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2024-05-15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精选8篇)

篇1: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1回收流程:各科室使用后物品放入“使用后物品收集箱”内密闭暂存,消毒供应中心工人到临床科室对换“使用后物品收集箱”封闭运送回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2清洗流程:去污区工作人员对回收物品进行清点、分类,手术器械按台次分类,分别放入全自动清洗机各清洗框内,待一个清洗周期完成后经过双扉门清洁侧进入检查包装区;部分手工清洗的器械、物品按6个步骤完成:多酶清洗液浸泡2~4min →刷洗→除锈、保养→热水冲洗、蒸馏水冲洗→润滑剂润滑→干燥,传入检查包装区;精密仪器、结构复杂的器械加酶超声清洗,再手工清洗。

3检查包装流程:检查包装区工作人员检查器械清洗质量,用放大镜目测,检查器械干净度,有、无污垢,用隐血试验检查有无血迹。检查器械完好度,包括灵活性、咬合性、锐利器械锋利度、配件实用性、安全性。根据器械的种类、名称、数量选择不同规格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

4灭菌流程:包装后物品通过双扉窗分别传至干热灭菌间、环氧乙烷灭菌间、脉动真空高压灭菌间进行灭菌,并做好相关记录。

5贮存、发放流程:灭菌后物品传入无菌物品存放间,护士根据计算机局域网科室领取清单将无菌物品装入“无菌物品运送箱”和“无菌物品运送车”内,由工人按规定路线运送到科室。

6科室贮存、使用流程:科室无菌物品分类放置并按灭菌时间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标识方向一致。使用无菌包时,外层包布放入包布收集箱内,由洗衣房收回,内层包布包裹使用后物品进入“使用后物品收集箱”,在交换单上相应名称栏内记录数量,手术室术后器械分台次装入“使用后器械袋”内,并喷保湿剂,再放入“使用后物品收集箱”内,在交换单上记录数量。

7支持流程:以消毒供应中心为核心,建有4 个支持流程。分别为洗衣房支持流程,设备科支持流程,后勤水、电维修组支持流程、职能科室指导、监督、检查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方案基础质量控制:①人员培训:每年派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召开的培

训班,取得上岗证。院内轮岗培训,在各岗位上轮流进行工作,请手术室、口腔科专业护士帮助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辨认专科器械。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制定了规章制度,包括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岗前培训制度,实习生带教制度,人员训练、培养、考核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护理缺陷管理制度,护理投诉管理制度,沟通制度,意外事故报告制度,交接班制度,清洁卫生制度,职业防护制度,物品下收、下送制度,清洗间工作制度,检查、包装间工作制度,灭菌间工作制度,无菌物品存放间工作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临时调领物资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环节及终末质量监控反馈制度,无菌物品追溯制度;制定了岗位职责,包括下收、下送岗位职责,清洗间岗位职责,检查、包装间岗位职责,灭菌间岗位职责,无菌物品存放间岗位职责。

2环节质量控制:制定操作规程,包括全自动清洗机操作规程、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操作规程、环氧乙烷灭菌器操作规程、全自动干热灭菌器械操作规程;制定质量标准,包括工作环境质量标准,手工清洗质量标准,全自动清洗机清洗质量标准,清洗后物品检查目测质量标准,包装质量标准,压力蒸汽灭菌物品质量标准,环氧乙烷灭菌物品质量标准,干热灭菌物品质量标准;制定包内物品目录。规范各科软件记录,供应室质量管理记录,包括空气消毒记录,各种清洗剂及消毒剂配制记录,清洗质量检查记录,压力蒸汽灭菌过程及质量记录,B2D 试验记录,干热灭菌过程及质量记录,环氧乙烷灭菌过程及质量记录,生物监测记录,一次注射器、输液器领取记录,无菌物品逐日发放记录,无菌物品使用过程中质量信息反馈记录;护理管理记录本,包括护士长手册、会议记录、业务学习记录、三基考核记录、教学管理记录、护理缺陷记录、科室质控记录、控制医院感染措施记录。

3终末质量控制:①查房方式进行终末质量控制:采用日查房、周查房、月查房、季查房(跟班查房)、年终考核等查房方式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管理;②进行满意度评价:每月在全院临床科室进行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满意度调查,每季度对社区医院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保持在99 %以上;③制定量化评分考核指标:每月进行1 次量化评分考核,量化评分考核表每年修改1 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对评分指标进行修改,保证量化评分的实用性。

篇2: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回收 →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一.回收

1使用者将其重复使用后器械、器具、物品进行初步处理分类放至于封闭的专用容器中,由该岗工作人员每日定时收集、密闭运送,在去污区进行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点与核查。2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用双层密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的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单独回收处理。

