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风光七年级上册作文

2024-05-23

感受自然风光七年级上册作文(精选6篇)

篇1:感受自然风光七年级上册作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单元作文:感受自然

又是一个初秋,一样的天空,一样的风,一样的日子,重温着我们一样的梦

在那个梦幻的秋天,我们奇迹地相逢,又奇迹般地相识。在那个秋季里我们成为至交,你的身边多了一个知音,而我的身边多了一个知己。

我们一起看星星,一起看月亮,一起疯狂,一起流浪,在茫茫宇宙中寻找花季中属于我们纯真的友谊,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往往会觉得时间得太快。我们彼此相信。

那个秋天笑着飞过,渐渐地夏天已又悄然离逝。又像瑞雪一样的日子,你突然告诉我你要离开。我知道在这里你无法施展你的才华,那会儿,我很伤心,仿佛觉得那个奇迹的相聚预示着匆匆地离别

在飞机场的等候室里,我看到了你那微红的双眼。我们彼此无语,但我们彼此深知此时彼此心中的千言万语,我们的友谊不在于口头的表达,而在于心灵彼此的沟通。

临行前,你把你最喜欢的小提琴送给了我,你说那是你从小的最爱,知音难求,你要我珍惜它。而我送你一个水晶球,球内镶着一片唯有秋天里才有的金黄的树叶,我想让你记得,在某个秋天,你曾经有个朋友与你梦幻般结识

聚也匆匆,散也匆匆,一样的初秋,一样的天空,一样的风,一样的日子,重温着我们一样的梦

金秋十月,阳光明媚。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到处都能见到灿烂的笑脸,丰收的喜悦。

我喜欢秋,喜欢它的风,喜欢它的雨。

秋风,它没有春风的温柔,没有夏风的沉闷,也没有冬风的冷酷无情,它永远都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执着。

置身于秋风中,让它整理衣裳,轻轻地拂起每一根青丝,在秋风中感受那份美好的感觉。让它穿过面颊,闭上眼静感悟它的气息,让你带走一切的不快,重新找回快乐的自我。

雨,秋天的它是一件罕物。秋雨淅淅洒洒,它没有夏天的雷雨那样使人害怕,我喜欢看雨,但我更喜欢听雨。

雨声似秋神的歌声,它让人陶醉,雨声似植物的笑声,它让人情悦,雨声更似妈妈的唠叨声,让我感到温暖。

我喜欢在雨中散步,也习惯了在雨中散步,蒙蒙细雨轻轻地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拭去所有的凡尘琐事。

我喜欢秋,喜欢它的风,也喜欢它的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或许作者与我有着对秋同样的感受吧。

感受秋天,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感受秋天,寻找我们胜利的果实。

篇2:感受自然风光七年级上册作文

【作文目的】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陶冶情操。

2、抓住主要特征观察景物,表现景物的美,表演景物的美,能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3、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

4、关注自然,关注环境。【训练要求】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细致观察,生动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3、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4、恰当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文章的层次。【思路提示】

(一)复习单元内容,展示讨论观察积累的材料。

分析课文例子:

一、分析卷面诗文的内容,并找出诗文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注:诗文内容包括(描述的诗文是什么季节?有什么具体特征?作者想要描述什么样的景色?等等。)

诗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形容词、动词、修辞方法、人的感官、想象、虚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描写、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比喻、拟人、排比。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二)学习写好心中美景的方法。

1、介绍方法:真情 感悟 表达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2、模仿前面学习的写作内容和方法,用一句或一段话,描述抒写四季中的美丽景色。我们可以细致观察,描绘一段美丽风光。就像课文《春》一样,在开篇总写春天的景象之后,用第三至六自然段分别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画面,这样分类描绘,逐层展示。同时注意全方位观察,多角度感知。如第五自然段“春风图”,先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和煦,再从嗅觉方面写春风的芳香,然后从视觉方面写春风中的美景,最后从听觉写春风里和悦的声响。这样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的来描写春风,把难以捕捉的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的体验效应,让读者自然陶醉于其中。

