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基地现状分析结论

2024-04-20

规划基地现状分析结论(精选5篇)

篇1:规划基地现状分析结论

北京农村宅基地现状与政策调研的

结论与建议要点

—北京农村宅基地权属确认政策研究成果汇报

北京市农村宅基地权属确认政策研究,是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组织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从2007年4月开始,历时一年九个月,取得四项成果。

1、进行访问调查和抽样调查(58个村、1.2万户,均超过总体的1%),形成了《北京市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2、对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农村宅基地法规政策从历史沿革和专题两方面进行整理,并收集本市区县具体规定和外省市管理法规,编印了《农村宅基地法规政策摘编》一书。

3、完成了《北京市农村宅基地权属确认政策研究报告》。

4、形成《关于北京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有关政策的若干意见(代拟稿)》。

现将此次宅基地现状调查和政策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要点汇报如下。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与评价

1、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框架起源于农村高级社时期,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改革后管理机制强化,经济转轨中农宅流转政策逐步收紧,当今面临深层次的新问题。

2、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要点是:一宅两制,房地分离;无偿使用,长期不变;政府管制,不准流通【1】;强调福利,漠视产权【2】。

3、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评析。

(1)现行宅基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基本公平的住宅用地保障,实现了农村居者有其屋;严格的审批程序,避免了农地的乱占滥用,节约了土地;使宅基地管理大体有序有效,有利于农村稳定。

(2)现行宅基地制度虽然在计划体制时代维护了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在社会转型时期却导致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的发生,例如,乱占滥用几度大量发生,闲臵房在积累,宅基地难以收回,农宅流转难以实现,致使资源资产浪费,等等。

(3)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具有集体成员的福利性质,奠定了农村住房保障的基础。但却没有反应出宅基地的商品价值和财产性质,也成为当今农村宅基地使用问题的症结。

(4)现行宅基地法规政策发育不成熟,一是法规自身存有缺陷,许多规定难以执行,二是法规政策调整过于滞后,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地区的差别。

(5)农村宅基地管理权高度集中于政府,宅基地集体所有者的权益被边缘化,基层的积极性难以发挥,致使问题成堆,久拖不决。

二、北京郊区农村宅基地利用人群变化与功能改变

1、郊区农村宅基地总面积没有大增加,违章数量有限,【1】 政府管制,包括宅基地的用途管制,宅基地计划指标和申报审批权、农房流转权等。1963年在《中央关于各地对社员宅基地问题作一些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规定:“社员有买卖或租赁房屋的权利。房屋出卖以后,宅基地的使用权即随之转移给新房主。”1998以前,法律法规允许某些城镇居民经过批准可以无偿或有偿取得农村宅基地盖房。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39号文则规定“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宅”。不仅宅基地流转,连农民房屋买卖的权利也受到严格限制。【2】《物权法》虽然把宅基地列入用益物权,但只赋予农户占有和使用两项权利,把一般用益物权具有的收益权抹掉了,在《物权法释义》中只强调宅基地是福利保障,不讲财产权。(见《物权法》117、152条;人大法工委《物权法释义》第336-337页)管理有序有效。

自从1962年宣布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至今已经46年。改革以前农民温饱没有解决,农村新盖房数量少,村庄扩展不明显;上世纪80年代,郊区农村出现建房热。农村居民点用地1981年土地概查为 116.72万亩; 1992年土地详查为127.74万亩,2001年二次土地详查为133.43万亩,20年农村居民点占地增加16.71万亩,增长14.32%,年均递增0.67 %。由于城市扩张使一批村庄消失,2007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比2001年还减少了1.39万亩。

上述数据表明,北京郊区贯彻执行国家宅基地法规政策是认真的,管理是有效的,宅基地管理没有失控。农村居民点占地稍有扩大,但不是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农村宅基地管理保持有序有效局面。违章建房占用宅基地并不是当今郊区宅基地管理的突出矛盾。

2、郊区村庄已经成为本地农民、城乡居民和外来人口共同利用的居民点,居住人口大量增加,村庄占地节约潜力有限。

京郊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已成为农民与居民、原住民与外来人口集聚地,村民就业多样化的社区。据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2006年末,居住在行政村地域内(村庄)的人口中本市农业户籍人口占52 %,本市非农业户籍人口占16.6 %,外来人口占31.4 %。近郊区村庄的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边远的集镇和旅游地也有不少的城市居民和外来农民工。

1990年京郊农业户籍人口达到392.0万人,为高峰值,此后不断下降,2006年降至292万,16年减少100万人。减 少25%。同时,2006年农村本市户籍的从业人员中,有50.8万人离家到乡镇外就业,占26.5 %;本市农业户籍人口已有31.8万到城镇居住,占农业户籍人口的10.9 %。

但是村庄常住人口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2006年末,居住在行政村地域内(村落)的常住户为143.6万户、501.6万人。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多出121.8万人,增幅32.1%。

另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从1997年的146.3万增长到2006年的383.4万,九年间增加了237万。在北京居住5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从1997年的16.4%上升到2005年的33.9%。纯外来人口家庭户97.6万户,接近北京市家庭总户数的五分之一。在北京流动人口中存在三分之一以上的‛不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新移民‛。

京郊农村村庄的人口结构及总量的变化,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从中可得到这样的启示:其一,农村宅基地不再为农民专用,使用人已趋向多元化,‚农村宅基地使用人‛应予以新的概念;其

二、城市化不意味着乡村的消失,在一定的时期,还表现乡村人口的增长。因此,按乡村人口将大量减少为指导思想编制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应该予以调整修正。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安排,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增加500平方公里;与此相对应,要求村镇建设用地则由842平方公里减至300平方公里,减少542平方公里、节省64.4%。这样的安排根据不足,恐怕难以实现。【1】

3、世界城市和绿色北京的定位,使郊区农业农村的生态服务价值日益重要,农家院与山川大地空气人文等资源结合在一起,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好去处

市统计部门与有关单位研究提出了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案。初步测算,2006年北京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为5813.96亿元。其中,一是来自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经济价值269.97亿元,二是将农业特有的生态优势向二、三产业延伸所产生的农业生态经济服务价值为42.92亿元,三是农业范畴中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带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按一定系数贴现后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为5501.07亿元。生态服务总价值已经和京郊地区生产总值(2006年为5935.4亿元)不相上下。这个计算,使人们对郊区农业农村(包括农宅)的功能地位刮目相看。

2006年末,全市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园1230个,从事民俗旅游的村630个,民俗旅游接待户8726户,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从业人员7.11万人;接待人数达到2193.13万人次,总收入14.15亿元。城里人看重 【1】规划编制者做出这样的安排,依据的是两个判断;一是“农村居民点比较分散,宅基地超标严重,大部分为平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2003年,北京村民委员会3975个,北京农业人口为31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5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150平方米的高限。”二是预计农民减少,2020年农民200万人,按人均150平方米计算,农村只需300平方公里就够了。实际情况是,农村并非只是农民居住。2006年行政村地域内常住人口501.6万人,以此计算,人均建设用地只有168平方米,并没有严重超标。村庄占地有节约的潜力,主要是平原地区,而那里居住的并非只是本地农民,必须考虑大量外来人口居住用地的因素。

的就是乡村和农户体现的生态环境与人文价值。

4、市场化、城市化和生态化,引起农村宅院功能的变化,生产资料的功能、环境功能和财产性功能突出出来,需要承认和保护。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房屋出租。近郊最突出,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郊区农民人均租金收入487元,其中近郊1439元,朝阳区达2228元,占人均纯收入13284元的16.8 %。同时为大量外来人口解决了居住问题,为企事业减低了人工成本,为社会营造了基本有序和谐的环境,实现多方共赢。不能以‚瓦片经济‛加以蔑视。

二是经营‚农家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很大,收入可观。三是住宅出卖。上世纪80--90年代城镇居民在农村卖房或申请宅基地建房逐渐增多,并为法律法规所允许。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一个通知才予以制止。据农业普查,2006年行政村常住人口中有户籍为村外市内(含村外乡内、乡外县内、县外市内)的人口31.7万人;外来人口157.5万人。合计189.2万人,占村庄常住人口的37.7%。他们在村内租房或买房常住。其中在农村购买农宅的至少有几万户,几十万人。