3外来医疗器械回收时在合理防护下,接收、检查器械的质量情况并进行记录接收日期、器械数量、是否含植入物及数量并签字。

4使用后的回收运送工具及时清洗、消毒、漂洗、干燥备用。

二.分类

根据器械、物品的材质、精密程度等进行分类,并交于洗涤人员清点,布类物品与洗衣房收送人员进行交接并查看洗涤质量。

三.清洗

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机械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常规器械的清洗,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

1.手工清洗操作程序

(1)普通器械清洗操作程序

① 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② 洗涤:冲洗后,应用酶清洁剂或其它清洁剂浸泡后刷洗、擦洗。

③ 洗涤后用流动水冲洗或刷洗。

④ 终末漂洗:用纯化水进行冲洗。

(2)阮病毒感染器械清洗操作流程

阮病毒感染器械: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再经过清洗、再消毒、漂洗、干燥、包装、灭菌(压力蒸汽灭菌选用132°C,30min);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立即进行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3)气性坏疽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感染器械的操作流程

采用含氯消毒剂2000mg/L浸泡30 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mg/L浸泡60min后,再经过清洗、再消毒、漂洗、干燥、包装、灭菌(压力蒸汽灭菌选用132°C,30min);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立即进行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2.机械清洗步骤:根据洗涤物品选择适当清洗程序清洗法方法及注意事项符合设备说明及标准要求。

台式超声清洗操作: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超声洗涤。

① 冲洗:于流动水下冲洗器械,初步去除污染物。

② 洗涤:清洗器内注入洗涤用水,并添加清洁剂,水温应≤45℃.应将器械放入篮筐内,浸没在水下,腔内注满水,超声洗涤时间3-5min,可根据器械污染情况适当延长清洗时间,不宜超过10min.③ 终末漂洗:用纯化水。

喷淋清洗操作:适用于金属器械、橡胶导管洗涤。

金属器械P6—05:预清洗120秒→水温升至40℃时加入1:270多酶清洗液清洗400秒 → 纯水漂洗140秒→水温升至93℃时消毒180秒同时

上润滑剂→温度120℃干燥1100秒结束

橡胶导管P4—03:水温升至40℃时加入1:270多酶清洗液清洗400秒 → 纯

水漂洗140秒→水温升至80℃时消毒600秒→温度80℃干燥1500秒

结束

四.消毒

(1)器械、器具和物品经过清洗后在消毒,首选机械热力消毒。

(2)机械清洗采用湿热消毒时温度时间达到以下要求: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湿热消毒温度应≥90℃≥5min或A0值≥3000;

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其湿热消毒温度为≥90℃≥1min或A0值≥600;

(3)手工清洗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选择湿热消毒方法的温度、时间必须达到

规范要求:90℃≥1min,80℃≥5min,75℃≥30min,70℃≥100min.五.干燥

1将消毒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干燥,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胶类温度65-75℃.禁忌使用自然干燥方法。

2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管腔类器械易使用压力气枪进行辅助干燥处理。

3不耐热器械根据材质可采用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六.器械的检查与保养

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进行检查:包括洁净度、完整性、功能、规格、数量检查等。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毁损。

(1)清洗质量检查不合格,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功能毁损或锈蚀严

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应使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

(3)带电源器械应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

七.包装

包括器械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器械及敷料分室包装。

1器械装配:

①包装前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进行组装。手术器械摆放在篮筐或有孔的盘中进行配套包装。

② 治疗盘、碗、盆等器皿,宜单独包装。

③ 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保持开放,打一锁扣。有盖的器皿打开盖子,摞放的器皿间

用纱布隔开。

④ 管腔类物品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鋭器等采取保护措施。

⑤ 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不宜超过5公斤。

⑥ 灭菌包体积要求: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50㎝.2包装方法及包装材料

①灭菌物品的包装方法可采取闭合式和密封式包装。

②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应由两层包装材料分两次包装。

③根据灭菌方法、器械使用频率、储存运输条件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

④ 开放式的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必须一用一清洗,呈洁净

无损状态。

⑤ 硬质容器按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使用与操作。

3封包程序

①封包严密,松紧适度,保持闭合完好性。

②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使用灭菌专用胶带封包,胶带长度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使用灭菌胶带作十字形或双条封包。

③采用纸塑包装袋密封包装方法其密封宽度大于6mm,包装两端空间至少留2.5cm。

④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核定参数信息的准确性,检查密封宽度、密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⑤ 硬质容器设置安全锁装置,无菌屏障完整性破坏时应可识别。

4.注明标识

灭菌物品的包装的标识注明灭菌器编号、物品名称、包装者、检查者、运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标识具有追溯性。