我们还可以以景就事,叙说一个美丽故事。我们写景并非单纯的写景,还可以在这个美丽的环境里叙说一个同样美丽的故事,将景物和情节有机融合起来。我们也可以借景抒情,抒写一种美丽情怀。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充满感情的准确生动的描绘景物,做到以景物形象感人、以情动人,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感受。这又如《紫藤萝瀑布》一文,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原先的悲痛和焦虑慢慢都化为宁静和喜悦,其所蕴涵的感情翻涌,皆在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中。所以我们要尽量挖掘那些真正打动过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让故事中渗透着真挚浓厚的感情,让景物里饱含着朴实浓郁的感情。

(三)习作提示

文题1:走过(四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提示一: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应以描写为主,在写景的基础上,加以感悟,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

1、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是写出一时一地的景物与它时它地景物的不同之处。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同时,为了写好景物特征,我们还要考虑到景物的地域、时令、角度等,选取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然后借助形象感强的词语直接描摹,用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突出,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2、要有合理的顺序。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有的按照时间的变换,由早到晚、一年的四季来描述景物。但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3、选择好的角度观察。首先要确定观察点,观察点有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方法,定点观察也有平视、俯视、仰视、近视、远眺等很多种,移步换景是不断变换立足点的观察方法。

4、要渗透作者的情感。景物本身没有感情,但是写景时要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写景贵有情,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景物描写中往往离不开抒情。任何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所描写景物总要赋予它思想、感情。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另外在描写时还要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题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乐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感悟大自然”的话题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写好此文的关键事如何打开思路,以及多角度观察和立意。我们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这样才能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给写作提供无限契机。不要静止地观察,要动态地观察和感知,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山有奇崛险怪,树有万种风情,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受小溪的清纯,感受大山的倔强,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海胸怀,只要我们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就会拥抱大自然的给予,笔下涓涓,尺幅天地!

提示二:对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内涵,古人云:“意高则文胜。”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其次,对大自然的“悟”还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写“悟”,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

提示三:写这类文章一般从模拟实物的外部形态入手,可以从实物的形状、颜色、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具体、形象地描摹,然后准确地描述出所写对象的特征,或以物喻人,或托物喻理。要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品性要与所喻之人或所喻之理有相似点,不可强硬地拉扯在一起,二者要恰切、妥帖。

【例文1】

我心中的美景

我常趴在窗口痴想,到底什么才是美景呢?有人说,是知名景点那些形形色色的景观;有人说,是深山老林中那原始的风景;有人说,是都市夜晚那灯红酒绿。我不知听过多少种答案,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我心中所想的,那些只有外观艳丽的美景没多大含义。因此,我一直在寻找着,寻找那令人心服口服的美景,直到有一天„„

那天,天气不太好,下起了绵绵细雨,那刺骨的寒风肆意在街道上游荡。我走在街上,心情也如天气般低落。街道上行人不多。便很容易令人把目光转向站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们,他们整日在此指挥交通却无包怨无悔,心甘情愿地为人民服务。

尽管有交警叔叔指挥,但还是有些急性子的“有车一族”不听劝告,这不,又出事了。我看见远方有一光点向这条路急速驶来,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但此时信号灯上是红灯啊!我正看着,从另一个方向驶来一辆出租车,似乎也是往那个光点所在的方向行驶。我还没反应过来,那个光点已经“现形”了。哦,原来是一辆摩托车。此时,我再看看出租车,糟了,出租车已经拦在摩托车前头,摩托车刹不住“脚”,迎面撞了上去,此刻,街道上仿佛沸腾了一般,交警叔叔急忙在现场维持秩序,并拨通了医院的电话。

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愣在那儿好一会儿。等我回过神来,医疗救护车早已赶到,白衣天使们将伤员抬上救护车,又火速向医院驶去。此时,交警叔叔还协助查事故的原因。这时我的心颤动了。这些交警们平日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在危急时刻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然而他们得到的都是些什么呢?大多是群众的误解,违反交通规则的群众还强词夺理,与交警理论。可他们做的,群众理解吗?

过了不知多久,受损的车辆被运走了,街道上的行人也各忙各的事去,交警叔叔又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肆虐的寒风中我感到了温暖。这时,什么是美景,我心中有了最完美的答案!