四是在拆迁时获取高额补偿。市政府2003年124号令确认了农宅拆迁补偿包括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和房屋重臵成新价,等于承认了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财产权,有权获得级差收益。

目前,随着土地价格攀升和补偿标准提高,农宅价格上涨,农民对宅基地的重视已经到了‚寸土必争‛的程度。在城乡结合部的农院几乎全都建成房屋,用来出租,并等待拆迁获得尽多的补偿。一些农民卖房多年又反悔,以农房不能卖给城里人的政策为由要求法院宣布‚合同无效‛,也是受拆迁补偿利益吸引诱发的。农村存有闲臵农宅不愿轻易处理,主要成因也是房主看重宅院的财产性质,储备积蓄以追求更大经济利益。

5、郊区农村宅基地利用的未来演变趋势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宅基地与住房要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郊区农村的演变,大体有三种类型,城镇化地区,农村将变成城市,大部分农民将上楼,过城市生活;乡村化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保留一些农业,变成城乡居民、本地与外来人口混居的社会;生态化地区,基本保留农村的风貌,不断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和城市后花园的功能【2】。

不论哪类地区,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功能都将保持,居住功能和生产资料功能会有差别。

现行宅基地制度必须顺应时代,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其演变将趋同城市住宅,建立农村住宅保障制度,同时继续在一般农村和生态发展区注意保留农村的居住方式和文化特色。

三、几个突出的政策处臵问题

【】• 2张强:《郊区化与非农化进程中村庄演变趋势及对策》,载《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7~2008)》

1、面积超标和一户多宅成因复杂,需要实事求是对待。据抽样调查,农村宅基地实际面积超过4分地的,占现有宅院的39.37%。而形成原因复杂,一是合作化前的祖产老院,当时不存在‚宅基地标准‛。二是社队批准同意形成,利用的是非耕地,或避免土地切割零碎,提倡发展民俗旅游形成接待大院,等等。三是房主长期劳动投入,通过劈山填坑拓展宅基地,多发生山区零散村落。四是违章占地,包括少批多占、挤街占道等,多是个别发生。由此来看,绝大多数面积超标事由,是客观造成的,宅基地使用者在超标形成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应承担超标责任。

法律规定‚一户一宅‛,实际上农村存在‚一户多宅‛,并在发展。据我们的抽样调查,‛一户多宅‛占7.53%。据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拥有2处住宅的11.81万户,占8.22%;拥有3处以上住宅的0.78万户,占0.55%。一户多宅的成因,一是接受继承和赠与必然发生;二是购买农宅或建新不拆旧、为子女预先建造而没用等。在确权时即使不确定其使用权,也难以依法收回。‚一户多宅‛既有在一地多宅,也有异地多宅,前者容易查清定性,后者不易查清定性,而且难以确权。由此看出,‚一户多宅‛的出现和积累,是农村人口消长和人口结构演变的必然,是叠加宅基地政策的缺陷造成的。

据此,对现有农宅确权登记工作,在宅基地面积上不宜用一个面积标准论是非;不能以适用于新申请划拨宅基地的‚一户一宅‛的硬约束,否认多数现存‚一户多宅‛的合法性、合理性。在对待面积超标和一户多宅问题上,应以稳定民心、和谐社会为大局,适当放宽政策,尊重历史,维持并认定现状宅基地面积的合法性,确认合情合理形成的‚一户多宅‛的宅基地使用权;对个别的少数的违法占用的宅基地可暂缓接受登记,等待处臵。确认超标占用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确实有失公平,可在今后宅基地制度改革中解决。

2、转非转居农民数量大,其宅院处理政策性很强。

计划经济时期,农民只有在国家招工转干时才能户籍农转非,发生数量有限,没有与农村宅基地使用形成矛盾。改革开放后,城乡人口流动放开,农转非条件放宽,农转非人员骤然增多。其后果也不再都是时来运转步步登高,转非不转工者有之,转居失业者有之,转非仍在农村居住者有之,还不同程度地依赖原有农宅。

农户变成居民户,大多进城定居,但多数保留原地的农宅。农转非后的农宅不再居住,继续保留宅基地,与农村宅基地用于村民(社员、农民)的原意相抵触。对此,北京市政府1989年《39号令》规定:‚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以后另有住房的,其原有宅基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宅基地上的房屋和其他附着物应由原房屋所有人自行拆除;也可以经乡政府批准,按照规定的价格出售给符合申请建房用地条件的村民。‛有的区县政府还作出了‚一年之后必须自行拆除房屋‛的强制性规定。但是。由于规定脱离现实,无法实施。原来处臵规定不了了之。

据推算,至今,北京农村农转非累计人数100多万人。农村宅基地使用登记确权工作必须正视这种状况,并作出相应政策规定。历史实践证明,采取‚收回‛一刀切的政策行不通。其实,农转非使用农村宅基地之所以能成问题,根源在于宅基地制度的缺陷,症结是‚房‛‚地‛政策分离和宅基地无偿使用,也只能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以宅基地使用登记发证而言,如同对待面积超标,可以对农转非宅基地先确认其使用权,在制度改革中再解决农转非居民与农民使用宅基地的区别性政策。

3、城镇居民和非本村农民购买农宅的处臵问题,需要慎重研究。(1)农宅买卖是发展趋势,情况多样。

农村改革初期以前,农宅买卖是个别的,多在村民‚内部‛发生。由于社会发展,居民购买农宅逐渐增多。现状调查显示,农宅买卖约占农户的4%左右,买卖情况多样,多数为私下交易。城镇居民和非本村(特别是外省市)农民购买农宅触及了政策红线,是宅基地确权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2)居民和外来农民购买农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正面社会效应明显。

农民买房的原因多是对空余住宅的处臵,是主动地将固定财产变现的经济行为,并非迫于贫困危难变卖家产。绝大多数也是另有住宅才肯出卖原住宅,房价一般也高于本地农民之间的交易。

在京郊购买农宅的城镇居民绝大多数是中低收入人群,外来农民也是在京打工就业者,为居住、工作而买,图的是环境和低价,调查中未曾发现一个富翁大款房地产商为经营房地产购买零散的农宅。

居民购买农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个别的毁约纠纷官司也是政策缺陷导致的,司法处臵不当纵容的。因此,禁止居民购买农宅令,受到城乡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质疑,卖房毁约案件的不当判决造成恶劣后果,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城市居民和外地农民购买农宅,确实存在无偿使用集体成员共有宅基地的不公平问题,这只能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来解决(可规定非本集体成员买农宅,宅基地使用有偿、有期限),不能因噎废食一刀切。

(3)对居民和外来农民购买的农宅,宅基地确权应区别对待。一是,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应以禁止居民购买农宅政策颁布为时限,之前的不应视为‚违规‛,并应纳入登记发证范围之内。

二是,对于非本集体成员与本村集体成员的房屋买卖行为,只要属于双方真实意思所为,宅院用于自住自用,其交易行为应予维护。

三是,考虑到《物权法》有关宅基地取得、行使和转让的规定,是基于‚从全国范围看,放开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条件尚不成熟‛,为了维护现行法律和政策,并为今后修改有关法律,调整有关政策‚留有余地‛做出的,建议北京地区法院对于农民卖房反悔、要求宣布‚合同无效‛的诉求,‚暂不受理‛。以利维护买卖双方正当权益,保护诚实守信的交易规则,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大思路与有偿使用实验

1、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与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据现行法规政策难以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和政策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以改革反而予以强化。在北京郊区,由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推动,农村居民点成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利用的社区,农宅的生产资料、环境和财产功能日趋突出,而宅基地政策法规和管理依然故我,与实际严重背离,因而导致矛盾重重,官司激增。必须率先改革,寻找新的出路。如果久拖不决,可能使问题积累、矛盾激化,贻误社会发展。

2、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思路

继续保持宅基地集体所有、农户长期使用的性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促进农宅流转。改革创新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1)正视国情,维护土地公有制;