八.灭菌

分为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灭菌操作程序包括设备运行前准备、灭菌装载、灭菌器运行操作、灭菌后卸载等步骤。

1.压力蒸汽灭菌

(1)设备运行前准备

① 每天设备运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灭菌器压力表处在“零”的位置;灭菌器柜门密

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

② 进行灭菌器的预热。

③ 灭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2)装载

① 应使用专用灭菌架装载灭菌物品,灭菌包之间应留间隙,其上下左右间隔至少2.5厘米,以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

② 纺织类物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放置于下层。

③ 手术器械包、硬质容器应平放,盆、盘、碗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玻璃瓶等

底部无孔的器皿类物品应倒立或侧放;纸塑包装应侧放,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④ 装载量不应超过柜室容积的90%,不小于5%。

(3)灭菌操作

每日B-D测试灭菌器合格后才能开始当日的灭菌工作,测试灭菌效果项目包括观察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灭菌过程监测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中相关规定要求,档案留存3年以上。

(4)无菌物品的卸载

①从灭菌器取出的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大于30分钟。

②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检查有无湿包现象,防止无菌物品的损坏与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到不洁之处应视为污染。

2.干热灭菌

操作程序

1.将物品放入启闭式饭盒内,放入干烤箱内,关闭箱门.2.接通电源,开启开关,温度达到160度时计时2小时.3.待灭菌时间到后,关闭开关,切断电源.4.待干烤温度下降后,打开箱门,取出物品.注意事项

1.所烤物品沥干水分后再装箱干烤.2.灭菌后先断电,温度降到40度以下再开箱,以防止玻璃器皿炸裂.3.物品包装不能过大,安放的物品不能超过烤箱的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空隙,粉剂

和油脂的厚度不得超过1.3厘米.4.灭菌时间从达到灭菌所需温度时算起.5.发生意外时,首先切断电源,但烤箱门不可马上打开,防止事故发生.6.工作人员不得擅离职守,准温度准时间进行干烤灭菌.九.储存

(1)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

(2)存放架距地面高度25厘米,距墙5厘米,据天花板50厘米。

(3)物品放置固定位置,设定标识。接触无菌物品前手消毒。

(4)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5)温度小于25℃,湿度小于60%,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7天,使用一次性纸塑包装、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 为6个月。

十.无菌物品发放

1.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2.按临床需求将核对后的消毒灭菌诊疗物品放置封闭的下送车内,由专人专车下送到位。

3.发放时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外来手术器械和本院的植入性器械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发放记录具有可追溯性,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篇3: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1 供应室工作方法的改进

1.1 清洗工作的改进

器械的清洗是灭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清洗彻底是消毒灭菌成功的关键。所以, 回收后的器械应及时进行清洗, 对器械上污染的血迹进行彻底地清除, 以确保灭菌时蒸汽能充分接触器械表面, 达到有效地灭菌。为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工作效率, 减少对工作人员的感染机会, 我院一直采用洁定4656全自动清洗机进行器械的清洗。以往我们把器械、弯盘一起放在器械架上, 按预定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清洗。最近, 我们发现清洗出来的弯盘、碗表面都有一些白色点状的斑痕。我们经过反复的试验与分析:认为可能是润滑剂附着在弯盘表面, 清洗机达不到有效清洗的缘故。所以, 我们决定把弯盘、碗和器械分开放置。放置弯盘、碗的清洗机只放多酶清洗剂、不放润滑剂, 结果清洗出来的弯盘、碗变得光洁、明亮, 光泽度极好。针对器械的清洗, 我们把止血钳和剪刀单独用支架穿在一起, 这样就减少了混合放置导致的工作混乱, 为下一步包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这样的改进, 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工作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1.2 灭菌日期的改进工作

过去, 我们每天用手工在胶带上书写灭菌日期和有效期, 每天需要写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工作繁琐, 且亦容易出现笔误或字迹潦草不清等。为避免上述现象, 我们应用电脑设计了灭菌日期和有效期格式条, 每日在格式条上填写好具体日期、时间, 再按需要份数打印出来, 再以手工方式胶贴在灭菌包上, 通过这种改进, 笔误现象完全避免了, 因字迹潦草不清而误判灭菌日期或/和有效期的情况也没有再发生过, 而且这种标注整齐划一、一目了然, 这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也获得了临床科室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与好评。

