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2024-04-26

蕴含哲理的名人名言(通用14篇)

篇1:蕴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一、给我一个支点,让我重新撬动你的心好吗?可令我难过的是,直到你离去,也始终不肯给我这个支点。

二、如果你的婚姻不幸福,那就回来找我吧,哪怕我已经老得走不动了,我也会带你一起私奔的。

三、当我们都老的时候,我希望还能吻着你的牙床,直到永远。

四、你在做什么?我在仰望天空。30度的仰望是什么?是我想念她的角度。为什么要把头抬到30度?为了不让我的眼泪掉下来。

五、人一辈子也无法心心相印,他们孤独的只剩下肉体和金钱的交换了。所以,请等待那个对你生命有特殊意义的人。

六、在我的世界里,你依旧纯洁,脏了的只是这个世界。

七、以后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我,请别忘记我曾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八、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九、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十、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十一、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十二、对弈的人已走,谁还在意推敲红尘之外的一盘残棋?

十三、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地向前走的感觉。

十四、因为平淡,我们的爱情有时会游离原本温馨的港湾;因为好奇,我们的行程会在某个十字路口不经意的拐弯,就在你意欲转身的刹那,你会听见身后有爱情在低声地哭泣。

十五、夜晚来了我还依然睁着眼睛,是因为我看见了你留在月光下的痕迹。

十六、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麽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

十七、用一转身离开,用一辈子去忘记。

十八、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们就这样迷散在陌生的风雨里,从此天各一方,两两相忘。

十九、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

二十、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你的妹妹,即使我们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我也可以做你永远无法割舍的亲人!

二十一、知道吗,男孩站在女孩的左边是因为那样可以离她的心更近一些。

二十二、公交5分钟一班,地铁9分钟一班,我们的爱,一辈子只有这一班!

二十三、为追求到我喜欢的人,我愿意放弃我所拥有的一切,可当我放弃这一切后,她还会接受我的爱吗?

二十四、生活,匀速的是爱,不匀速则变成一种伤害。

二十五、一段感情能给你带来多大痛苦,就曾给你带来过多大快乐。

篇2:蕴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2. 不是每一次的射门,都能进球;不是每一次的许愿,都能实现;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能有回报;不是每一次的耕耘,都能有收获。既然付出,就不要在乎自己是否有所得。报最好的心愿做最坏的打算——即使付出无回报,即使奉献无所得,也不必抱怨不必哀伤。何必在乎结果,又何必计较自己的得失呢??

3. 某些东西,是不需要加以包装和修饰的——加了包装和修饰之后,就失去了原有质朴;而在除去包装和修饰之后,原有的本来面目就已然面目全非了。经历很多事情,总是在事情经过之后,才能有所总结——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深厚而沉重的。

4. 世事让人如何面对,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在时过境迁中,曾经的你我,是否依旧保存着过去的样子,是否已经变得荣光焕发或者面目全非……而对于你我而言,人生的下一个驿站,将在何方……或许,所有的一切,时间会告诉我们所有未知的答案……

5. 人与人相处,有的人喜欢唱白脸,有的人喜欢唱红脸。而在京剧舞台上,由于扮演角色的需要,演员会勾画或红或白的脸谱——而京剧演员的面孔,却遮挡在脸谱之下。而某些时候,你会看到某些人整天对你笑容可掬——仔细想想,那些整天对着你笑的人,真在真诚的微笑,还是在用伪善的面孔来遮挡自己丑陋的嘴脸。

6. 火的燃烧和熄灭,是一个过程。而小的火也能够生成大的火——“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小的错误和过失,往往会酿成大的灾祸。所以,做人还是明智一点,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弥补及时改正,以免酿成惨剧。

7. 中药药材的药性有寒有热,药性寒热不同的药不能在一块使用。更有某些药,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毒副作用,或者让彼此间药性减弱。行医用药要讲方法知寒热,做事情也是这样——要针对病症对症下药,诊清寒热虚实,用好丸散膏丹,不可糊涂更不能马虎。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时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在某些事情上,不要考虑的太多,还是那句话难得糊涂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忘记“福田心耕”——当你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怀着好的心愿好的念头,心怀善念帮助人而不坑害人,那么你的人生也会随着你做的善行而逐渐的往美好的方向转变和发展。

9. 道路的方向联络南北或直通东西,总有交汇在一起的时候。如果道路不交汇,就没有十字路口了;没有十字路口,我们的人生也会减少很多选择的机会。走在十字路口,不要迷惘,要认准前进的方向,走好脚下的路——该直行就直行,该拐弯就拐弯。有时候,人生道路向前走不通,而拐个弯绕一下,也能达到目的地。

篇3:物理学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例谈

1. 热力学第一定律:Q=△U+A。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具体表现。它表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外界传给物质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又叫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热力学发展初期,热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是人们研究的主题。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上和运输上都相当广泛地使用蒸汽机,人们研究怎样消耗最少的燃料而获得尽可能多的机械能。对此问题的研究使人们热衷于研制一种机器,他们设想这种机器可以持续不断地对外作功,而不需要外界提供任何能量、能源,这就是所谓的第一类永动机。

