竿舞”“分层教学”等关键词,查阅了近年来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1.2.2 数理统计法

对各组样本检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差异。

1.2.3 对比实验法

实验前基本情况测试结果: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知,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平行班级,实验前的身体形态及相关素质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证了实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按照分层教学理论设计的方法组织教学,对照班在各环节的练习上,强调学生注意模仿教师的动作,不进行差异性辅导及针对性训练。实验时间:2015年3月6号~6月10号,共进行了12周24学时的教学。

1.3 实验设计

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错————巩固练习”,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发法,根据学生对竹竿舞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分层前的认真测试:按高、中、低分层,高层为竹竿舞基础好的学生,中层为竹竿舞基础一般的学生,低层为竹竿舞基础较差的学生,三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3∶1。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竹竿舞动作的形态,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模仿练习、强化动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对每个动作环节较为清晰的印象,再经过综合强化后定型竹竿舞的动作技术。

2 实验结果

2.1 教学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及相关素质的差异性检验

经过12周的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再一次检测。结果表明,实验后两班同学在身体形态上基本一致,身高体重均有较小的变化,但仍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推铅球等上肢力量素质上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带球绕杆跑和1(跳绳等灵活性与柔韧性项目上有明显变化,差异显著(P<0.01)。

2.2 竹竿舞技术考核成绩差异性检测

本实验从学期开始对实验组进行竹竿舞基本技术的分层教学训练,与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竹竿舞技术成绩进行测试:按照节奏准确、身体协调、动作娴熟、精神饱满的评分要求,实验组技术平均成绩为89分,对照组技术平均成绩为78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实验组综合平均成绩为88分,对照组综合平均成绩为79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3 分析与讨论

3.1 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得出,在竹竿舞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综合成绩上,都高于普通的教学模式。实验前后P<0.01,两种教学方法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本实验研究表明,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效果比较理想,且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敏捷性和柔韧性训练也有好处,提高幅度明显。可以看出分层次教学法在青少年竹竿舞的学习中是很有效的,按照分层教学理论设计组织教学,其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从实验来看,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教学法,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然后学生进行长时间地反复模仿练习,教师进行纠错,然后学生继续进行身体练习。这种教法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难以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积极性。相同的目标要求,统一的内容容易使原来水平较高的学生产生乏味、厌倦的心理;二是水平较低的学生在模仿练习中难以快速抓住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久而久之,也往往丧失学习的兴趣,因而影响了教学效能。图1表明,经过分层教学的实验班,符合技能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期结束,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竹竿舞的技术都有了提高,对竹竿舞的兴趣比对照班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

综合表的数据可知,分层次教学对竹竿舞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灵敏性和柔韧性都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身高、体重、上肢力量等效果并不明显。

3.2 分层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2.1 分层次教学要注意分层的合理性与流动性

实施分层次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掌握竹竿舞的实际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分层前的认真测试;按照高、中、低进行分层,三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3∶1。同时,告诉学生这种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期中根据测验反馈情况及个人学习情况做出新的选择,从而流动到其他层次进行学习。为了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是半个学期流动一次,通过动态管理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2.2 课上分层教学要与课下分层辅导相结合

由于竹竿舞的学习是动作习得过程,动作的学习要不断通过模仿、强化训练,最终形成动作定型,因此进行分层次教学时,不但课上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下也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对节奏跟不上的学生,重点辅导节奏感;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着力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对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纠正错误的动作,使动作更加规范化。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与辅导都具有针对性,减少了笼统性和盲目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因为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益,增强技能的掌握,事实证明分层次教学能够达到普通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3.2.3 分层次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确定了学生不同的层次,明确了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后,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反复训练,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当一个目标达成后再确定新的目标,一级一级前进,最终达成总的目标。切忌不顾学生实际,目标定得太高,学生难以完成。因为动作的学习是一个习得过程,是在不断地纠错、强化训练中形成的动力定型,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分层次教学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 小结

竹竿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其动作技术具有协调性、连贯性、科学性、和节奏性特征,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传承和发展竹竿舞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最佳教学方法,通过分层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大脑的运动记忆,完善和巩固运动技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提高运动技能。实验得出:分层教学法对竹竿舞的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灵敏性和柔韧性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身高、体重、上肢力量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在竹竿舞分层教学中,要注意分层的合理性与流动性、课上分层教学要与课下分层辅导相结合、遵循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只有这样分层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磊.分层次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7).