1.3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监测与改进措施

一般情况下, 判定灭菌物品是否符合灭菌标准要求常采用化学指示卡, 其需放入灭菌包内, 经压力蒸汽灭菌后, 观察其颜色变化, 并与标准色卡对比, 以此判定灭菌是否合格[2]。具体操作过程中, 只有打开手术包才能知道是否灭菌合格, 如出现指示卡变色不佳不能使用, 则需要重新更换手术包[3]。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我科于2009年3月引进了管腔型PCD批量监测系统, 该装置为一腔体性器材, 测试时将指示卡放置于其内部, 之后将此装置置于灭菌器排气口区域, 因腔体性器材灭菌难度大, 加之灭菌器排气口区域又是最难于灭菌区, 则若此时指示卡颜色变化达到合格标准, 那么灭菌器其他物品也是应该完全符合灭菌条件的[4,5]。经过大量的对比试验与监测, 管腔型PCD, 可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该装置体积小, 占用空间小, 比传统的灭菌监测方法具有测试结果可靠、稳定, 敏感性高, 存档方便等优点。

2 体会

2.1 工作方法的科学改变

其益处就在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质量。实践表明, 我院供应室在工作方法改进后仅在清洗包装这一流程上就较前节省时间20min左右, 工作效率有了一定程度提高。更为值得骄傲的是, 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工作质量也得以同步提高!以往因种种原因所致的返工现象明显减少、杜绝了, 差错率明显下降了, 这一切都是我们所期望的。为此, 我们认为在工作中要善于动脑, 不断探索, 逐步进行科学改进并不断加以完善, 这样就会使得工作效率提高, 工作质量得以保证, 这在看似简单的供应室工作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我们坚持下去。

2.2 改进工作意义

工作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了工作质量, 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以往, 大家认为供应室工作简单、单调, 技术含量低, 只需按部就班的操作即可很好的完成工作了, 工作人员亦惰性增强, 不愿开动脑筋, 更觉得创造发明的事情于己很远。但通过工作改进实践, 大家积极参与, 勇于创新, 工作中勤于动脑, 好点子、新方法层出不穷,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这种积极性、创造性如今更已延伸至为我院三甲复查献计献策中, 不但很好的完成了本科室的工作, 也为医院的长远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摘要:目的 通过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方法 介绍我院供应室工作的改进方法, 主要包括:清洗工作的改进、灭菌日期的改进、压力蒸汽灭菌化学监测的改进, 并对比改进前后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结果 通过供应室工作方法的改进激发了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减少了差错的发生。结论 通过上述改进, 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关键词:供应室,改进,差错,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柳, 文明.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与自身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7) :724.

[2]张瑾.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7) :54-55.

[3]婿树萍, 汪惠书.包内指示卡在灭菌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8) :757.

[4]黄蜻雄.关于B-D试验的一些问题[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4) :352.

篇4: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摘要】消毒供应中心是负责医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和规范工作流程,保证质量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物品的灭菌合格率,保证医疗质量及控制院内感染,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工作流程 质量管理

1. 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布局和設施配置

1.1 布局合理 合理的布局是减少感染、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这就要求严格划分区域:工作区域和辅助区域,工作区域又分清洁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区,几个区域都有缓冲间和物品传递窗口;辅助区域包括更衣室、办公室、卫生间等。

1.2 设施的配置 我院配有自动洗衣机、超声清洗机、烘干机、脉动真空灭菌器、电脑、空调、接物台、打包台、下收下送专用车、储存架、气枪和水枪等。

2. 工作流程

2.1 回收 临床使用过的物品,每天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用专用密闭车到各科室回收,在供应中心进行清点及去污,不能在科室清点,以免造成污染。

2.2 分类 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器械种类进行分类放置。

2.3 清洗 分手工洗和自动清洗,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特殊感染者用过的器械定点,先按照相应消毒处理规范进行处理,清洁剂的浓度应根据使用说明临时配制,清洗的水温小于45度,手术器械应选择中性清洁剂,否则可能会损伤器械。

2.4 消毒润滑 润滑剂放入煮沸槽中,温度大于93度,时间超过3分钟,达到自动上油。

2.5 包装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必需符合质量标准,器械包重量小于7公斤,敷料包小于5公斤,体积为30*30*50公分,器械包装前需检查物品的性能是否完好、光洁度、有无锈斑、污渍、血渍,所有轴节要打开,并妥善保护好易碎物品及尖锐器的锐刃,包装的折叠应松紧适宜,有利于蒸汽的排放和灭菌剂的穿透,以便达到最佳的灭菌效果。打包完后由消毒员给物品消毒灭菌。

2.6 无菌物品存放与管理 各类物品经灭菌后统一放置无菌物品存放间存放并管理,摆放时应根据灭菌日期的先后顺序摆放,先灭菌的在前要先用,以免物品失效,存物架离墙20公分,离地5公分,离天花板50公分。如果灭菌物品的包装潮湿或不严密,物品掉地上均视为不合格物品,需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物品需脱离外包装后才可以存放。