【例文2】感受自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并赋予她们美貌。可惜我不是谢灵运,面对青山绿水却无法用诗篇吟颂。我只能用我心灵的相机照下这绚丽奇葩,来感受自然的妩媚。

镜头一:在泥泞的小径上,那树坚固稳定地立在那里。它俯下身,以根须拥抱泥土。昂起头,用枝叶抚摸蓝天。一生的追求,在叶脉里血般流淌。暖风的喧闹里有喜悦的朗笑,狂雨的倾述中有感伤的哭泣。快乐与痛苦是它丰润的养分,它默默生长,叶为事业,花是情感,秋果就是它对世界的微笑了。

镜头二:那是棵普通的植物,但它的根却开出了玫瑰;丑陋的躯体拥有美丽的灵魂;平凡的民众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就是对美的追求。它创造了美而甘愿丑陋,它的美是“丑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源。

镜头三:它是沧海中的一族。它从高处发源,慢慢形成了一脉永不回顾的流泉。它曾遇到过山岩的阻挡,但它起伏推逼,奋勇向前。它曾遇到过心魂惊骇的暴风雨,但它用它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在阳光普 照下欢快的奔流,你说那是一种匆忙的奔赴---沿着生命必经的里程,奔向返朴归真的海。

镜头四:云的美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美。白云千载空悠悠,它俯视历历晴川,不为世俗所羁绊。这种与孤鹜比肩齐飞,拥有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洒脱的自由,难到不美吗?

篇3:感受自然风光七年级上册作文

一、标题与正文的内容不符

1.教材封面内页的内容很明显是“八荣八耻”, 但是标题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众所周知, “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来的, 是新时期对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新概括和阐释。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可以认为“八荣八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这是一种误读。其实, 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来看,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外延更广泛, 内涵更为深刻, 而“八荣八耻”只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我们可以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或者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但我们不能说树立“八荣八耻”, 因此, 在实际的书面表述中我们要注意“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两者是有区别的。

因此, 教材在此处的标题概括得不够严谨, 扩大了正文的内容。建议改为“八荣八耻”或“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 笔者还查阅了正在使用的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下两册的思想品德教材, 每册封面内页的内容均为八荣八耻的内容, 这种雷同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 建议教材在修订的时候考虑在不同年级的教材封面内页设置不同的材料, 以避免同一内容的简单重复, 因为这才是真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内容进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体现。

2.教材第35页“相关链接”给出了一张图表, 标题是:青春期“生长高峰”图。尽管编者的本意我们教师能够理解, 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图上所反映出来的“青春发育期”所对应的曲线, 说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一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但问题是图片中的生长高峰仅仅反映在“青春期”这一独一无二的阶段吗?不是的。观察图片我们不难发现, 在青春期之前, 还有胎儿期向婴、幼儿期转变这一峰值明显更高的阶段。另外, 该图表反映的是人从胎儿期到壮老年期的全过程, 其中既有高峰时期也有低峰时期, 因此, 将此图标题拟定为青春期“生长高峰”图显然有点主观主义, 从而造成顾此失彼, 以偏概全。

因此, 笔者认为, 此标题的错误在于编者从主观角度出发, 人为缩小了图片展示给我们的信息, 与事实不符, 对学生将来分析图表类的试题有不良的影响。因为在图表的上方和下方有对青春期的相关文字表述, 已经足以引起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所以没有必要非在图表的标题上加上“青春期”字样, 而且“高峰”一词的使用也不恰当, 建议教材在修订时作如下改变:在图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标题改为“生理发育阶段图”。

3.教材第88页第8课第二框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后总结对不良诱惑说“不”的方法, 其中第一条是:通过联想后果抵制诱惑的方法。但纵观材料可以发现, “后果”一词的用法不当。因为材料中有“小孙认为:小玉可以多想想自己美好的未来, 想象自己通过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毕业后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 这是看武打小说所得不到的更成功的诱惑。”很显然, 这部分材料所要表达的不是后果而是美好的前景。因此, 如果把“联想后果抵制诱惑法”看作整段材料标题的话, 那么这个标题对整段材料的概括是有失偏颇的, 只能概括材料中“小玉更应该想象不能抵抗诱惑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这句话的意思。因此, 这段材料实际上提到了两种方法抵制不良诱惑, 建议教材在修订时增加对不良诱惑说“不”的方法:通过憧憬美好未来抵制诱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得标题与整段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