[2]周峰.高校体育专业课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39-40.

[3]冯达.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应用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篇4:竹竿舞研究课题

【关键词】竹竿舞 中学体育教学 应用

目前,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正面临着新课程改革,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将富有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民族体育融入教学内容,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竹竿舞因其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经济实用,且动作简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一、海南竹竿舞的现状

竹竿舞又叫跳竹竿、跳柴,盛行于海南地区,是海南黎、苗、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每逢新谷归仓时,男女老少都会穿上盛装在山坡上跳柴,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同时祈祷来年有更好的收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的习俗逐渐演变,祭祀的色彩渐渐淡化,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竹竿舞活动。

每年的三月三是黎寨的山恋节,现在也增加了竹竿舞的环节。青年男女通过共同参加竹竿舞活动,彼此增进了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遇到重大节日或有贵客来临时,竹竿舞也是庆典的必选节目。

竹竿舞只需要几根竹竿和一块平坦的草地即可表演。由8人分列两边,面对面蹲坐在地上一手一根竹竿进行操纵,一鼓手有节奏地打鼓点,持竿者按鼓点节拍开合竹竿,发出“啪啪啪”的响声,跳竿者则在开合的竹竿中跳跃起舞。竹竿舞分双跳和集体跳两种。双跳以两人为一组,彼此配合,按照竹竿的开合来回跳动,这种跳法常以男女搭配的形式出现。集体跳则为多人一起同步或进行花式跳竹竿,由各人在竹竿间一个跟着一个沿着四个空格一步一跳,来回往复边跳边舞,这种跳法需要极强的团队意识。在不同的民族,竹竿舞的跳法也略有不同。

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竹竿舞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最好的表达方式。它能增强人体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度,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由于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因此它还可以增强人体的韵律感。

二、竹竿舞的特点与价值

(一)民族性与地域性

竹竿舞是我国黎、苗、佤族人民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形式,充分体现出了黎、苗、佤族人民坚强的心理素质和热情的性格特征。这些民族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劳作辛苦,生活单调,需要有一些娱乐方式对日常生活进行调节。因此,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应运而生。这些体育项目的共同特征是与当地的民族政治、经济、生活、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密切相关,符合当地人民性格、心态和精神的需求,因此极富魅力,在人们心目中影响颇深。竹竿舞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族体育项目。

(二)表演性与观赏性

民族体育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表演性,这也是民族体育项目长期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竹竿舞是民族艺术的精华,它代表了黎、苗、佤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舞蹈语汇、生动的表演艺术,充分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虽然因为产生于生产生活,竹竿舞的动作相对简单,然而其拥有动听的音乐、鲜明的节奏、强烈的动感,再加上鲜艳的民族服饰的装点,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优美民族风情画,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上,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美感。

(三)健身性和娱乐性

竹竿舞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它的动作简单易学,双脚的踩踏、跳跃、转体等动作带动上半身及手臂的摇摆和扭动,能有效改善肌肉、关节、韧带的运动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肺活量,还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同时,竹竿舞还具备很强的娱乐性,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参与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让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集体性和多样性

竹竿舞是多人参与的集体舞蹈。舞蹈者要随竹竿及音乐节奏不断地变换动作,因此要求舞蹈者必须步伐整齐,节奏统一,动作协调,否则就会被竹竿“夹脚”,具有很强的集体性。

而在动作方面,打竹竿和跳竹竿两部分都有很多形式。打竹竿就姿势上来说,分坐打、蹲打、站打三种,打竿的方法也有平碰法、提敲法等,在节拍上的变化就更多了;跳竹竿也有单脚跳、单脚转体跳法、单脚连跳、单双脚交换跳法、交叉跳、合作跳等,同时跳竹竿还有跑动路线的区分,如直线型、交叉型、圆圈型等等。这些不同的打竿、跳竿形式可以自由组合成多种不同的跳法,形成了竹竿舞的多样性。