(2)保障农村村民居住并有利于居住质量的不断提升;(3)引入市场机制,体现土地及房屋的商品价值,增加‚房‛‚地‛内在联系,有利房产有序流转,促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4)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增加土地的经济收益,使广大农民收益;

(5)有利于我国形成一元化的城乡住宅制度;

(6)具有可行性,便于操作,有利于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3、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无偿划拨和使用是现行制度问题的症结,改革就应对症下药,从实行有偿使用入手。一旦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大部分问题将迎刃而解。——宅基地使用将开放,消除了向使用多元化转变的障碍,人们就不用为界定使用人和条件再绞心费脑;

——有偿使用体现了宅基地的商品价值,使用有价将成为人们使用宅基地酌量的重要经济因素,消除‚不用白不用‛‚不占白不占‛的心态,能有效地遏制多占乱占宅基地、大量农宅闲臵的现象,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同时,实现土地收益,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密切‚房‛‚地‛联系,可为实现‚‘地’随‘房’走‛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房产健康流转;

——实行有偿使用可提高集体管理宅基地的积极性,减少行政管理的负担,有利于管理体系的职能转变。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和政策的要点:

(1)维护宅基地集体所有,保持宅基地用于居住的基本属性;(2)保持农村宅基地使用的福利性质和公平原则,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偿使用宅基地;

(3)宅基地使用费标准要符合地价原则,但要适应农村经济水平,起步要低(远低于地价),缓慢提高,始终使绝大多数使用人能够承受;

(4)政府规定使用费原则和标准,使用费标准应既有区域差异,又要体现使用人的户籍身份、土地质量、使用性质、房屋取得方式、人口户型等差别,区别对待;

(5)宅基地土地所有者是使用费的所有者、管理者,宅基地使用费实行专用,用于村庄建设和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偿使用的补贴;

(6)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后,农宅房产可以继承、赠予、租赁买卖,按‚地随房走‛的原则予以变更登记,同时变更使用费标准。

五、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与政策的逐步调整

依据北京市农村宅基地使用与管理的现状和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环境,课题组就推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属确认工作提出三个可行的方案,一是暂缓启动,积极准备;二是按照决策者的决定,适度放宽现行政策规定,实现登记发证,稳定民心,也能把握更确切翔实的现状,为制度改革提供依据;三是积极改革,先行实验,创新制度基本形成后,全面展开。并认为第三方案适应国家大环境,比较积极主动,可节省社会成本。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7月14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力争在2009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国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无疑,按照文件要求,北京市也要启动此项工作,并按《通知》提出的政策规定行事。《通知》提出的政策规定难以涵盖现实中的种种复杂情况,故就研拟北京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政策规定提出几点建议。

1、确立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现行政策,适度放宽;

2、采取登记发证与制度改革分离,与越线处臵分离,以实现登记发证为主要目标,轻易不改变宅基地使用现状,确保社会稳定,将矛盾与问题臵于改革中解决。

3、面对宅基使用已多元化的现实,明确登记发证的范围是村内现有的合法建造或取得的宅院(含居住兼经营的农宅),不包括以生产经营名义审批的生产厂房用地;申请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的主体为合法取得农村住宅的所有者。农民户籍转为居民户口,对原籍农宅存续的农宅仍保留其宅基地使用权。

4、《通知》对宅基地面积规定有了重大突破,淡化了‚面积标准‛,无疑是一大进步。对三条面积规定应作必要的补遗修正。

5、‚一户一宅‛的政策适于新申批宅基地,不适于对现有宅基地登记确权。现有‚一户多宅‛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多是合法合情的,应予以登记发证。因此登记发证政策规定要有明晰的是非界限,明列不予登记的类型。

6、对城市居民购臵的农宅的登记发证应慎重,在禁令颁布前购买,又用于居住(或兼工作)的农宅应视为合法,予以登记发证。

7、严格审查农村新发生的现代豪宅大院的宅基地取得来源,集大家庭成员原来使用的宅基地建造的,应确认为多人共有共用,不能只列入具有农业户口的一人之下。

8、长期出租的农宅,申请登记时必须出具有效的租赁合同文书,以避免以租代买产生的纠纷。

9、集体开发的‚小产权房‛、农村集体住宅楼列入暂缓登记之内;

10、房主持有的种种宅基地证件,是登记的重要依据,但应依现状和新测量的数据重新登记。

为了取得在特大城市郊区规范农宅流转的经验,研究相关政策法规的修改完善,建议授权市有关部门在狭小范围内(比如近郊、平原、山区各选一个村)进行宅基地全面确权试验,探讨农宅流转买卖等难题解决办法,不登报,不宣传,以利把政策法规具体化,把制度创新落到实处。

篇2:规划基地现状分析结论

巴塘县属半干旱河谷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2.6℃,年≥10℃的积温为3628℃,持续天数215天,无霜期184天,年降雨量474.7mm,光照充足,多年来平均日照数为2450.6小时,全年太阳辐射热量为151.2千卡/cm,日较差为18.4℃。因我县东南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合发展农业产业,所以我县的农业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南区,我县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规划情况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玉米

今年我县在夏邛、松多、竹巴龙、苏哇龙、昌波、中心绒、中咱等乡(镇)推广示范5000亩,主要推广翼承单交3号、中单2号、阿单九号等玉米品种;并根据去年在中咱乡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经验,我县今年在莫多乡进行了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试验种植;为了找出更适合我县的玉米品种,今年在苏哇龙乡进行了一个玉米品种品比试验。

我县玉米生产主要面临以下2个问题:一是品种落后,我县还有一些农户还在种植当地品种,不肯接受新品良种;二是技术水平低,农户一直根据经验种植,现代化种植技术采用率低。

2、马铃薯

我县马铃薯主要为紫皮种,淀粉含量高,今年主要在夏邛、党巴、松多、苏哇龙乡种植5000亩,经农牧和科技局帮扶,在苏哇龙乡蔬

2菜基地规范化种植100亩。

我县种植的马铃薯虽受本县群众欢迎,但因交通、季节等原因,使我县马铃薯不能形成产业,仅能自给自足;现在我县仅在苏哇龙乡蔬菜基地采用了起垄、地膜覆盖等现代化种植方式,其他乡镇还是传统的种植方式。

3、青稞

青稞作为我县藏族人民的重要食品之一,一直受到我县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在中咱、列衣、波密等乡高产创建良繁基地完成了5000亩的目标任务。我县农户种植青稞一般是自给自足,还没形成商业意识,推广比较困难。

4、油菜

我县油菜推广工作一直不顺利,今年仅在中咱、竹巴龙等乡镇推广种植油菜1000亩,虽然我县农牧和科技局对农户种植油菜进行了肥料和地膜的补贴,但因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高,造成油菜推广的困难。

经调查,农户对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地方榨油。去年我县虽买了榨油机由粮食局管理,但最后因成本问题导致农户中咱乡农户只能到云南去榨,竹巴龙乡农户只能到西藏芒康等地去榨,由此影响农户对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5、南区海椒

我县的南区海椒因口感好,营养丰富,一直深受群众的欢迎,我县也把南区海椒作为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已经对南区海椒申报了地理标志认证。今年除农户自种的南区海椒以外,我县农牧和科技局技术人员还在苏哇龙乡蔬菜基地对南区海椒进行了无土育苗、地膜覆盖等技术实验性栽培。

南区海椒虽然广受好评,但我县的地理环境对它的大力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现有的南区海椒一般指的是苏哇龙乡及其周围乡镇种植的海椒,且在这有限的土地内农户还是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还没形成大规模种植南区海椒的意识。

6、大蒜

巴塘县大蒜属紫皮蒜,肥大光泽,单瓣重18.2g,香味浓郁,具有很好的调味和保健作用,现主要在中咱、亚日贡、中心绒等东南区乡镇种植,种植规模较小,且零散分散,无法形成规模,种植技术落后,根据农牧和科技局技术人员的调查,现在我县大蒜种植户对大蒜后期管理不到位,出现了“草比大蒜高”的情况。