篇5: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自检报告

为落实卫生部三级医院的复审要求,根据护理部的工作安排,对照卫生部、山东省关于《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规范》,科室质控小组对科室的总体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通过检查,提出了优点与不足,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具体总结如下:

一、科室总体布局、流程合理,区域划分明确。各区之间有实际屏障,标识明确,并分别有人员出入缓冲间,整体面积符合我院床位的要求。各区设备设施基本齐全,功能到位,去污区防护用品齐全,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要求,对工作人员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二、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卫生部《标准》的要求,建立并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明确了各岗位职责。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消毒员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科室人员每年定期参加院内、外培训,达到了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水平。各项应急预案流程齐全,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

三、各项监测指标达到了规范要求,并有记录。能严格执行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无菌物品灭菌监测合格率为99%,发放合格率为100%,器械清洗过程监测合格率为98%,清洗终末检测合格率为100%,灭菌器物理检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合格率均为100%。

四、认真贯彻落实“三好、一满意”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临床满意”的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满意的服务,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坚持主动供应原则,每月坚持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临床科室的真正所需。学会换位思考,从细节处抢先想到、做到、做好,对所有物品均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如遇紧急抢救可直接送至现场,保证临床一线的抢救工作需求,如下班后临床有需要,保持电话联系,随叫随到,及时供应,减少了病房及门诊护士往返供应中心的时间和次数,使其拥有更多时间及精力服务于病人。对全院所有科室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集中回收、清洗、灭菌和供应处理,确保了全院无菌物品的规范统一,实现了三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供应的模式,达到了卫生部的规范要求。

五、存在问题

1、各工作区存在的问题去污区:部分人员对管腔类的器械清洗欠认真,未按规定流程去做,导致终末清洗监测不合格,再需重新处理,增加了工作的时间。部分人员在去污区工作时自身防护意识不强,有时不穿防护服。检查包装区:个别人员在包装时对器械的清洗质量检查不认真,导致灭菌包不合格。无菌物品存放区有时值班人

员对房间的温度控制不准确,导致空气培养结果超标。

2、其他问题:手术室夜间急症所用的外来医疗器械的处理达不到规范要求,还需医院协调解决。科室管理、质量控制还需加强,以确保科室的规范性、标准化。

在今后的工作中,科室要针对以上问题逐项整改,围绕《标准细则》,强化科室的管理,力争在三级医院的复审中取得成绩,为我院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消毒供应中心

篇6:消毒供应中心2013工作计划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结合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本着“质量高于一切,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的为临床服务,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1、继续加强规范化护理服务培训,不断提升优质服务理念。

2、探索有专科特色的优质服务,提升优质服务的专业内涵。

3、落实分层岗位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方案,职责明确,奖罚分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4、加强与服务科室沟通,多渠道收集意见和建议,满意度达到98%。

5、定期进行服务质量分析会议,持续不断质量改进。

二、继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流程

1、参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标准》,结合三甲复审要求,继续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并组织实施。

2、继续完善科室应急预案并进行实地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应急能力。

三、落实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工作质量

1、加强区域组长管理,真正落实组长的职责、职能,不断提高区域工作质量。

2、继续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作用,加强各个工作环节质量控制,确保工作质量。

3、加强消毒员培训及管理,做好各项灭菌质量监测及记录工作。

4、认真落实感控措施,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执行率100%。

5、每月召开科室工作质量分析会,通报各区工作质量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持续不断质量改进。

四、落实安全生产目标,保障安全生产

1、以安全质量目标为标准,围绕清洗质量、灭菌质量、灭菌物品监测、消毒隔离、设备设施管理、特殊感染器械处理等环节展开,完善各项措施并落实。

2、追踪检查工作人员查对制度执行情况,降低护理质量缺陷发生率。

3、强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及工作流程,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4、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各区域管理标准,减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5、鼓励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做好不良事件统计分析,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五、绩效考核工作

结合2012年护理绩效考核工作的实际,修订考核方案,不断完善绩效考核。

六、工作人员培训

(一)全员培训

1、科室相关制度、职责、流程

2、院感相关知识

3、应急预案及现场演练

4、读书报告会

5、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护士分层培训

1、新毕业/新调入护士按照《新毕业/新调入护士培训计划》执行。

2、按照护士年资、职称安排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专科知识、专科技能培训。

(三)按时参加护理部举办的培训考试

(四)定期对工人、保洁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并参与科室业务学习

(五)培训要求

科内业务培训要求参加率100%,每周晨会提问2次,每月业务讲座1次、院感学习1次、技术操作考核1次、专科理论考试1次,院感每季度考核1次。

(六)考核

1、考核对象:科室全体工作人员。

2、考核内容:科室培训相关内容。

3、考核方式:理论与实地操作相结合,护士、工人每月考核1次,消毒员每季度考核1次,临时工人、保洁员每半年考核1次。

六、临床教学

1、分析、评价2012年带教反馈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2、加强带教老师专科理论的学习,规范专科操作。

