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准入报告

2024-05-07

苏州城市准入报告(通用4篇)

篇1:苏州城市准入报告

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修订)

第一条 为适应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凡居民在我市登记的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

第三条 在本市申请户口迁移实行条件准入制。凡在本市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基本条件的人员,要求将户口从外市迁入本市市区和县级市或从本市县级市迁往市区的,经有关部门受理,符合本办法的准予迁入。在迁入地无直系亲属的18周岁以下人员,不予准迁。凡迁入人员需符合国家计划生育相关政策,违反规定超生的必须经市人口计生部门核准。

在本市市区或县级市范围内申请迁移的,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准入登记制度。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合法固定住所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居住房屋属于自己的产权房屋或租住属公有产权并领取使用权证的房屋。

本办法所称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通过合法手续取得的各类工作,且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包括退休人员退休工资等其他合法的社会保障,人均收入不低于苏州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第五条 下列人员户口准入,由市或县级市人事局受理:

(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

(二)在国外、境外取得学位的留学人员;

(三)具有中级职称或本科学历,且年龄男性40周岁以下、女性35周岁以下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四)被单位合法聘用(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办理特聘工作证),连续工作满2年以上,同时段交纳社保、医保、公积金,具有大专或中专学历且年龄在30周岁以下,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

(五)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接收安置的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苏州市生源的大中专毕业生;

(六)因家庭实际困难需要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干部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

(七)需人事局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上述

(一)至

(三)项人员除本人户口准迁外,允许其配偶及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随迁。

第六条 下列人员户口准入,由市或县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

(一)因家庭实际困难需要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职工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

(二)生产急需,经考核符合要求引进的技术、管理人员;

(三)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接收安置毕业的苏州市生源技(职)校毕业生;

(四)往届技(职)校毕业生被单位合法录用,参加社保、医保、公积金,年龄在30周岁以下,工作满2年,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

(五)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第七条 下列人员户口准入,由公安机关受理:

(一)在市区个人投资实收资本人民币100万元以上,并合法经营3年以上,或近3年累计纳税人民币20万元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3年以上,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整户迁入;

(二)购买市区成套商品住房75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屋所有权证3年以上,且被单位合法聘录用3年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3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经济收入的,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整户迁入;

(三)购买市区成套商品住房75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屋所有权证3年以上,在市区经商、兴办企业3年以上,近3年累计纳税5万元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3年以上,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整户迁入;

(四)投靠父亲或母亲的未成年子女;

(五)结婚后需投靠的外市无业城镇或农村配偶;

(六)需投靠子女的城镇退休(无业)父母或农村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上的父母;

(七)符合准入迁移后的人员申请父母投靠的,需自迁入后满5年以上方可提出投靠子女申请迁移,且迁入后人均住房面积和生活保障水平不低于苏州市最低标准;

(八)需公安机关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 凡被本市各类院校录取的本市籍学生,入学时不再迁移户口,被外地院校录取的,允许不迁户口的可不迁,均待其毕业后根据分配去向直接将户口迁往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被本市各类院校录取的外市籍学生,户口迁移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凡本办法第五至第七条中所涉及的年龄、工作年限、投资纳税金额或购房面积,各县级市可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第十条 凡涉及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的人员,由相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第十一条 本市居民在市区范围内的户口迁移和农民子女出生、录取学生办理的迁移登记,只作户籍变更登记,不与经济利益挂钩,如涉及经济、土地分配和计划生育等问题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凡提出申请要求的人员,应根据申请的理由,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提供证明材料要求由相关受理部门公示。凡以虚假证明材料骗取户口的,注销其已迁入的户口退还原籍,并依照国家相关法规作出处理。

第十三条 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迁入苏州市区或县级市的人员,统一凭《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至迁入地公安分局或县级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经公安机关批准的,由公安分局或县级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当年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凭加盖市或县级市人事部门专用章的《户口迁移证》至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苏府〔2003〕67号)同时废止。

篇2:苏州城市准入报告

1、户籍准入办法哪些地方适用?

《办法》适用于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和吴江区户籍准入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办法》中涉及的缴纳社会保险年限(包含吴江区)、工作年限、投资纳税、购房面积等,适用于苏州市区范围。

2、户口准迁要符合啥基本条件?

按《办法》规定:

1)凡申请迁入苏州市区人员,必须具备在迁入地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两个基本条件;

2)在迁入地无直系亲属的18周岁以下人员不予受理(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3、合法稳定住所具体是指什么?

申请人在苏州市区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屋所有权的住宅房,拥有公有住房租赁证的承租人租住的房屋,以及市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住的公共租赁住房。

不包括以下类型住房:共有产权房(共有产权型保障房、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共有产权房除外)、非居住房。

成套商品住房是指成套住宅房。其中,人均住房面积要求,将按苏州市有关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指标数为准;《办法》中所涉及到的数字,均含本数在内,涉及年限是指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的连续年限。

4、通过其他部门落户怎么办手续?