7、葡萄

自去年我县在竹巴龙乡规模化种植葡萄以来,今年又在苏哇龙乡的王大龙村和绒差绒村进行了推广,我县现有葡萄面积300亩左右,明年竹巴龙乡葡萄基地的葡萄有望收获。

因我县对葡萄种植缺少经验,在种植过程中主要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户观念不到位,我县葡萄种植户还没形成“葡萄是自己的”的观念,对葡萄的各项管理一直由县上的有关部门负责;二是我县缺乏葡萄种植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进行葡萄种植,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还有许多技术需要学习。如8月份县技术人员到王大龙村的葡萄基地观察时,发现葡萄叶片变紫,但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是上网查资料才知道可能是由于缺磷造成的。

二、对农业产业基地的未来规划

1、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

引进更多的玉米、青稞、马铃薯和油菜的优良品种,由县农业部门进行品比试验、示范种植,确定最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品种,如苏哇龙乡群众提出“阿单10号”玉米良种效果不错,那农业部门就可以更加实际情况做专项的品比试验来确实是否有增产效果。

2、加大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技术培训

聘请专家对县农业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然后由技术人员对各乡镇农户进行专业培训,让农户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做什么,做到遇到问题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加大新技术的推广

去年我县推广的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对玉米增产有明显的效果,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对各项新技术我们就要大胆引进,谨慎验证,逐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

4、对观念要转变

篇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地分析方法

1 基地分析的意义

详细规划是在基地中进行的,是对基地的一种有目的的改变。设计过程是一个设计者与基地不断交流的过程。在人与基地间的对话中,人首先是一个倾听者,而且应该是不带成见,不存芥蒂的倾听者。对凭借热情,抱有先入为主观念,习惯于“自言自语”的设计者来说,基地特性只能一再被埋没。历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经典设计,均与基地的“气质”保持一致,正是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从而唤醒人类的创作激情,使得这些作品与自然交相辉映。通过该课题对详细规划中基地分析方法的研究,可以加深设计者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引导我们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为人类改造环境提供一种更好的思路。

2 基地分析的特征

基地分析是广义的,是指对城市规划地段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不同专业的人对基地的观察视野是不同的,而其结果当然也是互异的。

2.1 基地分析的两个分支

基地及其今后使用的意向是基地设计的两个根本,它们奇妙地联系在一起。意向取决于基地的限制;而基地分析则取决于意向。同一块地,在城防工程师或农民看来,甚至营造商使用不同的技术或为不同的市场服务,结果将完全不同。每一种看法可能都正确。基地要从意向的适应性加以分析,一般基地分析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为了我们的特定目标,另一个是分析基地本身。

2.2 基地的特性

基地及其未来的发展意向是规划设计的两个根本,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设计手法将深刻影响基地的面貌。作为规划的“本底”条件,规划中的基地具有以下特征:基地的唯一性:每个基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事物和活动连接而成的网络,由于各组成部分及其构成的复杂性,基地具有鲜明的特征。多种要素构成:基地作为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缩影,构成要素错综复杂,包括气候、土地、水文、植物、地形、建设等多种要素。

具有双重影响:基地要素对规划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具有制约性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具有积极性的影响。

3 基地分析方法的运用

3.1 基地分析方法的梳理

基地的现状资源作为规划的基础,对规划方案的构思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地分析作为详细规划的第一步,构成详细规划的“基石”。对现状资源进行梳理与分类:将纷繁复杂的现状要素进行整理,有效的基地分析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迅速进入“状态”,使设计师对基地内的资源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提取对规划具有突出影响的关键要素:在现状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识别关键资源要素,包括制约性要素和价值性要素,并在规划方案中有针对性的利用。使资源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在规划中延伸:提取具有核心价值的资源,并以此作为城市设计的基点和脉络,衍生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空间方案。基地分析的目的在于归纳出现有基地条件的利与弊,以便于最终的设计方案能够适应基地的条件。

3.2 不同类型基地分析的方法

3.2.1 不同类型基地的分类

基地的要素错综复杂,对规划设计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基地内的要素进行罗列,并按照一定的类型进行整理,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区位、土地、建筑、道路、市政设施等类型。上述要素最终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自然环境和建设环境。

3.2.2 以自然环境为主导的基地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分析:

区域环境分析:分析基地所在的区域环境、日照、风向、海拔等气候特征;地形分析:分析高程、坡度和坡向,地质承载力,选择适宜建设的区域;水文分析:分析水质、水量、汇水线、流域、湿地、地下水等多种要素;植被分析:分析基地内植被构成、分布状况、景观及生态价值;综合判断:根据叠加分析识别核心要素,包括具有价值性和制约性要素两种。

1)区域环境分析要点。a.区域概况——区域背景资料分析。b.自然条件——基地大的生态格局。c.经济发展——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d.社会文化——社会构成和人文特色。判断基地在区域中扮演的角色和地域特征。2)地形地貌分析要点。a.高程分析:GIS技术可以精细地区分和识别基地的高差变化,确定建设范围在一定的高程区间内。b.坡度分析:区分适宜建设区、可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等类型。c.坡向分析:根据一天的日照确定向阳坡选择最适宜建设的区域并抓住地貌特征的灵魂。3)水文分析要点——兼顾生态保护和景观塑造,并寻找设计的亮点。a.流域和体系:整个水流域应作为统一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来研究,首先理清楚水的脉络、汇水、水量、流向、防洪和干枯季变化,不能只考虑局部水的形态而忽略了整个系统。b.开阔水面:开阔的水面比较容易识别,应重点分析其形态、深度、水位变化等要素。c.湿地系统:隐性的湿地系统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对生态系统和工程建设的影响较大,应结合水文资料和现场踏勘识别和关注湿地系统,充分利用则可以形成设计亮点。d.地下水:潜在的影响要素,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可能造成一定影响。4)植被分析要点。a.植被构成分析——种类、群落和生长情况。b.植被分布分析——具体的分布位置和面积。c.划定需要重点保留的植被区域。d.发掘具有独特景观价值的植被。对基地的自然植被进行分类梳理,划定重点保护的区域和具有景观价值的植被。5)基地要素的综合判断。a.综合评价资源体系。b.制约性资源要素总结。c.价值性资源要素总结。

3.2.3 以建筑环境为主导的基地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分析:

区位、土地分析:重点分析土地的区位、现状功能布局、地籍权属等要素;建筑物分析:基地内的建筑物分析(质量、密度、容积率、产权、风貌);历史遗迹分析:识别基地内的历史遗迹、特殊意义构筑物、人文价值的建筑;基础设施分析:包括道路系统、交通设施及各项市政设施要素;综合判断: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现状面临的重要问题、抓住核心要素。

1)区位分析的要点。a.区域概况分析。b.基地所在区位解读。c.基地的可达性分析。d.在区域内的历史、经济、社会和空间角色。e.在区域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分析。2)功能布局分析要点。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b.现状功能布局分析。c.分析现状功能布局的特征和问题。d.研究主导功能的分布和特征。3)土地权属分析要点。a.摸清基地内的权属关系。b.按照不同的权属类型进行分类。c.分析各类权属在改造中的难度。d.研究空间整合的难易程度。4)建筑质量分析要点。a.制订建筑质量评价的标准。b.按照标准对现状建筑进行分类。c.统计各类建筑质量的量化比例。d.分析建筑质量反映的特征和问题。5)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分析要点。a.按照适宜的尺度划分基地地块。b.统计各地块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c.分析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分布状况。d.分析其反映的特征和问题。6)历史街区和特色空间分析要点。a.识别基地内需要重点保护的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b.总结基地内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c.分析基地内建筑特色、风格。d.特别要注重对历史性建筑物周边环境的调研。7)道路及交通分析要点。a.更大范围内的分析交通系统。b.现状道路网络和道路等级结构。c.静态交通与慢行交通设施。d.交通服务、交通组织、交通管理、交通行为等分析。e.重要的交通节点和典型交叉口分析。

4 结语

在规划设计工作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作为前期工作一环的基地分析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然而,在目前的规划中,基地分析虽然作为必要的前提工作,但却经常容易被人忽视或是轻视。缺乏对基地的了解,却妄图在基地上做出规划,就造就了大多数设计师的“自说自话”。没有与基地的特性所相符的规划一定不能称为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充分掌握基地的特性,再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工作才是规划工作的正确流程。

摘要:从基地分析的意义、基地分析的特征、基地分析方法的运用进行了论述,对详细规划中基地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基地意向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对基地的唯一性、构成、双重影响进行了阐述,以期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关键词:基地分析,意义,特征,方法,分类

参考文献

[1]段汉明.城市详细规划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美]凯文.林奇.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英]拉斐尔.奎斯塔.城市设计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曹曙,翁一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J].城市规划,2006(12):189-190.