3、提高带教讲课水平,选择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同志负责带教。

七、护理科研论文

1、按时参加护理部举办的科研论文培训班,提高选题和论文撰写能力。

2、鼓励科室成员总结经验,书写高质量论文,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

3、年撰写省级以上论文2篇,会议交流论文2篇。

八、积极配合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

九、协助护理部做好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专业培训工作。

篇7: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制度

1.在护士长领导下,成立3人以上的质量管理小组,设专职或兼职的质量检测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质量管理小组会议。2.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及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改进方案。3.加强质量管理,每天专人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开展质量监控,对各环节、各流程工作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或全面检查。

4.定期分析、通报和讲评质量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以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二. 查对制度

1.回收物品时,认真查对用物的名称、数量、包装容器的完整性以及包内器材的品名、规格、数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准确无误并登记。

2.配置各种消毒液、清洗液时,认真查对原液品名、规格、有效浓度、应配置的方法、应配置的浓度和注意事项。

3.包装重要和特殊抢救物品时,必须双人核查包内器材和敷料的品名、规格、数量、性能、清洁度,包装材料的清洁度,完整性,使用的合理性及包外的名称标签,化学指示胶带(标签),灭菌日期,有效期,双方签名等标记是否完善,正确,包的体积,重量,严密性是否符合要求。抢救包,手术器械包必须经过二人核对并签名后才能封包。

4.消毒灭菌员与质量检测员共同查对

装锅前:查数量、查规格、查装载方法、查灭菌方式。装锅后:查压力、查温度、查时间、查浓度。下锅时:检查有无湿包、破损包,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检测包中化学指示剂变色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在灭菌记录本上双签名。

5.发放消毒或灭菌物品时,认真查对包的名称、数量、灭菌日期、有效性、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包装容器的清洁度、完整性、严密性是否达到标准要求。确认无误后,方可发放并登记。

6.物资入库必需查对

厂家批号、查品名、查规格、查数量、查质量、查灭菌标识和日期。

三. 消毒隔离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应按去污区、检查包装及无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严格划分;路线采取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各区人员不得随意在各区来回穿梭。2.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洁,换鞋入室,按要求洗手,必要时着防护服、戴手套、口罩,严格遵守各区操作要求。

3.严格划分去误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标志醒目,非无菌物品不得与无菌物品混放。灭菌物品应存放于灭菌物品存放间的货柜或货架上。

4.分别设置污染、清洁、灭菌物品的发放窗口和通道,不得交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应经过标准清洗流程后再包装灭菌。

5.下送车与下收车应分开放置、分开使用。每天下送下收完毕回科室后应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清洗用具如拖把、盆、抹布等严格按小区分开专用,不得交叉使用,不得污染环境和工作人员。

6.去污区所有回收人员必须遵守标准防护原则和操作流程。被病毒体污染的一次性诊疗器械应直接焚烧。接触污染物品后必须洗手。

7.有条件的应安装层流净化装置

保持无菌物品存放间的层流净化,空气菌落指数≤200cfu/m3;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层流净化,空气菌落指数≤500cfu/m3;一次性无菌物品库房每日用空气消毒器消毒一次,空气菌落指数≤500cfu/m3。

8.去污区及手套室、敷料室、无菌物品存放区的传递窗每日用空气消毒器消毒一次。每日用空气消毒器照射或消毒溶液擦洗消毒一次。9.质量检测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1.2.3.4.5.四.去污区工作制度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穿戴防护用品,不得随意到其他区域走动,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做好回收器械的清点、核对、登记、交换工作。

严格按物品种类分类、认真执行器械、物品清洗操作流程。

盛装清洗物品的容器及传递车辆应专用,严禁与污染容器及车辆混装;该区车辆、分装箱等用物必须专用,不得随意出入该区。

6.工作结束后作好记录、整理、消毒、交班工作。

7.离开此区应洗手、更衣、换鞋;下班前做好安全检查。

五.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工作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应洗手、更鞋、戴帽、着装,必要时戴口罩。

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器械、物品检查与包装灭菌操作流程,认真落实查对制度,确保工作准确无误。