《户籍准入管理办法》中,凡涉及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物部门、侨务部门,在确认申请人符合户口迁入或者登记条件后,应当将办结的有关证明移送公安机关办理入户手续。

其中,申请人应符合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指申请人生育时符合国家(省)同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

5、落户苏州一般多长时间能办好?

除个别由迁入地派出所办理外,其余落户事项,均由申请迁入地公安分局人口管理部门办理。

凡符合《办法》规定的办理项目,公安机关在接受申请或接到其他相关部门移送的有关证明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将严格按照《办法》通知精神执行,不得违规办理户口,一经发现,将依照相关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

6、落户苏州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

以下的证明材料,申请人在申请办理时,应根据申请准入类型,向公安机关提供每一类中的.一项。证明材料必须真实、规范、有效,如有涂改、空缺项目,无有效期,印章模糊不清均作无效证件。发现假证、冒用的,一律取消迁移申请,并按有关法律法规及《办法》依法予以处罚。

1)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不动产证、房屋所有权证、宅基地证、公有住房租赁证;

2)营业执照:

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临时营业执照、经营场所在成套住宅内的不予受理);

3)参保证明:

由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提供的个人参保证明;

4)身份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或在有效期内的临时居民身份证;

5)户籍证明:

(1)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

(2)计算机打印加盖公安派出所户口专用章的证明(填写户主及户主关系、姓名、身份证号、民族、性别、出生年月、户籍地址等项目);

(3)居民户口簿;

6)婚姻状况证明:

结婚证、离婚证(附协议书)、法院判决书、法院调解书、本人提供的无婚姻登记书面承诺;

7)家庭成员关系证明:

居民户口簿、出生医学证明、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或成员关系证明、亲子鉴定书;

8)纳税证明:

纳税贫证、税务部门出具的证明(附清单);

9)计划生育证明:

篇3: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准入标准研究

关键词: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准入标准,研究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城市内部交通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缓解城市拥堵等现象, 地铁建设就应运而生。然而, 不是每一座城市都适合建设地铁, 国家针对城市建设地铁设置了很多门槛, 只有尽最大努力的跨越这些障碍, 才能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通行需求, 从而实现城市社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建设地铁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在短时间内大幅度的上升, 在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不断形成或发展的背景下, 国家以及人民对城市的公共交通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也在逐年上升, 人们的出行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加, 让原本就很拥堵的城市交通更加雪上加霜。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流动, 同时还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 建设地铁就势在必行, 它一方面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减轻地面交通压力, 另一方面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环保以及快捷的出行方式,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城市地铁建设的指标

1、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人口, 而未来地铁的服务对象也主要针对城市人口。在城市经济活动中, 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很大的, 不同产业的职工人数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的主要通勤人员基数, 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现阶段城市的经济结构真实的表现出来。

2、城市空间规模

城市主要是以城市空间作为发展媒介的, 它的规模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辖区的土地面积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人口以及经济的集聚力, 与此同时, 城市地铁建设的线路规划以及站点选址都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其中, 城市空间规模可以用城市的建筑用地面积来进行说明。

3、城市产业规模

城市产业规模, 作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也是城市建设地铁的重要参考依据。城市的产业规模越大, 它的生产总值就越高, 相应的地铁建设能力也就越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4、城市财政预算规模

财政预算, 是保证政府公共财政活动计划的先决条件, 它不仅是政府调节经济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还对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城市的财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座城市实际的经济、分配以及消费等经济活动状况。

5、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一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将直观地反映出这座城市实际的土地开发状况以及房屋建设面积。由于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等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城市地铁线路以及站点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 在城市地铁建设时, 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也是要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

6、城市交通规模

城市交通, 作为维系整个城市有机活动的重要媒介, 也是承载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它的规模大小也是决定城市能否进行地铁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城市地铁建设准入标准

城市的地铁建设作为一项投入大、运行费用高、自身效益差以及社会效益高的公共设施项目, 它的建设标准国家早在2003年就作出了明确的批示, 想要建设地铁, 该城市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1、城市地铁的人口标准

对国内外现有的城市地铁进行分析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单条地铁线路的长度至少要达到20公里, 然后由多个单条地铁共同构成一个地铁网络, 而一旦不具备构建地铁网络的条件, 城市的投资效益以及经济利润就很难达到预期, 因此, 城市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 建设地铁的城市城区户籍人口要符合标准。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人口密度始终保持在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基础上, 因此, 国务院在对这一现状充分考虑的基础上, 将地铁建设准入标准中的城区人口规定在三百万人以上, 这里的城区人口主要指的是那些拥有本城市户籍的居民;