[5]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4:规划基地现状分析结论

关键词 科研试验 ;基地 ;规划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11

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Danzhou Academ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base of CATA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And planning idea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ergy saving and humanization. The functional zoning of the test base is also carried ou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base.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ment ;base ;plan ;analyses

科研试验基地是农业科技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是联结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大体系的中枢。农业科研需要试验基地完成实验室研究成果的田间试验和中试放大突出。通过集中建设综合科研试验基地的要求,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科研设备,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新型热带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推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整体科研试验用地的合理配置,提高科研试验用地建设水平,加速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与推广示范。

1 试验基地概况

基地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在儋州市那大镇西侧,试验场五队海榆西线公路南侧用地。基地建设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3.4 ℃,主要为低丘平缓台地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多在5度以下。土壤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发育的热带雨林砖红壤。

2 项目前期分析

通过对热科院儋州院区科研试验基地的现场考察,针对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对基地进行前期分析。

2.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1 道路建设

基地内尚无统一规划的道路网络系统,现状道路为各用地区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分散修建。路面硬化率较低,道路多为沙石路、沙土路或土路。

2.1.2 水利建设

目前生产、生活用水均以井水为水源,旱季灌溉用水不足,现有水塔2座,其中1座位于基地东部的试验场花卉公司用地范围内,容量150 t,1座位于基地中西部,容量为50 t,分片区独立灌溉系统;田间排水主要是自然排放到路沟或地势低洼处,没有统一的排水设施,排水系统较凌乱,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2.1.3 电力、通讯建设

热科院本部有总容量为4 200 KVA的开闭所1座,用电由10 KVA电力线从那大35 KVA变电站引来,电力供应有保障。建设区处在无线通信覆盖区域内,通讯发达。

2.2 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科研用地零散,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功能布局不合理

目前,热科院儋州院区科研大田试验基地用地较零散,由于现有的科研基地分别由不同的研究所独立使用运作,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科研用地建设上存在着目标定位重复、功能布局不合理的现象。科研基地之间未能形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造成了部分科技资源的浪费。由于研究领域差异较大,目前的科研基地相互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技术转移、共享与服务机制尚未建立,管理制度还未能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造成了科研基地开放力度偏低,开放层次和效果不理想。

2.2.2 基地设施较落后,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

目前,基地内道路及试验地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较薄弱,道路路面硬化率较低,围栏、机井、排水沟、变配电设备、弱电管线等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急需进行整体改造。

2.2.3 基地内外部环境杂乱,现代农业科研试验难以保障

目前,基地内环卫、消防等设施较落后;基地周围农村较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社会环境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科研试验工作的开展。

3 总体规划理念

3.1 生态理念

从规划的角度出发,依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平衡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交错关系,注意环境容量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限度,强调环境的总体协调性、资源的综合利用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1]。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布局,总体布局中综合考虑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在各项子工程的规划设计中,除了要满足工程安全性外,还要从区域景观生态学高度和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角度进行规划设计[2-4],从根本上转变将农田防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视为附属工程的做法。试验基地的景观以农田生态景观为主,少量建设用地呈斑块状镶嵌其间。

3.2 节能理念

试验基地的规划充分体现节能的设计理念,包括办公区和生产区等建筑要保证充分的日照间距,温室、大棚、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就建设要采用节能环保材料。

nlc202309040813

3.3 人性化理念

试验基地的规划应当较好地处理人与建筑、人与设施、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4 功能分区规划

4.1 试验基地功能规划基本功能

该基地属热科院科研试验用地,承担着大量的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创新试验项目,担负着热带农业科技创新、集成再创新、示范、推广等功能,是我国热带农业领域重要的科技试验创新中心、先进热带农业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基本功能包括科技创新试验平台、科教实践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展示中心和试验区共享基地。

4.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面积

规划区域土地划分为大棚试验区、科研试验区、管理及生活区等3大片区(图1、表1)。

4.2.1 大棚试验区

东部大棚试验区原为试验场园林花卉公司用地,现状主要为园林花卉苗圃,现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较完整,规划将本地块建设成为热带花卉、甘蔗、木薯、热带腰果等现代精准化栽培试验与高效栽培试验区。

中部大棚试验区为试验场五队用地,现状主要为橡胶、水果和养殖用地,现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配套不完善,规划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本地块建设成为热带水果、蔬菜现代精准化栽培试验与高效栽培试验区。

4.2.2 科研试验区

区内包括橡胶科研试验区、番木瓜科研试验区、芒果科研试验区、热带优稀果树科研试验区、菠萝科研试验区、荔枝科研试验区、香蕉科研试验区、牧草科研试验区、瓜菜科研试验区、花卉科研试验区、珍稀苗木科研试验区、甘蔗科研试验区能源木薯科研试验区、热带腰果科研试验区等14个小区。14个小区的现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配套不完善,通过开荒整地,定植抚管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管理设施配置,建成相应的科研试验区。

4.2.3 管理及生活区

生活区紧邻科研服务中心,与基地管理中心隔路相望,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可以充分利用队部现有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科研试验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融入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建设与环境改造、通讯网络引入等,有利于资源共享,改善队部面貌。

5 科研试验基地发展趋势

试验基地的建设也应持续满足科研生产的发展需要。试验基地的发展趋势是集科研、生产、技术培训一体化综合的研发体系。试验基地的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建成更加便利、快捷的道路,永久性的排水系统;配套的科研设施、功能齐全的附属设施也将日趋完备。该试验基地作为目前全省领先水平的综合试验基地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晓帆. 高校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分析与思考——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园区为例述[J]. 旅游规划,2015(3):93-94.

[2] 刘峻岭,李 申,孟伟庆. 基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95-101.

[3] 王 超,盖艾鸿,刘都雷,等. 土地整理前后景观生态效应分析——以山西省泽州县刘轩窑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山西农业科学,2010(2):49-52.

[4] 田华文,张亚丽,盂庆香,等. 基于指数耦合技术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2010(4):53-56.

篇5:规划基地现状分析结论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开发用地共分三块, 分别为铜仁市中心青少年宫地块、牛堰湖地块和梵净山地块 (见图1) 。总占地面积约4000亩, 总建筑面积约200万m2, 总投资计划为150亿元人民币。

2 铜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 强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力引入社会资本, 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 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强调“完善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 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提出“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 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 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 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 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

因此, 铜仁市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建设享乐园颐养健康基地, 符合国家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的要求, 符合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与显著扩大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的要求。

2.2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良好生态环境是铜仁市日显珍贵的“稀缺资源”, 更是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资源。铜仁全区市植被覆盖率48.8%, 梵净山、麻阳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超过90%, 环境空气质量均在二级标准以上。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建设享乐园颐养健康基地, 有利于铜仁市将良好生态体现为无形资产, 使优势资源转化为强势产业。

2.3 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铜仁市地处贵州东大门和大西南与中部、东部地区的连接地带, 东与湖南省相连, 北与重庆市毗邻, 是渝黔湘三省市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面向东部发达地区开放的前沿。目前铜仁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沪昆高速公路、铜玉高等级公路、320国道、渝怀铁路、湘黔铁路和大兴机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随着杭瑞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复线、长沙至贵阳客运专线和大兴机场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铜仁市区位交通条件以及长期被边缘化状况将得到彻底改善, 成为贵州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并将铜仁与中东部地区和成渝经济区紧密联接。