二、常识与知识性错误频现

1.教材第43页第4课第三框:祝福青春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小组讨论后, 我们这组认为, 与儿童相比, 我们拥有……”其中“儿童”一词用在此处属于常识性错误。很显然编者误以为初一学生已经不是儿童了,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首先, 我们要明晰初一上学期学生的年龄段。教材第22页第二单元:主题探究“畅言青春新自我”第一段中有这样的表述:“从呱呱坠地到今天, 生命已经走过十二三个春秋……”可见, 教材认为初一上学期学生的年龄应该是12岁或13岁。根据笔者自己的调查了解, 以2010级的初一学生为例, 学生普遍出生于1997年或1998年, 那么初一上学期学生的年龄的确集中在12岁或13岁, 关于这一点教材还是总结得比较到位,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的现状考虑到了初一学生的实际年龄, 观察很仔细准确。其次, 在教材对初一上学期学生年龄判断准确的前提下, 我们要回答的是, 在我国12岁或13岁的学生还是不是儿童?

1992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答” (详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8/content-1069146.htm) 有明确表述:“八、怎样划分婴儿、幼儿、儿童的年龄界限?———《决定》和本《解答》中所说的‘儿童’, 是指不满十四岁的人。其中, 不满一岁的为婴儿, 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同时, 我们都知道少先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委托中国共青团领导的群众性的儿童组织。在2005年6月3日通过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第十一条对入队儿童的年龄也有明确界定:“我们的队员: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 愿意参加……超过14周岁的队员应该离队。由大队举行离队仪式。” (详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3/content-3042251.htm)

因此, 可以确定的是, 初一上学期十二三岁的孩子本身就是儿童, 所以教材的本意不可能是让儿童和儿童相比, 唯一的解释就是教材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没有准确把握我国儿童划分的年龄界限, 建议教材在修订时可以将本句话改为“在小组讨论后, 我们这组认为, 与小学生相比, 我们拥有……”这样就合情合理了。

2.教材第51页“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中用来导入的第二段材料“数字在一些人看来是枯燥的……创造了中国的一项‘吉尼斯纪录’”使用错误。笔者经过查询发现, 2006年12月25日新华网发布的一则新闻显示:2005年11月19至20日, 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吕超用24小时零4分钟, 不间断无差错地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67890位, 从而刷新由一名日本学生于1995年创造的无差错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42195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次在背诵圆周率的吉尼斯纪录上留下中国人的名字。 (详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6-11/25/content-5373222.htm)

姑且不问机械记忆圆周率是否值得提倡, 试问七年级上册教材自称是“依据2007年12月印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作了进一步的修订” (见教材“致同学们”栏目) , 但是却置教材修订前也即2007年之前就存在的事实于不顾, 反而用一则模棱两可的没有具体时间、人物和权威性的所谓的我国“吉尼斯”新纪录的材料来误导学生, 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去与时俱进地修订教材是值得疑问的。因此, 建议教材在修订时删掉现有的材料, 用有足够说服力的新材料取而代之, 不能给读者以胡编乱造的感觉。3.教材第67页第6课第二框“学会调控情绪”第三目:“喜怒哀乐, 不忘关心他人”中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因为在前文教材的第61页刚刚提到过“其中最常见的是把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惧。”更何况“喜”与“乐”都是指高兴的意思, 放在一起既是同义反复, 也造成了上下文内容的不一致, 使学生产生识记困惑。因此, 教材第6课第二框“学会调控情绪”第三目应改为:“喜怒哀惧, 不忘关心他人”。类似的错误还表现在教材第72页正文中“情趣不但能使我们因学习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这句话。因为前文第71页的正文部分和72页的材料中已经出现过多次“高雅情趣”字样, 而且教材的本意也是在表达“高雅情趣”的好处, 更何况情趣是有高雅和庸俗之分的。因此, 教材第71页的正文部分应改为:“高雅情趣不但能使我们因学习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

4.在配合文字使用的教学图片或漫画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硬伤。如教材第19页“相关链接”下方出现的国徽图案显得很不庄重, 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应为红色, 麦稻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应为金色, 红色和金色这两种色彩是我国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但是教材却偏偏将国徽中五角星、天安门、齿轮、麦稻穗的颜色变成了白色, 与在现实中大量流通使用的硬币上反映的国徽图案不同, 在纸张上呈现彩色的国徽图案显然不是技术水平达不到的问题, 更何况教材已经将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设为红色, 为什么偏偏忽略了金色部分呢?教材在修订时还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完善。再比如教材第62页的六幅漫画中, 中间两幅图片中的乒乓球台面四周有白色的边线, 符合人们对乒乓球台面设计的常识, 但右上方图片中露出的乒乓球台一角的台面最外沿却是绿色的, 很明显是错误的。同时, 图片中穿红色T恤的那名学生共在四幅图片中出现, 但很容易就发现他的衣服在领口和袖口的颜色上出现了多处穿帮。作为在全国广泛使用的教材在同一组图片中却频频出现自相矛盾之处, 也提醒我们的教材在修订时要更加仔细。