人们设计的永动机在实践面前不可避免地宣告结束,这也预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现在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加以解释。让一台机器不从外界吸收能量,而又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公式来看,即Q为0,而A永远大于0,这就意味着必须牺牲系统的内能,系统通过降低内能从而对外作功。系统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内能降低意味着系统的温度降低,而任何系统的温度降低总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降低,因而系统持续不断地对外作功就必然是不可能的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上否认了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持续不断作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谭式的设想。物理学中还有一句经典的说法用来描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即“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无独有偶,中国老百姓还有句俗语:“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和物理学中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所隐含的哲理是一致的。在教学中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时,我对学生说:如果把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原理运用到他们的身上,就是又想学习好,又想不付出努力,不看书、不做作业,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学生听了都会心地一笑。当然我们还知道一个人想做一点事情,取得一点成就,那么也必须付出努力。在这里物理学不折不扣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生活的真谛。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热力学过程都必须遵从能量守恒,但是凡是满足能量守恒的热力学过程也不一定都能实现。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热力学宏观过程,每种热力学宏观自发过程都有确定的进行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任何一个热力学宏观过程所能自发进行的方向界定。克劳修斯表述指出,热量可以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相反的过程:热量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使高温物体温度更高,低温物体温度更低,而且不产生任何其它影响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发生的,这实质是指明了热传递的不可逆性。开尔文表述指出,做功的能量可以自发地全部转化为物体的热量,而相反的过程:使物体的温度自动降低,热量自动减少,减少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对外作功且不产生任何其它影响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发生的,这实质是指明了功热转化的不可逆性。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界中与热现象有关的一切宏观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只要能指明一种热力学宏观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就可以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就不仅仅只有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两种形式。如果你愿意去做的话,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可以有几百种、上千种甚至上万种之多,这么多的表述其实质都是完全一样的,是可以互相论证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自发过程能够进行下去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一定的规则和方向限制的,一切宏观自发过程均为不可逆过程。自然界中任何生物成长的过程也是有方向限制的,一切生物的成长都遵守从生到死的自然法则,生命过程不可逆。老人经常教诲:“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来。”以此来告诫人们做事生活要严谨,事情一旦发生都是不可逆转的。这些朴素的生活哲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涵是相通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看成是人们朴素生活哲理的一种体现。

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指出,处于平衡态下的气体内部,所有分子都以不同的速率运动着,考虑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在0—∞之间,则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都比较小,而具有中等速率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较大。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这种特点表明气体分子数目按速率分布类似于纺锤型,以较慢速率运动的分子数少,以较大速率运动的分子数也少,而以中等速率运动的分子数最多,即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具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处于平衡态下气体分子按速率分布的纺锤结构让我们想到一个班级中学生成绩的分布正常情况下也应成纺锤形,成绩很好、分数很高的学生和成绩很差、分数极低的学生都占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再如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学家所推崇的也是纺锤形收入分配结构,即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这种以中等收入者为主要成分的社会结构,也是现代最稳定的社会结构。经济学家所推崇的现代社会最稳定的一种社会结构和物理学中讨论的处于平衡态下的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结构具有相似性,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它们遵守的规律却具有相似性,物理学定律在此向我们展示出了它的奇妙之处。

4. 表面张力的存在。

处于液体内部的分子受到其它分子对它的作用力为零,而处于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总会受到一个指向液体内部的微观力的作用,就是因为这个微观力的存在,使处于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比处于液体内部的分子具有更多的势能,而任何系统要处于稳定状态,系统的能量都应该取最小值,所以处于表面层内的分子一有机会就会往液体的内部跑,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液体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即液体表面层存在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存在意味着液体分子具有“惰性”,它总会使自身保持一种能量最低的状态。能量最低,也是系统能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原因。人也是具有惰性的,在没有动力驱动的情况下,总想保持最舒适、最轻松的状态,所以要想改变现状或者驱动去做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有动力、有激励措施,要增加“能量”,克服自身“惰性”而“做功”。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命体具有惰性,在微观世界中的小小分子也同样具有惰性。当我们在探索这个宏观世界的时候,生命体和微观世界中的小小分子居然遵守相似的规则,你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神奇的世界。

篇4:参悟茶传说背后蕴含的哲理

黄山毛峰的传说十分耐人寻味。

故事说,明代天启年间有一位为政清廉而又儒雅的县令熊开元,携书童春游来到黄山云谷寺,寺中长老献上一种芽如白毫底托黄叶的好茶,以黄山泉煮水冲泡,不仅茶的色、香、味无与伦比,而且会在茶变化升腾过程中在空中出现“白莲”奇景。长老说乃是当年神农尝百草中毒,茗茶仙子和黄山山神以茶解救,神农氏为感谢他们留下的一个莲花神座,服这种茶当然会身体康健、延年益寿的。后来此茶被官迷心窍的另一个县令偷偷到皇帝那里献茶请功,因不知黄山神泉的道理出现不了白莲,因贪功反害了自己。而熊开元也终因看透官场腐败弃官而去,到云谷寺世做了一个和尚,终日与毛峰茶、与神泉水及禅房道友相伴。