2.4 特色产业基础良好

铜仁市依托丰富的生物及农业资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旅游及文化资源, 已经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铜仁市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生物种类繁多, 是贵州东部重要的粮油果蔬和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 具有发展林果业、中药材和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同时还是全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河流湖泊密布, 地下水资源丰富。铜仁市以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集聚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锦江和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万山汞矿国家矿山公园、铜仁古城、中国南长城遗址、周逸群烈士故居等一大批景区景点 (见图2) 。

3 铜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3.1 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改革发展, 打造区域性诊疗医学中心

在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 以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导向, 在公立医院改革和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 争取成为国家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和国家社会办医联系点。通过“改、扩、建”等差异化发展战略, 支持现有医院做大做强, 着力建设区域性优质医疗服务中心。探索推行医疗机构托管模式和医联体模式, 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先进地区医疗卫生全面对接和务实合作, 积极引进北京宣武医院、广州中山医院等知名医院在铜仁设立分院。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适当放宽境外医师执业限制, 积极引进世界先进医疗设备和全球顶级医疗人才。

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支持医疗机构申请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 (JCAHO) 认证, 引导医疗机构向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提供区域性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优先支持面向健康养生的中高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发展老年病医院、慢病康复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亚健康疗养中心、生态育儿中心等医疗机构, 突出发展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骨科、普外科、妇科等重点专科。

3.2 重点推动医疗养老融合发展, 打造生态型健康养老胜地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 重点开发面向滇桂黔乃至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中高端养老市场, 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着力打造生态型健康养老胜地。

3.2.1 老年宜居住宅

结合城镇化建设、保障房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 依托山水园林景观和生态农业资源, 面向滇桂黔乃至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退休老人和康复疗养人员, 重点建设高品质、复合型养生养老度假社区, 加快形成休闲度假房产和绿色养生房产等以健康长寿为主题的养生度假产品体系。努力探索养老住宅区开发和运营模式, 重点建设院士之家、专家公寓、科学村等主题型养老社区。规划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工程, 针对老年人从健康老人向半护理老人、全护理老人的动态转变过程, 推动和扶持老年家庭住宅装修、家具设施、辅助设备等符合老年人适用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等特殊需求的设计和改造。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以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疗养院、临终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3.2.2 老年生活照料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快推进政府保障性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建设供养型、养护型和医护型养老机构, 加强专业化老年照护机构和设施服务, 建成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针对老年人的生活作息和行动特点, 积极构建包括个人照料服务、膳食服务、生活起居服务、养生保健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在内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协作机制和转诊绿色通道, 争取支持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 加快构建养老、照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支持创建健康养老、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的品牌机构和示范社区, 积极拓展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延伸服务, 逐步实现老年照料服务的行为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护理专业化, 争取建成全国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区。

3.2.3 老年健康服务

全面对接民政部以及发达地区科研院校的科教资源, 加强老年医疗药品和康复护理器械的研发应用, 提高健康促进、医疗护理、心理咨询等老年健康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健康管理 (技术、信息、服务、交易) 平台, 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和咨询并对健康风险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老年人医疗服务机构, 加快完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培育形成一站式、人性化、专业化的老年卫生健康服务和老年居家护理服务。广泛开展老年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探索建立针对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模式, 实行精细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 着力提高对肿瘤、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老年慢性病的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

3.2.4 老年文体娱乐

加快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及项目建设, 开辟和增加老年活动场所, 适当设置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器材, 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扶持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利用现代传播技术, 建设老年文化传播网络, 开办养老服务网站、老年大学, 加快涉老出版社和报社等老年人文化及品牌服务机构建设, 推广涉及老年人文化产品和老年人主题的音像、报刊、书画和文化演出品牌项目。健全老年休闲娱乐服务市场体系, 开展一系列的棋牌、体育、书画、垂钓、摄影、舞蹈、唱歌、戏曲、古玩收藏等活动, 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推进老年继续教育服务, 创办一批示范性老年大学、老年职业培训机构, 重点开展健康知识、时事教育、绘画技巧、音乐戏曲、照相摄影、运动健身、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讲座, 鼓励老年人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积极发展专业化的老年综合咨询服务, 扶持建设针对老年人的法律咨询机构、权益保障机构、健康咨询机构等。

3.2.5 老年金融服务

加快发展老年金融服务业, 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储蓄、保险、投资、以房助养等金融产品, 支持民众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计划。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老年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开发个税递延养老基金产品, 通过专家理财促进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探讨借鉴国外成熟的退休基金管理和社区银行的做法, 以机构方式进行统一的资本运作, 提高老年人的资本回报。

3.2.6 老年用品产业

立足铜仁特色资源, 加快发展老年食品保健品, 建立健全面向老年人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保健食品等产品体系;积极发展老年保健康复器械, 重点加强老年健身器具、医疗器械、保健器具、运动健身器材、康复器具、康体器具、智能型器具、特殊用具等老年康体用品的设计与制造;创新老年用品经营模式, 鼓励在超市、药店开设老年用品专柜, 支持建设线上老年用品销售平台, 完善家用理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保健器械、家用护理康复器具等家用辅助医疗器具的经销渠道。

3.3 积极推动健康服务突破发展, 打造多样化健康服务基地

抢抓贵州创建国家大数据中心的发展机遇, 依托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不断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 争取支持开展国家级远程医疗服务试点与健康服务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智慧健康服务。加快推进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大力发展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健康咨询、远程教育等, 加快建设区域性远程医疗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私人医生、健身服务、健康咨询和调理康复等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业,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健康风险评估或健康风险干预机构, 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中心、健康市场调查与咨询服务中心、食品药品检测服务中心等。借鉴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 立足铜仁气候与生态资源优势, 着力打造区域性月子养护中心, 培育发展产妇膳食、宝宝护理、产后康复、美体瘦身等特色服务。

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协作机制, 探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三方合作的健康管理模式。引进和鼓励企业建设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等电子商务平台, 引导企业研发制造以保健调理为主要功能的家用医疗器械、以辅助治疗慢性病痛为主要功能的家庭医疗用品以及数字化医疗产品。

3.4 全面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打造苗医药健康养生基地

立足苗医药特色优势, 争取支持开展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 加快推进苗医药产业化, 逐步完善苗中医特色医疗服务体系, 努力打造全国苗医药发展示范区。借鉴发达地区健康产业产城融合发展经验, 重点面向中高端的亚健康人群、康复疗养人群以及“候鸟式”养老人群, 高标准打造以高端医疗、中医保健、健康预防、生物研发、医学检测、综合康复、医疗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式苗医药健康医疗城, 引导和支持知名苗医师开设中医馆或个人诊所, 集中打造一批集中医保健、养生康复、中医健康管理、中医文化传播、科学食膳调理、中医医疗旅游、医药电子商务为一体的苗医药健康养生特色街区。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以苗医药为特色的中医专科医院、中医康复医院、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和中医养老机构, 开展苗医药养生保健、苗医药健身美容等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强化苗中医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推进苗中医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北京知名中医院的务实合作, 加快“名医、名科、名院”建设, 推动苗医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并与国际接轨。整合全国苗医药科技人才资源, 积极创建贵州省苗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和贵州省苗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快搭建现代苗医药研发公共创新平台, 努力提升苗医药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建设国际一流的苗医药科研基地。

抓好苗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为苗药生产及国内外市场提供符合GAP标准的苗药材, 争取创建国家苗药材试验示范区。鼓励企业加强苗中医诊疗、苗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和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 扶持和造就一批以苗中药产品及保健用品为主体的黔西南特色苗医药产业。鼓励发展减肥、腰椎、颈椎、中医健康管理等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 提升中医院对疑难、危重、急症等病症的诊治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健康服务机构, 打造中西医结合、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健康服务专科, 培育形成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积极举办苗医药产业高峰论坛和博览会, 争取成为永久性会址, 着力提升铜仁苗医药产业发展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 最终形成苗医药产业领域的资质认证和标准输出中心。

3.5 鼓励支持医教研一体化发展, 打造特色化健康培训基地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 加快推进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 探索创新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流动机制, 加快构建“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 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医学教学、临床科研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整合区域资源, 加大医疗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培育和职业培训力度, 打造集教学与实训于一体的医疗健康养老产业教育基地。