第二, 建设地铁的城市常住人口要符合标准。城市中的地铁并不只是为城区户籍人口提供服务, 所有除城区人口以外的其他人口同样属于地铁服务范围, 因此, 只有常住人口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城市才能批准建设地铁;

第三, 单向客运量要始终高于三万人次。2、城市的财政收入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标准

第一, 城市财政收入标准。在2003年出台的地铁建设标准中, 国务院对城市财政收入的标准规定在100亿元以上, 然而, 这是以当时的预算收入来得出的,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这一标准也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第二, 国内生产总值标准。在最初的规定中, 城市地铁建设准入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求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 而随着经济的增长, 达到这一标准的难度也在逐年下降, 因此, 有关部门要借助同口径比较的方式, 来对城市地铁建设的国内生产总值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以此来判断城市是否达到了建设地铁的标准。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人口流动状况, 来对城市建设地铁的资质进行判断, 针对那些已经满足地铁建设的城市, 国家也不能一味的批准地铁建设诉求,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以及国家的战略布局, 来适当调整或者延后地铁的建设时间, 从而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地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 不是所有城市都具备建设地铁的资格以及能力, 相关的城市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地铁建设准入标准的研究力度, 以此作为发展目标, 从而在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的推动城市地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泳, 马园园.浅谈城市地铁建设对经济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6 (2) :29-31.

篇4:苏州新城市格局

国庆节,苏州护城河畔将有三处新的景观向游人开放,平门、阊门、相门总长1500米的城墙将重现苏州古城的旧时风景。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却也是一座崭新的城市。

在14.2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新建筑都严格限高,采用粉墙黛瓦的立面形式,与原有建筑浑然一体。但在古城之外的苏州工业园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278米的东方之门,282米的环球188,310米的新鸿基,直到450米的九龙仓项目,不到10年,作为苏州现代化的地标——这里的高层建筑纪录不断被刷高,整整“长高”了362米。

在保留了“小家碧玉”般的古城的同时,苏州以惊人的城市化速度迈入现代都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体两翼”格局,到新世纪初东、西、南、北、中“五区组团”的框架,再到“一核四城”的城市发展新定位,苏州城不断壮大的背后,是工业化、国际化与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是经济社会发展能级不断“扩容”的强烈需求。

这座城市的变化发展,将重新定义中国城市的未来模式。

大城时代启幕

不用回到2500年前去看“阖闾大城”,也不用对照“平江图”中存留的苏州旧貌。

只要回到25年前,就会看到苏州仍然是一个田园城市,一个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小城被四周的农田所包围着。随后这座城市开始了其脱胎换骨的扩张,从1986年到2011年的25年间,苏州城区规划面积翻了20倍,而城市规模加速成长是最近10多年的事。

1986年,苏州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获批时的城区规划面积为131平方公里。到14年之后,苏州市第二个总体规划出台时,城区面积则扩大到2014平方公里,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区组团”的布局。但只过了7年,苏州再次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8月,新的规划将时间推至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59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则达到2597平方公里。

五年之后的2012年,苏州行政区划再次调整。随着吴江以市辖区的形式并入苏州市,苏州市区面积一跃达到4467.3平方公里。据测算,新的市区面积堪比同为苏南经济强市无锡、常州市区面积的总和。

从内到外、从发展空间到区域格局的不断战略“求变”,既有自身发展的诉求所在,也缘于国内外大环境的复杂变化。“因为我们苏州使用的每一亩土地都是在规划许可范围之内的,目前苏州的建设用地指标仅有32万亩,如果按照传统的开发模式,‘十三五’期间,苏州将无地可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曾算了一笔“土地账”。他说,按照国际标准,土地开发程度超过45%,就会降低人类的生存质量。而目前苏州的开发程度已经接近这个限度,依靠要素和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这也是苏州近年大力推进从外向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战略初衷。

作为城市GDP万亿俱乐部一员的苏州市,其下辖包括吴江在内的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五个县级市皆是百强县中的前十强。然而与县域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市区经济规模比例甚至低于苏南其他地级市。

数据显示,2011年苏州市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仅为37.9%。其中,沧浪、平江、金阊三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仅占苏州市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1%,正是由于区划规模较小,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财政实力偏弱。而区划调整后,仅从指标来看,新市区大部分的经济社会指标占全市的比重都将超过50%。

此前数次区划调整,均给苏州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2001年,苏州将吴县市撤市,设立吴中、相城两区,主城区从409平方公里扩大到1650平方公里;经过城市东西、南北道路拓宽,苏州市城区由过去的“扁担形”变为“方块形”,形成了东西联动、南北畅通的格局。到2011年,吴中区、相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700亿元和421亿元,相当于撤市建区前吴县市的6倍。

城市格局的不断扩张,给城市发展引擎提供了更多增长的空间,苏州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年前,位于古运河西6.8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着园区承载企业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区域面积已扩展到258平方公里,高新区也从“古运河”迈向了“太湖美”。