表面看来,这个故事与一般民间传说没多大区别,无非仙茶神水之类,仔细研究却不然。第一,它插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再现了我国神农时代便发现茶的用途的传说;第二,所谓用神泉水冲茶会出现白莲奇观的传奇笔法,又表现了佛教与茶的关系。佛教崇尚莲花,一个云谷寺慧能长老,一个文雅的儒士,不仅说明儒佛相参共修茶道,而且证明真正的茶人必是“清行简德之人”,像那个专给皇帝拍马屁的县官,与这黄山毛峰的高雅品格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无缘的。一个普通民间故事,能说明这样多的问题,看来民间艺术也是相当含蓄深沉的。

篇5:蕴含人生哲理的名言

让我们建议处在危机之中的人: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涉入的危险和困难上,相反要集中在机会上--因为危机中总是存在着机会。(卡罗琳)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萧楚女)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卡莱尔)

生活有秩序。从而方便地进入状态。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什么是失败?无非是迈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温迪尔・菲利普斯)

篇6:蕴含哲理的名言警句

2.我们的勇气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的怯懦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3.人太闲了会让智慧生锈,我们的人生应该处于忙碌中。

4.生活中没有参照物的人,可怜;选错参照物的人,可悲。

5.背对太阳,阴影一片;迎着太阳,霞光万丈。

6.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9.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篇7:蕴含哲理的名人故事

静静地听完女儿的哭诉,安娜轻轻擦去她的泪水。然后从桌子上的水果盘里,选出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分别把它们切开了,让布里奇特品尝。她先是咬了一口大苹果,哽咽着说:“甜!”又咬了一口小的苹果,惊讶地说:“好像更甜!”

安娜点点头说:“孩子,你说得没错!同样的苹果树,结出的果子却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从外表上看,大的苹果可能更惹人喜爱。但只有用心品尝过的人才会发现,小苹果因为生长周期缓慢,反而贮存了更多的糖分,口感比大苹果更甜!上帝其实偏爱更小的苹果呢!”

妈妈意味深长的讲述,让小布里奇特茅塞顿开。因为患有先天性发育不良侏儒症,她的身体很早就停止了发育,69厘米的身高,一度让她无比自卑。可是既然连上帝都偏爱小苹果,她为什么不能做一个袖珍版的快乐天使呢?

从此以后,布里奇特彻底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在母亲安娜的指引下,她的爱好一天比一天广泛,从幼儿园到大学,她渐渐喜欢上了唱歌、跳舞、体操、篮球和魔术表演。她会骑着特制的电动滑板车,呼啸着穿过人群。她会在学校的集会上发言,劝诫学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灰心。她会突然出现在电视广告中,成为某个品牌产品的代言人。她会在学校举办的跳舞比赛中大出风头,因为她是最疯狂的拉拉队队长。

19岁那年,不幸再次降临到布里奇特的身上。她被汽车撞倒住进了医院,全身多处骨折,在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她身上缠满了各种绷带,生活无法自理。在这段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在双手勉强可以活动时,就躺在病床上开始用电脑写作,每天至少在个人网页上更新1000字。

布里奇特的顽强,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很多人成为她的忠实追随者,他们不仅在网络中留言支持她的作品,还寄来各种各样表达祝福的小礼物。布里奇特感动之余,通过视频向远方的“粉丝”们问好,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和支持。

7月,就读于伊利诺伊州一所大学,已经22岁的布里奇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方认定为世界上最矮的女性。同年8月,她的自传体小说《矮处的风景》出版,日销量达1000多册,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篇8:蕴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关键词:散文名篇,教育哲理,现实教育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以“传其事以为官戒”即以寓言的形式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进行纳谏。以展现其对社会不满和期望改革之决心。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 也夹杂着幽默之成分, 其中也不乏教育智慧之光芒。本篇文章就人教版高中 《语文》 教科书中所编选的三篇文章荀子之 《劝学》、柳宗元之 《种树郭橐驼传》 和龚自珍之 《病梅馆记》 来分析其各自隐喻表达含义并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哲理。三篇选文就时间分布而言, 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上古、中古和今古三个重要时期。虽然每一作品生成动机各不同, 就发生语境而言也并非专为教育认知而表达, 但文中却隐含着共同教育思想, 这无疑为现实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文试图从教育角度按宏观教育、中观教育、微观教育三个层面来论述, 挖掘其各篇文章所蕴含教育智慧达到古为今。

一、 《病梅馆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方针

此文作于道光十九年, 龚自珍被迫辞职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本, 以束缚人们思想;另一方面, 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思想统治下, 人才遭受严重压抑和摧残。 《病梅馆记》 就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文章开篇就把人置于一片梅林之中, “皆产梅”的“皆”字说明梅产地多, 分布广。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 尤江浙一带人才济济, 这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作了铺垫。就在人们感慨“江山待有人才出”之意境时, 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了病梅产生缘由, 指出是文人画士对梅的特别嗜好和审美情趣决定的。他们认为“梅以曲为美, 直则无资;以欹为美, 正则无景;以疏为美, 密则无态。”于是“砍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直, 遏其生气。”以一种病态的被歪曲了的美学标准来“以绳天下之梅”, 江浙之梅皆病正是“砍、删、夭、锄、遏”之结果, 揭示了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 进而生动形象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扼杀人才的狰狞面目。面对当时“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局面, 龚自珍直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他进而指出, 世上的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必然趋势, 应让其按照自身规律自然生长, 如违背就是对他们本性的摧残。这反映到现实教育中, 中小学教育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严重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由。