三、竹竿舞进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必然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民族体育项目被引入中学体育课堂中,以丰富教学内容。竹竿舞因集跳、跑、跨于一体,能有效反映人的运动能力与运动素质,同时又因其具有极强的娱乐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被引进中学体育教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身体放松的角度出发,跳舞比做操效果更好。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随着打竿的节奏跳跃起舞,能让身体快速进入兴奋状态,使参与者卸下心理负担,体会运动的乐趣。同时,竹竿舞还蕴含着民族文化内涵,舞蹈具有故事性,比起一般的舞蹈,更适合在校园推广。

四、竹竿舞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都已达到与成年人接近的水平;在智力水平上,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比成年人更强;在心理素质方面,性格活泼,然而比较敏感,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体育项目。竹竿舞无论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是在满足中学生对趣味性体育项目的要求上,都非常适合进入中学体育课堂。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中学生喜欢竞争和挑战的个性特点,可以选择难度和复杂性较大、节奏较强和步伐较多的竹竿舞进行教学。复杂的竹竿舞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调动大脑的记忆功能记住多变的舞蹈步伐,同时通过对身体肌肉的支配,使大脑反应更灵活。另外,难度大的竹竿舞能加大学生的运动强度,改善其饮食和睡眠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方法和基本的步骤

在进行竹竿舞的教学时,可先通过完整教学法向学生完整展示竹竿舞的整个表现过程,让学生对竹竿舞有一个先期的大概了解;然后通过分解教学,将竹竿舞的动作分拆讲解,并使用模仿法让学生模仿竹竿舞的动作进行学习;最后还原竹竿舞的表演环境,通过情景法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竹竿舞的氛围中,主动运动,快乐学习。

教学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让学生熟悉打竿的节奏和规律,然后从模仿简单的跳竿动作开始学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个阶段应进行无竿练习,避免学生受伤。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打竿和跳竿技巧后,进行慢节奏的上竿练习。随着学生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慢慢加快节奏,最后实现多人集体合作。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这样不仅能让能力弱的学生跟上学习的进度,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竹竿舞是民间体育项目,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教师将竹竿舞引进教学中,应注意搜集竹竿舞的相关资料,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进行竹竿舞教学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分析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欢快轻松地进行运动。在课外活动中,还可以积极推广竹竿舞,比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联欢晚会等活动中,加入竹竿舞的表演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竹竿舞的技巧。

【参考文献】

[1]潘姝璎,文展,梁兰.竹竿舞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23):98-99.

[2]姚泳芬.浅议“竹竿舞”走进体育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6):24.

篇5:竹竿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跳竹竿的基本节奏和动作,发展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节奏韵律感。

2、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自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3、培养体验竹竿舞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1、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提高节奏的韵律感。能根据节奏开合竹竿;掌握和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跳法,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

2、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掌握和学习竹竿舞的基本跳法,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

教学过程:

一、竹竿舞基本认识

1、讲故事:竹竿舞历史和运动价值。

竹竿舞的起源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一天,人们听到“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脚步声,原来是野兽来了,当时,人们没有没有先进的防御工具来对抗野兽,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大家用很多很多的竹竿敲打碰撞,也发出“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声音,比野兽的声音还要大,野兽害怕极了,仓皇逃走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表情更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苗族人们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竹竿舞。2,认识竹竿舞的基本节奏。

根据故事提问:(1)野兽来了,发出怎样的脚步声?“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2)苗族人们为了把野兽赶走,用竹竿敲打碰撞发出怎样的声音?“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3)今天我们也用“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的节奏跳竹竿舞,好不好?

二、初步练习,感知竹竿舞的基本节奏。系上红彩带,感受竹竿舞的喜悦气氛。

(1)用手模拟竹竿节奏(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问:几个开合?几个开开合?(2)原地练习脚步节奏(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问:几个点缩?几个点点缩?