三、其他值得商榷之处

1.标点符号出现失误。经过与人教版初一下册和初二上、下两册以及初三全一册《思想品德》中每个单元的“主题探究”相比较发现, 仅有初一上册教材四个单元“主题探究”中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分号、问号等出现明显的错误, 这种错误不是印刷造成的, 可能是输入法调整不恰当所致。

2.教材第5页有一段关于李莉同学的自我介绍, 其中有一段“我的生日是4月5日, 别忘了到时候祝我生日快乐啊!”众所周知, 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甚至当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这是哀悼先人的节日, 似乎与庆祝生日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冲突, 笔者并非有封建思想, 只是从尊重传统风俗习惯的角度建议教材修订时能否将4月5日这个时间作一修改, 以避开清明节这个相对比较敏感的时间点。

3.教材第13页“相关链接”提到“一位心理学家在对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之后……”能否在教材修订时用“德国的艾宾浩斯”来替代“一位心理学家”, 以体现对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应有的尊重。教材第25页小字部分的材料中关于主人公小月追逐“水母项链坠和闪电贝项链”的内容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太远,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没有被吸引到回答问题“小月真的爱她的小动物吗”这个问题上, 而是纠缠于什么是水母项链坠和闪电贝项链这样令学生云里雾里的概念解释中去, 因此, 建议教材修订时能否用更贴近最广大学生生活实践的事例来说明相关问题。

4.教材第90页出现的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终于, 他们找到机会向路过的人求救, 一同将假冒警察的流氓送交公安机关。”其中“流氓”一词用法不妥。尽管现实社会中还有这种说法, 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流氓罪是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法》中规定的罪名, 但是1997年我国修订《刑法》时, 流氓罪就因在实际执法中难以界定而被删除。因此, 教材中出现这样的口头语是与本课强调要懂得用法律保护自我的内容相冲突。

篇4: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篇5:感受自然风光七年级上册作文

“美国有一家大百货商店,门口竖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无货不备,如有缺货,愿罚10万。” 有个法国人很想得到这10万元,便去见经理。他开口就问:“潜水艇在什么地方?”经理把他领到22层楼,那儿真有一艘潜水艇。 法国人又说:“我还要看看飞船。”经理将他带到了第九层。只见一只飞行船停放在那里。法国人并不罢休,问道 “可有肚脐眼生在脚下面的人?” 经理不动声色,平淡地对旁边的店员说:“你来一个倒立给这位先生看看!”

毫无疑问,那个经理是幽默的,而这幽默,又尽显了智慧的光辉。

我们都知道,要去找个肚脐眼生在脚下面的人,是件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位经理不急不恼,只是换了思考的角度,让思维转了个弯,就轻松地化解了困境,让对手有口难言了。

突然记起曾经看过的一则禅语:“掬水月在手”。

苍天高高在上,我们怎么去触摸那高挂的月亮呢?按常理,是没有办法的。可如果我们掬一捧清水在手,月亮的光芒不就轻松地荡漾在掌心了吗?

如同那够不着、摸不到的月亮,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太多太多,能够得到的东西又太少太少了。是仰天长叹,落寞无语呢,还是让思维转个弯,去品味另一种收获的自在安详呢?

自己也知道,掌心的“月亮”,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我们不单单是为了观赏月亮、触摸月亮、得到月亮,我们是要感受月亮啊。重要的在于领悟,不是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此说来,何处无水盈?何处无月升?