面对以上弊病, 作者决心疗梅, “予购三拜盆”, “誓疗之”, 可见其行动果断, 疗梅之方法是“纵之顺之”, “毁其盆”, “悉埋于地”, “解其棕缚”, 为实现其目的“甘受诟历, 辟病梅之馆以疗之”旗帜鲜明地表明其立场和决心, 敢于面对现实, 与传统势力奋斗到底的决心。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疗梅的心志, 面对如此之多病梅, 慨叹自己空暇不多, 闲田不多, 以自己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之局面, 即便如此还是用“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来表现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从以上论述看, 《病梅馆记》映射和抨击了现实教育过失, 传统应试教育波及面之广, 学生受害程度之深。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 以分数来衡量一切, 抹杀学生天赋, 造就出的学生缺乏出类拔萃之才。然而教育改革不是一番风顺, 道路曲折漫长, 任重道远,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 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和自由解放, 给予适当监督和引导使其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特殊才能, 在教育中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 《种树郭橐驼传》:“顺人之天, 以致其性”的教育原则

此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作品, 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现象而言的。中唐时期, 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 “富者兼地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 除了缴纳正常捐粟外, 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以致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社会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统辖全局总原则: “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此处“天”是指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 “性”是指树木的个性和生长习性, 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要“顺”, 其生长习性要“致”。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生长的自然规律, 进而实现学生完满个性。为了更好贯彻这一教育原则, 就要做到“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这四个环节无一例外的指“树木”即学生。“本欲舒”即在教育中疏导学生, 使其心情愉快的学习;“培欲平”指传授的知识要讲求“度”, 否则会过犹不及;“土欲故”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心理学上的“统觉”理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筑欲密”指所学知识要扎实的巩固。由此看来, 柳宗元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可与今天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相媲美。

在上面四个环节做好后就“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这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意指在教育中, 知识一经传授给学生, 就让学生大胆自主去实践。再者教师要热爱学生, 做到真正“教书育人”。面对当时现实, 针对一些违反自然主义教育规律做法, 柳宗元给予猛烈抨击。“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爱之太殷, 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做只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其实毫不掩饰的指出我们现实教育弊端。在应试教育下, 学校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来选拔人才, 没真正按照“育人”规律教育学生“以致其性”。其次,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爱之太思, 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是我们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 这样培育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外面风吹雨打的。

三、 《劝学》:“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劝学》 是荀子代表作, 也是《荀子》 开篇之作。“学不可以已”是贯穿全文中心思想:一方面是说学习重要意义, 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方法也是不能停止的。

为了论述学习之重要, 连用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提高和发展。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人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据此推理, 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 成为一个有道德学识之人。荀子认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中规”的轮要使“其曲”, 金要利需“就砺”,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可见学习之意义重大。荀子同样用五个比喻论述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以前之不足, 把“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 强调空想不如实学。接着从生活经验谈起“跂而望”不如“登高”看的广阔,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效果。此效果获得并非人本身固有条件不同, 而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据此理, 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不足,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提出时难能可贵的。

学习态度与方法方面, 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 逐步积累。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 可以兴风雨, 积水成渊, 可以生蛟龙。”之所以有如此之功效全在于“积”。同样, 人要达到“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之境界就必须先积善成德。再从反面设喻, 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之过程。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贵在坚持不懈的学习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 骐骥本身条件虽好, 如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 驽马本身条件虽差, 如能锲而不舍, 也可以跑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 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我们的学习也贵在持之以恒, 如是这样, 再艰深的学问也可学会。最后用蚯蚓的 “ 用心一” 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 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荀子关于学习观点无论是学习意义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值得继承借鉴, 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有必要的。

四、三篇散文名篇之特色

(一) 强烈的教育现实性。以上三篇文章, 从其内容看, 荀子《劝学》 篇意在督励初涉学者明确学习的意义作用, 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和龚自珍 《病梅馆记》 则可看作是对现实教育过失的影射和抨击。给现代教育敲以警钟, 指导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 说理的情感性。三篇文章都发自作者真情实感但又超越个人情感, 字里行间隐含着普世之情即关注人才培养。通过其隐喻策略不难发现, 《劝学》 意在使人明, 明其 “ 学不可以已” 之大道理;《种树郭橐驼传》 意在使人信, 信其“顺人之天, 以致其性”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是育人之术; 《病梅馆记》意在使人感。感其“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对社会之重要。

(三) 表达的综合性。三篇散文将叙事、描写、说理、抒情融为一体, 说理深入浅出, 以小见大。《种树郭橐驼传》 通过叙事与说理将“养树”与“养人”有机结合起来, 《病梅馆记》 通过描写与说理描绘出一幅“万马齐喑”的局面, 进而为打破此局面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古代文人著作中蕴含着先进、高明的教育理念, “学不可以已”、“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等教育哲理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有待对其进一步发掘汲取营养为现实教育之用。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2]汪贤度.柳宗元散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篇9:怡然自得,蕴含哲理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精彩段落】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簿,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丧,为什么还会觉得美呢?恐怕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以及无常、孤寂的美吧!