3.库管人员根据敷料使用情况,合理准备储存量,保证供应,避免浪费。4.敷料室和手套室供制作各类敷料及手套,非操作人员不得入内。5.严禁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该区;该区使用车辆不得随意出入,必须进入者需进行处理后方能进入该区;保持该区清洁干净。

6.消毒灭菌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7.工作结束后,做好登记、环境整理和安全检查。

六.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制度

1.2.3.4.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相对固定,由专人管理,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工作人员进入该区,必须换鞋、戴帽、着专用服装,必要时戴口罩,注意手的卫生。认真执行灭菌物品卸载、存放的操作流程,增强无菌观念。

灭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

(1)使用棉布类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4天;未达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规定的环境温、湿度标准,其有效期应为17天。(2)使用纸包装袋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个月。(3)使用一次性的医用皱纹包装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6个月。(4)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6个月。(5)具有密封性能的硬质容器,有效期为6个月(先进先出原则)5.该区专放以灭菌的物品,严禁一切为灭菌的物品进入该区。

6.凡发出的灭菌包,即使未使用过,也一律不得再回放该区。

7.各类常规物品和抢救物品应保持一定基数。认真清点、及时补充,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和数量,保证随时供应。

8.从库房领取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均需先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该区。9.保持环境的清洁整齐,做好环境消毒和登记。10.其他按消毒供应中心一般工作制度执行。

七.下收下送工作制度

1.满足临床物资需要,及时供应各类诊疗物品。

2.工作人员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态度热情,文明用语。3.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执行下收下送的各项操作流程。灭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别使用专用车辆、篮筐、特殊污染物品应装入防止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注明感染类型。4.坚持查对制度,严格交接,认真登记,做到账物相符。

5.下收下送工作结束,车辆分别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分区固定放置。

八.沟通协调制度

1.加强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与协调,增强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

2.满足各临床科室的供应物品数量、质量的要求,每月定时发放意见征求表,对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讨论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专人跟踪。

3.有计划的申报物资采购计划,急需物品与物资管理部门联系,妥善解决。4.做好设备、器材的保养和维修记录。随时与设备维修部门保持联系。5.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工作情况。

九.仪器保养维修制度

1.各类仪器应设专人操作和维护。工作人员未经科室管理人员同意,不得私自换岗。2.所有机器操作人员必须经技术培训及考试合格后方能上机使用。

3.仪器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做好日常工作维护与保养。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管理者,严禁擅自动机拆修。

4.每月管理小组与仪器操作责任人对各类机器进行自查一次。

5.对尊贵、大型仪器如高压蒸汽灭菌器、低温灭菌器、半自动及全自动清洗装置等,应每半年申报设备维修科进行检修一次。

6.建立仪器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并妥善保管以备查证。

十.监测制度

1.认真遵守各项检测技术操作流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2.负责灭菌器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日对灭菌锅进行空锅B-D试验。检测员每天随机抽查灭菌包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及工艺监测记录结果。每周进行生物检测一次以确定其无菌效果。环氧乙烷灭菌器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过氧化氢应每天至少一次进行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植入物应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3.每月对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进行空气检测。

4.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清洗液浓度实行不定时检测,每天至少1次。

5.对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空针、输液器、分装带等,每一批号的进货应要求厂家提供相应的物理检测、热源检测及细菌检测报告。

6.对各病房出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质量问题,应配合科室查找原因并向相关部门汇报,同时做好登记记录。

7.对使用的各种洗涤用水每月应进行相应规定项目的检测,去离子水电导电率每日监测。8.各种检测结果,认真登记,妥善保管。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立即改进,以保证质量。

十一.质量追溯制度

1.建立质量控制过程记录与追踪制度

记录应易于识别和追溯。灭菌质量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等于3年。

2.每天记录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运行情况和运行参数。

3.每天记录灭菌的信息

灭菌日期、灭菌器锅号、锅次、装载的主要物品、数量、灭菌员等。

4.记录灭菌质量检测结果,妥善存档。

5.手术包外的信息卡应包括灭菌日期、灭菌锅号、锅次、操作者与核对者的姓名或编号、灭菌包的名称或代号、失效日期。

6.临床任何质量反馈均有全程(包括处理结果)的记录,并妥善保存。

十二.物品召回制度

1.对供应的灭菌物品种类,数量应有去想登记。2.发出物品中一旦发现化学检测、生物监测不合格,必须立即全部召回自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的所有灭菌物品。迅速查找原因,重新处理。如已使用应向相关上级部门汇报备案。

3.若临床使用同一时间处理的灭菌物品出现多个感染病例,提出疑问时,应立即召回自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的所有灭菌物品,查找原因,重新处理,再次进行相应检测。4.质量检测员随时收集内部、外部的质量意见、建议,及时改进,不断提高。5.消毒供应中心应逐步实现质量控制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十三.缺陷管理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流程。