得到的又怎么样?表妹拿走了我心爱的指环,然后毫不珍惜地抛弃,这种得到,是真正的得到吗?相反,虽没有指环带在我手上,但它却永远定格在了我心里,又怎能说,不是一种得到呢?我看,一但感悟生活的方向偏离了,那种得到的喜悦,还不如“掬月在掌心”的安详来得真切呢。

一个朋友如是说:缺憾是这世界存在的理由!另一个朋友则告诉我:人,到这世界,就是受苦来了。

是的,残缺的生活无处不在,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时刻发生着。相信,只要能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换种态度去对待生活,始终保持着“掬水月在手”的心态与智慧,你会发现,有些门,原本是虚掩着的。

篇6:感受自然风光七年级上册作文

篇一: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450字:感受大自然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去春游,早上5点我就早早地起床了。奶奶让我吃点早餐,我说:“我晕车,怕吐了,我就不吃了。带上点吃的就行。”这时天才朦朦亮,奶奶非要送我,于是我就和奶奶来到了学校。

一到校门口,大部分同学都来了,站了黑压压的一片,有几辆大轿车停在路边,老师让我们整好队上车,清点了人数就开车了。刚开车时感觉还不错,可后来就不行了,越坐越晕。旁边的同学也都感觉有点头晕,有几个都吐了。我暗自庆幸今早没吃饭,否则我也得吐个一塌糊涂。

终于熬到我们这次春游得目的地——灵空山了。我们下车排着队,唱着歌进了山。到了山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棵老树。哇!这么高的树,活了上百年了吧。旁边的同学说:“NO,快一千年了。”我非常惊奇,从没见过这么高、活的这么久的树。同学们在赞美这棵树,我也感慨万分。这么大的树,十几个人才能围着抱过来。这颗树的生命力是多么的强呀。

我们开始登山了。这山路时而宽时而窄,非常险,有时也很平,几个人都可以并行,有时只能容下一个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有恐高症的人肯定要遭殃了。我们走的都很小心。

远远望去,在两山的夹缝间有一座弯弯的小桥,非常漂亮。老师告诉我们那桥的名字叫仙桥。从仙桥上远眺,可以看到一些奇特的山,有的很像人脸。过了仙桥就是普渡桥,在普渡桥上俯首往下看,哇!下面的小河上还有未化的薄冰,附近的山洞边也结着厚厚的冰,在零上十九度还结着冰,真是奇观呀!篇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100字:感受大自然 感受风;感受雨;感受太阳;感受大自然吧!原原本本都归大自然 但却被科学物质给带走了 虽然

我不忍心这样 但是

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眼睁睁得看着它离去 我一丝不动得看着 我终于

看见有人伸出双手 挽救这大自然了 我茫茫然在这 大自然里旋转着

到底有多少人等着拯救大自然

篇三: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600字:感受大自然

世界文学大师雨果曾经说过:“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母亲的怀抱多温暖哪,就让我们投入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吧!当我一个人走在乡间小路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自然母亲的慈爱。她让一切生命自由自在的生活着,同时也用她的那双手爱抚着一切生命。每当行色匆匆的微风吹过,总是不忘给柳树姑娘梳梳散乱的长发;总是不忘为其他植物演奏“沙沙”的音乐;总是不忘逗弄一下人们,让人们的衣襟随自己舞动。如果靠在一棵树上,静静的,我会陶醉于眼前如画的风光:小草、小花扭动着身子,小草向我打着招呼,小花朝着我微笑。就连鱼儿也跳出明镜似的池塘欢迎我,那翘尾巴的姿势真是惹人喜爱。“沙—沙—沙”咦?什么声音?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默默无闻地为我遮挡阳光的那棵大树,我竟然把它给遗忘了!“对不起,大树爷爷,我忽视了你的存在„„”我羞愧地说。“没关系,咳—咳,我已经习惯了!”大树爷爷说道。又一阵微风吹来,好像在赞颂着大树爷爷无私奉献的品质。这时的微风与刚才的微风已经不一样了,我会感觉微风透过了我的身体,一阵清凉涌上心头。是谁的功劳?依然是大树„„

这时,小丘上掠过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向一路上看到的朋友打招呼。我的眼睛便凝望着天空,湛蓝的天空不就是海洋吗?是悠悠云朵的海洋。洁白的云朵看上去软绵绵的,在上面躺着一定很舒服吧。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忘记一切烦恼,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遐想着„„

咦?已经到下午了吗?“原来我睡了这么久!”我自言自语到。啊!夕阳!远处,火红的夕阳迸射出灿烂的金光和鲜艳的红光。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它展现出了独特的美—生命的美!天上的云也被夕阳感染了,染成了红一片,紫一片,天空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水粉画。

上一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意见通知下一篇:诚信待人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