——林清玄《海边的白蝴蝶》

【文章导读】

林清玄的作品选材广泛。以简约的文字包容万物:从花草树木写到淡云清风,从自然宇宙写到人生社会,无不透射着亲和的力量,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在恬淡自然中将深刻的哲理融合、渗透,如一道山泉,缓缓地流向我们的心中,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

【精读感悟】

这篇数千字的短文结构并不复杂,以夹叙夹议的写法,以朴素、自然、流畅的散文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生活的智慧。

文章结构简单,叙事自然。作者开篇就以叙事的语气交代引起他深思的一件事:朋友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忽视了“白净绵长的沙滩”。此情此景作者不禁疑惑:“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丧,为什么还会觉得美呢?”紧接着,作者就对自己的疑问进行了解答:“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又用轻灵的美妙语言叙述形成白蝶错感的过程以及回家的反思。在夹叙夹议中营造的清新空灵的意境,引人深思。

语言蕴含精妙深厚的哲理。作者将对生活现象的感触和深度思考真诚地传递给我们,启人心智,授人哲理。当发现那翩然飞舞的白蝴蝶不过是在风中飘飞的垃圾纸片时,心中美好的期待瞬间成空,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和沮(jǔ)丧呢?而此时作者却理性地得出结论,巧妙地交代了本文的主旨:“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多么经典,多么睿智。的确,“我们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像”, 当作者看到垃圾纸片在海上飞时会把它认为成是白蝴蝶在海上飞,也是由于两者看起来相同,而差异则是想像。生活里,把纸片看成白蝴蝶的事难道没有吗? “好朋友原来都是白蝴蝶,在断交反目时,才看清是纸片。未写完的诗、没有结局的恋情、被惊醒的梦、在对山看不清楚的庄园、缘尽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边飞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达了,有结局了,不再流动思慕了,那时便立刻停格,成为纸片。”真相往往是无情的,表面现象所呈现的,与本质也许差之千里。只有作者这样善于理性的思考才会有文中深度体验。

故事没有结局,却留给读者想像的空间,尤其文尾那体现了两种人生价值观的语句更为精妙:“你信!恭喜你,你是有美感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看见白蝴蝶飞进飞出。你不信?也恭喜你,你是重实际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快步疾行,去找到纸片与蝴蝶的真相。”作者并没有倡导读者发现真相,因为,无论是美丽的虚像还是无情的真相,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有时需要你奋勇向前,看到本质,而有时享受短暂的快乐,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却是最好的选择。

这篇充满理性闪耀智慧的文章,是读者与睿智的大师跨越时空的交流,聆听他们智解人生真谛的如珠妙语,品读他们辛酸苦甜的丰富人生,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人生情感的探讨。

【互动思考】

篇10:蕴含哲理的励志名言

2.人生路上,并非只有帮过你的才是贵人,有时恰恰相反。

3.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

4.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5.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6.别把生活当作游戏,谁游戏人生,生活就惩罚谁,这不是劝诫,而是――规则!

7.一个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

8.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9.爱情就像电池,有能量的可以为你带来光明,没能量的只能给你带来黑暗。

10.人生如梦,何必当真。如果把身边的事物看得太重就容易造成伤害;如果把身边的事物看得太真就容易影响人的视线。

11.乐观的人如同太阳,走到哪里都能带来光明.温暖;悲观的人就像乌云,飘到何方伴随的总是寒冷.黑暗。

12.在事情还没有弄清真相之前,请不要早下结论。

13.人生,就没有永远的愁绪,别为难自己,学会放开,放下,看开想开,明天依旧阳光灿烂!

14.人生如画,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却平淡无奇。

15.是大山就有高度和坡度,是江河就有宽度和深度;是人就存在不足和错误。

16.身健如山,心静似水,淡泊名利。这是人生的境界,谁能活得如此境界,谁的一生就活得自在。

17.失恋是初秋的果实,不成熟就采摘,品尝到得是酸楚和苦涩。

18.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19.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篇11:蕴含哲理的励志名言

2) 曾经爱过一个人,打电话写情书送早饭,打开水送礼物上下班,最后还是分了。有个留言说:这些事情谁都能做,不是非你不可。这次你做完,下次换人做,都不会记住你。你需要做的事花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总和对方赖在一起,要让其他人都比不上你才是硬道理。作者:刘同

3)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出处: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作者:郭子鹰