2.制定并落实各种缺陷防范预案

护士长、组长和质量监测员应严格把好质量关,加强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检查督促工作。

3.制定相应缺陷处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对薄弱环节和关键岗位重点监控,及时妥善处理。4.出现缺陷问题,当事人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篇8: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48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每组24名。对照组男7名,女17名;年龄21~44岁,平均(32.4±5.5)岁;学历分布:中专及以下4名,大专15名,本科及以上5名;工龄为2~19年,平均(12.7±6.4)年;其中护理人员17名,工作人员7名。观察组男8名,女16名;年龄23~45岁,平均(33.1±5.9)岁;学历分布:中专及以下3名,大专18名,本科及以上3名;工龄1~16年,平均(12.2±7.1)年;其中护理人员19例,工作人员5例。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学历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手卫生培训及洗手方法指导。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肥皂洗手,观察组研究对象以抑菌洗手液进行洗手。所有研究对象在洗手之前都接触过被污染的手术器械,或进行过护理操作,洗手之前均修剪指甲,取下饰物。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感应式水龙头,严格按照标准六步洗手法洗手,洗手的时间应长于30 s[4]。对照组的肥皂是新开封的,在洗完之后自然晾干。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先将洗手液挤在一个手掌上,摩擦双手,涂遍手指和手掌,洗完之后自然晾干。

两组研究对象在洗手前后均进行采样,受检人员应五指并拢,以浸有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透的棉拭子于手指屈面自指根至指端进行往返涂擦,连续2次,每只手的擦涂面积约为30 m2,剪去棉拭子接触受检人员的部分,置入10 ml的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脱洗液的试管中,充分震荡洗脱,对洗脱液进行活菌数计数培养,并检测细菌的菌数。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手部细菌数及感染频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数

两组研究对象洗手前手卫生检测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洗手后,两组手部细菌数均得到显著减少,与洗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手卫生检测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cfu/m2

2.2 感染频次

两组研究对象洗手前感染因素及传播途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不同感染因素感染频率及传播途径频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中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降低手部感染的发生率,应加强人性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流程及工作性质的认识程度,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术[5]。(2)规范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应佩戴护目镜、帽子、口罩、防护衣及防护鞋等,这样可以有效切断皮肤同感染源的传播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或避免工作人员受到化学试剂的损伤,避免锐器造成的直接伤害。工作人员在清洗器械的时候应及时严密覆盖超声波清洗机,在人工清洗时应注意注意在液面下进行操作,避免散落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下收人员在回收物品的时候应使用托盘,避免物品的污水流到操作台或地面上,从而对污染面积进行控制。因为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会损害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等部位,因此,在使用消毒剂时应严格控制浓度,使用之前先以清水进行浸泡或冲洗,在浸泡的时候应盖严容器,避免其挥发而污染环境[5]。对紫外线消毒室应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入,并在入口处放置提示装置,在消毒完毕之后通风之后再进入。对感染危险因素及感染源应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加强室内通风与空气净化、消毒工作。(3)加强消毒隔离,向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洗手的重要性,并演示标准化的洗手流程,指导工作人员更好的掌握。

例(%

研究指出,肥皂流动水洗手法能够减少60%~90%的细菌数量,普通的肥皂没有杀菌的作用,但是在洗手时以机械揉搓可以有效减少受伤暂驻菌群[6]。六步洗手法的揉搓比较彻底,洗手的合格率比较高。而抑菌洗手液为卫生发展阶段,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肥皂洗手的交叉感染问题。而聚己缩胍类、氯己定类、三氯生类的手消毒液因为杀菌效果比较理想,为今后手卫生消毒的发展新方向[7]。

本研究中,研究组洗手后的手卫生检测细菌数为(1.92±0.53)cfu/m2,对照组的洗手后的手卫生检测细菌数为(3.77±0.72)cfu/m2,均符合《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表明洗手及消毒手的效果均比较理想,且观察组的抑菌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同感染因素感染频率及传播途径频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手消毒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陈卫,李卫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手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1-312.

[2]刘敏,曹华,尹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洗手与消毒手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9):847-848.

[3]钱春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手卫生管理对策及监测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3):156-157.

[4]田珂.影响基层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7):150-151.

[5]宁群,谢斌.手术室相关人员手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83-84.

[6]Anonymous B.Business software and service companies,man tech awarded follow-on contract to provide logistics,analytical and program support services to the United States[J].Computers,Networks&Communications,2011,14(8):3082-3087.

上一篇:保安培训计划书下一篇:高二英语第三单元作文翻译