全面对接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行业协会或学会, 引进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相关学科专业,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健康养老产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 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支持建设以苗医药为重点的中医药教学培训基地, 重点打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 建成苗医药特色健康管理领域的资质认证和标准输出中心。积极探索高标准、高密度的一线实践教学模式, 着力培育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和特色专业示范点, 加快推进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和健康服务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健康医疗产业培训基地和国家级健康人才培养示范区。

4 项目战略规划与建设思路

1) 为解决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重重矛盾, 在青少年宫地块建设CCRC中央服务区, 服务区配备能够满足生活所需的商业体及知名三甲医院、照料机构, 提供以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 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养生疗养服务等。为了盘活老城区经济, 带动区域联合发展, 在该中心地块还建设开发商业综合体, 包括休闲会所、步行街、金融等机构。兼具高可达性、集约性、整体统一性、功能复合性, 打造铜仁高楼林立的城市标志景象。

2) 牛堰湖周边地块环境宜人, 静谧舒适, 所以更适合医养结合、会议接待、教育培训、生产研发模块。以教育配合牛堰天然风光, 让四海游客感受华龄集团人才欣欣向荣的气息。在这里走出的老龄行业医疗、护理人才可分配到本项目服务, 也可定向输送到华龄集团全国各地项目, 并且在此处建设实训基地, 确保每一批人才专业技能过硬, 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该地块同时预设立国际老年病预防治研究中心, 集研发、生产、展示于一体。一方面形象、直观、系统地展示我们在老年病所用产品、老年用品研发设计方面的创新和整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则为设计研发机构的设计成果提供用户体验及临床测试的场地和测试数据, 同时打造老年产品产业园区, 为当地带来巨大税收。

3) 梵净山养生养老基地因依附于景区脚下, 自然环境优越, 适合疗养康复。在该地块建设老年精品公寓、疗养院、护理院等, 可以将该地块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较其他项目类似建筑更有优势。在青少年宫地块上的医疗机构就医后, 可按病情转送于此, 进行疗养恢复。同时也能吸引周边省市有需求人群前来, 并且以上机构均可以以医保为结算平台, 极大地扩展消费者的范围。

本项目共包括三块用地相互配合, 实现互动, 既有产出互补关系, 又各尽其能, 让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 也有吸引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需求人群的亮点 (见图3) 。

5 项目介绍

5.1 城市中心CCRC全龄化社区项目

青少年宫地块地处铜仁市中心地段, 地形呈梯形分布, 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高、西北低。交通条件良好。项目开发地段东西长约2 0 0 0 m, 南北宽约100~800m。

5.1.1 交通分析

项目位于铜仁市中心城区商业核心地段小十字商圈, 驱车前往凤凰机场仅40分钟 (见图4) 。

5.1.2 环境分析

铜仁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季风气候明显, 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mm, 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 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有“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全市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雨热同季, 润物宜人。

5.1.3 地形地貌分析

1) 坡度适建性分析适合居住建筑的坡度要求在0.3%~10%。

2) 坡向适建性分析最佳建筑朝向为南、西南向;适宜朝向东、西、东南向、低适宜东北、西北向、不适宜北向 (见图5) 。

5.1.4 发展业态

1) CCRC老龄健康颐养公寓

配有大面积绿地、景观、花园、种植园区。为入住者提供优美的居住养生环境, 并且从个人居所到服务场所、公共空间全部为无障碍设计。社区提供各种生活配套设施, 在社区内入住者可以方便地解决一切生活需要。社区医院拥有经验丰富的各专科医生, 为入住者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专业、快捷、亲情的医疗服务。入住者在身体状况和自理能力发生变化时, 可以获得与其健康状况相对应的居住空间与关怀照料服务。同时, 社区为老人提供充分的活动学习空间及各种设施。由于社区规模大, 入住人员多, 老人可以结交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 根据不同爱好自愿组成各种学习、活动小组。

2) 综合三甲医院

为强调本项目健康主题, 协调知名综合三甲医院入驻, 该医院是一所医疗保健为中心、老年医学研究为重点、向社会全面开放的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 床位数在600张以上。主任医师及高级职称人员按照科室要求配备齐全, 人才结构合理, 形成人才梯队。有省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各临床学科综合水平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能接受其他三级医院的转诊。

为方便老年人就医, 着重设立老年病专科, 专科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与世界卫生组织或国外学术机构合作的学术中心。与社区开通绿色就医通道, 以医保为结算平台, 让老年人得到健康保障。

3) 日托所

老年人日托所可早接晚送, 老年人不仅能得到街道工作人员的照料, 还可以在活动室看报、下棋、打乒乓球。专为社区70岁以上独居、纯老家庭、高龄老人免费提供测量血压、陪医、配药、精神慰藉等助医服务。日托所的建立减轻了家庭负担, 更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体现了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 增加了老年人的自信心, 满足了部分老人的需求。

根据社区规模, 日托所应建设规模适中, 分布于社区内, 方便老年人的接送。日托所为老年人提供膳食、午休、棋牌娱乐、心理精神慰藉等, 除了要缴纳每日午、晚餐费之外, 不需要缴纳其他任何费用。菜谱也是营养师科学搭配并征询老年人的意见后产生。老年人白天到日托所后可以呆一天, 累了有休息室;可以随时回家, 来去自由, 如果在日托所里生小病, 服务员会请附近诊所医生前往帮其诊治, 如果是大病则会及时联系老年人的子女并协助送往医院。

4) 老年活动中心

为切实解决老年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 本项目启动了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是一个集学习、娱乐、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老年人活动中心。中心设有老年人学校, 老年人求助中心、医疗保健室、谈心室、阅览室、健身房、文化娱乐室和日间照料室等。

本项目老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大, 娱乐项目多样, 并且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 更注重于精神满足, 因此根据老年人不同爱好可以组织兴趣小组, 并且让老年活动项目得到升华, 发挥老年人余热, 实现自身价值。

5) 综合商业

因为青少年宫地块属于铜仁市核心区域, 本项目开发的综合商业是将商业、办公、居住、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功能进行组合, 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见图6) 。建成后以国家级老龄健康产业基地进行招商, 协调知名品牌入驻, 进而提升铜仁市城市形象。

5.2 梵净山智能化疗养实验基地

梵净山智能化疗养实验基地靠近梵净山景区, 空气质量优越, 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功能主要以养生度假为主 (见图7) 。

5.2.1 养生度假精品公寓

养生度假精品公寓环境舒适宜人, 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生活, 还能让游客体验高端、舒适生活, 同时亲近自然, 享受自然生态, 集养老、疗养、惬意、健康养生于一体。

5.2.2 疗养院

梵净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12~16万个/cm3, 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疗养院收治的对象大多是患有某些慢性病或职业病的具有疾病疗养、康复疗养需求者, 或为某些特殊职业的人员。疗养院配备各种生理功能检查设备、物理疗法、体育疗法的设备以及适合使用自然疗养因子 (例如矿泉、海水、空气、日光等) 的各种设备条件和最基本的诊疗设备。

疗养院应用疗养因子 (包括自然疗养因子和人工理化因子) 作为主要手段, 并采用把疗养因子与医疗技术、心理卫生、生活服务融为一体的整体综合性疗养方法。疗养院对疗养员除进行一定诊疗或预防保健性的医疗检查外, 主要是组织他们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 并配备专业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护人员。

5.2.3 护理院

护理院是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慢性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护理院不仅要满足老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 还要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文化、心理和社会等需求;绝大多数老年人把护理院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 从老人入住那天开始, 护理院的工作人员就要做好陪伴老人走完人生最后历程的准备, 就是所谓的全程服务。

护理院归口养老机构, 一般是服务于老年群体, 护理院是集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 主要针对身患疾病而又缺人照顾的老年人而设。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养老机构, 又与普通医院有所区别, 它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生活照顾、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 还可随时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护理院是医疗与养老的结合, 是卫生与民政的结合, 是医院的延续和补充。医养结合让家属有放心感, 让老年人有安全感。

护理院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并且不用上缴税收, 是为了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 为老年人谋福利。