4) 负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来,不单单是活着就算了,更要活的热烈而起劲,不要懦弱,更不要别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的踏实,将分内的工作,做的尽自己能力之内的完美,就无愧于天地。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5) 我们听一个人讲话,胜于去看一个人长得是不是好看,我们听一个人演说,不只光是看热闹,而是由他人的观点中,汲取自认为对生命有帮助的东西,这才应该是参加的目的。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6) 人,不经过长夜的痛哭,是不能了解人生的,我们将这些苦痛当作一种功课和学习,直到有一日真正的感觉成长了时,甚而会感谢这种苦痛给我们的教导。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7) 当我们面对一个害怕的人,一桩恐惧的事,一份是人不安的心境时,唯一克服这种感觉的态度,便是面对它。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8) 快乐的泉源来自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你心中不快乐,他人是无法使你摆脱困境的。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9) 我们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10) 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的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11) 我总以为,朋友的相交,最可贵在于知心,最不可取,在于霸占和单方强求。西方有句谚语,说:“朋友的可贵,就在于自由。”作者:三毛

12) 人生的许多大困难,只要活着,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时间和智慧而已。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13) 今日的事情,尽心、尽意、尽力去做了,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上床恬睡。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14) 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15) 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种必然的季节。出处:亲爱的三毛作者:三毛

16) 尊重那些与你抗争的人,因为你争的是理,不是去损毁对方的人格。 作者:刘墉

17) 即使天堂是不愁吃穿,不必工作,永永远远活着,那活着有什么意义,正因为有苦恼,才有解决的快乐;正以为有病痛,才有痊愈的欢喜;正因为有忧愁才有忘忧的美好;正因为有今天的不足,所以才憧憬明天。出处:啊啊作者:刘墉

18) 要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双冷若冰霜的眼,一双很勤劳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作者:刘墉

19) 你现在需要的不是聪明,而是那甘愿重新来过的傻劲,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要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得付出,快乐也就是积极的生活,我们都要经历雨雪风霜,才能长大。作者:刘墉

篇12:蕴含人生哲理的名言名句

在思想上大手大脚,在生活上适可而止。

有文凭的傻子比没文凭的傻子多。

尊重孩子是父母的第一天职。

明星不接受采访看不出弱智。

不管多大岁数的人类成员,在钱的面前,一概年轻。

一本书不管从哪页看起,5分钟后还不能吸引你,请毫不犹豫地扔掉它。

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是精神正常的疯子。

不能原谅40岁以上的人干傻事。

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不该挣的钱千万别挣。

攀比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的表现是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无所求是高级快乐。

没有配件的.汽车不能买,没有信誉的朋友不能交。

照相是留住青春的好办法。

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生命的意义不是珍惜,而是消耗。

越是道貌岸然的人,你越要小心提防。

人应该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善待别人。善待别人的最好方法是宽容别人。

如果学校不把培养学生身上的不肯受束缚不肯受奴役的性格当做首要任务,这学校就白办了。

在孩子未成年前,只有父母欠孩子,没有孩子欠父母。

只要有人对你说他忙,就等于向你宣布你对他不重要。

过生日要和妈妈在一起,不管你多少岁。如果不是这样,说明她在你的心中已经去世了。生日是母难日。

如果你的家庭生活索然无味,请你在晚餐后悄悄将保险丝弄断。意想不到的感觉会降临你家。

一个民族如果把浪费当面子,她在地球上将越来越没面子。一个民族如果把节俭当面子,她在地球上将越来越有面子。

不是知识越多越聪明。

管不住的是儿子,看不住的是女儿。

亲人是骨和肉的关系,外人是车和车的关系。骨肉分离无法生存,车和车太近准出事故。

追求名牌不如把自己弄成名牌。

真正的快乐都是免费的。

对亲人最大的爱,是看好自己,别惹事。

老虎没有虎性就不吃人了,人没有人性就吃人了。

普通收入是维系正常家庭的安全带,高收入是摧毁正常家庭的。

篇13:蕴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一、《野性的呼唤》内容概述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条名为巴克的狗的故事。它原本拥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 后被家里的园丁偷走出售, 几经辗转到了严寒地区成为运送邮件的雪橇犬。一开始, 他被两个法裔虐待, 学会了拉雪橇, 在荒原之中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本领, 在狗群之中无时无刻的争斗也在不断地锻炼着巴克。最终他击败了领头狗史皮茨, 成为了狗群的领袖, 在他的世界中, 再也不存在有仁厚和怜悯, 只是“杀, 或是被杀;吃, 或是被吃。”

巴克前前后后换过好几个主人, 在他受伤很重的时候被约翰·宋顿所照顾。在约翰主人的照料之下, 巴克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巴克和主人之间也建立起了真挚的感情。巴克对主人是非常忠诚的, 曾经两次不顾自身安危挽救了主人的性命。可惜的是, 约翰在淘金的时候被杀死, 巴克一气之下咬死了几个印第安人, 为主人报仇雪恨之后听从了大地的召唤, 重新回归了自然, 在此之后与狼为伍。

二、《野性的呼唤》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分析

1. 回归自然的生态主义

在很多读者的严重,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坛上最为出色的自然主义小说家之一, 这一点在《野性的呼唤》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 作者经常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渴望和热爱。在小说中寂寥而迷人的荒野冰原之中, 传来了远处狼群的呼唤, 这些描写都意味着在将来, 巴克的命运将会重归自然, 实现野性的回归。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 往往也会被作者引导着去思考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沉思自己来于何处, 又将要去何方。现代的人们又是否和小说的主角巴克一样, 被压制着原始的野性, 渴望着回归自然, 这些都是该作品所带来的思考空间。