三、口号练习。

在静止竹竿上利用口号“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或者“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练习竹竿舞节奏,进一步感知竹竿舞的节奏。

1、教师示范摆放竹竿。

2,学生在静止竹竿上练习基本节奏。

四、在开合的竹竿上尝试跳竹竿舞

(当竹竿打开时,把脚点进竹竿里,当竹竿合起来时,把脚收回来,当竹竿开两下时,两脚按先后顺序跳过去。总之,竹竿的开合要和脚步进出相吻合)

五、在开合的竹竿上,配合音乐欣赏竹竿舞

1、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的四拍子节奏。

3、强调竹竿舞的节奏要求及注意事项:

(1)敲竹竿必须按照(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的节奏,节奏明显,均匀轻敲,不能太用力,以免夹伤脚。如发现有同学摔倒,先等同学出来在重新开始。(2)跳舞的同学必须按照(点缩--点缩--点缩--跳跳跳),排好队,不拥不挤,如不小心跳错步伐,可及时更正,不能在竹竿里面逗留。想再跳请到后面排队等候。

(3)竹竿与脚步吻合,配合音乐快慢进行(协调性、灵敏性、力量性、节奏性)

六、提高练习,大胆尝试,创编动作跳竹竿舞

1、教师示范创编动作,指导学生展示动作。

2、鼓励幼儿邀请伙伴创编动作跳竹竿舞,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3、可分组比赛,评出最佳舞星,让学生加强交流。

七、小结:

篇6:竹竿舞论文

钟俪华

苏燕鸿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因地制宜地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还对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网上文献检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竹竿舞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娱乐性强,而且场地器材要求也不高,极易掌握和推广。但除了极少数中、小学将竹竿舞引入体育课堂外,全国各地开展的现状几乎是空白。本研究将竹竿舞引入我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堂,为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路提供参考。

竹竿舞又叫“跳竹竿”或“跳柴”。我国南方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在丧葬仪式中用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以表现人鬼殊途,寄托哀思。而在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黎语叫“卡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收获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跳竹竿,而且往往通宵达旦,场面豪迈洒脱,气氛热烈欢快,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竹竿舞”不但跳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被很多民族吸收并打上了各民族的文化烙印,曾被国外游客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在广西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中也广为流传。跳竹竿舞时,先将两根长约5米的粗竹竿平行摆在平地上作为垫架,竿间距大约3—5米左右。在垫架上平行横放8根手腕粗细的竹竿,由8人分两组在两边握竿击节,每人左右手各握细竹竿一端,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握竿者按节奏敲击竹竿,竹竿在垫架上滑动离合,按照“开合、开合、开开合”和“开开合合、开开合合”的节奏,将两根竹竿分开或合拢。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和跳跃,而且要潇洒自如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与活动内容相关)。击竿者可时而蹲,时而坐,时而跪,时而站,使竹竿有高低变化。持竿者会随着节奏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之声,使场面表现出低沉或欢快的气氛。

由于竹竿舞项目到目前为止还主要存在于民间,内容形式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一个新兴尝试性项目,学校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此项目,也没有组织相应的比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前几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很高,还创造出不少新玩法。但后几周随着学生对竹竿舞掌握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又挖掘不出新的玩法,他们的练习积极性明显降低,练习次数也随之递减,所以就造成了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两个数据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另外两个组的结果。

竹竿舞与羽毛球两个教学内容的结合,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成分,在活跃和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通过身体素质五项指标的分析也比较充分的挖掘了竹竿舞除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的娱乐性外,更加明确它本身的运动效果,为进一步研究竹竿舞的锻炼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竹竿舞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竹竿舞项目器械简单,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该项目搬进体育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单纯的竹竿舞课能提高学生的心功能和下肢的弹跳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竹竿舞结合羽毛球课能在单一课型的基础上加大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在五项指标上除坐位体前屈外,其它四项练习前后均有显著提高,且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显著;传统的羽毛球项目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但是在五项指标上提高不明显。

竹竿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后,由于其内容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单独成为一门课已表现出弊端,建议:减少竹竿舞的教学课时数,以每周一个学时为宜。

上一篇:盐湖区审计局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下一篇:2022高一英语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