5.2.4 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梵净山与佛教文化渊源深厚, 交流中心以诠释佛教思想、传播佛教文化、发扬佛教精神、养护众生心灵、实践生命关怀、促进多边交流及和谐文明社会为宗旨, 以慈悲、感恩、奉献、和谐为理念。佛教文化不仅崇尚真诚的信仰, 同时也聚集养生文化。让信仰者及需求养生的老年人趋之若鹜。

中心设素斋馆、餐饮大厅、佛堂吧、主题客房等功能区。以“佛”为主题元素, 有强烈的文化气息, 风雅的大堂进门, 有故事的大堂设计, 禅雅的客房风格让该中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5.2.5 度假酒店

度假酒店主要接待旅游度假者。本项目开发的度假酒店坐落在梵净山脚下, 专门提供给客人娱乐和享受, 兼具多种功能, 包括运动场、跑马场、温泉SPA、小球运动、餐饮等项目。

酒店装修豪华典雅, 别具一格。酒店拥有多种类型的客房。酒店面向前来度假的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养老、活动四大功能区域, 公寓、会所、配餐中心、医院和颐养院等设施一应俱全。为老年住户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酒店的创新理念如下。

1) “文化主题化”创新

曾几何时, 一种主题化的发展趋势席卷了酒店业, 大到整个酒店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 小到酒店的某些基本功能的主题化, 如:主题餐厅、主题酒吧。这是以某一特定主题来体现酒店特色、文化氛围, 让顾客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的酒店创新模式。

本项目度假酒店从当地民俗风情、古代传说、名人故事, 乃至自然风光、城市特色、艺术魅力等方面挖掘文化内涵, 并将文化要素融入酒店风格、室内装饰、餐饮, 全方位整合, 以提升酒店“娱乐与游乐”的吸引力, 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已决定了酒店“娱乐与游乐”的独特性。

2) “郊野休闲化”创新

度假酒店所处的优美自然环境往往成为游客前往的第一因素, 但以往却常常被酒店经营者忽略其娱乐与游乐价值, 当酒店经营者意识到郊野休闲项目的超低门槛且类别众多的时候,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开展的郊野休闲类游乐与娱乐项目便广泛传播。

本项目度假酒店尤以郊野运动为其中的重点科目, 结合开展登山、滑翔、穿越、野营、溯溪、定向越野、森林浴、骑马、滑草、越野车等项目。

3) “养生理疗化”创新

“娱乐与游乐”的养生理疗创新, 是基于度假酒店作为疗养院模式下的创新和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下, 传统疗养院已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但此时越来越广泛人群对养生的需求不断加强, 因此催生出广大的养生市场。

本项目度假酒店正是看中这部分人群对养生的渴求, 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开展了从养生化角度入手, 包含亚健康体检、水疗SPA、泥疗、美容美体、氧吧、有氧运动等在内的养生理疗, 以满足游客对提升生活质量和保健的要求。

这种养生理疗创新的“娱乐与游乐”项目以“疗”与“养”为主要目的和内容, 注重的是静态的保健,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水疗SPA项目在酒店内的广泛运用。

4) “康体运动化”创新

这类创新主要体现在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广泛融入到度假酒店的“娱乐与游乐”项目中, 康体运动注重动态的健身, 与室外有密切联系, 主要以室外娱乐与游乐为主, 并以健身、放松、交流为主要目的, 如乒乓球、羽毛球, 有竞技类的赛艇, 有群众性的拓展、攀岩、登山, 还有特具民俗性的秋千、蒙古射箭, 以及国外引进的娱乐性较强的创新体育项目等。

5) “高科技化”创新

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的“娱乐与游乐”, 让一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也开始“落地”, 比如以往只存于游戏中的CS枪战、使命召唤……这种创新灵感来源于WII游戏机的问世。WII游戏机实现了游戏手柄的无线化, 让人们可以在跑动中真切感受游戏魅力, 但WII游戏机还局限于家庭式的电视屏显。这类高科技化的“娱乐与游乐”, 将大型的游戏场景投影到户外, 让游客在真切的户外场景中, 上演着警匪交锋、特种兵任务……

高科技手段在本项目度假酒店中的创新应用不仅仅是与游戏的结合, 还有基于透明玻璃的触摸系统、互动投影沙盘、互动地面/墙面等互动影像系统的应用, 都给人们以新鲜的体验。

度假酒店的最高境界是生活方式的提高, 度假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必须通过构建度假生活方式来实现。本项目度假生活方式的构建, 主要包括度假内涵的挖掘、度假环境的优化、度假载体的营造、休闲项目的配套, 四个方面互相渗透、有机交融,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度假体验。

5.3 大兴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牛堰湖水库周边地块环境宜人, 主要建设项目有老龄人才专科培训学校、护理疗养实训基地及国际老年病预防治研究中心 (见图8) 。

1) 老龄人才专科培训学校

老龄人才专科培训学校开设护理、心理照料、老年病防治等专业, 在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激励调动学员积极性, 激发工作潜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人才资源的优势和作用, 以达到人才培养和护理学科发展所期望的目标。并采取有力措施, 保证养老服务队伍的稳定, 加强对服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通过培训, 达到90%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

2) 护理疗养实训基地

为了保证学员实践经验丰富, 在该地块配套建设护理疗养实训基地, 确保每位学员有能力为老龄事业提供优质服务。从护理疗养实训基地走出的人才不仅能够为本项目服务, 还定向分配到华龄集团全国各地老龄项目, 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贴心照料。

3) 国际老年病预防治研究中心

国际老年病预防治研究中心集研发、生产、展示于一体。一方面形象、直观、系统地展示华龄集团在老年病所用产品、老年用品研发设计方面的创新和整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则为设计研发机构的设计成果提供用户体验及临床测试的场地和测试数据, 同时打造老年产品产业园区, 为当地带来巨大税收。



6 预期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开发, 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提高就业率, 为社会减轻压力, 为政府带来相应税收, 促进当地及周边养老、养生、旅游产业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并且有利于改善当地老龄问题, 促进文化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养老、养生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项目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产业, 有利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满足社会养老需求, 对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项目通过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建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升我国经济的素质和效益,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项目的建成, 将带动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 同时对当地文化、特色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城市的发展, 若离开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那是不完善的城市, 也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项目建成后, 将提高铜仁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形象, 提高贵州城市的整体品位及知名度, 从而带动整个铜仁地区的人文旅游, 进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项目作为一个现代化服务业的大型综合体, 集合了养老、养生、餐饮、教育、商务、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各类人才资源的充分发挥。项目建成后, 将充分利用铜仁的教育优势, 为铜仁这个古老城市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集散地, 能培育具有综合能力的服务全才, 推动旅游及高端消费服务的发展, 推动我国由人力大国转向人才大国的发展进程。

本项目的落成标志着华龄集团“候鸟式综合养老体系”的又一综合型基地顺利实施, 在我国西南片区打造了又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业”综合化发展的颐养、医养基地。12大配设系统:全国旅居换住系统、专属医疗保障系统、健康养生体验系统、全天候监控照护系统、云端安全保障系统、交通出行保障系统、适老商业配套系统、国际品牌酒店管理系统、宗教文化服务系统、金融理财服务系统、子孙教育配套系统、养生养老专用品配销系统, 更是把项目自身从内到外的养生养老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华龄老年控股集团简介:

华龄集团是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组建, 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 是专业从事老年产业研究、投资和开发的混业经营金融控股集团。集团下属十大事业部, 四个运营中心, 五个研究单位, 在全国23个省设立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和办事机构。主要业务涉及金融、地产、酒店、旅游、商业、物流、咨询、设计、科技产品、网络信息化、医疗、养老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交流、影视投资、生态殡葬等16个领域。

国情所需, 顺势而为。华龄集团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路者, 不断探索, 坚持科学发展与改革创新, 以服务老龄为根本,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施策, 搭建出多个强势业务板块彼此协同、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让老年产业体系形成内部循环、内生发展、自我增值的发展模式, 注重多产业协调并进, 平衡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产业精品品牌。成为国内老龄产业的引领、实践、研究的综合运营集团。

上一篇:每周一升国旗日记下一篇:纸艺贴画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