2. 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在小说中, 作者描述了巴克在残酷的环境之中, 通过不断地竞争和努力, 甚至变得奸诈和狡猾, 最终成为领头狗的过程。一开始在荒原之中, 巴克逐渐感受到了生存的残酷性, 需要在不断地竞争中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 它逐渐认识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适者生存”。巴克为了适应这片冷寂的大地, 他学会多样化的技能, 在其他人的嘲笑中, 他知道如何用雪解渴, 如何拉动雪橇, 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挖洞睡觉。同时为了能够吃饱, 保护自己的食物, 而不得不从过去的优雅绅士形象转变成了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

在巴克满足了温饱需求之后, 他进而发现在拉雪橇的伙伴中, 保持崇高和善良是毫无用处的, 在这个群体之中, 其他狗之间的厮杀打斗随时都可能发生, 即便巴克并没有像史皮茨一样经验丰富, 但是巴克自身却具有特殊的天赋, 他能够运用自己的脑子来改善战斗方法。在思考的辅助下, 巴克通过声东击西的方式打败了过去的老大史皮茨, 成为了狗群中的首领。在这个时候, 巴克已经彻底恢复了兽类的原始本性, “巴克站立眼观这一切, 它是功成名就的冠军, 一只居于统治地位的远古野兽, 它杀生并且感觉很棒”。也正是在这个地方, 作者非常精巧的通过巴克来讽刺了人性中残酷的一面, 其创作意图和写作深度由此可见。自然界的斗争史非常残酷的, 关乎于生存性命。杰克·伦敦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残酷的斗争长卷, 最终留下的都是强者, 只有生存下来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3. 对人性的思考

在小说中, 巴克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来源于大自然, 在小说的最后他又回归到冰雪茫茫的森林中去。在某种意义上看, 巴克是自然和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代表, 而在巴克对不同主人所产生的不同态度中, 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警示之意。

从巴克和约翰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约翰的爱心和善良是狗们所最期望的, 约翰将巴克看成是自己的孩子, 会关心他, 爱护他, 和他说话。相应的, 巴克也会表现出自己的绝对忠诚来抒发自己对主人的爱, 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主人的目标要求。当约翰被别人群殴的时候, 他会差点儿咬死最初的煽动人, 当约翰不慎坠入河里时, 他又会辅助他人救了约翰一命。但是巴克对于之前的主人查尔斯、哈尔等人的态度又是全然相反的。巴克会因为拉不动过于沉重的雪橇而受到鞭打和呵斥, 当终于拉动了雪橇的时候, 上面对方的货物又掉了下来, 巴克和狗群们愤怒于自身受到的恶劣待遇, 便一同狂奔起来, 使得雪橇上的货物越散越乱。

这仅仅是小说中两个简单的例子, 但是却有着很深的人道主义精神。人和狗之间的关系是以强权作为基础的, 作者借此表达对人与人之间强权关系的不满和反抗。杰克·伦敦渴望找回人和狗, 乃至动物之间的真诚情感, 希望找回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信任。自然法则虽然在本质上很残酷, 但是同人性相较而言, 远远难以同其中的欺诈、狡猾、邪恶相比较。因此, 在小说的结尾, 巴克选择了重回荒原, 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本性的回归, 对人道、人性最根本准则的呼唤。作者情愿化身为原始荒野中一只茹毛饮血的野兽, 也不愿意成为高级头脑掩饰下的肮脏灵魂。

三、总结

《野性的呼唤》这本作品的寓意是非常丰富的, 在该小说中, 读者不仅能够在作者的描述感受到神奇壮阔的荒原景色, 感受到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跟随小说主人公的复杂经历, 还能够深入文字之间, 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感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感受人性的黑暗面和复杂性, 同时感受对自然对美好的呼唤和期望。

摘要: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 《野性的呼唤》是他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在表面上, 这部作品描述的是动物的故事, 但是在根本上却是对人类社会的反映。本文就针对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展开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巴克

参考文献

[1]温赤新;悲慨人生无常寄寓终极关怀——《野性的呼唤》中人与自然的生态主题的一种解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2]徐玉红;杰克·伦敦的思想撞击及悲剧性命运结局——从《野性的呼唤》谈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2期

[3]李翠萍;论杰克·伦敦小说中人的异化与复归[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邓黎娟;融合现实主义的自然主义——解读杰克·伦敦与《野性的呼唤》[J];文教资料;2009年10期

篇14:蕴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关键词:散文名篇 教育哲理 现实教育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以“传其事以为官戒”即以寓言的形式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进行纳谏。以展现其对社会不满和期望改革之决心。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夹杂着幽默之成分,其中也不乏教育智慧之光芒。本篇文章就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编选的三篇文章荀子之《劝学》、柳宗元之《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之《病梅馆记》来分析其各自隐喻表达含义并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教育哲理。三篇选文就时间分布而言,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上古、中古和今古三个重要时期。虽然每一作品生成动机各不同,就发生语境而言也并非专为教育认知而表达,但文中却隐含着共同教育思想,这无疑为现实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文试图从教育角度按宏观教育、中观教育、微观教育三个层面来论述,挖掘其各篇文章所蕴含教育智慧达到古为今。