“如今的太湖之滨已成为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文化产业富民的聚集区和生态山水新城的承载地。”苏州科技城副主任徐军对《小康》记者说。2009年9月,苏州西部生态城启动建设,一个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新型产业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山水新城正在破壳而出。

2012年,吴江并入市区,则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苏州城市布局趋于完整。在“一核四城”的规划中,南部的“滨湖新城”正是重中之重。但此前吴中区与吴江市,各自下大力气打造了不同的“滨湖新城”,两个滨湖新城虽然在區位上是不同的,但是从规划上,从功能定位、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又相当接近,从地图上看,二者实则为一个整体。

吴江区并入苏州城区版图,除了从地理上将苏州市区的面积扩大了一倍,更为重要的则是,使苏州南部未来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整体。

大城时代,一个完整的古城正在修复与更新之中,四核辐射之下,又将苏州辖下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圈了进来,这片8848平方公里土地上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群。

2万只马桶与古城改造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但如果出现两万只马桶,不仅大煞风景,对于城市水系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在苏州平江区桃花坞地区,许多人家现在还保持着使用老式马桶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和黄昏都可以见到放在门前的河道旁各式各样的木制马桶。此前25年中,苏州历届政府都在与“马桶”作斗争,已经“消灭”马桶近8万只,但是古城区仍保留有近两万只马桶。

如何将惠民工程与古城改造进行完美的结合、让人民生活方式伴随着经济发展成果一起走向现代化,这是赴任苏州以来蒋宏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摔掉马桶走向现代化”,不是简单地将马桶扔到垃圾桶里了事。

从2010年开始,苏州市、区两级就率先进行了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和征求意见、深入论证等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这一工程最终采取了“项目带动”、“危旧房改造”、“个案解决”三种改造类型加以推进,政府投入高达30多亿元。

要消灭这批马桶,苏州市意识到,必须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性的住宅更新。

深宅大院里的独居老人,怎么改?沧浪区引进飞机、高铁上常用的整体卫生间,周期既短,又很节约。

金阊区在西信记里33号居民楼外接卫生间工程中,增加了平改坡、楼道整治、增设感应灯、管线梳理、墙面整修、安装电子防盗门等工程内容。

“以古城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改厕’工程,让古城居民住得更舒心是件利市、利民的大好事。”蒋宏坤多次强调,“改厕”工程必须立足长远,尊重和保障居民利益,把实施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与解决住房困难相结合、与危旧房改造相结合、与疏解居住密度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水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全力推动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改厕”工程不仅改变了古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马桶改造背后,是古城保护理念的变化。要“活保”,不要“死保”,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阊门重建、历史街区保护、历史建筑修缮、桃花坞整治、古城墙复建工程等逐一开工。而且这些工作皆由民间推动,由文化人士提出建议,或者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案、提案,政府再主导大力推进,以人为本进行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成为推动苏州“古城元素”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前提。

苏州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葛昕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以苏州古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即古城;二线,即山塘线和上塘线;三片为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片)22.63平方公里范围为规划研究对象,对其中121个文保建筑和232处控保建筑,根据每个古建老宅的历史沿革、人文内涵、历史功能、建筑面积及周边交通区位等因素,建立信息库,分别提出保护、整治等引导性意见。

未来的乡村

亭台楼阁、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是苏州相城区灵峰村随处可以看到的景色。

在居民集中居住区有一个设施非常齐全的休闲广场,几年前这里还是灵峰村一块无人问津的臭水塘。在广场边上,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等设施的文体中心,甚至还有堪比“五星级宾馆”水准的养老院。

“城乡一体化,在我看来就是农民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苏州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村委会书记高兴元说,灵峰村事实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村里给幼儿园孩子每学期发800元补贴,投资近400万元实行自来水定量免费,投资一亿多帮助村民转成城市社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人又回来了。

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制度创新在于“三置换”和“三集中”。实行这项政策后,农民变成了股民,收入依靠经济发展而不单纯依靠农业。

在苏州市吴江区东联村,60岁的李建国因为加入村里成立的土地合作社,现在每年从合作社得到的分红,加上为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共有5万多元,远远超过他自己以前的种田收入。《小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并非苏州城乡协调发展的唯一思路,通过资产资本运作、优化土地配置等多维探索,苏州在建立富民强村长效机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民收入构成不断多元。

张家港市永联村是全国最大的現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这里将集体资源变成集体资本,参与永钢重组,变成集体股份,从而壮大了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昆山、太仓、常熟,在苏州的各个区县,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有比城市里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城市公共服务所能提供的各种设施,有着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正在改变这个城市的发展格局。

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苏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2.5万元,力争达到2.8万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1。

上一篇:研究生学籍表样表下一篇:小班语言教案:春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