一、《病梅馆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方针

此文作于道光十九年,龚自珍被迫辞职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本,以束缚人们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压抑和摧残。《病梅馆记》就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文章开篇就把人置于一片梅林之中,“皆产梅”的“皆”字说明梅产地多,分布广。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尤江浙一带人才济济,这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作了铺垫。就在人们感慨“江山待有人才出”之意境时,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了病梅产生缘由,指出是文人画士对梅的特别嗜好和审美情趣决定的。他们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资;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于是“砍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一种病态的被歪曲了的美学标准来“以绳天下之梅”,江浙之梅皆病正是“砍、删、夭、锄、遏”之结果,揭示了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而生动形象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扼杀人才的狰狞面目。面对当时“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局面,龚自珍直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他进而指出,世上的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必然趋势,应让其按照自身规律自然生长,如违背就是对他们本性的摧残。这反映到现实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严重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由。

面对以上弊病,作者决心疗梅,“予购三拜盆”,“誓疗之”,可见其行动果断,疗梅之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为实现其目的“甘受诟历,辟病梅之馆以疗之”旗帜鲜明地表明其立场和决心,敢于面对现实,与传统势力奋斗到底的决心。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疗梅的心志,面对如此之多病梅,慨叹自己空暇不多,闲田不多,以自己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之局面,即便如此还是用“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来表现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从以上论述看,《病梅馆记》映射和抨击了现实教育过失,传统应试教育波及面之广,学生受害程度之深。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以分数来衡量一切,抹杀学生天赋,造就出的学生缺乏出类拔萃之才。然而教育改革不是一番风顺,道路曲折漫长,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和自由解放,给予适当监督和引导使其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特殊才能,在教育中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种树郭橐驼传》:“顺人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原则

此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作品,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现象而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以致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社会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统辖全局总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处“天”是指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性”是指树木的个性和生长习性,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要“顺”,其生长习性要“致”。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生长的自然规律,进而实现学生完满个性。为了更好贯彻这一教育原则,就要做到“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四个环节无一例外的指“树木”即学生。“本欲舒”即在教育中疏导学生,使其心情愉快的学习;“培欲平”指传授的知识要讲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土欲故”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心理学上的“统觉”理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筑欲密”指所学知识要扎实的巩固。由此看来,柳宗元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可与今天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相媲美。

在上面四个环节做好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意指在教育中,知识一经传授给学生,就让学生大胆自主去实践。再者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到真正“教书育人”。面对当时现实,针对一些违反自然主义教育规律做法,柳宗元给予猛烈抨击。“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做只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其实毫不掩饰的指出我们现实教育弊端。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来选拔人才,没真正按照“育人”规律教育学生“以致其性”。其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爱之太思,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是我们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这样培育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外面风吹雨打的。

三、《劝学》:“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劝学》是荀子代表作,也是《荀子》开篇之作。“学不可以已”是贯穿全文中心思想:一方面是说学习重要意义,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方法也是不能停止的。

为了论述学习之重要,连用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提高和发展。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人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据此推理,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学识之人。荀子认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中规”的轮要使“其曲”,金要利需“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之意义重大。荀子同样用五个比喻论述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以前之不足,把“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实学。接着从生活经验谈起“跂而望”不如“登高”看的广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效果。此效果获得并非人本身固有条件不同,而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据此理,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提出时难能可贵的。

学习态度与方法方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逐步积累。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之所以有如此之功效全在于“积”。同样,人要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之境界就必须先积善成德。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之过程。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贵在坚持不懈的学习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能锲而不舍,也可以跑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我们的学习也贵在持之以恒,如是这样,再艰深的学问也可学会。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荀子关于学习观点无论是学习意义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值得继承借鉴,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有必要的。

四、三篇散文名篇之特色

(一)强烈的教育现实性。以上三篇文章,从其内容看,荀子《劝学》篇意在督励初涉学者明确学习的意义作用,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病梅馆记》则可看作是对现实教育过失的影射和抨击。给现代教育敲以警钟,指导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说理的情感性。三篇文章都发自作者真情实感但又超越个人情感,字里行间隐含着普世之情即关注人才培养。通过其隐喻策略不难发现,《劝学》意在使人明,明其“学不可以已”之大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意在使人信,信其“顺人之天,以致其性”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是育人之术;《病梅馆记》意在使人感。感其“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对社会之重要。

(三)表达的综合性。三篇散文将叙事、描写、说理、抒情融为一体,说理深入浅出,以小见大。《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叙事与说理将“养树”与“养人”有机结合起来,《病梅馆记》通过描写与说理描绘出一幅“万马齐喑”的局面,进而为打破此局面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古代文人著作中蕴含着先进、高明的教育理念,“学不可以已”、“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等教育哲理值得我们进行反思,有待对其进一步发掘汲取营养为现实教育之用。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汪贤度.柳宗元散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上一篇:冬去春来杂文随笔下一篇: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